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Fe(III)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耦合脱氮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不同Fe(III)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耦合脱氮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不同Fe(III)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耦合脱氮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不同 Fe(III)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耦合脱氮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王亚娥﹡,冯娟娟,李杰,翟思媛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以投放海绵铁-AT-PVF 复合填料的 SBBR 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厌氧恒温培养试验,考察了不同 Fe(III)对活性污

泥异化铁还原能力及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基质无 NO2 的前提下,各体系 Fe(III)还原能力与脱氮效 果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同时发生 NO2 -N 和 NO3 -N 的积累现象。其中氧化铁皮体系脱氮效果最好,对 NH4+-N、TN 的累计去除量分别为 75.04 和 80.99mg/L,容积 TN 去除率为 3.88mg N/(L·d)。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时间内 NH4+氧化量与 Fe(II)产生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校 正 R2 系数为 0.9249。结合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厌氧环境下 IRB 参与活性污泥中 N 素循环的交互作用机制可分为三个子过程,即 Fe(III)的微生 物还原解离耦合 NH4+的氧化过程、厌氧氨氧化过程和 NO3 -依赖型 Fe(II)氧化过程。其中以 IRB 为主的微生物氧化还原过程对活性污泥中 N 循环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异化铁还原;活性污泥;铁氨氧化;脱氮;机制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 - -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nitrogen removal by d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different Fe(III) in activated sludge
WANG Ya’e , FENG Juanjuan, LI Jie, ZHAI Siyu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Abstract: An activated sludge from SBBR reactor filled with sponge iron-AT-PVF as filler had been acclimated to Fe(III)-rich environment aiming at secure an enrichment culture of iron-reducing bacteria. The dissimilatory Fe(III) reduction 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nitrogen removal by dosing different Fe(III)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mechanism was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is great consistency between ability of Fe(III) reduction and effects of nitrogen removal with no initial NO2 , and NO2 -N and NO3 -N accumulation phenomenon was discovered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as great consistency between ability of Fe(III) reduction and effect of nitrogen removal, yet the system of oxide iron scale showed better. The accumulated NH4+-N and TN removal amounts were reached up to 75.04 mg/L and 80.99mg/L, respectively. And the maximum nitrogen removal rate was 3.88mg N/(L· Furthermore, the oxidized d). NH4+ and reduced Fe(II) had the line relationship fitted by linear mode, and R-Square was 0.9249.Bonding results and ΔGθ of nitrogen removal using dissimilatory Fe(III) reduction, the whole biodegradation course could divided into three process, Feammox, ANAMMOX and nitrate-dependent Fe(II) oxidation. However, its main role of biodegradation redox process driven by IRB coupled with Fe(III) reductio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are thermodynamically feasible and is potentially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N cycle in activated sludge. Key words: Dssimilatory Fe(III) reduction; activated sludge; nitrogen removal; Feammox; mechanism
- - -

1
引言(Introduction)
异化铁还原,又称铁呼吸,是由特定微生物驱动 的酶促反应,铁还原菌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主体。早 在 20 世 纪 就 发 现 了 Fe(III) 还 原 现 象 (Lovely, et al.,1988),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异化 Fe(III)还原过程认
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068015)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51068015)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王亚娥(1964—)女,教授,E-mail: wye@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 *通讯作者(责任作者) Biography: Wang Ya’e(1964—), female, E-mail: wye@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识的不断深入,Fe(III) 的微生物异化还原过程在环境 污染治理与修复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研究 表明,微生物异化 Fe(III)还原过程可耦联有机物尤其 是难降解有机物(如氯代有机物、偶氮染料、石化类 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有毒重金属离子(铀,铬,砷 等)的矿化及参与自然界中的氮磷循环(Li F.B. , et al.,2010; Sabrina, et al.,2007),同时,异化 Fe(III)还原 微生物即铁还原菌(Iron-reducing bacteria, IRB)也是 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微生物可占到活性污 泥微生物总量的 3%左右(Jeppe, et al.,2002)。因此,强 化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异化 Fe(III)还原过程,对于

提高污水处理系统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效率,以及 改善污水中脱氮除磷效果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研究 不同形式的 Fe(III)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异化还原过程的 影响,寻找一种廉价、易被微生物利用的 Fe(III)源, 无疑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 Ivanov 等(Ivanov, et al.,2010)利用铁矿石与 Fe(OH)3 对环境中雌激素的降 解效果进行了经济性比较;Stabnikov 等(Stabnikov, et al.,2004)采用湿地铁矿石、富铁粘土产生 Fe(II)达到除 磷的目的。栾富波等(栾富波等,2009)研究了针铁矿、 赤铁矿、磁铁矿和钢渣等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对 硝基苯的还原转化能力,但较多的研究关注于铁还原 菌纯菌的应用,条件苛刻,而研究厌氧条件下活性污 泥微生物的异化还原过程,并将其应用于污水脱氮方 面的研究鲜见报道。 本研究采用廉价的氧化铁皮、青矿和红矿与 Fe(OH)3 作为 Fe(III)源, 通过平行对比试验考察了不同 形式 Fe(III)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能力的影响及体系 中不同形式氮变化的影响,并对微生物介导的多组分
交互作用机制, 尤其是微生物-Fe-N 耦合机制进行了初 步探讨,旨在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脱氮效果稳定 的城市污水脱氮工艺的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的制备 实验选用氧化铁皮、青矿、红矿作 为 Fe(III)源, 并以常用的 Fe(III)源——Fe(OH)3 作为对 比。实验用 Fe(OH)3 悬液(含铁量为 5.188g/L)采用 人工合成的方法, 即用 0.4mmol/L 的 FeCl3 和 0.5mol/L NaOH 溶液慢速中和沉淀,得到的红褐色沉淀用去离 子水反复洗涤,重复 6 次至完全去除悬液中的氯离子 和钠离子为止(Lovley, et al.,1986)。采用 JSM-5600LV 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 X 射线能量色散谱仪(日本电 子光学公司、美国 Kevex 公司)对氧化铁皮、青矿及 红矿进行表面形貌观察(见图 1)及组成分析(表 1) , 可见,氧化铁皮表面致密,而青矿和红矿粒度分散,
(a)氧化铁皮
(b)青矿 图 1 初始不同 Fe(III)的表面形貌观察图
(c)红矿
Fig.1 SEM photo of different Fe(III) materials before operation period 表 1 不同 Fe(III)来源及组成成分比较 Tab.1 Sources and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Fe(III) oxidation 名称 氧化铁皮 青矿 红矿 来源 Fe 北京某铁厂 河南济源某铁矿石厂 70.5~72.0 56.6~60.6 33.9~38.4 Ca 0.8~1.1 17.5~26.9 9.5~10.8 组成成分 含量/% Si 0.3~0.8 8.53~8.84 45.1~50.2 S 0.8~1.8 0.5~1.2 1.9~2.2 P 0.5~0.7 0~0.7 0.8~0.9 其他 25.2~27.1 6.8~11.9 2.3~3.9
呈较为密实的稳定结构形式,含铁量依次约为 71.3% 58.6%、36.2%(w/w)。由于实验采用的氧化铁皮具有一 定的延展性,较难破碎,因此,投加前将氧化铁皮剪 碎至粒径为 2.0~3.0mm 的条状。而两种矿石均经粉 碎、研磨、筛分,选择 80 目粒径进行试验。 2.1.2 接种污泥与实验用污水 接种污泥取自本实验 室中装填有海绵铁-AT-PVF 复合填料的 SBBR 反应器, 有效容积为 0.36m3(李杰等,2010)。该反应器已稳定运
行 1 年多,污泥具有较高的微生物活性。将该接种污 泥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离心,以降低污泥中 Fe(II)、 - - NH4+-N,完全去除 NO2 -N、NO3 -N 离子,避免对实 验产生干扰。最终测定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与 悬浮固体(MLSS)的比值为 0.6,pH 值为 7.2,所含 Fe(II)和 Fe(tot)含量分别为 14.83、 200.55mg/L, 未检测 - - 出 NO2 -N、NO3 -N。其中反应体系内污泥接种量为 1.41g/L。

