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

最新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
最新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

PART I:

I. 原文(Source Text)

水桥

在巴拿马,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水桥”,那就是巴拿马运河。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巴拿马运河游览观光,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乘机抵达巴拿马城,然后搭上了一艘游轮,从巴尔博亚港进入运河。船行13公里后,便到了运河的第一组水闸1。巴拿马运河就是通过水闸的关与开,让船舰跨越陆地的一座“水桥”2。

我们开始“上桥”了。船驶进闸池之后,厚2米,高、宽各20米,重数百吨的钢闸门便缓缓地关闭,闸池里开始注水。几分钟后,水涨船高3。游轮在两岸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这样连升两级之后,船已经升高了16米。出闸后,再驶过一个小湖,又到了第二组水闸。经过这座水闸,船又升高了9.5米。这样,船已高出海平面26米,进入“桥顶”4。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5两岸山6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7。

游船出了峡谷,驶入了宽阔的加通湖。湖水倒映着远山白云,美丽的小岛时隐时现8。在湖中悠悠航行38公里之后,船来到了加通水闸,从此进入了“下桥”段。这座水闸共有三级,犹如三个巨大的台阶。游船经过加通水闸后,已经降到了与大西洋水面相同的高度。当船驶入利蒙湾时,美丽的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9。

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10,彼此隔离的大洋因为有了巴拿马运河而相通。运河全长81.8公里,宽度由150米到304米不等。5万吨级的巨轮,日夜畅通无阻。它无愧于“世界桥梁”的称誉。我由衷地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气!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导游告诉我们,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他们一方面正在改造现在这条运河;另一方面,还准备新建一条更长的运河,预计工程需要10年才能完成,它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11。我们期待着它早日完成。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

1. 这里的“水闸”指什么?参考下文的“进闸池”、“出闸”。

2. 为什么称巴拿马运河为“水桥”?

3.“涨、高”指“开始涨、高”,还是“涨、高”到了足够的高度?考虑上文的“几分钟后”。

4. 这里两个分句是否平起平坐?考虑上文已经说过船“升高了16米,又升高了9.5米”。

5. “只见”是不是真的在描写“我们”在干什么?考虑上文的主语是“我们的游船”,不是“我们”;上文的宾语是“主航道”,下文接着是“两岸”。

6. “山”指hills还是指mountains?考虑1)上文说“桥顶”只高出海平面26米; 2)地理知识:巴拿马地峡很窄。

7. (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两岸山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中各部分的层次关系如何?考虑“主航道”与“山”的空间关系,“山”与“绿树红花”的空间关系,“山”与“景色十分秀丽”的物与属性的关系。

8. 这里的“时隐时现”什么意思?参考1)上文的“驶入”,下文的“悠悠航行”;2)常识:“隐、现”可由光线明暗造成,遮拦物的有无造成,也可由观察者移动造成。

9. “驶入”与“出现”同时,还是先后?利用常识“运动是相对的”。

10.“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发生了,正在发生,还是将发生?考虑1)上文说“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2)地理知识:加勒比海是大西洋的一部分。

11. 这些话是不是作者的话?1)上文说“导游告诉我们”; 2)作文知识:“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是论点,而论点需要论据。

III. 译文(Target Text)

A Water Bridge

Across1 Panama runs2 a world-famous “water bridge”, and3 that is the Panama Canal. Last summer vacation I went with my parents on a sightseeing tour along it, which4 is still fresh in my memory.

Having got5to Panama City by air, we boarded a pleasure boat in the port of Balboa and sailed into the canal. The boat traveled 13 km and reached the first group of water locks. The Panama Canal is thus a “water bridge” that allows ships to cross land by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water locks.

We began “getting onto the bridge”. When the boat had sailed into the lock chamber, the steel gate, 2 meters thick, 20 meters high and wide and hundreds of tons in weight, slowly closed, and water began running into the chamber, which continued for a few minutes6. The boat rose with the water and advanced slowly, pulled along by power cars along both banks. Two lifts like that raised the boat 16 meters7. It sailed out of the lock across a small lake and came to the second group of locks, which raised the boat another8 9.5 meters. In this way, the boat, now 26 meters above sea level, had got onto the “top of the bridge”. It sailed along the main channel, which stretched 13 km between beautiful hills as steep as if cut apart with a sword and covered with green trees and colorful flowers9.

The boat sailed out of the gorge and into the wide Gatún Lake, with10 white clouds and distant hills reflected in it and pretty isles passing into and out of sight11. After a leisurely journey of 38 km on the lake12, the boat came to the Gatún Locks, and there began its “descent down the bridge”. The Gatún Locks, three in number, looked like so many13 gigantic steps. After getting14 through the locks, the boat had descended to the same level as the surface of the Atlantic Ocean. The beautiful Caribbean Sea came into view as it15 sailed into the Limón Bay.

We had come16 from the Pacific to the Atlantic, two great oceans separated by land but linked by the Panama Canal. The canal is 81.8 km in length and 150 to 304 m in width. Ships of 50,000 tons can pass it unimpeded all around the clock17. It is truly worthy of the name o f “the Bridge of the World”. Full of hearty praises18am I for man’s wisdom and courage in transforming nature! I admire you, the people of Panama!

The guide told us that the Panamanian people had high aspirations. On the one hand, they were19 working to improve the existent canal,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were planning for an even longer one, which20, it was estimated, would take 10 years to complete, and which21 would be the greatest project in man’s history. We look forward to its early completion22.

