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

1

附件

注:互联网带宽计算公式如下:

互联网接入总带宽=终端个数×忙时用户集中系数×每终端平均接入带宽×用户平均带宽占用率/带宽利用率 其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忙时用户集中系数:指每日最忙的1小时内在线信息点占总信息点比例,建议取值为50%。 每终端平均接入带宽:考虑学校具体应用类型,建议取值为1M 。 用户平均带宽占用率:指忙时上网用户对带宽使用率,建议取值为40%。 带宽利用率:指设计流量与实际带宽比率;建议取值为80%。

1.互联网接入带宽应根据本校应用终端数量计算,应用终端包括台式机、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 脑等计算机设备;

2.40个终端以下的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4M ;

3.40个终端以上的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10M 。每增加40个终端,带宽增加10M 。具体带宽值可参考互联网带 宽计算公式。

接入带宽在10M 以上的学校,统一采用光纤专线接入方式。 采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的学校公网IP 数量不少于两个。

接入带宽

接入方式 公网IP

各校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参数取值,原则上调整后的计算带宽不应小于建设计算带宽。实际带宽与计算值偏差范围不超过10%。

网络架构网络出口设备网络接入设备覆盖范围1.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三层架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规模较小的校园网络也可采用两层架构(核心层、接入层);

2.主干带宽按1000M设计, 100M到桌面;

3.网络设备的性能应根据学校应用终端数量和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考虑实用性与可扩展性而定。

1.校园网络出口设备选择支持千兆带宽的中高端路由器、防火墙或者链路负载均衡器等设备。

2.支持IPV4 和IPV6。

1.校园网络的核心设备选择中或者高端三层交换机设备;

2.校园网汇聚设备选择中或者低端三层交换机设备;

3.校园网接入设备选择上联千兆,下联百兆的二层可网管交换机。

1.网络信息点要实现校园全覆盖;

2.每房间不少于2个网络端口, 60平米以上的房间不少于4个网络端口;

3.教室前、后墙各2个网络端口;

4.办公室每办公位2个网络端口(可以是一主一备),并有冗余端口;

2

布线规范地址规划安全设备无线网络

服务器

管理维护人员

与制度5.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备课室等终端设备集中场所网络端口不少于4个,并配置冗余链路。

1.采用超五类或者六类双绞线;

2.楼宇之间及超过100米的路线采用光纤;

3.强、弱电分离部署,路线水平间距不小于15cm;

4.路线两端应有清晰的独立标签。

1.校园网内的地址应以私有地址为主,并根据教学需要、安全需要、区域需要等划分不同的Vlan;

2.原则上每一个教室都应在不同的广播域,特殊情况除外。

1.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和 WEB 应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

2.校园网出口位置设置NAT设备及配套的NAT日志记录和查询系统,并保存至少60天的NAT日志。

1.校园无线网络采用基于无线控制器的AP系统架构,提供可管理、安全、 QoS、漫游等功能;

2.支持IEEE 802.11n、IEEE 802.11g、IEEE 802.11b无线通信协议;

3.AP数量根据场地面积、可能并发的无线终端数进行合理设置,室内区域满足 95%区域接收信号强度≥-75dBm ,室外满足95%区域接收信号强度≥-65dBm ,每AP最大接入终端小于30个。

1.100个终端以上的学校应配备专用的管理服务器;

2.服务器的网络连接不低于1000M。

1.50个终端以下的校园网要配备兼职管理人员, 50个以上的要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2.校园网管理维护人员应具备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等专科以上学历,每年参加不少于一次的专业培训;

3.制定网络、设备、信息、安全、消防等管理制度,责任到人。

3

4

1.各级教育部门要搭建局域网办公环境:每间办公室均有信息点,100M 到桌面,配备计算机。光纤接入互联 网,带宽不低于10M ;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有门户网站:提供信息发布、信息下载等服务,实现行政办公网络化。

1.每一个班级配备1台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终端;

2.学校主要公共服务区域至少配备1套公用终端,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计算机等;

3.每一个学科教研组至少配备1套含打印机、 复印机、 扫描仪、 数码照像机、 数码摄像机等在内的常用数字设备。

局域网和门户网站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教学终端设备

1.机房内部构造及装饰应采用防火材料;

