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西方语言学史课程作业

话语分析

小组成员:仲秋月(组长) 2009213133 09中文

汪藜 2009213032 09中文

白慧 2009212887 09中文

志琼 2009213125 09中文

敏 2009212963 09中文

话语分析

【摘要】自 Zellig 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题为“ 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在各个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话语分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熟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本文较为详细的整理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定义、主要流派、发展阶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不足,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字】话语分析理论阐释

一、话语及话语分析

1、话语的概念

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话语”一词的流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巴赫金( M.M.Bakhtin )贡献突出。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言说或表述的话语,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的围小到一个符号、一个词或单独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甚至无形的舆论等,其真实含义都只能通过社会交往与对话实践才能获得。

最终奠定流行性“话语”理论基础的是福柯(Michel Foucault)。他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述整体”。在福柯看来,每一种“话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具有特定的实践功能,而“话语实践”又通过话语对象、述、概念和策略等可供分析的关系网络在动态运行中反映出来。福柯非常自觉地将他的话语实践即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法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加以区别。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新事物的确定;2.关于矛盾的分析;

3.关于比较的描述;

4.关于转换的测定。

2、话语分析的概念

“话语”和“话语分析”是棘手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互冲突和重叠的定义,它们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科的立场。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由于谁也不宣称对“真理”的占有,故谁也都不能被简单“排除在合理性”之外,这就更增加了今人选择概括的难度。

首先,“话语分析”的主流带有明显的后现代倾向,它把一切思想理论都平等地视为论述或述(一套说辞),把一切知识都一律地视为带有特定价值预设即主观性的述整体,否认所有被视为真理(或科学)的权威,并致力于淡化人们追求客观、确然真理的兴趣;其次,它往往否认话语对象涵的实在性或确定性,强调话语本身的所谓不自明性(一个模糊的、漂浮的“能指”)和建构性,重视揭露话语主体的言说或分析策略、政治动机、价值预设及其实践功能,致力于追究话语在社会实践中的权力关系、传播和运作的社会化过程、作用方式和形态等。与此同时,由于它是一种习惯于质疑一个述或说辞背后的思想预设、具有自我反思性和批判精神的研究路径,因而对于已有的各种权威解释和论断,它又通常具有某种解构性。第三,与上述强调话语容的模糊性一点相关,它拒绝为其寻找历史上的相关物或相似物,拒绝进行延续性的探索和原有思想史常用的那种影响分析,也反对寻找与分析甚至同一命题下的各种话语之间涵的同一性及其某些实在根据,表现出一种对断裂和离散的偏执。

二、“话语分析”理论要点

一)共识

1. 人们在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或写文章时,往往不是用一个孤立的句子,而是应用大量有组织的句子。

2. 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时,语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 不管是交际中的口语,还是成篇的书面语,小句和小句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都存在结构上的或语义上的联系。

4. 人脑中的语言是以语块(chunk)的形式储存的。

5. 篇章对句式及其变体的选用有制约作用,句中也存在着篇章现象(如有定无定的表达等)。

二)研究对象

话语分析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关注比句子更长的语言单位,强调借助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背景及人的思维等解读语言交际过程。话语研究既关注书面语(如,小说、新闻报刊、法律文本、商务函件等),也关注口语(如医患对话、交谈、课堂互动、政治演讲、电视访谈等),同时也关注网络语言(如网络实时聊天、博客/微博语言、电子语言等)。主要研究的是话语分析者研究的是自然的语言,使用的例句也很少是由作者自己想出来的。研究时往往考虑语境,当然人们对语境的看法也有各种不同,一般来说,分析话语时各种语境的因素都要考虑,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传统语法分析往往是脱离语境来研究词句,这一点与话语分析很不相同。

选题示例: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性分析

教师课堂话语的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性分析

教师课堂话语的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四)话语分析的任务

①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

②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③会话原则;

④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⑤话语的语义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⑥话语的体裁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⑦主题容及语言的社会属性分析

⑧话语活动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等。

五)、话语分析研究方法

1. 定量分析法

话语分析者很少说某个句子“能说不能说”,而是观察这个句子“有多少人说”,从而看出人们使用语言时的趋向。

2. 语境替换法

同样一句话“我很冷”,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

3. 层次表现法

整个篇章,是由一个个小句组成的,在组成篇章的小句之间,既有线性的特性,也有层次的表现。van Dijk 的宏观结构论,Mann 和Thompson 的修辞

结构理论,都体现了这种篇章的层次性。

4. 动态描写法

人们在交际和写作阅读时,都是从一个小句开始,然后,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往上加。这种篇章的扩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话语分析者重视主位、述位的描写,重视信息结构的描写,力求在动态描写中,找出人们组织篇章的规律。

六)话语分析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1、话语分析和句法的关系

关于话语和句法的关系,通常有4 种观点:

①篇章话语与句法绝然无涉,句法研究根本不应考虑到篇章话语因素

②部分句法现象受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但那只体现在句法现象的一些非本质方面。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阐释句法特征时可以不理会篇章话语因素,虽然此举并不意味着否认后者的存在。

③句法现象从成形到现状都受到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句法研究过程中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势必无法得到理论上富子洞察力的阐释。

④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于篇章话语的所谓句法成分和句法规则”( 平,1

9 8 7 ) 。

一般的情况是,大多数人赞成第二种和第三种折中的观点。极端的人不多,但也有一些,如T a n n en ,早期的G a r e i a 和G iv n 等。在探索句法形成的篇章/ 语用原因方面,饺有名的学者有:Sankof 和Brown ( 1 9 7 6) ,Hopper 和Thomson ( 19 80 ,1 9 8 4 ) ,DuBoi s( 1987 )等。

2.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关系

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廖秋忠( 1 9 9 1) 作了很好的归纳,他列出6 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主要是两种:

①话语分析包含了语用研究,如G i v 6 n 和T h o m p s on等人,因为他们认为篇章话语是研究实际运用中的语言,研究篇章话语就是研究语用及源于语用因素的结构规律。语用研究包含在篇章研究之。因此他们的著作中,语用篇章经常不分。

②认为话语分析包括在语用学之。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界限还没有划清,实际上也是很难或无法划清的,因为话语分析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和语用学有许多交叉重叠的地方。