IV. 表达讲解(Explanation of Expression)

1. “在”译为across是由canal的形状与其同Panama的位置关系决定的。这是具体化。

2. “有”译为runs,是由canal的形状决定的。这也是具体化。

3. 原文中没有“和”(意合),译文里用and(形合)。英语里不能单用逗号连接两个分句。

4. 原文没有主语,是承前省,译文用了which,既提供了主语,又与前面的分句连接起来了。改为it或that只有前一种作用,没有后一种作用。

5. 原文的“我们”在全句之首,译文中句首没有we,条件是原文句首用非限定分句或无动词分句。

6. 原文“几分钟后”属下句,译文which continued for a few minutes属上句,但描写的是

同一事实,只是观察角度不同(视点转换)。原文从船着眼,译文从水着眼。如果照原文译,可能会引起“水流了几分钟之后船才升高”的误解。

7. 原文讲“某种情况下船怎么样”,译文讲“two lifts使船怎么样”,二者都表达因果关系。表现了:英语常用某件事作主语,表示原因;汉语常用人或物作主语,因果关系由连词表示或暗含着。

8. 汉语的“又”在动词后接数量词时,通常译为英语中的another。

9. “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景色十分秀丽”的译文以stretched译“长达”,并以此为核心,用between表示“主航道”同“山”的空间关系,用covered with表示“山”与“绿树红花”的空间关系,用beautiful作hills的定语,表示物体与其属性的关系。原文的“意合”特点与译文的形合特点十分鲜明。“红”译为colorful而不译为red,是因为实际上,山上的花不是人工特意栽培的,不可能只有一种颜色,只是原文受到四字格的限制,只能用一个字。

10. 一个with将两句合为一句。

11. 根据小岛的隐现是由船运动造成,将“时隐时现”译为passing into and out of sight。

12. 原文的动词词组在译文中成了名词词组,其中心词是原来的动词,定语是原文中的状语、补语。

13. so many意为“数目相同的”,此处即指three。

14. 参见5。

15. 原文用名词“船”,译文用代词it。英语中,只要不会引起所指不明,都用代词;汉语中即使用代词不会引起混淆,也常用名词。

16. 这句话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的概括,所以用过去完成时。

17. 注意英语中“日夜”的这种习惯说法。

18, 22. 参见12。

19. 这是导游的话,是自由间接引语,所以用过去进行时。下面用would,而不用will,原因相同。

20, 21. 参见4。

V. 翻译知识与对策(Translating Knowledge and Strategies)

怎样才算好译文?

“怎样才算好译文”这个问题是从翻译活动的结果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以什么标准(criterion)来衡量译文的好坏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从翻译活动的过程来提:“应该怎样进行翻译?”也就是翻译活动要遵循什么原则(principle)的问题。两种提法角度不同,但实质相同。

指导任何活动的原则或衡量任何活动的结果的标准,都必然是从这种活动的目标推导出来的。如第一课的“翻译知识与对策”所述,翻译“以原文功能、内容与风格的尽可能完整传达为目标”,因此,翻译的原则或标准必须反映这个目标。就是说要使原文的功能、内容与风格在译文中尽可能不走样地再现出来。“不走样”,就是“信”(fidelity/ faithfulness)或其他类似的说法。必须注意“尽可能”三个字。这三个字既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而且必然会追求不走样,又意味着,从结果来看,毫不走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例如:

1. The Bonaventure Hotel is a few city blocks from the old Mission Church. 博纳文彻大酒店从古老的传教教堂横过几条街道就到了。[ST01]

两种文本功能与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但原文是静态描写(is …from…),译文是动态描写(横过……到了……);原文明显表示一般情况,而译文既可用来讲一般情况,又可用来讲某人某一次的经历;原文中的city block是由四条街道围成的方块一边的长度,不是“街道”。

然而要想使这句话的译文更进一步地“信”于原文,是非常困难的。但以翻译结果无法彻底地“信”而否定翻译过程中追求“信”,是与翻译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也是与译者的直

觉相违背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直觉是如何尽可能忠实地反映原作,做到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力争不折不扣地表达。就是说,译者有意识地或是无意识地受到“信”的原则约束,即使有某种程度、某个方面不“信”,如为了传达原文的功能而舍其内容,也是丢卒保车,目的是确保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方面的最大程度的“信”。总而言之,不管“理论”多么新,以翻译无法做到彻底的“信”而否定“信”,正如因“人无完人”而唆使大家干脆都去做坏人。

原文的功能、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可用三个字分别表达。但一般论者原来都没有注意到功能的问题,于是用“信”专指内容方面的“信”,用“切”(felicity/ closeness)表示风格方面的“信”。例如:

2. 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I admire you, the people of Panama! [ST02]

这句话如果译成I admire the people of Panama,功能、内容同原文相同,风格(这里主要表现在用直接呼告的形式)就不同了,不如第一种译文。

一般说来,传达原文风格比传达原文功能、内容更难。例如:

3. 游轮在两岸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The boat…advanced slowly, pulled along by power cars along both banks. [ST02]

原文“缓缓”二字透露出书面语的风格,可是译文slowly并非书面用语。要说风格相似,只能从整体看出一二。

在风格方面,有的提“雅”。由于“雅”跟原文无关,所以备受非议。

除此之外,许多译论家还单独分出个“达”字(ease/ smoothness/ expressiveness)。例如:

4. 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两岸山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It sailed along the main channel, which stretched 13 km between beautiful hills as steep as if cut apart with a sword and covered with green trees and colorful flowers. [ST02] 译文非常流畅。如果译成Our tourist boat sailed into the 13-km main channel, only saw hills as if cut apart with a sword on both banks, green trees and colorful flowers, the scenery was very beautiful. 就佶倔聱牙,语法不通。