2.配置足够数量的机房专用灭火设备;

3.满足国家关于机房防火和消防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 机房制冷量按设备发热量与机房空间大小核定。

可参考公式:总制冷量( kw) =室内设备功率x0.8+0.16KW/m x 机房面积。

机房防火

机房制冷

“班班通”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教室1.每一个班级配置1套多媒体设备,包括视频显示系统、设备控制系统、音频扩音系统、多媒体讲台、计算机及

教学软件、其他教学设备等;

2.显示终端可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液晶触控一体机、交互式智能平板和投影机等;

3.设备控制系统采用普通控制功能中控系统,实现对中控主机及连接的多媒体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4.多媒体讲台台面应有外接电源、音频、视频插座,有 VGA、话筒、 USB接口和网络接口,方便教师操作和使用;

5.多媒体讲台内设备电源进线必须安装带漏电保护功能的电源开关;

6.有技术人员负责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维护。

1.每7个教学班至少配备1个信息技术教室。

2.建成计算机局域网,以1000M光纤接入校园网,能访问互联网.

3.多媒体计算机按本校最大额班容量配备,保证上课一辈子一机。

4.安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教师通过软件实现可控条件下的网络教学。

5.多媒体教学软件应具有屏幕广播、多频道教学、屏幕监视、遥控辅导、电子黑屏、远程开关机、双向对讲、多人会话、电子画板、收发文件、电子签到等基本功能。

6.有技术人员负责学校计算机教室的管理和维护。

5

1.配备1套多媒体设备,并能对这些设备集中控制。接入校园网,能访问互联网。

2.配备1套智能化、嵌入式录播设备,能实现拍摄自动跟踪定位,跟踪无盲区,可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实现全自

动多场景课程录制。

3.录制的视频采用 H.264压缩算法编码和 FLASH MEDIA流媒体架构,录相文件采用 FLV封装格式,分辨率多功能教室

1024*768或者更高,能在WINDOWS下不使用特定播放器正常播放。支持校园网络直播和公网直播。

4.按常规教室的两倍照度安装日光灯,采用三基色灯管。

5.有技术人员负责录播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6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班班通”应用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并具有教学应用、评价反思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信息检索加工的方法和教学资源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整合的有效途径;

5. 规范、健康、公平地利用技术与同事、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

1.所有中小学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高中每周一节,开设两年,开设年级为高一高二;初中每周一节,开设两年,开设年级为初一初二;小学每周一节,开设三年,开设年级为三、四、五年级。

2.学校要根据课时工作量配备专职教师,以每周12 —14课时为标准;

3.各学段教师要达到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水平。高中: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初中、小学为计算机或者

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4.各市、县要将信息技术课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

5.机房维护管理要有专人负责,若代课教师兼任,要视机器维护情况计入一定的工作量。

1.所有教师能够利用“班班通”教学环境开展教学活动;

2.坚持必要性原则,使“班班通”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化;

3.教师能利用“班班通”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模式。

7

1.建立网络备课系统,提供与学科配套的备课资源,提供教案协同编辑、学科符号公式编辑等功能,提供检索

统计功能,支持远程协作备课。

2.建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录制和回放、在线测试、题库管理、学习记录跟踪、交互式电数字校园应用

子白板等功能。支持小组在线协作学习,动态生成各种学习报表。提供课程目录创建、课程资源管理功能。

3.建立教学评价系统,提供评价指标设计与管理、在线测试、学习档案袋、生成评价报告等功能,支持教师、

学生间的互评,支持家长参预师生的评价。

8

9

100个终端以上的学校资源总量不少于50G (包括自建与购买)。

资源类型应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电子教材、示范课、试题、试卷、电子图书、软件工具、文献资料、素材

资源总量 资源种类

1.教师个人空间要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根据教学进度,提供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素材和测试题等课 程碎片化资源,具有答疑、测试、网络教研等多种教学功能,并提供个性化功能模块设置功能;

2 .每位教师都能利用个人教学空间,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针对性的匡助和指导

等多种网络教学活动。

3.学生学习空间要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合作探索、展示交流、提交作业、网络讨论、在线测试等各种学 习服务和信息,并能提供个性化功能模块设置功能。

