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海浪》中所展现意识流特征

伍尔夫《海浪》中所展现意识流特征
伍尔夫《海浪》中所展现意识流特征

浅析伍尔夫《海浪》中所展现的意识流特征

摘要作为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总是散发着一种神经质的意识流氛围,使作品的批判现实性更加强烈。而《海浪》正是其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之一。本文通过对伍尔夫的《海浪》一文的深入剖析,着力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心理分析以及语言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伍尔夫小说的意识流特色,分析阐释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学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伍尔夫《海浪》意识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女性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先锋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在英国社会反响很大,不仅又一次掀起了英国民众的阅读热潮,而且还使英国文学得以在两次大战期间的黑暗时期继续进步。而她最具特色的意识流小说,则是其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近年来学界对于“意识流”学派的研究已经渐趋沉寂,但是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作品对当前欧美文学界的震撼和余韵远未消失。尤其是她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到灯塔去》、《海浪》、《幕间》等都在时时地触动着学界的探索神经,而且其创作主张也在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兴作家。

一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观

伍尔夫短暂的一生著述颇丰,她不仅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小

意识流小说the stream

意识流小说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The narrator conveys a subject’s thought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s exactly as they occur, often in disjointed (不连贯的) way and without the logic and grammar of typical speech and writ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usually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as in Marcel Proust’s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 but it can also, by means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be written i n the third person, as i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During the modern period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of this century were golden years of the modernist novel. In stimulating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novel creation, the theory of the Freudian and Jungian psycho-analysis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exis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human mind, that one's present was the sum of h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that the whole truth about human beings existed in the unique, isolated, and private world of each individual, writers like Dorothy Richardson, James Joyce and Virginia Woolf concentrated all their efforts on digging into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They had created unprecedented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such as Pilgrimage(1915-1938)by Richardson, Ulysses(1922)by Joyce, and Mrs.Dalloway(1925) by Woolf. Among them, James Joyce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ist; in Ulysses, his encyclopedia-like masterpiece, Joyce presents a fantastic picture of the disjointed, illogical, illusory, and mentalmotional life of Leopold Bloom, who becomes the symbol of everyman in the post-World-War-I Europe. Within the realistic perio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one writer named Henry James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20th-century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and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James's realism is characterized by his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his subject matte. His fictional world is concerned more with the inner life of human beings than with overt human actions. His best and most mature works will rende the drama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convey the moment-to-moment sense of human experience as bewilderment and discovery. And we as readers observe people and events filtering through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participate in this experience. This emphasis on psychology and on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proves to be a big breakthrough in novel writing an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ing generations. 发展 20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借鉴与比较摘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所有流派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流派,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她在小说形式和技巧上不倦的探索和创新,形成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伍尔夫在艺术技巧探索上的杰出贡献,使意识流小说达到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对20世纪的小说创作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艺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流派之一,意识流小说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是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首次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由于意识流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在意识的把握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通过描述人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故事,所以其故事情节的安排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有时甚至故意打破正常的时空顺序。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所有流派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流派。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世界上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与詹姆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齐名。她被广泛地赞誉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开创者以及英国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的一个主要人物。因此,直至今天,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是英国20世纪文学中开创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她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形式与结构,以时间与意识为中心,将一段飘忽不定的意识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发掘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展示现代人纷乱复杂的心态及生存处境。在小说的创作技法上她能够娴熟地运用意识流技巧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来刻画不同的人物的生动形象,从而来建构小说的独特意境,并赋予小说以深刻的内涵和突出的意义。 在伍尔夫的一生中,她共写了八部长篇小说以及无数的短篇小说,她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反,她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善于捕捉感觉、意识、一瞬间的心情变化,善于用意识流的手法、交响乐乐章式的结构、雅洁的文字、诗话趋势的写法,因此,她既是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释者,又是美学的倡导者。 伍尔夫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她对意识流这一叙述技巧的发展。她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之中,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风格书写了现代人生存中的种种困惑,并在创作中融入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写作技巧。伍尔夫通过新颖、独特、智巧的创作技法,成功地让读者看到了人物意识深处所散发的光芒。因为她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做出的卓越的贡献,她被赞誉为意识流小说大师,并对其后各个新小 说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色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技巧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象征以及旁白等。本文将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三部意识流小说为主,对其艺术创作技巧加以分析,进而展示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领域的辉煌成就。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最主要的创作技巧之一,是表现人物意识活动使用频率最高的技巧。“内心独白”即无声的语言意识。在内心独白的运用过程中,作者退居幕后,作品中的人物以独白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意识,无所顾忌地袒露自己的内心活动,这时我们听不到作者的声音,读者不需要任何媒介便可直接进入人的思想深处,接触他的心理现实,仿佛直接进入人物的灵魂。内心独白按其具体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的方法是由伍尔夫创造的。它是一个使用第三人称描述人物意识活动的方法。写作时小说家采取一种“半介入”的状态,所谓“半介入”,即小说家不完全沉入人物的意识之中,而是在人物意识和读者之间起着某种现场向导的作用。这时人物表现的意识活动较为连贯,读者阅读时,易于把握人物意识与现实的联系。在《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里,间接内心独白的非传统表达手段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它的出现又分几种不同的形式。 而伍尔夫更惯常使用的是间接的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较为连贯,读者易于把握其意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这种间接的内心独白在《达洛卫夫人》中使用得非常频繁:“现在,她不愿再去谈论世界上的人谁长,谁短。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幼稚,同时又是难以形容的老迈。她像一把尖刀插到一切事物的里面,而同时又置身外面,冷眼旁观。她内心总是感到哪怕再活一天都是非常危险的。这并非因为她认为自己聪明,比一般人有什么了不起。” 在这里,伍尔夫这种叙述方式是相对的客观化,她本人偶尔也在书中插话,但她不是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身份来发言,而是以一个疑惑的不确定人的身份来插话。同时伍尔夫通过对这种第三人称代词的灵活使用,使人物之间的意识经常穿插转换,相互交织,以实现人物意识活动的灵活转换。 2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用以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常用手法,往往不作任何解释或说明,而是让各种念头随意结合,自由地闪现在人物的头脑中。自由联想是意识流作家描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车晓睿郝莲欣062

