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理论的评价

话语分析理论的评价
话语分析理论的评价

西方语言学史课程作业

话语分析

小组成员:仲秋月(组长) 200921313309中文

汪藜 200921303209中文

白慧 200921288709中文

张志琼 200921312509中文

李敏 200921296309中文

话语分析

【摘要】自zellig 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题为“ 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在各个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话语分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熟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本文较为详细的整理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定义、主要流派、发展阶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不足,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字】话语分析理论阐释

一、话语及话语分析

1、话语的概念

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话语”一词的流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巴赫金( m.m.bakhtin )贡献突出。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言说或表述的话语,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的范围小到一个符号、一个词或单独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甚至无形的舆论等,其真实含义都只能通过社会交往与对话实践才能获得。

最终奠定流行性“话语”理论基础的是福柯(michel foucault)。他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在福柯看来,每一种“话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具有特定的实践功能,而“话语实践”又通过话语对象、陈述、概念和策略等可供分析的关系网络在动态运行中反映出来。福柯非常自觉地将他的话语实践即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法与传统的思想史

研究加以区别。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新事物的确定;2.关于矛盾的分析;

3.关于比较的描述;

4.关于转换的测定。

2、话语分析的概念

“话语”和“话语分析”是棘手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互冲突和重叠的定义,它们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科的立场。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由于谁也不宣称对“真理”的占有,故谁也都不能被简单“排除在合理性”之外,这就更增加了今人选择概括的难度。

首先,“话语分析”的主流带有明显的后现代倾向,它把一切思想理论都平等地视为论述或陈述(一套说辞),把一切知识都一律地视为带有特定价值预设即主观性的陈述整体,否认所有被视为真理(或科学)的权威,并致力于淡化人们追求客观、确然真理的兴趣;其次,它往往否认话语对象内涵的实在性或确定性,强调话语本身的所谓不自明性(一个模糊的、漂浮的“能指”)和建构性,重视揭露话语主体的言说或分析策略、政治动机、价值预设及其实践功能,致力于追究话语在社会实践中的权力关系、传播和运作的社会化过程、作用方式和形态等。与此同时,由于它是一种习惯于质疑一个陈述或说辞背后的思想预设、具有自我反思性和批判精神的研究路径,因而对于已有的各种权威解释和论断,它又通常具有某种解构性。第三,与上述强调话语内容的模糊性一点相关,它拒绝为其寻找历史上的相关物或相似物,拒绝进行延续性的探索和原有思想史常用的那种影响分析,也反对寻找与分析甚至同一

命题下的各种话语之间内涵的同一性及其某些实在根据,表现出一种对断裂和离散的偏执。

二、“话语分析”理论要点

一)共识

1. 人们在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或写文章时,往往不是用一个孤立的句子,而是应用大量有组织的句子。

2. 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时,语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 不管是交际中的口语,还是成篇的书面语,小句和小句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都存在结构上的或语义上的联系。

4. 人脑中的语言是以语块(chunk)的形式储存的。

5. 篇章对句式及其变体的选用有制约作用,句中也存在着篇章现象(如有定无定的表达等)。

二)研究对象

选题示例: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性分析

教师课堂话语的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性分析

教师课堂话语的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四)话语分析的任务

①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

②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③会话原则;

④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⑤话语的语义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⑥话语的体裁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⑦主题内容及语言的社会属性分析

⑧话语活动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等。

五)、话语分析研究方法

1. 定量分析法

话语分析者很少说某个句子“能说不能说”,而是观察这个句子“有多少人说”,从而看出人们使用语言时的趋向。

2. 语境替换法

同样一句话“我很冷”,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

3. 层次表现法

整个篇章,是由一个个小句组成的,在组成篇章的小句之间,既有线性的篇二: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它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将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紧密联系,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与权利,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打开了语篇分析的新篇章。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权利;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94-02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产生背景

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harris 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中。到了70年代,得益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人们打破了传统语法的束缚,将视角更多的放在语言与语境,社会实践的关系上。到了80年代,话语分析领域发展处一条新分支,主要研究话语运用的语境包括其社会语境,文化语境,政治语境,即发展为后来的批评话语分析。篇三: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

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是 2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是 fa i rclough , fo w ler , k ress ,vand ij k , vanleeuven , w odak等。其代表性的论著如??语言与权利?? ( fai rc l ough1989) , ??语言、权利、意识形态?? (w odak1989)以及??话语中的偏见?? ( vand ij k1984)标志着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他们或者以语言分析为主,或者从社会理论出发,对语篇的语言特征并不分析描述, 或者把社会理论与语言特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他们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可以把这些学者分为以 fa i rc l 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 lancaster schoo l )的社会变革论, 以 w 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 iennaschoo l )的语篇历史法,以 w et h -erell为代表的拉夫堡学派 ( loughboroughschoo l )的话语心理学, 以 k ress 和 v anleeuw 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 v and ij 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其中, fa i r -clough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贡献尤为突出。

?? ?? fai rcolugh提出了独特的话语概念, 即: 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实践,它介入到社会中建构和改变社会的现实和政治关系。fai rc l ough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语篇 ( tex t),口语或书面语; 话语实践 ( d iscoursepractice)和社会实践( soc ialpractic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 ( descri pt i on); 对语篇与话语实践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阐释( i nterpreta -t i on) ;对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关系做出解释( ex -plainat i on)。fairco l ugh将这种三维话语和话语分析观图示如下

:

?? ?? 此图为我们提供了将语言描述与社会语境的描述结合起来的方法。这个分析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兼顾了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并且从权力、意识形态及社会结构的角度解释语言特征。由于批评话语分析采取的是话语分析的社会取向,在解释话语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采用了 halli day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从语言的三元纯理论功能,即: 概念 ( i deational)功能、人际( interpersonal )功能和语篇 ( tex tua l )功能入手, 分析话语在社会意义上的建构性,即话语有助于说明、组成并建构社会现实、人际关系及知识和信仰。详细描述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框架探讨》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理论的发展)批评性话语分析( cri 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hall 等人[ 1]于1980 年出版了??文化、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 1979 年间撰写的, 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 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 1992年间写的。