采 用 人 工 配 水 , 配 水 成 分 为 : 10mL 葡 萄 糖 (10mmol/L)、5mL 氯化铵(5g/L)及 25mmol/L 的磷酸盐 缓冲液(KH2PO4 与 K2HPO4 的摩尔比为 0.5809)1.5mL, 其中微生物所需微量元素由接种污泥本身所含液所提 供。 该合成污水初始 TN、 4+-N 分别为 137.8 和 121.0 NH mg/L。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形式 Fe(III)脱氮效果的对比实验 采用厌氧 恒温培养实验,取 6 个系列 100mL 血清瓶(每个系列 包括 9 个瓶) ,加入上述人工配水,分别投加 1g(以铁 氧化物质量计) 不同形式 Fe(III), 置于高压灭菌锅内, 于 121℃下灭菌 20min,放至无菌室进行冷却,严格按 无菌操作法接种经厌氧处理(30± 1℃下密封 7d)后的 上述接种污泥,同时设置灭菌的活性污泥(CK1) (用 15%(v/v)的乙醇浸泡隔夜)(Ivanov, et al.,2010)。最后 定容至 80mL, 充氮排氧, 控制混合液初始 pH 在 7.2± 0.2 左右。各组均加盖密封,于 30± 1℃恒温培养箱中避光 培养。所有测试均三次重复。 2.2.2 铁还原过程中发生 NH4+氧化的证实实验 以氧化 铁皮作为铁还原菌唯一电子受体, 采用如上实验方法, - - 延长培养时间以追踪过程中 NO2 和 NO3 浓度的变 化,并计算 Fe(II)产生量与 NH4+氧化量之间关系。 2.3 取样及测定方法 每次采样时各取出 1 瓶,充分摇匀,各取试样两 份。其中一份用于 Fe(II)和 Fe(tot)浓度的测定,即吸取 2mL 悬液,置于含 8mL 0.5mol/L 盐酸溶液的带盖聚乙 烯 离 心 管 中 , 在 摇 床 上 震 荡 浸 提 1h(Stabnikov, et
180 160 140 120
al.,2004)。另取一份(10mL)用于 NH4+-N 及 TN 的测 定。均在 1500r/min 的转速下离心 10min,取上清液用 0.22μm 滤膜过滤。 各指标的测定均采用标准法(国家环 境保护总局,2002)。Fe(II)及 Fe(tot):邻菲啰啉分光光 度法, TN: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 法, - NH4+-N:纳氏试剂比色法,NO2 -N:N-(1-萘基)-乙二 - 胺光度法,NO3 -N:麝香草酚法,pH:便携式多参数 (pH/Oxi 340i)测定仪。
3 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
3.1 不同 Fe(III)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能力的影响 厌氧条件下 IRB 的富集培养实验中,投加不同 Fe(III)体系中 Fe(II)及 Fe(III)浓度变化如图 2 所示。其 中初始 Fe(II)浓度为 16.71± 1.47mg/L。由图 2 可见:① 对照组(CK1)的 Fe(II)及 Fe(III)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这说明其它体系中所发生的 Fe(II)及 Fe(III)浓度变化 是由 IRB 作用而产生。②0~7d,不同 Fe(III)受 IRB 异化还原而解离出的 Fe(II)浓度大致呈线性增加, 表现 出较好的铁还原能力,其中 Fe(OH)3、氧化铁皮、青矿 及红矿最大 Fe(II)产生率分别为 19.24、17.51、11.65、 9.83 mg/(L· d),与 Fe(III)源的含铁量呈较好的正相关; 而在 7~13d Fe(II)浓度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13 d 后 基本稳定。③值得注意的是,图 2(b)氧化铁皮体系中 Fe(III)的浓度在前 7d 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之后持续 增加,16d 后其体系中 Fe(III)浓度已超过 Fe(OH)3 体 系。说明氧化铁皮是一种较易被微生物利用的 Fe(III) 源形式。 累计培养 7d 后体系中 Fe(II)浓度呈现持续下降的
500
Fe(OH) 3
a
Fe(OH)3
b
Fe(III)/(mg/L)
Fe(II)/(mg/L)
氧化铁皮 青矿 红矿
CK1
400
氧化铁皮 青矿 红矿
CK1
100 80 60 40 20 0
300
200
100
0
0
5
10
培养时间/d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培养时间/d
图 2 不同 Fe(III)对活性污泥铁还原过程中 Fe(II)及 Fe(III)浓度的变化 Fig.2 Changes of iron(II) and iron(III) concentrations during iron reduction in active sludge of different Fe(III)
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导致:①据 相关报道(朱维晃等, 2011; Benner, et al., 2002), 在微生物 还原过程中有磁铁矿产生的现象发生,生成磁铁矿的同 时消耗体系中的 Fe(II),导致 Fe(II)浓度显著下降。将参
加反应的矿物相经 XRD 分析,磁铁矿的生成可用式 2FeOOH+Fe(II)→FeIIFeIIIO4+2H+表示。 ②结合图 2 中 (a) (b)可以看出,累计培养 7d 后,除对照组(CK1)外, 其它体系中 Fe(II)浓度均出现快速下降趋势,与此同时,

Fe(III) 均 出 现 不 同 程 度 的 升 高 , 尤 其 是 氧 化 铁 皮 与 Fe(OH)3 体系,出现了 Fe(III) 浓度急剧升高的现象,结 合体系 NH4+-N、 TN 的变化, 可以推测 7d 后体系中厌氧 - - 氨氧化作用积累的 NO3 可能促进了 NO3 -依赖型 Fe(II) 氧化(Jeppe, et al.,1998; Ratering, et al.,2001)作用的发生, 将产生的 Fe(II)进一步氧化为 Fe(III)。 3.2 不同 Fe(III)对异化铁还原过程中的脱氮效果影响 3.2.1 对 脱 氮效 果的 影响 对 不同 Fe(III)还 原 体 系 中 NH4+-N 及 TN 去除效果进行分析,如图 3(a) (b)所示。其 中 NH4+-N、TN 初始浓度分别为 117.25±8.45 和 133.49 ±8.11mg/L,对照组(CK1)的 NH4+-N 及 TN 基本没有 变化, 而实验组出水 NH4+-N、 浓度呈缓慢降低的趋势。 TN + 根据 NH4 -N、 浓度的变化, TN 可将整个过程分为 3 个阶 段: 0~10d, 各体系脱氮效果无明显差异, 波动较大; 10~ + 16d,不同 Fe(III)体系对 NH4 -N、TN 的去除均呈现下降 趋势,而氧化铁皮体系脱氮效果略好,NH4+-N、TN 浓度 分 别 由 初 始 的 110.25 、 129.58mg/L 降 至 68.56 和 76.47mg/L;最后一阶段,氧化铁皮体系脱氮性能显著提 高,最终 NH4+-N 及 TN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73.65%、 74.76%。 其中氧化铁皮体系 NH4+-N、 累计去除量最大, TN 分别为 75.04 和 80.99mg/L,容积 TN 去除率为 3.88mg N/(L·d)(见图 3(c)) 。 Clement 等(Clement, et al.,2005)研究发现,在无亚硝 酸盐存在的前提下,Fe(III)的存在能够导致沉积物和土壤 中厌氧氨氧化(ANAMMOX)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 Fe3+/Fe2+ 的 标 准 氧 化 还 原 电 位 为 770mV , 而 氧 则 为 816mV(?), 两者电化学性能相近, 若体系中所含的细菌具 有 合 适 的 酶 系 统 ( 例 如 , Geobacter sulfurreducen 和 Aeromonas hydrophila 在缺氧条件下能够利用 Fe(III)作为 电子受体(Bond, et al.,2003; Pham, et al.,2003)) ,则 Fe(III) 能够代替氧作为电子受体接受电子。与此同时,已有研究 - - 发现厌氧环境下 NO3 和 NO2 的生物还原伴随着 Fe(II)的 - 氧化,即 NO3 -依赖型 Fe(II)氧化(Ratering, et al., 2002)。
140
160
b
140 120
TN/(mg/L)
100 80 60 40 20 0
Fe(OH)3
氧化铁皮 青矿 红矿
CK1
5
10
15
20
25
30
培养时间/d
120 4.0
c
100
TN
累计去除量/(mg/L)
3.0 2.5 2.0 1.5 1.0
80 60 40 20 0
Fe(OH)3
0.5 0.0
氧化铁皮
青矿
红矿
图 3 投加不同 Fe(III)异化还原过程中的脱氮效果比较(a.氨氮; b.TN; c.累计去除量) Fig.3 Comparison of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in addition different Fe(III) during dissimilary reduction(a. Ammonia nitrogen; b.TN; c. accumulation of nitrogen removal)
因此, 活性污泥铁还原条件下的脱氮原因可能是综上所述 多种生物还原复合作用的结果。 - - 3.2.2 培养过程中 NO2 和 NO3 浓度的变化 为进一 步考察厌氧环境中铁氨氧化作用对体系脱氮能力贡献的 大小,以氧化铁皮为 Fe(III)源,通过实验,定量分析了 NH4+氧化量与 Fe(II)生成量之间的关系, 比较了体系实际 + NH4 /Fe(II)摩尔比与铁氨氧化作用的理论值。 - - 在初始无 NO2 存在的前提下,追踪铁还原过程中 NO3 和 NO2 浓度的变化,如图 4 所示。可见,随着培养时间 的延长, 厌氧条件下体系中发生异化铁还原的同时发生了 — — 较好的脱氮效果,且出现了 NO2 的短暂积累。NO2 -N 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当累积培养至 13d, 由初始浓度(未检测出)增加至 0.251mg/L,达到峰值。 — 维持至 15d,迅速下降至稳定。至 45d,NO2 -N 浓度出现 — 第二个峰值。而 NO3 -N 浓度基本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这 与 Wooshin 等(Wooshin P, et al.,200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由于反应体系为厌氧体系,因此可排除硝化作用产生

a
120 100
氨氮/(mg/L)
80
Fe(OH)3
60 40 20
氧化铁皮 青矿 红矿
CK1
0
5
10
15
20
25
30
培养时间/d
容积TN去除率/[mg/(L·)] d
容积TN去除率 3.5 氨氮

