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_寄母亲学案1鄂教版

诗两首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至爱:最爱。至,最、极。

馨x‟n香:芳香。

悠y u远:距离远。

凝注: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妄弃:随便丢弃。

倘若:假如。

惊讶:感到奇怪,惊异。

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端:原因,起因。

吹卷:形容物体被风撮起或裹住。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190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福建长乐县。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1904年她随父移居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自幼热爱大海。1911年进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学习,1918年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两个家庭》,开始了以社会、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随后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1921年后,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

集《繁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爱”或“人类之爱”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理想。1923年,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1926年回国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31年写了小说《分》,标志着作家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2年北新书局开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抗战爆发后,她于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庆,曾以“男士”的笔名写了散文《关于女人》。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秋回国,她写了散文《归来以后》等作品,创作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记》。1958年3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读者》,内容多是介绍国外见闻、歌颂友谊以及勉励儿童努力上进。此外,还出版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以及《冰心小说散文选》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香港朝阳出版社还出版了她的散文集《樱花和友谊》、《我们这里没有冬天》。粉碎“四人帮”以后,她开始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三寄小读者》。建国以后,冰心曾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活动。

泰戈尔,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

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泰戈尔的诗早在“五·四”之前就零零星星地被译成中文。最初是陈独秀的四首五言古体译文《赞歌》选自《吉檀枷利》。之后是刘半农的白话译文四首选自《新月集》。而第一部中文诗集则是西蒂译的《飞鸟集》。此后各种翻译,介绍,和评述泰戈尔的作品不断出现,尤其是在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前后。自从《飞鸟集》出版之后,中国诗坛上一种表现随感的短诗就流行了起来。如冰心作的《繁星》、《春水》等。其中许多带有哲理,晶莹清丽的小诗赢得了不人的喜爱,碾转模仿的很多,几乎影响了一代诗风。

2、相关知识:

《纸船》是作者1923年初夏,燕京大学毕业后乘船经日本赴美国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在漫长的旅途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备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继《惆怅》之后又叠船赋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泰戈尔诗选》由两部分组成:《诗集》和《故事诗》。前者是泰戈尔逝世后,他的朋友们为纪念他而选编的诗集,包括了泰戈尔从1886年到1941年间创作的重要作品,其中大多数是表达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与国际主义精神的。《故事诗》创作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作者居住在谢尔达庄园,从而有机会广泛接触农村社会。他目睹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及英国殖民统治者对印度人民的专横暴虐,感触很深。他借诗歌吟颂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纸船——寄母亲》:这首抒情诗,通过不断叠纸船、送纸船、希望母亲梦中见到纸船组成的意象,表现远离家乡的游子(女儿)对母亲日夜思念的深情。纸船象征漂泊无依、孤独,象征思念母亲和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母亲》:这首原曾译为“仿佛”的抒情诗,分别写出母亲对自己幼时周至的呵护和带给自己无限的温馨与关切,表达诗人对母亲至纯至诚至爱的感情。

二、文章脉络

《纸船——寄母亲》:由实到虚构思,从叠纸船一寄纸船一展开想象。共3节,分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写“我”在海船上叠着一只只纸船,抛人海中,希望能有一只漂回故乡。可纸船不是被天风卷回,就是被海浪击毁。尽管这样“我”仍不灰心,还是叠着,向大海抛下它。

第二部分(第3节):诗人(“我”)幻想母亲能在梦中见到女儿的小船,送给梦中的母亲以深深的安慰,并让母亲了解女儿对她的“至爱”和女儿孤身一人在海上思恋母亲的“悲哀”。

《母亲》: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间隔反复,从仿佛又听到母亲所哼摇篮曲、又仿佛闻到母亲带来的气息和仿佛又看见母亲凝注的目光等写出对母亲的挚爱。全诗共3节,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虽以“我不记得”发语,实为难忘母亲在自己婴儿期、儿童期所哼的歌调。第二部分(第2节)仍以“我不记得”发语,实为难忘母亲带给自己的温馨。

第三部分(第3节)还以“我不记得”发语,实为难忘母亲对自己全天候的关切。

三、写作方法

《纸船——寄母亲》:

运用象征手法,情真意切。本诗以象征物——小白纸船作为“中介”,贯穿全诗。这洁白的纸船,轻盈、飞动,如美丽、敏捷的海燕,象征着出国远行独自在大海上漂泊无依的诗人,也象征着诗人思恋母亲思念故乡的骚动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美好、梦幻的心愿。

《母亲》:

