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底和高

认识底和高
认识底和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广坪镇中心小学李艳华

一、谈话导入、激起欲望

1、出示教材51页主题图。

当我们乘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通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你知道图中“限高4.5m”的含义吗?(限高的作用除了提示、警告交通安全外,还起到保护立交桥、桥洞免受损害等)

2、如果把桥洞看成一个梯形,你知道4.5m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出这条线段(练习纸上的第1题)。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画法,指出这个4.5m就是梯形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限制高度”交通标志,导入新课,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高”和“底”的意义的引出打下扎实的体验基础。)

3、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强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2、画一画

(1)画梯形的高

①师板演任意梯形的高的画法。

②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画出梯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

④指出直角梯形的高。

③概括小结

梯形的高就是从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梯形有无数条高。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对比上、下底的关系和两腰之间的关系,为去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抓住重点,也为不同图形的高抓住了共同点。)(2)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①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3题。

教师巡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并抽生展示。

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可以分成两组。

(3)画三角形的高

①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高?怎么画?试一试。

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4题。

并抽生展示。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三角形的底与高

②概括: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三角形有三条高。

(设计意图:在大量的探索、总结、归纳和比较之后,用关键词提炼描述这条线段,“高”和“底”的定义水到渠成。动手操作,更好地诠释了高的特征和含义,同时为后面即将小学的“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埋下伏笔,提供策略。)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52页练一练1、2、3、4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35页的内容。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说课稿

广坪镇中心小学李艳华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1-52页的《认识底和高》,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科书结合学生熟悉的“限高”情境,引出梯形的高,继而认识梯形的底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

重点:会辨认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难点:会辨认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通过"限高"这一个情境,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参与画一画、认一认、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研讨;规律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五个环节:

1.谈话导入;

2.探究新知;

3.练习巩固;

4.总结;

5.布置作业。

一、谈话导入、激起欲望

1、出示教材51页主题图。

当我们乘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通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你知道图中“限高4.5m”的含义吗?

2、如果把桥洞看成一个梯形,你知道4.5m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出这条线段(练习纸上的第1题)。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画法,指出这个4.5m就是梯形的高。

3、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强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2、画一画

(1)画梯形的高

①师板演任意梯形的高的画法。

②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画出梯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

④指出直角梯形的高。

③概括小结

梯形的高就是从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梯形有无数条高。

(2)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①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3题。

教师巡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并抽生展示。

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可以分成两组。

(3)画三角形的高

①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高?怎么画?试一试。

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4题。

并抽生展示。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三角形的底与高

②概括: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三角形有三条高。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52页练一练1、2、3、4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35页的内容。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

广坪镇中心小学李艳华《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一、做的好的方面

通过“限高”的情境,以及认一认、画一画等活动,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让抽象的知识在孩子脑中表象化,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对这种表象进行提炼、表述,达到了活动与思考相结合的效果。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难点是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因此,本节课在高的概念的形成后,在画高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三角板怎样摆放等细小动作的指导,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练习的设计比较单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够丰富。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形式的练习,重视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与反馈,那么课堂的效益就会更高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此次上课的经验,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让自己的课上的精彩,学生更感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底和高》教案

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教材第51~52页) 1.结合“限高”的情境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底和高的数据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 重点:找出图形的底和高。 难点:根据图形的底和高的数据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 多媒体课件。自制梯形限高标志、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形纸片。 1.多媒体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2.这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王师傅想利用它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大家愿意帮他想想办法吗? 生:是不是可以把这块木板锯开,然后拼起来? 师:可以的,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最好只锯一次。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3.出示活动要求。 (1)拿出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段。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1.学生思考、设计,然后小组交流。 2.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设计?先给大家展示你设计的图,然后再介绍你的想法。 生1: 我是这样设计的。因为我想既然是要做成一个长方形桌面,必须要有四个直角,从顶点出发,和长方形的另一条边垂直。 生2:

我有不同的设计。不需要一定从顶点出发,从一条边出发到另一条边画垂直线段也可以。 师:嗯,其实你们俩的设计有共同的特点。 生3:他们的设计都需要画垂直线段。 师:垂直线段怎样画? 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其中一条和下面的这条边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段就可以了。 师:还有吗? 生4:其实他们的设计都是在两条边之间画垂直线段,只不过生1的设计选择的那个点比较特殊,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 师:总结得真好!有没有发现,在两条边之间画这条垂直线段的时候,这两条边是不是有一定的要求? 生5:这两条边应是互相平行的。 师:这样的两条边我们称之为对边。那么,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案吗? 生6:我是这样设计的。(展示下图) 师:很好,现在谁可以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3.教学例题1:出示自制限高 4.5米的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梯形)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画一画。 要求:画出不同位置的高。 追问:梯形的高可以画出多少条? 指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4.出示一个三角形纸片。 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提问:每条底边上对应的高可以画出几条? 生:一条。指出三角形每条底上对应的高只有一条。 学生讨论。梯形不平行的那组对边之间画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吗? 不是,因为不平行的这组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就不固定了。 老师小结: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它们的高有无数条。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画高时,可以借助三角尺。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学生讨论。 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梯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有无数条。三角形每条底上对应的高只有一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知识讲解 求倒数的方法

求倒数的方法 问题导入 你能分别找出53和3 2的倒数吗?(教材36页例题) 方法讲解 1.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特点 观察得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是互换的。 2.倒数的求法 得出结论:求—个分数的倒数,直接调换这个分数分子、分母的位置。 3.问题延伸 (1)讨论5的倒数是多少。 5=15,所以5的倒数是5 1。 得出结论:求一个整数(0除外)的倒数,先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 分数,再调换这个分数分子、分母的位置。 (2)特殊数的倒数。 ①1的倒数是1。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 ②O 没有倒数。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O ,没有一个数与0相乘的积是1,所以0没有倒数。 归纳总结 求一个数(O 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拓展提高

知识巧记 学习倒数需牢记,相互关系不可弃。 两数相乘积为“1”,子母颠倒即完毕。 误区警示 【误区一】 8 1是倒数。 错解分析 单独一个数不能称为倒数。 错解改正 81是8的倒数。 温馨提示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地说谁是倒数。 【误区二】写出 94的倒数。 4 994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把一个数和它的倒数表示成了相等关系。 错解改正 94的倒数是49。 温馨提示 , 倒数表示的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关系,不是数值相等的两个数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等号连接。 【误区三】 填空:真分数的倒数(小于)1,假分数的倒数(大于)1。 错解分析 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它的倒数应大于1;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它的倒数应小于或等于1。 错解改正 大于小于或等于 温馨提示 因为假分数分为等于1和大于1两种情况,所以它的倒数也相应地分为等1和小于1两种情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2认识底和高》精品教案

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 【教学内容】 认识底和高(教材第51~5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并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它们的高。 2.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并能作出它们的高。 【教学难点】 作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51页主题图。 师:当我们开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路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那么,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高 (1)设计图纸。 提出要求:桌面要做的尽可能大,可以用割补的方法,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出示活动要求: ①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段。 ②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思考: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 (2)动手检验。

现在就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试一试能否拼出长方形。 2.探究活动二:梯形的高 出示下面图形并认识梯形的高: 什么是梯形的高? 得出结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梯形有无数条高。 3.探究活动三:三角形的高 谁能在一个三角形内画一条线段,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高是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线就是三角形的高。 师总结: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它们的高。 4.探究活动四:画一画图形的高 出示教材第51页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个图形。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 引导学生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的画法,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用三角板量一量并标出高。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出来的。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从底的对边上的一个顶点画到底的垂线)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高相同,底更长的三角形的面积更大。 4.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4题。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议。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2、过程方法: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地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课件、小黑板、三角尺,图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小黑板出示)五种图形,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2、(小黑板出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在本上画,然后一个学生板演并说画法。) 二、创境导入,设疑激趣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马路上,还是桥洞、桥上,甚至是小区的门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课件出示)你知道这些标志中数字的含义吗?对,这就是“限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2、(课件出示)如果把桥洞可能成一个梯形,你知道“限高3.2米”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呢? 三、鼓励猜想,探索验证 1、你猜测一下(上下的高度)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己动手画出这条线段,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并在组长的带领下把小组的讨论结果画在图形上。 3、全班汇报:(学生展示,说画法) 课件展示:运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下底重合,过上底的一点做下底的垂线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也是桥洞的“限高”。生活中的“限高”起到提示、警示交通安全、保护桥洞避免受损的作用。我们画高的时候,用的都是虚线,不要忘记垂直符号哟! 4、你认为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学生试画)所以梯形有无数条高。 小结:从梯形的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为了方便我们以后的计算,我们一般都说“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学生反复说)。 5、我们已经学习了梯形的高,你能不能运用画梯形高的方法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呢? 下面自己试着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画法,并完成图形。 (1)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学生展示,并说画法) 师小结(课件出示)画法。平行四边形可以从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画出的这些垂线段都是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有无数条。与高对应的就是底。因此,底与高是对应出现的。垂直符号标在底上。 (2)三角形高的画法(学生展示,说画法) 师小结(课件出示)画法。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高,与高对应的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有几条高?三条高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教学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观察、分析、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认识倒数的特征,自主构建新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它是学习分数除法计算的知识基础,沟通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教材中通过几组乘积为“ 1”分数乘法的算式,积累学生对倒数的感性认识。试一试的安排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倒数的知识,但是对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非常不系统、不牢固,他们不会用语言叙述倒数的意义,在写法上也会出错,并且认为倒数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将倒数的意

