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讲课讲稿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讲课讲稿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讲课讲稿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

PART I:

I. 原文(Source Text)

水桥

在巴拿马,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水桥”,那就是巴拿马运河。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巴拿马运河游览观光,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乘机抵达巴拿马城,然后搭上了一艘游轮,从巴尔博亚港进入运

河。船行13公里后,便到了运河的第一组水闸1。巴拿马运河就是通过水闸的关与开,让船舰跨越陆地的一座“水桥” 2。

我们开始“上桥”了。船驶进闸池之后,厚2米,高、宽各20米,重数百吨的钢闸门便缓缓地关闭,闸池里开始注水。几分钟后,水涨船高3。游轮在两岸

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这样连升两级之后,船已经升高了16米。出闸

后,再驶过一个小湖,又到了第二组水闸。经过这座水闸,船又升高了9.5

米。这样,船已高出海平面26米,进入“桥顶”4。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5两岸山6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7。

游船出了峡谷,驶入了宽阔的加通湖。湖水倒映着远山白云,美丽的小岛时隐时现8。在湖中悠悠航行38公里之后,船来到了加通水闸,从此进入了“下桥”段。这座水闸共有三级,犹如三个巨大的台阶。游船经过加通水闸后,已经降到了与大西洋水面相同的高度。当船驶入利蒙湾时,美丽的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9。

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10,彼此隔离的大洋因为有了巴拿马运河而相通。

运河全长81.8公里,宽度由150米到304米不等。5万吨级的巨轮,日夜畅通无阻。它无愧于“世界桥梁”的称誉。我由衷地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气!

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导游告诉我们,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他们一方面正在改造现在这条运

河;另一方面,还准备新建一条更长的运河,预计工程需要10年才能完成,它

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11。我们期待着它早日完成。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

1. 这里的“水闸”指什么?参考下文的“进闸池”、“出闸”。

2. 为什么称巴拿马运河为“水桥”?

3. “涨、高”指“开始涨、高”,还是“涨、高”到了足够的高度?考虑上文的“几分钟后”。

4. 这里两个分句是否平起平坐?考虑上文已经说过船“升高了16米,又升高

了9.5 米”。

5. 只见”是不是真的在描写“我们”在干什么?考虑上文的主语是“我们的游

船”,不是“我们”;上文的宾语是“主航道”,下文接着是“两岸”。

6. “”指hills还是指mountains?考虑1)上文说“桥顶”只高出海平面26米;2)

地理知识:巴拿马地峡很窄。

7. (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两岸山如刀削,绿树红

花,景色十分秀丽”中各部分的层次关系如何?考虑“主航道”与“山”的空间关

系,“山”与“绿树红花”的空间关系,“山”与“景色十分秀丽”的物与属性的关系。

8. 这里的“时隐时现”什么意思?参考1)上文的“驶入”,下文的“悠悠航行”2)

常识:“隐、现”可由光线明暗造成,遮拦物的有无造成,也可由观察者移动造

成。

9. “驶入”与“出现”同时,还是先后?利用常识“运动是相对的”。

10. “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发生了,正在发生,还是将发生?考虑1)上文

说“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2)地理知识:加勒比海是大西洋的一部分。

11. 这些话是不是作者的话?1)上文说“导游告诉我们”2)作文知识:“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是论点,而论点需要论据。

III. 译文(Target Text)

A Water Bridge

1 2 “3

Across Pan ama runS a world-famous water bridge th a tnid the Pan ama Can al. Last summer vacati on I went with my pare nts on a sightsee ing tour along it, which4 is still fresh in my memory.

Having got5 to Panama City by air, we boarded a pleasure boat in the port of Balboa and sailed in to the can al. The boat traveled 13 km and reached the first group of water locks. The Pan ama Canal is thus a bridge “”va t bat allows ships to cross land by the ope ning and clos ing of water locks.

We bega n “gett ing onto the bridge

.When the boat hadh into chamber, the steel gate, 2 meters thick, 20 meters high and wide and hun dreds of tons in weight, slowly closed, and water began running into the chamber, which continued for a few minutes . The boat rose with the water and advaneed slowly, pulled along by power cars along both ban ks. Two lifts like that raised the boat 16 metersIt sailed out of the lock across a small lake and came to the sec ond group of locks, which raised the boat ano ther 9.5 meters. In this way, the boat, now 26 meters above sea level, had got on to the “ top of the bridge ” . It sailmaiailoiiianin e l, which stretched 13 km between beautiful hills as steep as if cut apart with a sword and covered with green trees and colorful flowers.

The boat sailed out of the gorge and into the wide GaLake, with10 whit血clouds and distant hills reflected in it and pretty isles passing into and out of s1gAfter a leisurely journey of 38 km on the lalke, the boat came to the Gan Locks,iand there bega n its “desce nt dow n the bTdigeGat n "Locks, three in nu mber, looked like so many gigantic steps. After getting through the locks, the boat had descended to the same level as the surface of the Atlantic Ocean. The beautiful Caribbean Sea came into view as i f5 sailed in to the Limn Bay. o

We had com^6 from the Pacific to the Atla ntic, two great ocea ns separated by land but linked by the Pan ama Can al. The canal is 81.8 km in len gth and 150 to 304 m in width. Ships of 50,000 tons can pass it unimpeded all around the clodk. It is truly worthy of the name of Bfidlg e of the World ” . Full of hearty prOamis for

man s wisdom andourage in transforming nature! I admire you, the people of

Pan ama!

