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语录】

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语录精解】

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宁静如一无所求的,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这是因为身在官场都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三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烦还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事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了。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来,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做官要耐烦,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无怨,清醒。头脑清醒才能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加混乱。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1862年,曾国藩率部追击捻军。一天夜晚,捻军突然来袭,湘军护卫仅千余人,湘军开始不耐烦了,惊惧不已。幕府文书钱应溥急忙向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曾国藩于是高卧不起,钱应溥也镇静若常。守护曾国藩的卫兵见主帅若无其事,于是也都平静下来,恢复常态。捻军见状,果然怀疑曾国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进,最终匆匆撤去。

曾国藩认为,做官能做到耐烦,这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心性的修养,下面的这些话就基本包括了曾国藩训练人耐烦的主要内容。

美名

曾国藩引用庄子的话说:“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骤然为人信服的人,那么这种信任是不牢固、不可靠的;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的人,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品德高尚、修养很深的人虽然没有赫赫之名声,也无突然而得的美名:这就像一年四季的更替,是逐渐有序地完成一年的运转,让人们不知不觉。因此,一个人诚实而具美质,就像桃李,虽不说话,但由于它的花果美好,自然会吸引人们慕名前来。他还曾经说:吴竹如教诲我说“耐”。我曾经说过做到了“贞”,足够干一番事业了,而我所欠缺的,正是“贞”。竹如教给我一个“耐”字,其意是让我要在急躁浮泛的心情中镇静下来,达到虚静的境界,以渐渐地向“贞”靠近。这一个字就完全能够医治我的心病了!

平实

曾国藩好用“平实”二字教育人,我们从他的《批牍》中可以知道。他曾在《批管带义字营吴主簿国佐禀》中说:“本部堂常常用‘平实’二字来告诫自己。想来这一次必能虚心求善,谋划周全以后再去打,不会是像以前那样草率从事了。官阶有尊卑,阅历有深浅,这位主簿一概置诸不问,本来是个生手,但自充是熟手,没有学问自夸有学问,志向很高但不去实践,让他去办的事情都不行,更何况于打恶仗那样的危险呢?”

“凡是做一件事,无论艰险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去做。掘井只要不停地去挖,终究有一天会出水的……如果观望犹豫,半途而废,不仅对于用兵会一无所成,就是干别的事也会因自己停止而完不成。”

不忮不求

为了去掉好胜好名的私念,曾国藩常用“不忮不求”作为治心的重要内容。他说:“我这一辈子粗读儒家经典,看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中最重要的是‘不忮不求’。忮,就是嫉贤害能,妒功急宠。所说的‘怠惰的人自己没有修养,忌妒人的人又怕别人有修养’的人就属于这一类。求,就是贪利贪名,怀士怀惠。所说的‘没得到的时候想着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的人就属于这一类。‘忮’不常常表现出来,每逢发生显露都是在那些名声事业相等,权势地位相当的人之中;‘求’也是不常表现出来的,每逢发生显露都在事物相互承接,升迁相互妒忌的时候。要想造福,先要去掉‘忮’心,所以说‘人能够完全没有害人的心,那么仁就用不完了’。要想树立品德,先要去掉‘求’心,所以说‘人能完全没有偷窃的心,那么义就用不完了’。不去掉‘忮’,满怀都是荆棘;不去掉‘求’,满腔天天都是卑污。我对于这两项常常加以克服,只恨没能够扫除干净。你们要想心地干净,应当在这两项上狠下工夫,并希望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警惕,每天都在功利场里,能够不忮不求的人,真可以说是大彻大悟了。可惜这番道理太高了,不能向平常人说罢了!”不但当官要耐烦,而且人做任何事都要耐烦。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符合心意,怨天尤人总不是办法,只有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慎重处理才是根本之道。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混乱,个人就越控制不住大局。

【曾国藩语录】

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语录精解】

用严谨精微的态度,去做树立威严之事,是期望被处死的人没有怨恨,活着的人知道警戒自己,这样寸心之间才能得到安宁。对待属下的方法,有两个方面应该宽。应该宽的:一是使用银钱之事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钱财充裕的时候,要挥金如土,一掷数十百万;当穷困窘迫的时候,也要慷慨解囊,分利于人,而自甘困苦。二是不与人争功,遇到打了胜仗,要将功劳全部归之于别人,遇有保举的事,就通过保举优奖笼络人。

