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教育学基本原理

(整理)教育学基本原理
(整理)教育学基本原理

1、什么是教育观(在“上篇教育观”背面)

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划与构想三方面内容。

第一章

1、简要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P4-7)(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2、什么是教育。(即教育的定义P7-12)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是只学校教育。

3、简要掌握教育的要素。(P12)

(1)教育者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他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2)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等。

4、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分期。(P15)

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5、简要掌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方式方法上往往表现出一种随意性。(3)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环境优越

社会教育:(1)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影响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章

1、什么是教育目的。(P42)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社会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价值预设,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明确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

2、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层次。(P43)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

教育方针: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和理想性特征

教育目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3、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功能。(P43)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

(1)定向功能

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是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教育目的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向

(2)调控功能

通过确定教育价值的方式调控、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通过目标的方法进行调控

(3)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4)指导功能

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方针政策上

4、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P46)

教育目的的选择,是指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教育目的的确立,是指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产物。

依据:(1)人的依据(2)社会依据

5、简要掌握教育目的价值取向。(P47)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教育目的的阶段性进行选择时所带有的倾向性。(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应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3)文化本位的价值取向

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指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6、简要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P57)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强调把人和社会性,归结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活动。

7、简要掌握教育功能的分类。(P62)

(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叫的固有功能

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筛选功能和协调功能

(4)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8、掌握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要具体到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P65)

(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4)教育再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功能

9、什么是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即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10、简要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P72)

(1)教育促进人体个性化的功能

①教育培养个体主体性

②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

(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②促进个体行为发社会化

③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第三章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荐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P80)

2、素质教育的定义。(P86)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长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3、简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特征。(P86)

(1)全体性

广义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向全体人民,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的全体性,只素质教育必须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这保证了受教育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保持在最低可接受的水平上,贯彻了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

(2)基础性

素质教育把提高国民素质落实在基础教育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3)全面性(就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而言)

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4)主体性(就教育对象而言)

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

4、简要掌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P91)

首先,素质教育是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纠编而提出来的。

其次,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阶段。

实际上,素质教育思想也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潮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我们改革开放顺乎世界潮流在教育改革上的有力证明。

5、简要掌握主体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P95)

(1)教育主体(教育本体)——前提

(2)受教育者主体(即学生主体)——核心、归宿

(3)教育者主体(即教师主体)——条件

6、重要掌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P102)

(1)教育目的:发展人和选拔人

①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它主要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

②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

(2)人与社会:积极促进和消极适应

①素质教育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

②应试教育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培养

(3)人与教育:因材施教与削足适履

①开放性与封闭性

素质教育是开放性教育,要求

a.树立新的教材观

b.注重科技的沟通与渗透

c.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环节的教学

d.注重学科教学的间接目标

素质教育是封闭性教育,要求

a.陈旧的教材观

b.各学科相互孤立

c.理论脱离实际,学科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

d.片面追求学科教学的直接目的

②个性化与模式化

③启发式与注入式

第四章

1、人性的划分(P123-126),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代表人物。(P127),简要掌握什么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内容。

(1)以人性的善、恶为尺度来划分

性善论——孟子、卢梭

性恶论——荀子、奥古斯丁

(2)以人性的实际内容为尺度来划分

自然属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的要素。人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就是以本能需要为基本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三种基本机能。

社会属性是指由人的社会生活决定的人的类特性。社会属性的表现有:人类共在的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人际关系的社会交往性,人的道德性。

精神属性是指与人的精神生活相关的属性,包括人的理性、意志、情感等。精神属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人的精神活动的创造性、价值的定向性和有自我意识。

2、中国人性论主张的主要观点(P127)

性善论——孟子

性恶论——荀子

性无善无恶论——告子、王充

性有善有恶论——世硕、扬雄

性三品说——董仲舒

三品: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3、重点掌握教育时间的人性论视野(P144)要全面掌握,例如,人性善——内展说,人性恶——外烁说,什么是内展说,什么是外烁说。(P145),以及超越善恶的论的教育实践。

(1)人性善恶论的教育实践

①性善论与“内展说”

“内展说”是建立在人性善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的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要根据人的善良和美德天性展开。“内展说”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更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因素,强调儿童自主、自由的发展。

②性恶论与“外砾说”

性恶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贪欲、懒惰、人性、逃避等恶端,这些倾向是动物的本能和人身上的延续。由于人性为恶,所以必须对人的本性加以制约、改造,通过教育使之向善。