三、话语分析的学派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及各自的研究重点,黄国文(2006)把话语分析分为三个学派:(1)英美学派(the British—American schoo1);(2)福柯学派(Foucaultschoo1);(3)批评话语学派(the CDA schoo1)。

1.英美学派

以广义的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根源,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容和话语分析角度有: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语篇、话语结构(Textual/Discourse structure)、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语篇/话语类型(Textual/Discourse type)、篇章语法( Text grammar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 )、语类理论( Genre theory )、会话分析( Conversation ana1ysis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 Interactive sociolinguistics )、交际文化学(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 )、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等。这个学派的研究重点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并始终考虑到语言使用的场合即语境,包括语言成分出现的语境、言语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与言语活动参与者有关的各种因素(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的使用( 如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 逐渐向图式、语类( 如文化语境) 转移,但语言的使用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2.福柯学派

以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理论为基础,研究重点是话语秩序、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社会联盟等有关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问题。福柯学派更关心的是通过语篇、话语分析所折射出的社会实践、社会事实以及相关问题,而非语言本身。

3.批评话语学派

以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和结构为出发点,更关注社会问题。该学派着重研究语篇和话语中语言的选择如何反映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 p o w e r r e l a t i o n ) ,认为语言的惯用( U sa g e ) 和使用( u s e ) 都带有意识形态因素。近年来,Martin(2004 ) 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主对社会实践和社会事实的分析应该采取积极、正面、友好的态度,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也有利于对立的一方;通过积极话语分析,人们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最终构建一个宽松、和解、和平共处的和谐人类社会。( Martin,2004;朱永生,2006)

以上这些话语分析学派的形成,说明话语分析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这些学派就研究角度来说,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即话语与世界的关系、话语与语言结构及规则的关系、话语和话语使用者的关系、话语(语篇)之间的

关系、话语中介( medium)以及话语与话语意图的关系。(成晓光,2006 )

四、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以及各过程的特点

自Zellig Harris发表了“Discourag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话语分析已经有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了,回顾话语分析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兴盛阶段和近期研究,在最后我们还会加入对未来的展望。

1.萌芽时期

这个阶段从1952年Zellig Harris发表“Discourage Analysis”这篇论文为开端,从20世纪60年代末结束,前后大概有约20年的时间。这个阶段,话语分析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除了古希腊先哲们关于修辞的教诲外,没有更多的文献可以参考。除此之外,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作为指导,没有成套的方法可以依从,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为之奋斗,所以各人所做的研究是零星的缺乏计划的,没有系统的,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

2.起步阶段

从70年代(包括60年代末),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这个阶段,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蕴含的关注,促使人们在传统的话语分析中,引入语境(context)、语域(register)、照应(reference)、指示(deixis)、回指(anaphora)、替代(substitution)、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等问题的研究,从而使语言研究大大超越了句子的

围。其中,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 in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1974),Text v s Sentences:Basic Questions of Text 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1978),Cohesion and Semantics(外在接应和语义学,1978),Papers on Discourse(话语论文集,1978),Frame Conception and Text Understanding(框架概念和篇章理解,1979),Syntax and Semantic Discourse and Syntax(句法和语义学,1979)等。70年代的研究相对于60年代来说既有持续又有变化。传统的话语分析已受到挑战,话语分析者在传统话语分析中,加进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变异、言语行为、会话、独白、篇章结构、交际活动、认知和语境等新的概念。这段时间的研究为80年代话语分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发展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话语分析进入了发展阶段,也就是兴盛阶段。这段时间无论从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在语言学界的影响等方面来看,都胜于70年代。话语分析在这个阶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话语分析的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人员的分布也从原来的欧美扩展到亚洲和澳洲。比较活跃的话语分析家有:美国的G. Yule,T. Givon,S.Thompson ,J. S. Petofi ,W. Chafe ,W.Mann,R. Longacre;西欧的G. Brown,van Dijk ,M. Coulthard ,J. Sinclair ,E.Ventola ;澳洲的M.A.K. Halliday ,R.Hasan,J. Martin,C. Matthiessen;俄罗斯的M. Bakhtin;中国的廖秋忠、平、胡壮麟、家煊、顾曰国、任绍曾、申丹、黄国文、德禄、朱永生等。其次,话语分析自1981 年创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即由van Dijk 担任主编的TEXT,从此有了一块自己的学术园地。再次,话语分析的专著和论文集层出不穷。国外影响较大的专著有:M. Bakhtin的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R. De Beaugrande 和W. Dressler的An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G. Brown和G. Yule 的Discourse Analysis ,M.Coulthard 的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R. Longacre的The Grammar of Discourse ,M.A.K.Halliday 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A.K. Halliday。论文集影响最大的是van Dijk主编的四卷本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分别论述了话语分析涉及的学科领域、话语的诸多方面、话语与对话研究以及话语分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国影响较大的专著有:王佐良和丁往道的《英语文体学引论》,秀白的《文体学概论》,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论》,程雨民的《英语语体学》,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德禄的《功能文体学》,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论文集影响较大的有朱永生主编的《语言?语篇?语境》等。最新成果有朱永生和严世清合著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和朱永生主编的论文集《世纪之交论功能》等。

4.近期研究

话语分析这门新的交叉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批比较稳固的研究队伍。首先,各国的话语分析各有其特点。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话语分析受传统人种研究法的影响较大,强调仔细观察在自然环境中人与人的交际,研究语言事件的各种类型。在对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 中并不强调建立结构模式,而是强调仔细研究谈话中参与者的行为,不少人研究叙述文、研究谈话的准则、话轮的转变等。英国的话语分析受Halliday的功能研究影响很大,Halliday的研究框架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的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主要遵循结构语言学的标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话语分析者,用话语单位的不同层次对老师一学生、医生一病人、店员一顾客的谈话做了很多研究。其次,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分析本国的语言。由于话语分析能

弥补传统语言研究的许多不足,许多语言学者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各种语言。如研究Swahili, 研究古Greek等。我国的廖秋忠、平等,在研究汉语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当然从数量上看,以英语作为研究对象的为绝大多数,一是由于英语具有特殊的交际地位;二是由于主要的研究力量集中在讲英语的国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本国语言的论文、专著是用本国语写的,在本国语杂志上发表或在本国出版,不容易受到国际上的注意。