The guide told us that the Pan ama nian people had high aspirati ons. On the one hand, they were work ing to improve the existe nt can al,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were pla nning for an eve n Ion ger one, which0, it was estimated, would take 10 years to complete, and whic斤1 would be the greatest project in man ' s history. We look forward to its early completio n22

IV. 表达讲解(Explanation of Expression)

1. 在”译为across是由canal的形状与其同Panama的位置关系决定的。这是

具体化。

2. 有”译为runs,是由canal的形状决定的。这也是具体化。

3. 原文中没有“和”意合),译文里用and(形合)。英语里不能单用逗号连接两

个分句。

4. 原文没有主语,是承前省,译文用了which,既提供了主语,又与前面的

分句连接起来了。改为it或that只有前一种作用,没有后一种作用。

5. 原文的“我们”在全句之首,译文中句首没有we,条件是原文句首用非限定

分句或无动词分句。

6. 原文“几分钟后”属下句,译文which contin ued for a few mi nutes属上句,但

描写的是同一事实,只是观察角度不同(视点转换)。原文从船着眼,译文从水

着眼。如果照原文译,可能会引起“水流了几分钟之后船才升高”的误解。

7. 原文讲“某种情况下船怎么样”,译文讲“two lifts使船怎么样”,二者都表达

因果关系。表现了:英语常用某件事作主语,表示原因;汉语常用人或物作主

语,因果关系由连词表示或暗含着。

8. 汉语的“又”在动词后接数量词时,通常译为英语中的an other。

9. 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景色十分秀丽”的译文以stretched译“长达”,并以

此为核心,用between表示“主航道”同“山”的空间关系,(用vered with表示“山”

与“绿树红花”的空间关系,用beautiful作hills的定语,表示物体与其属性的关系。原文的“意合”特点与译文的形合特点十分鲜明。“红”译宏oloful而不译为red,是因为实际上,山上的花不是人工特意栽培的,不可能只有一种颜色,只是原文受到四字格的限制,只能用一个字。

10. 一个with将两句合为一句。

11. 根据小岛的隐现是由船运动造成,将“时隐时现”译为passing into and out of sight。

12. 原文的动词词组在译文中成了名词词组,其中心词是原来的动词,定语是原文中的状语、补语。

13. so ma ny意为“数目相同的”,此处即指threeo

14. 参见5o

15. 原文用名词“船”,译文用代词t。英语中,只要不会引起所指不明,都用代词;汉语中即使用代词不会引起混淆,也常用名词。

16. 这句话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的概括,所以用过去完成时。

17. 注意英语中“日夜”的这种习惯说法。

18. 22.参见12o

19. 这是导游的话,是自由间接引语,所以用过去进行时。下面用would,而

不用will,原因相同。

20. 21.参见4o

V. 翻译知识与对策(Translating Knowledge and Strategies)

怎样才算好译文?

“怎样才算好译文”这个问题是从翻译活动的结果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以什么

标准(criterio n)来衡量译文的好坏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从翻译活动的过程来提:“应该怎样进行翻译?”也就是翻译活动要遵循什么原则(principle)的问题。两种提法角度不同,但实质相同。

指导任何活动的原则或衡量任何活动的结果的标准,都必然是从这种活动的目标推导出来

的。如第一课的“翻译知识与对策”所述,翻译“以原文功能、内容与风格的尽可能完整传达

为目标”,因此,翻译的原则或标准必须反映这个目标。就是说要使原文的功能、内容与风格在译文中尽可能不走样地再现出来。

“不走样”,就是“(fidelity/ faithfulness)或其他类似的说法。必须注意“尽可能” 三个字。这三个字既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而且必然会追求不走样,又意味着,从结果来看,毫不走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例如:

1. The Bonaventure Hotel is a few city blocks from the old Mission Church.博纳文彻大酒店从古老的传教教堂横过几条街道就到了。[ST01]

两种文本功能与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但原文是静态描写(is…from…),译文

是动态描写(横过……到了……;原文明显表示一般情况,而译文既可用来讲一般情况,又可用来讲某人某一次的经历;原文中的city block是由四条街道围成的

方块一边的长度,不是“街道”。

然而要想使这句话的译文更进一步地“信”于原文,是非常困难的。但以翻译结果无法彻底地“信”而否定翻译过程中追求“信”,是与翻译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也是与译者的直觉相违背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直觉是如何尽可能忠实地反映原作,做到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力争不折不扣地表达。就是说,译者有意识地或是无意识地受到“信”的原则约束,即使有某种程度、某个方面不“信”,如为了传达原文的功能而舍其内容,也是丢卒保车,目的是确保

自己心目中最重

要的方面的最大程度的“信”。总而言之,不管“理论”多么新,以翻译无法做到

彻底的“信”而否定“信”,正如因“人无完人”而唆使大家干脆都去做坏人。

原文的功能、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可用三个字分别表达。但一般论者原来都没有注意到功能的问题,于是用“信”专指内容方面的“信”,用“切” (felicity/ close ness)表示风格方面的“信”。例如:

2. 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I admire you, the people of Panama! [ST02]

这句话如果译成I admire the people of Panama功能、内容同原文相同,风格(这里主

要表现在用直接呼告的形式)就不同了,不如第一种译文。

一般说来,传达原文风格比传达原文功能、内容更难。例如:

3. 游轮在两岸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The boat…advaneed slowly,

pulled along by power ears along both ban ks. [ST02]

原文“缓缓”二字透露出书面语的风格,可是译文slowly并非书面用语。要说风格相似,只能从整体看出一二。

在风格方面,有的提“雅”。由于“雅”跟原文无关,所以备受非议。除此之外,许多译论家还单独分出个“达”字(ease/ smooth ness/ expressiveness。例如:

4. 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两岸山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It sailed along the mai n eha nn el, which stretched 13 km between beautiful hills as steep as if cut apart with a sword and covered with green trees and colorful flowers. [ST02]

译文非常流畅。如果译成Our tourist boat sailed into the 13-km mai n cha nn el, only saw hills as if cut apart with a sword on both banks, green trees and colorful flowers, the sce nery was very beautiful 就佶倔聱牙,语法不通。

有的说“达”是指跟自己创作一样流畅,即绝对的流畅。有的说是跟原文“达”

的程度一致,就是说,原文达,译文就达,原文不达(如小说中某些人物的对

话),译文也不达。事实上,原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达”的。根据“信”这个总原则,译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也应“达”。所以第一种说法符合绝大部分情况;

但第二种说法更准确一点,把那些原文不“达”的情况也包括进来了。

如果再考虑一下,就知道流畅程度是风格的一种,或风格的基本要素之

一。汉语里有“晓畅的风格”与“佶倔聱牙的风格”之分,英语里也有easy/ smooth/

flowing style与gritty style之别。因此,把“译文达的程度与原文一致”这个要

求,包含到“切”字里面,甚至径直包含到一个“信”字里面,也是可以的。

但是,一来原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达的,译者时刻都面临着如何求译文的达的问

题,二来译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受原文遣词造句方式的束缚而造成译文不达;为了引起充

分的注意,单独提出一个“达”字,也是无可厚非的。

总之,翻译的原贝U或标准应该是:

“信('广义)厂传达原文功能与内容(“信(狭义))

匚传达原文风格(“切”厂切合风格的流畅程度(“达”

匚切合风格的其他方面

VI. 名家论译(Celebrities on Translation)

A. F. Tytler:

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I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 ngly felt by a n 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Ian guage bel on 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I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Now, supposing this description to be a just one, which I think it is, let us exam ine what are the laws of tran slati on which may be deduced from it.

It will follow,

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II.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 nal.

II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1

(编者按:第三条中的original composition,许多人译为"原著”或"原作”,系误

译。应译为"创作”或"独立写作”。)

Euge ne A. Nida:

Tran slat ing con sists in reproduci ng in the receptor Ian guage the closest n atural equivale nt

2 of the source-la 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 on dly in terms of style.

严复: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贝U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一、《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

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

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

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1 2 3刘重德:

参考上述中外两家之见,取其精华,并结合个人翻译的体会,拟把翻译

原则修订为既一目了然、又比较全面的“信、达、切”三字:

1 Tytler, Alexander Fraser.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M]. 1791,2.

2 Nida, Eugene A. et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E. J. Brill, Leiden,

1982, 12.

3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A].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6.

(一)信保全原文意义;

(二)达一一译文通顺明白(后修改为“达如其分”一一编者注;

(三)切一一切合原文风格。4

国银行在此登记营业。外港巴尔博亚在城西3公里处,建有长1653米的亚美利

加桥跨越运河;航道水深13.71米,码头总长954.9米,港口设施完备,能停泊远洋巨轮。巴拿马铁路及横贯地峡公路可达运河北口的科隆港,并有泛美公路连接南、北美洲。托库门机场距城32公里,为中美洲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城市

分古城、老城和新城三部分。古城为1671年大火焚毁,现已辟为旅游地和高级

住宅区;老城在古城以西,建筑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风格,是行政、文化区;新城处于古城和老城之间,多现代化摩天大夏,是繁华的商业区。

4 刘重德.翻译原则刍议[J].翻译通讯1983⑷.

VII. 练习(Exercise)

巴拿马城

巴拿马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入口处。面积106.5平

方公里,人口38.6万;大巴拿马城人口69.5万(1980),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城市座落在一岩性半岛上,背山临海,平均海拔36米。气候湿热,年平均

气温26.9T,气温年差较小;年平均降水量1903毫米。原为印地安人渔村。

1519年建城。1671年被英国海盗烧毁。1674年于原址西8公里处重建。1903 年起成为首都。1911年人口仅3.8万,后随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而发展。全国经济中心,市区工商业主要为运河区发展需要服务。工业有炼油、轧钢、制鞋、服装、食品、烟草、水泥和木材加工等。城市实行金融开放政策,有80余家外

PART II:课堂练习

1

徐霞客一生周游考察了十六个省,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他在考察的过程中,从来不盲目迷信书本上的结论。他发现前人研究地理的记载有许多很不可靠的地方。为了进行真实细致的考察,他很少乘车坐船,几乎全靠双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为了弄清大自然的真相,他总是挑选道路艰险的山区,人迹稀少的森林进行考察,发现了许多奇山秀景;他常常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季节,多次重游各地名山,反复观察变换的奇景。

Xu Xiake toured and investigated 16 provinces in his lifetime, covering almost the whole of China/ the whole coun try. When he was carry ing out his in vestigatio ns, he n ever took bli nd belief in the con clusi ons in the books. In stead he found a lot of un reliable points in the geographic records take n by his predecessors .In order to make his in vestigati ons reliable and thorough, he seldom traveled by carriage or boat. Instead, he took long, arduous trips on foot almost all the time, climbing mountains and hills. In order to learn about the truth of nature, he always chose to con duct in vestigati ons in mountainous areas with dan gerous roads and in Ion ely / un traveled woods, where he discovered a lot of magnificent peaks and beautiful sights.

