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教案

《如歌的行板》教案
《如歌的行板》教案

《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兴趣,并乐意了解柴科夫斯基相关的音乐作品;

2、能让学生背诵《如歌的行板》主题旋律;

3、引导让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引起共鸣与联想,能把乐曲忧伤、压抑、冥想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形体、动作、语言、音色、乐器、绘画等)表现出来。

教学分析:

1、《如歌的行板》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俄罗斯作品,它不仅是一个比较有深度、难度的内容,而且它那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旋律非常富有内涵。

2、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感受作品触及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

3、《如歌的行板》宛如一副美丽、忧伤的风景画,教师如果借助于俄罗斯的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内容,从多角度、多侧面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并通过在反复的聆听中熟悉旋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动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来挖掘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

教学准备:

相关声像资料(或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或声像播放机)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俄罗斯音乐,通过欣赏该音乐把同学们带到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氛围中。

(二)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钢琴的音乐(如歌的行板)伴奏下,欣赏几幅不同时期的油画,并说出钢琴演奏的音乐比较适合哪一幅画的意境?为什么?”

欣赏油画:

(1)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

(3)莫奈《草地上的晚餐》

(三)教授新课

1、完整地欣赏《如歌的行板》

师:“你们聆听到了什么,宛如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用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慨:“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2、用呼吸来感受第一主题乐句

(1)每个小节处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顺畅)

(2)每个乐句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困难,时而气长,时而气短)

3、唱、奏

师:“请同学们跟着弦乐四重奏的音响唱会“主题一”音乐,并模仿小提琴的弓法来体会音乐的分句。”

4、议、说

学生熟唱“主题一”曲谱后并讨论:

“主题一”的旋律和特点是什么?

教师从音色的暗淡、乐句不对称美、主题后半部出现的变奏等特点来启发,让学生用美丽伤感的语言来表达一种音乐心境。

5、听、动

欣赏第二段音乐,找出由半音下行的固定动机和情绪变化。

(1)固定动机表现了什么情绪?

在学生的哼唱中,教师启发学生用左顾右盼的眼神、形体、和沉重的脚步来想象固定动机中所表达的一种不安、烦闷以及不可排遣的郁闷心情。

(2)弦乐出现了明显的高音和新的素材,寓意着什么?

与学生一起做张开双臂、仰天长叹的动作来感受向苍穹祈祷的心境。

6、议、探(探讨第三段再现音乐的音乐形象)

(1)播放第三段音乐

(2)学生分组讨论,音乐第三次主题的出现带来了什么感受?

熟悉的旋律再次出现犹如枯草欲生,封冻欲裂,冷寂的心要破解,我们再一次听到俄罗斯人民心底的呼唤。

(3)总结小组意见并汇总

(四)创编

1、在第一主题的旋律上创作歌词;

2、在主题音乐背景下创作抒发内心情感的优美散文,进行配乐朗诵;

3、在音乐的伴奏下,用肢体动作来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旋律线条分句;

4、用颜料、色彩表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课堂小结:

柴科夫斯基是用他的心灵来创作《如歌的行板》的,他丰富的内心表达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变化,学生应将自身放在音乐中,仔细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 如歌的行板 教案

《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2、聆听《如歌的行板》,感受、体验乐曲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3、能够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演唱《夜曲》。教材分析: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很多人把它称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做《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全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四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教学重点: 体会第一音乐主题,感受乐曲素材的音乐特征并作出分析。 教学难点: 在音乐作品的学唱体验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大家熟悉的俄罗斯音乐,创设意境) 问题一: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问题二:那同学们还有哪些会唱的俄罗斯歌曲呢?(请同学们哼唱) 问题三:大家感觉俄罗斯音乐有什么特点呢?(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忧伤……) 1、介绍作曲家:(播放视频资料,柴科夫斯基以及他的作品剧照) 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他是一个善良、忧郁的音乐诗人,被奉为世界级音乐旋律大师,也是浪漫乐派代表之一。他动人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人民,提到俄国音乐家,往往第一个就会想到他,可以说他是俄国民族音乐继承者与西方音乐的汲取发扬者。 2、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3、要求同学们重点记住他的三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如歌的行板》教案

