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水化方案

引言

造影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查和治疗中的药物,它可以使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和器官在医学成像中更加清晰可见。然而,使用造影剂也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其中最常见并且危害较大的就是造影剂肾病。造影剂肾病是一种由于造影剂使用后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慢性肾衰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水化方案,以减少或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水化的作用

水化是指通过增加患者的体液摄入量,以确保机体足够的水分供应和排泄功能,从而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维持正常的肾脏功能。在使用造影剂后,适当的水化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稀释造影剂浓度:适当的水化可以增加尿液的流速和排泄量,从而稀释体内的造影剂浓度,减少其对肾脏的损害。

•保护肾小管细胞:水化可以通过增加尿液量,减少造影剂在肾小管内的停留时间,减少对肾小管细胞的损伤。

•促进尿液排泄:水化可以增加尿液产生,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减少对肾脏的负担。

水化方案的制定

水化方案的制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肾功能状况和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等。以下是一个常用的水化方案示例:步骤1:事前水化

在进行造影检查前的24小时内,患者应增加饮水量,以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尿

液排泄量。一般建议的饮水量为正常饮水量的两倍,但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步骤2:造影剂使用前水化

在进行造影检查前的2小时内,患者应饮用适量的水或生理盐水,以提高尿

液排泄量。具体饮水量的建议如下:

•患者体重≤70kg:饮水量为500ml;

•患者体重>70kg:饮水量为1000ml。

步骤3:造影剂使用后水化

在造影检查结束后的24小时内,患者应进一步增加饮水量,以促进尿液排泄。一般建议的饮水量为正常饮水量的1.5倍至2倍,但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步骤4:特殊情况下的水化方案调整

对于老年患者、儿童、孕妇和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水化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临床药师,以确定合适的水化方案。

注意事项

在制定水化方案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饮水过量可能会导致水中毒,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适量的饮水量。

•患者在水化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选择无咖啡因、无糖的饮品,以避免对肾脏产生不利影响。

•患者在水化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运动,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等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水化方案制定时需要特别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结论

水化是预防和减轻造影剂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当的水化,可以稀释造影剂浓度、保护肾小管细胞、促进尿液排泄,从而减少对肾脏的损害。制定科学有效的

水化方案对于减少或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但需要注意,水化方案的制定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等渗碳酸氢钠在造影剂肾病防治中的作用

等渗碳酸氢钠在造影剂肾病防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等渗碳酸氢钠(ISB)在预防造影剂肾病上的研究进展。方法:系统检索PubMed数据库中,自2004年以来关于ISB与生理盐水(NS)在预防造影剂肾病中作用对比的研究,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通过分析总结看出,ISB在预防造影剂肾病时,不仅具有NS容量扩张、增加肾小管血流量、减少肾小管内造影剂浓度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碱化尿液,升高肾小管内pH值,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少对肾脏的损伤,起效相对较快,更适合需紧急冠脉介入治疗时的应用,尽管ISB在应用时还存在些缺点。结论:现有的研究支持ISB在预防造影剂肾病时有效,且可能优于NS,但研究可能存在异质性或发表偏移,需要更多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支持。 标签:等渗碳酸氢钠;生理盐水;造影剂肾病;水化治疗;急性肾损伤 造影剂肾病(CIN)是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CIN是指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血管内途径应用碘造影剂后2-3天内血清肌酐升高至少44 ?mol/L (0.5mg/dl )或超过基础值25%[1]。肾功能正常者CIN发生率为1-2%,但慢性肾病(CKD)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CIN发生率高达25%。CIN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临床表现更复杂,死亡风险显著增高(有CKD:6.3% vs 0.8%; 无CKD:2.5% vs 0.1%;两组p值均<0.0001)。尽管对于CIN的认识不断深入,但由于依赖造影剂的操作不断增加,CIN病例数也在不断增长,因而对所有接受造影剂的患者均需评估CIN风险,对于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常采用Mehran等的CIN危险分层评分法(图1)。 图1 CIN危险分层评分 1 CIN的预防措施 目前报导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水化治疗、血液透析以及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茶碱、维生素C、N-乙酰半胱氨酸(NAC)、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方法可能有潜在的获益,但需要更多证据支持。而水化治疗因操作方便,经济成本相对较低,是目前临床最常应用的预防措施,其中又以静脉用生理盐水(NS)最为常用。 NS用于预防CIN的机制:在肾单位暴露于造影剂期间,NS产生并维持速率依赖的灌注,增加肾小管血流量和自由水的排出,从而稀释管腔内造影剂浓度,减少管状沉淀的可能性,防止坏死上皮细胞在管腔内阻塞,而且NS能轻度升高肾小管内pH值,导致活性氧形成减少,还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活化,使肾脏血流维持在管内坏死临界值以上,从而减少CIN的发生。Trivedi 等[3]一项对53例非紧急心脏导管检查的患者的研究,通过术前、术后各12小时以1 ml/kg/h速率静脉给予0.9% NS,与口服其他液体相比,结果显示NS能显著降低CIN发生率(3.7% vs 34.6%,p=0.005)。 2 ISB预防CIN的机制

