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核心资产。为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建设和管理。本文将探讨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和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衡量的。这包括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来源和数量,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资产。

制定合理的建设策略是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建设的关键。这包括确定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方式,以及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信息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应保持信息的实时更新。这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存储机制,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应注重提高信息的质量,包括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相关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重视信息安全,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必须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这包括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安全标准等方面。

采用模块化设计有助于提高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将系统划分为独立的模块,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便于系统的升级和扩展。

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大规模、高可靠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处理效率。

智能化处理技术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将文本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用性;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信息资源。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应考虑移动设备的兼容性,以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信息资源建设是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核心任务之一。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建设和利用,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合理的建设策略,采用

先进的技术规范,以提高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使用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大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行和安全性,制定一套功能要求技术规范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功能要求和技术规范。

大数据中心的首要任务是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这包括数据的存储、备份、恢复等功能,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应具备数据检索、分析和挖掘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利用数据资源。大数据中心应具备强大的计算和处理能力,能够应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包括数据清洗、整合、分类、分析等环节,都需要强大的计算支撑。因此,在功能要求上,应注重提高计算性能,以满足数据处理的需求。

大数据中心应具备高效、安全的数据传输能力。网络传输应稳定可靠,能够应对大量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网络安全也是大数据中心的重要功能要求之一,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攻击。

大数据中心应提供数据可视化与交互功能,以便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图

像,提高数据的可读性和易用性。同时,应提供用户友好的交互界面,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进行数据操作和查询。

大数据中心的硬件设备是基础,应选择高性能、可靠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同时,应考虑设备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

大数据中心的软件平台是核心,应选择稳定、高效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件。同时,应考虑软件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以及安全性问题。还应考虑软件平台的可维护性和可升级性。

大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是关键,应设计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设备配置。同时,应考虑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数据传输的性能问题。还应考虑网络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大数据中心的安全保障是重中之重。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如访问控制、加密通信等,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攻击。

大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绿色节能的技术方案。例如采用高效节能的硬件设备、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等,以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结: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功能要求和技术规范是确保其高效运行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在功能要求方面,要满足数据存储与管理、计算与处理、网络传输与安全以及数据可视化与交互等方面的需求;在技术规范方面,要遵循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网络架构、安全保障以及绿色节能等方面的规定。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建设出高效、安全的大数据中心,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本文将对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进行简要介绍。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指为保障教育资源开发、制作、管理、应用等环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这些规范旨在确保教育资源的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照规范的内容和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是指描述教育资源属性的标准,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型、格式、创作人、日期等。元数据规范有助于对教育资源进行分

类、检索和组织。例如,国际上通用的DC元数据规范(Dublin Core)和中国的CELTS-41标准都是用于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规范。

教育资源内容制作规范是指对教育资源的具体内容、形式、结构、质量等方面进行规定的标准。这些规范确保了教育资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例如,中国的CELTS-3标准就是针对学科教学资源的制作规范,明确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资源制作要求。

教育资源交互性规范是指为保障教育资源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

性而制定的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用户界面设计、学习路径规划、学习反馈等方面。例如,中国的CELTS-9标准就是针对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规范,强调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和反馈性设计。

教育资源共享技术规范是指为实现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而制定的技术标准。这些规范涉及资源的共享协议、安全认证、数据交换等方面。例如,中国的CETS-20标准就是针对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规范,规定了不同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要求和技术实现方式。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实施和应用是确保规范有效发挥作用的关

键环节。目前,各国在实施和应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指南: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指南,明确各项规范的实施要求和应用领域。这些方案和指南为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实践指导。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各国通过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掌握和应用各项技术规范。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元数据规范的使用、内容制作规范的实施、交互性规范的设计和共享技术规范的运用等。

建立示范性项目:各国通过建立示范性项目,展示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促进规范的推广和应用。示范性项目可以包括优质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在线课程的制作、虚拟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

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各国通过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对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评价和反馈机制可以包括专家评审、用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校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知名的高等学府,致力于建设高效、稳定、安全的信息化校园环境,以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教学、科

研和管理需求。本文将阐述上海海洋大学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技术规范要求。

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上海海洋大学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政策指导和项目管理。同时,要求各业务部门和院系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网络设施:上海海洋大学重视校园网络建设,要求网络覆盖全校各个区域,提供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服务。学校采用万兆核心交换机和千兆接入交换机,实现网络的高速传输和稳定运行。