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说探究题之思想主题 小说的思想主题大致有以下几个角度: (1)小说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可以从小说相对应的人物如孩子学生父母、老师等,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道德的沦丧等不同角度切入。 (2)小说中人物体现了哪种思想? 这可以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境界及为人处世等角度进行分析。 (3)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这可以从不同人物的表现不同主题词的阐释不同层面(现实、历史哲理)的深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4)有人说小说表现了这个主题,有人说表现了另一个主题,你认为呢? 这可以从文本对某个主题的呈现现实生活对,某个主题的呼吁等角度来分析。 (5)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句话(或某个关键词)的1理解和看法。这可以从文字本身的内涵、与现实的关联与自我的关联等角度分析。 【对应真题】重庆2014年18题,辽宁2014年11(4)题。 【2014年重庆卷】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7分) 【2014年辽宁卷】 11(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

上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附:2014年重庆卷、辽宁卷真题】 (重庆)}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

技法(七)意识流、蒙太奇种种

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技法(七)意识流、蒙太奇种种 知识例话 “意识流”又称“思想流”,是一种当今盛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中学生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借鉴一点“意识流”手法也未尝不可。所谓意识流,它着重于人们的感受、感觉、联想、潜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流程。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常以颠倒时序,变更叙述观点等方法,反映纷繁复杂、瞬息变换的现实,以立体、多层次、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它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 运用意识流的写法,经常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内心独白”可以是作者用第一人称,从头到尾以主人公自我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出人物的内心独白。 意识流作为一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它不同于常规的、理智的心理描写,其具体特征是:一、辐放纷呈,以心灵为交汇点;二、自由联想,无边无际,错杂闪接;三、随意跳跃,时空跨度大。因此它具有流动性、飘忽性和层次性。 运用意识流便于自由地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丰富、变换、交错、复杂的内心世界。 □例文评析 “明天不上课” 陈文山 像雨果走进巴黎圣母院时所看见的“命运”一样,走进学校的大门,便看见了一根电线杆上写着“明天不上课”五个炭字。歪斜的这五个字显出幼稚的模样。是学校的学生,还是教师子女? 想象中,眼前竟走来了两个小孩,一个背着书包弯着腰的小男孩和一个也背着书包也弯着腰却多了副眼镜的小女孩。 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风中走着。秋风吹起落叶,轻轻地落在他们的身上,像蝴蝶落在花朵上那般轻盈。女孩的长发在风中飘扬,像一方秀丽的头巾。 他们弯着腰,脚步沉重地走着,沉重得像一只被驱赶的蜗牛。架在女孩鼻梁上的眼镜根本没有抬高的机会。他们从校门口走来,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忧伤,眼中透着无奈的光。 他们的脚步明显地加快了,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回家了!女孩幻想着父母亲在家门口,跑过来拥抱着她,她依在父母的臂弯里,对他们讲着悄悄话。女孩甚至还想到晚上,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其创作原则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充分揭示西方的现代意识。 