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本科期末试题

时间:2011年2月6日地点: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

记录人:且歌且行院系:法学院2009级

联系方式:1375080562(QQ)

目录

2005—2006 学年第一学期行政管理专业法理学试题错误!未定义书签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进阶试题................................... - 2 -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04级法学二学位法理学试题错误!未定义书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04级法理学试卷A卷....................... - 8 -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06级法理学进阶试卷A卷 ............ - 13 -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06级法理学初阶试卷A卷错误!未定义书签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06级法理学初阶试卷B卷错误!未定义书签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进阶试卷B卷........................ - 15 -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进阶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法律价值的理解正确的有【1234 】

A 法律价值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

B 法律价值反映的是法律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状况

C 法律价值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D 法律价值的含义包括主体人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法律进行评价,因此具有伦理性

法律价值,是指在作为客体的法律与人作为主体的关系中,法律对一定主体需要的满足状况以及由此所产生主体人对法律的评价。

2.对法律秩序的理解有【1234 】

A 法律秩序就是法律制度

B 法律秩序乃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

C 法律秩序就是法治秩序

D 法律秩序现代文明的产物

3.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 123 】

A 文义解释

B 论理解释

C 社会学解释

D 合理性解释

4.西方法律传统包括【13】

A 权利文化

B 人治传统

C 法治传统

D 权力文化

5.下列关于法律权利与权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2 】

A 法律权利与权力都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目的

B 法律权利来自于权力的赋与,因此法律权利的行使以服务于权力为目的

C 法律权利的实现要依赖于权力

D 权力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法律权利对权力具有制约作用

6.下列关于平等的判断正确的是【 234 】

A平等就是指结果上的均等,即平均

B 平等不反对适当的区别对待

C 平等的对立面包括特权和歧视

D 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对等对待关系“

7.强调人权与经济、文化条件、历史传统具有内在联系,人权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西方学者是【 2 】

A 格老秀斯

B 马克思、恩格斯

C 洛克

D 斯宾诺莎

8.把正义分为平均正义和分配正义的学者是【 2 】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霍布斯

D 罗尔斯

9.近代第一个阐述国家契约论的学者是【 1 】

A 霍布斯 D 罗尔斯 C 边沁 D 伏尔泰

10.关于中国法律传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234 】

A 礼法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尊尊”和“亲亲”,价值追求是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

B德治是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治国理论,虽然也重视制度建设,但更强调由有道德觉悟的贤人、君子等社会精英来治国,因此本质是人治

C 重刑轻民并不是中国传统只有刑法而没有民法

D 在中国古代,很难将司法权和行政权区分开来

二、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论述中,有这样的判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对等关系,主要表现之一是社会生活中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在这个判断中,法律权利应当从广义上去理解,即既包括狭义的、由公民享有的法律权利,也包括由政府等公权力机关享有的权力。

对。(2分)法律权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权利仅仅指与政府权力相对应的公民权利,而广义的法律权利则包括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社会关系转化为法律关系时,主要表现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在前者中形成的是狭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在后者中形成的是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因此,社会生活中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的相等,只能从广义上去理解权利。如果从狭义理解权利,则义务总量必然大于权利总量,因为有一部分义务对应的是权力。(3分)

2.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经济。

对。(2分)市场经济意味着由市场承担社会资源的调控职能,而市场这一职能的发挥要求市场是一个平等、自由的,能够实现价值规律的真实的市场,而不是一个由行政控制的虚假市场。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地位平等,主体的生产、交易等行为具有可计算性和可预测性,而这些条件,只有法治社会才能够满足。(3分

3.政治就是阶级斗争,因此,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决定了法律就是阶级斗争工具。

错。(2分)对于政治有着不同的理解。阶级仅仅是政治的内容之一,政治除此含义外,还包括治理国家和寻求良好的治理国家的模式。(1分)法律与政治既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性,法律对政治行为要进行规范,对政治权力要进行约束。(2分)

4.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的任何领域都必须运用法律进行调控,否则是对法治原则的违反。

错。(2分)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具有局限性及其表现。影响法律局限性的原因,正确对待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3分)

三、简答(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律权利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项权利要成为法律权利就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利益、权能和自由行为。(2分)

利益是法律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利益的驱动,人们才热衷于权利行使,才对权利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权能是权利主体行使权利的资格和能力。自由行为是权利主体根据法律规定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2分)构成法律权利的三要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1分)

2.法律的利益调控机制

法律对利益的调整机制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表达利益要求、平衡利益冲突和重整利益格局。(2分)

表达利益要求。法律并不创造或发明利益,而只是对于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加以选择,对特定的利益予以承认或者拒绝。(1分)

平衡利益冲突。所谓利益冲突,就是利益主体基于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而产生的利益纠纷和利益争夺。法律的利益平衡功能表现为,对各种利益重要性作出估价或衡量,以及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1分)

重整利益格局。在人类历史上,革命或改良其实都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或重新安排。所谓“变法”无不是改变既存利益格局,法律正是在利益格局的不断被打破和重整过程中逐步地向前发展的。(1分)

3.正义与法律的关系的学说

法律与正义的关系,一直是思想家、法学家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法律与正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总括起来,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法律为正义奠定了原则基础,提供了正义的标准和尺度。这种观点认为,法律本身就代表正义,是否正义,是由法律决定的。(1.5分)

第二、正义为法律奠定了原则和基础,是衡量法律的好坏的标准。这种学说认为,正义和法律密不可分,正义是法律的内容和法律的尺度,法律是正义的体现和实现正义的手段,法律必须蕴藏、体现和实施正义,反之就不是法律。(1.5分)第三、法律与正义无关,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既否认正义是法律的基础和标准,也否认法律是正义的基础和尺度。多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就持这种观点。他们注重分析法律的形式和结构,而不是道德和社会内容,在观察法律结构时,不考虑规范的内容是否正义,而是力图把法学与其他学科,如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分开。只要法律是合法制定的,就应当被严格地遵守,主张“恶法亦法”。(1.5分)

语言表述、逻辑、卷面等综合情况(0.5分)

4.法律解释的目标

在解释法律时,根据不同的理念或理想,可以把法律解释的目标分为立法者意图说、读者意图说和法律文本说。

第一,立法者意图说按照现代社会的人民主权原则和权力分立原则,立法者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法律解释应当以立法者的意图为准,才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如果法官在解释法律的过程中不以立法者的意图为准,而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或理解来解释法律,则是僭越了自己的职权,侵犯了立法机关的权力。因此,法律只应当忠实地再现立法者意图,对

法律进行严格的三段论式推理。(1.5分)

第二,读者意图说。该观点认为,由于很难确定和寻找到一个统一完整的立法者意图,并且可能会遇到立法者没有预见到的情形,因此,立法者意图说并非最为理想的解释目的,他们转而主张立法者一旦制定完法律,他的意图就不再是最根本的,法官和其他的法律适用者必须根据当下新的社会形势来对法律进行解释。(1.5分)

第三,法律文本说。该观点认为,读者意图说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无视立法者的意图,把解释法律的权力完全交给法官,那么,就无法保证法律的客观性;法官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和意图带到法律解释中来,从而违反了现代社会的民主原则,因为法官并不是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因此,我们只能信任立法者留下的文本,即法律规范。我们假设法律文本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整体,既可以保证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和正当性,也可以保证法律能够适应新的社会情势。

(1.5分)

语言表述、逻辑、卷面等综合情况(0.5分

四、论述题(本题20分)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如果很好地答出了教材内容,可以获得16分。余下4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和独立或更加透彻的阐释酌情给分。)

教材主要内容:法律和道德关系的存在状态(8分)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都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对社会重大的、带全局性的关系进行规范调整。它们在这方面是一致的,如法律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对守法行为的奖励;道德对善的褒扬和对恶的评价。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法律和道德的一般关系:道德所禁止或许可的,也为法律所禁止或许可。在日常生活中,如杀人、盗窃、合同违约、欺诈等行为是违反道德的,在法律上也是禁止的;而诚实信用、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是道德上许可的,法律上也是许可的。