有的说“达”是指跟自己创作一样流畅,即绝对的流畅。有的说是跟原文“达”的程度一致,就是说,原文达,译文就达,原文不达(如小说中某些人物的对话),译文也不达。事实上,原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达”的。根据“信”这个总原则,译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也应“达”。所以第一种说法符合绝大部分情况;但第二种说法更准确一点,把那些原文不“达”的情况也包括进来了。

如果再考虑一下,就知道流畅程度是风格的一种,或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汉语里有“晓畅的风格”与“佶倔聱牙的风格”之分,英语里也有easy/ smooth/ flowing style 与gritty style 之别。因此,把“译文达的程度与原文一致”这个要求,包含到“切”字里面,甚至径直包含到一个“信”字里面,也是可以的。

但是,一来原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达的,译者时刻都面临着如何求译文的达的问题,二来译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受原文遣词造句方式的束缚而造成译文不达;为了引起充分的注意,单独提出一个“达”字,也是无可厚非的。

总之,翻译的原则或标准应该是:

“信”(广义)┌传达原文功能与内容(“信”(狭义))

┖传达原文风格(“切”)┌切合风格的流畅程度(“达”)

└切合风格的其他方面

VI. 名家论译(Celebrities on Translation)

A. F. Tytler:

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Now, supposing this description to be a just one, which I think it is, let us examine what are the laws of translation which may be deduced from it.

It will follow,

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II.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II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

(编者按:第三条中的original composition,许多人译为“原著”或“原作”,系误译。应译为“创作”或“独立写作”。)

Eugene A.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2严复: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一、《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 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 3

刘重德:

参考上述中外两家之见,取其精华,并结合个人翻译的体会,拟把翻译原则修订为既一目了然、又比较全面的“信、达、切”三字:

(一)信——保全原文意义;

(二)达——译文通顺明白(后修改为“达如其分”——编者注);

(三)切——切合原文风格。4

——————————

1. Tytler, Alexander Fraser.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 1791,

2.

2. Nida, Eugene A. et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E. J. Brill, Leiden, 1982, 12.

3. 严复. 天演论·译例言[A].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6.

4. 刘重德. 翻译原则刍议[J]. 翻译通讯1983(4).

VII. 练习(Exercise)

巴拿马城

巴拿马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入口处。面积106.5平方公里,人口38.6万;大巴拿马城人口69.5万(1980),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城市座落在一岩性半岛上,背

山临海,平均海拔36米。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6.9℃,气温年差较小;年平均降水量1903

毫米。原为印地安人渔村。1519年建城。1671年被英国海盗烧毁。1674年于原址西8公里

处重建。1903年起成为首都。1911年人口仅3.8万,后随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而发展。全国

经济中心,市区工商业主要为运河区发展需要服务。工业有炼油、轧钢、制鞋、服装、食品、

烟草、水泥和木材加工等。城市实行金融开放政策,有80余家外国银行在此登记营业。外

港巴尔博亚在城西3公里处,建有长1653米的亚美利加桥跨越运河;航道水深13.71米,

码头总长954.9米,港口设施完备,能停泊远洋巨轮。巴拿马铁路及横贯地峡公路可达运河

北口的科隆港,并有泛美公路连接南、北美洲。托库门机场距城32公里,为中美洲重要的

国际航空港。城市分古城、老城和新城三部分。古城为1671年大火焚毁,现已辟为旅游地

和高级住宅区;老城在古城以西,建筑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风格,是行政、文化区;新城处于

古城和老城之间,多现代化摩天大夏,是繁华的商业区。

PART II:课堂练习

1

徐霞客一生周游考察了十六个省,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他在考察的过程中,从来不盲目

迷信书本上的结论。他发现前人研究地理的记载有许多很不可靠的地方。为了进行真实细致

的考察,他很少乘车坐船,几乎全靠双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为了弄清大自然的真相,他

总是挑选道路艰险的山区,人迹稀少的森林进行考察,发现了许多奇山秀景;他常常选择不

同的时间和季节,多次重游各地名山,反复观察变换的奇景。

Xu Xiake toured and investigated 16 provinces in his lifetime, covering almost the whole of

China/ the whole country. When he was carrying out his investigations, he never took blind belief

in the conclusions in the books. Instead he found a lot of unreliable points in the geographic

records taken by his predecessors. In order to make his investigations reliable and thorough, he

seldom traveled by carriage or boat. Instead, he took long, arduous trips on foot almost all the time,

climbing mountains and hills. In order to learn about the truth of nature, he always chose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s in mountainous areas with dangerous roads and in lonely / untraveled

woods, where he discovered a lot of magnificent peaks and beautiful sights.