增强CT、血管造影等都要用造影剂,对肾脏影响有多大?医生告诉你

增强CT、血管造影等都要用造影剂,对肾脏影响有多大?医生 告诉你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疾病的医学手段也在不断进步,曾经难以寻找病因的神秘疾病在先进的技术面前不断被揭开神秘的面纱,造影便是医学发展带来的先进技术之一,在现如今的医学检查中如各种心脏造影、血管造影、以及CT增强造影等已经并不少见。 老王因为肺部不舒服到医院进行检查,在经过CT检查后发现,老王的肺部出现了结节,由于尺寸较小,医生嘱咐他要做随访CT。在又一次CT检查后,医生发现老王肺部的结节增大了,但由于影像并不清晰,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增强CT。 这让老王非常疑惑,“刚做完CT就又让我做增强CT,坑我钱的不是吗?看不清楚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做增强CT。”随后老王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做增强CT需要用造影剂,对人的肾脏会有很大的伤害”,老王便更加抵触增强CT了。 和老王一样,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增强CT检查,造影剂有很大的伤害为什么还要使用?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下。 为什么要使用造影剂? 造影是在放射诊断学中的专业术语,通过摄入含有高原子序数元素的物质,即造影剂,然后在预诊断部位拍摄放射照片。并非所有的影像检查都需要进行造影,多用于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和器官进行的检查,造影剂能够帮助将密度低于或高于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部或者周围的夹缝、间隙中,使得放射影片成像更加清晰。 因此,造影技术的使用是能够在疑难的诊疗过程中提供给医生更加精准的判断依据,避免造成对病灶的遗漏而影响对患者的治疗。 造影剂是介入放射学中很常使用到的药物之一,多用于血管、提前的显示检查中。自1924年在美国成功使用50%的碘化钠做出了第一例的动脉造影以来,介入放射学就在不断的发展中,造影剂产品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 20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的泛影酸—三碘苯的发现是现代造影剂发

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研究进展

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研究进展 【关键词】造影剂肾病;氧化应激;细胞凋亡;水化 随着最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心、脑血管介入医治学和外周放射介入医治和多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展;含碘对照剂即对照剂的大量应用临床。由此引发的急性肾损伤已成为不可轻忽的临床问题。据统计[1],对照剂是造成住院病人急性肾损伤的要紧缘故之一,在院内取得性急性肾损伤中位列第三。为此,了解对照剂的肾毒性机制从而预防对照剂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最近几年来对照剂肾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对照剂肾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 对照剂急性肾损伤是指利用含碘对照剂(contrast medium,CM)后2~3天内显现的无其他缘故可说明的急性肾功能消退;后又将其命名为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最近几年最新推荐的诊断标准是:接触 CM 后 48 h 内肾功能降低,与基线相较,SCr较基础值增高≥ mg/dl 或 50%,伴少尿(< mL/h/kg)持续≥ 6 h[2]。而多数学者以为血清肌酐仅能作为肾脏损伤的一个晚期指标;随着研究的深切,一些具有潜在意义的肾损伤初期标志物慢慢被熟悉:如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uNGAL)、血清胱

蛋白酶抑制剂C等是继血肌酐后反映肾功能损伤的加倍靠得住的指标,理论上这些指标都有利于咱们熟悉初期肾损伤并进行更踊跃的干与,但应用于临床仍需进一步研究。 2对照剂肾病的危险因素 对照剂的剂量、利用频率及类型一样来讲,关于依照SCr推算的GFR(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60ml/min/的患者,CM用量小于100ml较为平安。新近研究显示,CM 剂量/肌酐清除率的比值更成心义,比值高于,发生CIAKI的风险增加。至于对照剂平安利用的频率,由于肾功能正常者,CM 的清除时刻为24小时,而关于 CKD伴肾功能明显消退者,CM 在体内停留时刻可能长达1周;因此,多数学者建议任何情形下,两次利用 CM 的距离时刻不该少于72h;而对已有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两次利用CM的距离时刻可能需要1~2周。 在诱发CIN的因素中,表现不同类型对照剂的要紧参数有:渗透压(Osmolality)、粘滞度(Viscosity)及分子毒性(Molecular Toxicity)。Barrett和Carlisle既往通过对对照剂实验的荟萃分析说明:渗透压越高、粘滞度越大的对照剂CIN发生率也越高。但是,等渗对照剂的渗透压虽比低渗对照剂更低,但等渗对照剂能使流经肾脏的血流量明显减少;且在流经肾髄质的高渗环境时会有更多的水分

