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情理课堂的认识

浅谈对情理课堂的认识

情,通常意义我们指的是情感,是人们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在心理活动上的表现和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

理,通俗的将就是道理,与感性相对应的,所有理性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理。

所谓的情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理生于情,理寓于情,理以节情,理以化情,它既是以情感为基础,又以理性为导轨,且以实现通情达理、合情合理为目标,并在情理的交融中,化解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冲突,达到中庸的思想境界。

一、什么是情理课堂。

指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力求课堂教学活动入情入理、情理相融.更形象地说,以理为骨、以情为肉,做到感性的回归,理性的唤醒。

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骨肉丰满.

二、情理课堂的“六大抓手”.

我们通常把情理课堂分为情感、情境、情趣、文理、学理、道理。

苏霍姆里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情感从何而来?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加深理解和体验,加深感悟和思考。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语言文字中是浓浓的情感文字,每一篇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

《天鹅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突然,一只个儿特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块似的把自己的胸部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扑打,第三次……”那一次次冲击、一次次的扑打,一次次的颤动、让我们的心随着文字而感动,而颤抖,情感就从文字中冉冉而生。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无需琐碎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教学中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生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

《母鸡》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母爱的伟大,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扮演母鸡,半蹲下,并相机引导:

师:“孩子,你这样蹲着累吗?"

生:“很累。”

师:“那你站起来呀。”

生:“不,如果我站起来,我的小鸡就会感到寒冷。”

师:“孩子,你蹲着感觉怎样?”

生:“脚很酸,还有些麻。”

师:“那你站起来呀.”

生:“不,我要保护我的小鸡。我要教它们学会本领,这样才可以生存下去。”

……

师:对呀,鸡妈妈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半蹲着--—

(生读文字)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

师:即使腿酸了,脚麻了,为了自己的孩子,它依然一次又一次的——

(生读文字)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

随着老师深情并茂的描述,情感就在一遍一遍反复诵读中体现出来。以“情”带“情”,学生入境入情,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情境

李吉林老师专注情境教育40多年,她在情境教学中提出:情境教学就是要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创设有关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情境之中,使创设的情境之境深远。

情境作用于人的感官,可以产生一系列心智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创设生动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激活思维、接受知识,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增长力量,在审美的体验中丰富感受、陶冶情感,在多样的活动中开阔视野、展现个性。

1.教学中的情境素材

“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于亲。”现代教育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电化教育手段,多媒体以其声像并茂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究魅力。课堂中教师作用于为学生创设情境,所使用的图片、卡片、声音、绘本、视频、故事、朗诵、人物角色等都被可统称为情境素材,通过素材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

2。利用素材创设情境

我曾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为紧扣“西沙群岛的海

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段文字的描述,利用多媒体,向孩子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海底鱼儿的世界。当各种各样的鱼儿伴随着音乐鲜活地游动起来,鼓起身上的刺儿来时,语文教学的内容已经由静态变动态,视频将孩子们的思维与文字勾连起来,化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孩子们对句子的理解,触摸作者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耳熟能详的文章,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少者甚少,对于它的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热闹非凡,仅仅在文字中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许多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圆明园的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利用色彩鲜明的图象、优美的音乐,再配以舒缓和谐的解说,让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称奇之声,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情趣

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最富有情趣的学科,它包罗万象,妙趣良多。课堂中,师生的一颦一笑、课堂的一张一弛之间,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就是情趣.

1.课堂中的情趣来源。

“情趣”的三个来源:一是教材中所隐含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知识道理,它们是“情趣教学”的客观基础;而是教师教学语言的情趣,教师组织的节奏,师生互动的性质和水平.它们是“情趣教学”的主观条件;三是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素,情感因素和认知建构水平,它们是“情趣教学”的决定因素.

2。巧妙的为课堂注入情趣

曾几何时,我们将课堂的情趣淹没在琐碎的讲解中,消失在不变的教法里,夭折在教师的认知上。教师如何在45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方

式和手段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如何使语文课堂如孔雀开屏般异彩纷呈,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地和升华心灵的舞台?