王蒙,因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篇“集束手榴弹”式小说的问世,一时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当时,其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被认为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述者,其创作背景、理念和手法等与该派作家大同小异,其著作能大体反映该派小说的创作特色。所以,我认为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可以从王蒙意识流小说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异同中得出结论。 一、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 王蒙的小说之所以在80年代被称为意识流小说,多因为他与伍尔夫等西方意识流小说家们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上存在一致性。 1、有意淡化情节。 在伍尔夫看来,英国小说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历代小说家都试图用它来讲故事,而故事是文学有机体中最低级的一种,她取消情节或把之降至最低限度。她的《墙上的斑点》就毫无情节可言。《达罗卫夫人》表面上讲的是达罗卫夫人和精神病患者赛普蒂默斯在街上的经历,但它终不成“情节”,顶多为事件。《海浪》更无故事情节而言,只有像汹涌的海浪一样此起彼伏的意识的波涛。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的小说里,故事情节和外部世界的描述一降再降,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意识流。王蒙小说多为主人公的一段经历:素素与男朋友会面、(《风筝飘带》)、科级干部探亲在车上(《春之声》)等只做事件叙述从而串联全篇, 意不在编织曲折离奇情节。相对而言,《布礼》《蝴蝶》中的故事多了一些,但未产生错综复杂的吸引力, 重在人生的体验。 2、以有限物理时间表现无限心理时间。 两人的创作目的反映到时间的处理上,一个旨在呈现人物心理意识,一个意在跨越历史的维度,获取沧桑之 生命体验,他们找到了心理有穿梭时空之自由的切合点。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里的时间跨度仅从上午九点到午夜时分约15个小时;《到灯塔去》象征性地建立在一种类似于从傍晚到上午的时间顺序上;《海浪》仅涉及从黎明到黄昏一个白昼的物理时间。但在有限的网络世界里却反映了人物从青年到中年或从童年到老年等几十年的人生历程。而王蒙的《夜的眼》从华灯初上写起到下夜班为止,仅三个小时左右的钟表时间,却涉及到20年前的人生改造;在《风筝飘带》中,“一个多么愉快的夜晚”里重现了两人从初识至今的整个过程;《蝴蝶》里的张思远回城路上追忆了几十年的沉浮变化。往事以回忆的形式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演”一遍。 3、内心独白、象征暗示与“蒙太奇”手法的组合运用。 伍尔夫小说中的内心独白是不言而喻的,在《墙上的斑点》和《海浪》中达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王蒙作品也多用内心独白,《布礼》第五章中间标明“1951年到1958年”很长一节中以“我们”自称,写出心中想的没说出来的话。他们还同时使用象征来揭示主题。在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中,不仅“灯塔”“浪”“窗”等许多事物有象征性,而且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具象征意义。《到灯塔去》第一二三章长短不一,且对应黄昏、黑夜和黎明,暗示人生悲欢交替,象征人的生与死变化。王蒙小说中的“风筝飘带”“海的梦”“春之声”等都被赋予了象征之意。蒙太奇手法具有时空转换的自由度。在《布礼》《蝴蝶》等反映历史跨度的小说中,镜头时而停在1957年8月,时而飞至1966年6月,随即又回到1949年1月;画面此刻在回城的路上, 顷刻置换为10年前的山村。而在《达罗卫夫人》中,则表现为空间的转换,随着汽车巨响,闪出达罗卫夫人惊跳的镜头,忽而转为赛普蒂默斯恐慌的场面。显然,他们用蒙太奇技法,或为顺利展现历史变迁,或为成功实现人物在同一时刻内意识活动的交替并置,不过都强化了小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然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等方面存有迥异之处。正如郭宝亮先生在《王蒙小说文体研究》中所说:王蒙(小说)与西方“意识流”的区别是根本的。 二、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 1、创作背景之别。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 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特别是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亨利·柏格森提出了关于“心理时间”的新概念。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理解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写作手法