《如歌的行板》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如歌的行板》,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2、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3、能够用忧伤、压抑、冥想的情绪演奏《如歌的行板》。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和歌曲教学理解旋律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 2、用连贯统一并带忧伤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设备、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四小天鹅》,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作品的曲作者是谁吗? 生:柴科夫斯基。 师:是的,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对音乐的痴迷使他放弃了做律师而从事音乐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又一首著作,乐曲名称叫做《如歌的行板》。《如歌的行板》是《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素材来源于《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思考:乐曲用什么乐器来演奏? 师: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地位。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二、新课教学。 1、聆听《如歌的行板》,熟悉主题。 师:在聆听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请大家听完后,用“M”哼唱乐曲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旋律。 出示音乐主题。 注意主题一和主题二,教师哼唱讲解气息要连贯,声断气不断。 2、分析主题(完整听赏乐曲)。

师:我们在聆听和进一步哼唱感受后来对比分析两主题的节拍、节奏、音色、旋律等特点。 3、作品结构分析。 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主题和它的变奏组成,幽静的切分音引出第二部分,构成第二主题,第三主题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加尾声组成。可见,这首作品是由两个主题反复交融而成的,主题音乐的个性也就是整个乐曲的特点。这部分作品用弦乐器来演奏,属于室内乐。 4、弦乐四重奏和室内乐简介。 师:弦乐四重奏大家以前接触过吗?通过听赏这部作品,你能说说吗? 生:它是室内乐的一种形式,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形式的乐曲。师:你认为室内乐指什么样的演奏形式? 生:室内乐指适合室内表演的音乐。 师:那么大剧院演出,属于室内乐吗? 总结:室内乐与适合在室外或剧院内表演的音乐相比较而言,现在一般指人数不多的演奏者演奏的器乐曲,每个声部都只有一个演奏者。 5、分段聆听,思考作曲家的作曲意图和乐曲表现出来的情绪特征。 A段:用a表示第一主题,c表示它的变奏。 第一部分aca′,情绪:忧郁、伤感、压抑。 B段:用b表示第二主题,特别注意听大提琴的固定音型,制造忧郁,焦躁不安的情绪。 第二部分 bb′,情绪:忧郁、悲愤不安。 C段:第一主题再现+尾声,通过音量变化,递进加强起伏感,乐句中间停顿、反复来表达越来越痛苦的情绪,尾声运用了宗教音乐的变格终止方法。 6、尝试为《如歌的行板》填词。 学生分组表演,要求声音轻柔暗淡,速度徐缓,表现忧伤与思乡的音乐情绪。 三、总结。

交响音乐鉴赏·不同类型代表作品举例

代表作品 交响曲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乐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D大调第二交响乐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作品第55号“英雄”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极快板 降E大调第四交响乐作品第60号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C小调第五交响乐作品第92号“命运”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行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 F大调第六交响乐作品第68号“田园”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极活泼的极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乐章: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A大调第七交响乐作品第92号 第一乐章:稍慢速、活泼的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F大调第八交响乐作品第93号 第一乐章: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舞曲性 D小调第九交响乐作品第125号“合唱” 第一乐章:不太庄严的行板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乐章:急板 第五乐章:急板、合唱“欢乐颂”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第一乐章"梦、热情":形式上是拥有极长的最缓板序奏的奏鸣曲。序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片段1) 第二乐章"舞会":根据作者的注解,本乐章是表现他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宴会中,发现了他的恋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可谓破例。(片段2)第三乐章"原野风光":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原野上聆听两个牧童相和吹出的笛声。内心里虽然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了我"的恐惧与不安,更刺痛了年轻艺术家寂寞的心。此后只剩了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最后只有无边的孤独与静寂。(片段3) 第四乐章"走向断头台":他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闪现,但是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 第五乐章"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这中间,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妓女模样。之后"末日经"响起,以后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由弦乐器的

如歌的行板教案

教材分析 (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1、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作品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2、《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 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的分解***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其一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其二: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其素材是: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二)《如歌的行板》 1、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获得广泛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乐派代表之一。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又令人热精洋溢,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感。在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2、《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 其二: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