数据中心:学校建设了现代化数据中心,配备先进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需求。同时,采用虚拟化技术,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

安全保障:学校注重网络安全建设,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安全措施,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统一身份认证:学校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身份的集中管理和认证。用户只需通过一次认证,即可访问校内所有授权资源。教务管理系统: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计划的制

定、排课、选课、考试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同时,提供教学质量评估功能,方便师生互动交流。

科研管理系统:学校研发了科研管理系统,方便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请、进度管理和成果发布。同时,提供学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

办公自动化系统:学校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公文流转、文件管理、事务处理等日常办公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

学生管理系统:学校的学生管理系统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籍管理、成绩查询、奖学金评定等功能。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建议。

一卡通系统:学校的一卡通系统集成了校内消费、身份认证、门禁控制等功能于一体。师生可以通过一张卡片完成校内各种服务的使用和支付。

数据标准:学校制定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数据问题。

数据存储备份:学校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方案,将数据分散存储于多个节点上,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演练,确保数据的可恢复性。

数据挖掘与分析:学校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学生成绩和行为数据,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技术培训: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提高教职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内容涵盖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人才引进:学校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充实学校的信息化团队力量。同时,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趋势不仅改变了我们处理和解释森林资源数据的方式,也提高了我们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的能力。然而,为了确保这种转变能够顺利进行,并使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从信息化中受益,我们必须制定并遵守一套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关规范。本文将就这些规范进行深入探讨。

明确系统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包括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有关森林资源的数据,以便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决策制定。系统还应致力于提高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可理解性,以帮助所有利益相关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一系列规范。例如,系统应使用现代、稳定且易于维护的技术和架构。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以便适应未来数据量的增长和数据处理需求的改变。同时,用户界面应直观易用,提供清晰、有用的信息。

再者,系统的实施需要遵守一定的标准。这包括数据交换标准(如GeoJSON, ESRI Shapefile等),以确保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可共享性;还有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系统的维护和更新同样需要规范。这包括定期的数据清理和更新、系统的备份和恢复、安全漏洞的修补等。为了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维护流程。

为了确保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必须研究和制定一套全面的规范。这不仅包括系统的目标、设计、实施和维护的规范,还包括对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规范,例如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共享等。只有当所有参与者都遵守这些规范时,我们才能充分利用信

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植物种质资源库是保存、研究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场所,对于生态环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设计与建设要求,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参考。

植物种质资源库是专门用于收集、保存、展示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场所。植物种质资源是指具有遗传特性的植物种子、植株、细胞、基因等材料,它们是培育新品种、研究植物遗传特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当前,全球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国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建设和维护。

种质资源收集:确保收集到的植物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地理来源和遗传多样性,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需求。

种质资源存储:采用适宜的存储方式,如低温、干燥、无光照等条件,确保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

种质资源展示:为方便研究和管理,应建立完善的植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将各类资源进行分类、编目和展示。

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场地:选择地势较高、地质条件稳定、气候适宜的地区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

建筑: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确保其坚固耐用、防潮、防虫、防鼠,满足植物种质资源的存放要求。

设备:配置相应的设备,如空调、除湿机、真空干燥器等,以实现植物种质资源的精准控制。

技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测序、显微镜技术等,对植物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其利用价值。

为确保植物种质资源库的持续稳定运行,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及维护,具体要求如下:

档案记录: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的档案记录系统,详细记录种质的来源、遗传特性等信息,方便查询和使用。

采集更新:定期进行植物种质资源的补充和更新,以保持资源库的活力和实用性。

安全防范:制定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安全运行,防止资源丢失或被破坏。

植物种质资源库对于生态环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种质资源库可以保护和保存珍贵的植物种质资源,避免其因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而灭绝。植物种质资源库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开展植物育种、遗传特性研究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培育出更具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新品种。植物种质资源库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可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植物种质资源库的设计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不断加强管理和维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植物种质资源库,才能为人类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善本逐渐呈现出一种老化、破损的趋势,给保存和传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应运而生。这些规范和要求不仅是修复工作的基础,也是评判修复质量的重要标准。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在历史和现状方面有着深厚的背景。自唐代以来,古籍修复技术逐步发展,经过数个朝代的更迭,不断地完