③人性善恶论及其实践反思

对人性善恶的判定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辩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理论层面的对人性的应然预设,而教育实践中的人性状况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反思“转换视角重新认识人性的善恶问题:

①可以从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转向人性的事实判断。

②把人性善恶的预设转向对人性的积极定向和消极定向。

(2)超越善恶论的教育实践

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②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③人性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④人的理性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理性: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道德、意志、价值定向和自我意识

第五章

1、什么是知识。(P156《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前四句话)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乘胜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人类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依据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程度,知识可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

2、什么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迈克尔波兰尼(P164)

(1)可以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

(2)将那些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难以言传、那仪清晰表达或直接表传递、不能被系统地阐述出来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

OECD 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

3、重点掌握教育实践的知识论视野。既可能大题也拆分考小题。例如,知识和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的知识论基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等等。

知识和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的知识论基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是教育的载体

①知识具有育智价值,即它对个体的智力开发、智慧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知识具有育德价值,即道德是人的一种社会规定性,知识是德育的必要条件,知识教育对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知识具有育美价值,一方面,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个体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个体的审美能力与知识学习又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2)素质教育的知识论基础

①素质教育,应该将最有价值的东西交给学生

②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叫身状态

③素质教育,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无限发展潜力

④素质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⑤素质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有新意,教学内容必须对学习主体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要拒绝崇拜)

(3)新课程“三维目标”总体目标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①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

②过程与方法

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三维目标”是“三位一体”的,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它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得以最终的实现;

过程与方法属于课程实施的操作系统,它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中得以实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是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教育思想中的知识命题

一知识即是美德

二知识就是力量

三什么知识最重要

四谁的知识最重要

第六章

1、简要掌握生命的形式(P218)

(1)自然生命

即人的肉体生命,主要是生命的生物学解读,它是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前提和基础。最本质特征是脆弱性、有限性。

(2)社会生命

即人的文化生命,主要是对生命的社会学解读,它是人的自然生命的拓展和精神生命得以实现的中介。

(3)精神生命

即人的价值生命和意义生命,主要是哲学、宗教和伦理学对于生命的解读,她是个体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

2、简要掌握生命与教育的关系。(P224)

(1)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教育活动的第一个条件

(2)生命先天的“不完善性”决定了个体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3)生命所具有的“无限潜能”为教育活动提供可美好的发展前景

(4)作为生命的存在方式,教育是一项引导个体进步向上的事业

(5)教育与个体的生命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

3、重点什么是生命化教育以及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P233)

(1)生命化教育,是用来指称顺乎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教育本身的生命性、人文性和自由精神。具体来说,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性、生成性,它的着力点在于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生活,它总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伦理标准。

(2)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①生命化教育是一种富有人性的教育,起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造物”。

②生命化教育是认同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强调特色培养的教育。

③生命化教育是学生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开发的人本主义教育。

④生命化教育是注重师生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的教育。

⑤生命化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教育应该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之于智慧的启迪作用,教育必须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个体的自主发展。

⑥生命化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超越学校教育、超越制度化教育的终身教育。

⑦生命化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⑧生命化教育是一种关涉人生价值和人生信仰的教育。

4、什么是生命教育。(P244)

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

第七章

1、什么是公民教育(P268)

(1)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旨在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公民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一些知识教育

(2)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明达的公民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2、简要掌握公民教育的意义。(P275)

(1)推进国家的政治民主进程

(2)缓解国内社会矛盾

(3)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

(4)加强交流与合作,推进社会进步

(5)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

3、简要掌握公民教育的总目标。(P276)

公民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并造就健全自律的合格公民。

4、简要掌握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P281)

(1)公民人格的培养

(2)公民意识的培养:民主意识、自由与平等意识、法治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3)公民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

5、详细掌握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P290)

(1)宏观措施

①学校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住阵地。学校是最重要的公民教育机构。

②应该通过家庭进行公民教育。

③应该从社会角度宣传公民教育。

④应该加强国家直接干预公民教育的力度。

(2)微观视角

学校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从以几方面展开:

①专门开设“公民”课程

②将公民教育整合渗透到学校的整体课程之中

③开设综合课程

第八章

1。简要掌握“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P315)

(1)人类生活需要教育

(2)教育应该根植于现实生活

(3)教育机“生长”和“改造”