4.学习空间要支持多种挪移终端学习形式,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课堂上下、 学校内外开展挪移学习和随 时、随地、随意的交流合作。

1.省、市、县、校要根据“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个人空间建设指导意见”,分门别类地组织教师、学生建立个人空 间,并不定期地根据当地的教学实际组织专题性的研讨与培训活动;

2.学校要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网络环境,并配备教学用计算机设备。

“网络学习空间”

教学应用

“网络学习空间”

建设保障

资源规格资源共建共享资源管理平台资源等多种类型。

1.数字化音频应用双声道,采样率不低于 44.1KHz ,压缩采用 ACC ( MPEG-4 Part3 )格式,码流率不低于128Kbps;

2.视频制作至少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采用H.264 ( MPEG-4 Part 10:profile=main,1eve1=

3.0)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1024Kbps ,帧率25-30fps ,分辨率720*576 ( 4:3 )或者 1024*576 ( 16:9 ),封装格式采

用MP4;

3.图形格式采用gif、jpeg、 png格式,像素不小于800*600。

1.建立资源审核与评价机制;

2.100个终端以上的学校每年自建资源总量不少于5G,其中视频以外的资源不少于1G;

3.制定有资源建设与共享激励制度;

4.资源建设与共享情况与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挂钩。

1.提供基于标题、关键字、内容、资源类型、媒体形式、知识体系等多种方式的高效检索;

2.提供单独上传,批量导入,数据库导入等多种资源入库方式;

3.提供资源审核功能;

4.提供资源日志与统计功能;

5.具备资源评价功能;

6.具备用户管理、角色管理、资源维护等基础功能。

10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建设标准: (一)设施配备标准 市(州、地)、县(区、市、特区)教育局办公区域建成局域网。光纤接入互联网,信号传输速率≥10Mbps;每间办公室均有网络终端,终端传输速率≥100Mbps;建立全省统一的教育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平台(OA系统);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省教育厅资源数据中心虚拟专用网络(VPN系统)配对;配备必要的资源信息采集工具(硬盘摄像机和800万以上像素照相机),各部门办公室配备计算机。 (二)信息技术管理标准 各级教育局设立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机构。配齐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市(州、地)级配备5人以上,县(区、市、特区)级配备3人以上,其中地、县级管理机构均配备一名网络数据专管人员。 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 (一)一级配置标准: 【网络环境标准】 1、校园计算机网络:建成完整的千兆校园网。光纤接入互联网,信号传输速率≥10Mbps;每间教室、办公室与师生活动场所均有网络终端,终端传输速率≥100Mbps。 2、教育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入校园网。 3、建立本校网站和校园数字图书馆。 4、建立全省统一的教育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平台(OA系统)。 5、鼓励学校应用数字网、电视/广播网、监控网三网合一技术。 【教室配备标准】 1、建立2个以上的多功能电子教室。 2、建立1个交互式直播教室(精品课教室)。 3、建立终端机数量具有相当于学生总数20% (初中)、17%(小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室。 4、每间普通教室配有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显示设备 5、建立教师多媒体备课教室,师机比为1.5:1。 【资源建设标准】 1、建立符合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本地教育资源库。 2、建立音像教材资料室,其中每学科每年级都备有光盘介质。 3、校园网本地存储不少于500Gb的有效资源,并实时更新;应能与其他学校共享网上教育教学资源。

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

1 附件 注:互联网带宽计算公式如下: 互联网接入总带宽=终端个数×忙时用户集中系数×每终端平均接入带宽×用户平均带宽占用率/带宽利用率 其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忙时用户集中系数:指每日最忙的1小时内在线信息点占总信息点比例,建议取值为50%。 每终端平均接入带宽:考虑学校具体应用类型,建议取值为1M 。 用户平均带宽占用率:指忙时上网用户对带宽使用率,建议取值为40%。 带宽利用率:指设计流量与实际带宽比率;建议取值为80%。 1.互联网接入带宽应根据本校应用终端数量计算,应用终端包括台式机、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 脑等计算机设备; 2.40个终端以下的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4M ; 3.40个终端以上的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10M 。每增加40个终端,带宽增加10M 。具体带宽值可参考互联网带 宽计算公式。 接入带宽在10M 以上的学校,统一采用光纤专线接入方式。 采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的学校公网IP 数量不少于两个。 接入带宽 接入方式 公网IP

