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

家乡人口结构调查

摘要:

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中国在新世纪的十年内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改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男女比例的失调有所下降,但形势仍然很严重;

家庭人口数都稳定在3到4人左右······全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而我村的情况

是:男女出生比例失调;老龄化问题还没有到来,但即将到来。

关键词:

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前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通过抽样全国部分的地区得到的,如果要针对每个地区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很好的了解家乡的人口结构而进行了此次调查。

由于家乡所在的村比较的大,此次调查中数据的获得是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先按村里原有的组分成了八组,然后对每组随机二十户人家进行调查,最后汇总数

据。

本次调查动员了十一假期回家的同村三个同学,是他们一起帮我完成。调查的过程有快乐,也有艰辛,但最后的结果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我们通过这次的调查

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人去沟通,如何去处理问题。收获

很多。

正文:

为了是本次调研顺利有效的完成,在前期的时候制定了一些表格。表格分为了两大类:基本表和汇总表。基本表是用直接用作调查用的,方便调查时数据的记录;

汇总表是最后统计用的,将基本表中的数据汇总统计到汇总表中。

下面是一张已经填写的基本表用作范本,其他的基本表也都是按这样的格式填写的。里面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性别,年龄,成员简单信息等四项。

基本表:

通过基本表可以统计出下面的汇总表。汇总表分为表一和表二,表一用于统计年龄分布,表二用于统计性别分布。下面列出了本次调研汇总表。

将上面的汇总表一中的数据转化成图形,生成男女不同年龄段所占比例的柱形

图,结果如下:

将得到的结果和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图进行比较。

(此图摘自新华网)

对两个图进行比较,有如下结论:我们村的人口结构并不属于理想结构,青少年和老龄年段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较理想图少了很多,中年人口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表明我村是处在一个中年型的阶段。中年人口比例大,表明现阶段的劳动力比较充足,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中年人口中偏老龄的占有很大的一部分,这会影响到持续发展,并且将来还要面对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男女性别结构也有一

定的问题,尤其是在青少年人口阶段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出生率也大于女

性出生率。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有力的贯彻,新增人口有明显的减少,青少年相对于没有受到计划生育中年人那代人口就少了很

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吃的更合理了,

也注意身体锻炼了,医疗保障也更健全了,人们的年龄有所延长,老龄人口稳步的

增长。男性出生率高于女性出生率,还是农村人思想中的“养儿防老”和计划生育

的产物。计划生育规定:当一胎是男孩时就不能生第二胎了,是女孩时可以再生育

一胎。当第一胎是女孩时,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在第二胎中生一个男孩。这就造成

了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调。我想全国之所以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原因是差不多的,毕竟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

要解决问题得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出发,计划生育的国策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转变农村人原有的思想,普及一些基本的人口常识,改变“重男轻女”

的思想,倡导: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同时加强生育制度的管理力度,

杜绝产前检验胎儿性别,减少人为因素对出生率的干预。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国家的

问题不仅是一个村的问题。每个国家都不能逃避,它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而中国

面临的窘境是:国民未富就先老了。现在能够做的是要提前为之做准备,国家加大

这方面的投入,健全国家的养老机制,让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结束语:

本次调查的成功,离不开我三个同学鼎力帮助,在这里我要谢谢他们。因为这次调查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十一假期:学到了书上没有的东西,明白了团队的作

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人类学复习资料

人类学作为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它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审视,达到对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当做全人类一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与批评;2,通过揭示我们对各种文化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分析的努力中所固有的弱点,来打破既有观点的稳固地位,达到对知识获得一般性规律的反思与批评;3,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定位,达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古典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概述:古典进化论一般又叫做文化进化论,它是人类学的第一个理论(或流派)。古典进化论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标,注重人类文化一致性的研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乐观主义的表现,表达出强烈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2、人类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泰勒及其思想 泰勒是英国第一位人类学教授。他的著作有:《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研究》(1965)、《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1881),代表作:《原始文化》。他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他主要运用文化遗留分析法和比较法。 文化遗存分析法: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游戏,民间俗语,荒谬的习惯,他认为可能跟古代文化的某一阶段有关系,它们是原始野蛮人的遗留物。泰勒的研究逻辑是:由于古代社会的文化遗留在现实的文化当中,所以对遗留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文化遗留可以视为“文明进步全过程的路标”。 摩尔根及其思想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是古典进化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研究人类社会进化问题。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古代社会》(1877)等,代表作为《古代社会》。 摩尔根用了哪些观点来支撑他的人类社会经历了“蒙昧——野蛮——文明”的思想的? 泰勒而言,摩尔根对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证,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他用四根重要的支柱支撑了社会进化论大夏。第一根支柱是生产技术发展阶段论。摩尔根以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来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第二根支柱是家庭(家族)发展阶段论。摩尔根首创了亲属制度的研究,他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族制度的早期类型与历史发展。第三根支柱是氏族理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刘晓青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的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是尤为突出的,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拼图式的,他把每一天的北京同一个地方的基本的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的一个糟糕的情况。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的点状,这些蓝色的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这个蓝色只是整幅图当中的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是在描述北京的天气的。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以及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的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的,它把北京的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它说,帝都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说明空气的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状态。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的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改写。 在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回溯历史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或它蕴含了解决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原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第一讲:生态学基础及生态学的重要性

