癌症不可怕


如何养生抗癌 魔鬼的克星


现代人到底该如何抗癌、养生?
当下有个科学数据不容怀疑:酸性体质不一定患癌;但是癌症病人却百分之百是酸性体质!由此看来,彻底改善体液酸化的状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健康人体,血液的pH值恒定在7.35-7.45的弱碱性范围中。很多酸性体质的人,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pH值每下降0.1,胰岛素的功能就下降30%。pH值低于7时会产生重大疾病。

国内外科学家目前的共识是,百病皆从“酸化”始,像癌症、痛风、消化道溃疡、顽固性便秘、高血压、糖尿病……都和体质酸化关系密切,酸性体质甚至会损伤孩子的智力。英国牛津大学曾经对42位儿童做过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孩子大脑皮层的碱性越强,智商越高。反之则智商越低。但酸性体质是可以改变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多食果蔬类的碱性食品,必要时可以补充一些甲壳素(医学名几丁聚糖)或小苏打。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或者说更为重要的致癌原因是人经常处于负面情绪中。相关临床研究证实,忧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哀似乎是恶性肿瘤的前兆,而且多发生在恶性肿瘤起病前一年左右。国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恶性肿瘤病人65%在发病前一年间多次有过焦虑、失望、悲伤和抑郁情绪。

心理因素为何能引起癌症的发生呢?根据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绪能对机体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功能。在健康人的体内,虽然正常细胞也存在着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的可能,但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在这些细胞增殖之前,及时地将它们破坏和消灭。但是,如果人的情绪或其他心理因素长期不好,则会降低体内的免疫功能,从而丧失对癌细胞的“监管”功能。

空腹力提升免疫力,适度的饥饿很重要。

人的身体只有在饥饿的情况下,吞噬细胞才会出来活动,吸附人体的毒素。“就像家里养的猫,你若喂饱了,它就不逮老鼠了。”她提出了三种途径来实践自己的空腹力,一是半日断食法,即三餐中有一餐不吃主食。曾经古人推崇的“过午(下午3点)不食”如今已不适合现代人,但可以早餐的时候只吃果蔬,不吃主食;第二种方法是,三餐都吃六七分饱;第三种是,晚饭少吃。(潘父也曾经有过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不能手术而只能回家静养,十几年后心电图检查正常。潘父的经验之一即为此。)

潘肖珏说:“对于上班族来说,只吃果蔬的早饭还可以吃点馒头加个水煮蛋,中午就应该补充足

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晚上则可以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潘肖珏推崇的养生抗癌还有一招是“一针二炙三推拿”的经络疗法。自称对能量医学越来越有兴趣的她认为,这恰恰能极大地提升人体的自愈力。而针灸推拿,从人体的经络穴位入手,这种物理疗法,绿色、低碳。尤其是温针灸,具有很好的养生效果。”

“在我看来,全世界治疗癌症的医学有两派,鹰派和鸽派。鹰派,注重的是疾病,是那个局部的病变:而鸽派,注重的是生这个疾病的人,评估的是病人的整体状态。所以,二者的治疗风格也大相径庭:前者霸道,以赶尽杀绝癌细胞为目的;而后者王道,以扶正来驱邪。现在,我们普遍看到的癌症治疗,是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自身的免疫系统也被摧毁了。结果这些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过度治疗后的并发症。”潘肖珏表示她更倾向于鸽派,“对待癌症细胞,不要那么敌视,而是让它休眠,赢得时间,加速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也可以与它和平对话,让它改邪归正,变成好孩子,这是完全能做到的”,她说,“在美国,这叫做‘免疫编辑’,也是科学家最近新研究出来的。”

潘肖珏特别指出,养生也好,抗癌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坚持这副药,其实是很苦的”,但是“你要知道,没有时间坚持,就会有时间生病”。

鸽派不是“海外奇谈”

出身中医世家的“铁杆”中医彭坚指出,潘肖珏教授把对待癌症的做法分成“鹰派”、“鸽派”,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实际上,“鹰派”在近现代医学领域中,已经统治了一百多年,“鸽派”的观点则刚刚冒头,甚至还谈不上所谓“派”,“鸽派”的观点在人群中还得不到广泛的认同,特别在中国,甚至被视作“海外奇谈”。