初一英语寒假讲义第1讲

煜祥寒假班初一英语 第一讲name: 一单词、词组回顾 A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或对应词 1 first_______ 2 day_______ 3 lost_______ 4 interesting_______ 5 son_______ 6 uncle_______ 7 this_______ 8 breakfast_______ 9 these_______ 10 weekend_______ 11 question_______ 12 his_____ B英汉互译 13 做运动 ____________ 14 get to_______ 15为??而感谢 _______ 16在电视里看?? ____________ 17听起来很有趣 __________ 18在地板上 ____________ 19在某事上帮助某人 ________ 20 a photo of his family_______ 二基本句型及交际用语 A翻译下列句子 1 那些是我的朋友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男孩们和女孩们在树底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吉姆每天在电视上观看篮球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有 3 个足球, 4 个棒球和 2 个排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让我们吃萨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情景交际 6 当你找不到你的书时,你应说:___________ A This is my book. B What ’s this? C Where’s my book? D where my book is? 7 当你向父母介绍朋友李蕾时,你应说:_________________ A He is Li Lei. B This is Li Lei. C It is Li Lei. D This ’s Li Lei. 三基本语法 A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形式 book--key--family--dictionary--watch— is--am--that--this--friend--class--photo—tomato--strawberry--child--sheep-- B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Tom and I _____(be)brothers. 2.What ______(be) these?

英汉翻译的原理和实践

Unit 1 I. 英汉翻译原理第一讲:什么是翻译? 【例1】The history of a tree from the time it starts in the forest until the boards which it yields are used, would form an interesting and, in many instances, an exciting story. (“×”号表示译文有问题,下同) ×树的历史开始于森林中,直到生产为木板后被使用为止,成为一个有趣且有许多事例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上面这句话的原文实际上主要说了两点内容: 1、树的历史的起迄时间 2、树的历史是怎样一回事 【译文】一棵树,从它在森林中生长起直到被制成木板使用为止,这段历史会构成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在很多情况下这个故事十分激动人 心。 【例2】There are two regulatory systems which interact. One timing system comes from the evidence of our senses and stomachs, and the periodicity we experience when living in a particular time zone. ×有两个调节系统相互作用。一个定时系统来自于我们的感官和胃的证明,就是当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区所经历的周期性。 【译文】人体有两个相互作用的时间调节系统。一个时间调节系统依据感官和胃发出的信息,依据我们生活在某个时区所体验的周期性规律。 寻找对等词语和结构然后将其串接成句的翻译方法,常表现如下: 1、简单语句的译文虽然生硬,但基本可读。如: 【例3】I can se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omposers in musical history, each of whom creates music in a somewhat different fashion. ×我能看到音乐史上有三种不同的作曲家,他们中每一个人以某种不同的方式创作音乐。 【译文】我发现音乐史上有三类作曲家,他们各自的音乐创作方式有所不同。 2、较复杂语句的译文似通非通,甚至不知所云。如: 【例4】The traditionalist type of composer begins with a pattern rather than with a theme. The creative act with Palestrina is not the thematic conception so much as the personal treatment of a well-established pattern. ×传统主义型作曲家始于某种格调而非某种主题。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行为不太像对固定格调进行个性化处理的主题概念。 【译文】传统型作曲家是从形式出发而不是从主题出发进行创作的。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不是主题的构思,而是对固定形式的个性化处理。 3、典型的英语表达形式在汉语无法找到对等形式,翻译无从着手。如:

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调查表(一) 汉英翻译课程教学调查问卷 对象:2006级英语专业;调查时间:2010-06 各位同学,您好! 为了更好地进行翻译教学,及时发现问题,我们特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习者对汉英翻译课程教学的看法,以便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希望您如实回答下列的问题,为翻译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请画圈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一般选择一项,有的可以选择多项。谢谢合作! 1.任课教师的态度:b a.严谨 b.较为严谨 c.有待加强 d. 不严谨 2.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b a.熟练 b.较为熟练 c.还熟练 d.不熟练 3.任课教师教学的条理性:a a.清楚 b.较为清楚 c.还清楚 d.不清楚 4.任课教师在课内提供的信息量:b a.很大 b.较大 c.尚可 d.太一般 5.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备课:b a.认真 b.较认真 c.还认真 d.不认真 6.任课教师课堂上吸引学生靠:b c a.严格的纪律 b.幽默的语言 c.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d.考试时能给学生较高的成绩 7.课堂教学上,任课教师让更多同学发言或讨论,这样的教学手段:b a.欢迎 b.较欢迎 c.基本认可 d.不欢迎 8. 你本人在汉英翻译课程上的大致表现和收获:c a. 投入很大,收获很大 b. 投入很多,收获甚少 c. 投入一般,有一定的收获 d. 投入很少,也无所收获 9. 汉英翻译课堂上最大的收获是:a b c a. 掌握了汉英语的主要特点 b. 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翻译技巧 c. 培养了对翻译的兴趣 d. 几乎没有什么收获 10.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要求:a a. 很有利于我们的翻译学习 b. 不重要,关键要学到知识