善和提高。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古籍修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新材料的应用、工艺流程的优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的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提高修复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古籍修复过程中,技术规范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材料选择上,应尽量使用与原书材质相近的材料,以保证修复的协调性。工艺方面,涉及到纸张的补全、装订、抄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步骤上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避免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

质量要求是评判修复工作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准。准确性主要是指修复部分与原书要保持高度一致;完整性则要求尽量恢复古籍的原有形态,不遗漏任何重要信息;一致性是指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原书的整体风格和特点。这些要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点都关系到古籍的传承和利用。

以某实际案例为例,在进行古籍修复时,我们遇到了书页严重破损、纸张老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遵循古籍修复技术规范,首先对古籍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逐步进行修复。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谨慎和敬业的态度,力求将修复对古籍的影响降到最低。最终,经过我们的努力,古籍的保

存和传承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在保护珍贵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和要求,才能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古籍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古籍保护意识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籍修复领域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将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加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用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包括各类教材、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优质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和重视,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存在零散性和无序性,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规划和管理。

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低质量的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缺乏实用性。一些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虽然内容丰富,但是与实际教学需求相脱节,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为了加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提高教育质量,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

加强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确保资源建设的有序进行。

提高资源质量。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质量标准和评估机制,确保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实用性。同时,要注重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及时淘汰过时、无效的资源,保证资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加强校际合作和共享共建。各学校应当加强校际合作和共享共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同时,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机构的资源,丰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式。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加工、交流、应用等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们共同努力,不断加强资源的统一规划、质量提高、校际合作和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具备信息素养的优秀人才。

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信息资源也日益丰富,包括各种类型的数据和信息,如文字、图像、视频等。然而,这些信息资源的处理存在许多难点,其中之一就是非规范知识的处理。

非规范知识是指那些没有经过规范化或没有固定格式的知识,如经验知识、技能知识等。这些知识往往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或规则进行描述和表达,因此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针对非规范知识处理的问题,一些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应运而生,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视频分析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对非规范知识进行自动处理和解析,从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例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的文本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如产品名称、品牌、型号等,从而实现对产品信息的自动归类和检索。图像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对图片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如零件的形状、尺寸、材料等,从而实现对零件信息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非规范知识处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和知识管理体系,将处理后的非规范知识进行存储和管理。也需要对数据进行不断的更新和修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机械制造信息资源的非规范知识处理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非规范知识处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提高乳腺癌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本文将对乳腺癌的诊疗要求进行规范。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房肿块、皮肤改变等症状出现的时间、性质、范围等。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家族史等信息。

全面体格检查: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乳腺触诊、腋窝淋巴结检查等,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质地等。

影像学检查:医生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乳腺X 线摄影、超声、MRI等,以进一步了解肿瘤的情况。

病理学检查:医生应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分化程度。

综合分析诊断:医生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诊断方案。

治疗计划: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

信息化标准规范

信息化标准规范 篇一: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前言 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 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2部分:办公自动化规范; 3部分:电子交易规范; 4部分:呼叫中心规范; 5部分:CRM规范; 6部分:SCM规范。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给出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下简称 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管理、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不着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确

达成协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6-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1849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测量功能规模测量第1部 分:概念定义 GB/T 18492-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别 GB/T 18493-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 SJ 20778-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 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验收 acceptance 需方授权代表一项活动,通过该活动,需方接受履行合同的部分或全部的软件产品的所有权。 3.2 需方 acquirer 为自已或为另一个组织采购软件产品的组织。 3.3 批准approval

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

1 附件 注:互联网带宽计算公式如下: 互联网接入总带宽=终端个数×忙时用户集中系数×每终端平均接入带宽×用户平均带宽占用率/带宽利用率 其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忙时用户集中系数:指每日最忙的1小时内在线信息点占总信息点比例,建议取值为50%。 每终端平均接入带宽:考虑学校具体应用类型,建议取值为1M 。 用户平均带宽占用率:指忙时上网用户对带宽使用率,建议取值为40%。 带宽利用率:指设计流量与实际带宽比率;建议取值为80%。 1.互联网接入带宽应根据本校应用终端数量计算,应用终端包括台式机、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 脑等计算机设备; 2.40个终端以下的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4M ; 3.40个终端以上的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10M 。每增加40个终端,带宽增加10M 。具体带宽值可参考互联网带 宽计算公式。 接入带宽在10M 以上的学校,统一采用光纤专线接入方式。 采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的学校公网IP 数量不少于两个。 接入带宽 接入方式 公网IP