近代医学一直是“鹰派”当家,“对抗治疗”是近代医学的主要手段。不但是对待癌症,对待所有病原微生物所导致的疾病,西医一概是以“杀死”、“消灭”、“除恶务尽”作为治病的终极目标。

发现是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用磺胺、抗生素杀死它;发现是细胞增生变异引起的癌症,用手术割除、用放化疗杀死它;发现是病毒引起的疾病,也想杀死病毒,但因为目前还没有发明出有效杀死病毒的药物,只能用免疫制剂来预防。

所以一遇到“甲流”这样的并非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生,现代医学也感到神经紧张。人文学者王一方(北京大学教授,原上海少儿出版社社长)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这是一种典型的‘战争模式’,有‘敌人’,有‘杀伤性武器’,有‘战场’,有‘战斗’,把治疗关系定格成对抗关系,药物手册里有许多类

药物都以‘抗××’命名,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抗过敏药、抗贫血药,连维生素C都曾叫‘抗坏血酸剂’。其实,维生素类是营养要素,补充型的治疗思路,而非对抗型思路。从医学人文的角度看,‘战争模式’的治疗观容易产生两种迷失,一是把病人当‘敌人’,把疾病与生命混为一谈,抗生素的摄入不仅杀死致病的细菌,作为代价,也杀死了正常的菌落,使体内菌群生态发生倾斜,同时,抑制体内免疫功能,中间代谢物还可能引发免疫反应。二是确立了外在干预(涉)占主导的治疗观念。”

人类与癌症斗争了几千年,现代科学的进步使得人们对战胜癌症充满了信心。美国政府在1960年曾经提出两项宏伟的计划,一个是“阿波罗工程”,一个是克服癌症。在1969年,不到十年工夫,人类就实现了登月的梦想,而癌症不仅没有攻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高居疾病谱的前列。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手术、放疗、化疗,成为治疗癌症的三大法宝,目的都是杀死癌细胞,至今为止,还是这“老三篇”,这些方法实际效果如何呢?美国闻名遐迩的医学家,《细胞的礼赞》作者刘易斯·托马斯说,“在癌症治疗中所做的很多事情:手术、放射和化疗,都属于半拉子技术。因为这些措施都是指向也已形成的癌细胞,而不是针对细胞转变成赘生物的机理”,而另外一个学者哈定博士的调查报告更加直言不讳:“那些不治疗者比治疗者生存的希望要大!”接受治疗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费用,治疗的过程极其痛苦,而且治愈的几率极小。

这种严酷的现实使得西方在对待癌症的观点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把癌症当做敌人,“与癌共生”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这种观点是有事实根据的:第一,每个健康的人每天都在产生一定数量的癌细胞,只要免疫系统健全,这些癌细胞随生随灭,就不会聚集成癌肿,换言之,人与癌细胞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下。第二,许多享有高龄的人在死后的解剖发现,他们生前都有癌症,是带癌生存了许多年,但在世时不知道患了癌症,更没有进行治疗。第三,很多患晚期癌症的病人,放弃手术、放化疗,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措施对待自己的疾病,通过自然疗法、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最终获得了痊愈。所有这些事实证明:其实人体存在着一种自愈机制,医生以及病人自己所做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设法调动自身的自然疗能,来战胜疾病。作为医生,不应当依仗现代技术,过度干预和过分治疗,以免对身体造成“医源性疾病(伤害)”,作为患者,应当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癌

症,不必“谈癌色变”,“大部分癌症患者是被自己吓死的”,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西方,目前医学界广泛宣传“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告诉病人不必恐惧。对待65岁以上的晚期癌症患者,一般不再进行手术、放化疗,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但给以精神慰藉、止痛药和其他对症治疗的药物,使他们有尊严地活着和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与癌共存”的新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之后,从1995年开始,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开始下降,而且逐年下降。