五、话语分析在中国—徐赳赳

70年代末,有人介绍了“话语分析”;80年代末,有关话语分析的译文、介绍性文章、研究文章开始在国各种语言学杂志上出现;到了90年代,论文集、专著开始不断出现。现在已有一批学者专门从事话语篇章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著名语言学家徐赳赳在《话语分析在中国》一书中对近二十年来我国话语分析的研究作了回顾和评论。

1.研究人员

改革开放后,我国语言学界进入话语分析领域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归国学者,如廖秋忠博士,1978年从美国回到国,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工作,从事话语分析的研究。他刊登在《中国语文》上的“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1983) ,是我国第一篇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的论文。二是留学生,如平,1986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语文》上发表“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1987)和“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1987)等系列论文,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是国培养

的硕士和博士。

2.研究成果

徐赳赳在这里分四个方面介绍国有关话语分析的文章:介绍性文章、书评、译文及译文集、研究汉语的论文及论文集。

①介绍性文章

主要介绍国外有关话语分析较有影响的有“几种‘话语分析’理论介绍”(1983) ;“话语分析说略”(平1987) ;“戴伊克的话语宏观结构论”(钱敏汝1988)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廖秋忠1991) ;“修辞结构理论”(王伟1994) ;“话语分析二十年”(徐赳赳1995)。

②书评

进入80年代,国外有关话语分析的论文集和专著开始大量出现。一些学者及时把这些书籍介绍给国的读者。

③译文及译文集

在刊登译文方面,《国外语言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90年代以后,《国外语言学》刊登的译文开始减少,一是知识产权的问题,二是对译文的需求量也减少了。不过,该刊的“中国语文研究”栏目仍然刊登一些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汉语的译文。常有有关话语分析的译文出现。《话语?心理?社会》(1993) ,施旭和冰译的收集了van Dijk 在80年代写的10篇论文,van D ijk 为中译本写了序。《功能主义和汉语语法》(1994),由廖秋忠和家煊等人翻译。本书的主编是戴浩一和薛凤生,共收入13篇论文,涉及话语篇章的有:“‘也’在三个话语平面上的体现:多义性或抽象性”(毕永峨) ;“已然体的话语论据:汉语助词‘了’”;“论汉语普通话的所谓‘主宾动’词序——语篇定量研究及其

意义”(朝奋)。

④论文及论文集

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的文章,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纯从话语篇章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廖秋忠的系列论文;二是把话语篇章和句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如平的系列论文。8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有关话语分析的论文集。第一本是王福祥和白春仁编的《话语语言学论文集》(1989),收文26篇(其中5篇是译文),并把容分为四方面:1. 句子的实际切法;2. 超句统一体;

3. 篇章分析;

4. 话语语言学和话语修辞。平的《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1991)收入了作者的10篇论文。作者自序中说:“所选论文分为两大类,一类讨论现代语言学中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另一类则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描写与解释汉语和英语中的一些语言事实,所涉领域主要是句法、语义和话语。”《廖秋忠文集》(1992)是廖秋忠去世后,由坚、卫志强、詹志芳、徐赳赳编辑而成的,在廖秋忠去世一周年纪念会前出版。《语言?语篇?语境》(1993) 由朱永生主编,根据1991年7月在召开的全国系统功能语法研讨会提交的论文编辑而成,收入22篇论文,涉及话语的有:“Text,context and predict ion”(龙日金,浩东) ;“关于英语语篇主述位结构的两个问题”(王慧芳) ;;“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的深层意义”(信彰)。《语用论集》(1994)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是该所“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收入16篇论文。涉及话语分析的有:“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廖秋忠1991) ;“否定载体‘不’的语义—语法考察”(钱敏汝1990);“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徐赳赳1990) ;“多动词小句中的零形式”(徐赳赳1993)等。

3.话语分析研讨会

第一次研讨会于1991年6月在大学召开。会上宣读了13篇论文,可分为两个方面讨论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一是从认知的角度宏观地讨论篇章的理解,一是从功能的角度探讨篇章的连接。

第二次研讨会于1992年10月在大学召开。

第三次研讨会于1994年10月在外语学院召开。

第四次研讨会于1996年6月在西南师大学外语学院召开。

第五次话语分析研讨会将于今年10月在澳门召开。

六、我国话语分析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1.目前我国话语分析存在的问题

复旦大学著名语言学家朱永生教授在他的论文《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做如下总结:

①关于话语分析的理论体系

关于话语分析理论方面的讨论很多,但在理论建设方面,它采取的依然是“拿来主义”。主要还是以评介为主,研究性的文章较少。话语分析家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各种语言理论中寻找对话语分析有用的部分加以应用,但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引进多,创新少。这个缺陷对于一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障碍。在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如何构建自己的理论系统?创建哪种理论体系?我国话语分析研究者是否要对话语进行整合性的研究呢?是否能在同一个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对话语进行综合性分析?这对话语分析的理论体系的完整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方法上看,传统的话语分析从结构、认知、社会、批评和综合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这些分析方式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来的。话语分析研究者并没有为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步骤。其研究的方法不够系统全面,手段和方法都很单调和传统,基于描写的定量定性的实证性研究甚少。话语分析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否要具备一套系统高效的研究方法呢?建立以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如何为具有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的学科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③对口语和汉语研究不足

交际中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都属于话语分析的容。语言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在话语分析中,书面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好操作,而口语的研究受到环境,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不容易进行。国话语分析就语料而言,书面语料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口头语料。就本文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对话语的描写性和实证性研究仅几篇而已,尤其是缺乏对真实状态下所收集的语料进行的分析,难以揭示日常会话模式和运行规律。运用国外话语分析理论对汉语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容不够透彻围不够广泛。我国学者应在这两个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由于话语分析能弥补传统语言研究的许多不足,许多语言学者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各种语言。包括许多中国学者开始着手于汉语的研究。

④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话语分析的理论主要引用到语言教学,文学作品的分析,翻译等研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关于话语分析在这些方面应用的研究占绝大多数,但是对话语