各校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参数取值,原则上调整后的计算带宽不应小于建设计算带宽。实际带宽与计算值偏差范围不超过10%。 网络架构网络出口设备网络接入设备覆盖范围1.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三层架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规模较小的校园网络也可采用两层架构(核心层、接入层); 2.主干带宽按1000M设计, 100M到桌面; 3.网络设备的性能应根据学校应用终端数量和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考虑实用性与可扩展性而定。 1.校园网络出口设备选择支持千兆带宽的中高端路由器、防火墙或者链路负载均衡器等设备。 2.支持IPV4 和IPV6。 1.校园网络的核心设备选择中或者高端三层交换机设备; 2.校园网汇聚设备选择中或者低端三层交换机设备; 3.校园网接入设备选择上联千兆,下联百兆的二层可网管交换机。 1.网络信息点要实现校园全覆盖; 2.每房间不少于2个网络端口, 60平米以上的房间不少于4个网络端口; 3.教室前、后墙各2个网络端口; 4.办公室每办公位2个网络端口(可以是一主一备),并有冗余端口; 2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1.1.1. 数据资源体系 按照XX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要求,信息资源应按照“统一标准、一数一源、共建共享、逻辑集中、职属管理、授权使用”的原则统筹设计、应建立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基础数据库为基础,建立省、市两级政务资源目录中心,县级为政务信息采集点,各职能部门通过目录中心共享和发布政务资源,省、市提供各自信息;分别建立维护、管理、信息采集和更新制度,明确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一) 省级基础数据库建设 基础数据库来源于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支持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应用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省级已经建设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和政策法规基础数据库,基础各级各部门按照要求共享,不得重复建设。基础数据库管理和应用规范参见《XX省电子政务公共基础信息库管理与应用规范》。 (二) 数据资源建设要求 基础数据库由全省统一建设,统一为市区和各区县、各部门提供相关基础信息的共享、比对、决策支撑等服务。与各个基础数据库有关的数据要避免重复采集、重复建库,在各部门要共享,充分使用基础数据库提供的服务。对各部门有以下几点要求:

(1) 部门业务库数据的变更应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库相应数据。 (2) 各部门在建设基础库时要充分利用示范区统筹建设的信息资源及相关服务。 (3) 各部门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共享数据的安全。 (4) 基础数据库相关数据信息不能重复采集。 (三) 专业数据库建设 示范区各部围绕本部门核心业务需求建设核心业务数据库,部门业务数据库是各政府部门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既为本部门开展业务和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也是基础信息、共享主题信息的基础和来源,对于本部门业务应用中需要使用的、产生于其它部门的业务数据,或可从其他部门共享获取的数据,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需求,并依托示范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从其它部门获取,是原则上不再重复采集,可对其它部门共享的数据资源,也应通过注册共享提供目录供其它部门检索。 (四) 主题数据库 共享主题信息资源围绕跨部门综合应用而形成的、为业务协同提供支持,是在一个较高层次对数据进行综合、归类所生成主题对象信息的过程,侧重于面向行业应用主题、趋势分析主题、综合应用主题等的应用,比如证照信息资源、居民健康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等。能够依申请和授权为各级政务部门及社会提供相应政务信息资源服务。 1.1. 2. 数据资源共享要求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核心资产。为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建设和管理。本文将探讨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和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衡量的。这包括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来源和数量,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资产。 制定合理的建设策略是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建设的关键。这包括确定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方式,以及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信息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应保持信息的实时更新。这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存储机制,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应注重提高信息的质量,包括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相关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重视信息安全,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必须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这包括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安全标准等方面。 采用模块化设计有助于提高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将系统划分为独立的模块,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便于系统的升级和扩展。 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大规模、高可靠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处理效率。 智能化处理技术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将文本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用性;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信息资源。因此,信息资源建设应考虑移动设备的兼容性,以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信息资源建设是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核心任务之一。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建设和利用,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合理的建设策略,采用

信息(软件)系统建设规范(2020年版)