(1)形式多元化的课堂

教材所选内容多是经典的作品,但文章的价值不一,有的是立意,有的是结构,有的是语言,针对不同教材,教法与学法也各有千秋。

《大拇指汤姆》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汤姆站在国王的餐桌上,向周围的人鞠躬问好,还跳起了舞。"在讲解“鞠躬”一词中,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请了两位孩子到讲台上,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展示什么是鞠躬.孩子们都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老师问:“你们觉得谁做的更标准一点,为什么?"孩子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也理解到行鞠躬礼的要求:一是要伸直腰,双脚并拢;二是男性要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女性双手合起放在身体前面;三是鞠躬时,弯腰速度适中,目光向下看。老师适机对两个孩子进行奖励,一个孩子对老师说了声谢谢便离开。老师对另外一个孩子说:“我不要你说谢谢.”孩子灵机一动,面对老师行鞠躬礼。整个词语教学老师花了6分钟,教师巧妙的为课堂加入了新鲜元素,让枯燥乏味的词语理解变得生动有趣,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也为课堂带来乐趣。

(2)融入传统文化知识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它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课堂上也起着穿针引线的妙用。

在《父亲的谜语》一文教学中,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老师一共准备了2个谜语,第一个谜语非常简单,孩子们一猜就中。第二个谜语孩子们思考了很久,老师问:“你们在认真的想吗?”、“你们在使劲的想吗?”、“你们在绞尽脑汁的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是

的。“孩子们,你们现在认真思考的状态,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苦思冥想'"。老师巧妙的创设情境,利用猜谜语的过程,解决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引出课题.

(四)文理

这儿的“文理”是指教材的外在的“肌理”及内在的原理。包括文本自身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等。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本质特征,既要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

一篇课文的教学,关键要看文本在学习读写方面能否给学生当“样子”,即文本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哪些条件、打下什么基础;写作能借力于文本中哪些典型性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知识和技巧.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文本发挥的功能要让学生知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对事件的详写和略写已经心中有数;看见了作者在写好一个动人场面时,从集体的做法再到个人的做法的描写,做到了点面结合。让文本真正充分发挥的“例子”作用,把学习导引向今后的生活和语文实践上.阅读的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文文字运用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基本素养.(五)学理

学理,一是指语文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二是指语文教学要符合母语教学的规律;三是通过语文学习掌握的方法、悟得规律、发展思维能力。

一位老师在执教《春联》一文中,让孩子们在家里带来一副春联,他让孩子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春联.结果,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介绍,只是将春联读了出来。于是,老师利用PPT出示文本让孩子们读一读: 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

花红”。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许多孩子找到了规律,在介绍春联时,作者用了这样的句式:

“有的……如……;有的……如……;有的……如……;"此时,他让孩子们再来介绍介绍,孩子们学会了用有的……如……的句式。他又让孩子们4个人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将相互介绍,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课文中的介绍方法,4个人依次介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段优美的文字。

有了学理做基础,语文课自然澄明起来,老师用智慧让孩子们学会了方法,并学以致用,为讲解、阅读、写作奠定了基础。

(六)道理

韩愈在《师说》中说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因此,在课堂中明白道理、悟得真理、理解哲理,是语文情理课堂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读有字书,还要明字理.如:人情冷暖、人生追求、处世态度……让学上在丰富的文本世界里,与高尚惹怒和深刻的思想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在习得知识、培养智慧的同时聪慧明理,学会做人。

情与理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活动,有情有理,课堂才会有静有动、有张有弛、有声有色.

情理结合

情理结合 ,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xxxx中学xx 新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觉得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 “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 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 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

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 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语文课的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语文课的德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就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唤起学生再造性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现旧社会凉薄苦人儿的种种情景,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进一步则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场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同冷漠的社会联系起来,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再如,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总之,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师生情理互动 构建和谐美术课堂

师生情理互动构建和谐美术课堂 【内容摘要】高中美术课堂,在互动上一直比较薄弱,本文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以情感赢得情感,美术教学应该实用,贴近生活这两方面入手,论证构建和谐美术课堂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美术课堂感情生活式互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如果我们不与学生走在一起,一切教育只会变成空中楼阁。那么,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从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走进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贴心人是一条成功之路。因为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生也就会理解老师,体会到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这样,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配合老师,构建和谐美术课堂。 一、以感情赢得感情 面对一群浪漫、叛逆又可爱的高中学生们,怎样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呢?爱,因为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爱便没有现代教育,没有爱便没有真诚。除了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以外,还要以高尚的情感去感染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与共鸣。做为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师,也有着学科的优势。 1、建立生活联系。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一起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可以很好的把双方的感情拉近。有资料表明,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生感到积极的内心体验,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活动。同时,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轻松愉快的情绪能激活大脑,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引起和保持人的兴趣,产生超常的记忆力,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上课前,学生陆续来到美术教室,笔者经常会和学生聊聊天,聊学习之外的内容,也聊我喜欢怎样的学生等话题,虽然和上课的内容无关,课间的时间也很短,但聊天过后的学生特别“挺”你,发言也积极了,他的感情世界中,或许我不但是他的老师,同时也是朋友。美术教师平时和学生的接触不多,通常每个教师都会教多个班级,一个星期每个班级只有一节课,根本记不住多个学生,但是课前的聊天很好的调剂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产生的陌生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师生互动就强。 2、投入真挚的感情。课堂教学一定是鼓舞人心的,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课堂中,教师若把真挚的感情投向教学活动,把暖心的话语洒向学生,把会心的微笑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受到感染、鼓舞。我们是从学生时代慢慢走向老师的位置,每个学生都喜欢爱笑的老师,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微笑,保持真诚的笑容,真的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美术课上。从现在开始培养那种气质,真的是很有必要