西方在对待癌症方面观念的转变,已由“对抗”变为“对话”,这个转变对医学乃至于对科学而言,意义重大。如果说在医学界存在着“鹰派”和“鸽派”之分的话,那么中医则整体属于“鸽派”。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学,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外科手术”这一种治疗手段,不以“对抗治疗”作为治病理念,而以“养生防病”、“扶正祛邪”、“调节平衡”、“却病延年”作为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总原则,即使是对待癌细胞、病毒、细菌这些“致病元凶”,也不是“赶尽杀绝”,而是通过“扶正祛邪”、“软坚散结”等方法,或“给邪以出路”,或使癌肿消散于无形,这样就减轻了药物对人体的损伤,避免了病毒、细菌为逃脱药物的攻击而产生变异、释放更多的毒素来伤害人体。

然而在中国,“鸽派”的观点远没有获得人们的共识和推广,至少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人们过分相信现代医学技术,以为癌症只要进行了手术、放化疗后,就可以获得痊愈,或延缓生命。2、中国人讲究孝道,父母患了癌症,子女不忍心不尽力救治,哪怕倾家荡产也愿意,他们并不知道其实很多情况下的治疗是雪上加霜、增加痛苦。此外,具有宗教情结的中国人不多,对死亡的恐惧比其他许多民族要强烈,即使病入膏肓也不惜代价期望挽回生命。3、医院一方面是迫于世俗的压力,出于无奈,一方面是受到利益的驱动,不惜过分治疗、过分用药,用最好的仪器检测,用最昂贵的进口药,上演着一部又一部“真实的谎言”。

贪念伤身

上海市著名老中医唐国章认为,养生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健康;另外还有一个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尽量长寿。

实际上,健和康是有区别的。健主要强调形体,如果一个人体格强壮、气血充盈,那么这个人是健美的。康强调性情,要求人保持一个愉悦、开心的状态。你要是一直心情压抑、双眉紧锁,那么这个人是不康的。

人健康了,就会有两个能力,一个是叫抗病能力,一个是适应能力。也就是说有了健康的身体,人就可以适应各种恶劣

的环境。那些去郊区生活,或者经常去旅行的人,就是通过性情上的调理获得身心健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寄情山水,拥抱自然,无疑是颐养性情、保持健康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黄帝内经》中谈到人的生命极限,认为人能活到100-150岁左右。而现代医学以细胞的分裂次数来计算人的寿命极限是175岁。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六七十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

为什么现代人达不到这个生命极限呢?一是生活方式,还有一个就是贪。“无论是身体也好食欲也好,事情也好,都是贪得无厌。贪到什么什么程度呢,为了达到私欲,把我们每天要吃的食物都搞成毒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损害人家的利益,这是现代社会个人心态最具体的显现!我们应该有个限度,对金钱的愿望也好,对事物的愿望也好,对生活的愿望也好,都要有一个限度,到了这个限度就要停住了,否则的话不但伤害自己,还要伤害自己的后人。”

倒过来说,老布、潘肖珏,还有黑剑、王青松夫妇,他们放弃了工作,整个人都静下来,把人的私欲都去掉了,静静地回到了最原始的方式,就是一天没有什么他求,仅求温饱而已,反倒把生命维持了。我们中医讲他静下来了,或者说松下来了。人松下来了,细胞分泌也就正常了。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的。正常人身上有,病人身上也有,癌细胞严格来讲,就是一个正常细胞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变异。本来一个细胞是圆的,现在变成扁的或者是长的了。它为什么会变呢,医学上讲是炎症,炎症反复发作,正常细胞变成不正常的细胞,变成癌细胞了。西医做过实验,人处在愉悦的状态下,他的细胞都是圆的;人处在愤怒或者是压抑生气的情况下,他的细胞都是变形的。这也倒过来也印证中医强调的,要心情愉悦才可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修身养性可以延年益寿,可这身心又该如何去养?唐国章给出两个简单的字:摄与练。

摄跟饮食有关。“现在的人都要吃好的,实际上我觉得他们是属于乱吃,没有章法。实际上从养生的角度,我认为吃东西只要吃四时的东西,简单说就是要吃时令的东西。反季的东西有毒,会对人造成伤害。这个毒并不是西医所指的病毒,而是伤害人后生病的毒。比如冬天吃西瓜,脾胃虚寒的人就会泄泻。