[ 2] ( p1)有些学者认为,fai rclough于1989 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 [ 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 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 90 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fairclough的理论) fairclough[ 2] [ 10] [ 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 ( 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socialpractice) ,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

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 4] ( p22) ( 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 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 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 2] ( p259)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则

fairclough 和wodak 以1985 年12 月17 日bbc 第3台播出的卡尔登对撒切尔夫人的采访为例,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应遵循的八条原则。[ 9] ( p268- 280) 1. 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 ?? ?? 对社会发展和矛盾在语言和其他符号中的表现

进行剖析,而不是为了纯语言研究而分析语言的运用。

2. 话语反映权力关系?? ?? ?? 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权力关系在话语中的体现。

3. 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 ?? ?? 话语与社会文化实际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 即互

相包含、互相影响。

4.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 ?? ?? 既然话语具有上述功能,它自然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即通

过特殊的方法描写和建构社会,再现权力关系

5. 话语具有历史关联性?? ?? ?? 话语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也就不可能在没有历史背景作参

照的情况下得以解读。

6.语篇与社会的关系是间接的?? ?? ?? 社会文化结构及其演变过程与语篇之间自然有关联,

但其关联是间接的。

7.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 ?? ?? 对不同的听/读者来说,由于情感、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

龄、态度、认知图式以及信仰的不同,尤其是由于对有关背景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同一语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8.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社会行动?? ?? ??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行动( social action) ,其宗

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促进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进步。

四、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1. 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 表意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 18] [ 19]及物系统

是表现表意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hall iday认为及物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现实世界中的同一过程,在语言上却可以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叙述,或者用同一过程,但变换参与者的位置。选择哪一种过程, 怎样安排参与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形态。

2. 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

bakhtin 语篇体裁理论强调话语实践的多产性和创造性,多产性和创造性来自语篇的异

性,也就是语篇交织性。任何语篇都是以现存语篇为基础并在诸多语篇体裁中选择的结果。 fairclough 发现当代英国的公共机构有?? 商品化??的趋势, 从话语方面看,主要表现在话语秩序

的重组和语篇体裁的交织上。他发现公共机构话语日益?? 聊天化??( conversationalization) ,原来

的公共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秩序被打乱,二者疆界各有伸缩。他认为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

疆界变化部分地通过这种话语实践的变化而得以实质化。

3. 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foucault 强调话语的历史性。他的观点影响了德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如utz maas 认为

?? 话语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语言形式??,只有将话语同社会实践的历史联系起来,话语分析

才有意义也才有可能。他批评篇章语言学只津津乐道于对语篇内在特征的挖掘上, 提倡以历

史背景为重心的话语分析,并用这种方法对德国纳粹领导人的演讲、学生领袖的演讲、口号和新闻报道作过犀利的批评性分析。[ 9] ( p267)德国的siegfried jager也深受foucaul t 的影响, 认为话语是跟行为和权势有关的被制度化和规约化的语言形式,话语是历史长河,任何话语都有其历史渊源, 它既影响着现今又决定着未来。他与妻子对德国新右翼分子所编辑出版的所有报纸和杂志(特别是其中的引语、典故、隐喻等) 进行分析, 发现里面隐藏着侵略性??、反民主主义和种族隔离等思想意识。

认知局部语境和宏观语境【范戴克 van dijk 】《社会认知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领域《试论批评话语分析》

出现于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批评话语分析( c ri t ica ld iscourseanalysis , 简称 cda )正是深刻洞悉了这两个方向的缺陷与优势,力图把话语的文本分析与话语的社会政治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多向度跨学科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批评话语分析与传统分析话语不同之处在于它把传统上以文学语篇为对象的文体学分析技巧广泛应用于对非文学语篇的分析上,特别重视语言、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fa i rc l ough 认为批评话语分析在于揭示语言是如何通过特定方式建构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它所研究的话语形式包罗万象, 非常广泛: 既有官方文件、法律文书等公共话语形式, 也有旅游手册、商品广告、服务手册等商业广告,还有电视、报刊, 甚至学校的招生广告。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批评话语分析是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关键词是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透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旨在揭示权利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动, 以维护和获取支配和控制产生的各种利益。

四、批评话语主要分析模式

批评话语分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因为研究兴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话语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的。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关系,他们之间是由中介体联系在一起的。对这个中介体的研究就构成了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1 . fa i rc l ough的话语实践分析法 (d iscursive practice) :

fa i rclough主张话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既能复制和改变知识、身份、社会关系(包括权利关系) ,同时

又受制于其他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 话语与其他社会向度是一种双向关系,这个观点在 fa i rc l ough的理论中占有中心位置。fai rclough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种社会关系,既存于整个社会, 也存在于具体机构, 是由话语成分和非话语成分构成的。例如, 对于建桥工程,桥梁的具体建造就是非话语实践, 而新闻报道和公共关系就是话语实践。

fa i rclough为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建构了有效的分析框架, 主张话语和话语分析应在三个向度上进行。在他看来,任何??话语事件??都可以被同时看做一个文本、一个话语实践的实例、一个社会实践的实例。分析也应该在相应的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向度上展开。文本指口语、书面语、视觉形象以及他们的组合形式,针对文本向度的分析包括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语言学研究。话语实践包括文本的生产和消费,话语实践分析关注文本作者如何利用已有话语和体裁创作出文本,而接受者如何利用现成话语、体裁消费和解释文本,关系到文本生产和消费的社会认知。社会实践分析要考虑话语实践是否复制、重建现存的话语秩序, 以及对社会实践带来的后果。话语实践是联系文本和社会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话语实践,也就是人们使用语言生产和消费文本的过程,文本才能塑造社会实践同时也被社会实践所塑造。同时,文本(语言形式特点)影响文本生产和消费过程。那些生产者用来生产文本以及接受者用来解释的话语和体裁都有特定的语言结构, 而他们又塑造了文本的生产和消费。