情理教学,魅力课堂——浅谈小学数学实施情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情理教学,魅力课堂——浅谈小学数学 实施情理教学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福建泉州 362803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育实践,对小学数学实施情理教学的价值及其 有效策略进行了细致阐述与探讨,旨在于让小学数学焕发出细腻的人文性以及条 理清晰的数学性,以此推动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进而获得 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理教学;概念;价值;策略 情理教学是新近被提出的一个科学教育理念,引发了广大教师们的关注与探讨。那么,情理教学的概念是什么?小学数学教师又当如何从自身的教育实践出 发践行情理教学理念以让其最大限度上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及其效用呢?下面, 我仅对实施情理教学所打造的小学数学魅力课堂这一主题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情理教学的概念 所谓情理教学,情指的是感情、情感、情境、情趣等彰显感性、人文色彩的 因素,理指的是道理、条理、学理等凸显理性、思辨、逻辑等色彩的因素。情理 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既要关注人文、情感等的锻炼,又要想法促进学生理性、思辨等的发展,力求促进学生实现感性、理性的共同进步图提升。 二、小学数学实施情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乐于探理 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倾向于结合实际情况巧妙创设情境,以情境 诱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们置身于情境之中产生探索的兴趣与热情,焕发 主动求知、积极学习的欲望,并能与情境发生作用的同时以一种轻松而有趣的方

式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创设适宜的、灵巧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理。 例如,在教学“负数”这一节数学知识时,对于这一新接触的数学概念,不 少小学生们愿意学,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我不仅向学生们展示了 负数的相关数学知识,包括负数的定义、表现形式等,而且更是向学生们着重讲 解了负数背后的丰富人文内涵,像最早记载负数的是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 算术》,其中引入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正”、“负”这 一对术语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到现如今……“负数”知识是我国数学史上的璀璨 智慧明珠,在接触这些负数数学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容易由内心深处迸发强烈 的探究兴趣与了解的积极性,也产生了浓浓的自豪感,由此,既向学生们讲解了 数学负数相关知识,而且也向学生们巧妙渗透了负数的人文史,效果一举两得。 这种向学生们延伸知识所创设而来的情境很好地同学生们形成了情感共鸣,使得 学生们同时受到到了情理的熏陶与心智的启迪,为他们切实学好知识,形成人文 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由事及理,领悟哲理 不少教育专家及学者提倡“生活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 从生活出发,联系学生们已有的社会生活去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们 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知识学习及其运用的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生活,这种生活与 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很好地符合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也为教师们的 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与前进的道路。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节数学知识时,我便向学生们设置了如下生活 中他们时常会接触到的一种情况:节日来临之际,某商场搞转盘抽奖的促销活动,其将一个圆形转盘划分成了10份,规定,当转盘转动并停止后,指针指向哪一 区域,便可获得相对应的奖项;其中红色部分代表一等奖,可获得200元的商品 购物券,黄色部分代表二等奖,可获得价值5元的商品购物券,蓝色部分代表三 等奖,可获得价值1元的商品购物券。认真观察这个圆盘,可以发现整个圆形转 盘上并没有红色的区域;黄色部分占据了十分之一,而蓝色部分则占据了十分之九。站在顾客的角度,请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分析该商场的促销活动科学吗?