构思巧妙,语言温馨、含蓄。怀念母亲的情感比较抽象,写母爱题材的诗也较多,写不好容易空泛和雷同化。本诗各节字面上用“我不记得母亲”开始,实际上是写出内心“难忘”母亲的情感。用这种矛盾的心理构思并采用间隔反复手法,重章叠句,显得巧妙、新颖。诗人又抓住细节“似乎”“仿佛”记得儿时所听母亲所哼之摇篮曲,闻到母亲带来合欢花开的馨香气息,觉得看到了母亲凝望自己博大如天空的眼光,淋漓尽致地渲泄了对母亲的深情。全诗语句柔曼,节奏舒缓,正好与作者绵长的思念之情和谐统一。

四、重难点导析

诗人是在“我不记得我的母亲”的反复吟诵中,再现母亲的形象的,诗人果真不记得自己的母亲吗?为什么他的眼前总是浮动着母亲的身影,耳畔总是回响着母亲的声音呢?原来,“不记得”,是因为与母亲离别得太久太远;抹不去的,则是纯洁无私的母爱呀!这看似矛盾的构思与表达,实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我们进行再创造的冲动。这正是诗人构思的不同凡响之处。

【练习解答】

第一题:略

第二题:1.“求”表达女儿渴望之恳切,希望纸船不管路途有多么遥远、风浪有多么大,也要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爱”与“悲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有爱,才倍觉思念;因为孤独和思念,才有无边的“悲哀”。这“悲哀”,当然只能诉给母亲听了,所以要将“悲哀”载去。2.这里的“馨香”是指庙里晨祷时所散发出的缭绕不绝的香气。这香气随风吹来,沁人心脾,好像母亲身上的气息,在“我”的心中经久不衰,永远芬芳、永远温馨。

第三题:1.“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海外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诗人将象征着孤独和思念的纸船送人母亲的梦里,以表达怀念母亲的感情。2.不求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第四题:略

【类文品读】

对岸

(印)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了,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1、很明显,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3、诗人通过优美的诗句表现怎样的思想境界?

4、文章的题目是“对岸”,若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是否可以?为什么?

5、“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是()

A、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海天一色图。

B、拟人,形象地描绘了长草白花与月光一同涌起的波浪图。

C、拟物,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月光照长草白花的水墨画。

(参考答案:1、“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2、第一节:“我”立志做船夫开拓新的世界。第二节:“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第三节:“我”立志做船夫为村民服务。3、本诗表现了“我”甘愿做一名船夫,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村民服务,报答养育自己的母亲祖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4、不能。“对岸”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理想的对岸,诗人立志从一名普通的船夫做起,甘愿把追求理想对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时也实现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5、B)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⑴《母亲》选自,作者是(国别)作家,1913年获奖。

⑵《纸船》作者,原名,你还知道她的作品有、等。

⑶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总希望。

⑷母亲,倘若你,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万水千山,求他载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祷告()馨香()

3、下列诗句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C、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

D、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4、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⑵我觉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⑶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5、品析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用“求”合适吗?“爱和悲哀”分别指什么?

⑵“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馨香”怎么能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6、《纸船》和《母亲》两首诗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时有什么不同?

二、同步解读

纸船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7、“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中“妄弃”是什么意思?

8、“我”明知这些“小船儿”承载不了“我”的愿望,为什么还“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9、在第三节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0、总结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下面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起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三、美文赏读

呵,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1975年8月

12.诗的第一节中“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梦”具体指什么?梦中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3.“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用的是什么修辞?诗人怀念母亲,却又不愿过多地回忆,这是为什么?

14.“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这是一种怎样的怀念,请谈谈你的理解。

15.对本诗的朗读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怀念,因此朗读时语速为中速,语调应深沉。