NO2 、NO3 的可能,由此可以推断,初始接种体系未检 — — 测出 NO2 、NO3 的存在,而培养过程中发生两种基质浓 度的积累现象,充分说明了异化铁还原条件下能够发生 NH4+的氧化。
120 100 80
NH4 /(mg/L)
NH4 -N NO2 -N
NO3 -N
+


图 5 NH4+氧化量与 Fe(II)产生量之间变化关系 Fig.5 Relation between the oxidized ammonia and produced Fe(II)
1.0
-
0.6 60 0.4 40 20 0 0.2
NO2 /NO3 /(mg/L)
0.8
现象,消耗一部分 NH4+-N。由此可以推测该体系可能会 发生 ANAMMOX 现象。 (另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 + 反应的初期,NH4 氧化量随 Fe(II)生成量增加迅速增加, 而随着反应的继续进行,NH4+氧化量随 Fe(II)生成量增加 速度明显减慢,意味着微生物在 C-N-Fe 耦合作用中的介 导能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衰减。 ) 3.3.2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 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是判断各 类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依据, 2 给出了异化铁 表 还原体系中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式标准吉布斯自由 能。由此可以判断各反应在该体系中均有可能发生。 3.3.3 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条件下的 C-Fe-N 耦合作用机 制 结合上述关于体系中 Fe(II)、NH4+-N 及 TN 浓度的变 化及分析,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体系 C-Fe-N 耦合作用 机制作如下推测,见图 6。 根据上述的脱氮效果及原因分析, 活性污泥异化铁还 原条件下的脱氮体系中可能存在以下四个反应过程: ①铁 氨氧化作用(过程 I) :早在 1997 年,Luther 等(Luther, et al.,1997)在富锰海底沉积物中发现, 当典型的硝化/反硝化 途径短路时,NH3 和有机氮分别在好氧、缺氧条件下在 - MnO2 还原的同时氧化 NO3 为 N2。 Clement 等(Clement, et al.,2005)在富铁河岸沉积物中初次证明了 Fe(III)作为电子 - 受体同时氧化 NH4+为 NO2 过程为产生能量的生物过程。 之后也出现了在猪场废水(Wooshin P, et al.,2005)、湿地土 壤(Junu Shrestha, et al.,2009; Wendy H, et al.,2012)等存在 铁还原条件下的厌氧氨氧化过程方面的报道。结合图 4, — — — 厌氧条件下无 NO2 、NO3 存在的前提下,NO2 的短暂 积累不可能是由硝化菌作用导致。 然而当反硝化作用停止 — — 在 NO2 水平,会有 NO2 积累现象发生,但无法产生 — NO3 (Hulth, et al.,1999)。因此可以说明,异化铁还原条件 下能够发生 NH4+的氧化。②厌氧氨氧化作用(过程 II) : - - 厌氧条件下异化 Fe(III)还原过程中发生 NO2 和 NO3 的 积累现象,同时伴随着良好的脱氮效果。假设体系中的脱 氮效果仅由铁氨氧化作用导致, 则异化铁还原过程中会发 + 生 NH4 -N 的去除,但对 TN 无明显的去除效果。此外, 由图 5 可知,NH4+/Fe(II)摩尔比实验值较理论值要大,说 - 明产生的 NO2 进一步与 NH4+发生 ANAMMOX 作用, 根 据 Trimmer 等(Trimmer, et al.,2003)报道, 包含细胞合成在 内的 ANAMMOX 过程在生成 N2 的同时也产生一定量的 - - NO3 。③NO3 -依赖型 Fe(II)氧化(过程 III) :是在厌氧 条件下以 Fe(II)为唯一电子供体,异化还原硝酸盐的生物 过程。 Straub 等(Straub, et al.,1996)报道了中温菌的硝酸盐 依赖性 Fe(II)氧化,这些反硝化菌利用 Fe(II)作为电子供
+
0
10
20
40 培养时 间/d
30
50
60
0.0
图 4 活性污泥铁还原过程中基质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Fig.4 Changes of substrate concentrations during iron reduction in active sludge
3.3 机制探讨 3.3.1 NH4+氧化与 Fe(II)产生变化关系 根据铁氨氧化反 应式, 4+氧化量与 Fe(II)产生量之间理论化学计量比为 NH 1:6, 为考察铁还原过程耦合 NH4+氧化作用所占的比例大 小,故对培养过程中 NH4+氧化量与 Fe(II)产生量进行回 归,结果见图 5。 (线性回归,结果见图 5。 )可见,不同 + 培养时间内 NH4 氧化量与 Fe(II)产生量具有较好的线性 关系,相关 R2 系数为 0.9249。 同时,NH4+/Fe(II)摩尔比为 0.4331,与理论值(0.1667) 相比要大, 即铁还原过程中还原产生一定量 Fe(II)的同时 所氧化的 NH4+要比理论值高,这说明体系中 NH4+的氧 化不仅是由铁氨氧化作用导致,而且存在其他的反应过 — 程,由于异化铁还原耦合 NH4+氧化的同时会产生 NO2 , — 产生的 NO2 进一步可与 NH4+发生 ANAMMOX
6.0 5.0
NH4 氧化量/mM
4.0 3.0 2.0 1.0 0.0 0.0 y=0.4331x+0.4070 2 R =0.9249
+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Fe(II)产生量/mM

体还原硝酸盐。Nielsen 等(Nielsen, et al.,1998)在活性污泥 中发现该现象的发生,对脱氮除磷具有很好的去除能力, 同时得出最大 Fe(II)依赖型硝酸盐还原率为 0.31mmol - NO3 (g VSS)-1h-1。近年来,其作用机理引起了人们的关 注, Carlson 等(Carlson, et al.,2012)从平衡电子摄取和脱毒 - 方面阐明了厌氧 NO3 -依赖型 Fe(II)氧化的作用机制。厌 - 氧环境下的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体系具备了 NO3 -依赖 型 Fe(II)氧化作用发生的所有条件,由此可以推断该反应 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对这一过程的发生有待在今后的研究 中做更深一层的研究。④Fe(III)的水解作用:Fe(III)先溶 解和吸水, 生成三价水合离子 Fe(H2O)63+, 同时 Fe(H2O)63+ 的水解反应引发一系列不同形态单核络合物的形成,
进 一 步 缩 合 形 成 多 核 络 合 物 Fe n (OH) m(3n-m)+ (n>1 , m=3n)(阮复昌等,1998)。 城市污水厂的活性污泥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多种微 生物和废水中营养物质构成的复杂食物链,因此,厌 氧环境下的异化铁还原体系不仅为铁还原菌、 厌氧氨氧化 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由于基质中含有足够的 - - Fe(II)和 NO3 ,这可能也为 NO3 -依赖型 Fe(II)氧化提供 了反应发生的可能。 关于异化 Fe(III)还原过程中发生脱氮 效果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准确解释, 将会基于不同菌属 的富集培养、跟踪特征指标的浓度变化,甚至同位素 示踪等方面开展更深一层的研究。
表 2 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式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Tab.2 ΔGθ of probable redox reaction
反应类型 异化铁还原 ANAMMOX 铁氨氧化 NO3 -依赖型 Fe(II)氧化

化学反应式 FeOOH+3H +e →Fe +H2O NH4 +NO2 →N2+2H2O NH4 +6Fe +10H →NO2 +6Fe +2H2O 10Fe +2NO3 +24H2O→10Fe(OH)3+N2+18H
2+

ΔGθ/kJ· -1 mol
2+
可能性 可能 可能 可能 可能
参考文献 (Clement, et al.,2005) (Broda E, et al.,1997) ( Clement, et al.,2005) ( Jeppe, et al.,1998)
+