fa i rclough一直非常关注社会变化,互文性分析是其分析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互文性分析是话语实践分析的重要手段,是联系文本变化和社会实践变化的纽带。互文性的分析对社会变化的研究具有极强解释力。fa i rclough是批评话语分析发起人之一,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fai rclough的话语分析模式甚至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批评话语分析学派中最系统和完备的, 为大众话语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2 . van d ijk的社会认知研究( soc ial cogniti on):

van d i 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是批评性研究,所以这种话语分析应该表明?? 态度??, 关注社会问题, 尤其是话语在生产和复制权利滥用和统治中的作用。v an d ij k认为权利涉及控制,而控制又与认知有关,即一个有权利的群体不仅可以限制另一些群体的行动自由,而且也影响他们的思想。正是在这关键一点上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发挥作用:操控他人的思想基本上是话语的一种功能。理解和阐释与权利相关的话语结构就是要揭示产生这些结构的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

van d i jk因话语分析的多学科性而把他的分析方法命名为??话语?? 社会?? 认知三角( the d iscourse-c ogn i t i ve- soc i e ty triang le)??。?? v an d ij k将社会结构、群体、关系以及诸如解释、思维和争辩、推理和学习等思维活动的??社会公认的在生产形式??定义为社会认知。他认为尽管在话语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二者之间通过个人和社会认知这个介质发生联系,而认知正是许多 cda研究中所缺失的环节,所以这些研究无法解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话语结构,而话语如何体现、巩固和挑战社会结构, 又是如何使之机构化、合法化。文本和语境是 v an d ij k分析框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本部分着重分析新闻话语不同层次的结构; 而语境部分则分析与文本结构生产相关的认知和社会因素、条件、局限性等,其目的是分析文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根源。van d ijk 的分析方法就是从文本参与者的社会认知角度来研究文本的生产过程和理解过程, 这样文本结构就与文本生产的意识形态、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而文本与文本结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了起来。??

3 . wodak的历史话语分析法(h istorical- d iscourse ana l ysis) :

wodak注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问题和分析话语,历史话语分析力求尽可能多地综合话语事件产生的原历史材料信息以及相关历史背景信息, 同时考察某一类话语在特定时期的历时变化。历史话语分析认为只有将话语置于社会实践的历史中研究, 话语分析才有意义也才有

可能。wodak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合作,综合各种历史资料,对话语的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和阐释,分析了奥地利国内的反犹太人倾向。他们采用历史话语分析法对 1986年瓦尔德海姆总统竞选时期的公共话语进行分析, 追踪反犹太典型形象形成的根源。该研究揭示对犹太人歧视在语言上的表现。?? wodak在 2000年开始关注研究欧盟国家的主体身份建构和决策模式。?? 该项研究中, 他们对欧盟官员进行访谈, 分析政策文件,收集关于欧洲前景的政治讲话。她与社会学家及政治学家一道对这些不同体裁分析研究, 合作提出的模型解释了历史复杂时期欧洲必然出现的紧张和矛盾。在wodak的历史话语分析法中,融入了框架、图式、脚本等认知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来探求话语和

社会

结构之间的关系。?? 她的分析方法解释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理解。她认为话语生成除了语言因素, 更重要的还要考虑社会心理和认知,它是在心理、认知和语言三个向度上生成的。社会心理是认知产生的先决条件。人们的文化、性别、个性、阶级身份、言语情景等构成其社会心理的前提, 并在此前提下产生感知和建构现实的框架和图式。语言向度则是话语最后的语言学形式。话语理解与话语生成相似,对话语生成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同样制约话语理解。

《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2?? cda研究简介

2 . 1 cda的基本思想

w odak指出, cda的根源在经典的修辞学、篇章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和语用

学。她把 cda 基本上看作是一个研究的项目(wodak 2006)。cda 从来就没有统一的理论和

方法论, van d i jk指出, cda至多是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的一个共享视角 ( van d ij k 1993 : 131 )。w odak总结了 cda 研究的一些原则。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 cda 把语言作为社会实践 ( soc i a lpractice), 认为??语言使用的语境是其研究的关键?? (w odak 2006)。

把言语和写作中的语言使用描写为一个?? 社会实践??的形式意味着在某一推理事件( discur -si ve event)与使推理事件框架化的语境、机构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某种辨证的关系: 推理事件由语境、机构和社会结构所塑造,同时反过来推理事件也塑造语境等。话语既是社会构成的,又是以社会为条件的话语构成了语境、知识的载体、社区的社会认同和话语之间的关系。话语是构成性的( constit ut i ve) ,意味着话语不仅能够帮助维护和再生社会地位,而且能够促进改变这一社会地位。cda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解码意识形态使话语非神秘化。cda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社会生活中权力的关注, 并试图构建一种语言理论,能够把权力包括进去。w odak指出,语言为描述层次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差别提供了详细统一的描写工具 (wodak 2006)。cda 可以定义为对分析语言所表现出来的隐晦和明晰的主导( dom- inance)、歧视、权力和控制的结构关系。换句话讲, cda的目标是研究语言使用或在话语中所表达和构成的社会不平等。大多数的批评话语分析者都认同哈贝马斯的观点: 语言是主导社会力量的媒介体,语言能使权力合法化。就权力关系的合法化而言, 语言也是有意识形态的 (wodak。

2 . 2 cda研究的微观层和宏观层

van d ij k指出,批评话语分析者想了解篇章、谈话、语言交流事件中的何种语言结构、策略或其它语言特征在构建意识形态中起作用 ( van d ij k1993)。cda主要关注作为谈话和篇章的话语,

其微观层所关注的是定量分析中细致的语言分析。chilton认为, cda通常运用某一语言

理论,特别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来解构社会或语言构建的权力机器( ch il ton 2005)。w odak指出,在 cda的大多数研究中,系统功能语法是其自然的理论分析框架 (w odak 2001)。韩礼德也认为语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言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所导致的。cda 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新闻语篇的??神秘化解构??的分析。神秘化解构与某些语法结构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联系,因为这些语法结构的使用使现实的某些方面变得模糊不清。对意识形态进行编码包括对现实系统的有组织的呈现,某一语法结构的使用(如被动语态等)反映作者隐含的意识形态。 hart和 lukes指出, 除了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的语言分析外, 批评话语分析者还发现了 4