厚饷养兵的统军方式

曾国藩一生不爱钱财,因而他在用人选将上也反对选用为名利而来的人。他的四条选将标准中,第三条就是所选将领要不汲汲名利。他说:为名利而来的人,提拔得稍迟一点就怨恨不已,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就怨气冲天;他们与同僚争薪水,与士兵争毫厘;小肚鸡肠,干不了大事。所以对带兵的人来说,不热衷于名利,是第三要务。

曾国藩在用兵上,却主张以“利”来获得军心,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因此他不惜财力,多方努力,坚持实行了一种厚饷养兵的统军方式,因而得到了一支勇猛无比的军事力量,这是他军事上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国藩认为,绿营兵腐败无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兵饷太低。绿营步兵月饷银一两五钱,绿营的守兵月饷一两,绿营马兵月饷二两。这种情况在清朝初年,勉强可以维持生活,至道光以后,米价上涨,绿营兵饷已不够维持五口之家的食用,加之绿营兵饷日薄,就更无法依靠兵饷来维持生计了。因此绿营兵就不得不经常出营寻求生计,便忽视了军营训练,最后导致战斗力下降。绿营军官为了聚敛财富,也常常扣军饷或冒领军饷,导致绿营军军心不稳。湘军的军饷是相当优厚的,湘军士卒的月饷几乎是绿营兵月饷的三倍或三倍以上。统计各项总的收入,营官每月为二百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人以上者每月为三百九十两,五千人以上者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者六百五十两。连曾国藩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过于丰厚。王闽运在《湘军志》中指出:“故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统万人,岁入六万金,犹廉将也。”湘军将领中除多隆阿“统万人,而身无珍裘、麻葛之奉,家无屋,子无衣履”以外,“人人足于财”。

曾国藩通过厚饷养兵的原则,收到了一些成效。湘军士兵的兵饷,除个人生活外,还可贴补家用,因此能够安心操练,提高战斗力,一改绿营兵因口粮不足,而常常离营兼做他事,荒于训练的弊病。同时,曾国藩也希望通过给予将领丰厚的收入,来减少克扣兵饷的事情发生,达到“养廉”的目的。曾国藩在奏疏中阐述了这一想法,“臣初定湘营饷项,稍示优裕,原冀月有盈余,以养将领之廉,而作军士之气”。

曾国藩如此厚饷养兵,自然“陇亩愚氓,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急出效命,无复绿营征调别离之色”。于是,当兵——卖命——发财成了湖南贫苦农民的一条新的出路,湘军也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武装。

至于文人好名,曾国藩幕中也养了一批“鸿儒硕学”之辈,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以为他自己服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利用高薪可以激励下属、创造财富。以高薪养人,以人创利,可谓最明智之举。利用金钱不仅是手段也是战术,对一个人的付出是有限的,但这个人所带来的利益回报却是无穷的。

曾国藩官场厚黑术:想“跳龙门”先“钻狗洞”

【核心提示】:曾国藩认为,人要想“跳过龙门”,享受成功,就必须“先钻狗洞”,忍受生活带来的委屈。其实不止是曾国藩,凡是有大志向的人,都能忍受命运的不公。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他们会忍辱负重,以曲求伸,等待时机,寻找获胜的机会。

本文摘自《晚清第一权臣厚黑之术:曾国藩官场笔记》作者:王磊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官场上,每个人都向往更高的位子。可是那些大官并非一开始就“高人一筹”的,他们也曾有过艰难曲折的经历,但他们能够忍受“低微卑贱”的考验,并在低微中养精蓄锐、奋发图强,然后他们才攀上官场的巅峰。所以,处于低谷的人,不要因为现在的遭遇就放弃了自己。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咸丰二年,皇上钦点曾国藩为湖南帮办团练大臣。当时,曾国藩正在为母亲守孝,接到圣旨,不敢怠慢,赶紧收拾行李,去了长沙。

在长沙城里,驻扎的不仅有湘军,还有清廷的主力子弟兵,俗称“绿营兵”。自打“康乾盛世”后,绿营兵早已没了当年的英勇,战斗力极差。可是,清廷一向娇惯绿营兵,平日里他们不是喝酒就是吸大烟,根本就不参加正规的训练。这让曾国藩颇感为难。