各校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参数取值,原则上调整后的计算带宽不应小于建设计算带宽。实际带宽与计算值偏差范围不超过10%。 网络架构网络出口设备网络接入设备覆盖范围1.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三层架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规模较小的校园网络也可采用两层架构(核心层、接入层); 2.主干带宽按1000M设计, 100M到桌面; 3.网络设备的性能应根据学校应用终端数量和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考虑实用性与可扩展性而定。 1.校园网络出口设备选择支持千兆带宽的中高端路由器、防火墙或者链路负载均衡器等设备。 2.支持IPV4 和IPV6。 1.校园网络的核心设备选择中或者高端三层交换机设备; 2.校园网汇聚设备选择中或者低端三层交换机设备; 3.校园网接入设备选择上联千兆,下联百兆的二层可网管交换机。 1.网络信息点要实现校园全覆盖; 2.每房间不少于2个网络端口, 60平米以上的房间不少于4个网络端口; 3.教室前、后墙各2个网络端口; 4.办公室每办公位2个网络端口(可以是一主一备),并有冗余端口; 2

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

山西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精神,扎实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山西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 本标准是我省举办义务教育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是全省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建设和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依据。 一、学校设置、规模与规划 (一)学校设置与规模 1、学校布局要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城市、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要求,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布点,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需求。 2、农村学校布局要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支持在山区、偏远地区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设置,1.5-2万人口的乡镇设置一所,3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可以设置2所,人口不足1.5万的乡镇由各县(市、区)统筹设置初中。校址选择依据区域内村庄布局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均衡分布,学生上下学时间原则上步行单程不超过40分钟。 3、城市中小学校布点必须与城市扩建和住宅小区建设同步规划。综合考虑居民区配套、旧城区改造、人口密度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增加等因素,根据规划的居住人口和人口出生率进行测算,配套建设规模适宜的中小学校。原则上1.5-2万人口左右设置一所全日制小学,2-3万人口左右设置一所全日制初中。学校规模小学以不超过6轨为宜,初中以不超过10轨为宜。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 4、学校服务半径参照学校规模、住宿条件及交通环境确定,应避免学生跨越公路干线、无立交设施的铁路、无安全通行防护设施的河流及水域。 5、学校校址应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环境适宜、交通方便、地形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地势较高、具备必要基础设施的地段。应远离污染源,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地震断裂带、地下采空区、山区及丘陵区的阴坡面、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泥石流和洪水沟口、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易燃易爆设施、市政管线、市政道路及河道等不得穿越校园,校园内不得设置无线电发射、转播及易遭雷击的铁塔等有碍师生身体健康和安全的设施。

山西省数字化教育转型实施方案

山西省数字化教育转型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化教育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山西省积极响应国家数字化教育转型号召,制定了数字化教育转型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完善校园网络覆盖,提升带宽和稳定性,确保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畅通。 2.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库:建立全省统一建设的数字教育资源库,集聚高质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3. 提供数字学习设备:向学校、教师、学生提供适用的数字学习设备,推动数字化教育普及。 三、教育教学应用推广 1. 推进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建设统一的在线课程平台,支持教师开设各类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2. 加强数字教学方法研究:组织开展数字化教学方法研究,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 推广智慧教室建设:智慧教室资源配置,推动数字化教学和互动学习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4. 加强学生信息管理能力:构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学生学业情况、学习习惯等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四、教育数据安全保障 1.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教育数字化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教育教学信息的安全、完整和可靠。 2. 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建立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规范教育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存储。 3. 加强教育教学平台监管:加强对教育教学平台的监管,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保障教育数据的安全和合法使用。 五、教师培训和能力建设 1. 组织专项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教育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2. 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教育转型。 3. 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组织开展数字化教育经验交流和分享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 六、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 1. 建立数字化教育转型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数字化教育转型评估指标体系,对数字化教育转型的进展进行定期评估。 2. 实施数字化教育转型监测:建立数字化教育转型监测机制,监测数字化教育应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难题。 七、预期效果 通过山西省数字化教育转型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预计能够实现以下效果: 1. 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 2. 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提高;

