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婚姻满意度的研究述评

心理医生-婚姻满意度的研究述评
心理医生-婚姻满意度的研究述评

婚姻满意度的研究述评

摘要婚姻满意度一词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Hamilton(1929)在《婚姻研究》一书中提出的。Hamilton认为,婚姻满意度主要是指已婚夫妇对其所处婚姻关系的主观评价,且婚姻满意度的高低对于婚姻的稳定性及婚姻质量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婚姻形成并维持婚姻满意时,将有助于提升社会的利益(如减少犯罪等)和家庭人员的身心健康。而失和,破碎的婚姻,对夫妻双方和子女的身心健康都有非常负面的伤害与影响。本文拟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对婚姻满意度的研究,对婚姻满意度概念进行整合界定,对婚姻满意度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测量工具进行系统梳理。指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界定婚姻满意度的内涵和外延,在婚姻满意度问卷的维度构成上需达成共识,研究方法需更多元,影响因素的探讨需更深入,本土化研究特点需更浓厚。以期形成研究婚姻满意的一个综合的模型,为研究婚姻满意度的建立理论架构。

关键词婚姻满意度;原生家庭;婚姻期待

1 婚姻满意度的界定

婚姻满意度的概念最早由汉密尔顿(Hamilton,G)提出,他认为婚姻满意度主要是指已婚夫妇对其所处婚姻关系的主观评价,且婚姻满意度的高低对于婚姻的稳定性与婚姻质量有重要影响。随后,Albert等学者就婚姻满意度的概念、内容及维度等展开了探讨,也一致认为,婚姻满意度就是已婚夫妇对其婚姻关系满意程度的评估,是衡量婚姻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稳定性的指标。Fincham and Beach (1999)则提出,婚姻满意并一定必须是婚姻压力的反面,很大程度上也是消极维度(比如,冲突和负性的态度)和积极的维度(比如,爱,情感和正性的态度)并存。也就是说,对婚姻满意的夫妻积极维度是其生活的常态,只是也会有些消极的维度点缀其令人满意的婚姻;然而,对婚姻不满意的夫妻,消极维度是其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其中也不可避免的掺插些积极的维度。依据Gottman’s的平衡理论,当积极维度与消

极维度的比率是5:1,就意味着双方是对婚姻满意的夫妻。

综上所述,婚姻满意度是夫妻双方对自己婚姻体验作出的主观评价,对于婚姻稳定性与婚姻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对于其的研究也逐渐量化和精确。

2 婚姻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夫妻互动理论,这一理论继承了戈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婚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情境定义非常重要。只有配偶将对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定义为积极的,并认定自己是被爱的,才会有令人满意的婚姻。这是配偶间界定的关系,不能通过简单的指标加以衡量(佟新等,2013)。

本质主义的理论,认为令人满意的婚姻就是性生活的质量。具有想象力和愉悦的性生活,彼此即使意识到双方存在差异,但依然能产生有安全感和“我们”的意识(佟新等,2013)。

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夫妻对关系满意度的判断是由与婚姻相关的、在婚姻内的成本与收益决定的。婚姻中的个体将努力谋求收益最大化,感知到收益大于成本的个体其幸福感更高,对婚姻关系也更满意。公平理论认为,当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时,他们就会质疑进而影响婚姻满意度和婚姻的稳定性。行为取向的研究(Spanier &Lewis, 1980),把回报与付出理解成交换行为在积极面与消极面间的平衡,他们的研究表明痛苦的夫妻更少从事积极或令人愉悦的行为,更倾向于从事令彼此不快的行为。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夫妻相爱并能够一起为子女和彼此提供身体和情感的照顾,由此形成的物质和经济生活的状况将会对婚姻质量有影响(佟新等,2013)。

3 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一些因素

3.1 时间变量

在时间与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上,主要探究的是结婚年数、年龄,教育年限与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Rollins和Cannon(1974)等经过大量研究表明,婚姻满意度的周期变动呈 U 型状态。即结婚后,未生育之前,夫妻之间的婚姻满意度最高。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婚姻满意度开始下降,孩子进入青春期,婚姻质量最差,位至曲线的最底部;到孩子都长大后,离开家庭,婚姻满意度又开始上升。但也有研究指出,婚姻满意度与结婚年数之间关系不显著,Johnson 分别从丈夫和妻子的两个样本考察婚姻幸福感和结婚年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结婚年数的增长,婚姻满意度的曲线并不是呈现规则的U型。另外,有研究指出结婚年数和婚姻满意度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结婚年数的增长,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呈下降趋势。