B.第一节诗中“紧紧”、“久久”两个叠词应重读,以体现诗人依恋母亲的感情。

C.第二节诗中“生怕”、“怎敢”两词要重读,以体现诗人担忧、胆怯的心情。

D.第三节诗是全诗感情的高潮,第二处“呵,母亲”应比第一处读得稍高,“甜柔深谧”应重读,最后一句应读得深沉而悠长。

(参考答案:1.略2.略3.B 4.⑴比喻⑵夸张⑶比喻5.⑴“求”表明女儿渴望之切。“爱”指对母亲的思念和深爱之情,“悲哀”指与母亲分离而倍感孤独、忧愁。⑵庙里的馨香勾起“我”对儿时与母亲在庙中晨祷情形的回忆,仿佛母亲就在身边。(意近即可)6.成理成文即可。7.随便丢弃。8.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的大海,“我”倍感孤独,来排解“我”的思绪,“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9.大胆的想象,作者想象自己折的小船被母亲梦见到心理上的满足。10.这首诗借助纸船这个物象,表达了作者日夜思念祖国、亲人和朋友,尤其思念亲爱的母亲的深情。11.B 12.用了拟人修辞。“梦”指的是“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表现了诗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无比的依恋。13.这句用的是比喻(借喻)。诗人这样说是想珍藏记忆,把感情深深埋蕴在心底,历久弥新。14.这是一种甜柔深谧,却又长期深埋在心底,无比深长厚重的怀念。15.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_寄母亲学案1鄂教版

诗两首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至爱:最爱。至,最、极。 馨x‟n香:芳香。 悠y u远:距离远。 凝注: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妄弃:随便丢弃。 倘若:假如。 惊讶:感到奇怪,惊异。 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端:原因,起因。 吹卷:形容物体被风撮起或裹住。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190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福建长乐县。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1904年她随父移居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自幼热爱大海。1911年进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学习,1918年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两个家庭》,开始了以社会、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随后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1921年后,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

集《繁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爱”或“人类之爱”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理想。1923年,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1926年回国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31年写了小说《分》,标志着作家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2年北新书局开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抗战爆发后,她于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庆,曾以“男士”的笔名写了散文《关于女人》。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秋回国,她写了散文《归来以后》等作品,创作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记》。1958年3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读者》,内容多是介绍国外见闻、歌颂友谊以及勉励儿童努力上进。此外,还出版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以及《冰心小说散文选》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香港朝阳出版社还出版了她的散文集《樱花和友谊》、《我们这里没有冬天》。粉碎“四人帮”以后,她开始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三寄小读者》。建国以后,冰心曾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活动。 泰戈尔,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文诗两首》 (42)

冰心最初在《晨报》上发表了几篇散文,引起读者的兴味。后来她在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小说月报》发表了短篇小说《超人》,大家更对她的天才惊异,民国十年至十一年之间,她又在北京《晨报》副刊陆续披露了《繁星》和《春水》。于是她更一跃而为第一流的女诗人了。 冰心的作品真像沈从文所说“是以奇迹的模样出现”的。当胡适的《尝试集》发表之后,许多中年和青年的诗人,努力从旧诗词格律解放出来而为新文艺的试验。或写出了许多似诗非诗,似词非词的东西;或把散文拆开,一行一行写了,公然自命为诗;或则研究西洋诗的体裁,想从中间挤取一点养料,来培植我们新诗的萌芽。在荒凉寂寞的沙漠中,这一群探险家,摸索着向着“目的地”前进。半途跌倒者有之,得到一块认为适意的土地而暂时安顿下来者有之,跌跌撞撞,永远向前盲进者有之,其勇气固十分可佩,而其所为也有几分可笑。冰心,却并没有费功夫于试探,她好像靠她那女性特具的敏锐感觉,催眠似的指导自己的径路,一寻便寻到一块绿洲。这块绿洲有蓊然如云的树木,有清莹澄澈的流泉,有美丽的歌鸟,有驯良可爱的小兽……冰心便从从容容在那里建设她的“诗的王国”了。这不是件奇迹是什么呢?自从冰心发表了那些圆如明珠,莹如仙露的小诗之后,模仿者不计其数。一时“做小诗”竟成为风气。但与原作相较,则面目精神都有大相径庭者在:前者是天然的,后者则是人为的;前者抓住刹那灵感,后者则借重推敲;前者如芙蓉出清水,秀韵天成,后者如纸剪花,色香皆假;前者如姑射神人,餐冰饮雪,后者则满身烟火气,尘俗可憎。我最爱梅脱灵克《青鸟》的“玫瑰之乍醒,水之微笑,琥珀之露,破晓之青苍”之语,冰心小诗恰可当得此语,杜甫赠孔巢父诗“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冰心之所以不可学,正以她具有这副珊珊仙骨! 长诗在那时尚未发达,冰心所作亦少。较长的如《信誓》、《赴敌》,气势似觉软弱。后来所做如《致词》、《纸船》、《我爱》、《归来吧》、《往事集》序诗、《我劝你》,也不见得如何出色,所以冰心可以说是“小诗专家”。 对文学的赏鉴,别人的话,都不如作者自己说的确当。在这里我又要老实不客气地借用冰心自己的批评了。她论泰戈尔文字有二点,一曰“澄澈”,一曰“凄美”——《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谁说这不是我们女诗人的夫子自道呢?我们千百字的批评都搔不着痒处的,这两句话不是直探骊珠似的说了出来呢? 一、澄澈文字的澄澈与思想的澄澈是有关系的。 我很爱朱子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冰心的系统思想,便是她汩汩不尽的文字之灵源。我又爱柳子厚《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文学的对象是人生,人生如海洋,各种人事波诡云谲,气象万千,普通作表面的描写,每苦不能尽致,而冰心思想则如一道日光直射海底,朗然照彻一切真相,又从层层波浪之间,反映出无数的虹光霓彩,使你神夺目眩,浑如身临神秘的梦境! 父亲呵! 我愿意我的心, 像你的佩刀, 这般的寒生秋水!(《繁星八五》) 知识的海中, 神秘的礁石上, 处处闪烁着怀疑的灯光呢。 感谢你指示我, 生命的舟难行的路!(《繁星八七》)