-64.6 -335 -24.3
+
+

+
3+
+

2+
-75.9
Fixation
Norg
Amonifications
Fe(III) IV
Fen(OH) m(3n-m)+
Hydrolysis
NH4 N2
+
I
Denification or
Fe(III) (dissoloved) NO2
or
NO3 Fe(III)
III
Fe(II) (dissoloved)
III
Feammox ANAMMOX NO 3-dependent Fe(II) oxidation Else ways
II N2 Fe(II)
图 6 厌氧环境下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条件下的 C-Fe-N 交互作用机制示意图 Fig.6 Proposed mechanism in activated sludge where Fe cycling can interact with N cycling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4
结论(Conclusions)
1) IRB 对不同形式 Fe(III)利用情况不同,更容 易利用比表面积大的非晶体及溶解态铁 (如 Fe(OH)3) , 研究表明,氧化铁皮是一种较易被微生物还原的廉价 的 Fe(III)源,可以替代常用的 Fe(OH)3,并能达到以废 治废的目的。 2) 异化铁还原过程中脱氮效果与产生的 Fe(II) 及 Fe(III)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氧化铁皮体系 脱氮性能显著, 最终 NH4+-N 及 TN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73.65%、 74.76%。 4+-N、 累计去除量分别为 75.04 NH TN 和 80.99mg/L,容积 TN 去除率为 3.88mg N/(L·d)。
3) 从各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角度来 看,厌氧环境下异化铁还原条件下可能偶联发生铁氨 - 氧化作用、厌氧氨氧化作用及 NO3 -依赖型 Fe(II)氧化 反应,共同作用导致体系具有较好的脱氮性能。其中 以 IRB 为主的铁氨氧化作用占主要地位。
责 任作 者 简 介 : 王亚娥(1964~)女,教授,硕士生导师, E-mail: wye@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Lovely D R, Phillips E J P. Novel mode of microbial energy metabolism: organic

carbon oxidation coupled to di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iron or manganese[J].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88, 54: 1472~1480. V. P. Stabnikov, S.T.-L.Tay, et.al. Effect of Iron Hydroxide on Phosphate Removal during Anaerobic Digestion of Activated Sludge[J].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Microbiology, 2004, 40(4): 376–380.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朱维晃,臧辉,吴丰昌. 微生物还原针铁矿胶体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5):820-827. Benner S G,Hansel C M,Wielinga B W,et al. Reductive dissolution and biomineralization of iron hydroxide under dynamic flow conditio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2,36( 8) :1705-1711. Jeppe L, Nielsen, Per H. Nielsen. Microbial Nitrate-Dependent oxidation of ferrous Iron in activated sludge[J]. Environ. Sci. Technol. 1998, 32, 3556-3561. Ratering S., Schnell, S., 2001. Nitrate-dependent iron(II) oxidation in paddy soil. Environ. Microbiol,2001,3(2):100–109. Jeppe Lund Nielsen, et al. Abundance and Phylogenetic af?liation of iron reducers in activated sludge as assess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microautoradiography.2002,68(9):4629-4636. V. Ivanov,V. Stabnikov,W.Q. Zhuang. Phosphate removal from the returned liquor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using iron-reducing bacteria[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5, 98, 1152–1161. Ivanov V, Kuang S L, Stabnikov V, et.al. The removal of phosphorus from reject water in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using iron ore[J].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9,84(1):78–82. Clement, J., J. Shrestha, J. G. Ehrenfeld, and P. R. Jaffe. Ammonium oxidation coupled to di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iro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in wetland soils. Soil Biol. Biochem. 2005,37(12): 2323-2328. Bond, D. R. and D. R. Lovley. Electricity production by Geobacter sulfur reducens attached to electrodes.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3,69(3): 1548-1555. Pham, C. A., S. J. Jung, N. T. Phung, et.al. A novel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and Fe(III)-reducing bacterium phylogenetically related to Aeromonas
hydrophila, isolated from a microbial fuel cell. FEMS Microbiol. Lett.2003,223(1): 129-134 Jean-Christophe Clementa, Junu Shresthab,Joan G. Ehrenfeld. Ammonium oxidation coupled to di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iro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in wetland soil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05,37: 2323–2328. Broda E. Two kinds of lithotophs missing in nature [J].Zeitschrift fuer Allgemeine Mikrobiologie, 1997, 17(6):491-493. Luther, G.W., Sundby, B., Lewis, B.L., Brendel, P.J., Silverberg, N.Interactions of manganese with the nitrogen cycle: alternative pathways to dinitrogen. Geochim. Cosmochim. Acta,1997,61, 4043–4052. Wooshin Park, Youn-Ku Nam, Myun-Joo Lee. Anaerobic Ammonia-oxidation Coupled with Fe3+ Reduction by an Anaerobic Culture from a Piggery Wastewater Acclimated to NH4+/Fe3+ Medium.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 2009, 14: 680-685. Junu Shrestha, Jeremy J. Rich, Joan G. Ehrenfeld. Oxidation of Ammonium to Nitrite Under Iron-ReducingConditions in Wetland Soils. Technical Article, 2009,174: 156-164. Wendy H. Yang1, Karrie A. Weber, and Whendee L. Silver. Nitrogen loss from soil through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coupled to iron reduction. NATURE GEOSCIENCE | 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nature geoscience. K.L. Straub, M. Benz, B. Schink, F. Widdel, Anaerobic nitrate-dependent microbial oxidation of ferrous iron,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6, 62:1458–1460. Hans K. Carlson, Iain C. Clark, Ryan A. Melnyk. Toward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anaerobic nitrate-dependent iron oxidation: balancing electron uptake and detoxi?cation.Microbiology,2012,3(57):1-6. Trimmer, M., Nicholls, J.C., De?andre, B.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measured in sediments along the Thames estuary, United Kingdom.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3,69:6447–6454. 阮复昌,莫炳禄.铁系净水剂混凝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化学反应工程与工 艺,1998,14: 66-70.

实验九-重氮盐的制备及其反应知识分享

实验九-重氮盐的制备 及其反应

实验九 重氮盐的制备及其反应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重氮化反应的原理和重氮盐的制备方法 2.掌握放氮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掌握偶合反应的原理及偶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重氮盐通常是伯芳胺在过量无机酸(常用盐酸和硫酸)的水溶液中与亚硝酸钠在低温作用而制得: ArNH 2NaNO 2HX ArN 2+X -H 2O NaX 低温 ++2+2+ 在制备重氮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 严格控制在低温。重氮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大多数重氮盐极不稳定,在室温时易分解,所以重氮化反应一般都保持在0~5℃进行。但芳环上有强的间位取代基的伯芳胺,如对硝基苯胺,其重氮盐比较稳定,往往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重氮化反应。 ⑵ 反应介质要有足够的酸度。重氮盐在强酸性溶液重比较不活泼;过量的酸能避免副产物重氮化合物等的生成。通常使用的酸量要比理论量多25%左右。 ⑶ 避免过量的亚硝酸。过量的亚硝酸会促进重氮盐的分解,会很容易和进行下一步反应所加入的化合物(例如叔芳胺)起作用,还会使反应终点难于检验。加入适量的亚硝酸钠溶液后,要及时用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反应终点。过量的亚硝酸可以加入尿素来除去。 ⑷ 反应时应不断搅拌。反应要均匀地进行,避免局部过热,以减少副产物。 制得的重氮盐水溶液不易放置过久,要及时地用于下一步的合成中。

最常见的重氮盐的化学反应有下列两种类型: ⑴ 作用时放出氮气的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重氮基能被氢原子、羟基、氰基、卤原子等所置换,同时放出氮气。例如,桑德迈耳(Sandmeyer )反应: ArN 2+Cl -CuCl 过量浓盐酸ArCl +N 2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先制备的、冷的重氮盐溶液慢慢地加到冷的氯化亚铜的浓氢卤酸溶液中去,先生成深红色悬浮的复盐。然后,缓缓加热,使复盐分解,放出氮气,生成卤代芳烃。 ⑵ 作用时保留氮的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偶合反应。例如重氮盐与酚或叔芳胺在低温时作用,生成具有Ar —N=N —Ar '结构的稳定的有色偶氮化合物。重氮盐与酚的偶合,一般在碱性溶液中进行,而重氮盐与叔芳胺的偶合,一般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进行。 偶合反应也要控制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要不断地搅拌,还要控制反应介质的酸碱度。 1.重氮化反应 ArNH 2NaNO 2HCl(或H 2SO 4)ArN 2+X -NaX H 2O ++++低温 重氮盐的制备方法有两种:反法和正法。 反法: NaNO 2H 2SO 4H 2O(冰)+ 例如,对氨基苯磺酸的重氮化反应为反法。

循环伏安法判断铁氰化钾K3Fe(CN)6的电极反应过程

循环伏安法判断铁氰化钾K3Fe(CN)6的电极反应过程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循环伏安法判断电极反应过程的可逆性 2. 学会使用伏安极谱仪 3. 学会测量峰电流和峰电位 二、实验原理 循环伏安法是用途最广泛的研究电活性物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它能在很宽的电位范围内迅速观察研究对象的氧化还原行为,因此电化学研究中常常首先进行的是循环伏安行为研究。 循环伏安是在工作电极上施加一个线性变化的循环电压,记录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与施加电压的关系曲线,对溶液中的电活性物质进行分析。由于施加的电压为三角波,这种方法也称为三角波线性扫描极谱法。 典型的循环伏安图如图所示: 选择施加在a点的起始电位E i,然后沿负的电位即正向扫描,当电位负到能够将Ox还原时,在工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Ox + Ze = Red,阴极电流迅速