信息(软件)系统建设规范 (2020年版) 信息(软件)系统建设包括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运维管理系统、移动终端应用、各类中间件、数据库等,可采用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外包、采购的方式建设。信息(软件)系统建设是我校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重要工作。为进一步规范建设流程,提高建设质量,特制定本建设规范。 第一条信息(软件)系统建设项目必须执行学校的信息化项目建设规范和标准。 第二条信息(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处将对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进行全程监控、管理和协调。 第三条信息(软件)系统质量监控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技术方案制订、系统开发或购置、安装、测试、安全检测五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建设单位组织承建单位开展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与业务需求,撰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数据要求说明书》、《UML建模文档》、《项目进度计划》等文档,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送信息化管理处审核。 2.技术方案制订阶段。承建单位根据需求分析,按照学校信息化项目建设相关标准,针对系统总体设计、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内容,撰写《项目技术方案》和《详细设计说明书》,由建设单位组织论证会,通过后报送信息化管理处审核。 3.系统开发或购置阶段。承建单位须根据需求分析、技术方案,严格遵照软件工程规范进行项目系统开发或购置,并与信息化管理处共同完成数据共享、程序交换接口、统一身份认证的集成。项目开发或购置过程中若有需求变更,要符合开发规范和合同要求,由建设单位填写《需求变更控制报告》,并报送信息化管理处备案。 4.安装及测试阶段。承建单位按要求完成信息(软件)系统开发后,与建设单位共同撰写《测试方案》,建设单位提交《虚拟机申请表》(附件1)申请运行环境,提交《域名申请/备案表》(附件2)申请系统域名,并进行相关部署和测试。测试完成后提交《测试分析报告》至信息化管理处审核。承建单位要做好软件配置项(包括软件文档和可执行程序等)的移交和相关培训工作。 5. 安全检测阶段。系统测试完毕后,提供项目全部文档并开放测试环境。由承建单位依照项目立项时确定的安全保护等级及相关规定对系统进行技术检测。检测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需要按照三维空间进行,包括技术、应用和管理三个维度。技术维度主要是对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研究,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应用维度主要是对信息化应用标准和规范进行研究,以保证信息化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维度主要是对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进行研究,以保证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互相支持,构成了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2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 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包括标准的分类、标准的层次结构、标准的制定和管理等方面。在标准的分类上,可以按照技术、应用和管理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在标准的层次结构上,可以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进行分类;在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上,需要建立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标准的管理机构,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3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优化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标准的制定上,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及时制定新的标准和修改旧的标准;在标准的管理上,需要建立健全的标准管理机制,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促进标准的实施和应用。通过不断优化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可以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三、总结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对于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通过建立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可以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方面,我们建立了一个三维空间,包括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和应用领域。这个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标准规范建设

6.信息标准规范建设 6.1信息标准建设目的 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建立全校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阶段,目标是实现整个学校的系统集成、信息共享与工作协同。因此,如何将众多应用系统中大量的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定义和分类,使信息有序流通、保证信息的一致性与权威性、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此外,高等学校间共建共享应用系统、共同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使制定统一的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成为必要和可能。 信息标准是整个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标准在全校范围内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信息标准确保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能够使信息更加有序流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学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6.2信息标准的编制原则 数据共享中心的建设就是要规范全校信息的管理,并建立《学校信息标准与规范》管理文件,该信息标准管理文件应符合如下的编制思路: 涉及到国际、国家和教育部已颁布的标准,要采用已颁布的标准。 涉及到已颁布的高等学校部分管理信息标准,《学校信息标准

与规范》在相关内容上尽量与已颁布的标准保持一致。 涉及到关于学校信息管理已经颁布执行的标准,要采用学校已颁布的执行标准。 《学校信息标准与规范》是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行业、学校的需要进行不断维护。 在《学校信息标准与规范》颁布执行后,后上的信息化系统需要符合该标准;已存在的信息化系统则可以根据映射功能和信息标准做对应,条件允许的话向《学校信息标准与规范》靠拢。 图:学校信息化标准构成 6.3代码设计原则 唯一性 代码是描述对象基本属性的标识。有的编码对象可能有多个不同名称(例如校内单位可有单位名称、单位号、单位简称、英文缩写等),可以按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描述,但在一个分类编码中,每一个对象应只有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唯一标识一个编码对象。 稳定性 代码的编制要有稳定性,应避免含有易变元素的干扰,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规范性