中国十大名曲赏析

第一首《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第二首《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戏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几翻递升的旋律,如翻似滚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演奏宜使柔润与激情交互辉映,以把深切的情谊富有神韵的呈现出来。吐音清秀通畅,干净利索,并注意安排好吸气点。各音区要变换自如,高音要富于共鸣感。 第三首《喜相逢》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第四首《牧笛》作于1958年。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第五首《小放牛》为河北民间曲调,刘森改编。朱文昌演奏。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民间歌舞《小放牛》,原是其中一对男女的对唱曲调,内容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姑意为难,考问她的风趣情景。这段旋律带者浓厚的民间色彩,充份表现年青人的天真活泼情绪。《小放牛》的版本很多,演奏的乐器亦各异,很多戏曲也会采用作为唱腔,这个版本是刘森改编,单纯不复杂,较重视乐曲的韵味。 第六首《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

如歌的行板(高中作文)

如歌的行板 ”今天晚上的星星很少,不知道它们跑哪去了,赤裸裸的天空,星星多寂寥……“今夜的天空也许可以用辛晓琪的《味道》这首歌的歌词来形容。 和姐姐逛街回家已是晚上十点半了,我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直奔向爸妈的房间,然而在楼梯的转角处无意间看到了爷爷房间的灯还亮着,这让我欣喜,爷爷还没睡,我得去他那儿闹腾一会儿,心里想着。 在爸妈房间里寒暄了几句便朝着爷爷那走去…… 我轻轻地扣了一下门,小心地推门而入。Oh!MyGod!房间里充满了呛人烟味儿,朦胧中看到爷爷嘴叼着一根香烟,烟头还留有炽热的烟火凶猛的吞噬着烟草。在暗黄色灯光的照射下,爷爷显得那么苍老,鬓角已花白。一位桑榆暮景的老人孤孤单单的坐在床沿,一团团烟从他的嘴鼻里缓缓飘出。几个烟蒂肆无忌惮地躺在雪白的地砖上,点点烟灰散落在爷爷的棉裤上。他披着一件土灰色的、旧的不能再旧的夹袄,看上去仿佛心事重重……究竟怎么了?是发生了什么事吗?为什么爷爷要借烟消愁? 我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走到爷爷身边。当他看我时,嘴角微微上扬,说道:“孙女啊,怎么,想爷爷啦?”我看出来了,真的看出来了,爷爷笑得很勉强,说话声里带着哽咽。自从奶

奶去世后,爷爷就像是变了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了,没事总喜欢一人待在房间里发呆…… 我想开口说话,可一张嘴就被烟味儿呛到。“都怪爷爷不好,我们应该去你的书房聊天,这儿让你难受了!”爷爷心疼地说道。我们爷孙俩顺着走廊来到书房。其实那走廊很短,但不知为什么,和爷爷一起走时仿佛过了半个世纪,好漫长好漫长!是夜,静悄悄的,衬出了爷爷的脚步声,好沉重好沉重! 在书房门外,爷爷随手把一支还未抽完的烟扔在了地上,想用脚踩灭它,脚刚抬起却在空中停住了。略一迟疑,他弯下腰,把烟重新捡了起来,转身走向洗手间,用水熄灭烟头并把它扔在了垃圾桶里。我就纳闷了,怎么今天扔个烟还半天。他回来时,我清楚地看到了爷爷脚上所穿的鞋,我分明记得那双鞋是奶奶亲手给爷爷做的,那时我还问奶奶:“这是给谁的呀?”奶奶满脸洋溢着笑容,“给老头子的!”“老头子?哈哈,老头子”我很新奇的说道。“对啊,你爷爷就是老头子!”“老头子”,多么亲切的代名词啊!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也许正是这双鞋子是奶奶做的,爷爷才不忍心用它去踩灭那不起眼的烟头。这小小的举动,震撼了我! 走进书房,我刚想开灯就被爷爷阻止了,“别开,就这样挺好的!”“好吧!那不开了。“我说着并从书桌旁抽出两把椅子,我俩坐下面朝着窗外。那弯弯的月牙,像一只小船高高的挂在天空中,淡淡的月光给了书房一丝光亮。