第一讲:生态学基础及生态学的重要性 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不可调和的吗? 2. 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解决或减缓、预防生态危机? 3. 涉及生态的名词多而杂,你认为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适的? 第二讲:生命与环境 1. 生物对生态因子是如何适应的? 2. 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讲:生命与环境 1.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表现形式? 2. 结合植被演替规律,谈谈如何科学造林。 第四讲: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1. 选择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自己家乡或你熟悉的),简要描述这一生态系统类型,包括该类型所处地理位置、气候带和气候特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组成、结构、代表植物、动物等,以及该系统的价值、受威胁程度等。 第五讲:全球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1.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 第六讲: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1. 中国在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方面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 个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讲: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 1. 列举你所知道的世界各国的国树、国花、国鸟等。 第八讲:生物多样性-1 植物物种多样性 1. 试简要论述植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对人类的重要性。 2. 植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九讲:生物多样性-2 动物多样性(昆虫) 1. 说说自己在野外常见的各种昆虫,各自属于哪个目? 2. 你所在宿舍有哪些家居害虫种类?有什么防治方法? 第十讲:生物多样性-3 动物多样性(鱼类) 1. 谈谈你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鱼类?它们的营养价值如何? 2. 介绍你了解的我国某种珍稀鱼类,如何对其实施保护? 第十一讲: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保护、利用 1. 列举你所熟悉的生物多样性?并简单阐述:种类、价值、现状等。

考古人类学复习资料讲解

考古学研究 选择、填空、判断: 1.19世纪末日本学者从中国古代吕大临《考古图》的书名得到启发,译名考古学 2.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将考古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垃圾的科学 3.总体而言,考古学可以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段 4.我国的历史考古学始于秦汉 5.中国考古学之父是李济 6.当代科学考古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研究文化历史、重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阐 明社会演变的规律 7.认识人类古老性的三个阶段:神学或神话解释阶段、哲学解释阶段和科学解释阶段 8.均变论的代表人物:赫顿、赖尔,而赖尔的著作《地质学原理》是均变论与灾变论的斗 争转折点 9.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为人类古老性的确立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10.1784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对其庄园内土墩的发掘是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发掘 11.金石学到宋代达到鼎盛期 12.金石学的基本功能:考订、文章、艺术 13.创造出一种不求助文字记载的年代学方法是考古学区别于古物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14.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的著作《北方考古指南》确立了三期论,汤姆森的 三期论核心定义立足于切割工具与武器,并从墓葬和窖藏这些封闭状态出土器物的共生关系来建立相对的年代早晚 15.沃尔塞于1849年出版的《丹麦远古古物》为三期论提供了考古学实物证据 16.石器时代被英国史前学家卢伯克爵士分为新、旧石器时代 17.类型学代表人物:汤姆森、皮特?里弗斯、约翰?伊文思、蒙特柳斯、弗林德斯?皮特里 爵士,其中英国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创立了序列断代法,英国考古学家惠勒爵士发明了著名的布方系统,称为惠勒的方格 18.原生堆积:未受重大扰动的堆积,次生堆积:堆积的地层受到水流的搬运的堆积 19.埃及的重大考古发现:罗塞达碑、书吏坐像、图坦卡蒙陵墓,罗塞达碑的文字解读最 后由法国学者商博良完成,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为埃及考古学带来科学方法论变革,赖斯纳对赫特普赫若斯陵墓以及卡特对图坦卡蒙陵墓的发掘标志埃及考古学最后的成熟20.对玛雅遗址的科学研究始于1883年英国学者艾尔弗雷德?莫兹利

