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

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特别是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亨利·柏格森提出了关于“心理时间”的新概念。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理解

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常人理解的传统时间概念, 即“外部时间”,而另一种则是“合理时间”,即“内部时间”。这种时间是现在、过去、将来各个时刻的相互参与和渗透。在人的意识深处,外部时间并不适用,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因为人的意识深处从来就没有外部时间。弗洛伊德、詹姆斯及柏格森的理论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三大理论支柱,这些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由外部世界引人主观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带进内心。总之,关注人的精神活动过程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

三、意识流在《到灯塔去》中的具体运用

《到灯塔去》是她的意识流作品之一,而且也是最经典的,是伍尔夫基于自己对父母的记忆而创作,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部作品将是相当短的;将写出父亲的全部性格;还有母亲的性格;还有圣·艾夫斯群岛;还有童年;以及我通常写入书中的一切东西———生与死,等等。这部小说描绘了伍尔夫童年与父母在海边别墅度假的经历。小说刻画出拉姆齐夫妇的不同性格,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以及客观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关系。拉姆齐先生是一个严厉专制的父亲,然而40 岁之前已经是事业有成的学者,勤奋工作,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善于利用理性和逻辑来解释和处理生活中的事,包括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把人们弄得不胜其烦,甚至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但他深知自己灵感已经枯竭,无法达到预期的高度,他忧心忡忡,企图借助对理性和逻辑的探索来逃避现实,因此,他在苦闷中常常需要妻子的鼓励和安慰。拉姆齐夫人却是女神的化身,是一位温柔善良、善于持家和社交,乐于助人的快乐天使,她安抚孩子,鼓励丈夫,帮助客人和家人、与亲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就像莉丽所说要了解夫人需要“有五十双眼睛”。他们的小儿子詹姆斯的感觉:“她已升华为一棵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缀满红花的果树,而那个黄铜的鸟嘴,那把渴血的弯刀,他的父亲,那个自私的男人,扑过去拼命的吮吸、砍伐,要求得到她的同情。”由此栩栩如生地把拉姆齐夫妇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人物的意识流活动揭示人物微妙的

心理变化和凸现人物的个性,我们可以通过塔斯莱的一段内心独白来发现这一点,塔斯莱本是一个个性自卑、孤僻而刻薄的年轻人,一向不受人欢迎。夫人提出让他与自己一起进城办事,并一路给与他鼓励和安慰,因此他在内心里对夫人产生敬佩之情,并决定回去时替她拿包。伍尔夫还通过间接的话语方式展示了他的内心意识活动,来揭示了他的个性——刻薄,他在赞美夫人的美妙风姿:“她是他生平所见过得最美的人物”的同时也在赞美上附加了条件:“她最少五十岁了;她已经有了八个儿女。”这就是他通过间接话语否定真实的内心感受的表现。此外,通过对塔斯莱从进城前的自卑到归来时的自豪的心理变化的描述也对拉姆齐夫人的性格进行了烘托……

四、作品体现出的意识流表现技巧

(一)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指在叙事者的叙述过程中突然插入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时这种内心独白活动有着“他想”,“他意识到”一类的提示性引导词;有时则不用任何提示词,直接从叙事者的声音转到人物内心的声音。间接内心独白是用间接引语形式表现的人物内心独白,而“内心独白”是用直接引语形式表现的。传统小说采用“全知全能角度”的叙述,“优点是作者洞察一切,叙述明白通畅,缺点是作者夹在读者和书中人物之间,指手画脚,使人感到失真而肤浅。”为此,伍尔夫废弃了“全知全能角度”而改用“间接内心独白”。她运用第三人称,把人物的意识活动间接呈现于读者,避免了读者的被动接受。人物的意识活动因作者的加工及解释而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便于读者理解。但读者在接受间接内心独白中有关人物的信息时,始终会意识到叙述干预的存在,从而不断催促着运用自身的判断能力寻找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图及巧妙手法。伍尔夫有效地利用间接内心独白中叙述者的特权,控制着读者对人物的反应和态度。通过调节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来达到增强或削弱读者对人物同情的目的。这种呈现虽然是“间接”的,但伍尔夫对间接内心独白的娴熟运用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时时处在人物的意识活动之中。大量使用“拉姆齐夫人不禁为之叹息”之类的句子来引导读者是《到灯塔去》间接内心独白手法的重要特征,它使作者的“干预”成为可能,并且来得自然。《到灯塔去》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争吵,分歧,意见不合,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之中;啊,为什么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争论不休?拉姆齐夫人不禁为之叹息。他们太喜欢评头品足了,她的孩子们。他们简直胡说八道,荒唐透顶。她拉着詹姆斯的手,离开了餐室,这段话描绘的是拉姆齐夫人的感受和思考,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除去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活动之外,这里还包括了作者对读者的引导———“拉姆齐夫人不禁为之叹息”———以及作者的客观描述:“她拉着詹姆斯的手,离开了餐室”。这里的引导和客观描述作为作者进行“干预”的手段,对读者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进行“干预”的另一重要手段是括号内插入语的使用。插入语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下面是画家莉丽关于班克斯先生的一段内心独白:我尊敬您(她在内心默默地对他说) :在各方面完全尊敬您;您没有妻室儿女(她渴望着要去抚慰他孤独的心灵,但是不带任何性感) ;您为科学而生存(不由自主地,在她眼前浮现出一片片马铃薯标本);赞扬对您来说是一种污辱;您真是个宽宏大量,心地纯洁,英勇无畏的人啊!这里的插入语标志着视角突然的暂时转换。尽管这是莉丽默默无声的内心思考,但作者的“干预”使我们感受到括号内外语调的变化,感受到叙述的双重性。叙述的主线是莉丽对班克斯———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内心思考,插入语作为评注,是对主线的一种响应。《到灯塔去》中的内心独白之所以清楚明了,脉络明确,就在于它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独白。我们或许感到不可理解,作为反传统的现代