不过,在不同的结婚年数中,夫妻婚姻质量最低点都落在结婚后 12-15 年间。

Anna Bertoni(2009)的研究发现,婚姻满意的女人比对婚姻不满意和接受婚姻治疗的女人年轻;对婚姻不满意的丈夫比对婚姻满意的丈夫或者寻求婚姻咨询的丈夫年龄大。年龄对大多数夫妻关系满意度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不是很显著,而且各变量的年龄变化趋势大多不是线型和有规律的,其中仅“感情生活满意度”与年龄变量呈负相关。

Anna Bertoni(2009)研究婚姻满意度与夫妻双方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接受婚姻咨询帮助的妻子比对婚姻满意度的妻子的受教育年限少,在接受婚姻治疗的夫妻比婚姻满意度和婚姻不满的夫妻的接受教育的年限少;对婚姻不满的夫妻(除了丈夫)的受教育年限介于这两者之间;一般说来,我们发现对婚姻满意度高的夫妻有更多的受教育的年限和接受婚姻咨询帮助的夫妻有较少的教育的年限。

60年代中期一项研究在控制了教育、结婚时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孩子的数量以后,发现结婚年数和婚姻满意度之间其实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夫妻生活时间的推延,其婚姻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对婚姻满意的夫妻报告较短的婚姻比起对婚姻不满的夫妻和接受咨询帮助的夫妻;检验的结果显示对婚姻不满意的夫妻结婚的年限比较长。

3.2 婚际因素

婚际因素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上,主要探究的是夫妻间的期待,夫妻间的互动方式,及解决冲突的方式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

夫妻间对婚姻的期待主要指的是进入婚姻后,夫妻对各自及对方角色的期望,有文章指出,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相互期待是各种社会角色期待中影响最深、最久也最被看重的(张一兵,2003)。也就是说,如果配偶的行为状态与自己的期望一致,就能产生高满意度,否则就会对夫妻的婚姻满意度产生影响。

佟新等(2013)的研究把夫妻间互动的方式分为,彼此的理解力,一起的休闲娱乐,夫妻偶尔有分歧的解决和性生活的满意状况。相比于那些认为配偶无法了解自己感受的,能得到配偶理解的人对婚姻满意的可能性高出0. 96倍;经常一起外出活动的夫妇对婚姻满意度的可能性要高于一起外出活动较少的夫妇1.13倍。但是也有研究者发现,夫妻共同参与休闲活动只是有助于增加婚姻的满意度,如果缺乏高水平的休闲和互动,即使是夫妻共同参与休闲也未必对婚姻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还可能降低婚姻满意度。而独自休闲方式则和婚姻满意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科塞的“安全阀”机制强调婚姻中分歧的功用;分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夫妇双方增加沟通,有助于情感关系的健康发展。这可能意味着偶尔有意见分歧的夫妻是有较好沟通的夫妻,也是婚姻满意度最高的夫妻。性生活满意的夫妻其婚姻满意

的可能性高出性生活不满意的夫妻 1.92倍。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夫妻互动都对婚姻质量有影响,积极的互动会带来更高的婚姻满意度。

针对婚姻中存在的冲突和问题解决,国外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长期的观察研究,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了管理不善的冲突可以预测关系满意度的下滑(叶筱珍,2012)。敌对行为,Gottman(1998)的研究提出,批评的或严苟的解决冲突的方式,伴侣间消极的相互作用,会带来较低的关系满意度。Anna Bertoni(2009)在比较婚姻满意的夫妻,婚姻不满意的夫妻和因婚姻满意度差而接受婚姻治疗帮助的夫妻的研究表明,婚姻满意的夫妻在有益的冲突解决模式(如,和解的解决模式)得分较高;然而,对婚姻不满意的夫妻在破坏性的问题解决模式(如,冒犯和暴力的问题解决模式)上得分较高;在接受婚姻咨询的夫妻中,在破坏性的冲突解决模式上,显著的高于其他的两组,更多的选择攻击和伤害彼此。这个结果与最近关于配偶能建设性的控制冲突的方式,更好的沟通,和更小的负性互动,创造一个环境让更多水平的自我表露,是亲密和提高婚姻满意度的关键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3 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主要探究的是经济情况,与父母、子女的关系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