音乐鉴赏

第一节、音乐的表现特征与欣赏心理、风格和流派 一、音乐的抒情性特征及欣赏《二泉映月》 二、音乐的描绘性特征及欣赏《十面埋伏》 三、音乐的功能 娱乐功能:夫乐者乐也。 美育功能: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列为“六艺”之一。 实用功能:音乐治疗、保健作用、商业运用等。 四、风格: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五、西方音乐历史时期及流派 中世纪时期(公元476~1453)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1600) 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1750) 古典时期(公元1750~1825) 浪漫时期(公元1820~1900) 现代音乐时期(公元1900~) 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结构规整,乐句之间、段落之间长度大体相当,较匀称、平衡,具有高 度的形式美。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舒伯特、韦伯。本能超越理智,想象超越形式,感情超越理性,追求“美的崇高境界”。 六、爵士乐(Jazz)源于美国的一种流行民间音乐。

第二节、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法、结构 一、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 官能欣赏、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 二、基本表现要素 1.旋律:悠长、宽广、起伏大的旋律,适于表现辽阔、深远的意境和 深情、奔放的情绪。 级进、小跳为主的旋律,一般表情细腻、婉转,适于表现优 美抒情的生活小景。 连续上行的旋律,适于表现明朗乐观的情绪和向上的力量。 连续下行适于表现悲痛、忧伤或深沉、肃穆的感情。 2.调式调性: 3.和声《怒吼吧黄河》《保卫黄河》 4.节奏、节拍 二拍子:强弱均匀 三拍子:律动较缓、柔和流畅,给人一种摇曳的感觉。 四拍子:宽广、稳健 5.速度:快速适于激情、兴奋、紧张、欢快、活跃。慢速适于安详、 忧愁、沉思、宁静。 6.音区:高音区明亮悦耳,中音区坚实稳重,低音区浑厚暗淡。 7.力度:《伏尔加船夫曲》 8.音色:《动物狂欢节》《彼得与狼》 9.织体:音乐中纵向和横向的关系和平衡方式称为织体。分为单声部

九年级音乐教案

《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爱我中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兄弟民族的情感,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与愿望。 2、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初步掌握运用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能用充满激情、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爱我中华》,歌声和谐、均衡。 教学年级:大学、高中。 教学课时:一至二课时。 教具准备:VCD机,投影屏幕,钢琴等。 教材分析: 《爱我中华》是一首优秀的创作歌曲,是90年代初乔羽和徐沛东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歌中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在把五十六个民族比做“鲜花”的基础上,又把五十六个民族比做“兄弟姐妹”,并且唤发出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心声“爱我中华!”。朴实的语言,简洁的音调,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各民族的亲密团结和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盛传。 作曲家在创作时考虑到民运会是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一次盛会,既然是在广西举办,最好要有广西风格,但也不能全是广西风格。所以在音调上尽可能像广西的而又不全是广西的,曲调上推陈出新。比如,“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的旋律以及后面的衬词“咳罗咳罗咳罗咳”则具有一种明显的云南风格,整首歌曲发展显得很大气。 歌曲为二段体结构,采用广西壮族民间音调并进行了发展。前12个小节为第一乐段,后11个小节为第二乐段。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清新流畅;第二段具有强烈的号召性和使命感,情绪激昂,充满活力,表现了中华儿女爱中华的深厚感情。 《爱我中华》这首歌先后由韦唯和宋祖英演唱,传遍大江南北。它的深刻寓 意,已经超越了会歌,成为一首歌颂民族团结、少数民族聚会的必唱曲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爱我中华》MTV。 二、教授新课: 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爱我中华》,它是一首优秀的创作歌曲,是90年代初著名词作家乔羽和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 1、作品简介: 《爱我中华》为二段体结构,B大调,4/4拍子。歌曲情绪快乐,活泼,充满了自豪感,表现了中华儿女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这首歌可以是独唱,也非常适合领唱加合唱或齐唱。 2、词作者简介: 【乔羽】我国著名的老一代词作家、剧作家、音乐文学理论家,山东济宁人。乔羽在电 影、电视、歌剧、歌曲等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歌剧剧本《花开满山头》、《果园