道德上不许可,但是法律上是许可的。如法律规定某一些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1年,超过了诉讼时效,民事权利即不再受法律保护。因为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胜诉权,法律是许可的。从道德上讲,这种权利是不可能失效的,应当得以实现。

道德许可的,但法律上是不许可的。如前所述,如果超过了诉讼时效,权利方仍然要提起诉讼,在道德上是可以的,但就诉讼结果而言,法律上是不保护其利益的。再如复仇,在法律上是禁止的,而在道德意义上却是许可的。

进入法制社会以来,道德和法律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差异,道德已由其渊源----习俗和习惯甚至从其本身“认可”的法律中完全超然出来,形成一种理想化的价值,其指向是高标准的。一般来说,道德以他人利益为基点,强调他人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道德通常都是以个人利益为他人或集体利益做出一定牺牲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12分)

道德和法律存在的区别如下:

道德和法律产生的背景不同。道德是在原始规范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表现为禁忌、风俗、礼仪。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时,社会对规范的要求就不限定在原有的基础上,它将关系到社会重大的、带全局性内容分离出来,由另一种规范予以调整,道德由此产生。法律是在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已经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矛盾尖锐化,而道德已无力对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规范调整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道德产生于社会观念中并存在于人们的信念里,是自发的。法律却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道德和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由于道德与禁忌、风俗、礼仪等一样,是人们在长久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它往往不以文字或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不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和颁布。它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中,存在于社会流动的观念和人们的信念中。法律则不同,它必须有专门的形式和制定程序。需要说明的是,道德和法律的表现形式并不简单区分是否形成文字或典章,而在于体系和制度化。例如,英美法系的判例法,虽然不以条文的形式出现,却是具有严谨的内在体系、规范的制度,使得判例法形成一个严密的法律制度。而道德规范的产生虽然远比法律要早,但至今,仍是一种非制度化、非系统化的形式。

道德和法律所规范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整社会重大的、带全局性的关系方面是一致的,但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没有法律之前,社会重大的带全局性的关系的规范调整,主要由道德来完成。法律出现后,将道德的一部分内容分离出来,改由法律来规范调整。违反了法律规范的,一般也违反了道德规范,而违反了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违反法律规范。同时还要注意到,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更多的是强调义务和禁令;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时不但强调义务,同时还要强调权利。

道德和法律的实施方式不同。道德的实施主要是靠人们自觉遵守,其次靠舆论的强制,内心信念的约束等。而法律的实施,虽也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但法律却具有道德所不具有的强制实施力量------国家强制力。

违反道德和法律所产生的后果不同。违反道德引起两种后果,一是惩罚,即对违反者施以各种处罚,如忏悔、献祭,严重的被驱除出群体。二是自我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社会舆论是来自外界的不确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只有为个人的良心

所承受,才能产生压迫感。因此,自我良心的承受能力在道德中起到主要作用,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一定要经良心的转换才起作用。法律则不同,由于法律的确定性和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当违法行为出现时,法律绝不考虑违法主体的承受能力,法律确定行为违法与否的准则就是法律本身。依法律指引办事,将获得肯定性后果,反之则承担否定性后果。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20分)

《意大利刑法典》第670条第2款规定:假装残疾或有病而行乞者,以令人厌恶或者欺压的方式,或者采取其他引起他人怜悯的欺诈手段实施行乞活动的,处以一个月至六个月拘役。

《法国刑法典》第276条规定:装作苦病、病弱状而行乞者,处以六个月至两年监禁。

2003年8月1日,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由强制收容转为自愿求助。有人预言:此办法实施后,社会流浪乞讨人员将大幅减少。然而事实上,乞丐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来愈多。面临日益增多的城市乞丐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开始从政策、法律和管理上把乞丐治理列入了议事日程。如宁波市在繁华街区、风景旅游区、重要公务和外事活动场所、交通要道等尝试设立“限制乞讨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都出台了相应的限制措施。有关部门在制定2004年全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要点时,也已将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问题纳入其中。这些举措在中国媒体引发了一场争论,有关收容乞丐的新法令被暂缓实行。在这场争论中,涉及了以下一些议题:

1.乞讨是否为个人的自由?乞讨是不是一种人权?

2.政府能否划定“禁讨区”?其合法性依据在哪里?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乞讨行为的性质界定并分析法律与人权、自由的关系

2006—2007学第一学期2003级法学专业法理学进阶试题A卷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柏拉图关于法律的主要著作包括()

A、《理想国》

B、《政治家》

C、《政治学》

D、《尼各马可伦理学》

2、关于“法律解释”的正确理解是()

A、法律解释是成文法出现后的必然现象

B、法律解释必须完全根据法律规范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

C、法律解释有完善立法的作用

D、法律解释的效力高于被解释的法律文本

3、法律对利益的调整机制为()

A、表达利益要求

B、消灭利益冲突

C、平衡利益冲突

D、重整利益格局

4、有时被人们称为价值法学的是()

A、社会法学

B、分析法学

C、自然法学

D、哲理法学

5、以下著名法学家,属于法国的是()

A、霍布斯

B、洛克

C、卢梭

D、孟德斯鸠

6、法律与宗教的区别表现为()

A、法律的产生远早于宗教

B、法律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的自觉力量,而宗教则不是

C、法律规则人的外部行为,而宗教规范则相反

D、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明确,而宗教规范则相反

7、法律对社会的影响后果超出了立法者本来的意图,这说明法律具有()功能。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C、正功能

D、非功能

8、“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的命题出自()

A、马克思

B、霍布斯

C、孟德斯鸠

D、康德

9、对利益作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式的分类的是()

A、德国的赫克

B、法国的爱尔维修

C、英国的边沁

D、美国的庞德

10、关于国家和法的关系,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法治国家和法发生联系,人治国家和法不发生联系

B、法律形式受国家形式的影响

C、国家的性质和特征决定法律的性质和特征

D、国家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法律的重要作用

11、科学技术对法律系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具体言之,科技对法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技的发展()

A、扩大了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对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对法律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D、提高了法律实施的效率

12、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社会是法律的产物

B、法律是社会的产物

C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 D、法律性质决定社会性质

13、亚理士多德把正义分为()

A、形式的正义

B、分配的正义

C、平均的正义

D、实质的正义

14、通过法律实现自由表现在()。

A、法律将自由意志规定为自由权利

B、法律界定各项自由权利之间的界限

C、法律为自由权的实现提供保障

D、法律为了各项自由的协调而限制自由

15、()用“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这句话来表达法律与自由的一般关系。

A、康德

B、黑格尔

C、洛克

D、亚理士多德

二、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1、差别对待是违反平等要求的。()

2、法律至上会导致对道德作用的否定。()

3、在我国学理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4、立法者仅凭自己的良好愿望就能制定出良好的法律。()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

2、简述如何通过法律实现正义?

3、简述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四、论述题(本题12分)

论述法律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及其法理意义?