增加(b-d),电流在d点达到最高峰,此后由于电极附近溶液中的Ox转变为Red而耗尽,电流迅速衰减(d-e);在f点电压沿正的方向扫描,当电位正到能够将Red氧化时,在工作电极表面聚集的Red将发生氧化反应:Red = Ox + Ze,阳极电流迅速增加(i-j),电流在j点达到最高峰,此后由于电极附近溶液中的Red转变为Ox而耗尽,电流迅速衰减(j-k);当电压达到a点的起始电位E i时便完成了一个循环。 循环伏安图的几个重要参数为:阳极峰电流(i pa)、阴极峰电流(i pc)、阳极峰电位(E pa)、阴极峰电位(E pc)。对于可逆反应,阴阳极峰电位的差值,即△E=E pa-E pc ≈56 mV/Z,峰电位与扫描速度无关。 而峰电流i p=2.69×105n3/2AD1/2V1/2C,i p为峰电流(A),n为电子转移数,A 为电极面积(cm2),D为扩散系数(cm2/s),V为扫描速度(V/s),C为浓度(mol/L)。由此可见,i p与V1/2和C都是直线关系。对于可逆的电极反应,i pa ≈ i pc。 三、仪器和试剂 1. CHI832B 电化学分析仪,三电极系统(金盘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 2. 铁氰化钾标准溶液(5.0×10-3 mol/L,含H2SO4溶液0.5 mol/L),10 mL电解杯,10 mL容量瓶 四、实验步骤 1. 打开仪器预热20分钟,打开电脑,打开CHI832B电化学分析仪操作界面。 2. 电极抛光:用AI2O3粉将金盘电极表面抛光,然后用蒸馏水清洗,待用。 3. 将铁氰化钾标准溶液转移至10 mL电解池中,插入三支电极,在“实验”菜单中选择“实验方法”,选择“Cyclic V oltammetry”,点“确定”,设置实验参数:起始电位(+0.6 V);终止电位(-0.2 V);静止时间(2 s);扫描时间(任意扫速);扫描速度(0.1 V/s);灵敏度(1.0×e-5);循环次数(2);点“确定”。从“实验”菜单中选择“开始实验”,观察循环伏安图,记录峰电流和峰电位。 4. 考察峰电流与扫描速度的关系,使用上述溶液,分别以不同的扫描速度:0.1、0.2、0.5 V/s(其他实验条件同上)分别记录从+0.6V~ -0.2V扫描的循环伏安图,记录峰电流。 5. 考察峰电流与浓度的关系,分别准确移取上述溶液1.00、2.00、5.00 mL,置

不同Fe(III)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耦合脱氮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不同 Fe(III)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耦合脱氮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王亚娥﹡,冯娟娟,李杰,翟思媛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以投放海绵铁-AT-PVF 复合填料的 SBBR 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厌氧恒温培养试验,考察了不同 Fe(III)对活性污

泥异化铁还原能力及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基质无 NO2 的前提下,各体系 Fe(III)还原能力与脱氮效 果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同时发生 NO2 -N 和 NO3 -N 的积累现象。其中氧化铁皮体系脱氮效果最好,对 NH4+-N、TN 的累计去除量分别为 75.04 和 80.99mg/L,容积 TN 去除率为 3.88mg N/(L·d)。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时间内 NH4+氧化量与 Fe(II)产生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校 正 R2 系数为 0.9249。结合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厌氧环境下 IRB 参与活性污泥中 N 素循环的交互作用机制可分为三个子过程,即 Fe(III)的微生 物还原解离耦合 NH4+的氧化过程、厌氧氨氧化过程和 NO3 -依赖型 Fe(II)氧化过程。其中以 IRB 为主的微生物氧化还原过程对活性污泥中 N 循环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异化铁还原;活性污泥;铁氨氧化;脱氮;机制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 - -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nitrogen removal by d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different Fe(III) in activated sludge
WANG Ya’e , FENG Juanjuan, LI Jie, ZHAI Siyu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Abstract: An activated sludge from SBBR reactor filled with sponge iron-AT-PVF as filler had been acclimated to Fe(III)-rich environment aiming at secure an enrichment culture of iron-reducing bacteria. The dissimilatory Fe(III) reduction 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nitrogen removal by dosing different Fe(III)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mechanism was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is great consistency between ability of Fe(III) reduction and effects of nitrogen removal with no initial NO2 , and NO2 -N and NO3 -N accumulation phenomenon was discovered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as great consistency between ability of Fe(III) reduction and effect of nitrogen removal, yet the system of oxide iron scale showed better. The accumulated NH4+-N and TN removal amounts were reached up to 75.04 mg/L and 80.99mg/L, respectively. And the maximum nitrogen removal rate was 3.88mg N/(L· Furthermore, the oxidized d). NH4+ and reduced Fe(II) had the line relationship fitted by linear mode, and R-Square was 0.9249.Bonding results and ΔGθ of nitrogen removal using dissimilatory Fe(III) reduction, the whole biodegradation course could divided into three process, Feammox, ANAMMOX and nitrate-dependent Fe(II) oxidation. However, its main role of biodegradation redox process driven by IRB coupled with Fe(III) reductio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are thermodynamically feasible and is potentially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N cycle in activated sludge. Key words: Dssimilatory Fe(III) reduction; activated sludge; nitrogen removal; Feammox; mechanism
- - -

1
引言(Introduction)
异化铁还原,又称铁呼吸,是由特定微生物驱动 的酶促反应,铁还原菌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主体。早 在 20 世 纪 就 发 现 了 Fe(III) 还 原 现 象 (Lovely, et al.,1988),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异化 Fe(III)还原过程认
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068015)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51068015)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王亚娥(1964—)女,教授,E-mail: wye@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 *通讯作者(责任作者) Biography: Wang Ya’e(1964—), female, E-mail: wye@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识的不断深入,Fe(III) 的微生物异化还原过程在环境 污染治理与修复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研究 表明,微生物异化 Fe(III)还原过程可耦联有机物尤其 是难降解有机物(如氯代有机物、偶氮染料、石化类 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有毒重金属离子(铀,铬,砷 等)的矿化及参与自然界中的氮磷循环(Li F.B. , et al.,2010; Sabrina, et al.,2007),同时,异化 Fe(III)还原 微生物即铁还原菌(Iron-reducing bacteria, IRB)也是 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微生物可占到活性污 泥微生物总量的 3%左右(Jeppe, et al.,2002)。因此,强 化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异化 Fe(III)还原过程,对于

铁氰化钾循环伏安法有关性质的测定

实验五铁氰化钾循环伏安法有关性质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掌握循环伏安法(CV)基本操作;了解可逆电化学过程及条件电极电位的测定;获得峰电流随电位扫描速度的变化曲线,获得峰电流随溶液浓度的变化函数关系;并学会电化学工作站仪器的使用。 二. 循环伏安法原理 电化学中随着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会导致电流和电位的变化。其中根据公式峰电流与电位扫描速度的1/2次方、溶液浓度成正比。对于循环伏安法,扫描图像中前半部扫描(电压上升部分)为去极化剂在电极上被还原的阴极过程,则后半部扫描(电压下降部分)为还原产物重新被氧化的阳极过程。因此.一次三角波扫描完成一个还原过程和氧化过程的循环,故称为循环伏安法。 三. 实验仪器和药品 铁氰化钾溶液、氯化钾溶液、铝粉、四个25ml容量瓶、电化学工作站,银电极,铂碳电极,银丝电极 四. 实验步骤 打开电脑并将仪器预热20分钟,打开电化学工作站操作界面。将铁氰化钾标准 的循环伏安曲线,看电位差的大小;超过100mv则用粗细的铝粉抛光铂碳电极,使得电位差在70--80以下;确定各参量:起始电位在0.5V左右,扫速为10、20、40、80、160mv/s,灵敏度为10-5--10-6,以标准铁氰化钾溶液测定不同扫速下的伏安曲线,测定并保存;配制4组不同浓度的铁氰化钾溶液:0.1、0.2、0.5、1.0ml 的铁氰化钾标准溶液于容量瓶中,在加入5ml氯化钾溶液,定容;控制参量:扫速为80,每个浓度6段三次扫描,依次对四组溶液测定伏安曲线,导出实验数据和曲线。 五.数据处理 实验参数设定:打磨后电位差为81mv左右,比较合理。 亚铁氰化钾溶液的条件电极电位:

51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铁氰化钾溶液的氧化还原曲线

5.1 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铁氰化钾溶液的氧化还原曲线 5.1.1 实验原理 铁氰化钾体系( Fe(CN)63-/4-)在中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是一个可逆过程,其氧化峰和还原峰对称,两峰的电流值相等,峰峰电位差理论值为59mV体系本身很稳定,通常用于检测电极体系 和仪器系统。 5.1.2 仪器 可选用的仪器有:RST1000 RST2000 RST3000或RST5000系列电化学工作站。 5.1.3 电极与试剂 工作电极:铂圆盘电极、金圆盘电极或玻碳圆盘电极,任选一种。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辅助电极:也称对电极,可选用铂片电极或铂丝电极,电极面积应大于工作电极的5倍。 -2 试剂A:电活性物质,1.00 X 10 mol/LK 3Fe(CN)6水溶液,用于配置各种浓度的实验溶液。试剂B:支持电解质,2.0mol/L KNO 3水溶液,用于提升溶液的电导率。 5.1.4 溶液的配置 在5个5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KNO溶液和K s Fe(CN)6溶液,使稀释至刻度后KNO浓度均为 -4 -4 -4 0.2mol/L,而K3Fe(CN)6浓度依次为1.00 X10 mol/L、2.00 X 10 mol/L、5.00 X 10 mol/L、8.0 X 10-4 mol/L、1.00 X 10-3 mol/L,用蒸馏水定容。 5.1.5 工作电极的预处理 用抛光粉(Al 2O3, 200?300目)将电极表面磨光,然后在抛光机上抛成镜面。最后分别在1:1乙醇、1:1HNO和蒸馏水中超声波清洗。

5.1.6 测量系统搭建 在电解池中放入电活性物质 5.00 x 10-4mol/L铁氰化钾及支持电解质0.20mol/L 硝酸钾溶液。插入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将仪器的电极电缆连接到三支电极上,电缆标识如下: 辅助电极--- 参比电极---- 红色;- 黄色;- 红色; 为防止溶液中的氧气干扰,可通Na除O。 5.1.7 运行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 溶液: 5.00 x 10-4mol/L 铁氰化钾、0.20mol/L 硝酸钾。 运行RST电化学工作站软件,选择“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 参数设定如下: 静置时间(S):10 起始电位(V):-0.2 终止电位(V) :0.6 扫描速率(V/S) :0.05 采样间隔(V) :0.001 启动运行,记录循环伏安曲线,观察峰电位和峰电流,判断电极活性。如果峰峰电位差过大,则需重新处理工作电极。 量程依电极面积及扫速不同而异。以扫描曲线不溢出、能占到坐标系Y方向的1/3以上为宜。选择合适的量程,有助于减小量化噪声,提高信噪比。 5.1.8 不同扫描速率的实验 溶液: 5.00 x 10-4mol/L 铁氰化钾、0.20mol/L 硝酸钾。 参数设定如下: 静置时间(S):10 起始电位(V):-0.2 终止电位(V) :0.6 采样间隔(V) :0.001 分别设定下列扫描速率进行实验: (1 )扫描速率(V/S) :0.05 (2)扫描速率(V/S) :0.1 (3)扫描速率(V/S) :0.2 (4)扫描速率(V/S) :0.3 (5)扫描速率(V/S) :0.5 实验运行:分别将以上5次实验得到的曲线以不同的文件名存入磁盘。利用曲线叠加功能,可将以上5 条曲线叠加在同一个坐标系画面中。

温度及AQDS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_张丽新

第37卷 第3期2009年3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 urnal of N o rthwest A&F U niver sity(N at.Sci.Ed.) Vo l.37N o.3 M ar.2009 温度及AQDS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 张丽新,曲 东,易维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 【目的】研究水稻土中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温度效应,揭示不同铁还原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5种水稻土为供试材料,分别提取微生物群落或分离铁还原菌株;以人工合成氧化铁作为惟一电子受体,在无机盐培养体系中接种土壤浸提液或具有铁还原功能的菌株,厌氧恒温培养;通过对接种液的不同温度处理(40,50,60,70℃)、对培养温度的控制(30和50℃)以及向体系中添加A Q DS,探讨温度及A Q DS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 【结果】将来源于吉林、天津和湖南水稻土的浸提液在40~70℃处理1h后作为接种液,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其Fe(Ⅱ)产生量和反应速率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30和50℃培养温度下,来源于吉林、天津和四川的3种水稻土微生物群落添加A QDS可使Fe(Ⅲ)还原的反应速率常数增加10%~288%,而温度变化的增加幅度仅为6%~17%;对分离自四川和江西水稻土中的6株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发现,菌株JX-a08的Fe(Ⅱ)最大累积量、还原速率常数、最大反应速率及铁还原率均随培养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表明菌株JX-a08更适于在50℃下生长。【结论】于40~70℃升温处理后,来源于吉林、天津和湖南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铁还原能力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添加A QDS可显著增加来源于吉林、天津和四川水稻土的3种微生物群落的铁还原反应速率;在6株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中发现了1株更适于在50℃下生长的菌株。 [关键词] 温度;水稻土;厌氧培养;微生物的铁还原 [中图分类号] S15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9387(2009)03-0193-07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AQDS on ferric oxide microorganism reduction process ZHANG Li-xin,Q U Dong,YI Wei-jie (College o f Res our ce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A&F Un iver sity,Yan glin g,Shaan xi712100,Ch ina) A bstract:【Objective】Based o n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em perature on fe rric ox ide microorg anism reduction process in paddy soil,the pape r gave a theoretical principle for different ferric m icro organism re-ductions.【M ethod】5kinds of paddy soil treatments w ere studied,then each micro org anism biocoenosis w as ex tracted o r bacte rial strain w as disso ciated.Artificial sy nthe sis ferric ox ide w as considered only elec-tro n accepto r,w hich inoculated soil leaching liquo r or bacterial strain w ith reduction function in mineral salt culture sy stem under anae ro bic co nstant tem perature conditio n.Aft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s to w ards leaching liquor,temperature w as contro lled and AQ DS added into culture sy stem in o rder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AQDS o n ferric o xide microorg anism reduction process.【Re sult】The inoculation liquo r w as made from leaching liquor in Jilin,Tianjin and Hunan paddy soil under40-70℃condition fo r1h,as tempe rature rose,the accumulation amount o f Fe(Ⅱ)and reaction rate decreased g rad-ually.A fter comparison of30and50℃treatments,AQDS w ere added into3kinds o f microo rganism bioco-enosis from Jiling,Tianjin and Sichuan paddy soil,and it show ed that AQDS could accelerate the reduction *[收稿日期] 2008-04-2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4100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项目 [作者简介] 张丽新(1981-),男,山西静乐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化学研究。 [通信作者] 曲 东(1960-),男,河南陕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化学研究。E-m ail:dongqu@nw su 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

铁氰化钾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还原

铁氰化钾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还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循环伏安扫描法。 (2)学习测量峰电流和峰电位的方法。 (3)掌握受扩散控制电化学过程的判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循环伏安法也是在电极上快速施加线性扫描电压,起始电压从Ei开始,沿某一方向变化,当达到某设定的终止电压Em后,再反向回扫至某设定的起始电压,形成一个三角波,电压扫描速率可以从每秒数毫伏到1V。 当溶液中存在氧化态物质Ox时,它在电极上可逆地还原生成还原态物质,即 Ox + ne → Red 反向回扫时,在电极表面生成的还原态Red则可逆地氧化成Ox,即 Red → Ox + ne 由此可得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 在一定的溶液组成和实验条件下,峰电流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从循环伏安法图中可以确定氧化峰峰电流Ipa、还原峰峰电流Ipc、氧化峰峰电位φpa和还原峰峰电位φpc。 对于可逆体系,氧化峰峰电流与还原峰峰电流比为 Ipa/Ipc =1 25℃时,氧化峰峰电位与还原峰峰电位差为 △φ=φpa- φpc≈58/n (mV) 条件电位为 φ。′=(φpa+ φpc)/2 由这些数值可判断一个电极过程的可逆性。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 1,电化学分析仪;