如歌的行板剖析

《如歌的行板》教案 临江市光华中学翁巾杰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兴趣,并乐意了解柴科夫斯基相关的音乐作品; 2、能让学生背诵《如歌的行板》主题旋律; 3、引导让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引起共鸣与联想,能把乐曲忧伤、压抑、冥想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形体、动作、语言、音色、乐器、绘画等)表现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调动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来挖掘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相关声像资料(或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或声像播放机) 五、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 听:课前播放俄罗斯音乐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把同学们带到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氛围。 2、导入(视、听)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钢琴的音乐(如歌的行板)伴奏下,欣赏几幅不同时期的油画,并说出钢琴演奏的音乐比较适合哪一幅画的意境?为什么? 欣赏油画: ⑴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⑵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 ⑶莫奈《草地上的晚餐》 生(1):音乐旋律比较沉闷、忧郁,比较适合第一幅作品。 生(2):有一种压抑感,令人肝肠欲裂,使人心都碎了,我选择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师:同学们的选择的油画作品跟音乐比较吻合,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音乐作品——《如歌的行板》 3、教授新课 a、作业展示 师:音乐作品《如歌的行板》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伟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经典作品,请各组同学们把搜集关于“柴科夫斯基”的资料拿出来一起共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搜集与归纳,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b、完整地欣赏《如歌的行板》 你们聆听到了什么,宛如看到了什么? 生(1):听到了一种来自内心的呼喊。 生(2):我好像看到了一群人孤立无援,非常无助。 生(3):我好像看到了人们在忍受苦难,痛苦呻吟。 教师引用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慨:“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 C、用呼吸来感受第一主题乐句 ①师:每个小节处呼吸的感受怎样? 生:呼吸比较顺畅 ②师:每个乐句呼吸的感受怎样? 生:呼吸比较困难,时而气长,时而气短

大学音乐鉴赏——欣赏海顿

欣赏海顿 摘要:介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生平,对其著名代表音乐作品《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进行简单赏析,由此分析出作曲家海顿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以及总结出他的一生在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海顿、《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赏析 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派。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也是古典音乐风格的创始人,在创作上最有成就的领域是交响乐、四重奏和清唱剧。他在音乐史上突出的贡献是确立了古典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和奏鸣曲式原则。 他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卒于维也纳。海顿出生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海顿父亲虽然是

个工匠,但爱好音乐,能弹竖琴,也喜欢唱歌。那时在奥地利民间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消遣。海顿自幼受到这种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他有漂亮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海顿的亲戚──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学业艰辛,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鞭挞多于膳食”。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 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活。为了糊口他教几个孩子学音乐。一位朋友为他在维也纳找到了一间阁楼栖身,聊以自慰的是阁楼里有一架旧哈普西科德。在这里,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1754年他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文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弹伴奏,兼当仆人。1755年海顿受菲恩贝格伯爵邀请,参加在其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顿的第1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经菲恩贝格伯爵介绍,1759年海顿应聘担任了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一年里,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761年是海顿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莫尔津伯爵遣散了乐队,海顿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尔唁济亲王的宫廷副乐长,不久任乐长。从1761年起直至1790年乐队解散,海顿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度过了一生中最可贵的30年。作为一个贵族宫廷的乐长,首先是附属于主人的奴仆,要按照亲王的意旨办事:他创作管理和指挥乐队,对歌唱者进行训练,以至保管乐器,抄写分谱。宫