纸船阅读答案初一

纸船阅读答案初一 【篇一:纸船阅读训练题库两个片段之一】 lass=txt>一、阅读诗歌《纸船》,解答下列题目。 1.“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其中“一只一只”既写出了作者,又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2.“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句中“含着泪”、“求”、“载着”一组词语勾画的场景是, 其作用是。 3.诗人“留着”纸是因为。 4.“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诗人要“纸船”到去。 5.“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诗人含着泪是因为。 6.诗人借“纸船”寄托了的感情。 7.《纸船》中最精彩的地方是()。 a.“我”叠纸船的充满童真的行动。 b.纸船有的被吹到船窗上,有的被沾在船头上。 c.希望纸船载着“我”的思念进入母亲的梦里。 d.虽然抛出的纸船都没漂多远,但“我”仍然坚持叠着。 8.诗人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分别是、、。 9.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是。 10.品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①诗中有三个代词指代同一事物,找出来并说明它们指代的内容。 ②给下列诗句标出朗读重音。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③“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最后一个“儿”字能 否去掉?为什么?④这两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⑤最后一句中的“爱”和“悲哀”各指代什么? 11.诗中的纸船是有象征意义的,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征诗人自己 b.象征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 c.象征诗人对母亲的思恋 d.象征诗人外出求学的心愿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习教案.docx

精品文档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 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 ------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教师动情地配乐朗诵诗歌。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画面? 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 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今天,我们来学 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同时,也为 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明确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 关心,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 《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 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 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 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 小学读书,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 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 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 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 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 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 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 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含 在母爱和愧疚中。 设计意图: 课文语言质朴平实,情感深挚,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课文,体会作者 内心的情感具有抛砖引玉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关。 课件出示生字:瘫痪雁侍捶絮豌

小学五年级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是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真挚情感,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设计理念:《纸船》是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

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一往深情却又并不完美。 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也铸就了这节课的呈现方式――现场诗歌研讨会。 课前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纸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你们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孙,叫孙悟空。啊!错了,太紧张了!我叫孙莹,虽然不叫孙悟空,但我会孙悟空的72变,信吗? 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个礼物。同学们,屏住呼吸,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同学们从桌堂里拿出纸船)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冰心的《纸船》。(配乐诗朗诵,动人的音乐萦绕教室) (三)走进写作背景。 同学们,1923年,才二十出头的冰心第一次离家到美国求学,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非常想念妈妈,于是情不自禁写下这首小诗。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这份真挚的思念。 (四)以“万水千山”一词指导朗诵,深化情感。 师:小诗的情感高潮在哪一节? 。 对,最后一小节,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节。 (重点指导“万水千山”一词的朗读) 我觉得对“万水千山”的处理不够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指导朗读的技巧语速快慢。)

七年级上册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寄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寄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运用品读分析第一首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自主、合作探究《母亲》《嫩绿的芽》等四首诗。

1、学生齐读、默读这两首诗。教师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修辞手法、诗的主旨等方面设疑提问。 2、问题汇总、梳理、归纳。(注意三方面问题: ①你认为这两首小诗在表达诗意上各有哪些关键词语?为什么? ②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出诗的形象? ③两首小诗分别劝勉青年人该怎样去做?) 3、分组讨论。(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恰当、合理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母亲》《纸船》) 教学内容:

《母亲》《纸船》,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一、导入(1): 问:《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与前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语文课代表主持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明确答案。) 明确:(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比,再用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主题,说明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 导入(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寄母亲教案5-(新版)鄂教版1电子教案