东财《社会学B》在线作业三(随机)1答案

东财《社会学》在线作业三(随机)-0019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1.根据社会学对文化类型的区分,制度、规范和观念等属于()。 A.主文化 B.亚文化 C.物质文化 D.非物质文化 正确答案:D 2.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____。 A.19世纪中叶 B.1911年 C.1949年 D.1979年 正确答案:A 3.拟剧论的倡导者是()。 A.赫伯特·H·海曼 B.乔治·霍曼斯 C.埃里森 D.欧文·戈夫曼 正确答案:D 4.“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初级群体的()特点。 A.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B.成员之间难以替代 C.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 D.整合程度较高 正确答案:D 5.下列哪一个不是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A.自然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目标 D.组织目标的参与者 正确答案:A 6.在社会学中,文化能够世代相传是指文化能够____。

A.纵向传递 B.横向传递 C.交互传递 D.逆向传递 正确答案:A 7.“近水楼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必要性。 A.活动空间接近 B.群体成员间的接触时间长 C.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交往比较自由 D.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正确答案:A 8.按流动主体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批进城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属于____。 A.代际流动 B.群体流动 C.个人流动 D.水平流动 正确答案:B 9.社区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在其著作《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设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中提出并使用的。 A.F·法林顿 B.J·斯坦纳 C.桑德斯 D.波尔斯 正确答案:A 10.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把群体划分()。 A.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B.内群体和外群体 C.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D.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正确答案:D 11.个体的社会化以____为基础。 A.社会环境 B.社会制度

人类生态学

家乡人口结构调查 摘要: 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中国在新世纪的十年内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改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男女比例的失调有所下降,但形势仍然很严重; 家庭人口数都稳定在3到4人左右······全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而我村的情况 是:男女出生比例失调;老龄化问题还没有到来,但即将到来。 关键词: 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前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通过抽样全国部分的地区得到的,如果要针对每个地区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很好的了解家乡的人口结构而进行了此次调查。 由于家乡所在的村比较的大,此次调查中数据的获得是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先按村里原有的组分成了八组,然后对每组随机二十户人家进行调查,最后汇总数 据。 本次调查动员了十一假期回家的同村三个同学,是他们一起帮我完成。调查的过程有快乐,也有艰辛,但最后的结果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我们通过这次的调查 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人去沟通,如何去处理问题。收获 很多。 正文: 为了是本次调研顺利有效的完成,在前期的时候制定了一些表格。表格分为了两大类:基本表和汇总表。基本表是用直接用作调查用的,方便调查时数据的记录; 汇总表是最后统计用的,将基本表中的数据汇总统计到汇总表中。 下面是一张已经填写的基本表用作范本,其他的基本表也都是按这样的格式填写的。里面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性别,年龄,成员简单信息等四项。 基本表:

通过基本表可以统计出下面的汇总表。汇总表分为表一和表二,表一用于统计年龄分布,表二用于统计性别分布。下面列出了本次调研汇总表。 将上面的汇总表一中的数据转化成图形,生成男女不同年龄段所占比例的柱形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人永远离不开的母体。无论人类文明有多发达,人类总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总有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分裂,从而克服和纠正了传统自然观的缺点和偏颇。 首先,生态自然观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整体性。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家园,人类虽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整体存在链上的环节,“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 其次,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 ,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提出“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思想。它打破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应该成为人类任意宰割和处置的对象,人类应把自身放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爱护”“尊重”和“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吸取了生态自然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营养,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观来关注人与自然的整体前途和命运,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封闭鼓励状态,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内涵,从而使理论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从内涵上来看,生态自然观不仅将现代生态学的一系列原则借鉴吸收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而且兼收并蓄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合理的要素和最新成果。从空间上看生态自然观同全球观和宇宙观相联系,从全球视野来看,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三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随着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地球已成为愈来愈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反思的交叉路口,是继续把自然界作为物质财富掠夺的对象,还是调整好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与其和谐相处,在协调中维持其动态的生态平衡,在改造中建设新的生态平衡,这已成为决定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为了后几代人也能享用到充足的资源和环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这些危机,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自然生态的恶化,这源于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偏差。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完全以自己的需要为轴心去对待自然,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具有一定的生物属性,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生态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工业、农业、城市建设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逐渐严重,以致威胁到人类以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生态建设“这一词眼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生态城市建设如今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 一、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ecological industry)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 世界生态工业园典范全球产业生态学者最常引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原型典范,是位于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的发展案例。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已经稳定运行了30多年。它位于哥本哈根市以西100公里处,全市人口仅一万九千人。在那里一群公司使用彼此废弃物作为对于本身制造所需原辅材料。该地区的产业共生关系演变过程,是一种自发、缓慢演化而成的。而这些企业之间以及与社区间的物质与能源交换网络,已沿着距哥本哈根西边75英哩处海岸地区发展成为一小型产业共生网络。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它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为核心工业。电厂给制药厂供应高温蒸汽,给居民供热,给大棚供应中低温循环热水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流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等。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了”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既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小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