商务英汉翻译讲义

1. 转换法--转译成动词 1.1 名词转换成动词(练习1) 1.2 形容词转换成动词(练习2) 1.3 副词转换成动词(练习3) 1.4 介词转换成动词(练习4) 2. 转换法--转译成名词 2.1 动词转译成名词(练习5) 2.2 形容词转译成名词(练习6) 2.3 代词转换成名词(练习7) 2.4 副词转换成名词(练习7) 3. 增词法 3.1 补充原文中的省略部分(练习1) 3.2为了语法上的需要而增词(练习2) 3.3为了表达和意义上的需要(练习3) 4. 减词法 4.1 从语法角度进行减省(练习1) 4.2 从修饰角度进行减省(练习2) 商务英汉翻译讲义之词类转译法 目录 1. 转译成动词 1.1 名词转换成动词(练习1) 1.2 形容词转换成动词(练习2) 1.3 副词转换成动词(练习3) 1.4 介词转换成动词(练习4) 2. 转译成名词 2.1 动词转译成名词(练习5) 2.2 形容词转译成名词(练习6) 2.3 代词转换成名词 2.4 副词转换成名词(练习7) 词类转译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结构与表达形式方面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要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义又顺畅可读,就不能局限于逐词对等翻译,必须采用适当的词性转译、句子成分转译及句型转译等翻译技巧,在本单元我们主要讲解翻译中词性的转译。 在一定程度上,词的形态及形式变化是否过于繁复多变决定了词性优势。英语动词形态变化繁复而稳定,这就使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形态的牵制,而名词就没有这个问题,因此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名词的优势导致了介词的伴随优势。汉语词性没有形态变化问题,而动词与名词作比较时,动词的动态感强、动势强,名词则较为凝滞,所以在汉语中动词非常活跃,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即所谓“动词连用”,因此英译汉时名词转译成动词的情况常普遍。现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

PART I: I. 原文(Source Text) 水桥 在巴拿马,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水桥”,那就是巴拿马运河。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巴拿马运河游览观光,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乘机抵达巴拿马城,然后搭上了一艘游轮,从巴尔博亚港进入运河。船行13公里后,便到了运河的第一组水闸1。巴拿马运河就是通过水闸的关与开,让船舰跨越陆地的一座“水桥” 2。 我们开始“上桥”了。船驶进闸池之后,厚2米,高、宽各20米,重数百吨的钢闸门便缓缓地关闭,闸池里开始注水。几分钟后,水涨船高3。游轮在两岸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这样连升两级之后,船已经升高了16米。出闸后,再驶过一个小湖,又到了第二组水闸。经过这座水闸,船又升高了9.5米。这样,船已高出海平面26米,进入“桥顶” 4。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5两岸山6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7。 游船出了峡谷,驶入了宽阔的加通湖。湖水倒映着远山白云,美丽的小岛时隐时现8。在湖中悠悠航行38公里之后,船来到了加通水闸,从此进入了“下桥”段。这座水闸共有三级,犹如三个巨大的台阶。游船经过加通水闸后,已经降到了与大西洋水面相同的高度。当船驶入利蒙湾时,美丽的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9。 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10,彼此隔离的大洋因为有了巴拿马运河而相通。运河全长公里,宽度由150米到304米不等。5万吨级的巨轮,日夜畅通无阻。它无愧于“世界桥梁”的称誉。我由衷地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气!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导游告诉我们,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他们一方面正在改造现在这条运河;另一方面,还准备新建一条更长的运河,预计工程需要10年才能完成,它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11。我们期待着它早日完成。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 1. 这里的“水闸”指什么参考下文的“进闸池”、“出闸”。

汉英翻译教程

汉英翻译教程

第一章 汉英语言对比 相关参考: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臵(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机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法。他说:“莎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莎士比亚笔下的形象相互重现,相互推倒。面对如此丰富的形象,我们可怜的译者目瞪口呆。他不愿意对这种绚丽多彩有丝毫遗漏,因此不得不将英文原本中用仅仅一个词表示的暗喻译成一个句子。原来像蛇一样紧紧盘成一团的诗意,如今成了松开的弹簧。翻译成了解释。逻辑倒是很满意,但魅力不再起作用。莎士比亚的诗句飞跃而过的空间,迟缓的熊虫一瘸一拐才能走完。”在紧密的逻辑与丰富的形象之间,英语与法语的天平有所侧重,在两者的遭遇中,译者的无奈与局限源于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 头脑清醒的纪德没有丝毫责备英语或莎士比亚的语言的意思,相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充分意识到了母语的缺陷。他说:“只有在接触外语时,我们才意识到本国语言的缺陷,因此,只会法语的法国人是看不到缺陷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德国作家歌德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异之于我,可作一明镜,从异中更清楚地照清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与异语文化的接触,有助于认识母语与母语文化的不足。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便有可能从异语异文化中去摄取营养,弥补自身,丰富自身。 在艰难的翻译中,纪德亲历了种种障碍,他结合翻译中的具体例证,作了某