“又比如药补,也应该和时令结合起来。春天的时候,主要是调理肝,这样的药主要是当归和芍药。夏天应该要解脾胃,夏天都是湿比较重,那么调养的药应该用茯苓和白术。秋天主要是养肺,养肺的

主要是沙参、麦冬。冬天主要是补肾,养肾的药比较多,首乌、熟地、鹿尾儿、鹿茸,还有时髦的冬虫夏草。还有很重要的一脏,就是心脏。所以在补四脏的同时要加上去。它主要是丹参和黄芪。”

练,既指呼吸吐纳、静坐这类特别适合老年人、有大病的人的放松方式,也包含体育运动等较为激烈的方式。总而言之,一定要在“练”后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如果运动以后产生了烦或者是累,或者是萌生不舒服、不愉快的心情,那肯定没有达到目的。

“养生不是医生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章原博士师从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作为裘老先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人学散墨》执笔之一,深得裘老养生技巧之精髓。

章原指出,现代养生的最大误区在于很多人身体有了病才想到养生,而中医养生的至高境界当是“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早有描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现代人养生注重饮食,却较少关注精神调养。而在养生当中,最重要的却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都市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吃着有毒的食品,过着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缺少锻炼、应酬过多、饮酒熬夜的不良生活,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五脏六腑难免不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神经衰弱、血脂高、血压高、痛风、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产生。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养生不只是医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因此,有机会放下工作,避开城市的喧嚣,到远郊、山林去居住、旅行,呼吸新鲜空气、饮用甘泉,尝食没有污染的农家蔬菜,摆脱烦恼,放松情绪,锻炼体魄,经常如此,不仅对健康有利,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失为一种调剂生活节奏的好办法。

但更重要是,养生之人需要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努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魏晋时期著名的学者和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最后一句话特别富有深意:只有忘记了

物质享受给人带来的肉体的欢乐,而后精神上才会充实,只有摆脱了对生死的牵挂,而后身体才会健康。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身体

跟自己有仇,这话有错了吗?我们宁可跟自己有仇地往肺里灌烟、往肝里灌酒、往肾里灌春、往胃里灌冰、灌毒、灌辣、灌油……工作超负荷,社交超应酬,明知食品毒化、环境恶化、职场奴化、生活焦化,却仍然执著这样的“现代生活”。

跟自己有仇。我们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生物,跟自己有仇。而且仇深似海。

记得已故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给笔者猜过一个谜:爪子紧紧而来,爪子松松而去——打一动物一生。

我猜了半天仍茫然。裘老笑笑说,如果你是助产师,一听就懂了,这是人啊,哪个婴儿出生时不是死死捏紧着拳头而来的,来狠狠抓一把啊;

结果抓到没有呢?

死的时候,请问哪只手不是彻底松开的呢?什么也没抓着。这叫“撒手西去”。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于娟

于娟,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海归,博士,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与癌症勇敢抗争一年多,用生命写下抗癌日记的勇敢母亲,终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3时许走完了短短32年的人生旅程。

这不是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反思积劳成疾的生活细节,写下的 “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 临终慨叹,足以给同样背负生活压力的我们敲响警钟。

就在于娟去世前后半年时间,记者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了一连串令人扼腕叹息的微博讣告——

2010年12月27日凌晨,《江西日报》某副刊编辑回家后猝死,才28岁,未婚,独子;2011年5月18日,央视财经频道资深编辑马云涛当天中午去世,年仅36岁,此前被诊出胃癌晚期;5月22日凌晨,《深圳晚报》出色的文艺记者黄蕾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0岁;5月29日,上海著名广播主持人,无数人记忆中的“上海之声”张培凌晨去世,半年前因骨头疼就诊时被查出患有肺癌的张培,今年不过55岁。6月6日凌晨,《西安日报》执行总编辑宋若虹突发心脏病辞世,年仅58岁……

6月25日,某知名媒体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政经部主任,该单位近日组织体检,查出5名癌症晚期,10名疑似癌症!医生结论是过于劳累所致。《羊城晚报》上海站负责人当晚回忆,比自己早一年毕业的师兄早早离开报社,前一阵约前同事吃饭,发现同一批进《深圳商报》