种话语策略, 分别是指称策略 ( referential strate -gies)、评价策略 ( eva l uative strateg ies)、合法化策略( leg i ti m izi ng st rateg ies)和否定策略( denia l stra -teg ies) (hart& lukes 2007)。这些话语策略与话语结构( d iscourse st ructure)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宏观层次上, cda认为话语与社会结构具有辨证的关系。话语由社会结构构成,同时又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讲, 话语是随社会结构变化而变化的,但同时又可导致产生新的社会结构。

话语分析基础知识PDF

话语分析的语用学基础 作者:冉永平 1.两门交叉学科 目前话语分析在研究超句现象、研究实际运用的自然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在话语生成、理解以及运用方面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格局和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这两门语言学的分相学科都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它们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方面仍然众说纷纭,而且各自的基本理论尚需充实、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定界,存在两种说法:(1)话语分析属于语用学;(2)话语分析包括语用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们的学科交叉性,与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体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这就决定了该学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有关话语分析的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的是交叉性研究,如话语和语法、话语和语义、话语和语用、话语和认知、话语和交际等。然而在语言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用学目前也正处于一个横向跨面、纵向深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的发展阶段,与话语分析一样都以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它们有较多交叉重叠之处。这为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现象本身提供了新的视角,补充纯语言形式研究的不足,但二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2.话语分析与语用学沟通的基础 话语分析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探讨语篇结构上彼此独立的句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的,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与意义连贯问题,它注重语篇结构分析。hatch(1992)指出,衔接指连句成篇的表面形式特征,它包括语用学家levinson(1983)提出的五种指示标记(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社交指示、话语指示)和halliday和hason(1976)提出的五种语法衔接关系(参照、替换、省略、连接、词汇搭配)等,而连贯指语篇内的潜在连接功能,通过交际制略因素、方案(script)理论、言语事件结构等表现出来。可以说语篇衔接与连贯往往是多层次的,最上面层是包括语篇和语用学的社会符号层;第二层是包括及物性、逻辑连接、语篇结构等的语义层;第三层是包括结构衔接和主述位结构等在内的结构层;最后一层也是最低层就是词汇层和音系层(胡壮麟,1996)。这说明话语分析最终要超出语篇结构分析,将常规话语分析和语用学分析结合起来,相互弥补,才能理解一个完整的语篇,把握语篇信息及其交际价值。 2.1语境 关系等;(3)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指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这三方面的语境因素都会影响话语的组织、生成和理解。目前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又将语篇语境因素分为三大类:(1)语场,指话题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2)语式,指话语活动所选择的渠道,口头的或书面的;(3)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目的。这三种因素又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总之,影响话语分析的语境内涵十分丰富。语境在话语分析中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作用。话语分析注重语篇的衔接机制(cohesivemechanism),外照应(exophoricreferences)把语篇和情景联系起来,反映了语篇对情景的依赖程度,语篇的外照应项目越多,语篇对情景的依赖性就越强。话语分析关注的不是孤立于语篇语境之外的句子,而是语境之中句子之间或话语之间存在的模式和规律性,这与脱离语境研究句子的传统语言学截然不同。同样,意义连贯(coherence)也必须依赖语境。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可分为两种:直示意义和隐示意义。前者即语篇的表层意义,通过分析意义单位较容易把握,但后者往往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超出语篇的直示意义,才能领悟其深层次的隐示意义。语境更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它和言语行为的相互作用构成语用学的中心内容。语境与言语活动的参与者、言语行为,尤其与正确理解会话含义

言语适应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话语解析

言语适应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话语解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奔跑吧兄弟》(以下简称《跑男》)是浙江卫视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嘉宾们在“逗比队长”邓超、“贱萌天才”陈赫等跑男团成员的带领下完成任务,传递快乐。节目巧妙地将中国元素与公益事业融入其中,在娱乐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社会意义。中国知网中以“奔跑吧兄弟”为篇名进行“模糊”检索共有235篇文献资料,内容大多从新闻传播学视角与节目营销策略方面对《跑男》进行研究,但真正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节目的比较少见。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中Giles等学者提出的言语适应理论,以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为语料,着重讨论《跑男》第三季收官之战中嘉宾语言中的言语趋同与言语趋异现象,并对其主观性、动态性以及非对称性等特征进行分析。 1言语适应理论 言语适应指说话者改变或掩饰自己的身份以期被受话人接受的一种努力。作为社会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言语适应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最初由Giles等人于1975年提出,主要用于解释人们

在交际过程中的心理动机,后经Beebe等人发展,被广泛运用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二语习得等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其中,80年代以后的发展将主观适应与客观适应区分开来,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前者为言语倾向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言语适应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在言语趋同(convergence)、言语趋异(divergence)以及语言保持(language maintenance)被视为言语交际策略的前提下,交际学理论与言语倾向行为理论有了共同的研究对象与目标,Giles等人便将其称为“言语适应理论”。 2《奔跑吧兄弟》中人物话语的言语适应论解析Giles认为,在社会交际中,说话者往往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言语风格来达到下述一个或几个目的:唤起受话人的社会认同,提高双方的交际效率和维持积极的社会身份。跑男团成员(以下用人员简称)在完成节目组指定的任务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使用了言语适应理论部分交际策略,在使游戏朝着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了娱乐大众的目的。 交际策略 言语趋同 言语趋同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一方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或习惯,如发音、语速、停顿等,使话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话语分析理论的评价