英汉翻译第一讲讲义

第一讲绪论 内容提要:时代呼唤翻译,翻译促进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点之一是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翻译同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密切相关。中国的翻译事业任重而道远。介绍外国和对外介绍中国同样紧迫。翻译的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和课堂教学都亟待加强。 一、为什么要学翻译 翻译是语言工作者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手段,是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各国人民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更是各国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有效工具,是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翻译的定义、过程和性质 翻译是一种交际方式,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上的翻译包括所有的符号之间、非符号之间、符号和非符号之间的转换行为。比如,一个手势变成一种语言,把汉语的文言文转变成白话文(语内翻译),把语言转化为计算机符号,甚至把你的所想所思诸于笔端,都是一种翻译。狭义上的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即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这样的一种活动包括口头的和笔头的,即口译(interprettion)和笔译(translation)。 异化(foreignizing)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异化和同化具有相对性,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Venuti,2001:240)〔1〕;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transparent, fluent style),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2〕。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而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他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尽可能的是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2〕。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二、课程编号:11012010 三、学时与学分:68/4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4 六、适用学科专业:英语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在一、二学年里打好了较为牢固的英语基础,具备了较强的汉语驾驭能力,并掌握了英汉两种文化的一般性背景知识,进而修读这门课程。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探讨基本翻译理论。上学期通过分析英、汉语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向学生介绍常用翻译技巧,并要求学生做大量的有关练习,提高学生处理词、句层次的水平,使其具备基础的翻译能力。下学期则引入篇章翻译。 通过对不同文体文本的篇章特点及其翻译的讲评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文体进行翻译的能力及其篇章意识。要求学生修完本课程后,能熟练运用基本翻译技巧对较宽体裁的文本进行较为准确、流畅的翻译,每小时译速为250—300词/字。 八、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词、句层次上的相关翻译技巧:词语的增译、减译,词类转换,句子中的语态变换,正说反译与反说正译的运用,词序调整,分译与合译等。第二部分针对各种常见体裁的文本进行篇章翻译的讲授,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对新闻、广告、商贸信贷函、法律、科技等不同文体的篇章特点进行分析,评述篇章翻译对忠实传达原文风格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翻译理论知识,如翻译标准,翻译原则,奈大的功能对等理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等值的影响以及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具体学时分两个学期安排。 第一学期共17周,每周二学时,安排如下: 第1周翻译的基本知识 2—3周英汉语言对比 第4周直译、意译及混合运用 5—14周翻译技巧:选择词义,词类转换,增译减译,重复译法,正说反译,否定转译,语态变换,词序调整,分译合译等 第15周定语及定语从句 第16周英汉主语的表达 第17周长句的翻译 第二学期共17周,每周二学时,安排如下: 1—2周:介绍文体的翻译 3—4周:人物、景象描写的翻译 5—6周:散文的翻译

英汉翻译讲义

E-C Translation Course Notes Definition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A. Nida)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lays the key rol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 Bringing about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liness among nations. 2. Enriching our own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of the world. The most important media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usiness. ------No translation, no globalization.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Tytler (p.5) 严复:faithfulness, intelligibility, and elegance(信达雅)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钱钟书:化境 傅雷:神似 The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Accurate comprehension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Careful proofreading Requirements on the translators Good command of the languages Wide scope of knowledge Sensitiv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Hard working and willing to sacrifice personal gains and interests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Literal Vs. free translations The former focuses on a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into the target text; while the latter involves language adjust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o matter what method you may use, your translation should be correct, comprehensible to the target reader and close to the original style. Only when you keep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 structure a nd/or its figure of speech can your translation be regarded as proper literal translation, otherwise it is merely mechanical translation. Similarly, only when change the original sentence structure and/or the figure of speech but make no addition or delet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spirit, can your translation be regarded as proper translation; otherwise it is simply random translation.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讲课讲稿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

PART I: I. 原文(Source Text) 水桥 在巴拿马,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水桥”,那就是巴拿马运河。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巴拿马运河游览观光,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乘机抵达巴拿马城,然后搭上了一艘游轮,从巴尔博亚港进入运河。船行13公里后,便到了运河的第一组水闸1。巴拿马运河就是通过水闸的关与开,让船舰跨越陆地的一座“水桥” 2。 我们开始“上桥”了。船驶进闸池之后,厚2米,高、宽各20米,重数百吨的钢闸门便缓缓地关闭,闸池里开始注水。几分钟后,水涨船高3。游轮在两岸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这样连升两级之后,船已经升高了16米。出闸后,再驶过一个小湖,又到了第二组水闸。经过这座水闸,船又升高了9.5米。这样,船已高出海平面26米,进入“桥顶” 4。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5两岸山6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7。 游船出了峡谷,驶入了宽阔的加通湖。湖水倒映着远山白云,美丽的小岛时隐时现8。在湖中悠悠航行38公里之后,船来到了加通水闸,从此进入了“下桥”段。这座水闸共有三级,犹如三个巨大的台阶。游船经过加通水闸后,已经降到了与大西洋水面相同的高度。当船驶入利蒙湾时,美丽的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9。 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10,彼此隔离的大洋因为有了巴拿马运河而相通。运河全长81.8公里,宽度由150米到304米不等。5万吨级的巨轮,日夜畅通

无阻。它无愧于“世界桥梁”的称誉。我由衷地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气!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导游告诉我们,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他们一方面正在改造现在这条运河;另一方面,还准备新建一条更长的运河,预计工程需要10年才能完成,它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11。我们期待着它早日完成。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 1. 这里的“水闸”指什么?参考下文的“进闸池”、“出闸”。 2. 为什么称巴拿马运河为“水桥”? 3.“涨、高”指“开始涨、高”,还是“涨、高”到了足够的高度?考虑上文的“几分钟后”。 4. 这里两个分句是否平起平坐?考虑上文已经说过船“升高了16米,又升高了9.5米”。 5. “只见”是不是真的在描写“我们”在干什么?考虑上文的主语是“我们的游船”,不是“我们”;上文的宾语是“主航道”,下文接着是“两岸”。 6. “山”指hills还是指mountains?考虑1)上文说“桥顶”只高出海平面26米; 2)地理知识:巴拿马地峡很窄。 7. (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两岸山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中各部分的层次关系如何?考虑“主航道”与“山”的空间关系,“山”与“绿树红花”的空间关系,“山”与“景色十分秀丽”的物与属性的关系。 8. 这里的“时隐时现”什么意思?参考1)上文的“驶入”,下文的“悠悠航行”;2)常识:“隐、现”可由光线明暗造成,遮拦物的有无造成,也可由观察者移动造成。