的同事,有俩已经得癌症死了 。

7月3日,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视频首席运营官、原凤凰卫视执行台长刘春发布微博:今天最悲痛的消息是:我多年的兄弟,原凤凰网总编辑、现百视通首席运营官吴征昨晚因心脏病发作(后博主证实为过度疲劳)不幸去世,享年39岁。人生苦短,大家珍重。

有人感叹,加班,高强度,媒体同行伤不起啊!可是,伤不起的又岂止媒体同行。

工作机器

在于娟名为“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中,于娟反思着自己当时的生活方式:“我认识的所有人都晚睡,身体都不错,但是晚睡的确非常不好,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与此同时,聊天、网聊、BBS灌水、蹦迪、吃饭、K歌、保龄球、吃饭、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网友留言评论于娟的《生命日记》,“早睡早起,规律的作息时间有益健康,这句话所有的人都会承认,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工作的压力需要我们去承受,各种交际活动需要我们去应酬,数不尽的生活欲求需要我们去争取,日新月异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掌握,应接不暇的网络资源诱惑我们去点击……使我们不得不将白天延长进夜晚,由不得自己。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早睡早起已经离我们远去。看了于娟《生命日记》,相信每个人都会很震撼,但是看过之后,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坚持健康的作息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教授文军说得一针见血,西方工业社会遇到的问题——劳动的异化近年来才开始被国人关注。“在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焦虑,但相应的劳动保障却并不健全,缓解压力的渠道非常有限。从公司或企业角度来讲,更多关心的是利润,而不是员工的身心。虽然从理论上讲,有许多企业关注员工的减压方式,但因为整个工作量在那里,今天减压,明天压力更大。整个社会机器在高速运转,停下来是很难的,某个部分停下来,其他部分不停下来是没用的。有些公司说为什么焦虑那么大?也放假啊,也遵守了国家法律啊。但是一个人做2、3、4

个人的活,压力照样很大,人被工作绑架了。”

谁来拯救?

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癌症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区女性的癌症发病率比20年前上升近一倍,每100名上海女性中就有一人是癌症患者。“城市越发达,环境污染就越严重,生活越不规律,压力也越大,癌症发病率愈高。”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城市。

7月4日,北京发布健康白皮书,癌症连续四年成为北京人第一杀手。每千人就有近三人患癌,比上年上升百分之五点九。男性恶性肿瘤发病中,肺癌居首位,其次是结肠癌和肝癌、胃癌;女性中乳腺癌居首位,其次是肺癌、结肠癌、子宫体癌和卵巢癌。

来自肿瘤医生的观察,“最近收的几个恶性肿瘤病人,入院后无论完善检查还是剖腹探查,都发现是晚期,无法根治。总结起来,现在恶性肿瘤发病的确比较隐匿,一些患者还每年都有体检,也就是说,病情进展还比较迅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和低龄化趋势,让我不得不想到食品安全、环境恶化、压力巨大、生活焦虑等高危因素。

而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两年前的保守数据是,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数据显示,重症精神病患人数已逾1600万。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内地精神疾患呈失业、无固定职业、非技术工人和高社会阶层者发病率高的“U”字形特点。在经济发达、竞争激烈和知识分子集聚的市区,更是精神疾患高发的地区,精神疾病呈现城市化、白领化的趋势。

在社会转型期,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社会普遍的心理紧张,价值观念混乱甚至解体造成普遍的无所适从感,社会严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人的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增加等,种种因素造成当前中国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有报告称,中国的精神疾患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现代人焦躁而又不安的生活,有人调侃说是:三十年前拿命换钱,三十年后拿钱换命。

膀胱癌患者老布死里逃生之后,深刻感悟,“我们的生命不是数学题,做错了,还可以修改,我们的生命说没了,就没了。没有谁替我们负责,只有自己解救自己。”他放弃西医治疗手段,通过素食、经络、著书、旅行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救赎。

潘肖珏教授,五年里先后患上乳腺癌、股骨头坏死、冠心病三大顽症,她和老布一样,积极采取自我疗法,凭着顽强乐观的精神与死神开战,书写了五年抗癌传奇。她的两本著作《女人可以不得病》和《我们该把自己交给谁》影响甚大,

受益良多的读者尊称她为“养生教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