情理相融 重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策略

情理相融重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者们逐渐意识到,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已 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育人价值。在小学数学 课堂中,也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情理相融的教学策略,通过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综合素质。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重塑教学育人价值, 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搭建情理相融的教学桥梁 1. 引入教育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不能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融入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感与感知 中感知数学的魅力,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活动或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其对数学的兴趣。 2. 培养数学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小故事、温暖的语言以及与数学有关的感受、体验等方式,来营造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可以讲述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 趣。 3. 引导数学思维 情感和理性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 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增加数学思维途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去理解和掌握数学,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和联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各显神通, 发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借助育人平台重塑教学方式 1. 设计情感化教学任务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具情感投入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感化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数 学问题的解答,或者设计一次数学游戏比赛,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习数学。 2.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构建小学数学“情理共融”课堂刍议

构建小学数学“情理共融”课堂刍议 摘要:构建情理共融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新时期背景下对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关教育家明确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单调过程, 还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素质培养、能力促进、情操熏陶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构建小学数学情理共融教学课堂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 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的优化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理共融:教学课堂 小学数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为学生奠定基础的逻辑思维以及想象能力的 重要途径,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打造融 情于理、情理共融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被动变为主动,将知变成识,将识 变成智,从而满足新时期教学需要。由此可见,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环境当中构建情理共 融的数学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一、以情感人,激发学习热情 在整个教学课程当中,教师的人格和感染力是有效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 教学工作者,教师应该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的内在美。在教学当中依靠自身 的人格魅力去点化、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尊重、欣赏、学习、探究、 包容,让整个课堂变得感性而又理性,在课堂当中融入教师的情感和数学的理性知识相结合,构建情景相融的教学课堂,不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人格魅力,而且也能够感受 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来[1]。 比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程当中向学生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出 在这一组数字当中,哪个数字是哪个数字的倍数又是谁的因数。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尽管 学生的答案正确,但是不全面,而且有失偏颇,这时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对这个学生的回答 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交流,加深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接触这位学生,感谢学生做出的回答,但是要提醒学生回答不够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能 够让学生们感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温暖,也能够让该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积极 的参与到倍数因数的交流讨论当中,也让学生学会了包容、理解、探究的心境。 二、以理服人,培养学生自信 情理共融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当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当中,初步建 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开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同时自信和成就感 是学生在学习当中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优秀学生在学习当中必备的素质之一。著名的 军事家拿破仑希尔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信心是生命和力量,是创立事业的根本。学生在 学习当中有信心,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讨 论当中,能够在教师和学生面前自信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观点和见解,从而产生知识的 碰撞,达到情理相融的境界。 比如对于班级当中的学困生,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困生当前的状况,并且能够在实际的 教学当中引导学困生的学习。如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困生的状况,给学困生预留 简单的作业和问题,走下讲台,接触学困生,鼓励学困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当学困生 对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要大力的赞扬学困生,包括学困生积极回答的 勇气和胆量,还包括赞赏学困生学习的进步、见解的正确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 会到成功的滋味,初步建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逐步培 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班级的学生也能够逐渐的跟上学习的脚步,从而建立有效的数学教 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2]。 三、情理结合,构建共融课堂 情理共融的数学课堂,也就是要将情和理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在数学学习当中不断的 展现出情和理。数学课堂自身具有抽象、逻辑的特点,对于小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来说会感 觉数学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充分的利用情景结合,将理性知识和感性数学活动相结合,让学 生在感性中认识理性,在理性中认知感性,从而实现情理相融,在感性活动中充分的理解和 把握数学理论知识。

听了李伟忠老师的课后

听了李伟忠老师的课后 周末听了李伟忠老师的课,他的课给我的感触最大的是:李老师的课堂是很富有情趣的,真的达到了寓教于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我由衷的感叹,他的那节观摩课讲得真是好。 做课后,李老师做了一个有关《语文情理课堂的实践和思考》的报告。这个报告是李老师结合着自己所主张的理论和自己平时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阐述的。报告做的很精彩,我也认真、详细地记着笔记,生怕遗漏了什么。 李老师重点谈了一下当前语文课堂中所凸显的情趣问题。李老师说,在他下去听课的过程中,感触最大的是,一些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的枯燥、乏味、一点新意都没有,一点情趣都没有,这是对孩子们听课的最大折磨。那么我们的课堂的情趣都去哪里了??李老师给我们分析出来以下几条: 情趣,淹没在琐碎的讲解中。整堂课,老师是绝对的主角,讲个没完没了,学生很少有发言和思考的机会,只能呆呆地坐着听讲。这样听之无趣,学之无味的课堂,老师出的力气虽然不小,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积极的参与,没有精彩的发言,课