英汉翻译教程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2、He who would eat the nut must first crack the shell.(前置) 要吃核果,必先敲壳。(要享受果实,必先劳动。) 3、They fought so bravely that the invasion was crushed in seventy-two hours.(后置) 他们打得勇敢,七十二小时内就粉碎了敌人的入侵。(后置) We worked fast and well, so that we overfulfilled our production plan. (后置) 我们工作得又快又好,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后置) 4、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他是绝不会干那件事。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He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blame. 怎么也不该怪他。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个地方见到你。 5、He was a man of integrity, but unfortunately he had a certain reputation. I believe the reputation was not deserved. 他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但不幸有某种坏名声。我相信他这个坏名声是不该有的。 6、He had lied to me and made me the tool of his wicked deeds. 他欺骗了我,使我成了进行罪恶勾当的工具。 7、As a demanding boss, he expected total loyalty and dedication from his employees. 他是个苛刻的老板,要求手下的人对他中心耿耿,鞠躬尽瘁。 8、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9、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 我未必会教你游泳。我想我的小弟弟比我教得好。 Talking with his son, the old man was the forgiver of young man’s past wrong doing. 在和儿子谈话时,老人宽恕了年青人过去所干的坏事。 10、“Com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 across the veranda, and into the porch. “来啦!”她转身蹦着跳着地跑了,越过草地,跑上小径,跨上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第一讲(完美版)

翻译理论与实践 (以《英语翻译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为基础) 第一讲翻译概述 一、翻译的概念 1.广义的翻译指语言与语言、语言与非语言等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它包括不同语言间的翻译(如英汉互译)语言变体间的翻译(如古今语言、不同方言的互译)、语言与其他交际符号的转换(如把交通规则画成交通标志)。他对翻译的内容只强调“基本信息”,不强调“完全的忠实”。也有翻译家提出“理解也是翻译”的理论,这就把语言与思维也包括在广义的翻译里了。 2.狭义的翻译指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中式地用另一种远表达出来。这个定义强调“是一种语言活动”,表明它是人类多种交际方式中语言交际的沟通;强调“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排除了同一语言间各变体的互译;强调“忠实地”,避免了翻译与释义或改写的混淆。 奈达(Eugene Nida)“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Nida &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我们的翻译课讲的就是狭义的翻译,并专指“书面表达内容”,以区别于有独特之处的口译(interpretation)。 二、翻译的分类 1.从所涉及的代码性质看,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语符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语内翻译是同一种语言见不同语言变体的翻译,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把黑话译成一般语言(雷子,一方);语际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是狭义翻译研究的对象;语符翻译是用非文字符号解释文字符号,如图画、手势、音乐符号等。 2.从方向上看,我国的翻译可分为外译汉、汉译外。 3.从手段上看,翻译可分为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 4.从题材,即所译资料的性质上看,可分为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和实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科技资料、法律文件、新闻、公文等。当然两者都可以进一步再分。如小说翻译、新闻翻译等。 5从翻译的模式上看,可分为全译、编译、缩译(节译)、摘译、改译。 a)编译是翻译与编订的结合,是指把所需材料选编、翻译过来,一般不加如译者的观点,所据材料 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常用于实用性资料的翻译中,如说明书,介绍。 b)缩译也叫节译,是翻译与缩写的结合,近似于编译,但一般要求原材料是一种。(如金教授《尤利 西斯》的节译与选译之争) c)摘译是翻译与摘录的结合,是比缩译更简约的一种获取资料的方法。 d) 改译,是翻译和创作的结合,如文学作品可以增删一些情节(迦因小传),体裁也可有所改动,如 原文是戏剧可改译成小说(如朱生豪把莎士比亚的诗体译成散文体)。 补充资料:口译 口译依进行的方式,可分为同声传译以及交替传译两大类。 ●同声传译 所谓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是指译员以几乎与讲者同时的方式,做口语翻译,也就是在讲者仍在说话时,同声传译员便“同时”进行翻译。由于同声传译员必须一边接收来自讲者的讯息,一边将讯息尽快传递给听者,因此“一心多用”这样的分神能力(Multi-tasking),是译员的训练重点。 同声传译经常应用于一般的正式国际会议中,通常口译员会坐在位于后方的“口译室”(Booth)中,透过耳机以及视线或视讯接收讲者的讯息,然后对著麦克风进行翻译,而坐于会场中的听众,

英汉翻译讲义

本门课程要求: 1. 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2.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课堂测验、课堂表现构成; 3. 一学期不定期点名六次,缺课一次期末卷面成绩扣5分(迟到三次相当于缺课一次),累计6次缺课者取消考试资格; 4. 一学期可以请假三次(短信或电话),请在上课前十分钟请假,事后请假无效; 5. 上考研班、病假、事假均需提供相关证明且需事先经过老师本人同意;上考研班者请提供上课证,病假者请提供医院开具的医疗证明,事假者请提供系部盖有公章的事假条; 6. 本课程期末考试不划重点; 7. 未经允许拷贝老师带答案课件者、迟到早退缺乏礼貌报告者,酌情扣分。 8. 严格按课程要求执行,谢绝一切说情或求情; 9. 对于本课程或本人教学和工作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致电本人或发邮件至rg.peng@https://www.360docs.net/doc/42488060.html,。 10. 祝学习、生活愉快。 《英汉双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迷你版): [1]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上外教, 2010年 [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华先发、邵毅. 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 上外教出版社,2004年版 [5]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7]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8]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9]吕瑞昌等编著. 汉英翻译教程.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10]邵志洪.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11]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3]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4]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英汉翻译讲义 Instructor: Mr. Peng 第一章翻译的性质、标准及过程 1.1 “翻译”古今称呼之由来。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释赞宁《译经篇.论》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唐朝贾公彦《义疏》 古代:象寄之才、象胥、舌人。 疑汉以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 南北朝始用“翻译”。—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P3-4 翻译是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 的交际活动。——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教社.1998年. P10. 西方: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所谓翻译,是指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是文体