李银河(1996)对北京市2000多名已婚男女的抽样调查证实,收入与婚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控制个人因素后,个人收入自评富裕的人与婚姻满意之间略有显著关系。

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多是考虑夫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对其婚姻满意度的影响。Lewis (1979)研究发现父母的婚姻满意度与其成年子女的婚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cabini and Cigoli(2006)是第一个从理论的角度来阐述这一观点。他们把夫妻看成是表达两性和两代关系的纽带,强调了原生家庭在每对夫妻生活中的存在,认为原生家庭是夫妻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点,对婚姻满意的夫妻获得更多的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支持。Anna Bertoni (2009)在对婚姻满意和对婚姻不满意及接受咨询的夫妻中发现对婚姻满意的夫妻比起对婚姻不满意和接受咨询的夫妻与原生家庭有更多的接触,对他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更满意。

与子女的关系,Tayebeh(2007)研究提出夫妻如果在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协调一致将提高其婚姻满意度;Rollins(1970)等验证的婚姻满意度的周期变动所呈现的U型状态也能说明,婚姻满意度受子女的影响,即结婚后,未生育之前,夫妻之间的婚姻满意度最高,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婚姻满意度开始下降,孩子进入青春期,婚姻质量最差,位至曲线的最底部;到孩子都长大后,离开家庭,婚姻满意度又开始上升。总的来说,孩子的出生导致婚姻冲突增多,满意度风险增加。

4 测量工具

关于婚姻关系的测量,一直沿用的都是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因此问卷调查法是占据主导的研究方法。对婚姻满意的测量研究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问卷策略为主,客观观察为辅;(2)依据研究的重点不同,所采用的问卷项目数不一致,多的有90题,少的则有6题;(3)以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为主;(4)量表多采用信效度较高,经过多次验证的量表。国外主要有:Olson婚姻满意度问卷(ENRICH)、Locke的婚姻调适测验(MAT)、Waring的婚姻自我表述问卷等。家庭适应性和凝聚力评价量表(FACESll)(Olson,Portner&Lavee,2002)、亲密关系技巧的实用(PAIRS)(Gordon,1994)、婚姻满意度量表(MSI)(Snyder,1991)、家庭环境量表(FES)MOOS(1986)、婚前意识量表(PAI) Velander(1975)、互动适应量表(DAS),Spanier(1976)等。其中运用最广的就是Olson婚姻质量问卷和Locke—Wallace婚姻调适测定量表等问卷。Olson婚姻质量问卷在美国进行了大样本测试,信度系数0.74,效度0.87,信效度较好;内容包括12个因子;一般婚姻满意度的测量会选择某一个或者几个因子。其判断婚姻满意与否的准确性高达85%到90%。

综合以上论述,关于婚姻满意度问卷,存在方案的多样性;指标项目的差异性特点;我国对于婚姻满意度的研究更多的参照外文,指标本土化特点不足。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依据众多的文献资料,对婚姻满意度概念进行统合界定,理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影响因素和测量工具进行有效总结,有利于加深对婚姻满意度的理论认识;推动对婚姻满意度研究工具的进一步完善,呈现出理论与方法论的良性互动。以期形成研究婚姻满意度的一个综合的模型,建立研究婚姻满意度的理论架构基础。

当前对婚姻满意度的研究还是有很多明显的缺陷。集中体现在对婚姻满意度的研究上,一般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被调查者回答的主观回答结果作为资料来源。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社会赞许性效应难以控制的现象。所以,研究方法应进一步拓展,量化研究应更加精确。国内对婚姻满意度的研究多数是沿用国外的评估工具,而由于文化、国情等的差异,国外的评估工具是否能真实地评价中国人的婚姻质量及婚姻满意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问卷的本土化编制应提上日程。许多测量过程事先并没有进行慎重的理论思考,也没有对婚姻满意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明确界定,使用多少指标和使用什么指标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甚至只以人口调查中仅有的个别指标为度量依据。这在强调夫妻满意度的程度和强度上让人有所怀疑。关于婚姻满意度的不少研究对婚姻满意度究竟含有哪些侧面及各侧面之间的

关系关心不够,有时候仅仅从测量婚姻质量,夫妻关系的问卷中选取满意度一个维度进行分析。且常把婚姻满意度的某些侧面和反映这些侧面的指标综合起来进行一个调查测量,造成影响婚姻质量和婚姻满意度的研究界限模糊,度量标准随意雷同,结果不精确的特点。这是让我们警醒,应需引起我们慎重注意,并在今后的研究中付出实践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郭霞,李建明.(2008).婚姻质量的研究现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7),833-835.