初中音乐《如歌的行板》教案2

《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兴趣,并乐意了解柴科夫斯基相关的音乐作品; 2、能让学生背诵《如歌的行板》主题旋律; 3、引导让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引起共鸣与联想,能把乐曲忧伤、压抑、冥想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形体、动作、语言、音色、乐器、绘画等)表现出来。 教学分析: 1、《如歌的行板》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俄罗斯作品,它不仅是一个比较有深度、难度的内容,而且它那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旋律非常富有内涵。 2、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感受作品触及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 3、《如歌的行板》宛如一副美丽、忧伤的风景画,教师如果借助于俄罗斯的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内容,从多角度、多侧面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并通过在反复的聆听中熟悉旋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动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来挖掘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 教学准备: 相关声像资料(或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或声像播放机)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俄罗斯音乐,通过欣赏该音乐把同学们带到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氛围中。 (二)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钢琴的音乐(如歌的行板)伴奏下,欣赏几幅不同时期的油画,并说出钢琴演奏的音乐比较适合哪一幅画的意境?为什么?” 欣赏油画: (1)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 (3)莫奈《草地上的晚餐》 (三)教授新课 1、完整地欣赏《如歌的行板》 师:“你们聆听到了什么,宛如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用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慨:“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2、用呼吸来感受第一主题乐句 (1)每个小节处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顺畅) (2)每个乐句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困难,时而气长,时而气短) 3、唱、奏 师:“请同学们跟着弦乐四重奏的音响唱会“主题一”音乐,并模仿小提琴的弓法来体会音乐的分句。” 4、议、说 学生熟唱“主题一”曲谱后并讨论: “主题一”的旋律和特点是什么? 教师从音色的暗淡、乐句不对称美、主题后半部出现的变奏等特点来启发,让学生用美丽伤感的语言来表达一种音乐心境。 5、听、动 欣赏第二段音乐,找出由半音下行的固定动机和情绪变化。 (1)固定动机表现了什么情绪? 在学生的哼唱中,教师启发学生用左顾右盼的眼神、形体、和沉重的脚步来想象固定动机中所表达的一种不安、烦闷以及不可排遣的郁闷心情。 (2)弦乐出现了明显的高音和新的素材,寓意着什么? 与学生一起做张开双臂、仰天长叹的动作来感受向苍穹祈祷的心境。 6、议、探(探讨第三段再现音乐的音乐形象) (1)播放第三段音乐 (2)学生分组讨论,音乐第三次主题的出现带来了什么感受? 熟悉的旋律再次出现犹如枯草欲生,封冻欲裂,冷寂的心要破解,我们再一次听到俄罗斯人民心底的呼唤。

欣赏《如歌的行板》

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如歌的行板》。 2.欣赏《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特性,体验十九世纪在沙俄统治下人民苦难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学生参与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音乐。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格林卡。 (2)了解弦乐四重奏的构成和演奏特性。 (3)熟悉《如歌的行板》、《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的音乐主题,能视唱《如歌的行板》A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音乐背景信息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哼唱《四小天鹅》旋律后提问:老师刚才唱的曲名是什么? 2.介绍柴可夫斯基。 教师介绍:他生于1840年,是一个开始在大学修读法律专业,选修音乐,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改学音乐,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世界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叫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中国乐迷亲切称之为“老柴”。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所创作的作品情感丰富,旋律优美,织体饱满。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二)、新课教学 了解《如歌的行板》A主题 1.出示A主题谱例。 教师要求:在看到乐谱上标有红色三角形记号的地方拍手,没有记号处拍腿 ▼▼▼ X X X X X X X X X X X 拍手拍腿拍腿拍手拍腿拍腿拍手拍腿拍腿拍腿拍腿 2.学生看节奏谱按要求拍击节奏。 3.教师哼唱A主题,学生用拍手拍腿节奏身势为教师伴奏。 4.引导学生关注乐谱由2拍子变成3拍子的变化,引出2/4、3/4变拍子音乐知识。 5.聆听A主题,学生带着对变拍子的感受,看节奏谱用拍手拍腿节奏身势伴奏并默唱。 6.学生加上拍手拍腿节奏身势随钢琴哼唱一遍。 7.教师唱A主题中的下行四度旋律音程,并将音程板书。 8.教师视唱A主题:教师视唱时,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谱,当看到唱过的下行四度旋律音程时用手做下行的动作。