的惰性电极,具有导电性好,硬度高,光洁度高,氢过电位高,极化范围宽,化学性稳定,可作为惰性电极直接用于 阳极溶出,阴极和变价离子的伏安测定,还可以作化学修饰电极)、Ag/AgCl电极、铂电极 3. 铁氰化钾标准溶液(50mM) 4.氯化钾溶液(0.5M) 四、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置 1)铁氰化钾标准溶液(50mmol/L)50mL容量瓶中。 2)配置1、2、5、10mM 一系列浓度的溶液。(分别移取0.5,1.0,2 .5,5.0mL 的铁氰化钾标准溶液于25mL的容量瓶中加入5mL的KCl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2.体系换成浓度工作电极的预处理 用Al2O3粉末在湿的抛光布上抛光玻碳电极表面,在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调试 (1)打开仪器,电脑,准备好玻璃电极,Ag/AgCl电极,和铂电极并清洗干净。(2)双击桌面上的VaLab图标 4. 选择实验方法:循环伏安法 设置参数: 低电位: -100mv ; 高电位:800 mv 初始电位:-100mv; 扫描速度:50mv/s; 取样间隔: 2mv;静止时间:1S; 扫描次数:1; 5. 开始扫描:点击绿色的“三角形”。 6.将上述体系改变扫描速度分别为10mv/s、20mv/s、40mv/s、80mv/s、160mv/s,其他条件不变,作不同速度下的铁氰化钾溶液的循环伏安曲线 7.在同一扫速下扫不同浓度的铁氰化钾溶液的循环伏安曲线。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 峰值电流与扫描速度的二分之一次方的曲线。 2.峰电流对不同浓度下峰电流的曲线。 六结果与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保持溶液静止? 为了使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 2为什么要抛光电极的表面? 在使用任何固体电极之前都必须清洁其表面,以便清除表面上玷污或吸附杂质造成的污染。正如大多数金属材料电极表面易生成氧化层一样,碳电极表面发生氧化后,会产生各种含氧基团(如醇、酚、羧基、酮醌和酸酐等),从而使电极的重现性、稳定性变差,灵敏度下降,失去应有的选择性。实验时,将直径为3mm的玻碳电极先用金相砂纸(1#~7#)逐级抛光,再依次用1.0、0.3μm的Al2O3浆在麂皮上抛光至镜面,每次抛光后先洗去表面污物,再移入超声水浴中清洗,每次2~3min,重复三次,最后依次用1:1乙醇、1:1HNO3和蒸馏水超

混合培养中晶体磷酸铁的异化还原能力

混合培养中晶体磷酸铁的异化还原能力 孙宏飞,曲东*,张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采用厌氧混合培养方法,以3种典型的水稻土浸提液作为接种液,研究了晶体磷酸铁的微生物还原过程。以Fe(II)浓度及游离磷酸盐浓度变化为指标,探讨了不同来源的微生物导致的晶体磷酸铁还原反应及对不同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来源于水稻土的微生物均能够利用葡萄糖、乙酸盐以及丙酮酸盐作为唯一电子供体,使晶体磷酸铁发生异化生物代谢,产生Fe(II)并释放磷酸盐,并且Fe(II)产生量与磷酸盐释放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晶体磷酸铁的还原速率及铁还原量明显低于无定型氧化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形成蓝铁矿有关;体系中可溶性磷酸盐数量对利用葡萄糖为碳源的铁还原反应有显著的影响,在缺乏可溶性磷酸盐的环境下,可能通过抑制发酵微生物生长,阻断了葡萄糖发酵生成有机酸和H2的过程,从而使磷酸铁的异化还原不能发生。 [关键词] 晶体磷酸铁;异化Fe(III)还原;不同碳源利用;水稻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微生物介导的铁还原对厌氧环境中磷素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方酸性和中性水稻土磷的释放与铁的氧化还原密切相关[1~3]。稻田土壤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铁形态转化的制约,淹水过程能使氧化铁还原,导致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明显提高及无机磷形态的变化[4]。章永松[5]提出,淹水过程可导致结晶度差的铁氧化物的增多,引起土壤对磷的吸附量显著增加。而曹宁等[4]的研究表明,无定型铁氧化物的还原无疑导致了吸附态磷的释放。在土壤的无机磷形态中,晶体态磷酸铁是Fe-P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淹水过程能否引起晶体态磷酸铁的迅速还原呢?虽然普遍认为晶体磷酸铁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但目前仍缺少确切的实验数据证明晶体磷酸铁的微生物还原潜力。对于土壤中铁的氧化还原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铁矿物的转化,而针对晶体态磷酸铁的研究资料较少。针对不同氧化铁的纯培养试验发现[6],比表面积大的无定型氧化铁(ferrihydrite)和弱晶体氧化铁(如纤铁矿,lepidocrocite)能够被铁还原微生物全部及部分还原,而针铁矿和赤铁矿等晶体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速率极低。不同水稻土中的铁还原研究表明[7],微生物还原的铁可占土壤总铁量的20%左右,占游离氧化铁的60%~75%,而且无定型氧化铁仅占微生物还原铁的50%~65%,说明其中晶体态铁的还原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探明这些晶体铁的还原,对于深入认识土壤中微生物铁还原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针对微生物铁还原的研究多都是以水稻土或沉积物为研究模式来进行的[8,9]。这虽然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这一过程的自然特征,但由于水稻土中影响因素复杂,背景干扰大,数据分析比较困难。因此,本研究采用混合培养方法,以晶体磷酸铁为铁源,通过接种不同来源的土壤微生物,以期探讨厌氧培养条件下晶体磷酸铁的生物还原能力及在不同碳源条件下还原能力的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供试土壤及接种液制备 供试的水稻土样品分别采自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前二道乡、四川省邛崃市迥龙镇、江西省安福县竹江乡店上村。先后于2000年2~9月采集0~20cm耕层土壤,自然风干,磨细,过1mm筛。土样的基本性质参见文献[9]。将风干过1 mm筛的供试水稻土以m(水稻土)∶v(去离子水)= 1∶9的比例在30 ℃下淹水1周。将培养后的土样置离心机中,于7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用作微生物接种液。来源于3种水稻土的接种液分别用“SC”(由四川水稻土样品中提取的微生物)、“JL”(由吉林水稻土样品中提取的微生物)和“JX”(由江西水稻土样品中提取的微生物)表示。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2071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067) [作者简介] 孙宏飞,女,河南周口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化学方向的研究。 [通讯作者] 曲东(1960-),男,河南陕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化学方向的研究。E-mail:dongqu@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

铁氰化钾溶液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铁氰化钾溶液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1、实验目的 (1)学习固体电极表面的处理方法。 (2)掌握循环伏安仪的使用技术。 (3)了解电位扫描速率和电活性物质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 2、实验原理 铁氰化钾离子[Fe(CN)6]3-/亚铁氰化钾离子[Fe(CN)6]4-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反应为: 电极电位与电极表面电活性物质浓度间的关系符合Nernst方程式。 在一定扫描速率下,从起始电位(+0.8 V)负向扫描到转折电位(-0.2 V)时,工作电极表面的[Fe(CN)6]3-被还原生成[Fe(CN)6]4-,产生还原电流;当反向扫描从转折电位(-0.2 V)变化到起始电位(+0.8 V)时,在工作电极表面生成的[Fe(CN)6]4-被氧化生成[Fe(CN)6]3-,产生氧化电流。 为了使溶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应加入支持电解质并在溶液处于静止状态下进行电解。25℃时,在0.10 mol/L KCl 溶液中K3[Fe(CN)6]的扩散系数约为6.3×10-6 cm2 s-1,标准电极反应速率常数约为5.2×10-2 cm s-1,电子转移速率大,为可逆体系。 3、仪器与试剂 天津兰力科LK9805电化学分析仪;玻碳盘电极(Φ3 mm);铂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超声波清洗仪;电解池。 K3[Fe(CN)6]溶液:1.0 mmol/L(含0.10 mol/L KCl)。 KCl溶液:0.10 mol/L。 4、实验步骤 1)玻碳盘工作电极的预处理: 用Al2O3粉末(粒径0.05 μm)将电极表面抛光,然后在蒸馏水中超声波清洗,再用蒸馏水清洗,待用。

2)K3[Fe(CN)6]溶液的循环伏安图: (1)不同扫描速率下K3[Fe(CN)6]溶液的循环伏安图 取1.0 mmol/L K3[Fe(CN)6]溶液20 mL置于电解池中,放入玻璃碳圆盘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及铂辅助电极(玻璃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设置起始电位为+0.8 V,终止电位为-0.2 V,扫描速率(v)分别为10、25、50、75、100、150、200、250、500 mV s-1,进行循环伏安扫描,记录下循环伏安图中氧化峰、还原峰的峰电位和峰电流(i pa、i pc、E Pa、E Pc)。 (2)不同浓度K3[Fe(CN)6]溶液的循环伏安图 将0.10 mol/L KCl溶液和1.0 mmol/L K3[Fe(CN)6]溶液按照一定体积比例配制成20 mL混合溶液,体积比分别为2:18;5:15,10:10;15:5;18:2。放入玻璃碳圆盘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及铂辅助电极(玻璃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设置起始电位为+0.8 V,终止电位为-0.2 V,进行循环伏安扫描,记录下循环伏安图中氧化峰、还原峰的峰电位和峰电流(i pa、i pc、E Pa、E Pc)。 5、数据处理 (1)从K3[Fe(CN)6]溶液的循环伏安图,测量i pa、i pc、E Pa、E Pc值。 (2)分别以i pa和i pc对K3[Fe(CN)6]溶液浓度作图,说明峰电流与浓度的关系。(3)分别以i pa和i pc对v1/2作图,说明峰电流与扫描速率间的关系。 (4)计算i pa/i pc值以及ΔE P,说明K3[Fe(CN)6]在KCl溶液中的电极过程的可逆性。 6、思考题 1. K3[Fe(CN)6与K4[Fe(CN)6溶液的循环伏安图是否相同?为什么? 2. 请简要阐述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和作用。