佟新,戴地.(2013).积极的夫妻互动与婚姻质量——2011 年北京市婚姻家庭调查分析.学术探索 1(1).

王会.(2012).新婚夫妇婚恋匹配与婚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理工大学.

肖妮.(2011).夫妻休闲模式与婚姻满意度、稳定性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

徐晨质.(2012).婚姻承诺、承诺行为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师范大学.

叶筱珍.(2012).新婚夫妻冲突解决,社会支持对婚姻质量的预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

Fincham, F. D., & Beach,S. R. (1999). Conflict in marriage: Implicaions for working with couple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0(1),47-77.

Fowers, B. J., & Olson,D. H.(1993). ENRICH Marital Satisfaction Scale: A brief research and clinical tool.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7,176-176.

Gottman, J. M. (1993). A theory of marital dissolution and stabilit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7(1), 57-75.

Gottman, J. M., & Levenson , R. W.(1992). Marital processes predictive of later dissolution: Behavior, physiology, and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2),221-233.

Kashy, D. A., & Kenny, D. A.(2000).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dyads and groups.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451-477.

Luo, S, & Chen, H. (2008). Predicting marital satisfaction from self, partner, and couple characteristics: Is it me, you, or 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76(5),1231-1266.

Rollins, B. C., & Feldman, H. (1970).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family life cyc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20-28. Wampler, K. S.,& Powell,G. S. (1982). The Barrett-Lennard Relationship Inventory as a measur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Family Relations, 139-145.

“门当户对”对爱情和婚姻的影响——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门当户对”对爱情和婚姻的影响——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摘要】现在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已不是传统意义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以及八字相和之类,它上升到另一层面,更多是指两个人是否拥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从而拥有相似的价值观、文化修养、性格、喜好和精神需求。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门当户对”对爱情和婚姻的影响。 【关键词】门当户对心理学爱情婚姻 有学者认为:相似社会文化环境中生长的男女具有类似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较易建立共识、能相互适应,容易有愉快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另有调查表明约75%的人认为爱情和婚姻要“门当户对”,另约25%的人认为爱情和婚姻不一定必须“门当户对”。看来对现代意义的“门当户对”持肯定态度不在少数人。下面作者从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角度谈谈“门当户对”对爱情和婚姻的影响。 首先,按照爱情三角论,亲密、激情和承诺是完美爱情必不可少的组成,只有包含这三部分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那么真正的爱情是有其社会性的。两人趣味相投、情投意合、学识相当、社会层次一致是爱情发展的稳固基石,这样的爱情易受众人的祝从而幸福地踏上幸福婚姻的红地毯。“门当户对”的爱情更易被家庭、社会承认,更易水到渠成、开花结果。有文章说,法国社会学家发现45%的夫妻是同行。所有法国家庭里,69%的夫妻从事相近的职业。或者“一见钟情遵循的法则是:职业越接近,结婚的可能性越大”。 其次,按照人际关系的相互依赖理论,人安排自己的人际交往时,通常以使回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并且在社会化中,习得互惠原则。恋爱也是一种高级人际交往,成功的回报——付出协调是双赢的,即协调使双方收益最大化;而协调的难易取决于双方有多少共同兴趣和目标。往往背景态度相似的同伴间,结果对等,需协调问题少,易建立互利关系,因此“门当户对”的爱情易于发展和维持,有良好和健康的结果。反之,爱情婚姻中那些价值观、文化层次、社会背景差距比较大的双方就会表现出矛盾愈多、冲突愈多、可调和性降低和不易沟通,甚至破裂。 第三,从亲密关系中的平等与满意度的关系看:公平将影响对约会与婚姻关系中满意度、幸福感的知觉。彼此志趣相投、文化层次、政治、社会阶层相似者会有较多公平感,从而知觉到较大满意感;如感获益不足,满意度随之降低,其消极影响一年后仍存在;而且,公平感在关系建立之初极重要。“门当户对”的爱情会因为双方较多公平感而得到持续的快乐和满意,他们易于走向婚姻(Goffman 在给求婚的定义中就有明显的交换味道),也易于在婚姻中形成超越交换的关系。 第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亲密关系的形成是透过一个人表面对其内在的自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其中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因此,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各种叛逆个意志控制策略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20世纪90年代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要点概要