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混为一谈。 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数,或者是把两个数倒过来。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倒数知识。 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自己的举例、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为学习的主要方法,获得“倒数”的概念这一知识要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求不同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课标要求: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探索“倒数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学习运用数学的 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并发现它们的规律;借助几何直观渗透数学知识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感悟“ 1”的重要作用。 3、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数 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说课稿新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说课稿 设计说明 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获得 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教学设计 主要突出以下两大特点: 1.自主探索,经历高的产生过程,初步感知高。 通过认识“限高”标志和其作用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指一指、画一画“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明确 如果把桥洞的形状看成是梯形,我们找到的这条线段就是梯形的 高。这样让学生经历高的产生过程,对高的感知更为深刻。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高的含义。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高,并在小组内交流怎样画更准确,进一步理解高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把已经掌握的各种图形特征和平移知识迁移到画图形的高上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限高”的情境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 形。 教学重点:能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欲望 1.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课件出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在哪里见过? 2、出示教材第51页主题图。 师:这是隧道入口,这个标牌上写着“限高4.5米”是什么意思?(高度小于 4.5米的车辆才能通过。如果超过 4.5米就会撞到山,限高不仅提示、警示交通安全,还能起保护桥洞免受损害的作用。)4.5米的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呢?这条线段叫什么呢?今 天咱们就共同来认识认识几种图形的底和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什么是“限高”, 在哪见过,有什么作用。从而形成对高的初步认识,并引出本节课 要探究的问题。 三、探究新知 问题一:出示主情境,理解“限高”的含义。

认识底和高(新)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广坪镇中心小学李艳华 一、谈话导入、激起欲望 1、出示教材51页主题图。 当我们乘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通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你知道图中“限高4.5m”的含义吗?(限高的作用除了提示、警告交通安全外,还起到保护立交桥、桥洞免受损害等) 2、如果把桥洞看成一个梯形,你知道4.5m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出这条线段(练习纸上的第1题)。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画法,指出这个4.5m就是梯形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限制高度”交通标志,导入新课,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高”和“底”的意义的引出打下扎实的体验基础。) 3、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强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2、画一画 (1)画梯形的高 ①师板演任意梯形的高的画法。 ②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画出梯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 ④指出直角梯形的高。 ③概括小结 梯形的高就是从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梯形有无数条高。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对比上、下底的关系和两腰之间的关系,为去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抓住重点,也为不同图形的高抓住了共同点。)(2)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①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3题。 教师巡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并抽生展示。 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可以分成两组。 (3)画三角形的高 ①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条高?怎么画?试一试。 学生自主探究,在组内交流完成练习纸上第4题。 并抽生展示。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三角形的底与高 ②概括: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三角形有三条高。 (设计意图:在大量的探索、总结、归纳和比较之后,用关键词提炼描述这条线段,“高”和“底”的定义水到渠成。动手操作,更好地诠释了高的特征和含义,同时为后面即将小学的“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埋下伏笔,提供策略。)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52页练一练1、2、3、4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35页的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1倒数和求倒数-知识点1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当遇到好朋友时,外国人会热情的拥抱,我们中国人一般会怎么做呢?(握手)。现在谁愿意来前面和老师握握手,他就会成为老师最好的朋友。(师生共同表演握手的动作。)握手是几个人的事情呢?(两个人)。我们之间互相成为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为了朋友”这句话的?“互相成了朋友”就是说我们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 2,步骤名称:游戏激趣,突破重点教学时长:3分钟 老师有个坏毛病,好忘事。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看大家的表演,很辛苦,你们应不应该和他们打个招呼?(应该)。那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向后转。现在和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停停停,现在黑板在哪?(在后面)。 在身后,你们现在看不到黑板,反了是吧。那赶紧反转过来坐下吧。刚才,老师和你们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你们刚才位置反了的例子一样有很多,你比如我们学习的语文汉字(出示课件,猜字谜)(吴→吞,杏→呆)。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样的数,请你们举出几组来。(通过做游戏,使学生初步感知“倒”的含义。) 3,步骤名称:揭示课题,探究新知教学时长:5分钟 (一)、倒数的意义 (1)、初步探究 板书:倒数的认识(出示课件)