分析在庭审、传媒、涉外商务、广告语言、谈话节目、人际关系、电影中的对话、讲座、网络中使用的语言、机构谈话、学术话语等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的。新兴的学科不仅要在理论上要日益完善,而且应该在应用上具有可操作性,对分析和指导人类的许多活动具有实际意义,这有待国外学者的共同努力。

结语

尽管现在人们对话语分析这门学科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目前来看,话语分析这门交叉学科正处于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不断扩研究成果也迭出不穷,相信话语分析在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正如Carter( 19 94 ) 所说的“人们一旦开始从话语的角度来观察语言,那么他的整个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永久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福柯,《Analysis Discourse》

2、Gee.J.P,1991,《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信彰译,:外语教学与研究。

3、徐赳赳,1994,话语分析二十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4、平,1987,《话语分析说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5、平,1991,《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

6、胡壮麟,1993,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重点衔接功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7、廖秋忠《廖秋忠文集》。:语言学院

8、徐赳赳,1990,话语分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国外语言学》第2期

9、许家金,从结构和功能看话语分析研究主方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

10、朱永生,2003,,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外国语》,2003年第3期

11、丰果,2010,话语分析整合研究,《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2、朱永生,2006,积极话语分析: 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

13、艾为珍,2007,近十年国话语分析研究述评,《沙洋师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14、立华,批评话语分析概览,《外语学刊》,2008年第3期

15、试论积极话语分析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状况

16、王彦良,2009,科学世界的话剧构建——马尔凯话语分析研究纲领探析,大学

话语分析基础知识PDF

话语分析的语用学基础 作者:冉永平 1.两门交叉学科 目前话语分析在研究超句现象、研究实际运用的自然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在话语生成、理解以及运用方面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格局和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这两门语言学的分相学科都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它们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方面仍然众说纷纭,而且各自的基本理论尚需充实、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定界,存在两种说法:(1)话语分析属于语用学;(2)话语分析包括语用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们的学科交叉性,与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体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这就决定了该学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有关话语分析的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的是交叉性研究,如话语和语法、话语和语义、话语和语用、话语和认知、话语和交际等。然而在语言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用学目前也正处于一个横向跨面、纵向深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的发展阶段,与话语分析一样都以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它们有较多交叉重叠之处。这为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现象本身提供了新的视角,补充纯语言形式研究的不足,但二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2.话语分析与语用学沟通的基础 话语分析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探讨语篇结构上彼此独立的句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的,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与意义连贯问题,它注重语篇结构分析。hatch(1992)指出,衔接指连句成篇的表面形式特征,它包括语用学家levinson(1983)提出的五种指示标记(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社交指示、话语指示)和halliday和hason(1976)提出的五种语法衔接关系(参照、替换、省略、连接、词汇搭配)等,而连贯指语篇内的潜在连接功能,通过交际制略因素、方案(script)理论、言语事件结构等表现出来。可以说语篇衔接与连贯往往是多层次的,最上面层是包括语篇和语用学的社会符号层;第二层是包括及物性、逻辑连接、语篇结构等的语义层;第三层是包括结构衔接和主述位结构等在内的结构层;最后一层也是最低层就是词汇层和音系层(胡壮麟,1996)。这说明话语分析最终要超出语篇结构分析,将常规话语分析和语用学分析结合起来,相互弥补,才能理解一个完整的语篇,把握语篇信息及其交际价值。 2.1语境 关系等;(3)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指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这三方面的语境因素都会影响话语的组织、生成和理解。目前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又将语篇语境因素分为三大类:(1)语场,指话题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2)语式,指话语活动所选择的渠道,口头的或书面的;(3)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目的。这三种因素又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总之,影响话语分析的语境内涵十分丰富。语境在话语分析中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作用。话语分析注重语篇的衔接机制(cohesivemechanism),外照应(exophoricreferences)把语篇和情景联系起来,反映了语篇对情景的依赖程度,语篇的外照应项目越多,语篇对情景的依赖性就越强。话语分析关注的不是孤立于语篇语境之外的句子,而是语境之中句子之间或话语之间存在的模式和规律性,这与脱离语境研究句子的传统语言学截然不同。同样,意义连贯(coherence)也必须依赖语境。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可分为两种:直示意义和隐示意义。前者即语篇的表层意义,通过分析意义单位较容易把握,但后者往往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超出语篇的直示意义,才能领悟其深层次的隐示意义。语境更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它和言语行为的相互作用构成语用学的中心内容。语境与言语活动的参与者、言语行为,尤其与正确理解会话含义

小波理论

小波变换 一、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及性质 1、小波是什么? 小波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一种函数,这种函数在有限时间范围内变化,并且平均值为0。这种定性的描述意味着小波具有两种性质:A 、具有有限的持续时间和突变的频率和振幅;B 、在有限时间范围内平均值为0。 2、小波的“容许”条件 用一种数学的语言来定义小波,即满足“容许”条件的一种函数,“容许”条件非常重要,它限定了小波变换的可逆性。 小波本身是紧支撑的,即只有小的局部非零定义域,在窗口之外函数为零;本身是振荡的,具有波的性质,并且完全不含有直流趋势成分,即满足 3、信号的信息表示 时域表示:信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信息包括均值、方差、峰度以及峭陡等,更精细的表示就是概率密度分布(工程上常常采用其分布参数)。 频域表示:信号在各个频率上的能量分布,信息为频率和谱值(频谱或功率谱),为了精确恢复原信号,需要加上相位信息(相位谱),典型的工具为FT 。 时频表示:时间和频率联合表示的一种信号表示方法,信息为瞬时频率、瞬时能量谱 信号处理中,对不同信号要区别对待,以选择哪种或者哪几种信号表示方法 ) ()(ωψ??x ∞ <=?∞ ∞-ωω ωψ?d C 2 ) (0 )()0(==?∞ ∞ -dx x ?ψ