五、材料题(本题24分)

材料:

(一)公民休息权与公民娱乐权问题。云南昆明一弹琴者影响其他居民休息,不仅自己弹还教学。被告辨称:钢琴声是最美妙的音乐,怎么会是噪音?原告称:我们听音乐可以去音乐厅,不分昼夜弹琴干扰我们休息,影响身心健康。法庭测量是否达到噪音标准,结果没有达到。但法庭还是认为侵犯休息权,要求弹琴者装隔音设备。(二)记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隐私权的冲突。主要说偷拍现象,这是新闻媒体中司空见惯的行为,对反腐有一定好处,但暗含许多问题。还有医生让实习生观摩治病的案例。这虽为医学惯例,但能否用更合理方式进行?也是一种平衡。

……

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论述:权利冲突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

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B

2、AC

3、ACD

4、C

5、CD

6、B

7、B

8、C

9、D 10、BCD 11、ABCD 12、AD 13、BC 14、ABCD 15、D

二、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错。正义需要差别对待,这样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2、错。法律至上不会导致对道德的否定,并且法律至上的法治社会也需要道德发挥调整社会的良好功能。

3、错。因其是非正式解释,所以,在我国学理解释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4、错。良好的愿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同样十分重要的是需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与理性能力,对社会及立法事业有着精审的洞察,这样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法律。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导致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社会条件的多重性与变化性,是导致法律冲突的社会原因。(3分)

其次,法律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是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3分)

(另外,要求进行一定的展开论述。)

2、第一,通过立法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使正义要求规范化、明确化,从而促进和保障权利分配的正义。(2分)

第二,通过法律实施,发挥法律的特殊强制性,惩罚非正义行为,以促进和保障正义的实现。(2分)

第三,通过公正地解决冲突,裁决纠纷,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2分)

3、道德和法律产生的背景不同。道德和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和法律所规范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道德和法律的实施方式不同。违反道德和法律所产生的后果不同。(以上每点1分,稍加展开1分)

四、论述题(本题10分)

第一,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二者来源不同;二者要求不同;二者追求利益的重点不同;二者的限制程度不同;二者实现的方式不同;二者的范围不同。(以上六点每点1分,计6分)

第二,法理意义是区分的基础上,可看出对权利与权力应当给予不同的法律对待,对权利进行保障,对权力进行控制。(4分)

五、材料题(本题24分)

首先是对造成权利冲突原因的分析,主要是权利滥用问题,越过应有的边界。(此部分的详加论述10分)

其次对解决方案的探讨,主要是围绕着权利与自由的法律限制及公民科学地权利观念两个方面。(10分)

结合材料(4分)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04级法理学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分析某一法律规范在整个法律体系和所属法律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揭示其内容和含义,这种法律解释的方法称为(

A、文理解释

B、系统解释

C、目的解释

D、语法解释

2、“积极自由是指个人有干什么的自由;消极自由是指个人不受外部力量干涉的自由。”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进行区分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伯林

C、哈特

D、康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中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身体残疾等因素而受歧视。”此条款主要体现了法律的哪种价值:()

A、秩序价值

B、自由价值

C、平等价值

D、效益价值

4、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B、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C、法律解释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D、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但是它有客观性

5、约翰·洛克(1632—1704),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政府论》下篇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洛克阐述了他的自然权利学说,洛克所论述的“自然权利”不应该包括以下哪项?()

A、生命权

B、财产权

C、自由权

D、追求幸福权

6、“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优缺点是另一回事,法律是否存在与它是否符合某假定的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一个法律,我们可能恰巧不喜欢它,或者它可能不符合我们用以认可法律的标准,但只要它确实地存在,它便是法律,这是一个事实。”哈特的这段话体现了:()

A、法律为正义奠定了原则基础,提供了正义的标准和尺度。

B、正义为法律奠定了原则和基础,是衡量法律好坏的标准。

C、正义推动了法律的进化,正义观念的进步引起法律观念的进步。

D、法律与正义分离,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7、第21届联合国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约第九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确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下列对于公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应当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来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必须要有法律的授权,不得抵触法律。

B、该规定中的人权是集体人权

C、我国没有加入这个公约,由此公约的规定在我国不具有国内法的效力。

D、该规定体现了集体人权高于个体人权。

8、所谓法律目的解释方法,指法官在解释法律条文时可以用法律条文的立法目的作为解释的根据,当采用文义解释及其他解释方法,得出两个不同的解释意见而难以判断哪一个解释意见正确时,应当采纳其中最符合立法目的的解释意见。以下对于法律的目的解释,理解正确的是:()

A、目的解释不需要考虑立法者的意图。

B、目的解释方法,必须在法律规定之间出现冲突,或者在法律规定之间出现漏洞,无法进行有效衔接的时候运用。

C、目的解释高于文义解释。

D、目的解释要求我们不能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法律。

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选自马克思的下列哪篇著作:()

A、《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

B、《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C、《共产党宣言》

D、《巴黎手稿》

10、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对该法律条文的下列哪种理解是错误的?()

A、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

B、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

C、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

D、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几项是错误的?()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2、关于法与宗教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文化现象

B、法与宗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C、法与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是浑然一体的,但现代国家的法与宗教都是分离的

D、法与宗教都是社会规范,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宗教同时也控制人的精神

3、孙某早年与妻子吕某离婚,儿子小强随吕某生活。小强15岁时,其祖父去世,孙某让小强参加葬礼。小强与祖父没有感情,加上吕某阻挡,未参加葬礼。从此,孙某就不再支付小强的抚养费用。吕某和小强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责令孙某承担抚养费。在法庭上,孙某提出不承担抚养费的理由是,小强不参加祖父葬礼属不孝之举,天理难容。法院没有采纳孙某的理由,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判决吕某和小强胜诉。根据这个事例,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一个国家的法与其道德之间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B、法院判决的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立法可以不考虑某些道德观念

C、法的适用过程完全排除道德判断

D、法对人们的行为的评价作用应表现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

4、“对于浪漫的武士而言,你承认他的淑女为一名美女并不够,如果你不承认她是上帝已造就的或将要造就的第一美人,你就要准备与他决斗。所有人心里都有一种对理论知识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无法用别的方法获得,就只好在醉梦中寻找。依愚之见,这种要求就存在于哲学家想证明真理为绝对的努力背后,存在于法律家对普遍有效的准则的追求背后,该普遍有效的准则名之为自然法。”对霍姆斯这段话的意思理解错误的是()

A、霍姆斯认为对法的本质属性进行追问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B、霍姆斯认为应当去追问法律的本质问题,尤其是对自然法的探询是值得称道的。

C、霍姆斯对法律家追求普遍有效的准则是非常赞同的。

D、霍姆斯认为法律家就应当去追求绝对化的真理。

5、下列何种表述符合权利与义务的一般关系?()

A、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

B、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

C、功能发挥中的互动关系

D、价值选择中的主从关系

三、辨析题(请判断下列命题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法律价值之间不可能存在冲突。()

2、程序正义在于通过对实体权利义务的安排,为社会提供一种秩序。()

3、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恶法非法”。()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法律在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2、简述正义与法律关系的学说并说明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基本方法。

五、论述题

结合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论述人类的平等诉求及其法律保护机制。

六、案例分析题

位于重庆市主城九龙坡区繁华地带的一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工地中,二百八十户拆迁房屋已搬迁,仅剩一户未搬迁。三年多来这里孤独地耸立着一栋二层小楼,小楼周围已向下挖空数米。这座像“孤岛”一样的小楼照片在今年三月流传开来,被网友称为重庆甚至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钉子户”。

重庆“最牛钉子户”的房主杨武、吴苹夫妇在现身两天内迅速成名。据了解,夫妇俩要求开发商在原位置给其安置一套面积相同的房子,开发商未答应,并向当地拆迁主管部门提出行政裁定。后双方协商未果,主管部门向重庆市九龙坡区法院提出司法强拆的申请,法院作出杨武夫妇限期自行搬迁的裁定。

面对裁定,房主吴苹表示,他们“要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合法财产”;杨武则重回空置两年、已被断水断电的小楼中,挂上国旗,打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横幅。

某位学者断言,个人在行使物权时,必须要顾及公共利益。…这个公共利益如何界定…这需出台具体的规定来完善。…在完善

之前,根据目前公众对公共利益的认识,开发商建商业用房,一般来说不属公共利益范畴,所以,若《物权法》已生效,该“钉子户”应可胜诉。

另一位学者提出,认为吴苹一家拒绝拆迁的理由不涉及公共利益的观点是不成立的。旧城改造本来就是一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而且法院已经作出了裁定,认为拆迁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行为,如果吴苹一家自己不把房子拆掉,那么就是违法行为。这位学者支持支持强制拆迁,认为法院已经下达了裁定,就要按照(法院的裁定)执行。

两位学者的意见都是根据物权法作出来的,关于什么是“公共利益”,他们的认识并不统一。

试根据法律与利益的相关理论和人权理论,谈谈你对这个案件的中出现的“公共利益”的争论。

答题要求:

1、运用掌握的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七、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案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后,4299年春末夏初的纽卡斯国。5月上旬,该国洞穴探险者协会的维特莫尔等五位成员进入位于石灰岩洞探险。但当他们深入洞内时发生了山崩。五位探险者发现受困后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

由于洞穴地点地处偏远,山崩仍在继续,营救工作非常困难,而在营救过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夺去了十名营救人员的生命。与此同时,洞穴内五位探险者随身所带的食物有限,洞内也没有可以维持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探险者很可能会在出口打通前饿死。

在探险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营救终获成功。但当营救人员进入洞穴后,人们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维特莫尔已经被他的同伴杀掉吃了。

根据四位生还者的证词,在他们吃完随身携带的食物后,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来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通过抓阄来决定吃掉谁,因为他身上刚好带了一副骰子。四位生还者本来不同意如此残酷的提议,但在危急的情况迫使他们接受了这一建议,最终选定了一种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他们的命运。掷骰子的结果把需要牺牲的对象指向维特莫尔,他于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险者获救后因营养失调而住院治疗。出院后,四位获救者被指控谋杀维特莫尔。初审法庭经过特别裁决确认上面所述的事实,根据纽卡斯国刑法的规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谋杀维特莫尔的罪名成立,判处绞刑。四位被告向纽卡斯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法院意见:

纽卡斯国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组成,他们分别是特鲁派尼、福斯特、基恩、汉迪和唐丁。现在他们的判决将决定四位被告的命运。

特鲁派尼首席法官扮演了案情叙述者的角色,这让他所阐释的维持初审原判的理由非常简单。特鲁派尼认为,作为民主国家的法官,他的职责就在于根据法律条文的平常含义来做出自己的判决,而不能在立法机构所制订的法律条文加入自己的价值偏好。刑法规定:“任何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须被判处死刑。”虽然同情心会促使法官体谅被告当时身处的悲惨境地,但法律条文不允许有任何例外。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张推翻初审法院的判决,并为此提出了两项各自独立的理由说明。首先,福斯特认为纽卡斯国的刑法并不适用于这些受困于洞穴绝境中的探险者。根据社会契约理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正是为了在文明社会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国家,这一契约也构成了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基础。但在五位探险者受困于洞穴时,现实的困境决定了他们并非处于“文明社会的状态”,而是处在社会契约论所说的“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维特莫尔所提出并经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协定就构成了他们的社会契约,也是在本案中应该适用的有效法律。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维持初审法院判决的第二票。基恩法官一开始就说:“我不想讨论的问题是关于这些人所作所为的对错善恶。这同样是个无关法院职责的问题,因为法官宣誓适用的是法律,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观念。”

第四位出场的汉迪法官主张撤销本案初审的有罪判决,汉迪法官就指出,如果统治者理解民众的感情和观念就会带来仁政。但如果统治者缺乏这种理解,民众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那么民众的常识和意志是什么?汉迪提出了主流媒体的一个民意调查,“你认为最高法院应该如何处理洞穴探险者?”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宽恕被告或仅给予象征性的处罚。民众的态度显而易见。因为“法庭应该考虑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鉴于四位法官的表决形成2比2的平手,最后出场的唐丁法官的态度就决定了被告的最终命运。唐丁法官最终做出最高法院历史上没有先例的裁决:宣布退出对本案的判决。

问题:如果你是第五位法官,你将如何作出判决?

答题要求:

1、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理学知识;

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10 分)

1B 2B 3C 4B 5D

6D 7A 8B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ACD 2ABCD 3ABD 4BCD 5ABCD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5分,共15 分)

1、错误(1分)

法律价值本身是一个体系或者系统。(1分)组成法律价值体系的各法律价值并非是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每一个价值都有自身相对的独特性。(2分)多种规定性不同的价值共存,在逻辑上旧有冲突的可能。(1分)

2、错误。(1分)

实体正义在于通过对实体权利义务的安排,为社会提供一种秩序(2分)

程序正义是一种解决纠纷意义上的正义。(2分)

3、错误(1分)

实证主义的观点是“恶法亦法”。(2分)

“恶法非法”是自然法的观点。(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1)建立和维持政治秩序。(2分)

(2)维护权力运行秩序。(2)

(3)建立和维护深化经济秩序。(3分)

(4)维护社会生活秩序。(3分)

2、(1)通过立法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使正义要求规范化、明确化。(3分)

(2)通过法律实施,发挥法律的特殊强制性,惩罚费正义行为,促进正义的实现。(3分)

(3)通过公正地解决冲突和裁决纠纷,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4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法律与平等的一般关系。(4分)

法律将平等权利化。(5分)

法律为平等提供统一标准。(3分)

法律保护被确认的平等。(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观点突出。(4分)

论证充分。(4分)

逻辑严谨。(4分)

文字通顺。(3分)

七、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对材料的简要叙述。(4分)

法律与人权相关理论的阐释。(6分)

论证充分。(4分)

逻辑严谨。(4分)

文字通顺。(2分)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06级法理学进阶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 作为日文汉字的“法理学”是哪位日本学者创造的?【】

A.津田真道

B. 穗积陈重

C.小岛武司

D. 棚濑孝雄

2. 编辑《国法大全》的是【】

A.乌尔比安

B. 保罗

C.查士丁尼

D. 奥古斯丁

3.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人权”的是【】

A.但丁

B. 格老秀斯

C.马克思

D. 阿奎那

4. 将社会控制纳入法律体系,并提出“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命题的是【】

A.罗斯

B. 滕尼斯

C.卡多佐

D. 庞德

5. 平均正义和分配正义分类是谁提出来的?【】

A.佩雷尔曼

B. 亚里士多德

C.罗尔斯

D. 柏拉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法律与国家的关系是【】

A.法律离不开国家

B. 国不能无法而治

C.法律是规范性国家意志的体现

D. 法律是超国家的产物

2.. 法律全球化思想源流包括【】

A.柏拉图思想

B. 康德思想

C.西塞罗思想

D. 罗尔斯思想

3.. 法律价值冲突的解决原则包括【】

A.苦乐原则

B. 利害原则

C.价值位阶原则

D. 个案平衡原则

4. 中国法律传统的主要内容有【】

A.权利传统

B. 工具主义法律观

C.德治传统

D. 法治传统

5. 通过法律管理科技的活动主要包括【】

A.确认科技的地位

B. 促进国际间的科技合作

C.防止科技成果的违道德使用

D. 协调科技活动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律即主权者的命令

2.法律以社会为基础

3.法学是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学问

4.法律解释应当以立法者意图为标准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简述法律限制自由的根据

3.简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结合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试论述法律的利益调控机制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材料]

1880年美国旧金山市出台的一个法令规定,在木头房经营的洗衣店都需要经过市政府的批准,而砖瓦房的洗衣店则不需要批准;但该市木头房的洗衣店大多数为华人所拥有,而砖瓦房的洗衣店多为非华裔经营者拥有。正因为如此,该法令后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定为侵害了华裔居民的“平等保护”权。马修斯法官指出:“法律本身可能在表面上公正无偏;但如果它被公共权力不公正地加以运用与实施,因而在实际上非法歧视了处境类似的个人权利,那么,宪法仍然禁止法律对平等主义的剥夺。”

阅读材料,并从法理学的角度写一篇小短论。要求:主题明确、表达清晰、有逻辑。字数不少于400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B

2. C

3. A

4. D 5 . 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B C

2. BCD

3.ABCD

4.BC

5. ABCD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理学创始人奥斯丁的观点。突出了法律与公共权力、强制的关联性。不足之处:忽略了法律与“权利设定”的关系(4分)

2.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观点。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一种制度。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最终意义上决定着法律的本质。法律不仅仅是消极地反映社会,而是对社会起着强大的反作用,或者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者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4分)

3.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观点。肯定了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关系,一直影响到今天。