派作家,伍尔夫会在她进行“全新”试验的作品中使用全知描写法。但我们必须记住,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它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伍尔夫无疑是做到了。

(二)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伍尔夫利用了大量的意识流记叙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由联想。自由联想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是角色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联想到其他的人或是事情,也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因此也变成了读者在解读文本是最困惑的地方。在意识流作品中,自由联想亦是描述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要手段。但它同时也给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带来许多困惑。因为意识活动在内容、时间和地点上存在着混杂性和跳跃性,这就决定了自由联想必须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不受任何时空条件的限制。罗伯特·汉弗莱曾经指出:“三个因素影响人物的自由联想:第一,回忆,这是自由联想的基础;第二,感觉,它引导自由联想;第三,想象,它决定了自由联想的灵活性”。人物的意识活动的主要特征正是由这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素构成的。《到灯塔去》中人物的自由联想同样也受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在创作时,伍尔夫往往会以那些看上去简单甚至琐碎的事件为转机,联系人物内心活动,使人物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小说中多数的自由联想来自拉姆齐夫人。在《到灯塔去》第一部第五章中,伍尔夫描述的外部事件非常简单:拉姆齐夫人给儿子詹姆斯量袜子。这个只需一两分钟便可完成的动作花费了伍尔夫四页半的笔墨。在量袜子的过程中,拉姆齐夫人望见威廉·班克斯和莉丽经过窗前,抬头看见了房间和椅子,又对詹姆斯发出了警告。这些客观存在都激发了拉姆齐夫人的内心活动,使得她浮想联翩。这些自由联想看似杂乱无章,但仔细阅读便可找出它们的引发条件。比如拉姆齐夫人对莉丽眼睛的联想和对她和威廉结婚的联想,都是由于看到他们二人经过窗前而引发的;对于房间状况、房租、书籍、女仆的联想是抬头看见了房间而引发的;从她发现袜子太短的沮丧表情,过渡到她回忆威廉·班克斯如何称赞自己的美丽,这一切都显得真实自然,水到渠成。这一章不仅有当前人物———拉姆齐夫人和儿子詹姆斯的联想,而且还有场外人物———“人们”,威廉·班克斯以及瑞士姑娘玛丽的自由联想,这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小说的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除了拉姆齐夫人的各种自由联想,值得注意的还有小说第三部中第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节莉丽的自由联想也同样值得注意。十年后,与拉姆齐一家重聚,莉丽感触万千,她瞅着她面前的空咖啡杯想道:人生是多么漫无目标,多么混乱,多么空虚。拉姆齐夫人溘然仙逝;安德鲁死于非命;普鲁香消玉殒──她也可能会重复同样的命运。面对空咖啡杯的瞬间随想,反映了莉丽在那一刻对生活意义的迷茫与疑惑,因为她此刻头脑里想到的是拉姆齐夫人及其一双儿女的去世和拉姆齐先生的孤独。而后,莉丽边画画边想起拉姆齐夫人看大海的情景,她根据保罗的一句话“他在咖啡馆里下棋”构想出整套情景。这些联想仿佛是没有章法的,但是通读全文后却会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还是很紧密地,也对以后事态的发展打下了伏笔。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小事件中作者还用到了空间蒙太奇的用法。三组人物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班克斯先生和莉丽拉姆齐先生和他的志同道

合者,它们之间也是对彼此都有自由联想。自由联想通常与人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解释为什么对拉姆齐夫人和莉丽的文字描述多用到自由联想的方法,因为他们两个人都不在乎外部的自然规律而且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同情心,在她们的心中生活是杂乱无章而又相得益彰的。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小说用象征手法表现人物的深层意识,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大量使用了意象丰富而形式多样的象征艺术,塑造了众多的象征物象。这些物象, 各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例如:“大海”象征桀骜不驯、凶险残暴的大自然,花园中的篱栅象征着拉姆齐夫妇之间的分歧,丰盛精致的晚宴象征着世间的和谐完整。第一部分里的“窗口”也具有象征作用,它是人物意识显现的窗口,坐在窗前的拉姆齐夫人的形象,体现了她是所有人的联系者和一切活动的中心,而所有人的思想和目光最后都要归于她这里。除此之外,灯塔则是贯穿全文的象征,灯塔是一种理想标准,到灯塔去是寻求一种真理,探索人生的真正价值,它的闪光则唤起人类对美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另外,此次灯塔之行也是他们父子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父子三人的一次心灵之旅,母亲的感召力再一次得到升华,这就是灯塔所赋予的更深刻寓意。弗吉尼亚·伍尔夫敏锐的感悟力和“灯塔”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这一象征以极其强大的力量贯穿全书,在小说的开始,灯塔象征着拉姆齐夫人为样板的女性,然后女性和男性逐渐融合,最后在莉丽的画作里男性与女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赋予了灯塔最丰富的生命意义。“灯塔”还象征着人的精神上的鼓励,以及混乱的、支离破碎的生活经验与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中的真理之间的对比。

(四)叙述视角的转换

这部小说的结构十分精巧和完美,情节极其简单,而人物内心的独白、意识的流动,使作者的视角始终处于一种多元的状态。除了对最主要人物拉姆齐夫人及其一家人的描写,作者着墨最多的是莉丽·布里斯科。表面上看,莉丽语言寥寥,其主要行为是为拉姆齐夫人作画,但该人物的思想活动相当活跃,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这个人物,并为小说结构安排了潜在的双重线索和复合层次。莉丽这个人物既在这部小说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齐一家的经历是第一层次的故事,而莉丽所体现的“艺术—生命”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说外面的又一部小说。小说里的很大一部分叙述都是借助莉丽的视角进行的,是她将小说中各个独立的因素联系起来,她的意识活动也时时对人物和生活进行着评判和分析。小说中的整个世界实际上都聚焦于莉丽,作为艺术家,她在物转星移、人世沧桑之中,通过对艺术的领悟,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升华。