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水化护理对造影剂肾病的防治

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水化护理对造影剂肾病的防治随着现代造影技术、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广泛开展,造影剂的应用随之增多, 造影剂肾病(Contrast Associated Nephropathy,CAN)日益受到肾病工作者的关注,CAN指使用造影剂后2~3 d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据统计,CAN已成为当前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3位病因和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2位病因。针对CAN可能的发生机制,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减少CAN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就是水化治疗。在水化的选择和应用方式上仍存在争议,但临床多选用手术前后口服补液、静脉输注补液综合性防治方案,多次研究表明,充分水化可以显著降低CAN发生率,充分水化是围手术期CAN的基本预防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冠状动脉介入术;水化;造影剂;造影剂肾病;护理 随着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以及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的普遍应用,造影剂(又称对比剂,contrast media)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造影剂不断改良,其趋势是由离子型向等渗性、低渗性非离子型过渡,虽然非离子造影剂对肾功能正常患者有较小的损害,但如合并有、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肾功能损害明显增加[1]。同时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据统计,造影剂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目前已上升至医源性肾损害的第3位和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第2位。在预防造影剂肾损害方面,水化在围手术期积极预防CAN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化护理的目的 造影剂的渗透压要高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因此患者在注造影剂后,自身血浆的渗透压也会随之增加。为了保证患者稳定的渗透压,不被因注入造影剂影响,需对人体进行补水。造影前后都需补水,造影前补水能够通过体内水分的增加达到稳定渗透压的目的,并降低脱水的几率;造影后补水主要作用为利尿,以便造影剂能够尽快的从人体排出。 CAN多表现为非少尿型,肾小球滤过率、尿浓缩功能受到影响。水化护理可对抗RAS系统,减轻球管反射,降低造影剂在血液中的浓度从而减缓肾脏血管的收缩,增加尿量减轻肾小管的阻塞、减少缩血管物质的生成,减轻肾脏髓质的缺血,而且还可以直接减轻造影剂对肾小管细胞的毒性。 有些患者手术前后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体内水分及盐分均有减少,血球压积增加,血液浓缩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血容量不足,易发生低血压[2]。充足的水分是保证循环血容量的重要方法。 2 护理 2.1 术前充分评估危险因素 行冠脉造影介入术前,对患者做全面详细的危险评估。术前进行严格筛查,将伴有高龄、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脱水等心血管患者列入易诱发造影剂肾病的高危人群。根据病情所需严格制定、执行水化,尽量选择低渗性非离子型造影剂。 2.2 水化方法 术后补液的总量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体重、尿量、尿比重以及心肾功能做具体化的调整,24 h总量以2 000-3 000 mL为宜[3]。 2.2.1 口服补液强调饮水的重要性,在无不适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术前6 h

不同水化方案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不同水化方案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借助造影剂的影像检查以及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随之不断增加,据研究其已成为院内获得性急性肾衰竭的第三大原因[1],水化治疗是临床上使用最早、目前普遍接受的有效减少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的方法[2],近年来临床上采用的水化方法有口服水化和静脉补液水化,但不同水化方案预防效果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造影剂肾病;水化;预防 R473 1004-7484(2022)03-01280-02 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含碘造影剂应用过程的重要并发症之一[3],使用造影剂后2~3 d血肌酐(Cr)与基线值相比上升0.5 mg/dl或25%以上并除外其他肾脏损害因素的急性肾功能损害性疾病[4] ,目前,造影剂肾病的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而且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积极防治造影剂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化治疗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有效减少造影剂肾病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就不同水化方案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和临床表现 造影剂肾病(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使用碘化造影剂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5]. 据国外数据统计,整体人群中造影剂肾病的发病率为1% ~ 2%,而冠心病患者接受PCI 术后CIN 发生率为10% ~ 20%,高危患者更是高达30%~ 40%[6]。国内研究报道中,也得出相似结论。常文雄等[7]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术后CIN 发生率为10.83%,而朱志勇等[8]对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冠状动脉术后CIN 发生率为23.08%。临床通常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病变不明显[9]。 2 CIN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 2.1 影响因素 2.1.1 与造影剂相关的影响因素与造影剂相关的影响包括渗透压、粘滞度、剂量、频率、注射途径等,但渗透压影响最为关键。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使用高渗造影剂和低渗造影剂在肾功能正常患者,CIN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而在高危人群高渗造影剂组,CIN发病率为27%,低渗造影剂组则为 12%[10],2022年公布的瑞典注册试验对接受心脏介入的55000多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发现,使用非离子型等渗造影剂患者组,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低渗造影剂组的近3倍,其中