他将绿营兵和湘军放在一起训练,那些平日里被惯坏了的绿营兵根本不愿意在烈日下训练,那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为了训练出更好的战斗力,曾国藩特意让湘军将领塔齐布做总指挥,负责两支军队的训练。

这样的安排引发了绿营兵将领的不满,在他们的教唆之下,绿营兵更加憎恨曾国藩和塔齐布。所以,绿营兵总是喜欢找湘军的麻烦,军营里也常常发生两军的械斗事件。

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每一次曾国藩都会对参加械斗的湘军进行严惩,但是绿营兵的将领对其部将犯下的错误不闻不问。这样,绿营兵更加有恃无恐地对湘军进行挑衅。

有一次双方械斗时,绿营兵的将领趁机煽风点火,说了很多曾国藩的不是,结果愤怒的士兵又冲向了曾国藩的府邸,想要杀了他。曾国藩听闻消息后,躲进了巡抚衙门,才逃过这一劫。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大臣,却屡屡受到排挤,甚至险些丢掉性命,换成一般人也许无论如何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但是曾国藩忍了下来。他忍下了这口气,率领湘军移师衡州。在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很快训练出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军队。

曾国藩把与别人钩心斗角的精力都用在了团练上,终于以一支相对强大的正规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现在的低头只是为了以后把头抬得更高。只有把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是最强劲有力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当年的“低人一等”,他哪里会有后来的“高人一筹”呢?

曾国藩认为,人要想“跳过龙门”,享受成功,就必须“先钻狗洞”,忍受生活带来的委屈。其实不止是曾国藩,凡是有大志向的人,都能忍受命运的不公。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他们会忍辱负重,以曲求伸,等待时机,寻找获胜的机会。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政法系2010171116 陈凯旋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初登官场,又与众不同,后来创建湘军,又平步青云,在洋务运动中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又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历史上的曾国藩,有功亦有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为官之道有很多闪光点,虽历经百余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意思即为安守本分,认真办事,淡泊宁静,不去刻意追逐名利,那么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曾国藩认为做官者,必须安分守己,泊然如一无所求,必须耐得了“烦”。为官者,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麻烦事要处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事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应该泊然无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上司的赏识。但在当今社会,却有很多为官者因为追逐所谓的名利不能做到安分竭力,处事急躁,更有甚者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为官之道。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我想在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耐冷,耐苦,耐劳,耐闲,拥有此“四耐”,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做官这玩意,若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但若不得上司赏识,则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时就更要冷官热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群众要一片热心肠,对人民负责,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事,以心热抗外冷,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热官”,受到人民爱戴。而耐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更为重要,若一个官员耐不了苦,那么就必定会滋生腐败,贪污受贿,因此耐苦是一个好官员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纵观现在的官场,很多官员就是因为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耐不了苦,才逐渐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腐败贪污的路。 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官,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立誓不靠做官来发财;曾国藩贵为将相,每食只蔬菜一品,绝不多设,极其节俭,因此被誉为“一品宰相”,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廉”和“俭”的思想作风,曾国藩生平也极其痛恨贪污受贿者,主张要严厉打击这些人,以正社会风气。曾国藩的这种为官之道,在当今这种日趋追逐名利的社会里更需具备,为官者只有清廉了,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向前发展,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导读: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

相由心生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相由心生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2008/11/12 21:27[未分类 ]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暑假我读的是书是曾国藩的《冰鉴》,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有史书评价说,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能以待籍侍郎的身份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多得益于其观人之术,鉴人之略。 毛泽东曾三次这样评价曾国藩,第一次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锦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第二次是在34岁,1926年3月18日《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说:“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 第三次在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说道:“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从毛泽东的对他的高度评价中我们更加相信曾国藩真的是非常擅长识人用人。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就是说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关于识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借古人的口表