(五)时间倒叙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往往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情节,虽然有的时候有倒叙、插叙,但时间是比较清楚的。但是意识流小说完全把时间的顺序打乱,它的现实时间或称物理时间往往只有一天或两天,《到灯塔去》的现实时间是相隔十年的两天。但是在这部作品中,绝不是仅仅描写两天内在现实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而是通过心理时间大大扩充了内容的容量。心理时间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自由联想实现的,而自由联想往往是由小说中的人物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遇到的人、碰到的事的触发引起的。在《到灯塔去》这一意识流小说中只描绘了拉姆齐一家以及有关的人物,在相隔十年的两个半天内的活动行为在时空的延展上却十分宏大,并且内涵深邃。作者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从而展现人的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

五、结束语

《到灯塔去》被认为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作品。伍尔夫在小说中以印象主义的笔触揭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感觉经验,探索了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并且挖掘了位于表象之下的内在真实。这也正是小说题旨的所在。灯塔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精神境界的象征,到灯塔去这一行动本身平淡无奇,但它却意味蕴藉,成为一次发现自我、探索真理、超越个人和达到新的精神境界的旅行。伍尔夫在《现代小说》中指出,真实存在于人物内心深处不断涌现的意识活动和心灵的闪光之中,而生活则是人物所有精神活动的总和。《到灯塔去》这部意识流作品也充分体现了她重灵魂、轻肉体,重主观感受、轻客观事物,以及重心理过程、轻钟表时间的意识流创作原则。

参考文献:

[1] 边莉娟.对《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表现技巧的思考 [N].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1月第21卷第四期。

[2] 桑艳霞.简析《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叙述手法 [N]. 文学长廊,2009年14期。

[3]苏莉、刘杰.伍尔夫《到灯塔去》中意识流手法 [N].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9月第六卷第九期。

[4]关德聘.伍尔夫与王蒙意识流小说之比较 [N].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十七卷总第六十八期。

[5] 杜馨. 追寻心中的灯塔———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异象元素。

致谢

在完成本篇论文的过程中,本人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是他们为此付出心血和精力,为此请允许我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其次,我要感谢中文系办公室的领导。是他们对论文的选题、选材、编写格式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使本人的论文设计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我的论文是建立自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的,是他们如此优秀与有益的成果,使我的论文增色。

浅论顾城诗歌艺术特点

浅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顾城的诗, 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 代人 , 短短的两行诗句, 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 人独特的想象, 呈现在我们面 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 字里行间却还有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意象。在顾城的诗作中, 人们总能找到一种 与众不同的感觉。 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便是意象的呈现。而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 法: 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 它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 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 诗 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 也无所指, 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 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 早期象征主 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 2)诗只能暗示, 如直呼其名, 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这三。是的, 诗的魅力不体现 在直观和如实地描绘, 也不是在证明什么, 它总是在暗示什么, 象征性的加以启迪也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 特点。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由此至彼, 言此意它的比兴手法极其相 近, 从根本上说, 象征也是一种比 兴, 或者比兴是象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比是求诗的形象化, 兴是求诗的言外之意, 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 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 诗歌主题也就呈现了多义性。例如开头出现的小诗一代人 , 它是由黑夜 , 我 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 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 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 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 加上题目的指示, 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 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 的阴影, 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 双是渴望光明的眼睛, 而诗中的我则象征着一代人。由此我们 能够看出, 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 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

《到灯塔去》意识流写作手法浅析

《到灯塔去》意识流写作手法浅析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到灯塔去》伍尔夫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运用,着重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内心独白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她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标志着伍尔夫小说艺术的完美,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技巧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其中个人永无休止的感觉、思想、记忆、联想和回忆通过一系列的文字、形象和象征以相似的方式表达为无续自发的意识流。 《到灯塔去》发表于1927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窗口”、“岁月流逝”和“到灯塔去”。 其中,一、三两部分着重记录人物在几个瞬间的意识活动,时间分别限制在一天之内;第二部分篇幅不长,记录10年间的岁月的流逝、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变迁。物理时间的倏忽而逝与心理时间的绵延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生命的意义在于瞬间的感悟。 在这部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得心应手地运用了间接内心独白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并自由地出入于人物的情感世界。根据人物心理时间的跳跃灵活地将回忆、现实、幻想等穿插起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的主要经历浓缩在极短的时间内加以表现,从而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小说第一章第五节拉姆齐夫人用詹姆斯量袜子一节,只用了几句话概括客观事物,其余的部分都是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动。而望着伫立在佩戴着蓝色缎带嘉德勋章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前的拉姆齐夫人,塔斯莱进入了自己的意识流状态“她从万花丛中轻盈地走来,怀里抱着凋谢的花蕾和坠地的羔羊;她的眼里星光闪烁,她的鬓发在风中飘拂……”伍尔夫在运用意识流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了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小说中人物的灵魂深处,直接接触到人物意识活动的脉搏。 除了内心独白的手法,小说还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象征等手法,使内容更生动,寓意更丰富而深邃。《到灯塔去》中的象征意象丰富而形式多样。例如:花园中的篱栅象征着拉姆齐夫妇之间的分歧;丰盛精致的晚宴象征着世间的和谐完整。另外,小说中还用了一些文学典故来象征性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除此之外,灯塔则是贯穿全文的象征,灯塔是一种理想标准,到灯塔去是寻

