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 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 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 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 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 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 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 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 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 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 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 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 麦秆锈病。 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

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μ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μ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 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 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 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 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 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 以下的地区越冬。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 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 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 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 发病变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 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 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 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 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 北,病菌不能越立,而这一线以南地区, 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 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 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 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 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jpf

小麦条锈病大田病圃抗性鉴定 【摘要】植物的抗病和感病是寄主和寄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小麦抗条锈病为例,掌握大田病圃抗性鉴定方法。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关键字】小麦条锈病大田病圃抗性鉴定 植物的抗病和感病是寄主和寄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抗性的强弱实在一定条件下针对特定的病原物而言的。植物抗性的差异表现为病害发生的轻重或者蒙受损失的多少。发病的轻和重,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不同。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的抗性有时是一致的,如苗期测定是抗病的,到成株期测定也是抗病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在苗期测定是感病的,到成株期测定是抗病的,一般称作成株期抗性。也有些病害在苗期测定是抗病的,成株期反而是感病的。【1】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很大的重要病害,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小麦条锈病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以小麦抗条锈病为例,掌握大田病圃抗性鉴定方法。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菌有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小麦GA23、小麦AG12、小麦诱导材料、小麦免疫材料)。 1.1.2菌种:小麦条锈病菌当地流行小种。菌种在小麦感病品种麦苗上繁殖。1.2方法(大田苗圃鉴定) 1.2.1观察记载 记载各品种的反应型,品种的抗性根据侵染型而定,其鉴定标准如下: 抗病反应型: 免疫(0)——不产生夏孢子堆,叶色正常,完全无症状。 近免疫(0;)——不产生夏孢子堆,但发生过敏反应(有过敏性斑点),有枯死斑点和失绿反应。

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扬麦12号等

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扬麦12号等 扬麦12号(原名扬95-76)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室与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所合作,采用滚动回交与分子标记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育成的携抗白粉病基因Pm2+6的抗病小麦新品种。于2001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点:该品种春性,株高92cm左右,抗倒性较好。穗近纺锤形,长芒,白壳,大穗大粒,每穗38粒左右。红粒,半角质,千粒重为40g左右,容重每升780g以上。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每667m230~34万穗。产量三要素协调。中早熟,熟期与扬麦158相当,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 主要特点:(1)高产稳产。在鉴定圃中表现突出,平均667m2产430.Okg,比扬麦158增产8.2%;品比圃中平均667m2产440.Okg,比扬麦158增产7.3%。1996~2000年参加全国南方大区区试、国家冬麦区长江中下游组区试和生产试验:1996~1997年度较对照鄂恩l号增产16.1%,较扬麦158增产3.4%;1997~1998年度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82%;1999~2000年度生产试验中在江苏、安徽、浙江、湖北7个试点均表现比对照增产,增幅为0.51%~10.772。在长江中下游麦区范围内多年多点试验,无论丰年还是灾年均比对照增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稳产性。(2)抗性强。高抗白粉病,分子标记检测携抗白粉病基因Pm2+6;中抗赤霉病,耐寒性好于扬麦158,耐肥、抗倒性较好。(3)品质优。主要品质指标与扬麦158相仿,适宜制作面条、馒头等蒸煮类食品。(4)易栽培。适播期范围宽,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易争足穗,克服了扬麦158穗数偏少的缺点,生产上好种易管。 适用范围:适宜于长江中下游麦区作为扬麦158的替代品种推广种植,尤其适应于白粉病重发及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土传病毒重发田块不宜种植。 栽培要点:(1)适期播种,优化群体起点:在江苏淮南麦区适期播种范围为10月20日至11月5日,过早播种,易发生冻害。中等以上肥力田块,适期早播,每667m2基本苗15万左右为宜;缺肥田、迟播,基本苗相应增加。(2)合理运筹肥料,协调群体生长:在中等地力上栽培,667m2产400kg以上,一般需667m2施纯氮18kg左右,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则。缺磷缺钾的土壤需增施磷、钾肥。(3)防治病、虫、萆害:在秋播及早春阶段搞好化除,以控制杂草滋生危害。因高抗至中抗白粉病,一般不需用药防治。根据病虫测报,及时做好赤霉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的防治。 高产、抗病、优质、早熟小麦新品种扬麦11号 扬麦11号(原名扬96G25)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室与南京农业大