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乘积都是1)教师继续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找一找关键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我们举个例子说说。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 ,我们就说因为3/8和8/3互为倒数。所以3/8的倒数是8/3;也可以说8/3的倒数是3/8。(示范说) (2)、深入剖析 教师提问: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同学们说得很好。正如老师和那位同学握手一样,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二)、倒数的求法 (1)、求分数的倒数 (出示课件例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请同位的同学之间在一起交流一下,把它们找出来。(学生合作交流,认真寻找。)你是怎样找出来的?(学生回答。) (2)、求整数的倒数 整数6的倒数怎么求?把6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交流一下1和0这两个特殊的数。 教师提问1 的倒数是几呢?0的倒数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并说明了理由)(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4)、延伸: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课件展示) 4,步骤名称:归纳特征教学时长:5分钟 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倒数的认识获奖公开课教案衡水中学内部资料

第 3 单元分数除法 第 1 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 页及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口算: 327511 1) 8×315×76× 380×40 3871511 2) 8×315×73× 380×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 ,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3、自学书上第28页的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倒数?

( 2) “互为”是什么意思?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怎样求倒数.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求倒数的方法。 3 1、写出 5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只要把分子、 分母调换位置。 2、写出 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 1 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 母的位置。 61 6= 1 6 3、1 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 1×1=1,根据“乘积是 1 的 1、巩固练习:课本 28 页“做一做” 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 1 的倒数是 4、 0 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 以 0 没有倒数) 5、小组交流汇报:( 求倒数的方法就 是将( 置。1的倒数是( ),0(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 0 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 1 ,所 )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和( )调换位 )倒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底和高》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与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与三角形的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让学生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的特征。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会辨认平行四边形、梯形与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与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多媒体、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起欲望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平面图形,你能给这些平面图形分分类吗? (电脑: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你为什么这样分? 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梯形呢?

页主题图。1、出示教材第2 师:这是隧道入口,这个标牌上写着“限高4米”是什么意思? (高度小于4米的车辆才能通过。) 隧道口是什么形状?(梯形) 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垂直于上底和下底的垂直线段的长度,这也是梯形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限制高度”交通标志,导入新,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高”和“底”的意义的引出打下扎实的体验基础。 二、 自主探究,认识底和高 (一)认识底和高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高? (从上底上任意一点向下底作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从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从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结合上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 师:梯形有多少条高?平行四边形呢?三角形呢?为什么? (二)探索画高的方法 、想一想: 师:画高可以用什么学具?(三角板)为什么用三角板? 2、议一议: 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用三角板如何画梯形底边上的高?” (利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一条直角边与下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平移到上底的任意一点,从这一点向下底作垂线。) 3、画一画: 学生动手试着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给定底边上的高。 (其他学生在本上画,请一生上台演示,集体订正) (三)小结: 师:如何画图形给定底边上的高? (利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一条直角边与给定底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过顶点或边上 任意一点,从这一点向底作垂线。) 画高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倒数的认识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倒数的认识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点对同学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倒数的认识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因为1×1=1;0乘任何数都得0,(分母不能为0) 4、对于任意数,它的倒数为;非零整数的倒数为;分数的倒数是; 5、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

1、( )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2、的倒数是( );7的倒数是( );( )没有倒数; 1的倒数是( )。 3、( )×=9×( )=( )×=1×( )= a×( )(a≠0) 4、5的倒数与10的倒数比较,( )的倒数>( )的倒数 5、当a=( )时,a的倒数与a的值相等。 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任意一个数都有倒数。( ) 2、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 3、a是个自然数,它的倒数是。( ) 4、因为+=1所以和互为倒数。( ) 5、0.3的倒数是3 ( )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6、0.7的倒数是1 ( )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倒数的认识