平稳信号 非平稳信号 不满足平稳性条件至少是宽平稳条件的信号。 信号的时域表示和频域表示只适用于平稳信号,对于非平稳信号而言,在时间域各种时间统计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失去统计意义;而在频率域,由于非平稳信号频谱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导致谱值失去意义。 时频表示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非平稳信号的分析,同样的可以应用于平稳信号的分析。 4、为什么选择小波 小波提供了一种非平稳信号的时间-尺度分析手段,不同于FT 方法,与STFT 方法比较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 ,,,;,,,(),,,;,,,(21212121τττ+++=n n n n t t t x x x f t t t x x x f [][][] ??? ????∞<-=====?+∞ ∞-)(),()()(),()()(21 22121t x E t t R t x t x E t t R m dx x xf t x E x x x ττ时间幅度 小波变换 时间 尺度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话语分析理论的评价

西方语言学史课程作业 话语分析 小组成员:仲秋月(组长) 200921313309中文 汪藜 200921303209中文 白慧 200921288709中文 张志琼 200921312509中文 李敏 200921296309中文 话语分析 【摘要】自zellig 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题为“ 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在各个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话语分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熟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本文较为详细的整理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定义、主要流派、发展阶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不足,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字】话语分析理论阐释 一、话语及话语分析 1、话语的概念 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话语”一词的流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巴赫金( m.m.bakhtin )贡献突出。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言说或表述的话语,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的范围小到一个符号、一个词或单独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甚至无形的舆论等,其真实含义都只能通过社会交往与对话实践才能获得。 最终奠定流行性“话语”理论基础的是福柯(michel foucault)。他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在福柯看来,每一种“话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具有特定的实践功能,而“话语实践”又通过话语对象、陈述、概念和策略等可供分析的关系网络在动态运行中反映出来。福柯非常自觉地将他的话语实践即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法与传统的思想史 研究加以区别。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新事物的确定;2.关于矛盾的分析; 3.关于比较的描述; 4.关于转换的测定。 2、话语分析的概念 “话语”和“话语分析”是棘手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互冲突和重叠的定义,它们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科的立场。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由于谁也不宣称对“真理”的占有,故谁也都不能被简单“排除在合理性”之外,这就更增加了今人选择概括的难度。 首先,“话语分析”的主流带有明显的后现代倾向,它把一切思想理论都平等地视为论述或陈述(一套说辞),把一切知识都一律地视为带有特定价值预设即主观性的陈述整体,否认所有被视为真理(或科学)的权威,并致力于淡化人们追求客观、确然真理的兴趣;其次,它往往否认话语对象内涵的实在性或确定性,强调话语本身的所谓不自明性(一个模糊的、漂浮的“能指”)和建构性,重视揭露话语主体的言说或分析策略、政治动机、价值预设及其实践功能,致力于追究话语在社会实践中的权力关系、传播和运作的社会化过程、作用方式和形态等。与此同时,由于它是一种习惯于质疑一个陈述或说辞背后的思想预设、具有自我反思性和批判精神的研究路径,因而对于已有的各种权威解释和论断,它又通常具有某种解构性。第三,与上述强调话语内容的模糊性一点相关,它拒绝为其寻找历史上的相关物或相似物,拒绝进行延续性的探索和原有思想史常用的那种影响分析,也反对寻找与分析甚至同一