篇一:修辞手法的句子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

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包括(本体、喻体、比喻

词)

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

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学分:2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 适用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课,适用该学科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是研究译学理论及实践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翻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在翻译学研究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具有翻译学科意识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意识,对翻译研究和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正确应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掌握较高的英汉互译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述 1.熟悉翻译的定义,判断翻译是科学和/或艺术。 2.认识翻译的目的、弄清翻译的任务。 3.了解翻译的标准、熟知翻译的过程。 4.分析译者的素养。 5.了解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 二、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1.了解中国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解三不易、五不翻、五失本、案本、信达雅、信达切、信与顺、化境、形似与神似、三美、猫论、以及忠实与通顺等的内涵。 2.了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解翻译三原则、等值翻译、功能对等、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文化翻译观、民族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等的内涵。 3.了解翻译理论中的不同学派,如:文艺学派、文学-文化学派、语言学派、莱比锡学派、解构学派、交际学派、社会符号学派、释义学派、摆布学派、辨证逻辑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等。 4.了解翻译学的不同分类,熟悉并尽可能掌握比较翻译学、描写翻译学、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玄翻译学的基本特征。 5.了解异化与归化,学会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应用异化或归化。 6.学习了解翻译界对翻译单位的定义,掌握翻译单位(音位、词素、词、词组、句、语段、语篇)在翻译中的可行性。 三、英汉语言差异与译文可接受性 1.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 2.了解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在形合与意合上的差异。 3.比较英汉语言的词类、词性的异同。 4.比较英汉语言在表达上的视点差异。 5.比较英汉句型结构的异同。 6.了解并掌握翻译过程中的词性转换。 7.了解并掌握翻译过程中的主被动关系转换。

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调查表(一) 汉英翻译课程教学调查问卷 对象:2006级英语专业;调查时间:2010-06 各位同学,您好! 为了更好地进行翻译教学,及时发现问题,我们特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习者对汉英翻译课程教学的看法,以便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希望您如实回答下列的问题,为翻译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请画圈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一般选择一项,有的可以选择多项。谢谢合作! 1.任课教师的态度:b a.严谨 b.较为严谨 c.有待加强 d. 不严谨 2.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b a.熟练 b.较为熟练 c.还熟练 d.不熟练 3.任课教师教学的条理性:a a.清楚 b.较为清楚 c.还清楚 d.不清楚 4.任课教师在课内提供的信息量:b a.很大 b.较大 c.尚可 d.太一般 5.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备课:b a.认真 b.较认真 c.还认真 d.不认真 6.任课教师课堂上吸引学生靠:b c a.严格的纪律 b.幽默的语言 c.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d.考试时能给学生较高的成绩 7.课堂教学上,任课教师让更多同学发言或讨论,这样的教学手段:b a.欢迎 b.较欢迎 c.基本认可 d.不欢迎 8. 你本人在汉英翻译课程上的大致表现和收获:c a. 投入很大,收获很大 b. 投入很多,收获甚少 c. 投入一般,有一定的收获 d. 投入很少,也无所收获 9. 汉英翻译课堂上最大的收获是:a b c a. 掌握了汉英语的主要特点 b. 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翻译技巧 c. 培养了对翻译的兴趣 d. 几乎没有什么收获 10.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要求:a a. 很有利于我们的翻译学习 b. 不重要,关键要学到知识

翻译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翻译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331042 课程英文名称: Bas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俄语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翻译基础理论是俄语专业第五学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培养俄语翻译人才的基础理论课程。翻译基础理论的教学目标是授予学生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和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翻译中处理词汇和语法现象的方法 2.掌握正确地语义传达、翻译技巧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词汇的翻译问题、语法范畴的翻译问题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解决实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基本技能:通过翻译实践练习来供学生从事翻译实践使用。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重视教材重点、难点的选定和启发式讲解,重视实践环节,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环境。课后要布置合理的复习任务和预习任务,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掌握翻译基础理论的能力。 2.教学手段:为了贯彻“翻译课首先是一门实践课”的原则,本课程中配有各种形式的重点思考题,包括填空、校对、翻译等,用以提示和巩固讲授的重点。 3.计算机辅助设计: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课后题;并且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实践。(六)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试。 2. 考核目标: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的重点词汇和翻译理论基础,重点考核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七)主要参考书目: 1.《俄译汉教程增修本(上)》,蔡毅,靳慰然,曹书勋,孙桂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2.《俄译汉教程增修本(下)》,蔡毅,靳慰然,曹书勋,孙桂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3.《俄汉翻译基础教程》,杨仕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最新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及答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英语专业(开放本科) 《翻译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 题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翻译句子。(每小题3分,共30分) 三、篇章翻译(每小题40分,共40分)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把翻译分成__________。 A. 语内翻译 B. 语际翻译 C. 符际翻译 D. 以上选项都正确 2. 下面哪个选项是错误的?_________。 A. dry goods:纺织品B.white goods:白色的货物 C.white wine:白葡萄酒D.toilet water:花露水 3. “This is a special offer and is not subject to our usual discounts” 请问下面哪个译文最合适?________。 A. 这是特殊报盘,不以我方通常折扣为条件。 B. 这是特惠报盘,我方通常折扣不适应于此盘。 C. 此系特惠报盘,不另加我方通常折扣。 D. 这是特殊报盘,不局限于我们通常折扣。 4.下面哪句话的描述是错误的?________。 A.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 B.“动态对等”原则是指,运用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原理,将焦点从传统的译文与原文两个文本的比较转移到两个过程的比较,使人们注意到影响信息接收的各种语言和文化因素。C.奈达曾将“动态对等”的提法改成了“功能对等”原则。 D.翻译求的是“形式对等”,而非”动态对等”。