堂教学自然“波澜无惊”,好似“一潭死水”。 情趣,消失在不变的教法里。课文分析法是老师最为熟手的,显然用得最多,其次就是朗读法了。而朗读缺少变式,仅仅是齐读,很多老师在朗读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必要的激励,于是,更多的学生成了有口无心的“念经的小和尚”。 情趣,夭折在成人的认知上。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是有区别的,成人的认知与儿童的认知是存在着差异的。成人对世界的认识更为理性与现实,而儿童的认知则是感性的、天真的、充满着遐想的。儿童的创新想法或对未知的探求如果被老师的“这怎么可能呢?”等反问与责备而无情否定,那么,这刚被点燃的情趣火苗又在顷刻间被掐灭了。 那么怎么让我们的课堂有情趣呢??李老师也和与会老师进行了交流。李老师总结了几点看法: 一是以“情”激“趣”。儿童是感性的,童真与童趣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儿童心灵与认知上这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坚持以“情”生“情”、以“情”激“趣”,用丰富而充沛的情感去传递、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 二是以“物”激“趣”。儿童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如果有更多的感觉器官参加,认识也就愈发鲜明、确切、深刻。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实境课堂情理结合

实境课堂情理结合 摘要: 一、引言 二、实境课堂的定义与特点 三、情理结合在实境课堂中的应用 四、实境课堂情理结合的意义 五、结论 正文: 实境课堂情理结合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实境课堂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实境课堂将现实情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情理结合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在实境课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围绕实境课堂的定义与特点、情理结合在实境课堂中的应用、实境课堂情理结合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境课堂的定义与特点 实境课堂是一种以现实情境为背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境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境课堂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提高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情理结合在实境课堂中的应用

1.情感教育:在实境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理性教育:实境课堂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理结合:在实境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情理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境课堂情理结合的意义 实境课堂情理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情理结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在实境课堂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 总之,实境课堂情理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小学课堂实施“情理”数学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

小学课堂实施“情理”数学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的教学为例 情理概述: “研究儿童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对学生 “学情”的准确把握是数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情理”数学的教 学要基于学生的“学情”,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情境创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实施课堂教学。在“做、想、说”中,着力于唤醒学 生已有的经验,点燃学生理性的火花,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思考: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 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推广到小数加减法中去,体验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小 数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识来自主学习小 数的加减法是一个重要策略,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 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教学实施: 一、温故知新——联通唤醒

1.复习: ①8.3(元),你认识吗?预设:8.3、8个13个0.1、83个 0.1……。 ②8.3+1.5(怎么算?)5.3-2.5= 2.6+3.8= 12.4- 4.5= 2.引入:同学们, 从“‘先行’学习单”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 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到小数? 揭题:是啊,在购物时经常会用到小数,而且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先行’学习单”和互动交流对接生活、了解学情,唤 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确实把传统的40分钟的课堂打开,触角向生活有效延伸, 通过复习小数的意义、性质及一位小数加减法,唤醒学习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创设情境。 谈话:大家知道每年的4月23日是什么日子吗? 回答:世界读书日。 小结:看来大家也喜欢阅读,没错!因此我们把“四月”称为“读 书月”。我们的好朋友小丽和小林走进了书店,打算选购一些自己喜 欢的图书。(课件出示情境……)