小波分析的发展历程

小波分析的发展历程 一、小波分析 1910年,Haar提出了L2(R)中第一个小波规范正交基,即Haar正交基。 (1)操作过程:Haar正交基是以一个简单的二值函数作为母小波经平移和伸缩而形成的。 (2)优点:Haar小波变换具有最优的时(空)域分辨率。 (3)缺点:Haar小波基是非连续函数,因而Haar小波变换的频域分辨率非常差。 1936年,Littlewood和Paley对傅立叶级数建立了二进制频率分量分组理论,(即L-P理论:按二进制频率成分分组,其傅立叶变换的相位并不影响函数的大小和形状),这是多尺度分析思想的最早起源。 1952年~1962年,Calderon等人将L-P理论推广到高维,建立了奇异积分算子理论。 1965年,Calderon发现了著名的再生公式,给出了抛物型空间上H1的原子分解。 1974年,Coifman实现了对一维空间和高维空间的原子分解。 1976年,Peetre在用L-P理论对Besov空间进行统一描述的同时,给出了Besov空间的一组基。1981年,Stromberg引入了Sobolev空间H p的正交基,对Haar正交基进行了改造,证明了小波函数的存在性。 1981年,法国地球物理学家Morlet提出了小波的正式概念。 1985年,法国数学家Meyer提出了连续小波的容许性条件及其重构公式。 1986年,Meyer在证明不可能存在同时在时频域都具有一定正则性(即光滑性)的正交小波基时,意外发现具有一定衰减性的光滑性函数以构造L2(R)的规范正交基(即Meyer基),从而证明了正交小波系的存在。 1984年~1988年,Meyer、Battle和Lemarie分别给出了具有快速衰减特性的小波基函数:Meyer小波、Battle-Lemarie样条小波。 1987年,Mallat将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多尺度分析思想引入到小波分析中,提出了多分辨率分析的概念,统一了在此前的所有具体正交小波的构造,给出了构造正交小波基的一般方法,提出了快速小波变换(即Mallat算法)。它标志着第一代小波的开始? (1)操作过程:先滤波,再进行抽二采样。 (2)优点:Mallat算法在小波分析中的地位相当于FFT在经典傅立叶分析中的地位。它是小波分析从纯理论走向实际应用。 (3)缺点:以傅立叶变换为基础,直接在时(空)域中设计滤波器比较困难,并且计算量大。 1988年,Daubechies基于多项式方式构造出具有有限支集的光滑正交小波基(即Daubechies基)。 Chui和中国学者王建忠基于样条函数构造出单正交小波函数,并提出了具有最优局部化性能的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的一般性构造方法。1988年,Daubechies在美国NSF/CBMS主办的小波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10次演讲,引起了广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以及企业家的重视,将小波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推向了一个高潮。 1992年,Daubechies对这些演讲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扩展形成了小波领域的经典著作——小波十讲《Ten Lectures on Wavelet》。 1992年3月,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专门出版了“小波分析及其应用”专刊,全面介绍了此前的小波分析理论和应用及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从此小波分析开始进入了全面应用阶段。 1992年,Kovacevic和Vetterli提出了双正交小波的概念。 1992年,Cohen、Daubechies和Feauveau构造出具有对称性、紧支撑、消失矩、正则性等性质的双正交小波。 (1)操作过程:利用两组互为对偶的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实现函数的分解与重构。 (2)优点:具有正交小波无法同时满足的对称性、紧支撑、消失矩、正则性等性质。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2011年12月27日17:05:28 若干概念 话语分析与阐释学的宗旨大相径庭。阐释学要求对某一文学文本在整体上进行理解和阐释,而话语分析不事先预设任何文本意义,目的也不在于探究其意义,而是考察贯穿在不同文本中的话语构成,研究它们如何建构了文本,如何使文本具有了意义,并在文化语境中承担功能。 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奠基人是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福柯的话语概念具有多重意义和开放性,强调实践,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获得不同的意义。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介绍自己的话语分析概念时,将其比喻为“采石场”,其一是说各个学科的同仁都可从中各取所需,再有就是反映了福柯对完整理论构架的排斥。 如果将话语分析作为方法泛泛的运用于文学研究,我们会遇到问题重重,因而有必要事先澄清几点:首先要限定话语概念,使之适用于文学分析的实践。话语可以被概括为有关某个主题的语言陈述的总和。福柯认为话语的关键不仅是所说(Gesagte)和所写(Geschriebene)的集合,而是特定文化决定了如何思维、如何言说条件下的陈述(Aussage)之和。话语并不再现或临摹文化现象,而是引发和建构了它们,因而话语分析要考察的与其说是话语,不如说是话语依据的规则、依存的条件。 话语驾驭个体的感知、思维和行动,这是福柯的出发点,因为他关注“说”的条件,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什么甚至被言语和思维遗忘。他引入了“话语实践”的概念,话语不再是符号(指示内容或表征的意义载体)的总和,而是不断实践,是根据一定规则系统生产话语对象的实践(福柯1973:74)。 福柯认为话语的可能性(即“可说”与“可想”)受制于某种排他机制,它由禁令、边界、注释、方法、理论、习俗和教义协调运作生成。福柯于1970年12月2日在法兰西学院的就职讲座《话语的秩序》中概括了这种机制,为了解释不同时期话语的不同排他规则,福柯以孟德尔的遗传学为例,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19世纪的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居然不能认识到孟德尔学说的正确性。原因在于,孟德尔所谈论的对象,运用的方法,他所置身的理论视野,对于那个时代的生物学简直匪夷所思[…]。孟德尔道出的真相没能在当时生物学话语认可的…真理?那儿找到容身之处:那时的生物学研究对象和概念遵循的是另一套游戏规则。”(福柯1991:24) 福柯认为,“真”是遵循某种规则的话语互动产生的被“当真”的陈述。这些规则不一定在场,不一定在文本中被描述或涉及,而是隐而不显。因而话语分析要考察话语的存在条件,描述它们所遵循的规则,此外要通过了解“未说之物”研究权力的非话语实践,因为话语的根本就在其中。 文学在建构文化的话语关系中起着什么作用呢?福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评价了文学的作用,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种回答。 其一,福柯在60年代零散的发表了关于文学的(包括评论和散文)文字,集中处理了文学文本,探讨了文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他将“别处”(Heterotopie)即“他者”带入文学,这个他者游离在统治话语及其话语强制之外,不断的僭越被设定的边界。福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反话语”的概念(福柯1971: 20, 76)。 其二,随着话语分析的深入,规律性和强制问题在70年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文学文本不仅仅是统治话语的忤逆者,也是它的组成部分。为什么某些文本可以

话语分析的背景及形成原因和动力理论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徐赳赳) 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特点。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 ,也作了介绍和归纳。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 1.历史背景 1952年,Zellig 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 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性的研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 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美国,Hymes (1964)编的Languagein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 形式”等课题的研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 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 大。 2.形成和发展 2.1.形成阶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 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 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 (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 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 in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Petofi& Rieser (eds.),1974);Text v s. Sentence: Basic Questions of 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Petofi (ed.),

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 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是Fa i rclough , Fo w ler , K ress ,vanD ij k , vanLeeuven , W odak等。其代表性的论著如 语言与权利 ( Fai rc l ough1989) , 语言、权利、意识形态 (W odak1989)以及 话语中的偏见 ( vanD ij k1984)标志着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他们或者以语言分析为主,或者从社会理论出发,对语篇的语言特征并不分析描述, 或者把社会理论与语言特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他们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可以把这些学者分为以Fa i rc l 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 Lancaster Schoo l )的社会变革论, 以W 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 iennaSchoo l )的语篇历史法,以W et h -erell为代表的拉夫堡学派( LoughboroughSchoo l )的话语心理学, 以K ress和V anLeeuw 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 anD ij 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其中, Fa i r -clough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贡献尤为突出。 Fai rcolugh提出了独特的话语概念, 即: 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实践,它介入到社会中建构和改变社会的现实和政治关系。Fai rc l ough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语篇( tex t),口语或书面语; 话语实践( d iscoursepractice)和社会实践( soc ialpractic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 descri pt i on); 对语篇与话语实践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阐释( i nterpreta -t i on) ;对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关系做出解释( ex -plainat i on)。Fairco l ugh将这种三维话语和话语分析观图示如下:

多模态话语分析

“蓝·创未来”广告是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大众汽车倾力打造的一幅环保广告,当时从车展现场到北京大街小巷的候车亭里都贴满了这幅广告。选择该广告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原因有三:第一,这则广告尽管构图非常简单,却具备了语言、图形和颜色三个模态;第二,这幅广告的独特之处在于,颜色模态居于主导地位,而非语言或图像模态;第三,这幅广告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从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①的出台,从“十二·五”规划到2011年9月6日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绿色增长》的致辞,都反映了我国政府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绿色经济的强大决心和战略部署。而我国汽车业也进入了开发新能源、打造新能源汽车的历史阶段。所以这则广告非常契合目前中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国家战略,是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环保广告,内容洗练,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博士向记者介绍大众汽车品牌“Think Blue (蓝·创未来)”的理念 一、多模态和多元识读概念的产生以及目前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现状的调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公共交流的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语言符号以及其他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音乐、颜色等,越来越多地处于突出、甚至是一种优势和中心的地位(韦琴红,2009)。作为单一模态的语言为主导的交流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多模态交流的时代。然而,丰富多彩的符号资源是如何参与意义构建(meaning making)的、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人们如何解读充满多元符号系统的文本或其他载体,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催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基于此,多元识读能力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y),也称多模态识读能力,是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于2000年提出的概念,指具有能阅读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能循此产生相应的材料,如阅读互联网或互动的多媒体。Spiliotopoulos对多元识读有更宽广的视野,认为它指人们能从多种信息传递和信息网络理解各种模态的语篇,能发展批评性思维的技能,能与他人合作并帮助他们发展跨文化意识。根据现有材料,多元识读能力是多层次的,其中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参与者不仅能识读语篇信息,能解释符号和图像,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技术工具,如互联网,实现意义构建、学习和与他人互动(胡壮麟,2007;韦琴红,2009)。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和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外只有少数专家、学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人们多元识读的意识还几乎没有建立起来。然而,对于担当未来社会文化传播主力军的大学生而言,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为此,笔者选取了“2010北京国际车展”的大众汽车“蓝·创未来”环保广告为研究个案,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北京部分高校不同年级的近200名本科生,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生,了解其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笔者对大学生对该则广告解读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1.大约92%的学生都能解读出蓝色代表海洋、天空,象征着清洁、环保的未来。这也说明颜色在这则广告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只有大约2%的学生,提及了广告把文字和颜色结合了起来,能够想到“Think”表示行动,广告要求大家用环保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然后行动,还世界一片蓝天。 3.大约3%的学生认为这则广告中的蓝色代表自由,目的是激起人们自由弛骋的想象,这是对广告的错误解读。 4.还有大约3%的学生提出,这则广告信息量太少,如果教师不提示是大众汽车的广告,

话语分析

《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 1.引言 这学期我所读的第二本关于文体学方面的书籍是《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该书由王得杏编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语言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当前语言学界很多人关注的课题。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们从不同侧面视图揭示话语结构特征和内在运行规律,使它日益成为语言学中一个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本书既评介各种话语分析途径的理论观点,又综述近期各种研究途径的研究成果,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各种话语分析理论的本来面貌。该书还概述了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在话语分析研究,尤其是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成果。 该书发表于1998年,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这本书对话语分析进行了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他述评了各个研究途径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全方位的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兴学科。 在下文,读者先介绍该书的内容简介,评价该书的优缺点,再谈读者的对重要部分的理解。2.该书的简介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源流、跨学科性,并列出了关于话语分析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界说如哈里斯、威多森、拉波夫、斯塔布斯、法索尔德和莱文森等。 第二章集中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内容涉及哲学背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奥斯汀认为句子有的是用来陈述事实的,而有的是用来实施行为的。这种实施某种行为的句子叫施为语句。他认为施为语句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才能成功地实施某种行为。他把这种条件称为“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到后期奥斯汀又把言语行为分为三大类即:以言表意的行为、以言施事的行为和以言取校的行为。后来赛尔又补充道以言实施行为时参与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行为。而这种规则被分为调节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赛尔还从以言实施行为的必要充分条件中抽象出以言实施行为的结构。 第三章分析了谈话隐含。本章先介绍了格赖斯的谈话隐含理论。要理解该理论必须首先理解

图灵测试介绍 图灵机的工作原理详解

图灵测试介绍图灵机的工作原理详解 图灵测试简介图灵测试(TheTuringtest)由艾伦麦席森图灵发明,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阿兰麦席森图灵写于1950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其中30%是图灵对2000年时的机器思考能力的一个预测,目前我们已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测。 图灵测试测试内容图灵提出了一种测试机器是不是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即假设有一台电脑,其运算速度非常快、记忆容量和逻辑单元的数目也超过了人脑,而且还为这台电脑编写了许多智能化的程序,并提供了合适种类的大量数据,那么,是否就能说这台机器具有思维能力? 图灵肯定机器可以思维的,图灵测试他还对智能问题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给出了定义,由此提出一假想:即一个人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他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机具有同人相当的智力,即这台计算机是能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TesTIng)。当时全世界只有几台电脑,其他几乎所有计算机根本无法通过这一测试。 要分辨一个想法是自创的思想还是精心设计的模仿是非常难的,任何自创思想的证据都可以被否决。图灵试图解决长久以来关于如何定义思考的哲学争论,他提出一个虽然主观但可操作的标准:如果一台电脑表现(act)、反应(react)和互相作用(interact)都和有意识的个体一样,那么它就应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 为消除人类心中的偏见,图灵设计了一种模仿游戏即图灵测试:远处的人类测试者在一段规定的时间内,根据两个实体对他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反应来判断是人类还是电脑。通过一

小波分析简述

第一篇:小波分析发展历史简述 1910年,Haar提出了L2(R)中第一个小波规范正交基,即Haar正交基。 1936年,Littlewood和Paley对傅立叶级数建立了二进制频率分量分组理论,(即L-P理论:按二进制频率成分分组,其傅立叶变换的相位并不影响函数的大小和形状),这是多尺度分析思想的最早起源。1952年~1962年,Calderon等人将L-P理论推广到高维,建立了奇异积分算子理论。 1965年,Calderon发现了著名的再生公式,给出了抛物型空间上H1的原子分解。 1974年,Coifman实现了对一维空间和高维空间的原子分解。 1976年,Peetre在用L-P理论对Besov空间进行统一描述的同时,给出了Besov空间的一组基。 1981年,Stromberg引入了Sobolev空间Hp的正交基,对Haar正交基进行了改造,证明了小波函数的存在性。 1981年,法国地球物理学家Morlet提出了小波的正式概念。 1985年,法国数学家Meyer提出了连续小波的容许性条件及其重构公式。 1984年~1988年,Meyer、Battle和Lemarie分别给出了具有快速衰减特性的小波基函数:Meyer小波、Battle-Lemarie样条小波。1987年,Mallat将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多尺度分析思想引入到小波分析中,提出了多分辨率分析的概念,统一了在此前的所有具体正交小波的构造,给出了构造正交小波基的一般方法,提出了快速小波变换(即Mallat算法)。