信息化项目建设规范V1

1.1 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 1.1.1 关键名词 信息化项目是指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及其它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网络、信息安全、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系统等新建、扩建或者改建的工程项目。 1.1.2 项目管理机构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是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审批信息化建设项目、审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资金预算安排等。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信息中心履行其职能),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负责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运行规范等,并支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在职责范围内支撑和代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其他日常事务。 信息中心是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的常设机构,负责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各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负责落实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各项信息化决策,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具体实施等。 1.1.3 项目建设流程管理 1)项目建设流程

2)立项与审批管理 信息化项目建设须严格立项管理,未经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的信息化项目,一律不得建设。 自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机房、主机、存储、容灾备份等技术保障类)由信息中心申请立项,自建应用项目(包括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培训等)由项目需求业务部门会同信息中心申请立项,申请立项须编制《信息化项目立项申请表》及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重点关注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应包括项目建设目标、需求概要、技术方案概要、资金概算等内容。其中项目建设目标和需求概要由需求部门提供,技术方案概要由信息中心提供,资金概算由需求部门和信息中心共同研究提出。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申请立项的项目统筹规划,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和信息中心对立项申请进行必要性论证,提出论证意见,并将论证通过的项目纳入年度预算。 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信息化项目,信息中心应组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领导小组论证批复。 对于不超过3000万的项目,可直接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步论证。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参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55号令)相关要求。 3)设计与预算管理 对已通过立项和可行性研究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须进一步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和项目概算,细化设计细节,明确项目预算。 各部门应严格执行信息化项目预算和年度项目计划,如确需调整年度项目计划,由需求部门提出变更申请报信息中心,视同新建项目履行审核程序。 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

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规范

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规范 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确认识和规范地保护 与利用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信息资源保护和利用 规范的重要性、信息资源保护的原则和措施、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三个 方面来阐述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规范。 一、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规范的重要性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起 着关键的作用。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信息资源,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可以保障个人、组织和国家的信息安全。因此,制定和遵守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规范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现代战争已 经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规范保护信息资源,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 安全事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其次,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规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信息资源可 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信息资源,可以促进信息流通、知识创新和技 术进步,推动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最后,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规范有利于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利益。信 息资源包含了大量的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保护个人和组织的信息安 全对于维护其合法权益和声誉具有重要意义。遵守信息资源保护规范,

可以有效防范欺诈、侵权和其他违法行为,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信息资源保护的原则和措施 信息资源保护的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可用性原则。 首先,合法性原则要求信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不得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诽谤、散布谣言、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同时要保障信息资源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其次,保密性原则要求保护信息资源的机密性,确保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人获取和使用。通过加密技术、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访问,保护信息资源的机密性。 再次,完整性原则要求保护信息资源的完整性,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损坏或丢失。通过数据完整性校验、备份和容灾技术,保障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最后,可用性原则要求信息资源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被及时访问和使用。通过灵活的网络架构、高可用性的数据中心等措施,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服务,确保信息资源的可用性。 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是指在保护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提供和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

一、主题的介绍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和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这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层次的工程项目,需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技术标准来指导和支持。本文将围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展开深入讨论,并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这一主题。 二、技术标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的重要性 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能够统一规划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方案,使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 2. 提高效率:有了技术标准,可以有效提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 保证质量:技术标准可以规范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运行。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1. 数据标准:包括数据格式、数据交换、数据存储等方面的标准,保证文化信息资源的互通性和共享性。

2. 系统标准:建设方案中涉及到的系统架构、软硬件设备等方面的标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安全标准:文化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建设方案中需要有涉及到安全方面的技术标准。 4. 用户体验标准:在建设方案中要考虑到用户的体验,技术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习惯。 四、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的个人看法和理解 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我认为技术标准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发展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技术标准的更新和迭代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发展。 五、总结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我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确立了统一的技术标准,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专家