小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 作者: 引言:当前,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热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呢?本文将结合人类生态学知识对以上问题阐述一下作者的看法。 一、一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和定义 (一)持续发展的由来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卡逊发表引起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失去“阳光明媚的春天”。这部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 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了《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一书。该书第一次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术语提出。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形和推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该组织在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经过世界范围内的一些专家整整900多天的工作,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出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理论阐发,强调今天大大恶化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严重性。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战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会议通过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1992年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目前对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理论模式。下面就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影响较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作一个概括。 ⑴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持续性概念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生态学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完整版)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世代:昆虫在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为止的发育周期. 2.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3.种: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与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4、种群: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这个定义表示种群是有同种个体的组合,占有一定的领域。 5、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8、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其上植物群落形成只能依靠外来植物的种子和植物的传播体。 9、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被破坏,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或受到很少破坏,甚至还残留原有植被的种子或繁殖体的裸地。 10、性比: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11、抗生:是生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即一种生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抑制、排斥另一种生物的现象。 1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3、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生理机制。 14、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二、填空题 1、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2、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4、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5、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6、种群的空间格局可分为3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 7、生长过程经过3个时期:停滞期、指数期、静止期。 8、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9、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0、森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11、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1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3、土壤:有固体、气体、液体组成的。

人类生态学论文

xx大学 人类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年级: xx 学号: xx 姓名: xx 专业: xx 指导老师: xx

摘要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个世纪。有史以来最长足的科技进步、最激烈的世界大战、最深刻的社会革命、最沉重的人口负担、最严峻的环境危机及空前的生态浩劫都发生在这100年中。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上下求索,人终于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体。单一的技术革命、社会革命或环境运动解决不了复杂的发展问题。世界正从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的城市社会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过渡。全球范围生态危机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类陷入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旨在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关于人类生态学原理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学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建设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定义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内涵为: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目标。 二、人类生态学——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新的发展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思维需要新的科学,人类生态学正是这样一门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像人类生态学那样来源于如此众多的分支学科,吸引如此众多的自然与社会科学家,有能力解决如此纷繁的社会难题。 人类对其环境关系的探讨,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议题,自有人类以来,人就在其生存斗争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学习和积累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知识,并形成了一套朴素的人类生态观。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人类生态学,它只是起步于本世纪 20和30年代的城市生态学研究;复兴于60年代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引起的系统生态学研究; 繁荣于80和90年代的全球变化的持续发展研究。各类人类生态学的国际和区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兴起。 生态二字目前已成为社会上家喻户晓的通俗词汇,但一般人都只是把它看作对生物栖息环境的自然保护,是与经济发展对立的,是与个人家庭利益相距遥远的学术问题。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生态学条目的解释中给出两层含义:一是研究生物及其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 人类生态学就是要探索不同层次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辨识系统中

(完整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学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学的相互关系 ——学习生态文明相关文件的体会一、当今环境现状 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全球生态问题。这个问题高度概括了人类前途、命运与共的同一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上报国务院,经过审议批准后,中央对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整体部署。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召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与生态学密不可分。生态文明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支撑。科学的发展能够带来对生态系统更透彻的理解,提供更有效的维护和保育措施。而生态文明建设,也会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以生态学这一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并且生态学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反之,生态文明建设也为生态学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以及研究对象,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但并不等同。 二、相关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