个案的撰写 一、个案的一般格式 1、标题 2、摘要 3、文章正文:引文,说明报告个案的意义及目的 4、参考文献、作者姓名、日期 二、个案正文 1、一般资料: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及婚姻状况、经济情况 2、个人成长史:主要发育阶段的躯体、心理、行为、社会角色发展。按照发育的时间顺序,描述对来访者有意义的重要关系、父母或有影响的人的主要特征、重大生活事件、特殊的生活环境等对心理发展有意义的细节来写。个体成长中的四大发展系列:躯体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行为发展。 (1个体发展方面:出生时的健康状况、言语、行为发育情况,学校的主要表现、担任角色、与教师同学的关系、获得的荣誉与惩罚。青春期生理、心理、行为发展,与同性与异性的关系。 (以上内容以客观纪实的方式描写,不发表个人意见 (2成长的环境方面:家庭环境 社区环境 教育环境 文化环境

(3成长过程中的认知情绪发展:对自身的环境的知觉评价、对重要的关系的知觉的评价、对成长中特定事件及环境的知觉与评价、一般生活态度、心境及情绪特点、认知方式。 以上是当事人对这些事的感受与评价。 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防御与应对方式、价值取向、兴趣、志向、自我意识水平、个性特征、能力特征、智力特征发展不平衡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问题。身体发育水平。身体发育情况、外貌、特征、健康状况、躯体功能水平、有无残疾。 社会行为发展:个体从自然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角色、社会成就、社会关系及支持系统、家庭及个人社会地位、学业与职业功能、自我照顾能力、人际关系、社会行为 (3精神状态的描述 (4躯体状态:主观感受、可观察到的身体表现 医学检查结果: (5心理测验结果:一般测验结果:人格、智力、临床精神功能评定。特殊心理测验:特殊能力、发展性心理评估 3、主诉和个人陈述:包括问题发生发展过程、求助原因。 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按时间顺序对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及演变过程进行描述。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主观体验、事件对来访者的影响、来访者的应对方式及后果、来求助的主要原因。 4、心理咨询师的观察和发现:咨询中心理咨询师的观察(来访方式、外表、姿态、表情、语音及语调 一般印象:主要观察到的特征,咨询师的最初知觉的描述。

婚姻心理学

老年期心理问题特点: 临床心理学中以老年心理问题和障碍,如更年期精神症状、记忆减退、性格改变等为区分标准,生理年龄只有相对的参考价值。 老年是人生中全方位的失落阶段,所以,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倾向回忆往事,不愿展望未来,因为等待他们的未来,不是他们所期待的事情。为此,曾经幸福的老年人,情绪方面多数较平稳;曾经坎坷的老年人,常常被郁闷和惆怅,追悔和叹息所环绕。 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多数比较现实,要求眼下有事可做,有人与他们交往。特别是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 离、退人员,由于社会交往减少而产生的孤独感。这是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常见问题: 退休带来的个人价值问题 生病(慢性病或严重病)对情绪的影响 痴呆 对死亡的恐惧 老人虐待问题 贫穷、孤独、丧亲、残疾等 案例: 6-15、 6-16、 6-17(省略) 第五节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第一单元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 一、什么叫爱情 生物本能——性爱 心理需求——情爱 依附本能(社会本能的需要)——恋爱 二、神化中的“爱情” 爱情是男女双方相互依存和性、情互相给与并彼此理解和接纳的过程。 在咨询中,讨论的是现实的、正常的爱情。柏拉图式的“无性的爱情”、对神的爱、“单相思”、以及各 类变态的“爱情”等等,不符合我们对爱情的定义,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三、爱情困惑与障碍的心理咨询 特点:非理性 “爱情”二字,无论是“爱”还是“情”,都是对人类非理性体验的描述。 如果我们用理性的逻辑去对待爱情的困惑与障碍,那么我们的判断,十有八九是不准确的。因为,爱情自身本不遵守理性的逻辑 男女青年择偶心理健康标准 看对方有没有自信,它包括对自我的肯定态度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看对方情绪是否稳定,即面对困难与挫折,是否都能保持正常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看对方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是否热爱,充满了向往,觉得生活充满了乐趣,对社会对他人有爱心和责任感。 符合上述标准,证明他(她)心理健康,那么你们将来的家庭生活将会是幸福和美满的 案例: 6-18,恋爱中的趋避冲突

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题目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折射出 的婚姻决定因素及其现实影响