西方语言学史课程作业 话语分析 小组成员:仲秋月(组长) 200921313309中文 汪藜 200921303209中文 白慧 200921288709中文 张志琼 200921312509中文 李敏 200921296309中文 话语分析 【摘要】自zellig 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题为“ 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在各个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话语分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熟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本文较为详细的整理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定义、主要流派、发展阶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不足,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字】话语分析理论阐释 一、话语及话语分析 1、话语的概念 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话语”一词的流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巴赫金( m.m.bakhtin )贡献突出。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言说或表述的话语,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的范围小到一个符号、一个词或单独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甚至无形的舆论等,其真实含义都只能通过社会交往与对话实践才能获得。 最终奠定流行性“话语”理论基础的是福柯(michel foucault)。他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在福柯看来,每一种“话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具有特定的实践功能,而“话语实践”又通过话语对象、陈述、概念和策略等可供分析的关系网络在动态运行中反映出来。福柯非常自觉地将他的话语实践即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法与传统的思想史 研究加以区别。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新事物的确定;2.关于矛盾的分析; 3.关于比较的描述; 4.关于转换的测定。 2、话语分析的概念 “话语”和“话语分析”是棘手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互冲突和重叠的定义,它们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科的立场。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由于谁也不宣称对“真理”的占有,故谁也都不能被简单“排除在合理性”之外,这就更增加了今人选择概括的难度。 首先,“话语分析”的主流带有明显的后现代倾向,它把一切思想理论都平等地视为论述或陈述(一套说辞),把一切知识都一律地视为带有特定价值预设即主观性的陈述整体,否认所有被视为真理(或科学)的权威,并致力于淡化人们追求客观、确然真理的兴趣;其次,它往往否认话语对象内涵的实在性或确定性,强调话语本身的所谓不自明性(一个模糊的、漂浮的“能指”)和建构性,重视揭露话语主体的言说或分析策略、政治动机、价值预设及其实践功能,致力于追究话语在社会实践中的权力关系、传播和运作的社会化过程、作用方式和形态等。与此同时,由于它是一种习惯于质疑一个陈述或说辞背后的思想预设、具有自我反思性和批判精神的研究路径,因而对于已有的各种权威解释和论断,它又通常具有某种解构性。第三,与上述强调话语内容的模糊性一点相关,它拒绝为其寻找历史上的相关物或相似物,拒绝进行延续性的探索和原有思想史常用的那种影响分析,也反对寻找与分析甚至同一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福柯说了这样一段话,“毕竟,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清剥削。但人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权力是什么。可能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还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被称作权力的、被到处授与人的东西。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又是隐蔽的。”这段关于权力的论述多少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是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权力(pouvoir)一语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福柯在权力领域所作的探究,被认为堪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建树相匹,甚至福柯本人,也因而被称为“权力思想家”。但即便是这样,这段话却更像是福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在他看来,其实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大概永远不会弄清楚“权力”是什么。 但是,福柯仍然尽量对权力作了最大程度上的体认,这里的“权力”我觉得更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他指出,权力的隐蔽性的一处重要表现就是: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方面权力的行使无不具有一系列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这又不意味权力产生于某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器,都不可能指挥在一个社会中产生作用的整个权力网。这也是福柯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中所谈到的,他说,“实际上人们很不了解:谁在行使权力?在哪儿行使权力?人们几乎已了解到:谁在剥削?利益去哪儿了?然而,权力……很清楚,并不是统治者拥有权力。”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统治者拥有权力。因为福柯多次批评过传统的权力观念,即视权力为确保奴役一个国家国民的一组机构和机制,或者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实施统治的总体系统。他一再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在《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写道,“权力不是一种机制,不是一种机构,它不是赋予某人的一种力量;它是外借得来的一个名称,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某种策略情景。”我觉得,这段话和《知识分子与权力》中的一段话对照来看似乎更明白些,“毫无疑问,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国家机器的传统分析无法穷尽权力运行和实施的领域。……凡是有权力的地方,人们都行使权力。确切地说,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然而,总是一方面的一些人和另一方面的另一些人在一定的方向下共同行使权力。人们不知道谁是掌权者,但是知道谁没有权力。”权力不是一样“东西”,所以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权力不是固定的存在,也不是流动的存在,而是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是一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2011年12月27日17:05:28 若干概念 话语分析与阐释学的宗旨大相径庭。阐释学要求对某一文学文本在整体上进行理解和阐释,而话语分析不事先预设任何文本意义,目的也不在于探究其意义,而是考察贯穿在不同文本中的话语构成,研究它们如何建构了文本,如何使文本具有了意义,并在文化语境中承担功能。 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奠基人是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福柯的话语概念具有多重意义和开放性,强调实践,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获得不同的意义。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介绍自己的话语分析概念时,将其比喻为“采石场”,其一是说各个学科的同仁都可从中各取所需,再有就是反映了福柯对完整理论构架的排斥。 如果将话语分析作为方法泛泛的运用于文学研究,我们会遇到问题重重,因而有必要事先澄清几点:首先要限定话语概念,使之适用于文学分析的实践。话语可以被概括为有关某个主题的语言陈述的总和。福柯认为话语的关键不仅是所说(Gesagte)和所写(Geschriebene)的集合,而是特定文化决定了如何思维、如何言说条件下的陈述(Aussage)之和。话语并不再现或临摹文化现象,而是引发和建构了它们,因而话语分析要考察的与其说是话语,不如说是话语依据的规则、依存的条件。 话语驾驭个体的感知、思维和行动,这是福柯的出发点,因为他关注“说”的条件,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什么甚至被言语和思维遗忘。他引入了“话语实践”的概念,话语不再是符号(指示内容或表征的意义载体)的总和,而是不断实践,是根据一定规则系统生产话语对象的实践(福柯1973:74)。 福柯认为话语的可能性(即“可说”与“可想”)受制于某种排他机制,它由禁令、边界、注释、方法、理论、习俗和教义协调运作生成。福柯于1970年12月2日在法兰西学院的就职讲座《话语的秩序》中概括了这种机制,为了解释不同时期话语的不同排他规则,福柯以孟德尔的遗传学为例,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19世纪的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居然不能认识到孟德尔学说的正确性。原因在于,孟德尔所谈论的对象,运用的方法,他所置身的理论视野,对于那个时代的生物学简直匪夷所思[…]。孟德尔道出的真相没能在当时生物学话语认可的…真理?那儿找到容身之处:那时的生物学研究对象和概念遵循的是另一套游戏规则。”(福柯1991:24) 福柯认为,“真”是遵循某种规则的话语互动产生的被“当真”的陈述。这些规则不一定在场,不一定在文本中被描述或涉及,而是隐而不显。因而话语分析要考察话语的存在条件,描述它们所遵循的规则,此外要通过了解“未说之物”研究权力的非话语实践,因为话语的根本就在其中。 文学在建构文化的话语关系中起着什么作用呢?福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评价了文学的作用,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种回答。 其一,福柯在60年代零散的发表了关于文学的(包括评论和散文)文字,集中处理了文学文本,探讨了文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他将“别处”(Heterotopie)即“他者”带入文学,这个他者游离在统治话语及其话语强制之外,不断的僭越被设定的边界。福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反话语”的概念(福柯1971: 20, 76)。 其二,随着话语分析的深入,规律性和强制问题在70年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文学文本不仅仅是统治话语的忤逆者,也是它的组成部分。为什么某些文本可以