《纸船——寄母亲》教学案例的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课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以“美读吟诵,体验感悟”作为设计理念,以读导学,以写体悟。因为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上,完美的实现“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文实践方式。这样也尊重和适应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七年级学生的朗读还停留在小学时的唱读模式上,而且这些90后的孩子思想感悟上还比较幼稚,对母爱的关注也不够,觉得母亲为自己流汗、操心是天经地义的。加上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在校住读,第一次离家,难免想念父母;还有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借着学校和社会正在进行“感恩教育”之机,我就想以这节课为依托,在训练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切实体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去关注、发现和感受母爱。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现代诗,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过多分析诗歌的语言内涵,而是重在训练朗读的技巧,通过听说读写唱去感知诗歌的情感,并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延伸学习,去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亲情。 教材选择及特点: 《纸船——寄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教科书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关注学生成长生活的内容编排的。本单元是以情感的涟漪为主题,单元目标中要求进一步学习朗读的技巧和圈点批注的方法。有手足情、亲情、友情、思乡情等,《纸船》和《母亲》都是表现母爱的现代诗,《纸船》也是冰心早期“爱”的哲学观中“母爱”的深刻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 本课特点和优势: 本节课从学生叠纸船的经历入手,通过听说读写唱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了情感教育,实现了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顺利地实现了三个学习任务:深情的朗诵、细腻的感受、诗意的仿写。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自己寻找身边的母爱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后自己上网搜索歌曲,学生兴趣很高,气氛也很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课的教法与学法选择: 1、情景设置法:利用音乐、画面设置相关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2、切身体验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情感。 3、圈点勾画和批注: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4、诵读法:以读导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5、学导式讨论法:指导学习与自主解读相结合,指导学生品读诗歌的一些步骤方法,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情感。 6、分组讨论探究: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实现双向互动,从而实现个人和小组的进步与收获。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 [教学思路] 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在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进步感悟诗的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才能。由“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开展学生的个性,又开展合作精神,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妙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久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的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才能;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展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才能。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老师以检阅的方式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摩衍匿祷 词:匿笑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诗两首》纸船-寄母亲教案2 鄂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 寄母亲教案2 鄂教版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读诗歌 1. 前提: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衍(yǎn) 2. 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悟诗歌 1. 教师导语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2. 合作学习 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③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诗两首》(纸船,母亲)同步练习 鄂教版

《诗两首》(纸船,母亲)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填空: ⑴冰心,原名,现代著名,,著有、等。 ⑵泰戈尔,著名诗人,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重要诗作有、、、等。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 妄弃( ) 馨香( ) 晨诗( ) 凝注( ) 悠远( ) 3、请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①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②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词。 ③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④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4、《纸船》一诗中,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思念告诉给母亲的? 5、《纸船》的开头用词语“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面对纸船遭遇的“不测”,诗人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诗人希望纸船最终到达的地方是哪儿? 7、诗中的神来之笔“纸船入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求它载着它的爱和悲哀归去”中的“它”指什么?怎样理解“爱和悲哀”?“归”到“哪儿去”? 第二部分: (一) 阅读泰戈尔的《母亲》,完成8~14题 母亲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在我游戏中间 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当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8、诗中反复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为什么又强调自己忘不了母亲的歌调,气息和眼光? 9、诗中写母亲的记忆,写了哪三个片断? ⑴ ⑵ ⑶ 10、怎样理解“歌调在玩具上回旋”? 11、“庙里晨祷的馨香”怎么能吹来母亲的气息? 12、我为什么“觉得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13、从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你能谈谈你印象中母亲对你的关切、对你的爱吗? 14、《纸船》和《母亲》这两首诗,你最喜爱哪一首?谈谈你的看法? (二)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摘自冰心《繁星》) 15.这三节诗诗人用了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阅读理解 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阅读理解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唰"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儿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知识精讲 人教实验版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知识精讲人教实验版 【学习指导】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你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诗文——《金色花》和《纸船》。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童年,她在山东烟台度过了七八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给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七八岁时还动手试写过白话