1988年,Daubechies基于多项式方式构造出具有有限支集的光滑正交小波基(即Daubechies基)。Chui和中国学者王建忠基于样条函数构造出单正交小波函数,并提出了具有最优局部化性能的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的一般性构造方法。1988年,Daubechies在美国NSF/CBMS 主办的小波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10次演讲,引起了广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以及企业家的重视,将小波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推向了一个高潮。 1991年,Alpert用多项式构造了第一个多小波。Geronimo等利用分形插值函数构造了正交、对称、紧支撑、逼近阶位2的GHM多小波。1992年,Daubechies对这些演讲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扩展形成了小波领域的经典著作——小波十讲《Ten Lectures on Wavelet》。1992年3月,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专门出版了“小波分析及其应用”专刊,全面介绍了此前的小波分析理论和应用及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从此小波分析开始进入了全面应用阶段。 1992年,Bamberger和Smith提出无冗余且能完全重构的方向滤波器(Directional Filter Banks,DFB,也即2D-DFB),DFB能有效地对二维信号进行方向分解。具有不可分性,把DFB从二维扩展多维,至今没有完美的实现方法。 1992年,Kovacevic和Vetterli提出了双正交小波的概念。 1992年,Cohen、Daubechies和Feauveau构造出具有对称性、紧支撑、消失矩、正则性等性质的双正交小波。 1992年,Coifman和Wickerhauser提出了小波包(Wavelet Packet,WP)分析。

话语分析的三个新视角_王昌米

2010年第04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 o .04,2010 第26卷J O U R N A L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O FJ I L I NP R O V I N C E V o l .26(总232期) T o t a l N o .232 收稿日期:2009—12—25 作者简介:王昌米,男,安徽无为人,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 话语分析的三个新视角 王昌米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话语分析已经形成了诸多学派,它们因不同的研究目的而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分析步骤及各自的方法论。本文论述了话语分析领域近年来兴起的多模态分析法、中介分析法以及语料库分析法等三种话语分析方法。这三个新视角是对以前的诸多话语分析方法的传承与创新,而且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呈现出当今话语分析的跨学科、多视角及多维度的趋势,这无疑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结果。 关键词:话语分析;多模态分析法;中介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H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04—0069—03 尽管话语分析通常被认为是语言学学科的一 部分,不过事实上它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最近40年话语分析形成了诸多的学派,它们因不同的目的而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分析步骤及各自的方法论。B h a t i a 等(2008)在《话语研究新进展》一书中列举了话语分析的种种方法。比较而言,近年才兴起的中介分析法(M u l t i m o d a l d i s c o u r s ea n a l y -s i s )、多模态分析法(M u l t i m o d a l d i s c o u r s ea n a l y s i s )以及语料库分析法(C o r p u s -b a s e d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可以说是话语分析领域的三个新视角。 一、话语分析的学派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及各自的研究重点,黄国文(2006)把话语分析分为三个学派:(1)英美学派(t h e B r i t i s h -A m e r i c a n s c h o o l );(2)福柯学派(F o u c a u l t s c h o o l );(3)批评话语学派(t h e C D As c h o o l )。 英美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衔接(C o h e -s i o n )与连贯(C o h e r e n c e )、语篇、话语结构(T e x t u a l /D i s c o u r s es t r u c t u r e )、信息结构(I n f o r m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语篇/话语类型(T e x t u a l /D i s c o u r s e t y p e )、篇章语法(T e x t g r a m m a r )、图式理论(S c h e m a t h e o r y )、语类理论(G e n r e t h e o r y )、会话分析(C o n v e r s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言语行为理论(S p e e c ha c t t h e o r y )、互动社会语言学(I n t e r a c t i o n a l s o c i o l i n g u i s t i c s )、交际文化学 (T h e e t h n o g r a p h y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语用学(P r a g -m a t i c s )、变异分析(V a r i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等等。这个学派的研究重点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的使用(如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逐渐向图式、语类(如文化语境)转移,但语言的使用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福柯学派以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理论为基础,研究重点是话语秩序(o r d e r o f d i s c o u r s e )、意识形态(i d e o l o g y )、社会关系(s o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社会联盟(s o c i a l a l i g n m e n t )等有关社会实践(s o c i a l p r a c -t i c e s )和社会变革问题。福柯学派更关心的是通过语篇、话语分析所折射出的社会实践、社会事实以及相关问题,而非语言本身。 批评话语学派以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和结构为出发点,更关注社会问题。该学派着重研究语篇和话语中语言的选择如何反映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p o w e r r e l a t i o n ),认为语言的惯用(u s -a g e )和使用(u s e )都带有意识形态因素。近年来,M a r t i n (2004)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p o s i t i v e 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主张对社会实践和社会事实的分析应该采取积极、正面、友好的态度,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也有利于对立的一方;通过积极话语分析,人们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最终构建一个宽松、和解、和平共处的和谐人类社会。(M a r - 69 DOI :10.16083/j .cn ki .1671-1580.2010.04.023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文本不再是交际的唯一手段,图像、手势、动作、颜色、声音等其他非语言符号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符号资源构成的社会中,意义的构建不再单纯依靠语言文本,而是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人类交流所依赖的媒介和渠道被称之为“模态”(modality),例如:语言、声音、颜色、图像、手势等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交际行为,话语自然具有多模态性。传统的话语分析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语言的组织结构、使用特点、语法规律、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等内容,忽略了能够传递大量重要信息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可见,传统的话语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交际需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符合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人类理解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分析方式。像语言一样,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貌似正常或中立(平淡无奇),实则隐含着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不公正、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我们应坚持批评的立场,给予非语言模态符号足够的重视,关注其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观点。在多模态话语和批评话语分析互相影响

和借鉴的基础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开始兴起,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分析注重分析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忽略了对其他符号系统(例如:图像、声音、颜色、手势等)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开始依靠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包括图像、音乐、声音、颜色等。而这种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多模态话语”(multimod aldis-course)。学界对交际中出现的图像、手势、姿态以及空间的运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学者们认识到,对于意义理解不仅需要对话语语言的分析,更要对独立或相互依赖的其他符号资源进行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arthesRlando是最早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形象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Kress和VanLeuwene[2][3][4](P343-368)[5](P35-50)作为社会符号学的代表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视频话语的分析模式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了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方面。2007年,朱永生[6](P82-86)提出了两种多模态话语的识别标准:(1)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2)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更多符号系统的话语也是“多模态话语”,比如:视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