5._________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念。 A.尤金.奈达B.泰特勒 C.许渊冲D.鲁迅 6. 下面哪个配对是错误的?_____。 A.赤脚医生:barefoot doctor B.纸老虎:paper tiger C.to show one’s cards:摊牌D.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sea D B C D C D 7.哪句话的描述是正确的?______。 A. 严复提出的翻译是:重神似不重形似 B. 傅雷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 C. 许渊冲的翻译标准是: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D. 泰特勒的翻译标准是:通顺 8. 下面哪个选项是错误的?_________。 A. dry State:实行禁酒的州B.white goods:白色的货物 C.dry white wine:涩白酒D.toilet water:花露水 9. 泰特勒(Tytler)提出的著名翻译原则是:_______。 A. 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B. 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C. 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D. 以上选项都正确。 10.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________。 A.bring down the house 翻译为:“推倒房子” B.pull up one's socks 翻译为:鼓起勇气 C.think a great deal of oneself 翻译为:“为自己想得很多” D.an apple of love 翻译为:“爱情之果” 11.A book, tight shut, is but a block of paper.下面哪个译文是最合适的?_____。A.一本书,紧紧合上,只是一叠纸。 B.一本书,如果紧紧合上不读,只是一叠纸。 C.一本书,如果紧紧合上不读,只是一叠废纸。 D.闲置之书只是一叠废纸。

英汉翻译的原理和实践

Unit 1 I. 英汉翻译原理第一讲:什么是翻译? 【例1】The history of a tree from the time it starts in the forest until the boards which it yields are used, would form an interesting and, in many instances, an exciting story. (“×”号表示译文有问题,下同) ×树的历史开始于森林中,直到生产为木板后被使用为止,成为一个有趣且有许多事例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上面这句话的原文实际上主要说了两点内容: 1、树的历史的起迄时间 2、树的历史是怎样一回事 【译文】一棵树,从它在森林中生长起直到被制成木板使用为止,这段历史会构成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在很多情况下这个故事十分激动人 心。 【例2】There are two regulatory systems which interact. One timing system comes from the evidence of our senses and stomachs, and the periodicity we experience when living in a particular time zone. ×有两个调节系统相互作用。一个定时系统来自于我们的感官和胃的证明,就是当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区所经历的周期性。 【译文】人体有两个相互作用的时间调节系统。一个时间调节系统依据感官和胃发出的信息,依据我们生活在某个时区所体验的周期性规律。 寻找对等词语和结构然后将其串接成句的翻译方法,常表现如下: 1、简单语句的译文虽然生硬,但基本可读。如: 【例3】I can se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omposers in musical history, each of whom creates music in a somewhat different fashion. ×我能看到音乐史上有三种不同的作曲家,他们中每一个人以某种不同的方式创作音乐。 【译文】我发现音乐史上有三类作曲家,他们各自的音乐创作方式有所不同。 2、较复杂语句的译文似通非通,甚至不知所云。如: 【例4】The traditionalist type of composer begins with a pattern rather than with a theme. The creative act with Palestrina is not the thematic conception so much as the personal treatment of a well-established pattern. ×传统主义型作曲家始于某种格调而非某种主题。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行为不太像对固定格调进行个性化处理的主题概念。 【译文】传统型作曲家是从形式出发而不是从主题出发进行创作的。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不是主题的构思,而是对固定形式的个性化处理。 3、典型的英语表达形式在汉语无法找到对等形式,翻译无从着手。如:

《英汉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教程

《英汉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汉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码: 适用学科专业:法律英语专业 学时与学分: 先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的:法律翻译与一般性文件的翻译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其自身特点。无论是法律翻译还是其它翻译,都要求做到“忠实通顺”。但是对于法律翻译而言,要使译文达到这个基本标准,相比于其它翻译,难度会更大一些。这是因为法律文件的内容、用语、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均不同于我们日常所接触的英语文章。这不仅给正确理解原文带来了困难,而且在如何用汉语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法律翻译的难处,主要表现在对法律用语的理解、长句的解读和翻译。《英汉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掌握法律翻译的基本要领,进而能从事合同等法律文件的翻译而开设的。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具有一定法律翻译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英语人才,以适应社会对涉外经济法律人才的需求。学生完成本课程后能基本胜任国外法律资料的翻译研究工作。 基本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法律文件的翻译”为导轮,简要论述法律英语的词汇和句法特点、法律翻译的标准以及法律翻译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法律文件的翻译首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学内容还包括:词语的翻译、词类的转换、增词、省略与重复、定语从句的翻译、分词短语的翻译、同位语从句的翻译、被动句的翻译以及长句的翻译等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配合相关的翻译技巧,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翻译实例并要求学生做相关的练习。 教学参考书与参考资料: 孙万彪,《英汉法律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台北:书林出版社,199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翁凤翔,《实用翻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1990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平时出勤加上作业20分,期末卷面成绩占80分,满分共计100分。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二、课程编号:11012010 三、学时与学分:68/4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4 六、适用学科专业:英语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在一、二学年里打好了较为牢固的英语基础,具备了较强的汉语驾驭能力,并掌握了英汉两种文化的一般性背景知识,进而修读这门课程。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探讨基本翻译理论。上学期通过分析英、汉语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向学生介绍常用翻译技巧,并要求学生做大量的有关练习,提高学生处理词、句层次的水平,使其具备基础的翻译能力。下学期则引入篇章翻译。 通过对不同文体文本的篇章特点及其翻译的讲评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文体进行翻译的能力及其篇章意识。要求学生修完本课程后,能熟练运用基本翻译技巧对较宽体裁的文本进行较为准确、流畅的翻译,每小时译速为250—300词/字。 八、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词、句层次上的相关翻译技巧:词语的增译、减译,词类转换,句子中的语态变换,正说反译与反说正译的运用,词序调整,分译与合译等。第二部分针对各种常见体裁的文本进行篇章翻译的讲授,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对新闻、广告、商贸信贷函、法律、科技等不同文体的篇章特点进行分析,评述篇章翻译对忠实传达原文风格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翻译理论知识,如翻译标准,翻译原则,奈大的功能对等理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等值的影响以及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具体学时分两个学期安排。 第一学期共17周,每周二学时,安排如下: 第1周翻译的基本知识 2—3周英汉语言对比 第4周直译、意译及混合运用 5—14周翻译技巧:选择词义,词类转换,增译减译,重复译法,正说反译,否定转译,语态变换,词序调整,分译合译等 第15周定语及定语从句 第16周英汉主语的表达 第17周长句的翻译 第二学期共17周,每周二学时,安排如下: 1—2周:介绍文体的翻译 3—4周:人物、景象描写的翻译 5—6周:散文的翻译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考研高分经验总结