小狗的房子读后感20字小狗的房子读后感

小狗的房子读后感20字小狗的房子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 有一天,小猫想和小狗到门口玩儿,小狗觉得“没意思”,建议到河边去,小猫有些害怕看见大灰狼,又怕下雨。最后小猫还是想出一个办法。它对小狗说,咱们带着房子去吧。小房子非常重,小狗好不容易才把房子扛到小河边,为了让小猫高兴,小猫让小狗钓鱼它就钓鱼,让小狗上树捉蚂蚱小狗就上树捉蚂蚱。可是小狗不会爬树,在爬树时摔晕了。这深深的感动了小猫,它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把小狗推回家。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我和我的妈妈。有时候我妈妈就像那只小狗,无时无刻的照顾我。而我就像故事里的那只小猫,有一点点任性,但是我觉得,如果妈妈有困难的时候,我也会像那只小猫一样照顾妈妈。 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共乐小学二年级:蒋昊宸 你看过这样的老师吗?她从来不打,骂孩子,事情做错了,她也不责怪孩子,她的学生家的猫难产了,可是那个学生的妈妈不喜欢那只猫,学生没有钱,只好打电话给她,她竟然给那个学生送钱去。

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米兰,一个漂亮又有爱心的老师。 这个故事的主人就是米兰和她的学生肥猫、豆芽儿、兔八哥、米老鼠,另外还有几个好玩的人,比如他们的学生,还有两个想追求米兰的人,一个是牙医,一个是副校长,到底谁会追到米兰呢?这我可说不了,说不定米兰是把他们当朋友呢! 我觉得米兰很好,因为米兰不是把他们当成学生了,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如果我们的老师把我们当成朋友的话,我们会更敬重老师的,我们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好的。 四年级:思远飘香 一直以来,读的最多的就是各类童话、科幻小说。今天天气不错,我坐在窗前,读了《草房子》这本书,第一次为书中的人物感动地哭了。 它魔力般吸引着我----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油麻地小学、那让人感动至极的油麻地小学的故事。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温幼菊、桑乔、白雀对孩子们好像是与朋友相处,无话不说,几乎没有什么秘密藏在心中。油麻地的学生桑桑、纸月、细马、杜小康,这些乡村孩子

语言·思维·认知---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思维·认知 ——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二班胥文学号:1044407030 第一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简介 一、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五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日尔曼语,后到美国西部工作。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1925--193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从1931年起到逝世,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1933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1939年2月4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 Haven)去世,终年55岁。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发展,形成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二、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英国移民家庭。沃尔夫在大学是学化学的,他的专业是防火技术,1918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康涅狄克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当工程师,语言学对沃尔夫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1931年,沃尔夫在耶鲁大学旁听了萨丕尔的印第安语语言学课程,并开始集中力量研究亚利桑那州(Arizona)美洲印第安语