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写作手法 一、将时间作为小说真正的主角进行艺术创作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界可以说是阳春白雪,对于这部小说,永远是谈论的人多,而真真正正阅读到最后一个文字的人少。小说通过作者自身的回忆进行艺术创作,其内容包括做着自己的童年生活、父亲与母亲以及作者的家庭关系、自己成长之后的恋爱经历与失恋回忆、作者一生之中经历的历史事件和对社会的深刻洞悉观察,以及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哲学的深刻理解。这本小说是作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作者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乐章,将亲情、爱情、仇恨、死亡、实践、历史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于一体,让读者们游离在他的文字之间深深地沉迷着,可以说真正读懂这部小说的人,其所获得的收获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追忆逝水年华》这部小说之中,作者看似以自己为主人公进行回忆和抒情,但当我们统观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时间才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主角。作者借用自己的一种“追忆”的方式,将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进行人格化塑造,使时间成了游走于小说文字之中的真正主角。在读小说前三卷的时候(卷一《在斯万家的时候》、卷二《在少女花影下》、卷三《盖尔芒特家那边》),作者一边讲自己童年与少年时的回忆进行穿插,一边对回忆展现出自己的一种美好的怀念情感,时间在作者的笔尖上跳跃着,带领着读者的思绪进入到普鲁斯特的精神生活之中。在文字之间我们可以发现,普鲁斯特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回忆中沉淀出一种质地温暖的物质,通过时间传达给我们,这种物质像是爱,可又比爱要厚重和结实,让我们不禁感叹着普鲁斯特的优雅与高超的观察力。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时间进行人格化作为这部小说的主角,有着独到的好处。意识流的写作特点就是思维的跳跃性以及想象力在回忆和抒情之中穿梭的自由性。普鲁斯特将自己的回忆作为小说的基本背景,通过回忆中的一个点展开描写和抒情,有一个点变成了一条线,在这条线上以时间作为推动性力量,让这条线逐渐的蔓延,变成一条河流,在这条河流之中作者可以进行的进行抒情、感慨、议论、分析。而读者随着作者思绪的蔓延最后也被带到这条河流之中,在作者的想象里尽情的遨游。 二、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着重对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描写是普鲁斯特小说《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创作的另一大特点。作者通过已有的历史事件和个人回忆将自己大片的内心情感展露无遗,而小说人物和作者本身在人物内心的描写过程中逐渐淡化,退出读者们的视线。在小说进入第四卷时,这种着重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开始变得尤为强烈,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动态性。作者在第四卷《索多玛与蛾摩拉》中,将同性恋作为这卷小说的主题,通过描写男爵的同性恋怪癖来深刻的展现出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在这里普鲁斯特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将小说的风格从前三卷的光明与美好一下子带进无尽的黑暗和让人失落的情绪之中。作者将人物的内心进行充分的陈列,其描写的细致程度后人称之为“可以说是将一根头发分成四个叉的那种细致。”由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融入到故事人物的内心之中,随着作者的追忆将意识进行流动;第二,无逻辑性。无逻辑性这一特点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小说的一种写作风格。在读者们初读《追忆逝水年华》的时候一般都不会适应这种毫无章法的写作特征。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也是处于一种任由思绪游走的过程,在描写一杯牛奶的时候,作者在一句话中可以运用大量的定语从句和修饰词,致使书中的一行文字往往装不到半句话。同时,这种无逻辑性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给人一种跑题的错觉。往往作者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说着说着已经将叙事的主题聊到了远处,而随着作者所描写的一声汽笛响,或者是一声口哨,叙事的主题又被作者拉回来,以至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前面的时间还没有了解清楚,随