关于心理课心得体会7篇

关于心理课心得体会7篇 通过学习心理课,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心理课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参考。 心理课心得体会范文1 告别了中学时代,跨进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人每踏进一个新环境,都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宽松的生活环境,我们一下子难以适应。所以说,作为大学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完成学业深造的同时,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学校给我们开设了心理课程,导师是陈理才。虽说陈导师其貌不扬,年纪与我们相仿,但却丝毫没有削弱其幽默的“威力”。课堂上总不乏有同学发自心底的笑。原本以为心理课是导师发表长篇大论,不大愿意去,第一堂课还迟到哩。实际上呢,陈导师并不“简单”,我凳还没坐热,已彻底被其迷住了。说实在,上陈导师的心理课是一种享受。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同时,还让自己发现了自己。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我心理有问题吗?”“我的心理与他人比较是否正常?”这些可以说是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可能都会问到的问题。以前自己对心理健康标准缺乏认识,总觉得自己是个“怪人”,“心理有问题”。有时,还会因某方面的心理压力或障碍过于紧张恐惧。学习了相关的心理知识后,觉得心理障碍其实也并不可怕。只要及时给予关注,并加以引导,这些成长中的困扰是可以消除的。 记得陈导师说过几句趣话,“青春痘是青春的象征”,“鼻子小也有好处,不容易被天上掉落的东西砸中”。说得太对了,不是么?换一个角度看事物,其实也不会太坏,要乐观啊。我们时常因自己的长相、能力、学习成绩等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严重者还会过度自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与“理”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与“理”研究 作者:吴冬云 来源:《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20年第04期 摘要:情感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而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向学生讲述德育知识的课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课堂。为此,教师可以有效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内容,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从而打造“情”“理”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感;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B-0103-0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但是,单纯为学生教授理论知识的课堂难免显得冰冷,没有温度,而情感的有效渗透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践德育知识内容,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行统一。为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融入情感元素,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整合,以便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理统一。 一、打造情感氛围,实现情理整合 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其行为举动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面部消沉,无精打采且一脸严肃,那么只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沉闷,使学生远离教师,进而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面带笑容,以热切的目光凝望学生,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让学生因老师情感的吸引爱上学习。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状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以便在实现情理结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我们的梦想》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能够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情感以及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首先在课堂的开始,教师要满怀欣喜地走进教室,给予学生舒心愉悦的情感,使课堂氛围变得温馨。其次,教师可以用亲切的目光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在学生紧跟教师进入课堂中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山杏花开的时候》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中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你是如何理解中国梦”的问题,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回答。之后,教师则可以用婉转的语言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并以激昂的情绪带动学生理解我们的中国梦,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情理课堂”教学模式诠释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情理课堂”教学模式诠释人教版新课标 一、小学语文“情理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尴尬现状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 1.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的。 新课改之后,广大教师普遍认为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感性的。小学语文是情感性学科,语言文字在记载知识的同时,还刻画形象、表达情感、传递态度。从丰富的内容上看,自然科技、人文艺术、精神生活等等,构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的感性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教学的目标上看,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在于语文本身,而在于实际生活,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养水平和现实生存品质;从学习的主体上看,小学生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更多的是用感性的方式去获取知识、认知世界。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感性无处不在。然而,在新课改“感性语文”的大旗下,许多教师又有新的困惑,他们不敢在课堂上涉及有关文章的分析、结构的解剖、方法的指导等理性范畴,唯恐扣上“老传统”的帽子,致使语文教学效益的严重滑坡。 2.小学语文课堂不能没有理性。 新课改之后的课堂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重情轻理”的倾向,突出表现为语文课堂的理趣的欠缺和语文学习的理性的忽视。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了理性,特别偏重知识的分析与讲解,导致课堂的死板,学生主体性的丢失。语文教学理当纠正以往语文教育中过分理性,但也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一些理性思维的培养,比如:怀疑、批判、思辨、探索、逻辑等等,相比较我国传统的感悟文化而言,这些理性思维或许正是我们所缺少的而又必须补上的。于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又呼唤“理性的回归”。 (二)情境教学理论的启发指导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形真。就是把课文所写的景物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为学生所能接受。“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语)引导学生感知形

小学数学“情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情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改革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效课堂,“情理”教学也应势而生。“情理”教学主要是通过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有效实施“情理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一线教学体会,围绕“情理”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展开三方面的探究。 一、结合学情,明确重点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下,“情理”教学的实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能够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开展“情理”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实际学情有清楚的掌握与了解,与此同时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明确“情理”教学中的教学重点,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情理”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首先要结合学生学情以及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在实施中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其一,要充分的了解教材内容,掌握编者的意图,有效把握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全面而深入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且在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情理”教学中,强调的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基础,力求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服务。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下,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全面掌握编者的意图,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掌握,并且要了解与这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和新知识,一方面能够关联旧知识做到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是要为以后新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打下基础。例如:在进行《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材知识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要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将与之相关的以往所教学过的旧知识进行整理,比如“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整数的乘法”等等,这样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