国家智慧教育标准

国家智慧教育标准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1、校园网络建设标准:校园网络应覆盖全校范围,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服务,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 2、多媒体教室建设标准:多媒体教室应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网络功能,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3、数字化实验室建设标准:数字化实验室应具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网络功能,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 1、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教学资源库应包括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试题等,满足教学需求。 2、数字图书馆建设标准:数字图书馆应提供丰富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源,满足科研和学习的需求。 3、在线课程建设标准:在线课程应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在线学习和考试功能。 三、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标准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标准: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2、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标准: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3、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标准: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 四、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标准

1、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要求: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 2、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实施要求:应严格执行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信息化教育教师培训标准 1、信息化教育教师培训内容要求:应包括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信息化教育教师培训方式要求:应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集中培训、在线培训等,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3、信息化教育教师培训效果评估要求:应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反馈和改进培训效果。 六、信息化教育评价标准 1、信息化教育评价内容要求:应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2、信息化教育评价方式要求: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信息化教育评价结果反馈要求:应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改进,以促进信息化教育的持续发展。 七、信息化教育安全保障标准 1、信息化教育网络安全保障要求: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2、信息化教育数据安全保障要求:应加强数据安全防护,确保教学和管理数据的安全保密。

山西省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要求【模板】

附件3: 山西省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实施要求 一、目标任务 在项目县区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不少于25学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实施方式 由教师远程培训机构(以教育部文件公布的推荐名单为准)牵头组织实施,项目区县为项目实施提供相应支持: 1.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按照“国家示范、省市统筹、区县负责、学校自主、全员参与”的实施路径,针对我省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和不同学校发展水平,以学校为单位整体抓、选拔骨干带动抓,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机制、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模式,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

动力,全面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偏远薄弱学校,按照“区县统筹、示范引领、联姻结对、注重实效”的思路,通过名师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优质校教师定向帮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未来教育方向。 遴选部分校长和骨干教师开展引领性培训,包括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加强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名师培养措施,打造学校信息化教学融合创新团队。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校长、教师面向未来教育发展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 4.全方位升级支持服务体系,保障融合创新发展。 提升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创新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机制、构建成果导向全程监测评价体系等措施,分别从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研修资源的适用性以及测评助学的精准性等方面,保障工程实施。 三、培训对象

山西基础教育信息网

山西基础教育信息网 篇一:山西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 附件 山西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推动信息化手段和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网上“晒课”、“优课”评选等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培养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发挥各级各类名师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学重难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形成与现行教材配套的微课程资源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二、活动组织 活动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各级电教、教研部门具

体实施。 省教育厅负责全省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活动开展工作,协调相关部门,明确工作职责,统筹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开展活动所需的各项经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省电教馆负责活动的省级培训、“晒课”平台支持、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等工作。各市、县电教馆负责为教师“微课”和“优课”创作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省教科院负责组建专家团队,对“微课”和“优课”的创作和评选进行培训与指导,同时开展网上看课与评课、网络教研与培育学科网络教研室等工作。各市、县教研部门负责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总结凝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优秀案例和创新模式,并积极引导本地学校创建学科教研工作室。 三、活动内容 (一)教师网上“晒课” 全省所有中小学在编在岗教师均须参加网上“晒课”活动。 1、“晒课”内容。包括一节完整课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的微视频(即“微课”),课堂实录(可选;拟参加“优课”评选者 必选),评测练习(可选)等。 2、“晒课”地址和流程。教师通过登录山西基础教育网(),进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栏目,并按照具体“晒课”流程参加“晒课”活动。

山西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山西省“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号)精神,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现国家关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结合我省实际,现就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基本内涵 “网络学习空间”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发展方向,是在政府统筹、行政引导和业务指导下教师、学生个人自建并能在区域网络环境下互动共享的实名制教学、学习载体,是信息化时代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网络学习空间”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目标和任务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中小学教师和初高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教学和学习,逐步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和个性化,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教学、学习方式改革和信