?造影剂肾病:介入治疗时代的新问题

造影剂肾病:介入治疗时代的新问题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时间:2011-08-12 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段的发展和造影剂的应用日益增多,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造影剂肾病是指在排除其他肾脏损害因素,使用造影剂后2~3天内出现血肌酐与基线相比上升0.5mg/dl或25%以上。目前,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位病因和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二位病因。 多见于存在基础疾病的特殊群体 研究显示,CIN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而某些特殊群体中,如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肾移植患者、存在潜在的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及糖尿病患者等,CIN的发生率则显著增高(见图1)。 另有调查研究显示,在7586例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中,CIN的发生率为3.3%,其中需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者占0.3%;而在1826例行PCI的患者中,CIN的发生率高达为14.5%,其中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占0.7%。 多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CIN患者常于造影后24~48 h出现无症状性血清肌酐升高,3~5天达高峰,一般在7~10天内可恢复至基础水平。多数CIN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亦可有尿检异常,如出现颗粒管型、小管上皮细胞等,也可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尿酶及β2微球蛋白浓度增高,尿比重及渗透压下降等。因此,在使用造影后,一定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肾损伤。但血肌酐并不是最好的参数,肌酐清除率、尿肌酐、渗透压、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肽酶(AAP)、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和α1-微球蛋白等指标也有助于识别肾脏损伤。 肾髓质缺血、缺氧或为最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CIN的病理生理机制很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肾髓质缺血、缺氧或为最主要的因素。造影剂可通过腺苷、钙离子和内皮

造影后水化方案

造影后水化方案 造影后水化方案是指针对接受造影剂检查的患者,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促进水化和排出体内残留的造影剂,以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本 文将从饮食、饮水和药物等方面,探讨如何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水化 方案。 一、饮食方面 在进行造影剂检查后的几天内,患者应遵守清淡饮食原则,以帮助 身体排除残留的造影剂。具体建议如下: 1. 减少盐的摄入量:摄入过多的盐分会增加体内的液体负荷,加重 身体的负担。因此,在接受造影剂检查后,患者应尽量减少盐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 2. 多食用新鲜蔬果:新鲜蔬果富含纤维和水分,有助于促进排尿和 水化。患者可以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如西红柿、黄瓜、西兰 花等。 3.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等刺激性食物会对胃肠道 产生刺激,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患者应尽量避免这类食物的摄入,以 免加重不适感。 二、饮水方面

1. 增加饮水量:饮水是促进水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患者在接受造影 剂检查后,应每日增加饮水量,以保持充足的尿液排出,有助于排出 体内残留的造影剂。 2. 优先选择平衡电解质的水:在选择饮用水时,患者可以优先选择 一些平衡电解质的水,如天然矿泉水或添加了少量电解质的水。这样 可以在补充水分的同时,保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3.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含糖饮料:含咖啡因或含糖饮料会增加尿液 的排出量,并可能对肾脏产生刺激作用。患者应避免饮用过多咖啡因 或含糖饮料,以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三、药物辅助 1. 利尿剂的使用:对于一些需要快速排除体内残留造影剂的患者, 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利尿剂。利尿剂能够增加尿液排出量,加速体内 残留物的清除。但是,使用利尿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 手术后的水化方案:在某些手术后,患者需要快速排除体内的造 影剂,以避免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水化方案,包括 静脉补液等措施。 综上所述,造影后水化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通过科学合 理地饮食、饮水和药物辅助等措施,可以促进排尿和清除体内残留造 影剂,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水化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体差异来确定,患者应与医生 充分沟通并遵循相关指导。

碱化尿液加水化疗法对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剂性肾损害的影响

碱化尿液加水化疗法对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剂性肾损害的影响【关键词】碱化尿液加水化疗法;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剂性肾损害;影响 目前,在预防造影剂肾损害方面,水化疗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但是并不能完全避免。多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常伴有尿酸升高,而后者往往会加重肾脏损害。本研究拟使用碱化尿液加水化治疗的方法干预,观察是否能预防或减轻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造影剂性肾脏损害。 1.资料与方法 入选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肾功能轻度受损(94umol/L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水化治疗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5小时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0ml(100ml/h),术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0ml(100ml/h);碱化尿液加水化治疗是指术前3天至术后3天口服碳酸氢钠1gtid,其他与常规水化治疗相同。分别测定造影前1天及造影后3天血肌酐、尿酸水平及尿液pH值。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组内比较分别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如下表) 造影前 常规组碱化组造影后3天常规组碱化组 肌酐(umol/L)127.5±10.28129.6±11.37137.3±8.13129.5±8.24 尿酸(umol/L)401.7±40.65375.5±30.74398.7±44.35366.3±29.81 尿pH值6.3±1.036.9±1.096.4±1.086.5±1.03 两组患者肌酐水平较造影前均有轻度升高,但每一个患者升高幅度未超过25%,无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 两组患者在冠脉造影前后均未发生心力衰竭及其他不良反应。造影前两组肌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尿酸及尿pH值有统计学差异,碱化尿液组尿酸值较常规水化组低(t=2.44,P<0.05),尿液pH值较常规水化组高(t=3.09,P<0.05)。两组造影后第3天肌酐、尿酸及尿pH值均有统计学差异,碱化组肌酐较常规组平均降低7.2士 1.83umol/L(t=6.44,P<0.01);碱化组尿酸较常规组平均降低36.2士9.68umol/L(t=3.04,P<0.05);碱化组尿pH值较常规组平均升高1.1±0.25(t=4.13,P<0.05)。