河皮语(Hopi)。1925年—1941年间,他先后发表过50余篇报告和论文,去世时还留下了10多篇未刊的稿子。英年早逝的沃尔夫美国语言学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第二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产生 美国一代人类语言学家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从鲍阿斯开始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形式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萨丕尔关于思维、文化、语言之间的关系的思想是有变化的,他在1921年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里还认为语言间的不同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不是经验本身的不同。而他在1929年发表的论文《语言学作为科学的地位》中改变了观点,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沃尔夫完全接受了萨丕尔认为人的思维、经验和行为受制于语言的观点,并加以发挥,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得更加绝对化。美国语言学家卡罗尔第一次把他们的观点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假说的实质:是对语言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念)现实这一问题的—种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比。这叫语言相对论。 第一点等于在说: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借鉴与比较摘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所有流派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流派,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她在小说形式和技巧上不倦的探索和创新,形成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伍尔夫在艺术技巧探索上的杰出贡献,使意识流小说达到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对20世纪的小说创作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艺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流派之一,意识流小说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是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首次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由于意识流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在意识的把握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通过描述人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故事,所以其故事情节的安排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有时甚至故意打破正常的时空顺序。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所有流派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流派。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世界上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与詹姆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齐名。她被广泛地赞誉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开创者以及英国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的一个主要人物。因此,直至今天,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是英国20世纪文学中开创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她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形式与结构,以时间与意识为中心,将一段飘忽不定的意识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发掘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展示现代人纷乱复杂的心态及生存处境。在小说的创作技法上她能够娴熟地运用意识流技巧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来刻画不同的人物的生动形象,从而来建构小说的独特意境,并赋予小说以深刻的内涵和突出的意义。 在伍尔夫的一生中,她共写了八部长篇小说以及无数的短篇小说,她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反,她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善于捕捉感觉、意识、一瞬间的心情变化,善于用意识流的手法、交响乐乐章式的结构、雅洁的文字、诗话趋势的写法,因此,她既是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释者,又是美学的倡导者。 伍尔夫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她对意识流这一叙述技巧的发展。她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之中,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风格书写了现代人生存中的种种困惑,并在创作中融入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写作技巧。伍尔夫通过新颖、独特、智巧的创作技法,成功地让读者看到了人物意识深处所散发的光芒。因为她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做出的卓越的贡献,她被赞誉为意识流小说大师,并对其后各个新小 说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色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技巧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象征以及旁白等。本文将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三部意识流小说为主,对其艺术创作技巧加以分析,进而展示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领域的辉煌成就。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最主要的创作技巧之一,是表现人物意识活动使用频率最高的技巧。“内心独白”即无声的语言意识。在内心独白的运用过程中,作者退居幕后,作品中的人物以独白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意识,无所顾忌地袒露自己的内心活动,这时我们听不到作者的声音,读者不需要任何媒介便可直接进入人的思想深处,接触他的心理现实,仿佛直接进入人物的灵魂。内心独白按其具体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的方法是由伍尔夫创造的。它是一个使用第三人称描述人物意识活动的方法。写作时小说家采取一种“半介入”的状态,所谓“半介入”,即小说家不完全沉入人物的意识之中,而是在人物意识和读者之间起着某种现场向导的作用。这时人物表现的意识活动较为连贯,读者阅读时,易于把握人物意识与现实的联系。在《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里,间接内心独白的非传统表达手段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它的出现又分几种不同的形式。 而伍尔夫更惯常使用的是间接的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较为连贯,读者易于把握其意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这种间接的内心独白在《达洛卫夫人》中使用得非常频繁:“现在,她不愿再去谈论世界上的人谁长,谁短。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幼稚,同时又是难以形容的老迈。她像一把尖刀插到一切事物的里面,而同时又置身外面,冷眼旁观。她内心总是感到哪怕再活一天都是非常危险的。这并非因为她认为自己聪明,比一般人有什么了不起。” 在这里,伍尔夫这种叙述方式是相对的客观化,她本人偶尔也在书中插话,但她不是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身份来发言,而是以一个疑惑的不确定人的身份来插话。同时伍尔夫通过对这种第三人称代词的灵活使用,使人物之间的意识经常穿插转换,相互交织,以实现人物意识活动的灵活转换。 2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用以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常用手法,往往不作任何解释或说明,而是让各种念头随意结合,自由地闪现在人物的头脑中。自由联想是意识流作家描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车晓睿郝莲欣062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民族文化积淀的超稳定惰性。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而作为点燃朦胧诗之争导火线的顾城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深刻事件中人们所关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不论是被称为“童话诗人”.(舒婷语)还是“城堡诗人”(黄凡语)的顾城在他的诗歌和诗学中,都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自然和纯粹,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一种面向未来的特质,·····一种堪成禅悟的明慧”,他的简洁而充满神秘的诗风是他对新诗潮无可替代的贡献,他的诗在新时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1987年他出国以后,曾在德国、美国、新西兰、法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接受过多次采访,并受聘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国外有的汉学家称他为“东方的明珠”。如此骄人的成就与荣誉,足以让世人钦佩不已。然而,荣耀的背后是些许无奈。米歇尔·福柯曾说,“纯洁的行为包含着病态的痕迹。”顾城诗歌的童话特色及其他艺术特色。在这方面多以纯真的童话与顾城最后不纯真的暴力事件相对照来探讨事件成因或对其做出批评。如张捷鸿的《童话的天真—论顾城诗歌的创作》,张颐武的《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之死与当代文化》等 纯净 他喜欢纯净的东西,他固执地认为成长是一个失去纯净的过程,是一种堕落,因此,当他真正长大之后,一直用拒绝的态度与外在世界对抗,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的童话理想,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物质世界。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直到1981年他还借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成人世界的不友好不信任的态度:“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入死/你们无事一样”(((十二岁的广场)))此时他己经25岁,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左右了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在这之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他拒绝被污染、固守童真的纯洁,不向世俗社会妥协的一贯姿态。顾城一生一直象教徒一样地崇拜童话作家安徒生,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一》中他赞美到:“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与其说这是写给安徒生最诚挚的礼赞,毋宁说这是诗人对自己理想、信仰、人格的写照与追求。在倾轧践踏、屈辱暗算的岁月里,他就悄悄描画自己小小的纯洁的愿望,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希望“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在远离污染,充满田园韵味的净土上,精心构筑自己的天堂;木锯的节拍,稽的歌,拱桥和兰叶弧形的旋律奏起明快的乐章,既流露出对阴郁现实生活的脾院,同时也是对都市“文明病”蔓延的阻击。他把所有的爱都撒向世界,无论高山大海,抑或小草小花。他要让小河和丘陵挨得很近,“让他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是那样不知疲倦地精心设计自己的“童心”家园,以致认为“灰烬变得纯洁,/火焰变得柔软/孩子象一群铝制的鸽子,/各种形状的叶子和日子,/都懂我们的语言”他的理想,他的“童心”家园都是基于一颗活泼好奇、生动不己的童心之上的。 郭沫若在致宗白华的信札里有一段话仿佛是专为顾城诗作而下的评语:“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 总之,诗人的本真童心使诗人永远处于率真而纯情的童年期,这是诗人“童心家园”得以构建的关键,也是诗人永葆创造力的一个不二法门。诚如顾城所说: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心中有座梦之城 他在十四岁时写了一首《幻想与梦》: 我在时间上排徊 既不能前进,也不想后退 挖一个池沼 蓄起幻想的流水 在童年的落叶里 寻我金色的蝉蜕 我热爱我的梦 它象春流般 温暖我的心 在这首诗里,年少的诗人想“蓄起幻想的流水”在“童年”这个诗化了的家园模式中寻找他的梦,当时