4. 解释目标理论中的“立法者意图说”。按照现代社会的人民主权原则和权力分立原则,立法者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法律解释应当以立法者的意图为准,才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法官在解释法律时也应该以立法者的意图为准,否则僭越了自己的职权,侵犯了立法机关的权力。当然确定立法者意图本身,仍然存在难题。

评分原则:如果能够对命题进行较为清楚明白的分析,可得满分;如果对命题作出上述答案某些方面的分析,可酌情扣减分数。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第一,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对应关系是指法律权利一般有相对的法律义务存在。第二,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第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上的主从关系。

2. 第一,“伤害原则”:又称为“密尔原则”,是“伤害别人的原则”的简称;第二,“父爱主义”原则:又称为“亲缘主义”原则。其基本思想是,一个人自愿的行为有时并不是自由的行为,所以,当一个人的行为会使他自己丧失重大利益时,法律可以限制他的自由;第三,“冒犯原则”:其基本思想是,法律可以限制那些可能并不伤害他人的行为自由。据此原则,法律制裁冒犯行为是合理的、必要的;第四,“法律道德主义”原则:或称“立法伦理主义”原则,即主张强制实施道德,法律应当限制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而且应当禁止不道德的行为。

3. 第一,法律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用。法律是抽象的和普遍的,所以必须经过解释才能运用于具体情景。

第二,法律是由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语言和文字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也使得法律解释不可或缺。

第三,立法者没法制定包罗万象的法律。立法者不可能预见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法律漏洞,需要法官应用法律解释的方法或其他法律方法来对漏洞进行填充。

第四,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方式进行。

评分原则:上述每题,如果答对所有要点且有阐述清楚的,可得满分;如果只答对要点,没有阐述的,只能得5分;每遗漏一个要点的,扣1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利益关系的复杂化: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与部分利益的冲突(结合实例)

2.法律对利益进行调整的机制:表达利益诉求、平衡利益冲突、重整利益格局。

3.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的不完善或局限性。

评分原则:如果论述条理清楚、有学理性,表达顺畅的,可得12-15分;论述条理清楚,表达顺畅的,但欠缺学理性的,可得9-12分;论述条理不清、表达不通顺的,可得9分以下。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评分原则:结构完整(5分)

观点明确、论述清楚(5分)

理由充分(指法理学知识表达方面,10分)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进阶试卷B卷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语出于()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洛克

D、卢梭

2、19世纪西方法理学的三大流派是()

A、自然法学派

B、分析实证法学派

C、历史法学派

D、哲理法学派

3、法律权利的要素包括()

A、利益

B、自由行为

C、权能

D、法律

4、从利益角度定义国际法的是()

A、格老秀斯

B、庞德

C、边沁

D、赫克

5、对社会主义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的正确理解是()

A、党的政策对法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B、党的政策对法的适用有指导作用

C、政策大于法

D、法对政策有制约作用

6、"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这段话是()中阐述的。

A、《理想国》

B、《法律篇》

C、《政治学》

D、《政治家》

7、“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与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成了法律。”这段名言说明了()

A、法具有调整经济关系的功能

B、经济关系可只由习惯调整,没有法律也行

C、在一定意义上,法律就是经济关系发展及其需求的产物

D、有了法律,个人在经济关系中将变得不自由

8、考夫曼认为,()是使17、18世纪理性主义自然法走向崩溃的巨人。

A、卢梭

B、康德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9、认为“法律与正义无关,至少没有必然联系”的是()

A、霍布斯

B、凯尔森

C、罗尔斯

D、格老秀斯

10、第一次使用“社会学”这个名词的是()。

A、庞德

B、康德

C、马克思

D、孔德

11、某人为盖房想去砍伐国有树木,邻居劝他说砍伐国有树木是违法的,于是他最终放弃了砍树的想法。这一事例说明了法律的()功能。

A、隐性功能 B 正功能 C、辅助功能 D、显性功能

12、“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句名言是著名的大法官()说的。

A、卡多佐

B、丹宁勋爵

C、霍姆斯

D、马歇尔

13、“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句话体现了()法学分析方法的立场。

A、价值分析方法

B、实证分析方法

C、社会学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14、著名法学家昂格尔认为,法律秩序的自治性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A、法律的实体内容方面

B、法律方法方面

C、法律机构方面

D、法律职业方面

15、哪位著名的诗人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样的诗句来歌颂自由的崇高价值()。

A、歌德

B、但丁

C、席勒D、裴多菲

二、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1、法律至上不是对党的领导的否定。()

2、因为法律价值的各种内容如秩序、平等、自由、正义等都是人们切实需要的,所以它们之间不会发生冲突与矛盾。()

3、面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及将来中国的发展目标,我们应当切实倡导在社会中的权利本位观念。()

4、法治模式的重点是治民。()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法律的利益调控机制?

2、简述法律对自由进行合理限制的原则?

3、简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本题12分)

简述中国法律传统的主要内容?

五、材料题(本题24分)

材料:

典型事件:韩寒 VS 白烨对骂

典型特征:出口成‘脏’。针对个人而进行的人身攻击,言语低级甚至污秽。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极易升级为法律诉讼。

2月24日,白烨在新浪博客上贴出原发于《长城》杂志2005年第六期的《80后的现状与未来》。该文评价韩寒的作品“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关系”,并对“80后”提出了批评:“‘80后’作家这样一种姿态坚持下去,成为主流文学的后备作家是完全可能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所谓‘票友’是个借用词,用来说明‘80后’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我以前说过‘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这是有感于他们中的‘明星作者’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

试卷第5页(共 6 页)

3月2日,韩寒做出回应,在新浪博客上贴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认为“以时代划分人,明显不科学”,“文学和电影,都是谁都能做的,没有任何门槛”,“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文坛算个屁,茅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

典型事件:铜须事件网上追缉“虐猫女”演员张鈺公开性爱录像

典型特征:揭秘隐私,通过网络追讨,将当事人姓名、单位、电话等信息公开,给当事人制造麻烦。

要求:结合所给材料思考与论述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对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进行合理的道德与法律规制?

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B

2、BCD

3、ABC

4、A

5、CD

6、C

7、AC

8、B

9、B 10、D 11、BD 12、C 13、A 14、ABCD 15、D

二、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正确。法律至上与坚持党的领导是相互统一的。

2、错。由于社会及主体等各方面的原因,法律的各种价值准则是会发生矛盾与冲突的。

3、正确。这是结合着中国目前建设法治国家目标而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判断。

4、错。法治模式的重点是治官,而不是治民,恰恰是要保民和护民。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第一,表达利益要求;第二,平衡利益冲突;第三;重整利益格局。(要求每点在稍加展开论述,每点2分)

2、原则一:法律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限制自由。原则二:法律为了社会及他人的利益而限制自由。原则三:法律为了行为人自身利益而限制自由。原则四:法律为了各项自由的协调而限制自由。(每点1.5分)

3、第一,法律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用。第二,法律是由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语言和文字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也使得法律解释不可或缺。第三,立法者没法制定包罗万象的法律。立法者不可能预见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法律漏洞,需要法官应用法律解释的方法或其他法律方法来对漏洞进行填充。第四,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方式进行。(每点1.5分)

四、论述题(本题12分)

第一,礼法文化;第二,德治传统;第三,重刑轻民、诸法合体;第四,政法合一。

要求每点详加论述。每点3分

五、材料题(本题24分)

首先是对造成材料中所列现象原因的探讨,主要分析网络的特点,如虚拟性等特征。(详加论述,本点8分)

其次是对网络领域相关问题的道德规制与法律规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详加论述,本点12分)

结合材料4分。

法律基础_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法律基础_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我国的“国家宪法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参考答案: 12月4日 2.在一定的法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法律规范、行为准则和法律程序,其效能在 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衡量的,能够作为社会的调整器 参考答案: 正确 3.民主和法治相互制约,彼此平衡 参考答案: 正确 4.一国法律现代化的特征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有良好的法律制度_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_法律以自由、平等、正义、人权作为价值追求_司法独立 5.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 机统一_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_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_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提高法律职业人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