浅谈语文教学中情与理的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情与理的统一 新基础教育作为第一支在中国本土建立起来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教育表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生命·实践是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基因,实现了新基础教育的代际功能、生成机制、内在生成性。生命、实践是新基础教育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即教天地人事情,育生命自觉。生命是教育的魂,实践是教育的行,两者实现了中国教育学特色化的表述,改变了教育学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新基础教育双螺旋的有机生成。 一、新基础教育视阈下的学生观 (一)现实的学生——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新基础教育将教育对象看作是无可替代的现实存在的个体,是活生生的有着独立意识的生命体,其落实在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观也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论述了学生的两种思维差异,一种是艺术思维,一种是分析思维。前者类型的学生惯于用画面、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情绪因素占优势,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对靠理智认识的学生来说,世界首先展示的是逻辑的、因果的一面,这种分析思维更容易发现事物规律。 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语言的理解、训练与运用。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靠语言来组织。感性的学生易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文本逻辑分析缺乏兴趣和耐心,而理性的学生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缺少情感共鸣。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二)理想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2002年2月,清华学子公园硫酸泼熊案甚嚣尘上。能够考入清华大学不得不说是对这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肯定。但是由于其缺乏共情心、同情心,最终造成了这场生命悲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改倡导下,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得到改善,“活動教学”、“体验教学”等新式教学法在基础教育中开始普遍推行。但是,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忽视语文学科的双基教育,没有理性分析与规范训练的课堂造成语文学习的虚假繁荣,直接导致学生语文基础能力下降,情理统一是语文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寓情于理,打造精彩课堂——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理交融

寓情于理,打造精彩课堂——论小学语 文教学中的情理交融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已逐渐从最初的教科书 讲解转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然而,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管理现状而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仍然过于强调理性,忽视了引导学生情感学习,它是 语文的一种情感文化体验。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围绕教师情感与教学理 性有机结合这一研究主题,探讨如何在实施小学语文教育中真正实现情感与理性 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情理交融;感性顿悟;理性认知;小学语文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有别于其他学科。小学语文基础教育学科作为一门 具有科学性和基础性、完整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未来知识发展能力需求仍 然具有重要性和指导意义,对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老师不能通过实验和其他直观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方法相对简单。教学以书本知 识为基础的,只注重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所以要 教授的知识相对枯燥,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近年来,我国实施教育改革,但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着 一些教师的思想。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育中提出更多的创新理念,不仅要注 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要把追求学生高绩效的目标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还要注意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情理交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教材内容的深入浅出,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小学语文的作用不容忽视。小学语文教育是向学生广泛 传输语文知识的重要学科,也是小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人文性教育学科,语文教学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学生对语文所学课文的重点知识掌握,强化培养学 生的情感文化体验,做好语言文化与学生素质教育衔接工作。在课本中文言文这 个词为什么这样解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解释相关的故事是提高语文教学基本素养 的关键。虽然教科书是书面的,但它们不应该局限于写作。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不 仅体现在严格的文字上。实施和深化教材的素养也是必要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所以提高是自然的。因此,注重教材思维的提高 是小学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初步内涵。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比成年人更具有丰富想象力和丰富创造力,他们的情感审美也更敏感。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生和语文教师应充分注意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充 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产生浓厚兴趣。此外,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向小学生开展不同时代哲学、思想、情感和 其他审美知识元素,以他的情感知识体验和审美知识素养打动小学生,充分发挥培 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小学生对情感知识的有效 学习。 三、情理交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生词理 解困难。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采取反复记忆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单词。然而,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冲突,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他们的词汇感知, 而且学习效率也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欧亚 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加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的情感运用和理性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教材,使学生更适合学习和生活,并以故事的形式

浅谈对情理课堂的认识

浅谈对情理课堂的认识 情,通常意义我们指的是情感,是人们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在心理活动上的表现和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 理,通俗的将就是道理,与感性相对应的,所有理性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理。 所谓的情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理生于情,理寓于情,理以节情,理以化情,它既是以情感为基础,又以理性为导轨,且以实现通情达理、合情合理为目标,并在情理的交融中,化解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冲突,达到中庸的思想境界。 一、什么是情理课堂。 指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力求课堂教学活动入情入理、情理相融。更形象地说,以理为骨、以情为肉,做到感性的回归,理性的唤醒。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骨肉丰满。 二、情理课堂的“六大抓手”。 我们通常把情理课堂分为情感、情境、情趣、文理、学理、道理。 苏霍姆里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情感从何而来?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加深理解和体验,加深感悟和思考。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语言文字中是浓浓的情感文字,每一篇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