社会生态学汇总

社会生态学 作者:未知人气:来源:网络 社会生态学> 传统的生态学脱胎于自然学科中的生物学。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最早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它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环境生态学的诞生。 目前大部分的生态类学科研究的重点仍属自然学科的内容。而这种以自然学科的利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规划)的方式显然并不适合作为景观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生态问题。 人类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空前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影响到周围的一切,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生态因子,那么人类无疑人类是最为活跃的生态因子。人类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一个充满生机的湖泊变成一汪死水,只要他们愿意。但光、空气、温度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变数。 作为拉开环境生态学序幕的卡尔逊女士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所描述的情景正是作为社会人的人类在其中扮演了主角。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所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社会属性更多的体现在人的生活中,而自然属性随着历史的车轮已离人类越来越远,有的也只是一些在社会伦理道德下的本能行为。 传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将生物放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周围环境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原生生态学、亚原生生态学和人文生态学。他们之间的划分是以人这一社会主体为标准的。 原生生态: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人类长期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 亚原生生态:需要人类长期干预才得以维持的生态系统称为亚原生生态系统。 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作为上述两者的补充强调软环境的构建。它包含人类文明的一切。强调文化的地域性。 原生生态、亚原生生态、人文生态均属社会生态学的范畴,强调生态的社会性,它坚持以人为纲,强调设计的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 亚原生生态主要包括两大实体(城市和乡村)和联系他们的通道(公路、铁路)。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规模不断的壮大。

深生态学的文化启示与人类价值

深生态学的文化启示与人类价值 王岳川 面对现实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生态文化应运而生。作为学术史的生态文化理论的诞生于何时呢?学术界尚无定论。 一生态文化理论的兴起 “生态学”一词,是由希腊语oicos(房子、住所)派生而来,最早出现在德语中,即die Okologie,英语为the ecology。生态主义并非横空出世,其思想渊与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有着分不开的关系。1858年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阐释了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他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反对喧嚣的城市,而赞美树林和溪流的自然世界。 188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阐述了动物植物关系演化的系统树,认为精神与物质的应该和谐统一:“我们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全部科学,进一步可以把全部生存条件考虑在内。生态学是作为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而出现的。随着这一学科的发展,现代生态学逐步把人放在了研究的中心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生态学关注的核心。”这一说法应是生态理论的滥觞。 一般认为,1970年在西方兴起的“生态主义”(Ecologism)开始了生态文化的艰难历程。生态文化和生态批评出现,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开始的。相对于其他西方文论而言晚出的“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旦出现就在世界上迅速引起人们的理论兴趣,并不断加强这一理论的世界化进程。西蒙?C?埃斯托克(Simon C. Estok)认为,生态批评的诞生因为视角不同而有三个不同的日期:作为文化术语的“生态批评”最初由威廉?罗依克特(William Ruekert)1978年发表的文章“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提出,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十五年后的1993年,帕特里克?墨菲创办“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杂志,以其重量级的话语权力,重新阐释生态批评的重要性,引起广泛地关注和响应,标志着生态批评学派的逐渐形成,但是还没有学派的纲领和正式理论出版物;1996年切瑞尔?格罗特菲尔蒂、哈罗德?弗罗姆编《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和劳伦斯?布依尔的《环境的想象》的出版,生态批评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论纲领和重要的美学原则,并在学术界引起深度关注与研究,并不断在辩论中走向成熟的体系构架。 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哲学(Ecophilosophy)、生态神学(Eco-theology)、生态政治学(Ecological politics)、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生态人文主义(Ecological humanism)、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生态文学(Ecoliterature)、生态艺术(Ecological art)生态社会学(Ecosociology)、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ogy)、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深生态学(Deep ecology)等研究领域如同雨后春笋,人们在西方文论的“高原平台期”中又发现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去掉人类中心主义,坚持自然中心主义,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生态理论的基本法则,以此消除人类沙文主义僭妄的生态批评。 与其他的西方文论突显形而上理论思辨性不同,生态理论是一种直面人类现实处境的实践理论。生态批评家大都反对雅克?德里达《文字学》:“文本之外一无所有”的文本中心主义看法,坚持认为:语言或文本的存在仅仅是实体世界的文化表征,并不能说明物质世界无足轻重要,文本之外的重要东西多不胜数,怎能说一无所有?贝特认为:“后现代主义宣称一切