话语分析的背景及形成原因和动力理论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徐赳赳) 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特点。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 ,也作了介绍和归纳。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 1.历史背景 1952年,Zellig 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 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性的研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 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美国,Hymes (1964)编的Languagein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 形式”等课题的研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 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 大。 2.形成和发展 2.1.形成阶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 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 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 (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 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 in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Petofi& Rieser (eds.),1974);Text v s. Sentence: Basic Questions of 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Petofi (ed.),

福科话语理论

福科话语理论的新解读 [摘要] 福科的理论事业无法用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来概括,也就是无法给福科的思想定位。然而,他对当代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他对“权力”的分析,尤其是对微观的处于边缘话语权力的分析。围绕权力与知识这一核心问题,对权力与真理、知识分子、政治、性及后现代殖民性问题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分析,完善了他的话语理论。 [关键词] 福科话语理论权力 一.福科的经历与思想轨迹。(一个传奇式人物) 福科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1926年出生在法国普瓦提埃。1948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哲学系,以后又继续攻读心理学,心理病理学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福科曾在瑞典一所大学做过讲师;1960—1968年侨居突尼斯,任教于克莱蒙-菲兰特文学院。1968年12月返回法国以后在巴黎大学文森纳学院任哲学系教授;1970年以后在法兰西学院认识论史系任教授。 福科像他那个时代的许多法国思想家一样,在二战后曾一度沉浸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天地,有人还说他在一个短时期里参加过法国共产党,但福科后来说自己从未打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印记,否认自己曾在实际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福科思想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有伊波里特(巴黎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学的一个极其出色的哲学讲师,著名的黑格尔研究者,他给福科留下了巨大的终身的影响)、康吉汉和阿尔都塞。从伊波里特那里,福科认识到,黑格尔并没有预示哲学的终结,而是预示哲学的开端。在1970年他在法兰西学院的就职讲演中说,伊波里特不是把哲学看成是一种最终能在概念运动中使自己得到传播和重新组合的总体性,而是对着无穷无尽的地平线的背景,把它改造成一种无穷无尽的工作。他说,伊波里特认为,象不可接近的总体性的思想一样,哲学是那个能够在经验的极端不规则性中予以拒绝的东西;它是那个把它自己表述和显示在生、死和记忆中不断复发的问题。这样,他就把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的终结课题,变成一个反复质问的问题。 从康吉汉那里,福科加深了他关于科学哲学的特有的法国传统的知识,正是在康吉汉的帮助下,福科完成和发表了他第一批论疯狂和医院的书,如1954年发表的《精神疾病与心理学》,1961年发表的《疯狂和文明》等等。虽然福科说过,他的关于知识的考古学史,有点不同于康吉汉的较为直截了当的科学的认识史,但却和康吉汉一样地猜疑连续性、猜疑逐渐增加和积累的地步。 而在和阿尔都塞交往和交流中,福科加深了他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植根在哲学人本主义、不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的看法。福科和阿尔都塞一样认为,马克思对历史的认识论

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 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是Fa i rclough , Fo w ler , K ress ,vanD ij k , vanLeeuven , W odak等。其代表性的论著如 语言与权利 ( Fai rc l ough1989) , 语言、权利、意识形态 (W odak1989)以及 话语中的偏见 ( vanD ij k1984)标志着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他们或者以语言分析为主,或者从社会理论出发,对语篇的语言特征并不分析描述, 或者把社会理论与语言特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他们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可以把这些学者分为以Fa i rc l 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 Lancaster Schoo l )的社会变革论, 以W 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 iennaSchoo l )的语篇历史法,以W et h -erell为代表的拉夫堡学派( LoughboroughSchoo l )的话语心理学, 以K ress和V anLeeuw 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 anD ij 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其中, Fa i r -clough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贡献尤为突出。 Fai rcolugh提出了独特的话语概念, 即: 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实践,它介入到社会中建构和改变社会的现实和政治关系。Fai rc l ough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语篇( tex t),口语或书面语; 话语实践( d iscoursepractice)和社会实践( soc ialpractic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 descri pt i on); 对语篇与话语实践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阐释( i nterpreta -t i on) ;对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关系做出解释( ex -plainat i on)。Fairco l ugh将这种三维话语和话语分析观图示如下:

福柯的话语权

傅柯的“话语理论”简述 1、话语权概述 “话语权”成为当代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国内被人们频繁使用,在许多研究领域都运用傅柯的“话语权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上至学者,下至普通百姓,大家似乎都对“话语”和“话语权”的含义甚是了然。不同的学者在他们不同的学术领域中都多次提到对相关“话语”和“话语权”的理解,有人论述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亚裔文学在国外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中国农民的“话语权”,有人论述民间文学的“话语权”,也有人研究建筑设计中的“话语权”,还有很多学者运用“话语权”这一较为复杂的概念来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比如利用话语权来阐述某些特殊翻译现象等等。 话语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作为人与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作为与思想直接对应的关系,其存在初期仿佛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随后对话语的认识与研究却越来越丰富和深入,事物各式各样的存在激起人们的思考,而思考又需要一个中介来“想”和“表述”,思考的结果也需要一个承载体来表达和外化。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是极其重要的中介,人类所知所晓的一切,人类所建构起来的所有文明,都是通过话语这个中介作为传递手段并最终完成的。独特的话语由个体的出生、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时代风貌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正是有了独特的话语,才由话语建构起了独特的个体。 国内外学界对于话语是有一番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语言学界对话语做的界定是:“‘话语’通常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与篇章相对,指口头说出来的一句句话;广义的理解指言语交际行为体现出来的由词句构成的言语表达形式,它既可以是口语体,也可以是书面体。”这种广义的理解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概念较为接近。 2、傅柯的话语权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傅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学术研究广泛且深刻,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其影响渗入到社会学、政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但修辞学只研究其著作中以话语为中心的观点。话语以及话语权是傅柯在研究中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傅柯的“权力理论”一直受到学界关注。 由于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傅柯对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性错乱等问题感兴趣,他