示过人最大的智慧在于能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中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通俗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都表明了识人对于领导者也好,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的,曾国藩的《冰鉴》就是一本教人识人的书。 《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鉴、刚柔鉴、容貌鉴、情态鉴、须眉鉴、声音鉴、气色鉴,就是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比如其中的: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者贱,意思是所发之声雄浑刚健,像钟声一样激越洪亮,充满阳刚之气为最佳;如果发出的声像敲锣一样浮泛无力,则显得卑贱。在容貌篇中曾国藩认为形象敦厚,神态安定,气质清高,声音响亮,耳朵厚实贴脑,鼻梁正直,面孔呈方形,背丰厚,牙口整齐的人会是很有才华,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有富贵相的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怪不得我们周校长这么厉害,长相就不一般了啊。在神骨鉴中认为一个眼神坚定清澈的人是内心超凡脱俗,品德高尚的人,我就想起了我第一天来四十八中时看见史秀辉大姐,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感觉是这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气质的知性的人,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果真如此。 归纳起来就是说一个人的精力·智力·品德·性格·心态·能力·相貌和气质决定成败,而成败写在脸上,因为精力写在脸上·智力写

曾国藩的中庸哲学思想

□景国际 曾国藩的中庸哲学思 想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清代中兴名臣之一。他显赫人生功绩的取得,就其思想原因来说,要归结到他为人处世的中庸哲学思想。 一、为官之道———隐忍克制,适度谦退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 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直到晚年,仍称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一直以隐忍克制的心态在官场中立 足,他的为官之道正可谓是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短,恰到好处。 他事事谨慎,处处谦卑,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7个字,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鲜花完全开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因此,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以为惜福之道、 保泰之法。此外,他“常存冰渊惴惴之心”,认为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 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他非常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他31岁时,从十月初一那天起,坚持从灵魂深处检醒自己,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名之曰《过隙集》,天天在上面写。他始终认为: “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他深刻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遥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 程序。在与一些议员的频繁往来中,崔国因还了解到议员们要备纸笔记录、参众两院议员年俸、美国各省总督(州长)年俸及各州举众议员人数等细节问题;日记中,崔国因特别介绍了三权分立、 权力制衡的原则,他指出,议院“有立例之权,则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崔国因还指出,美国总统4年一换,但总统更替,政府各部门也在替换,然而美国的政局则不会乱,关键就在于议院和最高法律对稳定美国政局的作用。 除了介绍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外,崔国因还具体分析了各国的政治制度,并将民主制与君民共 主制的议会制度做了一番对比,但无论“各国君政、民政虽异,而设议院则无异”。 对于西方议院制度的远见卓识,让崔国因成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上不可被忽视的关键人物。 (责编霍语)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成绩:论文题目: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授课教师:王建敏 院(系):英语学院英语高级翻译专业 年级班:2011级03班 学号:110110305 姓名:张思雨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摘要: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其所作所为的背后是其独特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为政善于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朝廷、地方督抚及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使自己在仕途上一直处于不败之地。曾国藩虽然是一位封建的官僚大臣,但他的官宦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读书非官”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进德、修业,并不一定单纯是为了做官。他一反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多次劝告自己的弟子不要汲汲于科名。第二,“尽忠直言”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做官应有为官之道,对上应当尽忠直言。他在朝廷做官期间,曾多次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杀身之祸上奏朝廷。如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劝告皇上以身作则,广开言路;在《议汰兵疏》中提出裁减绿营的合理建议;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揭露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事实。从上可见,不管曾国藩上奏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他这种“尽忠直言”的精神在当时来说还是难能可贵的。第三,“不贪钱财”的官宦思想。曾国藩对贫官污吏历来是十分痛恨的,他曾多次提出要严厉惩治贪污腐败,他一生以“不要钱,不怕死”自诩;他还多次告诫家人千万不要受贿,不要贪财;在攻陷南京后,他针对其弟曾国荃贪恋钱财的表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奉劝他辞职告老还乡。第四,“严管家属”的官宦思想。曾国藩曾力劝家人不要干预公事,并多次写信劝其父亲不要参与地方事务,要遵守地方法规,照章纳税;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经常告诫他们力戒“奢”、“傲”之风气。第五,“居安思危”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虽被封为一等侯、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地方总督等职,手掌大权,手握重兵,统治着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但却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已将他作为最大的威胁者。因此,他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自勉,处处