肖邦《幻想即兴曲》的赏析及感想

肖邦 (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它优美度旋律,以及极大的个人创作空间,所以曾在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被一位盲人钢琴家弹奏过。 肖邦的许多作品刚开始都是通过自己精彩而成功的演奏才得以成型的。肖邦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只是他不像李斯特那样经常举办音乐会,平时他会化很多时间辛勤地练习钢琴。美国钢琴家ROTH SLENCZYNSKA(露丝史兰倩丝卡)在她的著作中提到,肖邦练得最多的是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他无以数计地练着这些作品,目的是使指尖具有敏锐的触键能力:莫扎特的奏鸣曲对力度的控制有很大的助益,而巴赫的赋格则要求手与脑有绝对完善的配合。肖邦天才地掌握了键盘的技巧,使人确信,那些乐曲的和声、结构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才完成的。 幻想即兴曲的第一主题充满了热情,在不断反复的六连音琶音组成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右手四个音符对左首三个音符,对于许多初学者确实有些难以下手,但这段音乐在成熟的演奏家手中却可以被演绎得如痴如醉,肖邦的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怀在此获得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肖邦是钢琴诗人,更是诗狂。 肖邦的这首乐曲早已是钢琴音乐中广为人知的名作,此曲作品编号为.肖邦的作品至都是在他逝世后由其好友冯达纳JulianFontana,1810-1865)所发现并加上编号出版的.而冯达纳的编号并不能说明作者的创作时期.就像这首<即兴幻想曲>的创作时间为1834年,最后定稿在1835年.这样一首优秀作品,为何未能即时发表据说是由于肖邦觉得乐曲的A段主题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莫舍列斯(Ignaz Moscheles,1794-1870)所作的一首<降E大调即兴曲>有相似之处,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就一直没有出版面世.原作为四首<即兴曲>之一,冯达纳于肖邦逝世后六年,即1855年整理出版时又加上了幻想曲之名,就成了现在<即兴幻想曲>(Fantaisie-Impromptu).。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但事实上,这首幻想即兴曲绚丽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内涵不仅超过了莫舍列斯的即兴曲,也超过了其他同类乐曲,这段变幻的、闪光的音乐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它赢得了无数爱乐者的喜爱。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在听过的那么多西方古典曲中,这首曲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灵魂深处的梦想启示 肖邦,性格敏感细腻,忧郁多情,瘦弱的身体中,却蕴藏如此浩浩荡荡的能量与气魄。中间部分是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畅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

七彩管弦(三)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七彩管弦(三)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如歌的行板》(《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欣赏与体验。 教学目标:1.完整的欣赏《如歌的行板》,让学生对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兴趣。 2.对作者柴可夫斯基的简单介绍及其代表作品的简介。 3.能使学生唱熟《如歌的行板》主题部分的音乐片段。 4.引导让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引起共鸣和联想,感受其情感表达,了解作曲家的爱国情怀,并学习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对室内乐和弦乐四重奏的简单介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对《如歌的行板》的情感的把握,了解作曲家爱国情感。 2.会哼唱《如歌的行板的》主题部分的旋律。 难点:中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欣赏,教师要将其带入音乐的悲伤、凄凉环境中。 教学方法:听辨、讨论、体验、欣赏、示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两首首带有俄罗斯风格的当代流行歌曲片段。 《贝加尔湖》《白桦林》(营造忧伤悲凉的气氛)回答问题:这两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两首歌曲都是有俄罗斯歌曲风格特点的一种。安静、悲伤、凄凉、抒情、细腻。今天我们带着刚才欣赏的两首作品的情感一起来感受一下一首俄罗斯民族歌曲的魅力吧!引入主题。 (二)新课教学: 1.你们认识俄罗斯哪位著名作曲家?(学生回答)柴可夫斯基,对柴可夫斯基的简单介绍。 2.讲述俄罗斯民歌《夜歌》发生的背景故事。《夜歌》也叫《凡尼亚坐在沙发上》,1869年,柴可夫斯基正在在他妹妹的庄园里写作,偶然听见窗外的泥水匠唱出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夜歌》。他深爱这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曲调,并于1871年取其主旋律写成了《如歌的行板》(《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3.播放《夜歌》并出示其曲谱。带领学生哼唱其旋律。用“U”代替歌词哼唱。感受其旋律特点。 4.分段欣赏,首先欣赏《如歌的行板》第一主题部分,与《夜歌》做对比,两者有哪些不同?安静的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其表达的情感。老师与学生用手边欣赏边根据乐曲的起伏画旋律线条。 问题:你联想到了一幅什么样地画面?该片段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情感?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唱第一主题部分旋律,感受其情感起伏。 5.欣赏《如歌的行板》第二主题部分,分析其表达的情绪情感等音乐要素。简单哼唱几句,体验其情感起伏。

