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05仁者爱人.pdf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杂说 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他的内容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首先说,孟子是孔子非常优秀的学生,“仁者爱人”的提出,更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体现。写作已经开始,我只好不得已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我想到,仁者爱人的首要观点是对人出发,他并不是对待金钱又或其他事物,说明人是儒家重要表达对象。其次是爱人,爱,当然不是指喜欢之类的异性之间的关系,爱,应该是种仁慈,是说我们要怀有慈悲之心去关爱他人。爱人的主体是仁者,说明爱人是仁者的重要体现,而他反过来却也暗示着仁者是爱人的这一属性。 原本在我但看来,仁者就是善良和博爱的属性,当再看看孟子的话,他说仁者不仅是充满善良和爱意的人,更重要的是,仁者是智慧的,而人格魅力就是其霸气了。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再来回味他的话,很明显的是我们都可以明白他说的话,他就是说关爱他人的人,他将受到别人的关爱,尊敬别人的人,他将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虽然我们都很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作为圣言,它拥有重要意义。 仁者爱人不只是说给老百姓听的,那些古代的文人(可以泛指读书人,应该包括孔子孟子之类的人了),都很希望自己得到当时的统治者的赏识,大部分的文人的抱负是:倘若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则不仅能升官发财,还能高高在上,得到他人的膜拜。然而还有另一部分的人,他们是有着崇高理想的人,这就是我们说的圣人,他们期待着那一天尽快到来,如果统治者可以选择“仁者爱人“的思想,他们就是会善待百姓的,当然百姓的生活就会愈见幸福,而统治者则又得到百姓的爱戴,这是难得的安居乐业。刘备因为懂得人心的重要性,友好对待百姓,最终获得人民的爱戴,秦朝灭亡的悲剧无不与秦始皇的暴政有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的深远意义在这些典故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代企业的发展,马云的阿里巴巴非常成功,甚至拥有阿里巴巴股份的员工因为阿里的上市而成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往前说,阿里成功后,马云并没有独揽股份,而股份的分散则会使他更赢得员工的信任。团结合作,上下一心正是使得公司不断强大的原因。 因此,直到今天,上千年的儒家圣言仍然不会遭遇淘汰,这说明真理是不会因为历史的改变而改变的。我们大学生,二十几载过去了,我们一路在成长着,成长的道路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我们则需要有爱人的情怀,倘若相扶相持,集思广益,一路下来后,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则会很多。然而,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所谓爱人,并不是打着爱人的口号去帮别人作弊,去帮别人打架,如果没有本着理性的头脑,只有一颗火热的心,就会走错方向,其结果就在害人害己。因此,爱人也需要理性。 我们要知道的还有,我们要知道仁的根本是什么,我们看看孔子说的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也就是说,孔子办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 陈述。 ?“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 “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②(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 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也表明了孔子的通权达变。 ③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只有孔子的“志”最接近“仁”? ?子路轻财重义,心地单纯,光明磊落。颜子有善而不自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 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 ?子路偏于小圈子的荣辱,而颜回则心存人间大爱,其境界之高,是子路无法相比的。 孔子老安、友信、少怀,心怀天下,境界更高。 《君子之风》 ?①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 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②(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 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③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安贫乐道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 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 这一比喻义的? ?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 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仁者爱人

第一课仁者爱人 原文: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 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⑤。”(《论语·颜渊》) 2、仲弓问仁⑥,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⑦,使民如承大祭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 怨,在家无怨。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3、樊迟问仁⑩。子曰:“爱人。” 问知11。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12。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13”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14,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15!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16。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17,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8?”子曰:“其‘恕’乎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20?”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21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①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②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归,称许,赞许。③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④目,条目,详情。⑤不敏,指资质愚钝。事,从事、实行。⑥仲弓,及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⑦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⑧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⑨在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有人。家,古代大夫的家族。⑩樊迟(前505或515—?),名须,字子迟,春秋时鲁国人(也有人说是齐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或三十六岁。○11知,通“智”。○12达,明白,了解。○13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直,正直,公正,这里指正直公正的人。错,通“措”,安排,安置。诸,“之于”的合音。枉,邪恶,这个指邪恶的人。○14乡,通“向”,先前。○15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16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皋陶(gāo yáo),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在四方部落首领的推举下,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驩(huān )兜、三苗四人。尧去世后,他继了位,咨询四方部落首领,挑选贤人治理民事,还选拔治水有功的禹做继承人,是深受儒家学者推崇的明君的典范。皋陶,又写作“咎繇”,夏禹的贤臣。○17伊尹,商初大臣,尹是官名,伊是名字(也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挚)。据说他是家奴出身,做有莘(shēn)女的陪嫁到了汤那里。汤先是让他做了“小臣”,后来又让他管理国政,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夏桀。○18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19大概是“恕”吧!○20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吧?○21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 17