人物素材丨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

《道德经》有言:“大巧若拙,大成若缺”。曾国藩为人办事有两个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拙诚,二是求阙。 01 拙诚 恒能破拙 曾国藩考秀才,六次不中;随后又考进士,三次落榜。梁启超曾评价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明白自己天资不高,他说:“天资拙,唯有以恒破之。”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读完这本书,就不碰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就坚决不睡觉。 因为钝拙,曾国藩比别人更能坚持,更肯付出。基础打得牢,才有了为官十年连升十级。 拙能破巧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 以拙破巧,是曾国藩智慧的显现。尤其是到了晚年,这位深谙世事的老人,更讲求“拙浑”二字。他说:“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曾国藩认为,用兵贵在诡异和狡诈,这些他不擅长;用兵又贵在巧取和奇夺,这些他也不擅长。他所擅长的,唯有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笨,拼的却是硬实力,取得的胜利,也是绝对的胜利。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埋头苦干”,少说多做。这才是“以拙破巧”的关键所在。 02 求阙 花未全开月未圆,正是人间好时节

曾国藩曾写过一篇《求阙备记》,开头便说:“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花开到盛时便会凋谢,月亮圆满后随即亏缺,太阳升到中天便开始西斜。自然界尚且没有圆满的事

物,人生在世更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君子存有警惕自省的意识,懂得留有一丝缺憾,而不敢去强求圆满。小人则常常追求圆满,却不知圆满一旦到来,危机也便随之而来了。 因此,曾国藩最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这是惜福之道、保全之 法。他说:“我们家中父母健在,兄弟姊妹平安,即便是大富之家也难以比美, 可以算得上万全之家了。故而我只求缺陷,以‘求阙斋’来作为寓所之名。目的 在于以其他方面的欠缺,来求取家中亲人的齐全。这就是我平生最大的愿望 了。” 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 苏东坡曾说:“守骏莫如跛。”意思是,假使你有一匹骏马,也应该象对待跛马一样珍惜它、呵护它。倘若放任骏马恣意奔跑,难保没有摔跤的时候。 人也一样,一味追求登高圆满,未免没有跌落的一天。曾国藩对这五个字非常赞同,他说:“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自然悠久矣,自有深固之基矣。” 我们都一样,羡慕别人穿着一双新鞋,却忘了世间还有只能拄拐的人。既然是 人皆有缺陷,那么我们就满足于“缺”的状态。正是因为有缺失,才令我们更加 完整。 不求聪明,但求顺遂;不求圆满,但求平安。 03 成事 君子慎独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他每天坚持做“日课”。就是每天写日记,反思一天 的行为得失。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 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他认为:自修之道, 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 神。认为“此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一个人越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重点提示】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 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说: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忠告】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他曾经夫子自道说: 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又说: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但我咬紧牙

曾国藩家训摘录

个人学习资料 曾国藩家训 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教育: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两次没考上,这种挫折在曾国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这是四两拨千斤。二是这不是小数目,要还一百两不容易,不骂也会埋怨,但是他没。称道这事,埋怨都没有。这是出乎意料,给人心灵造成震撼,曾国藩常回忆这事,这是他读史书的起点。三是教育上说了最关键的话,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细心读,这话最重要。 曾国藩后来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一是进德,可以帮助人树立人生信仰,他处逆境不惊就因为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培养就得靠读书,人生观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曾国藩年幼时修身自立,成年后封侯拜相,终成一代封疆大吏。当我们仰视这位一代豪杰的时候,却从他那一字一句质朴而真切告诫子孙自勉的家书中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儒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拜网友所赐,将曾先生的家书中的部分语录整理出30条,以供来驿站小憩的朋友品读、回味、思考。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一、局面做大之法: 曾国藩怎么由一介书生而成为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越做越大,最后连朝廷都怕他三分? 1、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2、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3、避人耳目,走为上计; 4、患难与共,才可以赢得人心; 5、局面狭小时,以属下自立门户为大忌; 6、事关成败时,敢于抗上; 7、功不可以一人独享; 8、鼓励下属独立发展; 9、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 10、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11、荣誉相关,相得益彰; 12、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13、集纵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14、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15、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 16、多山头时的应对之策 二、广结关系网: 曾国藩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他把结交关系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说提炼的“未发迹时善交人”和“识人于未发迹之时”等,足为后世所效法。 1、见多才能识广; 2、未发迹时善交人; 3、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 4、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5、药食之有,催人向上; 6、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 7、深交之人,宁缺勿滥;