【农业】紧急通知:小麦条锈病大爆发,怎么防治来看专家解答

紧急通知:小麦条锈病大爆发,怎么防治?来看专家解答!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了《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全国发生趋势预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在对2021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分析会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预计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14.28亿亩次,同比增加17.5%。其中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产构成安全风险,尤其要重点防范。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

麦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条锈病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1 为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小麦抗倒伏论文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学校 参赛队号 队员姓名1. 2. 3.

参赛密码 (由组委会填写) 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题目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抗倒性的数学模型 摘要: 本文围绕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性状对倒伏性影响的问题,运用现有的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建立了小麦茎秆的力学模型,定量的得出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研究了小麦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的应力基本规律,并给小麦育种家在育种实践中提出合理的建议。 对于问题一,我们根据材料力学的知识,用物理的公式分别求出茎秆的重心高度、鲜重和机械强度,然后直接根据公式茎秆倒伏指数=茎秆鲜重*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来计算各品种小麦的倒伏指数。 对于问题二,我们将问题一中得到的倒伏指数和测量得到的小麦茎秆性状等参数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小麦各性状参数和倒伏指数的相关性关系,并得出倒伏指数与小麦茎秆的株高、某一节间长度、壁厚、粗度和茎秆鲜重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判断了小麦茎秆各性状参数的相关性,并对国信1号和智9998品种小麦发生倒伏的原因给出解释。 对于问题三,这是一个组合优化的问题,根据已有数据和上两问的求解,通过Matlab编程分析得到小麦理想株型关于各节间长度和壁厚的最优解。 对于问题四,等效为压杆稳定问题,小麦茎秆看做为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截面为圆环形细长圆杆。建立小麦茎秆抗倒伏的数学模型,通过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茎秆在麦穗自重和风载作用下应力的基本规律。 对于问题五,我们将小麦茎秆等效成等截面的匀质悬臂梁,利用材料力学中的

叠加原理,分别就根倒和茎倒两种情况计算小麦抗倒伏的临界风力。 对于问题六,我们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和所建模型及分析结果,对小麦的抗倒伏特性和茎秆性状参数作进一步分析,提出一些育种的建议。