2。简要掌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P319)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三个基本命题构成。“生活教育”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主张。而“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 ——关于当前读经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人皆有其天命之性,是谓良知,至善至真至美,天理具足,不假外求,人所为者,只是遵循此良知之天理而行即可。良知虽光明至善,然常为物欲习气所遮蔽,以至人欲横流,悖天逆理,犯上作乱,故须通过教育以存其天理而去其人欲,复其良知本性之灵明至善。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皆有常嗜焉,凡合乎真、善、美之理义,亦常使我们的良知欣欣然而喜悦,皆所以养吾良知者也。故所谓教育,即是致吾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以使天下事事物物各归于正而已。 教育在人不同阶段之重点,根据人性的的发展,可分为“生活常识”“生命意义”“生存技能”三方面的教育,而启发人性之善的德性教育、启发人性之美的艺术教育,以及启发人性之真的科学教育,都以恰当的方式贯穿其间。 读经教育作为一独立之教育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者六岁之前陶冶熏染为主的教育;二者六岁到十八岁以读经解经读史为主的教育;三者十八岁之后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教育。这是一种遵循了人性的发展进程,以及面对人性不同内涵全面开发的学习方式。本文我所要说明的重点就是在读经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从而实现读经教育的理事无碍,日臻圆满。根据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主要梳理出十个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我的解决之方,以供大方之家参考。 一、因材施教的问题 因材施教的全面实践,是古代私塾教育所以成功所在,因材施教的全面冷落,又是现代教育所以失败所在。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儿童中心本位,是对人性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对天地间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发自内心的悲悯,是面对人的教育。现代应试教育整齐划一的进度,统一的教材、教法,并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固然有诸多的不得已处。然由此而导致的教育产业化、工厂流水线化、以及教育对象的物化,正是近现代中国体制教育最大的弊病所在。若读经私塾只是把教学内容换成了经典,把分数标准换成了背书标准,把读经、包本作为唯一追求,在教育观念上没有丝毫改变,其结果将更甚于体制应试教育的分数一刀切。 我以为,现代读经私塾有两条生命线,一者读经为本,一者即因材施教。近百年来从未有比现代读经私塾更适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场所了。故而我断定,随着读经私塾教学管理的日趋合理,将来社会各界的精英,必将自现代读经私塾而生。 在实践方面,我以为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一者教育者自身观念的转变,二者学堂制度的保障。 读经不是知识技能培训,故实不必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一个班乃至一个学堂的所有孩子,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因为这一定是有问题的。同学之间,也不必非要争个第一第二,那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教育只是一个协助天地化育万物的过程,比如一棵松树,我们浇水施肥,是为了让它能够长得更好,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知识整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侠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有层次结构的、按年级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典型代表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7.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并提出“泛智教育” 10.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11.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1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科学的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3.康德首先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讲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读经教育的好处

读经教育的好处 一、读经教育的好处: 1、增加记忆能力。 2、增加识字能力。 3、增强理解能力。 4、增加独立能力。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6、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7、加强道德修养。 8、改变气质。 9、声音动听,发音标准. 10、提高思维能力。 二、累积式教育法的具体内容: (一)、累积式教育法的三大原则: 1、简易性原则。 2、周期性原则(即累积性原则):每次读经100-200字,每天读10遍,孩子一个星期就熟读了。 3、类比性原则(重点掌握多样性原则):即多样性原则。如可这样安排学习内容,同时学习易经(约一年时间)+论语(约半年时间)+诗词启蒙(约二个月时间)+三字经(约一个月时间)。用三年作一个大周期,完成四书六经,以及一些辅粮的学习,大周期完成,再进

行复习周期。 (二)“137学习法”的具体含义: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遍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 《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灵活掌握。 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三)、读哪些经书? A、四书六经:经,就是经典,经典是一个大概念,我们不能穷尽经典,要有选择地读。我们提出,四书六经,是必须学的,是主粮。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