8、择友如同择师; 9、相交不成,勿使为仇; 10、“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11、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 12、宽能得众, 三、居官不败之道 曾国藩的仕途虽然屡经坎坷,可为什么官越做越大? 1、做官宜公而忘私; 2、息事宁人,委屈做官; 3、人言可畏,省察舆论; 4、居官四败:昏、傲、贪、诈; 5、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6、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不参与、没有结局、不胜任; 7、不让快乐的性情妨碍做大事;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语录】 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语录精解】 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宁静如一无所求的,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这是因为身在官场都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三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烦还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事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了。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来,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做官要耐烦,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无怨,清醒。头脑清醒才能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加混乱。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1862年,曾国藩率部追击捻军。一天夜晚,捻军突然来袭,湘军护卫仅千余人,湘军开始不耐烦了,惊惧不已。幕府文书钱应溥急忙向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曾国藩于是高卧不起,钱应溥也镇静若常。守护曾国藩的卫兵见主帅若无其事,于是也都平静下来,恢复常态。捻军见状,果然怀疑曾国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进,最终匆匆撤去。 曾国藩认为,做官能做到耐烦,这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心性的修养,下面的这些话就基本包括了曾国藩训练人耐烦的主要内容。 美名 曾国藩引用庄子的话说:“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骤然为人信服的人,那么这种信任是不牢固、不可靠的;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的人,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品德高尚、修养很深的人虽然没有赫赫之名声,也无突然而得的美名:这就像一年四季的更替,是逐渐有序地完成一年的运转,让人们不知不觉。因此,一个人诚实而具美质,就像桃李,虽不说话,但由于它的花果美好,自然会吸引人们慕名前来。他还曾经说:吴竹如教诲我说“耐”。我曾经说过做到了“贞”,足够干一番事业了,而我所欠缺的,正是“贞”。竹如教给我一个“耐”字,其意是让我要在急躁浮泛的心情中镇静下来,达到虚静的境界,以渐渐地向“贞”靠近。这一个字就完全能够医治我的心病了! 平实 曾国藩好用“平实”二字教育人,我们从他的《批牍》中可以知道。他曾在《批管带义字营吴主簿国佐禀》中说:“本部堂常常用‘平实’二字来告诫自己。想来这一次必能虚心求善,谋划周全以后再去打,不会是像以前那样草率从事了。官阶有尊卑,阅历有深浅,这位主簿一概置诸不问,本来是个生手,但自充是熟手,没有学问自夸有学问,志向很高但不去实践,让他去办的事情都不行,更何况于打恶仗那样的危险呢?” “凡是做一件事,无论艰险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去做。掘井只要不停地去挖,终究有一天会出水的……如果观望犹豫,半途而废,不仅对于用兵会一无所成,就是干别的事也会因自己停止而完不成。”

曾国藩教你观眼识人

曾国藩教你观眼识人 曾国藩指出,眼神是我们判断人心地的重要依据。古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把眼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眼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安详沉稳而有光,宛如晶莹玉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运动观物状态时,眼中光华生辉,精气闪动,犹如春水之荡清波。或者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清莹明澄,静若无人;处于运动状态时,锋芒内蕴,精光闪射,犹如飞射而出的箭,直中靶心。以上两种表现,澄澈明亮,一清到底,属神正的状态。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像萤火虫的光,一点柔弱却又闪烁不定;处于运动状态时,目光又像流动的水,虽然清澈,但游移不定,没有归宿。以上两种目光,一种属于奸巧和伪善的神情,一种属于奸心内萌的神情。处于安静状态时,眼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运动状态时,又像受惊吓的鹿,总是惶恐不安的样子。以上两种神态,一是聪明而不行正道的表现,一是深谋内藏、又怕别人窥探的表现。前一组神情多是品德欠高尚、行为欠端正的表现,后一组神情多是奸心内萌、深藏不露的表现。这两种状态都属于奸邪神情,由于