4.Conclusion

4.主要参考文献 [1]A 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M]. Shanghai Sanlian Book store, 2010. [2]H e Xiaohua. On Marriage Standards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as English, 2010. [3]J iang Peiming. Between Romance and Realism: patterns of fulfillment in Ann Radcliffes? ,A Sicilian Romance? and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D]. The HKU Scholars Hub 1999. [4]L ina Widlu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 Ploy in Jane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Helen Fielding?s Bridget Jones?s Diary[D].- Cessay, 2004 [5]L i Xueqin, Zhang Yangyue. Views on Marriage and Happi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Overseas English, 2012. [6]L i Yuanyuan. Money and Marriage—attitudes towards lov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Qin Congsuiyue, 2013. [7]M a Kun. Love an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as English, 2013. [8]M ei Zhixin.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 English, 2013. [9]W ang Lili. An Analysis of Jane Austen?s Outlook on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as English, 2013. [10]Yao Manzhen. Money and Marriage—attitudes towards love in Pride and ]. Prejudice[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 [11]Zhao Wei, Xiao Lili. Marry for What: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Kewai Yuedu, 2013. [12]Zhong Weixuan. Three Key Factors of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 English, 2010. [13]陈艳, 孙娜. 重读傲慢与偏见,细读女性意识对婚姻观的影响[J]. 科教导刊,2013 第10 期. [14]董娜. 奥斯汀的爱情婚姻观—傲慢与偏见与爱玛中的爱情解析[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摘要】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详细阐述了幸福的结构,从描述比较阶段、理论构建阶段和测量发展阶段总结了幸福的研究进程,最后提出幸福感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关键词】幸福感结构研究进程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和荣光。然而,幸福是什么,却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神秘的古今难题。由于幸福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涵盖范围很广,许多学者也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幸福做了不同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思想和研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探索幸福的道路。但是,这些学科对幸福的研究都还只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推测和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思辩活动。因此,这些研究都未能得到令众人满意和信服的答案。而心理学家试图从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和理解幸福,特别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幸福”这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进人到科学实证的领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幸福侧重于解释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以及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和为人们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到现在已是硕果累累。 1幸福感的结构及界定 1. 1快乐论的主观幸福感 在心理学中,普遍把幸福感定义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主观的概念。因此,心理学中研究的幸福感是自我体验的幸福,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总的来说,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有多么幸福的评价。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进行的评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情感状态[1]。因此,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组成。 1.2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哲学中的快乐主义,侧重于强调个体主观快乐体验。而实现论的幸福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为个体在个人领域面对生活挑战时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潜能的实现也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称为“心理幸福感”。它关注个人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Ryff等人认为心理幸福感的核心要素是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标感、自我接纳六个方面[2]。 1. 3综合幸福感 随着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某种程度相互补充,两者理论框架与测量指标(认知性与情感性、享乐性和发展性、状态性和倾向性)的整合,也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例如,苗元江(2003)在他的博士论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范本之一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一则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则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李娟(化名),女,21岁,因为和寝室同学闹矛盾,感觉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很失败,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期末考试,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人之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案例报告认知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1.一般资料 1.1一般情况 李娟(化名),女,21岁,南方人,大学三年级在读。从小经常被母亲打,最后一次挨打是在高一,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父亲有外遇,父母经常吵架。 1.2个人成长史 李娟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七岁上小学,学习成绩优秀,在班上不爱和同学交往,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由于经常受到母亲的打骂,对周围的同学不怎么信任。初中时感觉经常被同学欺负,而且欺负得很厉害。那时,很少和同学交流,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有写日记的习惯,有一次自己的日记本无意被人看了,而且在班上传开了,从此班上的人叫自我“心理变态”,这样我就更不愿意和班上的人交往了,感觉初中是很痛苦的日子。高中时候,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这样高中的朋友还比较多。现在上大学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自己觉得朋友没有什么意思,到目前为止算的上交心的朋友没有。 1.3主诉与个人陈述 最近两周以来感觉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影响了我的考试,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和同学交往我就有些害怕了。我感到焦虑,郁闷,苦恼。前天考试了一科,遇到了一道难题,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寝室同学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 与寝室同学之间的事情经过:我经常在寝室说一个同学,主要是说她上厕所忘记关水,早上起来开水龙头开的很大声,既浪费了水又影响我睡觉,上个星期一天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考试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她把水龙头开的特别大,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了她让开小声点。她就很冒火的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中午看见她在和寝室另一同学QQ聊天。看到她说“我才不像你那么容忍她!”我一看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中午以后她们两个变得很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突然之间我感觉我是被孤立的人,它们两个以前关系不好的,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她们就成为好朋友了,心里很不平衡。 1.4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说到激动处流泪。 1.5诊断 1.5.1一般心理问题 1.5.2诊断依据