1 倒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倒数的认识 教材第28、第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 找一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土——干吞——吴 学生分组交流,找出文字的构成规律。 学生汇报:字的上、下部分位置发生了调换。 课件闪动,发生变化。 2.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老师: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一个名字吗?(老师板书学生起的名字,先不予评价)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数——倒数。 二教学实施 1.老师: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叫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 2.学习倒数的含义。 (1)学生观察教材第28页主题图。

(2)学生根据所举的例子进行思考,还可以与老师共同探讨。 (3)学生反馈,老师板书。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①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②每组中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4)举例验证。 老师验证,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5)学生辩论:看谁说得对。 (6)归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特殊数:0和1。 老师:0和1有倒数吗? 学生1:0和1都有倒数。 学生2:0和1都没有倒数。 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自行辩论,自我评价。 板书: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4.求倒数的方法。 (1)出示例1。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解决。 (2)归纳方法。 提问: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学生汇报,课件反馈。 学生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板书: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看教材第28页,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用1除以这个数,这个数如果是分数,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5.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老师巡视。 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六的第1~5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订正。 重点让学生说明想法和思路。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找一找下列各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能够辩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相对的应的高。 2、会画三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指定底的高。 教学重点: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相应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淘气、笑笑出去游玩,你们帮他们设计去坐车的最近路线吗?(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画法) 2、淘气在回家途中,看到了桥洞引发了他的思考——形状、限高4.5米。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梯形的底和高 师:这个桥洞是什么形状?(说明梯形的特点以及数学上的专有名称:上底、下底),限高4.5米,“高”是指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梯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无数条)。再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的高: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作下底的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叫梯形的高。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垂直角标、垂直线段不出头) 4)巩固练习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教师设疑: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无数条)。再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公主岭市岭东小学郭晓敏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一、课前的思考与预设 针对本课内容,看似简单,实质内涵非常丰富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的现状。认真思考了本节课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力争能让学生听的清楚,练的活泼,学的轻松。所以课前思考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本课的知识点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倒数的认识”即对倒数的认知与识别。如何能够让学生很清晰的明白倒数的意义呢?以及如何找准一个数的倒数呢? 2、本课的关键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倒数的意义教学,进行了仔细的剖析,把意义分为几个部分:“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三个部分,看起来简单,但是每个部分再仔细推敲,就发现“怎么才能得到1;几个数,是几个什么样的数;“互为”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思路可以迁移的事物吗?这些方面对学生清楚理解倒数的意义非常重要。 3、本课的着力点 基于对关键点的认真思考,发现“互为”一词比另两个关键点更难理解,难说的清楚。因此,必须在这个方面需要花功夫,下力气,因为理解这一关键点是学生掌握倒数意义的标志,也是帮助学生能识别“倒数”这一概念的方法之一。 4、本课的深化点(预设)

基于对倒数的意义的思考,发现定义中的“两个数”这一关键点的外延非常丰富,两个怎样的数呢?能不能都是整数?能不能都是分数?能不能都是小数?……有没有特殊的数呢?比如整数都有倒数吗?小数都有倒数吗?分数都有倒数吗?因为整数中有0、1这样特殊的数。它们有没有倒数,这样的情况课堂中学生会出现这些疑问吗?出现了如何处理呢。如果不出现又如何处理呢。 二、课堂的实施与体会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课的导入部分,由一些有趣的文字游戏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合作探究学习 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倒数的意义,并与学生一起剖析,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合作讨论:0和1的倒数问题,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练习形式多样 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每人出题同桌互说”,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也在课堂上用,做到真正掌握。 三、课后思考与感悟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1课时 倒数的认识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1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及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口算: (1)83×32 157×75 6×31 801 ×40 (2)83×38 157×715 3×31 801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3、自学书上第28页的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 “互为”是什么意思?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怎样求倒数.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53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16 61 3、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4、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小组交流汇报:( )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倒数的方法就是将( )和( )调换位置。1的倒数是( ),0( )倒数。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巩固练习:课本28页“做一做”