如歌的行板赏析

小提琴独奏赏析——柴可夫斯基和他的《如歌的行板》 本学期之初,在众多的选修课中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欧洲音乐赏析。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音乐是一种享受。音乐是最没有国界的东西,甚至比科学还要精彩。绝佳的旋律,不但会使不同肤色、性别和年龄的人,屏心静气,更能叫不同经历、感悟的人的精神,瞬间升华。有时音乐甚至还能使其它动植物,莫名其妙地兴奋快乐起来。音乐真是无与伦比,因为她能在有声无息中,让人幸福地成长。 这几次选修课很快就要结束了,每次上课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灵魂的洗礼,老师给我们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我们介绍世界知名的作曲家,这些乐曲就像一个个快乐的精灵,侵入我内心的每个角落,把忧郁和烦恼一扫而光。而这几次课中最让我难忘的一首曲子,就是老师着重介绍的《如歌的行板》。当我第一次听到他的时候,它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这部作品旋律优美、高贵、纯净,它以如泣如诉的吟唱,把挣扎于水火的下层人民的悲惨、无助、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抒发的心灵创痛捉人魂魄,令人震撼。 关于这部作品,有个著名故事:安东--鲁宾斯坦(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专门为托尔斯泰开了场音乐会,托尔斯泰聆听了这部作品后,泪流满面地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托尔斯泰为他能听懂音乐很感自豪,并且说:聆听这部作品,是他因他的文学著作而获得的最珍贵的奖赏。 它是上苍给人类的,首先是给这个俄罗斯人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上苍给匆匆来去的男女的慰安。拥有了这样的礼物,人们理应更加感激和平安。柴科夫斯基教给人的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艺术,珍惜才华,珍惜美丽,珍惜光明。珍惜的人才没有白活一辈子。而这样的美谁也消灭不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这最后两句话是一首苏联革命歌曲的标题。原谅那些毫无美感但知道整人的可怜虫吧,他们已经够苦的了。 王蒙说:“如果夜阑人静,你聆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谈到俄罗斯音乐,就不能不谈到柴科夫斯基;谈到柴科夫斯基,就不能不谈到《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取材于小亚细亚民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弦乐曲,并逐步演变成为多种乐器独奏或协奏的保留曲目,其中最为地道的是弦乐四重奏。 《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似诉说、似哭泣、似叹息。听《如

《如歌的行板》教案1

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2、聆听《如歌的行板》,感受、体验乐曲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3、能够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演唱《夜曲》。 教材分析: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很多人把它称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做《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全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四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教学重点:体会第一音乐主题,感受乐曲素材的音乐特征并作出分析。 教学难点: 在音乐作品的学唱体验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大家熟悉的俄罗斯音乐,创设意境) 问题一: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是什么风格的音乐?(……)问题二:那同学们还有哪些会唱的俄罗斯歌曲呢?(请同学们哼唱)问题三:大家感觉俄罗斯音乐有什么特点呢?(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忧伤……) 1、介绍作曲家:(播放视频资料,柴科夫斯基以及他的作品剧照)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他是一个善良、忧郁的音乐诗人,被奉为世界级音乐旋律大师,也是浪漫乐派代表之一。他动人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人民,提到俄国音乐家,往往第一个就会想到他,可以说他是俄国民族音乐继承者与西方音乐的汲取发 2、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3、要求同学们重点记住他的三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古典音乐赏析

古典音乐赏析 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交响乐之父”海顿、“神童”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为我们表现出了最富诗情画意的多瑙河。大自然中的多瑙河风光旖旎,秀丽多姿。特别是在奥地利,美丽的多瑙河从阿尔卑斯山谷中奔流而出,流淌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身旁。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 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乐圣”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我们表现出了个人的抗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完成于1805年,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编号为67的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这是因为作者对他的学生辛得勒提到这个乐曲的开头四音符时,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而得名。“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社会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贝多芬号召人们起来和“命运”抗争,激励人们同封建势力搏斗。这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