高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农大399

农大399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与 河北金诚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利用滚动式加代回 交转育和穿梭育种的策略,采用系谱法结合分子标记 辅助选择,经多点鉴定选育出的高产、稳产、抗病小麦 新品种。系谱为Torino/2*2552//9516/3/5*石4185。该品种于2012年2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冀审麦2012004号。 1 特征特性 农大399属半冬性中熟品种,生育期242d,与对 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 返青期叶片浓绿,生长健壮。成穗率高,穗层整齐,旗 叶上冲,株型紧凑,株行间透光性好,株高68 72cm; 茎秆柔韧,抗倒性强;穗纺锤形,穗层厚,穗多穗匀,结 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半硬质,子粒短圆形且饱满; 容重高,落黄好;每hm2成穗数615万 675万,穗粒数34 36粒,千粒重39 41g,产量三要素协调。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2008-2009年度中抗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和条锈病;2009-2010年度中抗白粉病,中感叶锈病和条锈病。 2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增产点率达100%,每hm2平均产量7805.6kg,比对照石4185增产6.31%,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5名;2009-2010年同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增产点率达100%,平均产量7203.8kg,比对照石4185增产8.97%,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 1名;2年冀中南水地组试验平均增产7.64%,平均增产点率100%。2010-2011年参加冀中南水地组生产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每hm2平均产量8355.0kg,比对照石4185增产4.99%,增产显著,居参试品种第1位。多年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农大399高产、稳产、抗倒伏。 3 品质特性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农大399容重801.4g/L,粗蛋白(干基)含量14.14%,湿面筋含量33.0%,沉降值24.2mL,吸水率57.8%,形成时间2.4min,稳定时间2min。 4 适种区域和栽培技术 该品种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适宜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每hm2播种量为150 180kg,适播期后每推迟2d增加播量7.5kg。每hm2施磷酸二铵375kg、硫酸钾1125kg作底肥,拔节期追施尿素225kg。浇好冻水、拔节水和灌浆水。种子进行包衣,及时防治田间杂草和蚜虫、吸浆虫。 (收稿日期:2013-12-18) 高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农大399 陈永兴1 吴秋红1 袁成国2 尤明山1 解超杰1 田素华2 杨作民1 孙其信1 刘志勇1(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2河北金诚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高邑 051330 ) 每hm2用磷酸二氢钾水溶液7.5kg分别于始花至盛花期、下针结荚期各喷施1次。用“升势”水溶液,或30%戊唑醇水溶液在花期进行1次叶斑病预防。叶斑病发病时用“升势”水溶液,或30%戊唑醇水溶液视情况每10 15d喷施1次,连喷3次。漯花1号植株较矮,不易倒伏。若气候特殊,封行时,株高超过40cm,每hm2要用壮饱胺300g左右,兑水500 600kg,叶面喷施以防旺长。 3.6收获前管理 在收获前20 25d,用2% 3%过磷酸钙和1% 2%尿素混合水溶液进行1次叶面喷施,一般应在下午喷施。水溶液配置:用过磷酸钙 2 3kg加水5kg搅拌浸泡18 20h,将浸泡液澄清滤出,加水45kg,然后加入尿素0.5 1.0kg充分溶解,即为2% 3%+1% 2%氮磷钙混合溶液。注意混合液应随配随用。 3.7 适时收获 植株中下部叶片脱落即可进行收获。收获期应为植株叶片脱落至顶部剩余5片叶时为最佳。(收稿日期:2013-12-13)

小麦倒伏原因及对策

小麦倒伏原因及对策 作者:陈翠环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7期 许昌市魏都区农技中心陈翠环 倒伏历来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倒伏后各单茎相互挤压、相互隐蔽,严重影响 有机物的合成、运输和积累,尤其是被压在下层的小麦甚至难以接受光照,致使有效穗数减少,不孕小穗增加,减产就不可避免。事实表明,小麦抽穗前后倒伏一般会减产30%~40%,灌浆期 倒伏会减产10%~30%。 许昌市位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中心区域,是全省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小麦年 播种面积稳定在21.33万hm2左右。在这样大的种植规模中,如何防止倒伏发生,就成为小麦 高产栽培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小麦倒伏的原因 (一)品种不抗倒 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二)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 播量过大问题近几年表现尤为突出,一般12.5kg/667m2,有的高达20kg/667m2。“有钱买籽、无钱买苗”,农民错误认为籽多、苗多,产量也会多。遇到暖冬特别是去年许昌市冬季气 温偏高,11月份平均气温偏高0.5℃,12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1~3℃,旺苗比例比去年增长 14.7%,群体接近或超过90万,有些甚至超过110万。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 而倒伏。 (三)整地质量差 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 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四)病害 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 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五)水肥运控不科学 水肥施用不合理,使植株偏高,特别是氮肥施用偏大,容易倒伏。 (六)暴风雨 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 倒伏。