图书馆信息资源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要求

图书馆信息资源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要求图书馆网络化兴起之后,标准化是维系图书馆网络的基础。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格式、描述语言及标引语言等只有符合大家可公认和遵守的统一标准,才能实现用户与系统及系统与系统间的有效沟通。各中小型馆可参与地区的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共享成员馆的信息资源。 1.要在合作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前提下,实现这些信息资源的网上共享。 事实上,多数中小型院校图书馆受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限制,走馆藏数字化之路困难重重。但是数字化、特色化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克服困难,从目前着手,进行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否则在未来的数字化社会中难有立足之地。馆藏的数字化要注意知识产权的问题,应对相关人员进行版权知识的培训,以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要走合作开发的道路,将自己的数字化资源作为网络资源与成员馆共享,实现网上特色化馆藏建设,建立包括书目、文摘、原始文献和多媒体在内的特色数据库,换取其他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权,实现资源共享。 2.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应当注重支持重点学科的重点科研项目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当注重特色化,这是理论界公认的。搞好特色馆藏是中小型院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就这些馆来讲,笔者认为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应当体现在对重点学科的支持上,将有限的经费有重点、有计划的投入,扶持一些重点学科的重点科研项目,使其尽快占领国内乃至国际本学科的学术制高点, 推出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成果。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职能,高校图书馆首先应该对日常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确保其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实现本馆的科研特色馆藏,对重点学科的主要科研项目给以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支持,使本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在数量、质量、品种、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规模并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情报价值,并且要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 使其具有多种检索途径和检索功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本院校的重点学科及科研情况做全方面的了解,及时跟踪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对各种相关信息动态了如指掌,以便能及时、完整、准确地提供信息支持。 近年来,许多普通高校都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他们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中都迫切需要最新最前沿的学术信息,科研特色馆藏不能只满足于现实资源的建设,还要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国内外相关学科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应当加强数据库建设,通过自建、

信息(软件)系统建设规范(版)

信息(软件)系统建设规范(版) 信息(软件)系统建设规范(版) 信息(软件)系统建设是现代企业和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 企业的高效运转提供了保障。然而,由于信息(软件)系统建设涉及的技 术和流程繁杂复杂,缺乏规范性的建设往往会导致系统的低效和不可靠。为了提高信息(软件)系统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介绍一些规范性要求和建议。 一、需求分析与规划 任何信息(软件)系统建设的第一步都是进行需求分析和规划。在这 个阶段,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 明确业务需求:需要准确地了解业务流程、数据需求以及对系统 功能和性能的具体要求,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确定系统规模:根据业务需求和预算,确定系统的规模,包括用 户数量、数据量和应用范围等。 3. 制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的时间节点和里程碑,合理安排资源和 人力,并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二、架构设计与开发 信息(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开发决定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建议遵循以下规范:

1. 选择合适的开发框架和工具:根据系统需求和团队技术能力,选 择适合的开发框架和工具,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2. 模块化开发: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模块进行开发,每个模块负 责特定功能,方便后续扩展和维护。 3. 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用户界面需要简洁明了,易于使用和导航,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和响应速度。 4. 规范编码和文档:采用标准的编码规范,编写清晰易懂的注释, 编制完整的开发文档,便于后续维护和团队合作。 三、测试与验收 信息(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测试和验收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环节。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在开发过程中,及时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 测试,确保各个模块的功能正常。 2. 冒烟测试与回归测试:在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冒烟测试和回归 测试,验证系统是否满足需求,并排除可能存在的问题。 3. 用户参与测试:邀请用户参与测试和验收过程,确保系统满足用 户需求,并及时反馈问题和建议。 四、部署与维护 系统的部署和维护是信息(软件)系统建设的最后环节,它关系到系 统的稳定运行和后续支持。以下是一些建议:

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

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 沈锡臣,陈怀楚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如何规范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 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了高校信息化标准规范的体系结构,分别论述了基础设 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及应用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 方面的指标,并重点分析了管理信息标准及应用规范的组成及编制原则。研究 表明,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已经具备自身的体系结构,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高等 学校(或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具有高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应不断地丰富和完 善这些标准规范。 关键词:高等学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 391 中国高校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为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整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原有的信息标准都不能适应今天的需求。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学校各部门迫切需要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换,面对众多的应用系统及成千上万的信息,如何统一、科学、规范地分类和描述信息,使信息能有序流通、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和制订的目的在于满足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建立信息化标准的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学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1 体系结构 信息化标准覆盖面很宽,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认识到,信息标准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结构化的。考查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和URP(大学资源计划)的建设状况,提出了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含信息的应用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几个大的方面,其结构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结构 收稿日期:2002-06-20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 1. 引言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促进文化资源传播和共享的重要措施,为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在实施 过程中,由于文化信息资源庞杂、分散,使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面临 着一定的技术挑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案技术标准的 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 制定背景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国家文化部主导,旨在推动文化资源 共享、加强行业合作、提升文化服务能力。然而,由于各地文化信息 资源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要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就需要建立一套统 一的技术标准,以确保资源的高质量汇聚和互通。 3. 技术标准的重要性 3.1 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通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需要打破地域限制、跨越系统差异。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以规范资源的格式、编码和传输方式,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使得各地的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和互通。 3.2 提升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 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可以提高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效率。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结构可以减少对资源的重复整理和处理,为研究、教育、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的用户提供高效率的数据访问和利用。 3.3 保障资源的安全和可信性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涉及到大量的文化资源的存储和传输,对于资源的安全和可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可以确保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监控。 4. 技术标准的内容 4.1 数据格式标准 数据格式标准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核心,它规定了数据的存储和传输的格式。可以规定统一的数据编码规范、数据结构和数据