和文言小说。1911年,全家南归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翌年秋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次年该校并入燕京大学)预科;后来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选自《辞海》,1999年修订版)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同学们,你知道托物寓情的方法吗?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诗两首》纸船 寄母亲教案1 (新版)鄂教版-(新版)鄂教版初中七年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惊讶、倘若、无端、至爱”等词语。 2.了解两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两首诗。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两首诗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纸船》中“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X朗读、教师示X朗读、听读磁带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两幅挂图(泰戈尔、冰心像)、录音机、示X朗读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两首诗歌,整体把握诗意;重点研读《金色花》;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挂图(泰戈尔、冰心画像)。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惟独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的两首精巧的诗歌,一首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纸船》。 二、学生朗读两首诗,教师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 多媒体显示: (1)下列诗句加粗字字形正确的是(错的订正在横线上)() A.你会溴到这花 香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C.我从不肯忘弃了一X纸 D.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A.匿笑 B.无 端 C.至 爱 D.沐浴 教师任选几个学生回答,明确:(1)B(A.嗅;C.妄;D.沾) (2)匿笑:偷偷地笑。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至爱:最爱。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里。造句略。 2.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语调、语速、重音、节拍,读出情感。 教师作朗读技巧提示(多媒体显示):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金色花》轻松活泼,应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纸船》诗行较长,语调宜慢,应读得深情、忧伤,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X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_寄母亲教案3(新版)鄂教版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学设计重点之所在。所以,通过讲故事引领学生加深对母爱的深切理解;通过朗读让学生品味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的;通过模仿诗中对母爱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苦驼了背。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 如果说这是一则虚构的传说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不知你在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吗?(学生回答)是啊,母爱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生命的幼芽。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可是作为孩子的你,是否知道母亲的生日呢?(两三个学生举手。)有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无一人举手。)看来我们同学们平时把对母亲的爱是深藏在心里。不过我觉得,我们同时还要学会沟通与交流。今天,我们就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冰心,借助《纸船》与母亲倾情对话。 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金华市第一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现代诗二首》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一曲深情的颂歌。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以纸船为题,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 -寄母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真挚情感,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 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 它是一杯牛奶,在你饥渴的时候给你无限的感激。 它是…… 2。通常情况下,我们思念母亲的方式有哪些? 二、作者简介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 三、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2。自读诗歌,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图画的内容. 出示课件(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3.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于字典、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4、推敲重要语句的含义,对文章的内容、写法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5、感受亲情、珍视亲情,联系生活体验,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单元教学主题以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别样的爱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秋天的怀念》 语文主题丛书《成长滋味》:《我和父亲的战争》、 《“无情”二叔却有情》 主题二:亲情的方程式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散步》 语文主题丛书:《奶奶的手》 《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 《父亲为我蒙耻》 主题三:挚爱如诗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散文诗两首》 语文主题丛书《纸船寄母亲》《海马爸爸》(1课时)主题四:自古英雄出少年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世说新语》 语文主题丛书《《蒸饭成粥》《王右军诈睡》

主题五:寸草春晖(群文阅读) 阅读篇目:主题丛书《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母亲的羽衣》、 《回家去问妈妈》、《儿嫌母丑》 主题六:亲情悠悠别样浓(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主题一: 别样的爱 抚松县兴参镇中学杨蕾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秋天的怀念》 语文主题丛书《成长滋味》:《我和父亲的战争》、 《“无情”二叔却有情》 【教学目标】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会文章别样的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感恩之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分享你与亲人之间的小故事。 生活中我们常常埋怨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不近人情,奶奶的陈旧落伍,但谁又敢说这些平凡的镜头背后没有蕴含别样的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文章追寻爱的脚步。 二、学习《秋天的怀念》,感受无私的母爱。 (一)检查字词,夯实基础 瘫痪捶打憔悴诀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 (二)研读文本,品读母亲。 1、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明确:脾气暴怒无常。(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两首》 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两首》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诗两首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学习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象征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作者觉得生活会欺骗人的内涵。2.《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3、诗歌的象征手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两首.ppt诗人简介:他是俄国诗人(1799~1837),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已的座右铭。 (二)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mp3 2.学生自由朗读,相信一定读得比录音更好。

3.请一位学生朗读。要求:注意节奏停顿,初步读出感情。方法: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师指点。4.全班齐读。 (三)赏析诗歌 1.你读完诗歌后有和感受或想法? 2.生活怎么会欺骗人?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穿插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泊娃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茶,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探究主题 1.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诗人通过对心爱的孩子的谆谆叮嘱,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表现了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为什么“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生谈自己的理解。 3.师引用沈慕的话语:只要我们坚强地活下去,乐观地对待每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总将渡过去。他将得到锻炼,获得经验,当他回想起来,是多么美好! ——沈慕 (五)再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 引汪国真的诗歌《假如你不够快乐》,全班齐读,简要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