多模态话语分析

“蓝·创未来”广告是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大众汽车倾力打造的一幅环保广告,当时从车展现场到北京大街小巷的候车亭里都贴满了这幅广告。选择该广告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原因有三:第一,这则广告尽管构图非常简单,却具备了语言、图形和颜色三个模态;第二,这幅广告的独特之处在于,颜色模态居于主导地位,而非语言或图像模态;第三,这幅广告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从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①的出台,从“十二·五”规划到2011年9月6日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绿色增长》的致辞,都反映了我国政府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绿色经济的强大决心和战略部署。而我国汽车业也进入了开发新能源、打造新能源汽车的历史阶段。所以这则广告非常契合目前中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国家战略,是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环保广告,内容洗练,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博士向记者介绍大众汽车品牌“Think Blue (蓝·创未来)”的理念 一、多模态和多元识读概念的产生以及目前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现状的调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公共交流的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语言符号以及其他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音乐、颜色等,越来越多地处于突出、甚至是一种优势和中心的地位(韦琴红,2009)。作为单一模态的语言为主导的交流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多模态交流的时代。然而,丰富多彩的符号资源是如何参与意义构建(meaning making)的、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人们如何解读充满多元符号系统的文本或其他载体,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催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基于此,多元识读能力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y),也称多模态识读能力,是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于2000年提出的概念,指具有能阅读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能循此产生相应的材料,如阅读互联网或互动的多媒体。Spiliotopoulos对多元识读有更宽广的视野,认为它指人们能从多种信息传递和信息网络理解各种模态的语篇,能发展批评性思维的技能,能与他人合作并帮助他们发展跨文化意识。根据现有材料,多元识读能力是多层次的,其中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参与者不仅能识读语篇信息,能解释符号和图像,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技术工具,如互联网,实现意义构建、学习和与他人互动(胡壮麟,2007;韦琴红,2009)。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和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外只有少数专家、学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人们多元识读的意识还几乎没有建立起来。然而,对于担当未来社会文化传播主力军的大学生而言,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为此,笔者选取了“2010北京国际车展”的大众汽车“蓝·创未来”环保广告为研究个案,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北京部分高校不同年级的近200名本科生,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生,了解其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笔者对大学生对该则广告解读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1.大约92%的学生都能解读出蓝色代表海洋、天空,象征着清洁、环保的未来。这也说明颜色在这则广告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只有大约2%的学生,提及了广告把文字和颜色结合了起来,能够想到“Think”表示行动,广告要求大家用环保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然后行动,还世界一片蓝天。 3.大约3%的学生认为这则广告中的蓝色代表自由,目的是激起人们自由弛骋的想象,这是对广告的错误解读。 4.还有大约3%的学生提出,这则广告信息量太少,如果教师不提示是大众汽车的广告,

话语分析

《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 1.引言 这学期我所读的第二本关于文体学方面的书籍是《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该书由王得杏编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语言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当前语言学界很多人关注的课题。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们从不同侧面视图揭示话语结构特征和内在运行规律,使它日益成为语言学中一个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本书既评介各种话语分析途径的理论观点,又综述近期各种研究途径的研究成果,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各种话语分析理论的本来面貌。该书还概述了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在话语分析研究,尤其是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成果。 该书发表于1998年,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这本书对话语分析进行了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他述评了各个研究途径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全方位的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兴学科。 在下文,读者先介绍该书的内容简介,评价该书的优缺点,再谈读者的对重要部分的理解。2.该书的简介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源流、跨学科性,并列出了关于话语分析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界说如哈里斯、威多森、拉波夫、斯塔布斯、法索尔德和莱文森等。 第二章集中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内容涉及哲学背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奥斯汀认为句子有的是用来陈述事实的,而有的是用来实施行为的。这种实施某种行为的句子叫施为语句。他认为施为语句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才能成功地实施某种行为。他把这种条件称为“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到后期奥斯汀又把言语行为分为三大类即:以言表意的行为、以言施事的行为和以言取校的行为。后来赛尔又补充道以言实施行为时参与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行为。而这种规则被分为调节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赛尔还从以言实施行为的必要充分条件中抽象出以言实施行为的结构。 第三章分析了谈话隐含。本章先介绍了格赖斯的谈话隐含理论。要理解该理论必须首先理解