息共享、业务交流的阵地;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展示风采、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平台;成为教学业务部门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培训的重要途径。力争到2013年,全省2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和初高中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2014年,全省6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和初高中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2015年,全省所有中小学教师和初高中学生都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 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 “网络学习空间”分为“教师学习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 (一)教师学习空间:是以教师本人真实姓名注册同时上传教师本人照片的真实空间,是数字化的教师工作室,是教师用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家校联系以及专业发展的专门阵地。应包含以下基本版块或内容: 1、个人展示。应主要包括:(1)个人学习、工作、从教经历;(2)学科、职称、职务、获奖情况等简历;(3)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等;(4)课题研究及成就、成果;(5)本人个人空间的建设宗旨、风格和主要栏目、特色等。 个人展示应该在空间主页中有所显示,重要的和代表性的论文、著作或成果应提供相应的链接。 2、课程设计。应主要包括:(1)授课计划:上传本学期任教课程的授课计划;(2)学习任务:介绍近期课程的学习内容、目标、任务、要求等;(3)方法手段:介绍课程相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遴选山西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的通知-晋教基函【2018】90号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遴选山西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的通知 正文: ----------------------------------------------------------------------------------------------------------------------------------------------------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遴选山西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的通知 晋教基函【2018】90号 各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等要求,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遴选部分中小学校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基本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具有积极性和前瞻性,能够把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2.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环境,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教学终端设备能满足基本的教学和管理要求; 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常态化应用,并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4.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和人力资源等条件保障; 5.学校自主申报,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要求可适当降低。 二、遴选方式 采用学校申报、县级推荐、市级遴选、省级评定的方式进行。 1.各市要根据各自的实际,统筹制定本地区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类型学校的分配计划。 2.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市级分配计划,组织所属区域的学校自主申报,由学校填写申报表(附件

2),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申报学校情况择优推荐。 3.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对县(市、区)推荐学校的材料进行把关后,向省教育厅推荐上报。 4.省教育厅将对各市推荐学校进行综合评定,从中确定50-100所作为试点学校。 三、相关要求 1.各市可按所辖县(市、区)的数量推荐试点学校。每市推荐学校5-10所,其中农村学校应不少于1所。 2.请各市于2018年12月20日前,将申报表(附件2)、汇总表(附件3)及工作人员联系表(附件4)发送至指定邮箱。同时将附件2、3、4纸质版一式两份签章后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3.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赵国庆 电话:************电子邮箱:*************.cn 山西省教育厅 2018年12月7日 ——结束——

山西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doc

山西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等精神,在先期申报的基础上,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在72所学校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为推动试点学校有序开展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试点目标 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抓手,推动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技术人员信息化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为我省2022年数字校园实现全覆盖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全省构建数字校园新形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试点原则 (一)应用驱动,融合创新 从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主要环节的常态化应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流程的优化与重构。 (二)重组整合,资源共享 利用前期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整合现有软硬件资源,充分依托国家、省、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与其他学校、部门、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立足实际,特色发展 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突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某些方面的应用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绿色、安全的数字校园。 三、试点内容 各试点学校要依据《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及我省相关要求,结合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校园环境数字化水平。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讯、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从网络、终端、教室等基础设施,教材、图书、讲义等资源,到学习、教学、管理、生活等应用的数字化,构建一体化、数字化的校园环境。 (二)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建设网络应用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实现校际资源互联和区校数据互联,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优化重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让每个班级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网络学校空间,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桌面呈现,促进师师、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互动。 (三)变革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学与教的模式变革,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与创新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与学新需求,促进教学方式

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

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

临教字〔2005〕20号 关于印发《临武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 设标准》的通知 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各学校,各民办学校:《临武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已经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 2005年5月