矮杆抗倒伏小麦的优势

矮杆抗倒伏小麦的优势 作者(赵辉) 小麦大面积倒伏,一直是小麦生产难以解决的痛,矮杆抗倒伏小麦品种的推出,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然而,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高杆小麦(暂定把75厘米以上的小麦叫高杆小麦;70厘米以下的叫矮杆小麦)的市场仍是占有统治地位,一些专家或者可以用充足的证据来证明矮杆的小麦产量低,高杆的小麦产量高。然而事实上是,随着“矮孟牛”、“矮败小麦”等优秀矮杆小麦种质的出现,矮杆的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亦随之出现。而朝晖种业推出三抗系列矮杆小麦品种更是高产小麦品种的佼佼者,不但高抗倒伏而且高产更稳产。根据笔者比较熟悉的三抗系列小麦品种的特点,提炼出6个优势,供农民朋友和小麦推广从业者参考。 一、高抗倒伏 矮杆小麦具有抗倒伏的先天优势。65厘米高的吨麦2011面世以来,至今没有倒伏过。就更不用说三抗1号了,58厘米高的小麦,小麦抗倒伏之王,被誉为永不倒伏的小麦。什么概念呢?10级大风刮不倒,大树刮倒了它也不会倒。它只会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下理论上倒伏。 相对于高杆抗倒伏小麦,矮杆小麦风阻系数低,具有抗倒伏的先天优势。纵观历年来小麦倒伏的照片,一般都是从根部倒伏,很少有小麦的秸秆被直接刮断的。一些专家之所以坚持的高杆小麦抗倒伏的理论根据,是建立在天气大好的情况下,利用小麦秸秆的坚韧度优劣来判断它的抗倒伏能力。而小麦倒伏的情况,通常同时面临着疾风骤雨,特别是小麦即将成熟,穗头较重,遇到连续阴雨的情况下,再经受大风的袭击,就会承受不了,从而大面积倒伏。

二、高抗病 高产稳产小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抗病能力强。三抗1号小麦和吨麦2011在拔节期之后,植株表面附有厚厚一小层的蜡质层,不仅高抗叶斑病、条锈病、白粉病,对蚜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三抗6号小麦在2012年大灾之年,抗赤霉病的表现堪称一绝,是目前中国真正高抗赤霉病的最优秀的小麦品种之一。 三、高产稳产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lon and forecast of the wheat stripe rust(Puccinia striiformis Wesi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 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