翻译学经验贴~~一点总结 看来翻译学确实不怎么火,都没人写。我只好略写几句,算是抛砖引玉啦。 我10年翻译学初试总分422,政治76,法语85,业务一135,业务二126。感觉这个分数超出自己想象很多,不敢相信是自己考的…… 我是09年9月份才真正决定考北外的翻译学的。之前一直想考北大的文学(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一直耿耿于怀~),可是考过去的师哥强烈建议我不要考。我思考再三,终于放弃了北大,现在想想也觉得算是选对了吧。大三之后的暑假本来想学习,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基本虚度了。 Ⅰ准备 1..真正开始准备是在九月份开学后。由于北外出参考书目出的晚,一开始并没有买理论的书,只是看法语和基础英语,做翻译练习。上过星光的网站,好多人说Economist不错,就下了一些看看。刚开始感觉有些吃力,很多短语都没见过,有的查都查不到。后来看多了,就觉得不怎么难了。那时开高级阅读的课,我基本每次都去,虽然不怎么认真听讲,但觉得上这个课可以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阅读帮助很大,尤其是长难句的理解。这个跟以往大一大二基础英语主要攻词汇语法不同。所以如果学校开这种课,建议大家不妨去上一下。在网站上下了一些往年的试题,还有些别的学校的,有空就做几套。词汇方面,虽然照单词书背单词不太好,备受批评,但我还是把八级词汇看了三遍。不为别的,怕翻译时想不起来词……最后才做近几年的真题,针对各个题型练习一下。作文后期每周一篇,以雅思作文为主。 2.翻译实践上,我买了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刘士聪的《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和《散文佳作108篇》。从中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先看一遍原文,再看一遍译文,然后英汉对照再看几遍,并试着进行分析。开始真正动笔翻得很少,只是多读多背多分析。后来就开始规定每天必须翻译一点,但并不限时,且不求速度。从图书馆和网上搜了各种文章翻译,经济政治文史哲什么的都有。后来下到北外的真题,发现里面竟然还有古文翻译,就赶紧从图书馆借了杨宪益的古文翻译方面的书进行练习。说来可笑,读原文还不如读译文来的清楚明白,这可能也跟杨译偏向异化有关吧。到最后才限时练习,尽快完成翻译,越快越好。这对考试也有些帮助吧,因为题量实在太大,不快不行啊。 3.北外出来参考书目后,就赶紧买了翻译理论的书。其中马会娟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是新书,在网上才能买到。而另两本学校书店就有卖。我先看了马教授的书,一个月才看完,而且基本不懂。看完文章后就找习题的答案,但是有些找不着,有些需要自己总结。但时间太紧,不敢看第二遍再看其他。Gent zler的书显得更乱,各种人物都在里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是弄得一头雾水。这个也用了20多天。第三本《翻译研究》相对来说简单一点,三天看完。个人觉得此书一二三部分重要性递减。看完一遍,对翻译理

翻译理论与实践

合同(缩略版本) 1.甲方河海师范大学希望雇佣乙方阿迪斯科里作为英语老师。双方 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特此签订合同。双方均许诺会完全履行合同里所有规定的义务。 2.服务时间从2006年8月15号到2007年8月14号。 3.乙方的责任(见附录) 4.乙方每月的工资是5000人民币。其中每月工资的70%可以转变为 外国货币。 5.甲方的职责。 甲方必须进行指导、监管和评价乙方的工作。 6.乙方的职责。 乙方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并确保工作的质量。 7.合同的修正,取消和终止。 双方必须遵守合同,在未达成双方一致时不得修正、取消或者终止合同。 8.违约罚金 如果乙方因为不可抗力事件要求取消合同,乙方应当在有关部门的证明下,取得甲方的同意并支付退货费用以及违约罚金给甲方。 如果甲方因为不可抗力要求取消合同,在乙方同意后,甲方应支付乙方的退货费用;如果甲方取消合同没有正当理由,甲方应支付乙方的退货费用以及支付违约罚金给乙方。 9.这个合同的附录是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拥有合同的同等效力。