英汉翻译讲义 Unit 6

Unit 6 Omission 教学目的: 通过对以前所学习的英语和汉语句法结构的区别的回顾,在把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把握如何删减不必要的词语,使译文表达通顺、自然,减词不减意。教学重点: 省略法的运用1. 代词的省略.2.冠词的省略 3. 介词的省略4. 连词的省略 5. 动词的省略 6. 非人称代词 "It"的省略 教学内容: 所谓省词译法,就是把原文中需要而译文中不需要的单词、词组等在翻译过程中加以省略。英汉翻译过程中词语减省译法大致分为两类:句法性减省和修辞性减省。 1. 省略冠词Article 不定冠词(a/an)最基本的意义是“一”,表示数字概念时不能省略,但用于引伸意义表示类别,或用在固定短语中,可省略不译。定冠词(the)用在表示方位的名词前,或形容词(形容词最高级)、专有名词之前,特别是用在固定短语或词组中时,常常省略不译。 Ex 1. The horse is a useful animal. Ex 2. The earth goes around the sun. 2.省略介词Preposition 一般说来,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英语介词,译成汉语如出现在句首,大都可以省略,出现在句尾大都不省略。 Ex 3. On July 1, 1997, Hong Kong returned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x 4. Smoking is prohibited in public places. 3. 省略代词Pronouns 人称代词we,you,及不定代词one,ones在句中含有泛指的意思时,常可省略不译;it在句中(引导主语、宾语、或强调句中)作为引导词,没有实际意义,可省略;作宾语或同位语用的反身代词,常可省略不译;作定语用的物主代词,常可省略不译,这样其关系更为明确些。 Ex 5. We live and learn. Ex 6.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课堂互动1: 1. He left without saying a word. 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3. If you want to kill a snake you must hit it first on the head and if you want to catch a band or

汉英翻译实践第三讲

第6课(Lesson 6) I. 原文(Source Text) 苗族龙船节(一) 龙船节,是黔东南清水江上1苗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里,聚会2的苗族同胞,每年有三四万人。 龙,在苗族人心目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苗家姑娘最爱将龙形图案打制成3银饰装点在头上,或刺绣、编织在衣裙中4。苗族人民制作的龙船,十分精巧、美观,龙身由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5捆扎而成,皆为独木镂空。两米多长的龙头,用水柳木雕刻,装有一对一米多长的龙角。龙头以主色不同,分为赤龙、青龙、黄龙。 从施秉县的平兆到台江县的六河,每个苗族寨子都建有“龙篷”,用来保护龙船。因船身长二十五米,“龙篷”建成七格,每格将近四米长,当地又称之为“七间房”。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几十个村寨相继举行龙船节。当地习惯,从十六日开始,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的龙船便可下水。因此,从龙船下水的早晚,可以看出各寨的农事生产进度。在勤劳的苗家人民心中,龙船节到了,地里的秧还未薅完,这是莫大的耻辱。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酿米酒,包粽粑,走亲访友,宴请宾朋。出嫁的姑娘必须携带粽粑,鹅鸭等礼物回娘家,同父母兄妹团聚。 龙船出发之前,一位歌师6唱首吉祥歌,祝愿船只平安。 每只龙船都有一位鼓头。他是一切活动的主持者7,由全寨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鼓头身着长袍马褂,坐在龙颈上击鼓发令8,男扮女装的鼓锣手,由十岁左右的孩童充任。四十位水手,头戴特制的马尾斗笠,身着青布上衣9,士林蓝裤子,腰系银饰花带,手握五尺木桨,整齐划一,甚是威武。那马尾斗笠,原是清水江上游苗族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却成了龙船节水手们必备的一件装饰物。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 1. “清水江上”是“在清水江水面上”还是“沿清水江”?想想这个词组同“苗族人民”的关系。 2. “节日里,聚会”是否仅指在节日期间聚集到一起? 3. 苗家姑娘是不是亲自“打制”银饰?参考普遍的生活经验。 4. 这里重点是说苗族姑娘喜欢刺绣、编织这两项手艺,还是说喜欢穿有这种图案的衣裙? 5. “母船”、“子船”之间的区别究竟何在?是否真有亲属关系? 6. “歌师”是以唱歌为业的人,还是当时谁唱谁就是“歌师”? 7. “一切活动”为哪些活动?注意,这是在龙船上。 8. “击鼓发令”是“以手击鼓,以口发令”,还是“以击鼓来发令”?发什么令? 9. “青布”是绿色的布还是黑色的布? III. 译文(Target Text) The Miao Dragon-Boat Festival (1)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celebration1of the Miao people who live along the Qingshui River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Every year between 30,000 and 40,000 Miaos participate in the festivities2. In the eyes of the Miaos, the dragon symbolizes good luck. Girls like to adorn their hair with silver ornaments shaped like dragons and wear clothes embroidered or woven with dragon patterns3. The Miaos build exquisite4“dragon boats”, which are in reality a body formed from three canoes--one large and two small--that are strung together5. The head, over two meters long and carved out of the trunk of a weeping willow, sports6a pair of horns more than a meter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