水化治疗方案指南

1.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缓慢地进行水化治疗,通常采用等渗盐水或糖水。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水化治疗,通常见于应用CT造影剂、抗肿瘤药物时,而水化速度需要保持在1ml/(kg·h),药物剂量较小,并且应用药物前3小时,需要开始进行5%糖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输液。 同时,患者进行检查或治疗后3小时进行水化治疗时,可以饮水,但需避免一次饮水过多。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若水的负荷增加,还可能出现水肿、高血压、心功能较差等问题。 2. 水化治疗在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中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使用的造影剂均采用等渗的碘克沙醇(威视派克),以保护患者肾功能。用量在80-400ml。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前8-12小时,给予静滴0.9%生理盐水,滴速按1ml/h/kg,术后常规补液治疗后继续水化治疗,持续至术后12小时。术前及术后观察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指标。 1.3临床护理 1.3.1 介入术前评估危险因素: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对患者做好详细的评估工作。患者伴糖尿病、高血压、蛋白尿、心力衰竭、原有肾功能不全、脱水、老年等心血管病人视为造影剂肾病的高危人群。术前严格筛查。对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选用等渗的造影剂碘克沙醇。 1.3.2 介入术前的水化治疗:在介入手术当日晨6时,予患者静滴0.9%生理盐水,纠正脱水,增加肾脏的灌注。水化速度不宜过快,根据心功

能和尿量情况来调节滴速。 1.3.3介入术后的水化治疗:向患者讲明饮水的重要性,在无不适的情况下鼓励患者饮水。造影剂均在3小时内排出大部分代谢产物,故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以造影剂用量为指导。有报道指出[3]:造影剂用量100ml以内饮水1000ml,造影剂用量101-200ml饮水1500ml。24小时内饮水量不少于2000ml。对术后3小时饮水有明确规定,但对单位时间饮水量不作规定,饮水间隔时间个体化,建议少量多次饮水,凸显人性化护理。介入术后常规补液后继续水化,持续至术后第二日晨6时。Mueller等[4]的实验结果提示,应用等渗盐水在预防RCIN的发生方面较低渗盐水更为有效。 1.3.4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及血压变化,观察尿的颜色和量,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及时发现问题。术后严格记录出入量,术后4小时尿量要达到800ml,对尿储留的患者及时予以导尿,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对尿量不足患者通知医生及时处理。监测肾功能的变化。

造影剂使用的水化指南

造影剂使用的水化指南 引言: 造影剂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和研究的特殊药物,用于增强影像的对比度。在使用造影剂之前,正确的水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水化可以帮助减少副作用并提高诊断效果。本文将为您介绍造影剂使用的水化指南,帮助您正确使用造影剂并保障您的健康。 一、什么是水化? 水化是指在使用造影剂之前,通过饮水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等方式来增加体内的水分摄入量,以促进尿液的产生和排出。水化可以稀释造影剂在体内的浓度,减少对肾脏和其他器官的负担,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为什么需要水化? 1. 保护肾脏:造影剂中的成分可能对肾脏造成一定的负担,通过水化可以增加尿液的产生和排出,帮助肾脏更快地清除造影剂,降低肾脏损伤的风险。 2. 减少不良反应:水化可以稀释造影剂在体内的浓度,降低对身体其他器官的刺激,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提高影像质量:适当的水化可以增加尿液的排出,减少尿液中造影剂的浓度,进而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三、水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饮水:在使用口服造影剂之前,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饮用足够的水分。一般建议在使用造影剂前的24小时开始饮水,每天饮用约2000-3000毫升的水,以保证足够的水化效果。 2.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对于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在注射前给予生理盐水进行预水化。预水化的目的是增加体内的水分摄入量,促进尿液的产生和排出,从而减少对肾脏的负担。 3. 注意剂量:在水化过程中,必须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剂量准确使用造影剂。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以免影响诊断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 注意时间:水化的时间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不同的造影剂可能需要不同的水化时间。一般来说,水化通常在使用造影剂前数小时或数天开始,具体时间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而定。 5. 注意禁食:在进行水化过程中,可能需要禁食一段时间,以确保造影剂的吸收和排出效果。请遵循医生的指示,按时禁食。 四、水化后的注意事项 1. 饮水:在使用造影剂后,继续保持充足的饮水量有助于加速尿液的产生和排出,有利于清除体内残留的造影剂。 2. 监测尿液:水化后,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和排尿情况。如果尿液颜色异常深或排尿困难,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3. 避免剧烈运动:在使用造影剂后的一段时间内,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活动,以免影响尿液的排出和造影剂的清除。 4. 注意饮食:在水化过程中和使用造影剂后,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

行CT增强检查,您水化了吗?