二者都混迹在清莹之中,因此必须仔细、正确地区分。按照曾国藩的经验,一个愚笨的人,在不断的训练中,如果大脑升华了,人也聪明起来了,眼神也会由浊而清。也许曾国藩本人就是一个由浊到清的人。 曾国藩7岁时,他父亲因多次童试未果。愤而设立私塾,起名叫“利见斋”,曾国藩就开始随他读书,前后共八年。他父亲自信心连遭重创,因此自卑,自认天分有限,教书的秘诀就是不厌其烦,重复是记忆之母。父子俩同睡一床,同行一路,时时不忘考曾国藩功课。他常自我解嘲地说,“因为我自己笨,所以教起你们这些笨弟子来,一点也不感到厌烦。” 曾国藩并不聪明(至少在童年时没有表现出聪明),才思也欠敏捷。一天,他与妹妹随父亲外出,一路上学习作对联。父亲随景出上联“狗尾草”,妹妹立刻接口说出“凤冠花”,父亲点头说:“也还工整。”曾国藩却答不上来。过一座桥时,父亲又命上联:“观风桥。”兄妹俩都未对出佳联。一天,曾国藩跑去对父亲说:“对‘听月楼’。”父亲一时间竟没想过来,继而点头赞许他的倔强。并说他的这种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他自己也讲道:“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9岁时,他与弟弟曾国潢去衡阳,师从汪觉庵。弟弟聪明伶俐,深得汪觉庵的欢心,常受夸奖,而曾国藩却默不好言,

读《曾国藩全书》有感:朴素的为人为官之道_读后感_模板

读《曾国藩全书》有感:朴素的为人为官之道_读后感_模板 朴素的为人为官之道 ——读《曾国藩全书》有感 作者:海沧区人民检察院监察科黄希承 笔者手中拥有的《曾国藩全书》是由陈大政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全书共10册,以下谈的读书心得是读其中第1册《生平篇》的体会。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一生置身官场游刃有余,官居极品,体现了他高超的为官艺术。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继承了儒家的家政道德传统,创立了他独特的治家之道。 ”不可占人半点便益”是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写给澄侯、子植、季洪的《家书》中的话。原文:”……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译文:”……这次澄弟所接受各家的情,事情办成了不说,以后凡事都不能占别人的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家的财物。切记切记。”这句话道出曾国藩为人处事治家的成功之道。笔者认为:”不可占人半点便宜”的理念,不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金玉良言,是朴素的为人之道,也是人际之间邻里之间朴素的处事原则。笔者有切身体会,前段时间装修房子,安装空调外机时,占用了楼上业主一点点墙体,当时我先生就让工人下移一点点重装,但工人怕麻烦,说己装好就只一点点不碍事,结果我先生听信工人的话又怀了侥幸心理,没有坚持重装。过了一段时间,楼上业主提出质疑,结果又花了600元去移了那2台外机,我先生真后悔,他感慨地说,还是曾国藩的那句话:”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切记切记。”再说一件刑案,甲乙两家是邻居,甲家厨房翻建往外扩了地,乙认为甲侵占了他家的宅基地,要求甲推掉重建,甲不承认侵占乙家宅基地,双方互不让步,从言语争执到互相推搡再到互殴致轻伤,逐步升级为刑案。最终甲家翻建厨房的目的未能达成,还与乙家结下极难化解的怨恨。就该案,如果甲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那么甲翻建极可能会原地翻建,或者要扩建前会与乙进行沟通,待达成共识后再翻建。这样的话,甲的心愿就会达成且不至于与乙结怨。此外,一些日常的生活现象,也证明了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可以减少许多矛盾纠纷。比如公交车上因拥挤踩脚引发的口角,如果双方都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该道歉就道歉,该少说就少说,就可以减少争执。比如拾金不昧的行为,就透着当事人”不可占人半点便宜”的质朴人品。 ”以做官发财为可耻”是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写给澄侯、温甫、子植、季洪的《家书》中的话。原文”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译文:”我从三十岁以来,就认为做官发财是可耻的,认为官宦积累财物留给子孙是可羞可恨的,所以我暗暗发誓,总不能靠做官发财留给后人。”笔者以为,这样的为官思想境界是比较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值得倡导的朴素的为官之道。所谓”官”,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公务员。在许多国家,公务员是受人尊敬的,公务员的收入是有限的也是稳定的,公务员的纪律是严苛的,公务员不是最受追捧最热门的行业,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公务员行使的是公权力,拿的是纳税人的钱,收入是相对固定的,正常情况下,公务员依法依规行使公权力是发不了财的。如果因为当官而发大财,那该官员就可能涉嫌权钱交易。官员涉嫌权钱交易,实际就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为自己谋私利,扰乱秩序,坏了规矩。我国《刑法》规定了对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的惩罚条款,就是要求为官要清廉,严惩贪腐。《刑法》条款中还有一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这是一个兜底条款,也就是说决不允许中饱私囊。自古以来,百姓痛恨为官不廉、痛恨贪官污吏,所以历朝统治者都下决心整顿吏治,因为统治者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否则江山不保。当前,中央开展巡视巡察,此举深得民心,通过巡视巡察,反对”四风”,正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语录 一、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二、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三、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四、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五、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为师当严而有恒。 六、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七、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八、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九、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在于重视人才的道德品行,以“广收、慎用、勤教、 严绳”形式最大化发挥每个人才的优点,做到人尽其才。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今天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标签: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企业人事管理;启示 晚清重臣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自道光二十年初(1838)會试中名列三甲,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迁为兼属五部的侍郎,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曾国藩以用人三策向咸丰皇帝进言,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咸丰帝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奖。 比起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选人用人的本领,曾国藩一生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四十多人,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用人密切相关,他的部下人才济济,助推他事业的成功。曾国藩的选人用人思想对当今人事部门具有积极借鉴作用。 一、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的体现 1、德才兼备的识人选人思想 (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才能更为重要,他在选拔任命人才时始终把道德操守放在首位,他认为如果人的品德有问题,无论其才华有多么的出众都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和伟大的建树,正所谓“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能用”。曾国藩自身也有着自虐般的自律,严于律己、生活简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他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即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进行不断的磨炼和培养,调动和激发人才的潜力,将个人的优点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充分利用人才的优势和长处,做到人尽其才。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他对于那些投机取巧、官僚习气重、不切实际之人不予使用,二是重用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之人,在此观念的主导下,在曾国藩的麾下实现了“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2)终身学习,立志有恒。曾国藩出身平凡、才智中等,正是这种平凡人蜕变的过程,才对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他并非天才式的人物,他的成功,是逐步克服自身弱点的过程,是从理想主义到实干家的蜕变。有人说曾国藩的成就不是取决其兵法,而是取决于他的学识,他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于人于己都要求立志有恒,从自身做起做到终身学习。 梁启超对曾国藩是这样评价的:“并时诸贤中最称钝拙,其一生得力在立志,