话语分析的三个新视角_王昌米

2010年第04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 o .04,2010 第26卷J O U R N A L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O FJ I L I NP R O V I N C E V o l .26(总232期) T o t a l N o .232 收稿日期:2009—12—25 作者简介:王昌米,男,安徽无为人,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 话语分析的三个新视角 王昌米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话语分析已经形成了诸多学派,它们因不同的研究目的而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分析步骤及各自的方法论。本文论述了话语分析领域近年来兴起的多模态分析法、中介分析法以及语料库分析法等三种话语分析方法。这三个新视角是对以前的诸多话语分析方法的传承与创新,而且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呈现出当今话语分析的跨学科、多视角及多维度的趋势,这无疑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结果。 关键词:话语分析;多模态分析法;中介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H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04—0069—03 尽管话语分析通常被认为是语言学学科的一 部分,不过事实上它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最近40年话语分析形成了诸多的学派,它们因不同的目的而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分析步骤及各自的方法论。B h a t i a 等(2008)在《话语研究新进展》一书中列举了话语分析的种种方法。比较而言,近年才兴起的中介分析法(M u l t i m o d a l d i s c o u r s ea n a l y -s i s )、多模态分析法(M u l t i m o d a l d i s c o u r s ea n a l y s i s )以及语料库分析法(C o r p u s -b a s e d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可以说是话语分析领域的三个新视角。 一、话语分析的学派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及各自的研究重点,黄国文(2006)把话语分析分为三个学派:(1)英美学派(t h e B r i t i s h -A m e r i c a n s c h o o l );(2)福柯学派(F o u c a u l t s c h o o l );(3)批评话语学派(t h e C D As c h o o l )。 英美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衔接(C o h e -s i o n )与连贯(C o h e r e n c e )、语篇、话语结构(T e x t u a l /D i s c o u r s es t r u c t u r e )、信息结构(I n f o r m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语篇/话语类型(T e x t u a l /D i s c o u r s e t y p e )、篇章语法(T e x t g r a m m a r )、图式理论(S c h e m a t h e o r y )、语类理论(G e n r e t h e o r y )、会话分析(C o n v e r s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言语行为理论(S p e e c ha c t t h e o r y )、互动社会语言学(I n t e r a c t i o n a l s o c i o l i n g u i s t i c s )、交际文化学 (T h e e t h n o g r a p h y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语用学(P r a g -m a t i c s )、变异分析(V a r i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等等。这个学派的研究重点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的使用(如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逐渐向图式、语类(如文化语境)转移,但语言的使用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福柯学派以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理论为基础,研究重点是话语秩序(o r d e r o f d i s c o u r s e )、意识形态(i d e o l o g y )、社会关系(s o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社会联盟(s o c i a l a l i g n m e n t )等有关社会实践(s o c i a l p r a c -t i c e s )和社会变革问题。福柯学派更关心的是通过语篇、话语分析所折射出的社会实践、社会事实以及相关问题,而非语言本身。 批评话语学派以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和结构为出发点,更关注社会问题。该学派着重研究语篇和话语中语言的选择如何反映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p o w e r r e l a t i o n ),认为语言的惯用(u s -a g e )和使用(u s e )都带有意识形态因素。近年来,M a r t i n (2004)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p o s i t i v e 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主张对社会实践和社会事实的分析应该采取积极、正面、友好的态度,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也有利于对立的一方;通过积极话语分析,人们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最终构建一个宽松、和解、和平共处的和谐人类社会。(M a r - 69 DOI :10.16083/j .cn ki .1671-1580.2010.04.023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文本不再是交际的唯一手段,图像、手势、动作、颜色、声音等其他非语言符号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符号资源构成的社会中,意义的构建不再单纯依靠语言文本,而是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人类交流所依赖的媒介和渠道被称之为“模态”(modality),例如:语言、声音、颜色、图像、手势等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交际行为,话语自然具有多模态性。传统的话语分析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语言的组织结构、使用特点、语法规律、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等内容,忽略了能够传递大量重要信息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可见,传统的话语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交际需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符合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人类理解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分析方式。像语言一样,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貌似正常或中立(平淡无奇),实则隐含着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不公正、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我们应坚持批评的立场,给予非语言模态符号足够的重视,关注其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观点。在多模态话语和批评话语分析互相影响

和借鉴的基础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开始兴起,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分析注重分析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忽略了对其他符号系统(例如:图像、声音、颜色、手势等)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开始依靠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包括图像、音乐、声音、颜色等。而这种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多模态话语”(multimod aldis-course)。学界对交际中出现的图像、手势、姿态以及空间的运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学者们认识到,对于意义理解不仅需要对话语语言的分析,更要对独立或相互依赖的其他符号资源进行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arthesRlando是最早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形象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Kress和VanLeuwene[2][3][4](P343-368)[5](P35-50)作为社会符号学的代表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视频话语的分析模式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了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方面。2007年,朱永生[6](P82-86)提出了两种多模态话语的识别标准:(1)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2)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更多符号系统的话语也是“多模态话语”,比如:视觉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第七章评述 (Discourse Analysis)由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共同编写,《话语分析》 Gillian Brown是剑桥大学英语教授,George Yule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它与之前的话语分析类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全面地介绍了话语分析的不同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论述了语言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的,语料涉及谈话录音、通知、书信、小说、报刊文摘等。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着重探讨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继而讨论了句子与语句;第二章介绍了语境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情景语境;第三章作者讨论了话题与话语内容的表现;第四章探讨视角与话语结构的表现;第五章主要讨论信息结构,讲述了信息是如何通过短语和小句层次的小结构单位而得到包装的;第六章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上一章来说是大块语料的成构,讨论它们是怎样被解读而成为连贯的语篇的,重点仍然是话语的指称这一中心问题;第七章探讨了话语理解中的连贯。本文主要对第七章进行讨论并作出简要评述。 第七章首先讨论了话语的连贯。话语连贯是篇章语言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多年来,众多学者就这一理论从不同角度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多种修正意见与观点。De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认为,连贯是篇章世界的组成部分,只有读者的先有世界知识与篇章所表现的概念关系结构相吻合时,篇章意义或意义连续体才能实现;胡壮麟(1994)认为,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知识有助于语篇连贯;张德禄认为语篇连贯的条件包括认知模式、情景模式、文化语境、心理思维语义联系等;而本书作者认为,人们在对语篇进行阐释时需要依赖一种假设,即,话语是连贯的。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常常依靠句法结构和语言信息中的词项进行理解,但我们不能认为缺乏这些文字形式上的输入我们就达不到理解。有时,我们可以从作家写出的语法十分规范的句子中得出其字面意义,但实际上我们并未全部理解它,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语言之外的信息。有时一个句子不一定在表现形式上有连贯,但通过一些原则,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是连贯的。 随后,作者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借此来说明即使在没有表示接应手段时句子之间的关系仍能得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后又经过Searle的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即言内行为,言外形为和言后行为。如果把语篇当作一个整体言语行为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语篇在这三个层面上连贯的方式和特征是不一样的,即言内行为的连贯是以语法、词汇、逻辑关系和主位与述位结构等有形标志为表现特征,其特点是有形的;言外行为的连贯是根据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去推导说话人的含义而得出的,其特点是隐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