婚姻心理学你的婚姻和你的原生家庭有关

婚姻心理学你的婚姻和你的原生家庭有关 我们的亲密关系从出生时就开始了,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为我们以后的 沟通技巧打下了基础。原生家庭关系通常反映我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早期的亲密关系通常来说都形成于对于右脑占优势地位的阶段。及人出生最初两年的家庭与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类型,将持续到我们成年,也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 心理学发现我们的原生态家庭的亲密关系通常来说会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混乱型”。这4种关系带来后来我们人际关系的截然不同。 一:安全型 原生态家庭为安全型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亲能够快速准确的理解婴儿传递的信息迅速始终 且如一的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反应,并且心态积极。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来说其性格开朗活泼,自尊心强,求知欲强,适应能力也强,在社交中非常擅长观察他人的情绪,并能够积极的响应,通常来说友好又非常的容易相处,也是社交中非常受欢迎的人。 二:回避型 原生家庭为回避型的父母亲,往往会忽视婴儿的请求也不鼓励孩子哭泣。他的表情是冷淡的,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来说性格也较为冷漠,他们通常性格多疑,难以相信自己的另一半。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会有意识地去了解他人。这样性格长大的孩子通常来说都会有“社交恐惧症”。 其实成龙的女儿小龙女吴卓林就是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对于从小缺乏父爱的她,从小与 母亲的关系也是一种回避型。母亲的自强,对女儿的内心的忽视导致现在的吴卓林变得尤为敏感。

三:矛盾型 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为矛盾型的父母亲,通常来说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为前后不一致,对于孩子心理状态有时会注意,有时会漠不关心。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性格容易多变,在社交关系中常常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让周围人也觉得很困惑,无法进入到深层次的交流。《天使爱美丽》这部电影中演绎了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就是这样的特征,因为她的性格总是处在矛盾的状态,所以她的内心世界尤为丰富。 四:混乱型 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为混乱型的,这种家庭的父母亲经常有意地辱骂孩子,不注意孩子的自尊心形式非常的冲动,而且情绪很低落。通常来说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是容易自卑的,对自己没有自信,常常在社交中成为沉默者。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及分工:设计调查表: 问卷调查: 写调查报告: 班级:21班 一.调查的计划 现代人的婚姻情况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是否成熟的面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作为年轻的即将到结婚的年龄,对家庭问题的处理,受现在家庭婚姻剧的热播,几代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的问题都在现代人的婚姻中有所体现,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变得不同。我们组针对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了随机访问,了解目前他们对婚姻的观念。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二.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一百个人中有50 名男性和50 名女性,其中有37%的未婚男性,33% 的未婚女性,13%的已婚男性,17%的已婚女性。总体上在调查者中有18%处于适合结婚的年龄阶段,因为现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结婚年龄也比以前相对的推迟。现代人的婚姻稳定也一定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前辈更高,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精神层面也不能缺少,所以有59%的人认为在婚姻中双方的精神支持和经济基础,一样都不能少。受国际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开明,相亲类的节目也非常的丰富,有10%的人就通过相亲来成就了自己的婚姻,但71%的人都支持自由恋爱,通过旁人介绍或其他一些方式找到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人也有18%。介于现在这种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只要真心的为对方付出,全心全意的为生活奋斗,肯定会很幸福的,所以48%的人认为结婚对象的门当户对不重要,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性让46%的人认为这方面还是很重要的。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所以对家长的意见还是会听从的,并且现代人婚姻的经济基础总要从长辈那里获得,在选择结婚的对象上,49%的人都会考虑一下父母的意见,这是两人结婚的基本礼仪,都要见家长后才会举行婚礼,有46%的人会较少考虑,而完全不听从的只有1%。通过调查,在周围因家庭状况不理想而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占66%,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64%的人认为恋爱基础对婚姻来说很重要,就像一位调查者所说,我们也看重婚姻,但是不会固守一份没有感情的婚姻,人生并不漫长,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剩余的23%的人认为不重要,还有23%的人认为这个要因人而定。对于现在很普遍的试婚,也就是婚前同居,有17%的人支持,有46%的人不支持,还有37%的人认为无所谓。如今,许多结婚只因为金钱,缺少的那份真挚,所以支持婚前财产公证的有38%,认为没必要的有26%,还有36%的人觉得无所谓,由于新婚姻法的出台,这个问题更加的的到大家讨论。作为80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有着一些方面的不成熟,但是对待婚姻观念,91%的人都认为是人生的大事,应该非常慎重的决定。而裸婚更是有47%的人不赞同,认为社会的现实性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更应有责任感。对于闪婚的看法65%的人也不赞同,26%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0岁到25岁的9%的年轻人表示赞同。在作为第三者插足的问题上,现代人的观念也是保守的,70%的人都持谴责的态度,17%额人表示同情和惋惜,而13%的人认为做第三者没关系,只要能成功就行了。新的时代,女性也不是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了,49%的人认为家