6.法律发展的规律有以下哪些? 参考答案: 从神法向人法发展_从“身份的法”向“契约的法”发展_从不成文法向成文法发展_从族群之法向世界之法发展 7.把法律发展看作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学者,是哪一位英国历史法学派 的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 梅因 8.《自由大宪章》与今天的哪一种法律相类似? 参考答案: 宪法 9.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参考答案: 故意 10.古典自然法学派法学家不包括以下哪一位? 参考答案: 孔德 11.“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 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这句话

最新法理学大一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重点

最新法理学大一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重点 一、简答题 1.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答: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明白,易考挑选题) 答:1、对人的行为的个不调整逐步进展到规范性调整,即别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普通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适应演变为适应法再进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别同社会规范。(2分) 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答: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依照,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法的规范性作用可分为哪几种作用 答: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挑选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 6、怎么明白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明白,易考挑选题) 答:1、法并别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别脚认为政,徒法别脚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 7、我国法律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 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挑选最佳方案。(1.5分) 8、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缘故(明白即可) 答:1、经济缘故: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2分) 2、阶级缘故: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个儿的统治。(2分) 3、其他缘故:随之社会的进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 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适应别能习惯,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地理等因素也有妨碍。(2分) 9.法的适用的特点 答: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动身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进展的原则(1分) 10、法律关系客体和分类 答: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分) 分类:物、精神财宝和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3分) 11.科技进步为啥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

法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西南政法大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2012级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法理学初阶 试卷说明:1.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 2.试题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3.为方便同学进行自我测试,本试卷的答案附在试卷后面, 并对相关题目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共10题) 1.一位同学在学习西方法学史中,遇到了这一法律思想:法律是主权者依据主权制定的命令,只要经过法律程序的认可即有对人的强制力,而不管其是善法还是恶法。这一法律思想属于哪一法学派的观点() A.分析法学派 B. 实证法学派 C. 新分析法学派 D. 历史法学派 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是() A.国家意志性 B. 阶级性 C.规范性 D.强制性 3.下列属于公法的是() A.选举法 B. 婚姻法 C. 反腐败法 D.社会保障法 4.2012年9月,湄公河惨案中杀害中国13名船员的6名犯罪分子在中缅双方的交涉下被押解至中国接受审判。这体现了法律对象效力的哪一原则() A. 保护主义原则 B. 属地主义原则 C. 属人主义原则 D. 折中主义原则 5.下列关于法律渊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法律渊源是特定的社会物质经济条件 B.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最优先的法律渊源 C. 法律解释是我国的一种法律渊源 D.制定法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法律渊源 6.在法律结构中,属于构成法律结构的主体要素是() A.法律概念 B. 法律规则 C. 法律原则 D. 技术性规定 7.中户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具有同时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发现对方不能履行合同的可以拒绝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这体现了法律作用的() A.评价作用 B. 教育作用 C. 预测作用 D. 强制作用 8.某一法院案件审理中,法院针对当事人争议焦点和诉讼请求,增加裁判文书的说理,比较细致的阐述了裁判依据,并将法律规范完整的附在文书后面。该法院的这一行为符合司法基本原则的() A.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相统一 B. 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相统一 C. 客观公正与主观公正相统一 D. 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相统一 9.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资格是由法律通过确立主体的那些能力体系出来的()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本科期末试题

时间:2011年2月6日地点: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 记录人:且歌且行院系:法学院2009级 联系方式:1375080562(QQ) 目录 2005—2006 学年第一学期行政管理专业法理学试题错误!未定义书签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进阶试题................................... - 2 -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04级法学二学位法理学试题错误!未定义书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04级法理学试卷A卷....................... - 8 -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06级法理学进阶试卷A卷 ............ - 13 -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06级法理学初阶试卷A卷错误!未定义书签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06级法理学初阶试卷B卷错误!未定义书签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进阶试卷B卷........................ - 15 -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进阶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法律价值的理解正确的有【1234 】 A 法律价值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 B 法律价值反映的是法律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状况 C 法律价值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D 法律价值的含义包括主体人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法律进行评价,因此具有伦理性 法律价值,是指在作为客体的法律与人作为主体的关系中,法律对一定主体需要的满足状况以及由此所产生主体人对法律的评价。 2.对法律秩序的理解有【1234 】 A 法律秩序就是法律制度 B 法律秩序乃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 C 法律秩序就是法治秩序 D 法律秩序现代文明的产物 3.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 123 】 A 文义解释 B 论理解释 C 社会学解释 D 合理性解释 4.西方法律传统包括【13】 A 权利文化 B 人治传统 C 法治传统 D 权力文化 5.下列关于法律权利与权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2 】 A 法律权利与权力都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目的 B 法律权利来自于权力的赋与,因此法律权利的行使以服务于权力为目的 C 法律权利的实现要依赖于权力 D 权力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法律权利对权力具有制约作用 6.下列关于平等的判断正确的是【 234 】 A平等就是指结果上的均等,即平均 B 平等不反对适当的区别对待 C 平等的对立面包括特权和歧视 D 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对等对待关系“ 7.强调人权与经济、文化条件、历史传统具有内在联系,人权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西方学者是【 2 】 A 格老秀斯 B 马克思、恩格斯 C 洛克 D 斯宾诺莎 8.把正义分为平均正义和分配正义的学者是【 2 】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霍布斯 D 罗尔斯 9.近代第一个阐述国家契约论的学者是【 1 】 A 霍布斯 D 罗尔斯 C 边沁 D 伏尔泰 10.关于中国法律传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234 】 A 礼法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尊尊”和“亲亲”,价值追求是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 B德治是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治国理论,虽然也重视制度建设,但更强调由有道德觉悟的贤人、君子等社会精英来治国,因此本质是人治 C 重刑轻民并不是中国传统只有刑法而没有民法 D 在中国古代,很难将司法权和行政权区分开来 二、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论述中,有这样的判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对等关系,主要表现之一是社会生活中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在这个判断中,法律权利应当从广义上去理解,即既包括狭义的、由公民享有的法律权利,也包括由政府等公权力机关享有的权力。 对。(2分)法律权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权利仅仅指与政府权力相对应的公民权利,而广义的法律权利则包括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社会关系转化为法律关系时,主要表现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在前者中形成的是狭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在后者中形成的是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因此,社会生活中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的相等,只能从广义上去理解权利。如果从狭义理解权利,则义务总量必然大于权利总量,因为有一部分义务对应的是权力。(3分)

法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I. 选择题 1.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制度化表达,其基本特征包括()。 A. 普遍性 B. 可强制性 C. 反映社会上层利益 D. 适用于所有社会阶层 答案:A、B 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主要有()。 A. 同一性 B. 相互依存 C. 相对独立 D. 相互排斥 答案:C 3. 法的生命力来源于()。 A. 立法者的权威 B. 社会公众的接受 C. 法官的判决 D. 律师的辩护 答案:B 4. 法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法的起源 B. 法的性质 C. 法的效力 D. 法的制定 答案:B

5. 法律适用过程中,由于法律的一般性表述和具体案件的差异性, 因此需要()。 A. 法律解释 B. 法律裁判 C. 法律补充 D. 法律条文修改 答案:A II. 简答题 1. 请解释法的正当性原则,并举例说明其运用情况。 答案:法的正当性原则指法律应当符合公正、理性的要求,它是法 的一个重要价值特征。法的正当性原则要求法律不仅要符合道德观念,也要符合理性的实践需要。例如,在刑法中,法律对于某一犯罪行为 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和具体数额,这些法律的规定应当是公平合理、公 正合理的,才能符合法的正当性原则。 2. 解释法律责任的要件,并简要说明其运用情况。 答案:法律责任的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和法律关系。主体是指犯罪 行为的实施者或者违法行为的主体;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或违法行为的 客观方面,即行为的对象;法律关系是指主体通过违法行为与客体产 生的相互法律联系。在实际运用中,法律责任的要件需要综合考虑主 体的故意或过失、客体的法律规定以及法律关系的要求,来确定具体 的法律责任。 III. 论述题 请根据法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以下观点进行论述:

西南政法大学期末测试法理学考试试题

西南政法大学期末测试 法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关于法学一词也称( ) A.刑名法术之学 B.法律的科学 C.法律的知识 D.先见的系统法律知识 2.认为法学要以“应然法”或“理想法”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属于( ) A.分析法学派 B.自然法学派 C.社会法学派 D.注释法学派 3.在下列选项中,关于法和道德的区别表达有错误 ..的是( ) A.法和道德归属的范畴不同 B.法和道德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C.法和道德表现的形式不同 D.法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同 4.法对社会主体和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实际影响是指( ) A.法的功能 B.法的价值 C.法的作用 D.法的实现 5.关于资本主义法的特征在下列选项中表达错误 ..的是( ) A.注重体现契约的自由 B.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注重维护私有财产权 D.注重维护身份和特权 6.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社会革命的要求 C.历史传统的变化 D.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 7.在下列选项中,表述准确的是( ) A.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B.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自然法则 C.法是调整人们意识和行为的规范 D.法是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 8.关于正义属性的表述,有错误 ..的是( ) A.正义具有绝对和相对两重性 B.正义是主观和客观的统合 C.正义只是一种抽象的内容 D.正义是以具体的形式历史性地表现出来的 9.民法中的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原则属于( ) A.政策性原则 B.公理性原则 C.程序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10.关于法对政治的作用,在下列选项中表达有错误 ..的是( )

法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法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题纸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有关法理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理学是一门理论法学,因而没有实践价值 B.汉语中“法理学”一词来自于日语,与法哲学没有任何关系 C.法理学既是沟通法学诸学科的桥梁,也是法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纽带 D.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因而部门法学对法理学的研究没有影响 2.关于法的阶级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阶级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才可能把本阶级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B.对统治阶级内部成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要追究法律责任 C.法只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体现被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 D.被统治阶级的要求,不可能规定在法中 3.“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说明的是法的何种特征() A.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B.法律的国家性 C.法律的利导性 D.法的程序性 4.“行政法”通常被人们视为“公法”,其原因是() A.“行政法”体现了权力与服从关系 B.“行政法”体现了公民的意思自治 C.公民不能自主决定应用它 D.它调整国家与私人之间的关系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4条规定:“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该条规定所体现的法对人的效力原则是() A.属人主义原则 B.属地主义原则 C.保护主义原则 D.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之折衷原则 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05年12月29日

法理学》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4)

法理学》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 卷号2094) 1.正确答案:C。法制的稳定和变革并不矛盾,相反它们 是相互依存的,法制的变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正确答案:D。该条规定是调整性规范,而非授权性规范。 3.正确答案:C。该规范是确定性规范,因为它明确规定 了餐饮业经营者不得以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名称、别称、图案制作招牌、菜谱招徕、诱导顾客。 4.正确答案:A。行政法部门属于公法部门群,而非私法 部门群。 5.正确答案:D。该原则有助于克服具体规则的僵硬性缺陷,因为它可以为具体规则提供一个更加灵活的框架。 6.正确答案:C。法律原则的适用可以弥补法律规则的漏洞,因为它们可以为法官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路和判断空间。 7.正确答案:B。该处罚属于行政处罚,而非刑事处罚, 因为罚款和拘留都是行政处罚的形式。

A。刑事制裁、B。行政制裁、C。经济制裁、D。民事制裁。 8.一国两制的前提是(C)两种制度。 9.通过对法律条文的文字排列、语法结构、标点符号和上 下文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和阐明法律的含义的法律解释属于(B)系统解释。 10.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 行的重复性的调整是(B)规范性调整。 11.社会监督的形式主要有(C)新闻舆论的监督和(D) 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12.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有(B)法规清理、(C)法规汇编和(D)法典编纂。 1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包括(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和(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 行条例。 14.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包括(A)正确、(B)合法、(C)及时、(D)合理、公正。 15.我国某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关于该法规的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该条例属于我 国法的正式渊源和(C)该条例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规章。

法律逻辑学_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法律逻辑学_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美国联邦法院前法官鲁格罗•亚狄瑟在其《法律的逻辑》中指出:“法律的重 点在于能够反映辩护人或法官观点的价值判断。逻辑规则并不能做这种判断,它们只是执行工具而已。” 上述议论中的“逻辑”一词,指的是()。 答案: 推理、论证及论辩技巧的科学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 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 山还要重的。”(毛泽东) 上述议论中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答案: 演绎论证 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小王很爱惜图书馆的书”中的“书”()。 答案: 前者表达集合概念而后者表达非集合概念

4.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两个对象x、y而言,当对象x与对象y之间具有关 系R时,对象y与对象x之间是否也具有关系R。基于此,对称性关系命题可分为正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准对称关系。 (1)正对称关系:若对象x与y之间具有关系R,则对象y与x之间也具有关系R; (2)反对称关系:若对象x与y之间具有关系R,则对象y与x之间一定不具有关系R; (3)准对称关系:若对象x与y之间具有关系R,则对象y与x之间不一定具有关系R。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关系属于准对称关系的是()。 答案: 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关系 5.若以“Ds”表示被定义项、“S1、S2……”表示种差项、“G”表示邻近的属概念、 “=df.”表示定义联项,则“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7条)这一法律概念的逻辑结构,可用符号公式刻画为(A) 答案: Ds=df.(S1∧S2∧S3∧S4)+G

XXX《法理学》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4)

XXX《法理学》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 案(试卷号:2094) XXX《法理学》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关于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法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属于精神范畴 B.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C.法不一定体现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正义观 D.法的内容取决于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对该条文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 )。 A.该条文体现了国家政策,也是保护性法律规范 B.该条文只是政策性规定,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C.该条文是受权性规则,划定了国度机关的职权

D.该条文是法律原则,也体现国家的基本政策 3.以下关于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制与其政治基础相适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就法制而言,法律规则最不容易移植,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最容易移植4.关于法系的说法,不精确的选项是( )。 A.大陆法系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大B.英美法系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大C.大陆法系不是以民法典最为典型D.英美法系不是以民法典最为典型 5.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中,有权公布法律的主体是( )。 A.国度主席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D.全国政协主席 6.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法律概念B.法律规范 C.法律原则D.法律逻辑 7.关于法与宗教之间关系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政教分离原则要求法律涉及任何宗教问题 B.法与宗教在肯定程度上不能反映人的世界观 C.法与宗教在肯定意义上不属于社会文化现象

政法大学《法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政法大学《法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要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关于司法进程中运用法律准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司法审讯中,法律准绳都必需无条件地适用 B. 司法审讯中,优先适用法律准绳,后适用法律规则 C. 法律准绳的适用可以补偿法律规则的破绽 D. 法律准绳的适用采取“全有或全无”的方式 2. 法律可以无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开展及社会调和。从法的价值来看,这次要表现了法的(A)o A. 确认性价值 B. 目的性价值 C. 法自身的价值 D. 看法性价值 3. 我国《休息合同法》规则:“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越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越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越六个月。”从法律标准的分类看来,该法条属于(A)o A. 保护性标准 B. 绝对确定性标准 C受权性标准 D.任意性标准 4.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则:,:国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关于该法条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条是对国家政策的规则,阐明国家政策是法的一部分 B. 该条要求国家采取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设置了国家义务 C. 该条规则过于广泛和笼统,并无明白详细的作用 D. 该规则对守法经营者者有警示作用,对违法公民并元作用 5. 有一法学流派以为,该当区分“书本上的法”与“举动中的法”,“举动中的法”才是真正的法。该法学流派被称为()。 A. 自然法学派 B. 分析法学派 C. 社会法学派 D. 综合法学派 6. 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有多种方式。上面各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o A. 法律汇编 B. 法典编纂 C. 法规清算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法理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下列关于法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法可以管制人的思想; B、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故合同是法; C、所有国家机关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是法; D、法的根本属性是其阶级性。 2、“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法律规范中,()是该规范的假定部分。 A、“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 C、“有配偶而重婚的”; D、“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结婚登记会引起()。 A、法律关系的发生; B、法律关系的变更; C、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D、法律关系的消灭。 4、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5、违法行为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主观存在过错; B、应受法律制裁性; C、违法性; D、社会危害性。 6、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是()。 A、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 B、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C、违法行为的客体; D、违法行为的主体。 7、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 A、法系; B、立法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律体系。 8、法律调整是一种(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9、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 )。 A、唯一标准; B、次要原则; C、主要标准; D、主观标准。 10、大陆法系是以(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法国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罗马法; D、美国法。 11、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A、法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B、好的法律文件必然会导致公正的法律后果; C、法是唯一的统治工具; D、法与现实生活总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12、在司法实践中,当行为发生在新法事实之前,而新法与旧法规定不同时,应当适用()。 A、旧法优于新法的原则; B、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3、“对居住在本国领域内的一切人,不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或无国籍人,一律适用本国法。”这一表述说明,该法律规定在对人的效力上采用