为官篇

为官篇:自得下塘,须要懂的上岸 勤、怒、廉、明,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怒以带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四字之中,他认为最不容易做到的是明字。而求明之诀,他认为是勤字。所以,曾国藩为官一向以勤字为立身原则。此外,曾国藩认为做官要耐烦,这就需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头脑清醒才能作出正确决断。 为官妙在貌似浑然不知世态 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趋于诚矣 原文意为:凡他人用虚伪来对我,我用真诚去对待他,时间久了虚伪者也和我一道趋向于真诚了。 ·解读 曾国藩在家书中阐述了自己的为官之道—妙在貌似浑然‘不知’世态,自古官场风高浪急,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被吹下船头,跌入海底。 官场险恶,宦海沉浮,官场行事离不开人脉,但人脉的形成首先要求自己有一颗浑厚的心。为人真诚、性格浑厚、心胸宽广,这些是使自己牢固立于世的根本。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好比一个人成事的器具,只有把心炼好了,才能成就不衰的大业。 有些人看似糊涂,但并非看不透人情世故,而是他们比起那些看似聪明伶俐、八面玲珑的人具有更高的胸怀,懂得淡泊,内心世界清澈不但为人受用,更为己受用。他们选择的是一种温和浑厚的处事方式,把注意力放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和更有益的事情上。可谓是一颗如璞玉之心的人。在官场上,如果也能保持一颗如此璞玉之心,那么他定能不受污染,做事游刃有余。 曾国藩在家里守制期间,对以往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自己昔日太过于固执己见、自命不凡。并下决心改正。曾国藩复出之后,在处事风格、自身修养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曾经写道:“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他比以前更加善于官场应酬,为人也渐趋圆滑。以前,曾国藩非常讨厌官场的趋炎附势之风,可是几年的官场生涯使他看到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大局的,如果想在官场中继续生存,那么必须去适应官场的习气。虽然曾国藩的转变遭到别人的不齿,但是这一转变显示出曾国藩为官之道越发精明老练。 “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世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表现。所以说:“难得糊涂”、温润如玉,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面对世间百态、官场百态,于清醒意识中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可谓是利人利己的处事绝妙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