《房间》观后感_心得体会

《房间》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房间》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房间》观后感 《房间》是由兰纳德-阿拉伯罕森执导、布丽-拉尔森主演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有些惊悚的故事:女孩乔伊被老尼克所骗,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她遭受老尼克的欺负,还生下了儿子杰克。为了让杰克快乐的成长,在这10平米不到的房间里,乔伊为儿子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随着杰克的长大,乔伊精心策划,终于带着杰克逃出了囚禁他们的房间。之后又上演了一段令人紧张的生活。 一个正常的人,估计被囚禁7个月就受不了了,更何况是被囚禁在一个极其狭小的房间足足7年呢,在此期间,还一直受到恶人的蹂躏,这简直是非人的生活,谁都无法忍受,可是乔伊坚持了下来,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她最爱的儿子,她不能退缩,不能倒下,她要让自己变得更坚强,保护好儿子,并让儿子快乐的成长。 在杰克的身上可以看到未受社会污染的一种纯净。当他知道妈妈差点死掉后,他说,"妈妈急着要冲到天堂上,可她把我忘记了。所以外星人又把她摔下来了,啪嗒一下摔下来,把她摔坏了。"当她知道外婆要让他剪头发时,他说,"这是我的力量。"就连坏蛋老尼克,在他的眼中都是一个会用魔法变出东西的人。这些,足以体现杰克的纯真。在乔伊的身上可以看到母亲的伟大,为了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她坚决不把自己的痛苦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对孩子倾诉,而是用幻想的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神奇的世界。她不会让老尼克碰杰克一下,因为杰克是她的全部,杰克是干净的,不能让他和无耻的老尼克有一点点的接触。在老尼克的身上看到了恶人的肮脏,一种不良的社风气。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这些恶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糟糕,我们都要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乐观地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回你以微笑,而悲观地面对生活,生活只会让你饱受辛酸,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心灵是干净的,意志是坚强的,没有什么难关是跨不过去的。微笑面对生活吧,糟糕的环境是不会将你吞噬的。 文稿:孔亚辉(一星记者)

技法(七)意识流、蒙太奇种种

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技法(七)意识流、蒙太奇种种 知识例话 “意识流”又称“思想流”,是一种当今盛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中学生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借鉴一点“意识流”手法也未尝不可。所谓意识流,它着重于人们的感受、感觉、联想、潜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流程。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常以颠倒时序,变更叙述观点等方法,反映纷繁复杂、瞬息变换的现实,以立体、多层次、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它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 运用意识流的写法,经常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内心独白”可以是作者用第一人称,从头到尾以主人公自我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出人物的内心独白。 意识流作为一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它不同于常规的、理智的心理描写,其具体特征是:一、辐放纷呈,以心灵为交汇点;二、自由联想,无边无际,错杂闪接;三、随意跳跃,时空跨度大。因此它具有流动性、飘忽性和层次性。 运用意识流便于自由地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丰富、变换、交错、复杂的内心世界。 □例文评析 “明天不上课” 陈文山 像雨果走进巴黎圣母院时所看见的“命运”一样,走进学校的大门,便看见了一根电线杆上写着“明天不上课”五个炭字。歪斜的这五个字显出幼稚的模样。是学校的学生,还是教师子女? 想象中,眼前竟走来了两个小孩,一个背着书包弯着腰的小男孩和一个也背着书包也弯着腰却多了副眼镜的小女孩。 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风中走着。秋风吹起落叶,轻轻地落在他们的身上,像蝴蝶落在花朵上那般轻盈。女孩的长发在风中飘扬,像一方秀丽的头巾。 他们弯着腰,脚步沉重地走着,沉重得像一只被驱赶的蜗牛。架在女孩鼻梁上的眼镜根本没有抬高的机会。他们从校门口走来,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忧伤,眼中透着无奈的光。 他们的脚步明显地加快了,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回家了!女孩幻想着父母亲在家门口,跑过来拥抱着她,她依在父母的臂弯里,对他们讲着悄悄话。女孩甚至还想到晚上,

(全英文论文)希斯克利夫病态人格的成因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 2、(英语毕业论文)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3、(英语毕业论文)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4、(英语毕业论文)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5、(英语毕业论文)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6、(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开题报告+论文) 7、(英语毕业论文)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8、(英语毕业论文)《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对比研究 9、(英语毕业论文)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0、(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 11、(英语毕业论文)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 12、(英语毕业论文)分析《嘉莉妹妹》中女主角嘉莉妹妹命运转变的原因 13、(英语毕业论文)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 14、(英语毕业论文)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5、(英语毕业论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6、(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顾城 ,被称为“童话 诗人”,在他用诗歌 营造的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中,总是有许多外表美丽、纯净,又充满灵性和 蕴藉的审美意象。 一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给许许多 多经历过文革伤痛的人以莫大的精神鼓舞, 也让顾城一下子站到了中国当代诗坛 的中心。诗人凭借着他的聪慧,独到的心灵感悟,创作了许多让人感动、给人慰 藉的诗歌, 他的诗歌是一片“花与梦”的海洋, 这其中有着许多独特 的审美意象。 一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审美意象的选取视角 朦胧诗人舒婷曾为顾城写了一首《童话诗人》:“你相信了你编写的 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在顾城营造的艺术世界里,有着独 特的审美意象。 顾城曾深受法国的法布尔和丹麦的安徒生的影响,法布尔的《昆虫记》向童 年的顾城打开了活泼生动富有诗意的昆虫世界, 以至于他时常如痴如醉地翻阅那 本《昆虫记》,甚至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小的昆虫。 顾城是一个唯美主义者, 唯“灵”者, 他认为要达到对本质的认 识就应该剔除所有外在物质的假相与诱惑, 唯有至真才能达到至美, 而美的极致 就是“自然”, 顾城很欣赏“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也很崇尚“文章本天成, 妙笔偶得之”, 最好的诗应该是来自自然的, 自然会赋予你灵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捕捉。他说“人可生如蚁而美 如神”,这里的“神”应该是指“精神、灵性、纯粹、信 仰”。精神与物质相对,当人逐渐剥离了物质性,脱离了物质而存在,就 会变得如玻璃般剔透,成为没有杂质,不受污染的一种灵性,一种绝对的纯粹。 二、审美意象的内在寓意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 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 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 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 1/ 12