人类生态学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类生态学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要: 20世纪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引 发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散失等愈发严重,水土流失、森林消减、土地荒漠化、水体和空气污染、淡水资源短缺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类陷入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旨在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关于人类生态学原理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 引言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相对于当时人类生产的需求而言,数量巨大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几乎是无限的。正是经历、习惯了这一漫长的时期,在人们的视野中几乎都不存在关于环境、资源方面的问题。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载体,其作用和地位随着诸多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出现逐渐凸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现如今,随着全球物质文明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散失,如水土流失、森林消减、土地荒漠化、水体和空气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愈发严重,这使人类陷于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使能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但是人类同样又面临着重新恢复和发展已退化生态系统的迫切任务。为此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态恢复活动,旨在为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生态学概念 最初的人类生态学的概念源自生态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体和它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自然科学中,例如植物学和动物学,用这个术语普通生态去指动物,植物和它们临近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921年,Robert Park和Ernest Burgess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最初含义。他们给人类生态学下的定义是对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组织的研究,以及人类和“环境的选择性,分布,适应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他们开创性的贡献引发了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广泛研究,特别是都市地区。另外,这个从植物和动物生态学借来的概念也应用在人类聚落研究上面,这意味着应用人类生态学从生物因素角度对人类聚落加以解释,研究的因素包括影响社会组织,人类群落的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

生态学的发展史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生态学的发展史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生态学建立前期,生态学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发展期。生态学发展史证明它是密切结合人类实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关于生态学的知识,最原始的人类在进行渔猎生活中,就积累着生物的习性和生态特征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只不过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文的科学而已。直到目前,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动植物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依然是生态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有文字记载的生态学思想萌芽,在我国和希腊古代著作和歌谣中都有许多反映。我国的《诗经》中就记载着一些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说的是鸠巢的寄生现象。《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200多种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古希腊的安比杜列斯(Empedocles)就注意到植物营养与环境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及其学生都描述了动植物的不同生态类型,如分水栖和陆栖,肉食、食草、杂食等,气候和地理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等。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在其昆虫学著作中,记述了许多昆虫生态学资料,他也是研究积温与昆虫发育的先驱。1855年Al.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1807年德国植物学家A.Humboldt在《植物地理学知识》一书中,提出植物群落、群落外貌等概念,并结合气候和地理因子描述了物种的分布规律。1859年法国的Saint Hilaire首创ethology一词,以表示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但后来一般将此词作为动物行为学的名词。直到1869年,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的定义。1877年德国的Mobius 创立生物群落(biocoenose)概念。1890年Merriam首创生命带(life zone)假说。1896年Schroter始创个体生态学(autoecology)和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两个生态学概念。此后,1895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Warming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作者本人改写,易名为《植物生态学》),和1898年德国波恩大学Schimper的《植物地理学》两部划时代著作,全面总结了19世纪末叶以前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成就,标志着植物生态学已作为一门生物科学的独立分支而诞生。至于在动物生态学领域,Adams(1913)的《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指南》,Elton (1927)的《动物生态学》,Schelford的《实验室和野外生态学》(1929)和《生物生态学》(1939),Chapman(1931)的以昆虫为重点的《动物生态学》,Bodenheimer(1938)的《动物生态学问题》等教科书和专著,为动物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独立的生物学分支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纲要》也在此时期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动物生态学著作。前苏联的首部《动物生态学基础》也于1945年由Kaшкapoв完成并出版。但直到Allee,Emerson等合写的内容极为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于1949年出版时,动物生态学才被认为进入成熟期。由此可见,植物生态学的成熟大致比动物生态学要早半个世纪,并且自19世纪初到中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是平行和相对独立发展的时期。植物生态学以植物群落学研究为主流,动物生态学则以种群生态学为主流。 在植物群落学研究方面,在半个多世纪中大致形成了4个主要学派: 1.英美学派以美国的F.E.Clements和英国的A.G.Tansley为代表。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有影响的著作有Clements(1916)的《植物的演替》,Clements与Weaver(1929)的《植物生态学》和Tansley(1923)的《实用植物生态学》等。 2.法瑞学派以法国的J.Braun-Blanquet和瑞士的E.Rübel为代表。他们以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称为群丛,并建立了比较严格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完成了大量的植被图,在各学派中影响最大。主要著作有Braun-Blanquet(1928)的《植物社会学》和Rübel(1922)的《地植物学研究方法》。 3.北欧学派以瑞典的Du.Rietz为代表,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1935年与法瑞学派合流后,被称为大陆学派。重要著作有Rietz(1921)的《近代社会学方法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