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 1.以开发人性为目的 "一的"就是一个目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人性,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使人性能够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这个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并不一定能够尽其性,所以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之性,这个就是一种教育,尽自己的性,然后尽所有人的性,这就是教化。所以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呢,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的化育,赞天地化育则能与天地参矣,赞天地化育就是人通于天,人德通于天德,所以,能尽其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己与自己沟通,自己与自己和谐,能尽人之性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尽物之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赞天地的化育就是人与宇宙的和谐,那么现代西方人讲这些和谐,我们叹为至理名言,为什么我们会赞叹它是至理名言呢?因为它确实是合乎人的内在心灵的追求,而合乎内在心灵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是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 2.十字打开,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 怎么了解人性?我们必须把它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来看看我们是不是面对这些内容,假如我们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尽了这些内容,我们或许可以说我们尽了人性。 全面性:人性中有两个性质,两个性质就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尤其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第一个是我们很难了解人性,因为程子(程伊川)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于是人就有许许多多的活动产生,那么人生而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静的,你还没有感于物的时候,你的心是静的,这个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个"中"以上不容说,意思也就说,那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不许你随便说的。 用一个不可诤法,就是不容争辩的方法,来讲人性的内涵,从人性的内涵来了解人性。人类已经表现出来的人性内涵,我们从这个内涵大体上可以把握到人性,大体可以把握到,虽不中不远矣。 人类心灵的两个面向,这两个面向应该讲两个层次,人类心灵有两个层次的开发,一个层次是比较高层次的,属于智慧,一个层次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属于知识的,用佛教的词语来讲,属于知识的是由于人类的识心、认识心所开出来的学问,开出来的文化;属于智慧的,是佛教的所谓智心,智慧心所开出来的学问,佛教是要转识成智的,所以可见为什么要转?为什么要成?可见它有高低之分。 人类的文化的表现,用康德的词语来讲,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两种运用,一种是思辩的使用,一种是实践的使用,思辩的使用成就所谓知识的学问,实践的使用成就所谓德行的学问,那么这个德行的学问,康德讲是道德的学问,他最切入儒家,但是康德不知道还有道家的玄智,还有佛家的空智,所以我们把这个智慧的学问,把康德的对于所谓实践的学问,扩充为儒释道三家。 康德也说人类理性的两层运用,他说人类理性的两种运用中,实践理性有优先性,优先性这个词语,就让这两种运用不是左右的摆列,不是横的排列,而是竖的排列,纵贯排列,纵贯排列就是有高低层次。 文化的全面性,必须靠一种教育去完成,这种开发人性的工程叫教育。我们必须用教育的手段来把人性或是人类文化的全面性来交付给他,通过人生的发展历程的把握完成文化的全面性。 人性要得到开发,首先要了解人性的内涵的全面性,二方面要了解人性发展的历程性、全历程、整个历程,这样子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人性开展出来,这是我对于什么叫人性、怎么开发人性的两个提法,叫做二性。 3.把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2018教育综合333大纲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 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

福建2011年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刘换霞 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专业:数学 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0年 7 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的概念: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 P4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P 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 (3)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 方法灵活. P7 (4)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 内容单一, 方法严厉. P7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P8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 .教育世俗化;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现代教育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P11 孔子(公元前 551—— 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雏形)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P13— 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2018年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661)

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四)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新)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放弃很简单,但你坚持到底的样子一定很酷! 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 (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科技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 ( ) A. 经济 B. 政治 C. 人口 D. 文化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________特征。( )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____________提出的。 ( ) A. 舒尔茨 B. 亚当斯密 C. 约翰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________。 (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_。 ( ) A. 规范作用 B. 动力作用 C. 引导作用 D. 爆发作用 7. _______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 ) A. 格塞尔 B. 卢梭 C. 霍尔 D. 高尔顿 8. __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 A. 华生 B. 格赛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____。 ( ) A. 自学 B. 训练 C. 培训 D. 教育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___________。 ( ) A. 学生文化 B. 校园文化 C. 学校制度 D. 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___________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 社会环境 B. 教育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____。 ( )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 ) A. 校园物质文化 B. 校园组织文化 C. 校园精神文化 D. 校园制度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__________。 (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 )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无关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_________。 ( ) A. 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 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 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________。 (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 规律。 (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21. 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 A. 个体生命发展 B. 个体身心演化 C. 个体身心发展 D. 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______的观点。 (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___的观点。( ) A. 多因素作用论 B. 白板说 C. 内法论 D. 外铄论 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________。 (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__________的观点。 (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_________。 ( ) A. 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 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规律。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________趋势。 (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倒U 型发展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 ( ) A. 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 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 气质和性格特征 D. 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不同的认知特征 B. 不同的兴趣爱好 C.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 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________提出的,体现了环 境决定论的观点。 (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