【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结构",小说作者着力于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 而意识流小说全然不同。在人物处理上,人物不再是一个"典型"。由于人物的悲与喜,光明与黑暗,高尚与卑劣,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对旧日的怀恋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读者又要将自己代入人物内心才能领会文章内容,所以读者无法立即对人物做出具体的善恶评价。如《欢乐》(莫言)里的齐文栋,是个农村知识青年,在他第五次高考不中之后,"离开了苍老疲惫的家门,象逃跑出一个恐怖的梦境",经过一大湾子水,一块辣椒地,坐在自杀的年青姑娘鱼翠翠的坟头浮想连翩,最后终于在这个宁静的晚上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进入了死亡的"欢乐"。齐文栋不是个脸谱式的人物,他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独成一个世界:有屡试不第的压抑,有对母亲的怜悯、内疚,有对哥嫂的不满、无奈,有对年青女子的生理欲望,有对鲁家三小子的羡慕、妒忌,有对建仓夫妇的厌恶,有对高大同的好奇、惶然……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人物的隐性评价,只有人物失却控制的意识流动起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如传统小说里与科举发生密切联系的两个人物——范进、贾宝玉,在性格内核里都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理念,或讽刺什么,或褒扬什么,读者很容易领会,而在意识流小说里,作者隐身幕后,读者不再意识到作者的存在,只意识到人物的存在。 作者的隐身,有赖于作者叙述角度的选择。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多采用第三人称,作者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高度上俯视人物;而意识流小说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多采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如《蓝天绿海》(刘索拉)以第一人称"我"描述自己的生活,通过回忆与强调突出与蛮子生死不渝的友情和"我" 感伤、郁闷、偏执、无所适从;又如《花豆》(高行健)通过年老的"我" 一个湿淋淋的下午,独对雨点向回忆中的青梅竹马的"你"的喃喃倾诉与思念,表现了几十年的风云,对往事的留恋和对错失的悔意;而前文提到的《欢乐》则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现齐文栋的内心。意识流小说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如李陀的《七奶奶》。小说深入七奶奶的心灵,写她的对可能爆炸的煤气罐的焦虑,对儿媳妇的不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读者可以大致了解七奶奶一生的轨迹,也能体会她守旧的渊源。但小说虽然用了第三人称"她",也体现了一定社会内容,七奶奶却不象《红楼梦》里的贾母或刘姥姥,她没有具体的外貌,没有鲜明的性格,没有通过第三者观察 的眼睛,更没有作者试图体现的褒贬倾向,因为作者并不是通过生活流程,而是通过心理流程来展开文本的。 传统小说一般会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的细巧处最令人称赏;而意识流小说则打破了逻辑的框框,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用联想、想象、回忆、幻觉、梦境,打破时间之链,立体地、多层次地表现人生。如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发韧之作《春之声》(王蒙),就是将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压缩在不足三小时之内加以集中体现的。《春之声》的情节很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决定回一趟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结果坐上了一辆闷罐子车,在车里,他与一位用"小三洋"录音机播放德文音乐的妇女聊了几句天,下车后看见了闷罐子车的外表及崭新的火车头。情节虽简单,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意识流创作手法,因而知觉时间无所不及:由车身轻轻的颤抖联想到童年的摇篮;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想起黄土高原的乡下;由闷罐子车联想起三个小时前他坐着的三叉戟飞机,又联想到自己的地主成份及二十二年的检讨;由南瓜香又联想到童年,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由德文音乐想到法兰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乡,解放前北平的联欢,解放后的首都北京;由崭新的车头联想到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作者通过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使读者在短短的篇幅内就领受到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内的人生内容。 在结构方面,与传统小说多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的方式相对,意识流小说多以多线交叉或放射性思维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风筝飘带》(王蒙)写一