小麦抗倒伏

抗倒伏性是小麦高产稳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倒伏给小麦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对小麦抗倒伏性的研究也成为目前强秆育种与栽培研究的热点。小麦倒伏可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两种类型,其中茎倒伏发生较为普遍。茎倒伏是茎基部机械组织不发达或由于第1、2节间伸长变细,难以负荷地上部植株重量,导致其茎秆弯曲或折断而发生倒伏。研究小麦茎秆抗倒的方法很多,大多数研究以评价茎秆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微观结构为主。 小麦倒伏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此期随着茎秆质量的恶化抗倒性逐渐减弱,因此茎秆质量较好的品种后期抗倒性较强"影响小麦抗倒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地上部因素和地下部因素两种,地上部主要与茎秆基部茎节的特征及质量关系密切,多用茎秆倒伏指数评价小麦茎秆的抗倒性。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和茎重等性状密切相关。茎秆机械强度大、茎秆基部第二茎节短粗、秆壁较厚、次生根数量较多、株高和重心较低的品种抗倒性较强[1]。 小麦倒伏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小麦品种抗倒性差等。 小麦品种自身抗倒能力差不同品种抗倒伏性能差异很大,倒伏与株高和基部节间长度有密切关系,节间越长越易倒伏,高秆品种抗倒能力差,受到灾害易引起倒伏,品种混杂退化,植株变高使重心上移,抗倒能力下降。 茎倒伏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对实现小麦高产构成严峻威胁。研究小麦茎秆抗倒伏规律对小麦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通过对茎秆的形态、机械强度、解剖结构、生理和生化成分等特性的广泛研究, 初步揭示了小麦抗倒伏的形态学和生理机制。近年来, 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角度也开展了小麦抗倒伏性的研究, 以期指导小麦抗倒品种的选育。木质素作为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填充于纤维素构架中增强植物体的机械强度, 其含量与茎秆抗倒伏性密切相关。木质素含量降低, 小麦茎秆机械强度变弱, 易造成倒伏; 木质素含量增加, 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加。木质素具有提高细胞壁强度和增加茎秆机械强度的作用, 其含量与茎秆刚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小麦倒伏的发生是由茎秆中木质素缺乏造成的; 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茎秆的机械强度, 增加茎秆抗压和抗倒伏能力。[2]PAL、TAL、4CL 和 CAD 是禾本科植物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酶类, 在植物的抗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PAL 是莽草酸途径中的一个限速酶,它催化 L-苯丙氨酸脱氢酶转化为反式肉桂酸。研究发现, PAL 酶活性下降时, 植物体内的木质素含量降低;而 PAL 活性的过量表达后木质素含量明显增加。小麦茎秆 PAL 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AL活性提高, 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增加; PAL 活性与小麦抗倒性密切相关。TAL 催化酪氨酸生成香豆酸, 其仅存在于禾本科植物中。研究发现,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的 TAL 活性变化规律与 PAL活性相似, 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 其 TAL 活性高。小麦茎秆的PAL和TAL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茎秆的抗倒伏能力。CAD 参与木质素合成的最后一步还原反应。小麦茎秆 CAD 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和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85 (P<0.05)和 0.72 (P<0.05), 说明 CAD 活性也能体现小麦茎秆的抗倒伏能力。4 种酶活性与木质素含量的回归分析表明, 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的 PAL 和 CAD 活性是影响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具有较高的 PAL 和 CAD 活性是小麦抗倒伏能力强的原因之一。茎秆木质素含量高低可作为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较高的 PAL 和 CAD 活性是茎秆抗倒伏能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麦抗倒指数可能受 3~4 对隐性主效基因的控制,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狭义遗传力中等。抗倒指数与基部节间长和粗、单位节间长度干物重以及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6,26(1):87~92 Jour nal of T r iticeae Cr ops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朱新开,王祥菊,郭凯泉,郭文善,封超年,彭永欣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小麦研究所,扬州225009) 摘 要:选用6个株高不同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倒伏条件下,研究籽粒形成期倒伏植株的茎秆性状、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秆、基部节间较短、重心高度较低、穗下节间较长且株高构成指数大的植株有利于抗倒伏。小麦在籽粒形成期倒伏对产量、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产量下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有所上升,但蛋白质产量下降,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亦下降。 关键词:小麦;茎秆;倒伏;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12.1;S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41(2006)01-0087-06 Stem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with Stem Lodging and Effects of Lodging o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ZHU Xin-kai,WANG Xiang-ju,GUO Kai-quan,GUO Wen-shan,FENG C hao-nian,PENG Yong-xin (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 ou,Jiangsu225009,Ch ina) Abstract:Lodging is one of the key lim itation factors in high yield w heat production.The stem characters of plants lodged on the10th day after anthesis and the effects of lodging o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in six varieties w 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plants w ith short stem and low gravity cen-ter,short basal internodes,long peduncle and high plant height component index w ere beneficial to lodg-ing-resistance.Stem lodg ing at grain form ation stage could sig nificantly raise protein content,w et g luten content and sedimentation value,but decrease grain yield and protein y ield,and decrease amylose,amy-lopectin and starch content as w ell. Key words:Wheat;Stem;Lodg ing;Yield;Quality 倒伏是小麦高产优质的限制因素之一,倒伏的严重度及对产量和品质造成的损失与作物生长环境和倒伏的发生时期有关。国内外学者对作物的抗倒伏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5],提出株高、茎粗和根冠比与抗倒性呈显著相关,降低株高是提高抗倒伏性的最有效措施[2~4],基部茎粗、单位节间干重和壁厚度与倒伏性呈显著负相关[6];基部第一节间长度和单茎根重显著影响小麦品种的抗倒力[7],节间短、茎壁厚的茎秆和发达的根系是抗倒伏品种的基本形态[8],节间长、茎壁薄的茎秆抗倒性差,同时抗倒性与根系在土壤中的固定强度有关系。麦类作物抗倒伏品种维管束面积、茎组织厚度和木质化程度、直径明显大于不抗倒伏品种[9]。倒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且与倒伏时间有相关关系[10,11],一般表现为开花期发生的严重倒伏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影响较大,灌浆期发生的倒伏对穗粒数影响不大,但倒伏后造成田间郁闭、茎叶相互遮掩、通风透光差、病害发生加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灌浆,导致千粒重降低而减产。后期倒伏容易发生穗发芽现象,引起籽粒皱缩而使容重一般降低8%左右。同时倒伏后籽粒氮含量比对照提高3%~20%,对小麦的磨粉品质也有不良影响,而对烘烤品质影响不大甚至还有正向效应[6],但对其它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较少。本试验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籽粒形成期发生茎秆倒伏进行了研究,分析其茎秆性状特征,明确倒伏后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 收稿日期:2005-06-14 修回日期:2005-08-20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BK2002205、BC2003303);江苏省教育厅资助项目(M K0310074);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朱新开(196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麦类作物营养生理和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倒伏的原因及挽救方法