《法理学》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4)

《法理学》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2094) XXX《法理学》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关于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制与其政治基础相适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法制变革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法制的稳定与法制的变革不是矛盾的 D.就法制而言,法律规则最不容易移植,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最容易移植 2.《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关于这个条文,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条规定不属于法律准绳B.该条规定是相对肯定性规范 C.该条规定属于受权性规范D.该条规定是调整性规范 3.某市《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餐饮业经营者不得以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名称、别称、图案制作招牌、菜谱招徕、诱导顾客”。这一规范属于( )。 A.授权性规范B.任意性规范 C.确定性规范D.逻辑性规范 4.下列有关行政法律部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法部门不属于私法部门群 B.行政法部门属于社会法部门群 C.有些行政法规范包含在民法部门中 D.行政法可划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5.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生意业务,应当遵守自愿、同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准绳。”关于该准绳的如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该原则是道德性的要求,不具有法律效力 B.该准绳的请求不具体,法官能够自由选择是否适用 C.该原则充分体现法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D.该原则有助于克服具体规则的僵硬性缺陷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 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我国具有关键性的法律监视形式是〔〕 A.民主党派的监视B.人民群众的监视 C.中国共产党的监视D.法学家的监视 2.关于违法的正确表述是〔〕 A.首先是指思想违法B.必需是以违反法律为前提 C.一般不须要行为人的成心D.可能是侵扰了法律所爱护的社会关系 3.在法律说明中,从传统的角度,民法法系国家比拟趋向于〔〕 A.严格说明B.自由说明 C.历史说明D.逻辑说明 4.在法律适用中,当出现“合法〞与“合理〞的冲突时须要进展〔〕 A.实质推理B.演绎推理 C.归纳推理D.形式推理 5.在法律说明中,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的方法,被称为〔〕 A.历史说明B.体系说明 C.文义说明D.逻辑说明 6.认为法律说明的目标应当是“探求历史上的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的观点被称为〔〕 A.法律说明的主观说B.法律说明的客观说C.法律说明的主, 客观兼容说D.说明学循环理论

7.被称为“构成法律的最根本细胞〞的是〔〕 A.法律原那么B.法律概念 C.法律标准D.标准性法律文件 8.依据肯定的原那么与标准所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标准的总称是指〔〕 A.法律体系B.法律部门 C.法律标准D.法律制度 9.法律的效力来自于它的国家强制力与它的〔〕 A.执法机关B.司法机关 C.合法程序D.合法权力 10.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与〔〕 A.物质社会关系B.思想社会关系 C.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D.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 11.被称为“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的是〔〕 A.法律效果B.法律实效 C.法的制定D.法的实施 12.狭义的执法的特点是〔〕 A.法的执行不具有主动性与单方性 B.法的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C.法的执行不须要依照法定程序 D.法的执行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13.中华人民共与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案例在我国〔〕 A.具有普遍法律效力B.是正式的法律渊源C.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参考D.是中国的判例法 14.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存在于〔〕 A.大陆法系B.英美法系 C.社会主义法系D.海洋法系 15.一般法法系正式的法律渊源是〔〕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doc

《法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我国的规范性文件中,表现法律原则时,法律一词一般作() A.狭义解释 B.广义解释 C.中义解释 D.普通解释 2.中国历史上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中,接近自然法思想的学派是( ) D.儒家和法家 A.儒家和墨家 B.墨家和道家 C,道家和法家 3.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属性首先是指() A.法的客观性 B.法的阶级性 C.法的规范性 D.法的强制性 4.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意志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5 .法的关系根源于()o A.思想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物质生活关系 D.财产关系 6.在西方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法治的经典性论述即“法治应当优于()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 . 孔子 D.韩非子 7.法制一词的词义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在( )后不断演 变。 A. 1949 年 B. 1982 年 C . 1992 年 D. 1997 年 8.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法治的时间是( )o A. 17世纪后期 B. 18世纪后期 C . 19世纪初 D. 19世纪末 9.在法与经济的关系中其中与()的关系尤为密切和重要。 A.生产力 B.生产方式 C.经济关系 D.经济体 制 10.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在( A.直接 B,最终意义 )意义上所说的。 C.基础 D.阶级意 义 11.把利益分为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等的标准是() A.利益存在的不同领域 B.计算角度的不同 C.利益主体不同 D.是否为法律所承认 12•.主张“恶法亦法”的学派是( A.自然法学 B.分析法学 )o C.社会法学 D.政策法学 13.原始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 A.氏族 B.胞族 )0 C.部落 D.部落联盟 14,法的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阶级冲突激化 B.生产力发展 C.社会分工发展 D.人文因素影响 15.法与国家() A.二者同时产生 B.二者产生没有内在联系 C . 先有国家后有法 D.先有法后有国 家 16.法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概念出现于( ) A.古希腊 B.古罗马 C . 19世纪初 D. 20世纪初 17.在西方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法学思想是( ) A.自然法思想 B.经济分析法学 C . 批判法学 D.分析法学 18.法理学概念从西方传人中国的中转站是( ) A.香港 B.澳门 C . 日本 D.新加坡 19.先秦时期与“法学”近似的知识是()。 A. 律学 B.经学 C.刑名之学 D.儒学 20. 科技法和证据学属于()

(完整word版)西政法理学进阶期末试卷及答案汇总

(完整word版)西政法理学进阶期末试卷及答案汇总 2006-2007第一学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30 分) 1、柏拉图关于法律的主要著作包括() A、《理想国》 B、《政治家》 C、《政治学》 D、《尼各马可伦理学》 2、关于“法律解释”的正确理解是() A、法律解释是成文法出现后的必然现象 B、法律解释必须完全根据法律规范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 C、法律解释有完善立法的作用s D、法律解释的效力高于被解释的法律文本 3、法律对利益的调整机制为() A、表达利益要求 B、消灭利益冲突 C、平衡利益冲突 D、重整利益格局 4、有时被人们称为价值法学的是() A、社会法学 B、分析法学 C、自然法学 D、哲理法学 5、以下著名法学家,属于法国的是() A、霍布斯 B、洛克 C、卢梭 D、孟德斯鸠 6、法律与宗教的区别表现为()

A、法律的产生远早于宗教 B、法律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的自觉力量,而宗教则不是 C、法律规则人的外部行为,而宗教规范则相反 D、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明确,而宗教规范则相反 7、法律对社会的影响后果超出了立法者本来的意图,这说明法律具有()功能。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C、正功能 D、非功能 8、“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的命题出自() A、马克思 B、霍布斯 C、孟德斯鸠 D、康德 9、对利益作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式的分类的是() A、德国的赫克 B、法国的爱尔维修 C、英国的边沁 D、美国的庞德 10、关于国家和法的关系,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法治国家和法发生联系,人治国家和法不发生联系 B、法律形式受国家形式的影响 C、国家的性质和特征决定法律的性质和特征 D、国家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法律的重要作用 11、科学技术对法律系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具体言之,科技对法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技的发展() A、扩大了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对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对法律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