临武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 (暂行) 为推进临武县义务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要求,特制定《临武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暂行)》 一、学校类别划分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指县城所在地及县城所在地之外 的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村完小和教学点,根据学校的自然办学规模,这里按四类划分如下:A类为:9个班级以上(含9个)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8个班级以上(含18个)小学。 B类为:9个班级以下初中,6---18个班级的小学,6个班级,班均人数多于32名(含32人)的小学。 C类为:6个班级,班均人数少于32名的小学,6个班级以下小学。 D类为:教学点。 二、建设标准 (一)A类学校建设标准 1、组织管理 (1)学校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11)安装并启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标准示范软件。 (12)配置能够确保网络安全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具有杀毒软件和网络日志备份等功能。 3、教育教学资源 (13)开发建设与整合主要学科教学资源库,形成主要学科的校本资源,并能做到定期进行整理、更新。骨干教师具备开发和整合网络资源的能力。 (14)按省定标准征订与学科文字教材相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资料,并做到主要学科教师人手1套,相关学科学校1套。 (15)建有一套与新课程相配套的省、市光盘资源。 4、教师培训 (16)骨干教师(是指主要学科组要有1名以上骨干教师)通过Intel@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学科教师全员要通过教育技术类的培训,学校每学期组织教育技术类的校本全员培训不少于1次。 (17)按规定要求教师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考核。 (18)骨干教师具备开设网络课程的能力,能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自主学习。普通教师具备应用多媒体课件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教学。 5、教育教学应用

高中初中小学各部室配备标准

高中、初中、小学各部室配备标准 教育信息化部室建设基本要求 一、设施设备配置要求: 1、小学:微机数量达到1台/20生,全部接入省基础教育专网。 (1)普通小学:远程教育播放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仪器室。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每校有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 (2)中心小学:信息化设施全部实现“班班通”。每校有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科学实验室、仪器室。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均建成规范的数字化校园网、学校门户网站(顶级域名设计),并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库。 2、中学:微机数量达到初中1台/15生,普通高中平均每10名学生1台学生用微机,并保证学生上课每人1台(计算机网络教室微机数以最大班额学生数配备)。全部接入省基础教育专网,信息化设施全部实现“班班通”。 中学设置: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物理实验室、物理仪器准备室、化学实验室、化学仪器准备室、生物实验室、生物仪器准备室。 均建成规范的数字化校园网、学校门户网站(顶级域名设计),并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库。中学理科教学仪器按省颁一类标准配备,学生分组实验达到规定要求。 省级标准化高中、职教中心:除以上要求外,所有班级实现“多媒体进教室”,并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二、部室管理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设有电教机构(处、室),部室管理人员具备专科以上学历或专业合格证书。中学应设专职管理员,小学应设兼职管理人员。 (一)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 1、各校应有一名领导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并配有专(兼)职管理人员。 2、各室应有《管理使用制度》、《管理人员职责》。 3、各室应有遮光窗帘,室内清洁卫生,干燥通风,做到防盗、防尘、防潮,根据需要配有防雷、防火设施、确保设备和信息安全可靠。 4、各室档案资料齐全:有年度教学应用和校本培训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有近三年来开展活动的资料,获奖情况;远程教育室应有“一表三册”:专用教室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 (二)实验室、仪器室 1、各校要有一名领导分管实验室工作,并配有专(兼)职管理人员。 2、实验室内设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仪器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实验工作规定》。仪器按计量仪器、通用仪器、专用仪器、模型、标本、挂图、玻璃仪器、药品、其它实验材料和工具分类摆放,同时要有分类标签、定位标签、实物标签(对影响透明度的仪器可以不贴实物标签),并建有实物流水账、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账。 3、室内应有暗色窗帘,并做到整洁卫生,摆放科学,水、电、光到位。室内干燥通风,防尘、防潮,配有消防设施。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药品,专柜存放,做到安全可靠。 4、制度健全。应有《实验室简介》、《管理人员职责》、《仪器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制度》。 5、档案资料齐全。实验准备室(实验室)要有实验安排简明表(全学期相关科目实验项目,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以及实验教师),室内要贴有教师演示实验一览表、学生分组实验

山西省信息化建设项目指标体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深化山西省信息化建设工程预算编制及财政投资评审标准、合理、公开、公正的原则,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指标体系。 第二条对信息化建设工程进展评审,主要目的是为政府有关部门确定工程的财政性预算提供依据;为各级财政部门对财政建设资金实施监视提供依据。 第三条本指标体系适用于使用山西省省级财政性资金的信息化建设工程。 第四条本指标体系主要是对电子政务网络、业务信息系统、根底信息库等信息化建设工程提供评审依据。 第二章信息化建设工程总投资构成 第五条信息化建设工程总投资主要分为工程建设费和其他费用两项费用,工程建设费包括建筑工程费、硬件设备购置费、软件购置研发费、系统集成费等费用;其他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效劳咨询费、工程监理费、招投标费、培训费、运行维护费等费用。 信息化建设工程总投资构成表