小麦倒伏的原因及挽救方法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世界各地皆有种植,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会因为某些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现象,这些现象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减产。那么造成小麦倒伏的原因有哪些?倒伏后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吧。 1、品种选择不当 在种植时选择植株高、茎秆细弱、缺乏弹性和不耐肥水的品种,这种类型的品种在生长中后期,茎干承受不住麦穗的重量,从而导致倒伏。所以在选择品种时尽量选择植株较矮、茎杆粗壮、富有弹性和能耐水肥的品种,可减少倒伏现象的发生。

2、播种不当 小麦在播种时由于播种较浅,导致植株根系扎根较浅,导致中后期就极易发生倒伏现象;另外在播种时如果播种量过大,导致田间通透性较差,极易发生倒伏现象;和播种量大类似的,播种密度过大,也会造成倒伏。所以在播种时要合理的进行,播种不宜过深或过浅,也要注意播种量和播种密度。

3、肥水管理不当 在施肥时底肥施用过少,而追肥量和次数较多,而且氮肥的施用量过大,会导致植株生长旺盛,分蘖过多,缺乏其他营养,导致生长失去平衡,出现倒伏;另外田间的排水措施不当,在土壤湿度大的环境下生长,小麦的根系较细弱,极易倒伏。科学的浇水施肥,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合理的搭配氮磷钾肥,保持土壤一定的湿润度即可,不宜过湿,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防涝。

4、病虫害和自然灾害 小麦在生长时遭受病虫害的的危害,如果没有及时防治,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极易发生倒伏现象。另外在种植时遇到狂风暴雨气候,也会发生倒伏,这时人为控制不了的,无可避免。所以在种植时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发病病虫害要及时处理,以免错过最佳防治时间,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0079417.html, 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 作者:彭昌家冯礼斌白体坤丁攀刘建国陈如胜尹怀中龙维国文旭李鸿韬何海燕肖立 来源:《农学学报》2015年第05期 摘要: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准确搞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减少随高空气流传入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菌源量,从而,确保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多年来,通过采用系统监测、定期调查、田间普查、试验圃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田间发病麦株生理小种抽样送检、综合治理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首次探明了小麦条锈病菌首先传入南充市的初始菌源地地点、传播路径、传入峰次、本地流行峰次以及本地流行与传入时间、传入峰次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特点是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流行特点是本地小麦条锈菌有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1月下旬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呈较高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692。建立了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和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流行趋势是近16年来,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偏轻发生仅占6.3%,说明条锈病正处于重发流行期。流行的内因是小麦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外因是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以及重发、常发、早发和风口河谷地区发生严重。2002年以来,通过条锈病始见期、2次外来菌源传入范围、田间3次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与相关系数和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及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结合田间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进行长、中、短期预报,全市小麦条锈病短期预报准确率年年达到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8年以前提高5~15 个百分点。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流行规律;预警水平;提高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4110169 0引言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气传叶部病害,在全世界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60多个国家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广泛发生于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小麦条锈病一直是威胁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和淮北等冬小麦及西北春麦区的最重要病害之一,1950年、1964年、1990年和2002年4次大流行,分别造成60亿kg、30亿kg、26亿kg和10亿kg的产量损失。20世