《天鹅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突然,一只个儿特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块似的把自己的胸部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扑打,第三次……”那一次次冲击、一次次的扑打,一次次的颤动、让我们的心随着文字而感动,而颤抖,情感就从文字中冉冉而生。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无需琐碎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教学中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生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 《母鸡》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母爱的伟大,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扮演母鸡,半蹲下,并相机引导: 师:“孩子,你这样蹲着累吗?” 生:“很累。” 师:“那你站起来呀。” 生:“不,如果我站起来,我的小鸡就会感到寒冷。” 师:“孩子,你蹲着感觉怎样?” 生:“脚很酸,还有些麻。” 师:“那你站起来呀。” 生:“不,我要保护我的小鸡。我要教它们学会本领,这样才可以生存下去。” …… 师:对呀,鸡妈妈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半蹲着---

构建情理交融的课堂

构建情理交融的课堂 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既要有情趣,也要有理趣。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月光启蒙》就是一篇情趣与理趣交融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作者用月光传递着母爱,字里行间散发的诗情画意读来真是美妙。文中有很多富有“言外之意”的语言,吸引我们去思考,去体悟人生的精神价值。笔者现将备课前后的心路历程整理如下: 一、细细解读文本,确定教学主线 教学设计中怎样体现理趣与情趣并重呢?阅读其他教者的设计大都以“启蒙”为教学重点。教学之前,笔者没有囿于这篇课文本身,而是阅读了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把它放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下体会,再读《月光启蒙》,咀嚼文中的语言,体味字里行间流淌的美。文中除了有夏夜月色之美,民谣、童谣、故事的生趣之美,更有母亲芳香的音韵之美,玉石雕像的神韵之美,那和谐、浑然天成的人月一色之美……怎么定位教学主线?是“启蒙”还是“母亲”? “ 启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那么“启蒙”在本课中的内涵是什么呢?母亲只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能做到的便是利用自己通过口耳相传学到的神话故事、谜语、歌谣民谣教给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教育有什么功效,我想母亲也不知道。那孙友田呢?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这种启蒙功效也是孙友田在长大后成为诗人后,才感悟到的,才清晰起来的。如果孙友田没有成为一个诗人,能否感悟到这种启蒙的效果还很难说。看来对于儿时的孙友田来说,这份启蒙确实相当的朦胧。这个看似简单的启蒙之中却蕴含了深沉的母爱,蕴含着民间文学对一个孩子的滋养,蕴含着成才的农村孩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与怀念。与其过多的耗时解读启蒙,不如和年幼的孙友田一样沉浸在那个美丽的夏夜里,沉浸在母亲甜美的嗓音里,去感受,去感知,去体验那如月色一样朦胧美丽的启蒙。于是笔者对教材大胆取舍,既追求情趣,又重理趣,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而展开,以感受母亲如月色朦胧的启蒙为主线,在教学中紧扣三个细节展开教学,即月色之美,母亲的音韵美、神韵美。 二,变化文本模式,课堂孕育诗情

情理课堂_践行情理课堂

情理课堂_践行情理课堂 小学语文“情理课堂”是一种脱胎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学主张,它倡导教师以“情理同构”的教学工艺,营造积极的情理氛围,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和理思元素,引导学生在体验人文情感的同时,对文本的情感、内容、形式以及阅读过程进行适度的理思追问。这一教学主张致力于学生情感和理思潜能的同步发展,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使之更加丰富、真挚;点燃学生理思的火花,使之更加灵动、丰厚。 一、“情理课堂”源自母语根性特征的传承 《说文解字》中解释:“情,从心青声,人之阴气有欲者。”“情”与“心”息息相关,与“有欲”相伴而生。传统观念认为,“情”就是与外在的人、物接触时,自然萌生的美好而缠绵的牵挂,具有喜怒哀惧爱恶等表现形式,是不学而能的。“理”,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治玉也”,逐渐演变为代表秩序和沟通的自然规律,进而发展为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对世界睿智的把握与领悟,即理性。就小学而言,还处于理性的休眠期,但又并非没有理性的思维成分存在,因此,我暂且将小学阶段的理性描述为带有理性色彩的思维,即理思。 最早将“情理”作为一个词组来解释的是《周易》,它认为“情理”是对情的理性思考,是“情”的最后一个边界。《周易》最早提出了情理交融的认知观,即“因情入理”是一种认识途径;“合情合理”是辨别是非的标准;“通情达理”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化解矛盾的主要手段。《周易》的“情理交融观”与传统儒家思想中“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文化精神合为一脉,经儒家思想的发展提升,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情理合一”思想。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情理”解释为“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显然这样的解释来自于“情”与“理”两个基本内涵的叠加。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情理”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出现的时候,又超出了两者的基本含义,具有了社会学意义。其中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