10.这个合同在双方签订的日期即日生效并会在合同期满时自动 失效。如果任意一方要求订立新的合同,其应该在此合同期满的90天前向另一方提前说明请求并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签订新的合同。 乙方在合同失效后想继续保留合同,必须承受所有可能引发的损失。 10.仲裁 这个合同在河海师范大学,2006年8月15号签订。一式两份,一份中文,一份英文,两种文本都同样真实可信。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补充合同 通过双方的同意,受聘方的工作和相关事宜有如下决定: 带领大学生和英语专业研究生并就学生们的语言课外活动提出建议。 甲方乙方 (签字) (签字) 看待成长的两种基本方式 人们基本上对于成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将其看作是产品,一种是将其看作是过程。我们一般把个人的成长看作是外在的结果或者是可以很容易辨认和估量的产品。得到升职的工人,成绩提高的学生,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荆楚理工学院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代码: 三、课程管理:外国语学院(部)英语本科教研室 四、教学对象:09级英语(本科)专业 五、教学时数:总时数72节,其中课堂讲授36节,教学实践36节。 六、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基础课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教学目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把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技巧转化为翻译表达能力。通过反复实践加强翻译基本功,深化对英汉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百科知识、文化再现能力、译文对比分析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要求 1.课堂教学要求: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辅以充分、典型的译例分析,通过活跃的课堂师生互动,把枯燥的理论课变得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受学生喜欢。分不同文体选择适量单、长句练习和语篇练习,口头翻译课课做,书面实践周周做,练习反馈时时做。实行课后作业全批、全改、全讲解,有针对性检查指导学生实际翻译实践活动。 2.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利用文体分析法分析和识别汉英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文体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初步进行忠实通顺的英汉互译实践。从而能在毕业以后能较快适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工作,在各行各业的英汉翻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更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八、相关课程衔接: 《语法》、《英汉文化对比》等 九、考核方式:笔试 十、教学纲目: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西翻译理论简史,明确翻译的定义和翻译的目的,熟悉翻译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纠正学生认为翻译就是一一对应的英汉转换和翻译课就是死板枯燥的理论教授的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 教学难点:介绍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使学生改变翻译课枯燥难学的观念,同时感受到翻译的乐趣。 三、教学时数:4学时。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 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 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 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 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 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 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 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 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 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 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 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 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 第二学期: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实用汉英翻译教程 参考答案

Beidaihe Seaside Resort The Beidaihe Seaside Resort, a famous summer resort in China, lies 15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Qinghuangdao. With the Bohai Sea to its south and the Lianfeng Mountains to its north, the resort enjoys a long coastline, fine beaches and a calm sea, ideal for bathing. Moreover, the weather at the seaside is mild all the year round with the temperature in the hottest month averaging only 23°C. The sea wind by day and the land breeze by night make the place a best summer vacationland. The natural charm of Beidaihe is breathtaking. The East and West Lianfeng Mountains with their luxurious pines and cypresses and grotesque rocks extend far into the distance.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s lies a vast expense of ocean stretching to the horizon while beautiful villas and buildings dot the green landscape. On the East Lianfeng Mountain, a rock looks just like a lotus flower, and two other rocks on the West Lianfeng Mountain, standing face to face, resemble two persons having a conversation. Meng Jiangnu Temple Meng Jiangnu Temple, 6.5 kilometers to the east of Shanhaiguan Pass, was first built in 1594, the 22n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Wanli of the Ming Dynasty. Legend has it that the husband of a women named Meng Jiangnu was sent to work on the Great Wall. To bring him winter clothes, Meng Jiangnu came to Shanghaiguan Pass from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When she was told that her husband had died at work, she cried her heart out. Her tears of anguish bust the Great Wall and she jumped into the sea and died. Later, a temple was built in memory of her. It stands on the top of a hill, with stone steps leading to it. There are two halls in the temple. In the front hall stands the clay statue of Meng Jiangnu in plain white clothes, facing the sea with a sorrow look. In the rear hall is the statue of the Goddess of Mercy. Behind the hall is the “Rock of Waiting for the Husband”, the marks on which are said to be Meng Jiangnu’s footp rints. Nearby stands her Dressing Pavilion. Beijing-Toronto Hotel/Jinglun Hotel Beijing-Toronto is located on Jiangguomenwai Avenue, downtown Beijing,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mbassy quarters, Friendship Store and a number of major commercial buildings, with the world-famous Tian An Men Square only ten minutes away. Beijing-Toronto has 659 spacious rooms and suites, with wide comfortable beds. They are all equipped with modern facilities such as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color TV with satellite transmitted programs, IDD and DDD calls and mini-bars, meet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our room, one cannot help but feel cozy, comfortable and satisfied.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

PART I: I. 原文(Source Text) 水桥 在巴拿马,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水桥”,那就是巴拿马运河。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巴拿马运河游览观光,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乘机抵达巴拿马城,然后搭上了一艘游轮,从巴尔博亚港进入运河。船行13公里后,便到了运河的第一组水闸1。巴拿马运河就是通过水闸的关与开,让船舰跨越陆地的一座“水桥” 2。 我们开始“上桥”了。船驶进闸池之后,厚2米,高、宽各20米,重数百吨的钢闸门便缓缓地关闭,闸池里开始注水。几分钟后,水涨船高3。游轮在两岸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这样连升两级之后,船已经升高了16米。出闸后,再驶过一个小湖,又到了第二组水闸。经过这座水闸,船又升高了9.5米。这样,船已高出海平面26米,进入“桥顶” 4。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5两岸山6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7。 游船出了峡谷,驶入了宽阔的加通湖。湖水倒映着远山白云,美丽的小岛时隐时现8。在湖中悠悠航行38公里之后,船来到了加通水闸,从此进入了“下桥”段。这座水闸共有三级,犹如三个巨大的台阶。游船经过加通水闸后,已经降到了与大西洋水面相同的高度。当船驶入利蒙湾时,美丽的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9。 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10,彼此隔离的大洋因为有了巴拿马运河而相通。运河全长公里,宽度由150米到304米不等。5万吨级的巨轮,日夜畅通无阻。它无愧于“世界桥梁”的称誉。我由衷地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气!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导游告诉我们,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他们一方面正在改造现在这条运河;另一方面,还准备新建一条更长的运河,预计工程需要10年才能完成,它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11。我们期待着它早日完成。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 1. 这里的“水闸”指什么参考下文的“进闸池”、“出闸”。