(完整版)信息资源建设

(完整版)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章信息资源建设概论 一、信息资源: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媒介信息的集合。 二、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载体中,以光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输,并通过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三、网络信息资源: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可以获取和利用的所有信息资源的总和。 四、单机信息资源:指通过计算机存储和阅读但不在网络上传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人们常称之为机读资料。 五、信息资源建设: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 六、藏书建设: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地建立、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 第二章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信息资源建设的支撑理论 1、系统论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的方法论基础(2)、系统的联系性原则为信息资源体系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系统的有序性原则对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指导意义 (4)、系统的动态性原则要求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2、经济学理论 (1)、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2)、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学原理 3、信息管理理论 (1)、布拉德福定律

(2)、普赖斯曲线: (3)、文献老化理论 二、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图书馆及其他类型信息机构,要从实际使用需要出发,规划、选择、搜集、整序、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要求是:根据图书馆服务任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根据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 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宏观和微观的信息资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信息资源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系统性原则的依据: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信息资源自身的连续性;读者需求的系统性;保存和传递的系统性 系统性原则的要求:以服务的重要学科为中心的一些重要的纸质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特藏书刊,要完整系统地收集;对与本馆服务任务直接相关的多卷书、丛书、连续出版物及重要工具书,要完整无缺,不能随意中断;要注意各学科间相互渗透、边缘交错的内在联系,广泛而有选择地收集相关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供一般读者学习和阅读的基础书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 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与其他图书馆信息资源不同的特点 特色化的内容:学科特色;专题特色;地方特色;文献类型特色 4、共建共享原则 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科学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建设,相互提供利用,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第三章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 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

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

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统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统一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统一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统一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日常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监督奖惩........................................................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化建设项目需求管理细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细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管理细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四:................................................................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系统运行使用管理细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络管理细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机房日常管理细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短信平台管理细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化资源建设要求与规范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化资源建设要求与规范 (GCP-DRS-A-2012.12) 版本:2012丄0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编制

1.前言 (3) 本规范的目的 (3) 1.2本规范的范围 (3) 2.数字资源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4) 2.1数字资源类型 (4) 2.1.1素材类 (4) 2.1.2网络课程类 (5) 2.2数字资源的技术要求 (6) 2.2.1各类资源要求 (6) 2.2.2数字资源的元数据要求 (7) 3.资源库建设规范 (8) 3.1建设原则 (8) 3.2运行环境要求 (8) 3.3建设内容 (9) 3.3.1总体要求 (9) 3.3.2内容建设 (9) 33.3资源库分类方法 (10) 3.3.4资源库性能 (11) 4•网络课程的建设规范 (12) 4.1网络课程开发的整体设计要求 (12) 4.2网络课程整体架构要求 (13) 4.2.1通知公告 (13) 4.2.2课程简介 (13) 4.2.3教师信息 (13) 4.2.4学习导航 (13) 4.2.5课程学习 (13) 4.2.6交流讨论 (13) 4.2.7学习工具 (14) 4.3网络课程学习单元各元素的要求和标准 (14) 4.3.1学习文本 (14) 4.3.2课件资源 (14) 4.3.3讲解视频 (14) 4.3.4虚拟试验 (15) 4.3.5辅导资源 (15) 4.3.6检测资源 (15) 4.4学习单元中各类素材的文件格式要求 (15) 4.5网络课程评价 (16) 4.5.1总体评价 (16) 4.5.2评价阶段 (16) 4.5.3评价指标 (16) 4.5.4网络课程评价指标说明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