行CT增强检查,您水化了吗? 一首先我们来明确增强CT概念: 增强 CT 是应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将碘对比剂快速注入,通过注射碘对比剂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一般的占位性病变,主要指肿瘤,如果不做增强扫描,无法确定病变性质,延误病情,影响治疗。 二增强CT特点 CT 增强检查具有无创性、病灶检出率高的特点,因此增强 CT 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注:注射碘对比剂后,静脉期CT增强影像图像显示右肾囊肿 三什么是水化? “水化”是指在应用对比剂后,给予大量补液,减少对比剂对机体的损害,降低肾脏毒性的一种方法。其中口服水化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在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 四为什么增强检查需要水化疗法? 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对比剂(也就是我们检查时用的注射药物)使用越来越安全,但由于对比剂黏度等各种因素仍然会对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部分为一过性的肾功能改变,但仍有可能导致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CIN 是指在没有其他病因存在的条件下,患者进行血管造影后 72 h 内出现一定程度的肾损害或肾功能损害加重,具体表现为与造影前相比,血清肌酐上升25%或绝对值升高≥44.2 μmol / L。有研究表明,造影剂肾病已成为医院获得性肾损害的第三位原因,占所有病例的10%。所以造影剂肾病的预防尤为重要。水化疗法是使用最早、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减少CIN 发生率的方法。水化疗法不仅可以迅速补充血容量,减少对比剂引起的渗透性利尿,减轻肾脏缺血,还可直接减轻造影剂对肾小管细胞的毒性。 五水化的时间、方法和用量 方式一: 口服水化(多喝水)

急诊PCI术后口服水化治疗预防造影剂肾病的水化用量选择与临床效果研究

急诊PCI术后口服水化治疗预防造影剂肾病的水化用量选择 与临床效果研究 黄嘉熙;林丽霞;伍丹丹;詹晓燕;杨轶;陈壁铭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口服水化治疗预防造影剂肾病的水化用量选择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术后6h常规口服水化剂量(1ml/kg/h).观察组实施术后6h强化口服水化剂量(3ml/kg/h).于术前、术后24h、48h、72h观察血肌酐与尿素氮变化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及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血肌酐值与尿素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肌酐值与尿素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PCI术后患者实施口服水化治疗方式,能够安全有效实现对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控制.而实施强化口服水化剂量 (3ml/kg/h)在降低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方面更优于常规口服水化剂量 (1ml/kg/h),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价值突出. 【期刊名称】《临床护理杂志》 【年(卷),期】2019(018)002 【总页数】4页(P2-5)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造影剂肾病;水化治疗 【作者】黄嘉熙;林丽霞;伍丹丹;詹晓燕;杨轶;陈壁铭

【作者单位】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州;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 州;51008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州;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州;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R692.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日益增多[1]。在急诊PCI中,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通常会选择注入一定剂量的造影剂。但造影剂注入的剂量与患者病情、术者观察结果等相关,而造影剂的过多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造影剂肾病的风险。造影剂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使用造影剂后可能导致患者的血肌酐上升,引发造影剂肾病[2,3]。目前,临床中对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一般采用静脉水化疗法,而口服水化疗法在使用方法、剂量、时间等方面未明确的规定。为进一步明确口服水化疗法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效果,不同的口服水化用量选择对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差异性,本研究选取150例患者加以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2)患者及家属均签订协议,知晓本次分组方式,认可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其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

介入并发症应急处置预案与处理流程图

一、造影剂肾病 【应急预案】 1、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过程、意义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详细讲 解术后考前须知,以消除患者紧情绪,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增强患者的依从性,能主动配合护理治疗。 2、向患者详细讲解水化疗法的作用以及必要性以取得合作,防止局部患者因惧怕术中卧床 排尿而不愿多饮水。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根据心功能调整用药量及用药速度。 3、造影剂用量及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因此护士应关注在介入手术中造影剂的用量 4、术后要鼓励并催促患者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造影剂的排出,每次饮水量以不出 现腹胀为宜,24小时饮水量大于1500ml。 5、要准确记录24h尿量,术后4h尿量一般应保持在500-1000ml。护士要观察尿量、尿色 和患者排尿时的反响,发现尿滁留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导尿,对尿量缺乏者通知医生予以相应的处理。 6、一但发生少尿型急性肾功能障碍,经扩容、利尿等仍无效者,应紧急透析治疗并按急性 肾衰处理。 7、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按时抽血查肾功能和离子情况,加强病房巡视, 对术后患者做到勤问、勤观察,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到达早痊愈,早出院。 【处理流程】