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

百家争鸣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 (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主流思想是什么呢? 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导入新课】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概念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

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XX为您带来的是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他的内容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首先说,孟子是孔子非常优秀的学生,“仁者爱人”的提出,更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体现。写作已经开始,我只好不得已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我想到,仁者爱人的首要观点是对人出发,他并不是对待金钱又或其他事物,说明人是儒家重要表达对象。其次是爱人,爱,当然不是指喜欢之类的异性之间的关系,爱,应该是种仁慈,是说我们要怀有慈悲之心去关爱他人。爱人的主体是仁者,说明爱人是仁者的重要体现,而他反过来却也暗示着仁者是爱人的这一属性。原本在我但看来,仁者就是善良和博爱的属性,当再看看孟子的话,他说仁者不仅是充满善良和爱意的人,更重要的是,仁者是智慧的,而人格魅力就是其霸气了。孟子说:“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再来回味他的话,很明显的是我们都可以明白他说的话,他就是说关爱他人的人,他将受到别人的关爱,尊敬别人的人,他将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虽然我们都很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作为圣言,它拥有重要意义。 仁者爱人不只是说给老百姓听的,那些古代的文人,都很希望自己得到当时的统治者的赏识,大部分的文人的抱负是:倘若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则不仅能升官发财,还能高高在上,得到他人的膜拜。然而还有另一部分的人,他们是有着崇高理想的人,这就是我们说的圣人,他们期待着那一天尽快到来,如果统治者可以选择“仁者爱人“的思想,他们就是会善待百姓的,当然百姓的生活就会愈见幸福,而统治者则又得到百姓的爱戴,这是难得的安居乐业。刘备因为懂得人心的重要性,友好对待百姓,最终获得人民的爱戴,秦朝灭亡的悲剧无不与秦始皇的暴政有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的深远意义在这些典故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代企业的发展,马云的阿里巴巴非常成功,甚至拥有阿里巴巴股份的员工因为阿里的上市而成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往前说,阿里成功后,马云并没有独揽股份,而股份的分散则会使他更赢得员工的信任。团结合作,上下一心正是使得公司不断强大的原因。 因此,直到今天,上千年的儒家圣言仍然不会遭遇淘汰,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思考题一、阅读材料1.6(第一章),然后回答问题。 儒家认为“修身”与“学文”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孔子认为“修身”是“学文”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先要提高品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文化。一个人如果有大学问却无德行,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祸害无穷;一个人如果只有德行而无学问,对社会的贡献就会很有限。所以儒家强调以“修身”为本,以“学问”为用,两者不可偏废。 二、阅读材料4.15(第二章),然后回答问题。 1、结合注释,用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答: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恕”的理解。 答: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的基本途径。孔子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孩子,这就是行仁之道,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答: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三、阅读材料5.12(第三章),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与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正好相吻合吗?为什么孔子却说“非尔所及也”? 答:孔子提倡人人都应具有“仁爱”之心,但要达到生命的完美状态,那要穷其一生去追求。因而孔子语重心长地告诫子贡,你现在不可能完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阅读材料6.30(第四章),然后回答问题。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 答:“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答: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五、阅读材料5.26(第五章),然后回答问题。 1、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子路、颜渊、孔子的志向。并说说他们志向的差别主要在哪里?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复习课(用)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背诵1.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 “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4、明确“忠恕”内涵。 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复习重点: 1、总结并掌握该课出现的文言知识。 2、理解“仁”的内涵。 复习方法: 教师提示点拨,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纠正归纳。 复习时间: 两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形式朗读本课,背诵重点章节。 二、提示重点字词含义。 入:在家里道:学说被:通“披”忠:对人尽心竭力 事:止,仅达:使……达匡:匡正恕,对人仁爱宽厚 病:以为难施:夸耀,表白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病诸:病,担忧。盍:何不敝:使……坏 三、本课重要文言现象归类。 通假字 出则弟弟通悌可谓仁之方也已已通矣 被发左衽被同披与师言之道与与通欤宾前 吾道一以贯之何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学生分析宾前的三种格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虽敝之而无憾 老者安之少者怀之霸诸侯 不能死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一匡天下 【活用分析,生答。落实重点句子翻译。】 四、总结并记住本文出现的成语。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 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近义词有: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五、重要思想陈述 1、对“仁”的理解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2、“仁”的根本是什么?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 “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即“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仁”的更高程度是“圣”(智慧和道德达到最高境界) 子贡“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 5、“仁”的具体行为表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对待盲人的态度孔子做人态度的诚敬 6、“仁”的实行方法“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仁”以“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出现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重点字词的记忆。 二、分析考试比较题型,掌握出题方向,归纳答题思路。(6.30)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指导思路:结合所在语录内涵分类说明,最后总结归纳具体不同之处。】 【展示答案:“仁”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积极为人”,而“圣”则是“博施济众”。“仁”与“圣”最大区别在于两者的境界不同。实现“仁”可从小处着手,实现“圣”却需要有仁心更要有实力。】 分析答案:概念落实+区别点明确+解析理由 三、分析《仁者爱人》各则语录主旨。 教师引导,全文结构框架图。 第一则“孝悌谨信仁爱”六字总纲,仁者基本修养第六则重人轻财 第二则“忠恕”仁字主要内涵第七则悯不幸 第三则恕道推己及人第八则助弱者 第四则忠道积极为人第九则尊重