小麦的倒伏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倒伏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小麦倒伏是夺取高产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倒伏类型,倒伏原因,倒伏征兆,倒伏预防,补救措施五个方面就小麦倒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研究小麦倒伏发生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生产,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小麦;倒伏;防治 倒伏是小麦密植高产栽培和严重降低商品品质的重要障碍因素。据研究资料表明:小麦在孕穗期倒伏减产31%,灌浆期倒伏减产25%,籽粒成熟期倒伏减产12%,甚至麦秆弯曲亦可造成减产。所以,研究小麦倒伏发生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生产,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1.倒伏类型 小麦倒伏可分为根倒伏与茎倒伏,均与品种特性有关,其中根系发育较差,植株过高,基部节间过长,茎秆柔软,缺乏弹性的品种一般较易于发生倒伏,通常以茎倒伏为常见。 1.1根倒伏 根倒伏主要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弱,支持不住地上部分的重量而发生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耕作层过浅,整地、播种质量较差等原因,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入土较浅,或因前期未浇水,后期浇水量过大,土层湿软,再遇风雨而引起的倒伏。 1.2茎倒伏 茎倒伏是由于茎基部的机械组织不发达,第一、二节间过长引起的。通常原因是因播种量过大,肥水充足,特别是氮肥施用过多,管理不当,而造成分蘖过多,群体过大,两极分化慢,田间郁蔽,光照极端不足,基部节间过长,秆壁薄而不实,干物质积累少,遇风雨侵袭,茎下部弯曲或折断而引起的。 2.倒伏原因 小麦倒伏原因有以下几种:品种抗倒性差,不当的栽培措施,自然灾害的影响等。 2.1品种抗倒性差 高秆品种,抗倒能力差,受到灾害易引起倒伏。例如皖麦19。据笔者调查,同等肥力、同等密度的小麦,遇到白然灾害时,高秆品种倒伏概率为80% ,而矮秆品种概率只有5%。

抗倒伏指数综合性评价

从力学角度研究小麦茎杆的抗倒伏性,对小麦抗倒伏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旨在弄清小麦倒伏与茎秆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小麦超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 小麦茎秆的力学模型 小麦穗长与小麦株高相比很小,把小麦穗重量看作集中力作用在茎杆上,小麦茎秆看作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均质长细杆,茎秆横截面为空心椭圆截面,茎秆的自重Q ql =。 2 抗倒伏的力学分析 小麦茎秆通常可视为直线生长,当重心较小时,横向作用力(如风雨等)使茎秆发生弯曲,使用力作用后,回复直线生长状态,随着植株重力的增加,横向作用力虽消失,但茎秆仍保持弯曲的形状,而不能再恢复其原有的直线状态,使直线平衡变为不稳定平衡,即进入倒伏的临界平衡状态。用cr q 表示临界状态 时茎秆单位长度的自重,cr P 表示临街状态的穗重。 茎秆在临界力cr cr q P 、作用下,在微弯曲状态下处于不稳定平衡,其绕曲线近似方程可按下式来表达233(3)2v Lx x L δ =- (1) 其中δ为位移参数 由此可得秆的势能∏为 22 233332165cr cr EI q P L L δδδ∏=-- 式中E 为秆的弹性模量。 由势能驻值原理 0δ ?∏=? 可得 2345636418()35cr cr p EI q L h Lh h L L +-+= 而穗位高可取为茎秆的高度,即h L =。则上式可化为 35516cr cr Q EI P L += (2) 式中cr cr Q q L =为在临界平衡状态时的茎秆自重,2(3)4I a b b t π =+,a 为茎秆椭圆 的长轴,b 为茎秆椭圆的短轴,t 为茎秆的壁厚。 由此可知:茎秆越高,茎秆越易倒伏,这与前面的结果一致;茎秆越粗(截面的长轴和短轴越大),临界力越大,茎秆越不易倒伏;茎秆壁越厚,临界力越大吗,茎秆越不易倒伏。这是从单一性状分析的结果。 3 抗倒伏综合评价 令5,;16cr cr cr cr cr Q W P W A σ+==cr W 表示临界力,cr σ为截面的临界应力。