从_墙上的斑点_看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特色

作品评述从《墙上的斑点》看伍尔夫的 意识流写作特色 ◎史江静 (西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墙上的斑点》以意识流的写作特色著称,主张还原生活的真实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伍尔夫意识流创作意识、《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意识流写作特色的体现。 一、前言 自20世纪初开始,意识流小说在西方国家盛行起来,它是在现代哲学与心理学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小说。然而,通常人的意识活动并不会通过不相关联的、零散的形式开展,相反则是通过一种思想流或者意识流的形式进行的。事实上,人的意识构成包含自觉意识与无逻辑非理性意识两部分。通常,人的以往意识能够和目前意识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在人的主观感觉中的时间感。在当时的年代,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然而,她并未将小说核心内容放到事件与人物关系方面,而将重点放到再现任务思想与情感等方面,从而突出环境与景物所产生的印象效果。例如在《墙上的斑点》中,主要讲述一妇女在看到墙体上出现的模糊不清斑点之后在头脑中产生意识的过程。 二、伍尔夫意识流创作简要分析 伍尔夫(1882—1941)是当时英国非常有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她创作的小说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现代小说的迅猛发展,而她的意识流小说是其小说影响力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她出生于伦敦,她的父亲是一位声望颇高的哲学家和评论家。1912年,她与伦纳德结婚,结婚五年后她在自己的住处成立了一家出版社,为自己的写作生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进入30年代后,她的病情出现了恶化,坚毅的她仍然不断努力写作,往往是一部作品刚刚接近尾声就开始另一部作品的创作,但是她对自己的写作品质感到不满,后来逐渐处于沉迷状态。《墙上的斑点》是她1915年的作品,从此她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并要求作家要注重作品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提倡作家不要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上而要追求生活的真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即使不连贯的东西在每一个情节和细节上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意识流 写作特色的体现 (一)无意识想象与自由联想之间的融合 意识的本质是回归到事物本身,显现出事物的原本面貌。然而,这里的“显现”指的是应该正视自明性,想要实现此目标,必须要从非理性意识转变成一个理性表达的过程。 《墙上的斑点》的开头部分,主人公通过墙上出现的斑点,进而在头脑中出现大量的幻觉,如展现在她面前的是在一座城堡中飘着一面旗帜,随后又看到诸多骑士如同潮水般涌到岩石上的画面。站在心理学家的角度,我们得出世界大战的到来势必会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这里也包含小说主人公的生活以及思想等,而上述改变多数是通过战争的爆发才会出现的。小说主人公在受到战争的影响后,才会通过墙体上所出现的斑点联想到和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的幻觉,而这属于必然心理活动。换言之,它是主人公没有经过预定的、自由联想的意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无意识想象。通过对主人公联想部分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人公对斑点产生遐想的原因和主人公匆匆与房客分手的理由,并且想进一步知道斑点是什么。读者还会思考到底为什么主人公会出生在这里,主人公想弄清楚斑点是什么实际上也预示着主人公想弄清楚战争是什么。主人公的一切思绪就会随着注视墙上的斑点来展开,因而,无论是使人感到兴奋的思想还是令人感到痛苦的思想,都是想要弄清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然而,尽管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未能弄清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但她却真正体会到了战争。在小说结尾部分,主人公将墙上所出现的斑点比作蜗牛,随后又联想到期待让该死的战争见鬼的场面。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认为蜗牛不应该趴在墙上,这样在潜意识里就暗示我们小说中的斑点即为战争的一个象征体。 意识流小说的另一特征为自由联想,此联想是蕴含广泛意义的一个集合体,主要涉及事实和梦幻以及现实和回忆之间的循环流动。因而,在创作意识流小说时,尽可能吸纳哲学家自由联想理论,而这是常采用的一种创作方法。例如在伍尔夫创作的《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从看到斑点的那一刻开始就展开了丰富的自由联想。首先联想到的是鲜红的旗帜和 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