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现状评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细胞,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高效,是广大教师在新课改时期特别关注的话题。所谓课堂教学中的高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虽说“教无定法”,但有效的教学模式却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由原来教师只研究书本知识走向研究课堂“教与学”的过程。面对我校地处丘陵地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不够,在有效教学模式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我们提出了“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总方针,准备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焦点问题。因而,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很有必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研究本课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一)探索出适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3、课题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摸索,构建高效课堂。可以改变我校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现状,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课题研究的目标:(预计用一年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完善课堂评价体系。 (2)、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通过对实力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内外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06212220;修订日期:200720422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JA790062)。 作者简介:田喜洲(1968-  )男,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4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蒲勇健(1961-  ),男,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75(2007)20220033206 国内外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述评 田喜洲1 蒲勇健2 (1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重庆400067; 2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摘 要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研究历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趋势进行回顾与述评,为该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研究述评 Commentary on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ies of Employee Loyalty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Tourism E nterprises TIAN X izhou 1,PU Y ongjian 2(1Tourism College ,Technological &Business Univer 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2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 sity ,Chongqing 400044,China ) Abstract :In fluenced by people 2oriented managerial philos ophy ,a great number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em ployee job satis faction and loyalty.And the results of these researches in turn have seen positive in fluences on human res 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tourism businesses.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ed various issues concerning researches on em ployee job satis faction and loyalty in tourism enter 2prises including history ,contents ,methodology and trends.The authors hope that their research can be of help in push 2ing forward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 ey w ords :tourism enterprise ;em ployee satis faction ;em ployee loyalty ;review 旅游业在国外多称为接待业(H ospitality Industry ),它的产品主要是服务人员在与顾客面对面的交往与互动中提供的服务,而不是出售的物品,其特点是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不可分割性(G oeldner ,1999)。旅游企业的服务是由员工来提供的,在员工与顾客频繁接触中实现着旅游企业体验性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因此员工的工作态度、心理情绪、服务理念不仅影响到服务质量,而且影响到顾客对产品的体验与感知,进而影响顾客的满意度。从这个角度来讲,员工满意度和员工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在我国,旅游企业员工有着共同的特点:工资低、年龄轻、学历浅、流动性大、女性比例高。在英国,接待业被列入了低收入行列(Low wage sector )[1],而日本接待业员工中女性占68%[2]。旅游企业产品及其员工的特征把它与其它行业区别开来,使得我们针对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研究才有意义。 一、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历程 员工满意度(Em ployee Satis faction ,简称ES )可定义为员工对各种工作特征加以综合后所得到的体验,是对工作的整体个人评价和个体需求被满足的程度(Schaffer ,1953)。而员工忠诚度(Em ployee Loyalty ,简称E L )2007年4月 第21卷第2期旅游科学To uris m S cie nc e April ,2007V ol.21N o.2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

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来访者主要信息: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一、问题探索阶段 来访者只有一位好友,而且高一后关系开始冷淡,自己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他敏感的认为好友总是在打击他,但他又很在乎好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并且在生活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从以上来访者信息中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心理自卑,面对挑战主要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对自己不自信,害羞,敏感,焦虑。 来访者主要表现出: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②除了至亲之外,只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心人; ③行为退缩; ④心理自卑; 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⑥过多的忧虑及担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学习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二、目标设定阶段 针对来访者,通过以上分析,制定相对应的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自卑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以平常心看待学习,努力了就好。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让来访者相信自己。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

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二、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2.1非诚勿扰——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2.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