小麦条锈病国内外研究概况读书报告

小麦条锈病国内外研究概况读书报告 1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进展 英国人Biffen(1905)首次研究报道了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病遗传,证明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从而揭开了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的序幕。此后一些学者对小麦抗条锈性的遗传进行了广泛研究。Straib(1962 年)报道了3 个小麦品种对5 个条锈菌致病类型抗病基因间的关系。1962 年Lupton 和Macer 对7 个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用Yr 系统来命名抗条锈基因。1978 年R?bbelen和Sharp发表了抗条锈性遗传专著,总结了从20 世纪初到70 年代中期抗条锈性的遗传研究(李振岐,曾士迈2002)。中国在20 世纪40 年代蔡旭用玉皮和矮粒多和 3 个感病品种杂交,研究了小麦抗条锈的遗传方式。汪可宁1963 年报道了1955-1958 年间有关亲本选择、杂交方法和个体选择的原则研究结果。70 年代后国内开始对一大批小麦抗条锈材料进行了研究,对一些重要品种的抗条锈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确定了部分抗条锈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具体位点。这些研究对抗条锈育种和控制病害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对植物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鉴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同工酶标记、染色体原位杂交和DNA 分子标记新技术为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更快速、更精确的技术支持。 2小麦抗源抗条锈基因的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许多抗条锈基因已被发掘。国际上正式命名的小麦抗条锈基因共67个(Yr1-Yr67);暂时被命名的抗条锈病基因共40个,分别分布在小麦的不同染色体上,除了1A和3A染色体外。这些抗病基因中有苗期抗病基因,如Yr15,Yr17和Yr47等,成株期抗病基因如Y r18,Yr29和Yr36等。另外,有多于140个QTL位点被定位在小麦基因组上,它们分布在小麦不同染色体上,这些QTL位点对小麦条锈病抗性有不同的贡献率。普通小麦是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大部分来源。与此同时,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可以来自于小麦野生近缘种。例如Yr5是一个广谱抗性基因,它来自六倍体的斯卑尔脱小麦属,几乎对全世界范围内所有其它小麦条锈生理小种都表现抗性反应。除此之外,一些抗锈基因来源于小麦野生种。硬粒小麦是Yr7的来源;黑麦的1BL/1RS易位系,是Yr9的原始祖先;Yr15来自于野生的四倍体二粒型小麦;簇毛麦是Yr24与Yr26的祖先。其余大部分抗条锈病基因均来自普通小麦。另外,一些野生小麦种属或小麦地方农家种里,蕴藏着很多一直未被利用的小麦抗条锈新基因,且其抗病性持久性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韩德俊等在小麦苗期和成株期,评价了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域13个省的501份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的抗条锈性,结果显示当前小麦主产区的抗条锈水平较低,有效抗源主要集中在92R系,贵农系列等小麦品种(系)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专业:植物保护 班级:2010级1班 姓名:______尹全飞____ 学号:_____20100333____ 二零一二年四月一十五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小麦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方法; 二、实验材料 田间正常生长小麦,包括品种:B21-F6-5-4、BL-21-13-7-5-3、苏麦-3 B44-F6-1-5 三、实验方法 1、随机抽取100株同种小麦植株观察其旗叶; 2、观察鉴定并记录其抗病感病类型及严重度;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记录四种不同的小麦品种; 4、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制作出统计图表; 5、根据数据及表格,分析讨论,并且最终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病级: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 严重度:0—7级 一、品种:B21-F6-5-4 生育期:乳熟期 数量:100株 调查时间:2012年4月6日17:00 调查人:尹全飞、杨平、徐伯驹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病级0 0;0; 2 0 0; 3 3 4 4 X 3 0; 0; 0; 1 4 3 0 0; 严重 度0 1 2 2 0 0 4 3 6 6 7 4 1 0 2 1 6 4 1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 2 0 0 1 0 0 1 2 0 1 2 0 0 0 1 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1 1 1 1 1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