苯系物作为唯一电子供体对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 苯系物作为唯一电子供体对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刘硕,曲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 本文以水稻土浸提液为接种液,以人工合成的无定形氧化铁(ferrihydrite)为唯一的电子受体,添加苯系物(甲苯、苯胺、苯酚、苯甲酸)为唯一碳源,在适量无机N、 P、K营养供给条件下,采用厌氧恒温混合培养方法,研究了厌氧微生物对氧化铁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水稻土中提取的微生物可以利用苯系物作为唯一碳源,在厌氧降解的同时将电子转移给Fe(III),促使氧化铁还原为Fe(II),但利用不同苯系物的铁还原难易程度有所差异,铁还原率表现为苯甲酸最高(53.99%),甲苯为最低(19.55%);4种苯系物作为碳源时的铁还原率均低于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的铁还原率(71.16%)。不同浓度苯系物对氧化铁还原过程有不同程度影响,在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苯胺、苯酚、苯甲酸在1.0-2.0mmol/L时促进铁还原过程,甲苯在2.0-4.0mmol/L浓度范围促进铁还原过程。以2.0mmol/L 苯系物作为碳源时,AQDS可明显地促进苯系物与氧化铁之间的电子传递。 [关键词] 水稻土;铁还原;苯系物;AQDS 氧化铁还原过程是厌氧沉积物及淹水稻田中重要的微生物学过程,不仅影响着土壤中N、P、K、Si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而且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转化及有机物的降解具有重要意义[1]。水稻土中氧化铁的还原属于异化还原过程,在微生物的介导下,Fe(III)可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异化还原生成Fe(II),为土壤中的有机物厌氧代谢提供电子及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国外的研究表明,芳香烃、卤代芳烃、染料及长链脂肪酸等有机污染物均有可能在铁还原条件下降解[2-7]。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是在纯培养研究中发现的可以在厌氧条件下氧化芳香烃的第一种微生物[8, 9]。Ferroglogus placidus是首次被证实可氧化芳香化合物的古生菌和超嗜热菌[3]。同时,Geobacter家族也是目前导致氧化铁进行异化还原的主要微生物族群。因此,利用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对芳香化合物的代谢,将为厌氧环境中芳香化合物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新的思路。生物修复的实践发现,在被石油污染含水层中Fe(III)还原区采集的沉积物中,腐殖类物质可很大程度上促进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10-12]。通过纯培养研究证实,这种促进作用是因为腐殖质物质充当着铁还原微生物与铁氧化物之间的电子穿梭体[13]。鉴于腐殖质物质结构复杂,实验室中常用类同腐殖物质的蒽醌-2,6-二磺酸盐(anthraquione-2,6-disulfonate, AQDS)来研究其在异化Fe(III)还原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异化铁还原是由微生物介导的氧化还原反应,铁还原微生物的种类、Fe(III)形态、其他电子受体和电子供体的种类及电子穿梭体的存在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Fe(III)还原。因此,本试验拟以水稻土浸提液作为微生物来源,以人工合成的无定形氧化铁为唯一的电子受体,添加苯系物(甲苯、苯胺、苯酚、苯甲酸)为唯一碳源及添加AQDS作为电子穿梭体,在适量无机N、 P、K营养供给条件下,采用厌氧恒温混合培养方法,探讨厌氧微生物对氧化铁还原的影响,以期为铁还原条件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土壤 试验所用的水稻土采自四川省邛崃市回龙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8.9 g kg-1,全铁含量为34.2 g kg-1,无定型铁含量为3.08 g kg-1,游离铁含量为11.7 g kg-1,pH(1:5)为7.34。土样自然风干,磨细,过1mm土壤筛。 1.2 微生物接种液的制备 将风干过1 mm筛的供试水稻土以m(水稻土)∶v(去离子水)= 1∶9的比例在30 ℃下淹水1周。将培养后的土样置离心机中,于7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用作微生物接种液[14]。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2071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067) [作者简介] 刘硕(1982-),男,河北邢台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化学方向的研究。 [通讯作者] 曲东(1960-),男,河南陕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化学方向的研究。E-mail:dongqu@https://www.360docs.net/doc/455541597.html, 。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在精细化工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该类反应在染料合成中应用很广,是两个主要的工序。可合成酸性、冰染、直接、分散、活性、阳离子等类型的染料,还可合成各类黄色、红色偶氮型有机颜料。 一.重氮化和重氮化合物 1.重氮化反应及影响因素 芳香族伯胺和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 重氮化反应要在强酸中进行,实际上是亚硝酸作用于铵离子。由于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刻与芳伯胺反应,避免亚硝酸的分解。为了使反应能顺利进行,必须首先把芳伯胺转化为铵正离子。芳胺的碱性较弱,因此重氮化要在较强的酸中进行。有些芳胺碱性非常弱,要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进行重氮化。 重氮化是放热反应,重氮盐对热不稳定,因此要在冷却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都用冰盐浴冷却,并调节亚硝酸钠的加入速度,维持反应温度在0℃附近,由于重氮盐不稳定,一般就用它们的溶液,随做随用。固体重氮盐遇热或震动、摩擦,都将发生爆炸,必需应用某些稳定性好的固体重氮盐时,也需谨慎小心。 自重氮化反应发现以来,人们为了弄清楚其反应的影响因素,对重氮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反复研究,已普遍接受了重氮化反应的亚硝化学说即重氮化反应是由亚硝酸产生的亲电质点对游离芳伯胺基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其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酸的影响 酸的影响主要考虑酸的种类、用量及浓度的影响。 重氮化所用的酸,从反应速度来说,以盐酸或氢溴酸等最快,硫酸与硝酸较次。由反应式可以看出酸的理论用量为2摩尔,在反应中无机酸的作用是:首先是使芳胺溶解,其次可和亚硝酸钠生成亚硝酸,最后是生成稳定的重氮盐。重氮盐一般来讲是容易分解的,只有在过量的酸液中才稳定,所以重氮化时实际上酸用量过量很多,常达3~4摩尔。反应完毕时介质应呈强酸性,PH值为3,对刚果红试剂呈蓝色,重氮化过程经常检查介质的PH值是十分重要的。反应时若酸量不足,生成的重氮盐容易和未反应的芳胺偶合,生成重氮胺基化合物。 这是一种自偶合反应,是不可逆的。一旦重氮胺基物生成,即使再补加酸液,也无法使重氮胺基物转变为重氮盐,从而使重氮盐的质量变差,产率降低。在酸量不足的情况下,重氮盐还易分解,温度愈高,分解愈快。 酸的浓度的影响主要考虑使芳胺形成铵离子的能力、铵盐水解生成游离的芳胺以及亚硝酸的电离几个方面。 当无机酸的浓度增加时,平衡向胺盐生成的方向移动,游离胺的浓度降低,重氮化的速度变慢。另一方面,反应中还存在着亚硝酸的电离平衡。 酸浓度的增加可抑制亚硝酸的电离而加速重氮化。一般来讲当无机酸浓度较低时,这一影响是主要的,而降低游离胺的浓度的影响是次要的,此时随酸的浓度增加,重氮化速度增加。但随着酸浓度增加,使芳胺形成铵离子的影响逐渐变为主要的,这时继续增加酸的浓度便降低游离胺的浓度,就使反应速度下降。 3.重氮化合物 重氮化合物具有以下性质 (1).水溶性和电离性 重氮盐多半溶于水只有少数杂酸盐和复盐不溶,溶于水的重氮盐电离出ArN=N+正离子和酸根负离子。重氮化后,水溶液是否清亮作为反应正常与否的标志。也有一些重氮盐难溶于水,如氟硼酸盐、氟磷酸盐、1,5-萘二磺酸盐、氯化锌复盐、氯化汞复盐等。重氮盐与氢氧化银作用,生成碱性与苛性碱相当的重氮碱。 (2).稳定性 重氮盐的稳定性与芳环中的取代的基团有关,未取代的或有烷基取代的重氮盐很不稳定,遇热或摩擦、冲撞,都能引起爆炸,只可用它们的水溶液在0℃左右进行合成。具有吸电子基团的重氮盐,虽然它们比较难于形成,但是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