汉英翻译教程

《汉英翻译教程》 练习1 1、翻译的任务是什么? 2、翻译有哪几种种类? 3、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4、如何正确理解和表达? 练习2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词的选择和搭配: 1、那个受惊的小孩紧紧抓住他母亲的手。 2、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3、新生儿需要细心护理。 4、该委员会由五人组成。 5、我借一下你的电话好吗? 练习3 翻译下列各句,根据需要增补适当的词语: 1、中国总是要前进的。 2、你想看这本书,就先看吧。 3、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他们一听说有新任务就坐不住了。 5、只要中国人民积极奋斗,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是能够达到的。练习4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省略: 1.新老干部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2.他一开口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3.每条河流都有上游、中游和下游。 4.一五一十地都给父母讲了。 5.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练习5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划线部分词类的转换: 1.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3.我们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 4.我们科学研究发展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 5.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练习6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划线部分在句中的位置: 1.他们最近的成就表明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2.这是唯一可能的解决的办法。 3.不论晴雨,我们明天非去不可。 4.我们必须清楚了解所有牵涉到的问题。

5.我率领的部队南征北战,越战越强。 练习7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运用语态变换的方法:1.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说得很多了。 2.医院立即收下那个重伤的男孩。 3.认识落后,才能改变落后。 4.这篇文章需要再润色一下。 5.他的话使我感到莫名其妙。 练习8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恰当运用正说与反说的技巧:1.他的暗示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2.你恐怕弄错了。 3.他不在,我感到很寂寞。 4.只要他没有病倒,他是不会不来的。 5.是重力使我们不致于从地球上抛出去。 练习9 采用适当的方式翻译下列无主句: 1.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前头坐着一位老人。 3.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练习10 将下列汉语省略句译成英语省略句: 1.妈妈买了一架电视机。 2.象是要下雨的样子。 3.多年来一直喝这种苦药,我真是喝够了。 4.他有自己的打算,但不愿向别人谈论。 5.这件事你不懂,就别再操心了。 练习11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得”字句补语的译法:1.她伤心得大哭起来。 2.床收拾得很整齐。 3.他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4.他累得走不动了。 5.她的头发长得几乎拖地了。 练习12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把”字词组的译法:1.今天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2.他们把我们看做自己家里人。 3.不要把你的衣服弄脏了。 4.母亲把孩子叫回来复习功课。 5.那意味着把工作交给他了。

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英语专业珍贵教案)

第二章 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或交际活动,其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Nida) 意义的本质是语言符号在交际事件中的信息载荷。 语言符号的意义潜势具有随意性同时又具有社会性。 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同时还具有多层次性。 意义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本章从翻译的实质及要求考虑,采用以下分类方式: 1、概念意义(conceptive meaning); 2、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3、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 4、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 5、形象意义(figurative meaning); 6、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 一、概念意义(指示意义、认知意义) 概念意义指将词或片语同现实世界或虚构或可能实现的世界的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 (That part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relates it to phenomena in the real world or in a fictional or possible world.) 概念意义是语言信息的核心和主体。它包括词、词组、句子及超句群的语义内容。 语义内容有两层意思:1)表达了什么;2)怎么表达的。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1. We are in good shape. 2. The Voice of the Turtle 3. The Prodigal Daughter 4. I love her dearly. She loves me some. 5. Anna was thin and black, a very umbrella of a woman. 概念意义的转换是全部意义转换的基础,轴心和主体。 二、语境意义 任何词语、语句、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即上下文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的语境调节。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Firth 语言内语境(intralinguistic context)实现语言内关系意义层。 1. The author’s fingerprint is quite obvious in all of his works. 作者的特色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语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实现语言外关系意义层。 1. A. Mary can make better cakes than me! B. Nonsense, my dear; I don’t think Mary’s cakes were any better than yours. 2. I pity you! 语言内语境对意义的调节机制涉及词语的情态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以及句子及超句群在特定的集约形式中的意义。 语言外语境对意义的调节机制,涉及词语在特定环境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社会功能意义,也就是情景意义。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翻译练习(上)【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翻译实践篇详解 一、非文学类文本(社会人文) 1. Van Gogh Although art historians have spent decades demystifying Van Gogh’s legend ①, they have done little to diminish his vast popularity. Auction prices still soar, visitors still overpopulate Van Gogh exhibitions, and The Starry Night remains ubiquitous on dormitory and kitchen walls②. So complete is Van Gogh’s global apotheosis that③Japanese tourists now make pilgrimages to Auvers to sprinkle their relatives’ ashes on his grave. What accounts for the endless appeal of the Van Gogh myth? It has at least two deep and powerful sources④. At the most primitive level, it provides a satisfying and nearly universal revenge fantasy disguised as the story of heroic sacrifice to art⑤. Anyone who has ever felt isolated and unappreciated can identify with Van Gogh and hope not only for a spectacular redemption⑥but also to put critics and doubting relatives to shame. At the same time, the myth offers an alluringly simplistic conception of great art as the product, not of particular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artist’s painstaking calculations, but of the naive and spontaneous outpourings of a mad, holy fool⑦. The gaping discrepancy between Van Gogh’s long-suffering life and his remarkable posthumous fame remains a great and undeniable historical irony. But the notion that he was an artistic idiot savant⑧is quickly dispelled by even the most glancing examination of the artist’s letters. It also must be dropped after acquain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