(1)独立解答。 (2)汇报求倒数的方法。 2、练习六第3题:同桌互说倒数。 3、判断对错。 (1)1的倒数就是1。 ( ) (2)0的倒数就是0。 ( ) (3)真分数的倒数都比原数大。 ( ) (4)假分数的倒数都比原数小。 ( ) (5)假分数的倒数都比1小。 ( ) 4、发展练习。 (1)填空:0.4的倒数是( )。 (2) ( )×5=( )×6=7×( )= 83 ×( )=1 (3)21 ×( )=( )×9=( )×52=35×( ) =1 5、第29页第4、5题。 6、开放性训练。74×( )=( )×135 =( )×( ) 7、王琳今年8岁了,爸爸的年龄是王琳年龄的倒数的320倍,王琳的爸爸今年多少岁了? 第8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1课时 数与形(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底和高》名师教案

《认识底和高》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高的基本特征,能判断、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2、通过动手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认识高的基本特征,掌握画高的方法。 3、体验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难点: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准备】 《认识底和高》名师课件、《认识底和高》随堂小测、学案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 师:大家认识下面的设施吗?3.1米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限高设施,限制3.1米(包括3.1米)高的车辆通过。 生:这个限高设施的高指的是哪里呢?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道这里的高指的是什么了。 板书:认识底和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 师:观察下面的桥洞,可以看成什么形状,画一画,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生:这个桥洞可以看成一个梯形。 师:观察下面的梯形,小组内讨论交流:限高的4.5米指的是哪条线?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生:线段1和线段3是梯形的腰,倾斜的不是高。高应该是竖直的。 生:是线段2和线段4是梯形的下底和上底,水平的,也不是高,高应该是竖直的。 出示梯形的高 师:观察梯形的高,小组内讨论交流:高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生:高垂直于梯形的底。前面说的限高4.5米指的就是梯形的高。 师:记得吗?这个限高设施还用画高吗?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不用了。这个设施可以看成长方形,长和宽就是互相垂直的,限高3.1米就是指的是长方形的宽。 师;仔细观察下图,小组内讨论交流:什么是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生:梯形可以从一条底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画出的这些线段都是高。 生:平行四边形可以从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画出的这些线段都是高。 生:从一个顶点向底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2、学习画高。 师:仔细观察画高的过程,小组内同学之间说一说如何画出梯形的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生:把三角板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一条底重合,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从梯形的另一条底上任意一点向这条底画一条线段,画到这条底为止。然后画上垂直符号。 师:梯形可以在腰上画高吗? 学生思考中 师:大家先思考这个问题,答案要等到讲完梯形的面积才能给大家揭晓。 师:回想梯形画高的过程,小组内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如何画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倒数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2、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理解什么是倒数,重点记忆“0”和“1”的倒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重点记忆“0”和“1”的倒数。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四道乘法算式的结果为“1”引入倒数。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四个乘法算式。) 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这组算式结果有什么特点? 通过计算发现结果都为“1” 2、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你是怎样理解互为倒数的呢? (二)深化理解。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举例:3/4×4/3=1 ,那么我们就说3/4的倒数是4/3,反过来(引导学生说)4/3的倒数是3/4,也就是说3/4和4/3互为倒数。 2、想一想: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怎么理解?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三)运用概念。

给出三组数,判断每组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 3/4 1/3 3 2/3 2/3 5/2 引导方法:根据乘积是否为“1”来判断。 三:总结(课件演示) 第一:什么是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第二:重点记忆“0”和“1”的倒数。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汉滨区建安九年制学校 设计人:贺艳芬

《认识底和高》教案

《认识底和高》教案 教学内容 第51~52页。 教学目的 1、经历“动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 3、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4、对周围环境中与图形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纸板、三角尺、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情境图。 2、提出问题。 (1)“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2)什么是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3)如何画出图形上的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1、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学生自行实践活动。 (2)反馈实验结果。 (3)认识高、底。 (4)学会画高。 师:刚才你是怎么画这条线段的?(指着锯开的高) 让学生交流,尝试后,教师示范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边画边说明画的方法。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点)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5)尝试练习。 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掌握画高的方法、步骤。 2、活动(二):三角形的底和高。

(1)尝试画高。 让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画出它的高,并标明“高”和“底”。(2)展示作品。 (3)画指定边上的高。 ①教师画一个三角形,并指定一条底。 ②学生画指定边上的高。 ③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4)提出问题。 师:三角形有几条不同的高? 3、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书P52的“练一练”的第1题。 (2)完成书P52的“练一练”的第2~4题。 三、总结 谁能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