二、假性动脉瘤 【应急预案】 1、做好术前宣教,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考前须知,以消除患者紧情绪,取得患者和家属的 配合,增强患者依从性。 2、患者进入病房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并详细了解患者植入的支架数、书中抗凝药物的 用量等,对于高危患者如高血压、肥胖、穿刺失败者应加强术后巡视。一般每三十分钟观察一次。 3、做好交接班工作,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有出血、皮下淤血及血肿形成,一旦发现,应立 即按压穿刺点上方,并通知医生,重新加压包扎。 4、加压包扎解除后,观察局部有无肿块及搏动感,听诊有无血管杂音,如确定为假性动脉 瘤,小的〔直径2.5cm以下〕假性动脉瘤可局部包扎止血,减少活动,一周可消失,大的假性动脉瘤可请外科执行手术矫正。 5、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焦虑、甚至恐惧感。 【处理流程】

造影剂肾病研究进展(完整版)

造影剂肾病研究进展(完整版)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不断进步,CT增强造影和各种介入诊疗操作广泛开展和应用于临床,使碘造影剂的使用日益增多,由此引起的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IN) 发病率不断升高[1]。CIN 的发生将增加心血管及肾脏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增加死亡率[2]。CIN已成为继肾灌注不足和肾毒性药物之后,引起医院获得性肾损害的第三大常见原因。相关研究报道,CIN 发病率在0.3%~14.5%,高危人群可高达50%。 CIN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后48-72小时内,血肌酐(Scr)绝对值升高>44.2 umol/L或较基础值上升>25%或肌酐清除率(Ccr)较基础值下降>25%,并排除其他引起肾损害的因素[3]。2005年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学会的造影剂指南指出,应用血管造影剂3d内出现血清肌酐较基础水平升高25%。或较基础水平升高44umoI/L的肾功能损害,并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者,诊断为造影剂肾病。 碘造影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基础肾功能减低、糖尿病、造影剂种类及造影剂使用量、近期使用肾毒性药物、高龄、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血压低、贫血等因素[4]。

本文将从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标志物、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1 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 CIN的发病机制复杂,已有研究证明可能和下列因素相关。 1.1 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髓质新陈代谢活跃,对缺血缺氧想到敏感,造影剂进入肾血管后出现“两相效应”,即先出现短暂的血管扩张,随后血管收缩痉挛,肾内血流重新分布,出现肾皮质从肾髓质“盗血”现象,肾髓质中血液流速减低,红细胞聚集,携氧能力下降,肾髓质需氧与供氧失平衡,出现缺血缺氧损伤,且髓袢升支粗段对缺血缺氧最敏感,导致肾髓质缺血缺氧性损伤[5],同时造影剂的高渗性引起渗透性利尿,加重髓质钠水转运负荷和增加髓质能量代谢,从而加重缺血缺氧[6],造影剂的高粘滞性可减慢肾脏血流速度,肾血流降低,加剧肾髓质缺血损伤。 1.2 肾小管直接毒性作用和堵塞 造影剂的直接毒性作用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弥漫的空泡变性、凋亡、

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评估与防治(全文)

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评估与防治(全文)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呈年轻化。在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冠脉CT、冠脉造影评估血管病变程度,以及冠脉支架植入术。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PCI网络申报数据,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总例数为567583例,平均每百万人口有426.82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介入治疗在降低心肌梗死并发症、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之出现的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CI-AKI)不容忽视。研究显示CI-AKI会增加PCI术后患者1年的总死亡率,合并CI-AKI 患者总死亡率显著高于不合并者(37.7%vs.19.4%)。大多数情况下CI -AKI表现为非少尿性和/或无症状性的肾功能恶化,容易被忽略。目前CI-AKI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早期评估和防治尤为重要。 CI-AKI现已成为医源性急性肾损害的常见三大病因,仅次于肾灌注不足和肾毒性药物所致的肾损伤。目前比较公认的标准是排除其他一切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因素,血管注射造影剂48小时后,血清肌酐值较基线升高>25%或绝对值升高>44.2umol/L(0.5mg/dl)。CI-AKI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尚未完全明确。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造影剂引起肾髓质收缩导致缺氧,以及造影剂直接对系膜和肾小管毒性作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髓质的血流和氧含量较肾皮质相对偏低,造影剂所致高渗性