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 1919 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 ”可见,传统小说的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叙事的线性结构模式,以及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的表面真实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时一些作家们认为应该把单一的、物质的、简单的、客观的外部真实“转向内心的、复杂的、特殊的、主观的真实” 。 他们认为对客观真实的了解是间接的,这种了解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内心描写与透彻的精神感受来表达和阐述,才能真正做到真实地持久地反映现实和刻画生活。 外在的结构和客观的表面只是一种金玉其外的短暂性和肤浅化的文学存在。 哲学上意识流以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的非理性为基础。 20 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说” ,认为“心理时间”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他劝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 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特别是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亨利·柏格森提出了关于“心理时间”的新概念。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理解

顾城诗歌里的童话意境

顾城诗歌里的童话意境 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王国,至少两个,一个是现实世界的,另一个是精 神世界的。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顾城 诗歌 里的童话 意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顾城诗歌里的童话意境 关于顾城, 我们不谈他作为一个男人弑妻的愚昧与自私, 不谈他作为一个世 人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反抗; 我们来谈谈作为一个艺术家 (对, 没错, 是艺术家, 而不仅是诗人)是如何在诗歌里面构建自己的王国的! 顾城在诗歌里面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童话王国, 王国种类那么繁 多, 为什么顾城却只愿在诗歌里面构建一个属于童话王国呢?一是得益于早年和 父亲顾工在海滨浪漫天真的农村生活,蔚蓝的天空,清朗的月色,宁静的大海, 清爽的河流,无边的草原.....让他能够长期零距离地和大自然身心交融获取诗 歌创作的灵感;二是其接受的中外文学 的熏陶,他所喜欢的屈原,李白 ,李煜,但丁,泰戈尔等中外诗人的佳作都不外乎给他构建自己王国极大的 引导与灵感。三是顾城一直努力地保存自然淳朴的童真诗性,沉湎于幻想,纵情 于自然。那么“艺术家”顾城到底是如何在诗歌里构建自己的童话王国呢? 顾城作为一个诗人用“梦”去构建自己的”童话王国“,就像诗人海子用 “花”一样去构建自己“神性王国”。没有了“梦”,就没有了“童话王国”, 也不会有顾城! 顾城诗中的童话镇 说不上懂诗,只是喜欢,喜欢那字里行间表达的莫名心绪,喜欢那朦胧的意 境,就像每一朵花,每一片云,每一缕阳光……以及身边极为常见而普通的物件 忽然都因为词句而变的极为可爱而温暖了, 于是心也便被温暖包裹着, 格外地满 足。张晓风曾言:“种种有情,种种可爱。”即是如此吧。 抛开顾城的事迹和为人不说, 他的这本诗集中大都是以活泼烂漫的孩童的角

浅析《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手法

浅析《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手法 姓名:孙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100140222 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利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大师,她一生都在研究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和形式,注重在意识流的手法写作中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墙上的斑点》是她尝试具有自己风格的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除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伍尔夫的创作特色,本文就以《墙上的斑点》为例,浅析其中包含的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墙上的斑点》;意识流;蒙太奇;内心独白 伍尔夫为了变革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方法进行了许多尝试,《墙上的斑点》就是她尝试中的经典之作。她认为小说不应该只描写事物的表面,而应该从事物的表象升入到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称之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墙上的斑点》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在一天无意的发现了面前的墙上有一个斑点,便以此展开了一系列的丰富联想:从这个斑点可能是一枚钉子想到以前的房主;从一个可能的花瓣想到人类的秩序;从“在某种光线下看那个点,它竟然像是突出在墙面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想到一座座古冢及其探险家;从一枚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想到没有尊卑秩序的世界的宁静;从“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想到树,想到了数的生存,最后另一个人对“我”说“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到这里主人公才明白:“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变革后的代表作,主要具有意识流中的以下写作手法。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创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法,主要是通过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心活动,并且多是人物内心不易被察觉的最真实的想法。 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墙上的斑点》整篇文章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除了主人公外没有任何人物,也没有其他情节。“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伍尔夫与传统作家不同,她没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从个人内心出发,通过主人公自己的感情流露来展开叙述。作者不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而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在大约6000字的小说的一开始, 读者便被主人公告知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 于是直接进入到她的精神世界,一会儿想到主人公