第六条信息化建设工程预算编制内容 一、工程建设费 〔一〕建筑工程费 预算编制内容包括:建设或改造面积,建设和改造的工程量,配套动力和支撑设备的选型和清单。 〔二〕硬件设备购置费 预算编制内容包括:系统主要设备配置图,按照各个系统分别列表。并明确硬件设备参考型号、生产厂家、单价、数量、总

价。 〔三〕软件购置研发费 软件购置研发费预算编制内容:编制网络拓朴图,详述系统的构造、技术特征。其中,应用软件开发预算内容包括需求报告、概要文件、工作量测算明细,并详述应用系统的构造〔细化到各子系统和功能模块〕、技术特征等。 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一〕其他费用 预算编制内容包括详述培训费测算标准、效劳咨询费费率、招标费费率、监理费费率、工程管理费费率等测算依据。 〔二〕运行维护费 预算编制内容包括设备维护、网络维护、平安系统维护、应用系统维护的机制和建设方案,明确自维或代维方式,提出年运行维护工作内容、工作量和费用测算依据。 第三章信息化建设工程费用评审指标第七条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筑工程费主要由机房建设费和配套设施建设费组成。 【定义】 是指为保证网络和计算机等高级设备能长期并可靠运行的工作环境而实施的工程。包括: 〔一〕机房建设费 1、机房装饰:抗静电地板铺设、棚顶墙体装修、天棚及地

山西省省直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支出预算方案编制规范和预算编制标准

附件 省直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支出预算 方案编制规范和预算编制标准 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省政务信息管理局

目录 一、适用范围............................................................................................................................... - 1 - 二、方案编制规范....................................................................................................................... - 1 - (一)基本情况................................................................................................................... - 1 - 1.项目单位情况。........................................................................................................ - 1 - 2.项目名称和类型。.................................................................................................... - 1 - 3.项目建设依据及必要性分析。................................................................................ - 1 - 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 2 - 5.项目单位信息化现状。............................................................................................ - 2 - 6.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建设期、内容。................................................................ - 2 - 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 3 - (二)需求分析................................................................................................................... - 3 - 1.社会服务需求和政务目标分析。............................................................................ - 3 - 2.业务需求。................................................................................................................ - 3 - 3.系统需求。................................................................................................................ - 3 - 4.系统安全需求。........................................................................................................ - 5 - 5.系统性能指标。........................................................................................................ - 5 - (三)建设方案................................................................................................................... - 6 - 1.总体设计。................................................................................................................ - 6 - 2.分项设计。................................................................................................................ - 6 - (四)资金预算................................................................................................................... - 9 - 1.项目预算明细。........................................................................................................ - 9 - 2.资金使用计划。........................................................................................................ - 9 - 3.资金到位情况。........................................................................................................ - 9 - (五)信息资源共享....................................................................................................... - 10 - 1.资源整合共享情况。.............................................................................................. - 10 - 2.系统对接情况。...................................................................................................... - 10 - 3.信息资源共享目录。.............................................................................................. - 10 - (六)项目绩效管理......................................................................................................... - 10 - 1.项目绩效管理。...................................................................................................... - 10 - 2.事前绩效评估。...................................................................................................... - 11 - 三、预算编制标准..................................................................................................................... - 11 - (一)预算构成................................................................................................................. - 11 - 1.软件产品购置费。.................................................................................................. - 12 - 2.软件开发费。.......................................................................................................... - 12 - 3.系统集成及部署费。.............................................................................................. - 12 - 4.其他费用。.............................................................................................................. - 12 - (二)预算编制格式......................................................................................................... - 12 - 1.项目总预算表。...................................................................................................... - 12 - 2.分项预算表。.......................................................................................................... - 12 - (三)分项费用预算标准................................................................................................. - 12 - 1.软件产品购置费。.................................................................................................. - 12 - 2.软件开发费。.......................................................................................................... - 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