利尿会增加耗氧,加重局部肾髓质的缺氧。造影剂引起肾髓质收缩可能机制与舒血管物质(一氧化氮和环前列腺素)和缩血管物质(内皮素、腺苷)失衡有关。造影剂直接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细胞能量代谢紊乱、细胞内钙稳态受损以及增加细胞凋亡相关。 CI-AKI的发生与发展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识别CI-AKI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其发生至关重要。包括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和造影剂相关危险因素。患者相关因素方面:多项研究及荟萃分析均证实造影剂应用前的基础肾功能水平是发生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据研究报道肾功能基线水平正常人群,PTCA合并CI-AKI的发生率<3%,然而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率高达40%。目前普遍接受由Scr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是CI-AKI发生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尤其合并糖尿病肾病是另一个主要常见危险因素。其他因素包括高龄(>75岁)、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多发性骨髓瘤、充血性心力衰竭(EF值)、低血压、贫血等。各种临床研究将以上各变量组合成评分系统用于预测CI-AKI风险,如Mehran评分,但临床价值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予以证实。造影剂相关因素方面: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多为碘化造影剂,造影剂的理化性质、剂量、使用频率均对CI-AKI的发生产生不同影响。造影剂经历了高渗、低渗、等渗时代,高渗性造影剂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各项荟萃分析将静脉使用低渗性与等渗性造影剂在减轻CI-AKI风险上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并无差异。可能原因为等渗性造影剂是二聚体,尽管渗透压与血相当,粘滞度却升高,从而导致肾血流阻力增加,影响髓质供血供氧。但是,研究证

诊断用药(造影剂等)

诊断用药(造影剂等) 药品名称 通用名:泛影葡胺注射液 商品名称:泛影葡胺注射液 英文名:Meglumine Diatrizoate Injection 主要成分: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泛影酸:3,5-双(乙酰氨基)-2,4,6-三碘苯甲酸,二水合物。葡甲胺:1-脱氧-1-(甲氨基)-D-山梨醇 分子式:C11H9I3N2O4×C7H17NO5 分子量:809.13 药品信息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作用】(1)药理学泛影葡胺注射液中产生对比效果的物质是一种泛影酸盐,其中牢固结合的碘可吸收X射线。(2)毒理学全身毒性在急性毒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未发现使用泛影葡胺注射液有急性中毒的危险。每日重复静脉给药的全身耐受性动物实验研究,没有发现不利于人体通常仅一次诊断性使用的任何结果。潜在的基因毒性,致癌性基因毒性的研究未发现泛影酸盐在体内或体外有致突变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并且考虑到泛影酸盐的代谢稳定性和泛影葡胺注射液的一次性诊断使用,认为泛影葡胺注射液对人体没有致癌的危险。局部耐受性和接触致敏的可能性局部耐受性研究未表明泛影葡胺注射液对人体的血管、或粘膜或浆膜有局部不良反应。泛影葡胺注射液意外注入血管旁或进入其它组织可能发生轻至中度的局部不耐受反应。 【药代动力学】分布血管内使用泛影酸后,可快速分布于细胞外间隙,不渗入红细胞,并且不能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的量小于10%。清除泛影酸经肾小球滤过,以化学原型的形式清除,半衰期为1-2小时。用于患者时的特点在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泛影酸盐也能经肝脏异位清除,但清除率明显降低。 【适应证】静脉和逆行性尿路造影;脑、胸、腹及四肢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及CT。泛影葡胺注射液不宜用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泛影葡胺注射液还可用于关节腔造影,瘘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涎管造影及其他检查。 【用法用量】一般资料饮食建议腹部血管造影和尿路造影时,如肠内无排泄物和气体干扰,可提高诊断效果。患者在检查前2天起,应禁食产气食品,特别是豌豆、黄豆、扁豆、沙拉、水果、黑面包和新鲜面包以及所有未烹煮过的蔬菜。检查前一天,患者应于下午6时后禁食,当晚宜服轻泻剂。但新生儿、婴幼儿和幼儿在检查前禁忌长时间禁食和使用泻药。水化对比剂使用前后必须给予充足的水分。尤其对于多发性骨髓瘤、伴肾病的糖尿病、多尿症、少尿症、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以及新生儿、婴幼儿、幼儿和老年患者。检查前,必须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新生儿(<1个月)和婴幼儿(1个月-2岁)小婴儿(年龄<1岁),特别是新生儿很容易发生电解质失衡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应注意:所给对比剂的剂量、检查过程的技术操作和患者的状况。焦虑过度兴奋、焦虑和疼痛可以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或加重与对比剂有关的反应。可给予这些患者镇静剂。使用前加热使用前加热至体温的对比剂能被更好的耐受,并且由于降低了粘滞度而使注射更容易。仅在检查当日将所需瓶数的对比剂用恒温箱加热至37oC。如果避光保存,较长时间加热不会造成其化学纯度的改变。但不应超过3个月。预试验不推荐使用小剂量对比剂做过敏试验,因为这没有预测价值。此外,过敏试验本身偶尔也会引起严重和甚至致命的过敏反应。血管内使用的剂量对比剂应尽可能在患者仰卧时注入血管内。给药后,应继续观察患者至少30分钟,因经验显示大多数严重反应发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