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写作手法

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写作手法 一、将时间作为小说真正的主角进行艺术创作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界可以说是阳春白雪,对于这部小说,永远是谈论的人多,而真真正正阅读到最后一个文字的人少。小说通过作者自身的回忆进行艺术创作,其内容包括做着自己的童年生活、父亲与母亲以及作者的家庭关系、自己成长之后的恋爱经历与失恋回忆、作者一生之中经历的历史事件和对社会的深刻洞悉观察,以及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哲学的深刻理解。这本小说是作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作者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乐章,将亲情、爱情、仇恨、死亡、实践、历史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于一体,让读者们游离在他的文字之间深深地沉迷着,可以说真正读懂这部小说的人,其所获得的收获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追忆逝水年华》这部小说之中,作者看似以自己为主人公进行回忆和抒情,但当我们统观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时间才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主角。作者借用自己的一种“追忆”的方式,将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进行人格化塑造,使时间成了游走于小说文字之中的真正主角。在读小说前三卷的时候(卷一《在斯万家的时候》、卷二《在少女花影下》、卷三《盖尔芒特家那边》),作者一边讲自己童年与少年时的回忆进行穿插,一边对回忆展现出自己的一种美好的怀念情感,时间在作者的笔尖上跳跃着,带领着读者的思绪进入到普鲁斯特的精神生活之中。在文字之间我们可以发现,普鲁斯特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回忆中沉淀出一种质地温暖的物质,通过时间传达给我们,这种物质像是爱,可又比爱要厚重和结实,让我们不禁感叹着普鲁斯特的优雅与高超的观察力。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时间进行人格化作为这部小说的主角,有着独到的好处。意识流的写作特点就是思维的跳跃性以及想象力在回忆和抒情之中穿梭的自由性。普鲁斯特将自己的回忆作为小说的基本背景,通过回忆中的一个点展开描写和抒情,有一个点变成了一条线,在这条线上以时间作为推动性力量,让这条线逐渐的蔓延,变成一条河流,在这条河流之中作者可以进行的进行抒情、感慨、议论、分析。而读者随着作者思绪的蔓延最后也被带到这条河流之中,在作者的想象里尽情的遨游。 二、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着重对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描写是普鲁斯特小说《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创作的另一大特点。作者通过已有的历史事件和个人回忆将自己大片的内心情感展露无遗,而小说人物和作者本身在人物内心的描写过程中逐渐淡化,退出读者们的视线。在小说进入第四卷时,这种着重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开始变得尤为强烈,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动态性。作者在第四卷《索多玛与蛾摩拉》中,将同性恋作为这卷小说的主题,通过描写男爵的同性恋怪癖来深刻的展现出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在这里普鲁斯特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将小说的风格从前三卷的光明与美好一下子带进无尽的黑暗和让人失落的情绪之中。作者将人物的内心进行充分的陈列,其描写的细致程度后人称之为“可以说是将一根头发分成四个叉的那种细致。”由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融入到故事人物的内心之中,随着作者的追忆将意识进行流动;第二,无逻辑性。无逻辑性这一特点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小说的一种写作风格。在读者们初读《追忆逝水年华》的时候一般都不会适应这种毫无章法的写作特征。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也是处于一种任由思绪游走的过程,在描写一杯牛奶的时候,作者在一句话中可以运用大量的定语从句和修饰词,致使书中的一行文字往往装不到半句话。同时,这种无逻辑性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给人一种跑题的错觉。往往作者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说着说着已经将叙事的主题聊到了远处,而随着作者所描写的一声汽笛响,或者是一声口哨,叙事的主题又被作者拉回来,以至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前面的时间还没有了解清楚,随

从_墙上的斑点_看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特色

作品评述从《墙上的斑点》看伍尔夫的 意识流写作特色 ◎史江静 (西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墙上的斑点》以意识流的写作特色著称,主张还原生活的真实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伍尔夫意识流创作意识、《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意识流写作特色的体现。 一、前言 自20世纪初开始,意识流小说在西方国家盛行起来,它是在现代哲学与心理学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小说。然而,通常人的意识活动并不会通过不相关联的、零散的形式开展,相反则是通过一种思想流或者意识流的形式进行的。事实上,人的意识构成包含自觉意识与无逻辑非理性意识两部分。通常,人的以往意识能够和目前意识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在人的主观感觉中的时间感。在当时的年代,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然而,她并未将小说核心内容放到事件与人物关系方面,而将重点放到再现任务思想与情感等方面,从而突出环境与景物所产生的印象效果。例如在《墙上的斑点》中,主要讲述一妇女在看到墙体上出现的模糊不清斑点之后在头脑中产生意识的过程。 二、伍尔夫意识流创作简要分析 伍尔夫(1882—1941)是当时英国非常有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她创作的小说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现代小说的迅猛发展,而她的意识流小说是其小说影响力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她出生于伦敦,她的父亲是一位声望颇高的哲学家和评论家。1912年,她与伦纳德结婚,结婚五年后她在自己的住处成立了一家出版社,为自己的写作生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进入30年代后,她的病情出现了恶化,坚毅的她仍然不断努力写作,往往是一部作品刚刚接近尾声就开始另一部作品的创作,但是她对自己的写作品质感到不满,后来逐渐处于沉迷状态。《墙上的斑点》是她1915年的作品,从此她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并要求作家要注重作品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提倡作家不要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上而要追求生活的真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即使不连贯的东西在每一个情节和细节上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意识流 写作特色的体现 (一)无意识想象与自由联想之间的融合 意识的本质是回归到事物本身,显现出事物的原本面貌。然而,这里的“显现”指的是应该正视自明性,想要实现此目标,必须要从非理性意识转变成一个理性表达的过程。 《墙上的斑点》的开头部分,主人公通过墙上出现的斑点,进而在头脑中出现大量的幻觉,如展现在她面前的是在一座城堡中飘着一面旗帜,随后又看到诸多骑士如同潮水般涌到岩石上的画面。站在心理学家的角度,我们得出世界大战的到来势必会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这里也包含小说主人公的生活以及思想等,而上述改变多数是通过战争的爆发才会出现的。小说主人公在受到战争的影响后,才会通过墙体上所出现的斑点联想到和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的幻觉,而这属于必然心理活动。换言之,它是主人公没有经过预定的、自由联想的意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无意识想象。通过对主人公联想部分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人公对斑点产生遐想的原因和主人公匆匆与房客分手的理由,并且想进一步知道斑点是什么。读者还会思考到底为什么主人公会出生在这里,主人公想弄清楚斑点是什么实际上也预示着主人公想弄清楚战争是什么。主人公的一切思绪就会随着注视墙上的斑点来展开,因而,无论是使人感到兴奋的思想还是令人感到痛苦的思想,都是想要弄清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然而,尽管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未能弄清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但她却真正体会到了战争。在小说结尾部分,主人公将墙上所出现的斑点比作蜗牛,随后又联想到期待让该死的战争见鬼的场面。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认为蜗牛不应该趴在墙上,这样在潜意识里就暗示我们小说中的斑点即为战争的一个象征体。 意识流小说的另一特征为自由联想,此联想是蕴含广泛意义的一个集合体,主要涉及事实和梦幻以及现实和回忆之间的循环流动。因而,在创作意识流小说时,尽可能吸纳哲学家自由联想理论,而这是常采用的一种创作方法。例如在伍尔夫创作的《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从看到斑点的那一刻开始就展开了丰富的自由联想。首先联想到的是鲜红的旗帜和 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