论语之仁者爱人

《〈论语〉选读》复习四:“仁者爱人” 一、文化思想 1、仁道最基本的内涵是“忠恕”,这是待人的基本原则。所谓“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3、“仁”的实践表现是“爱人”,这是人本主义思想的发端。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天下人各得其安,尽显仁者风范。他重人不重财、悯恤不幸之人等举动都是“仁”的体现。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孔子的仁爱也由人及物,惠及一切。 4、孔子的仁爱观:由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见,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二、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章节,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1.(1)①“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为仁由己,侧重于修身;“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为政。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章节,然后回答问题。(6分) (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 (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生版练习)

《仁者爱人》 一、核心解读: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二、名句填空: 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 03·曾子曰:“夫子之道,。” 0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三、字词注音: 曾参.()取譬.()尧舜 ..()季路侍.()少.者怀之() 厩.焚()师冕.()齐衰 ..()敝.之无憾()一匡.天下() 瞽.者()沟渎.()桓.公()弋.不射宿()被.发左衽.() 四、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道一以贯.之贯:贯穿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舍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食:吃饭 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信,小信 解析:选B B项,“施”应解释为“夸耀,表白”。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 C.愿无伐善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解析:选D A项,“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C项,“善”,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3.对下面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选A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4.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尧舜其.犹病诸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③己欲立而.立人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选B①②中的“其”均为副词,表推测语气;③为连词,表并列关系;④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条》公开课教案

《信条》教案 一、导入新课 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是在哪里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的?”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老人继续说:“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方分一半给小伙伴;永远不要打人;东西要放整齐;要知害羞、有廉耻之心;午饭后要休息一会儿;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要相互团结、彼此扶助;要始终保持一颗惊喜、好奇的心……”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富尔格姆的信条。(信条的含义) (明确:信守的准则;认真遵循的准则) 二、作者介绍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信条》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这部散文随笔集极富哲理性,曾成为美国年度第一号畅销书。 三、文本探究 ㈠诵读·初步感知⒈学生自由朗读(带着以下问题朗读) ⒉思考、讨论:(1)概括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主要阐明了什么道理?) (2)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了什么? (3)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讨论、回答) 提示:信条:。 (1)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2)“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3)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道理。这些信条告诉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 并且坚实可靠”,可以适用于家庭、工作和社会。 ㈡再读·体悟:学生齐读幼儿园规则部分,标出序号(共十六条) 思考讨论:你对那些信条感受最深?谈谈理解。可以旁批的形式在书上写下来。 ㈢分享感受 ⒈研读“十六条” 师:很多同学都画出了感触较深的信条,有些同学已经把感悟写在课文上了,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一谈感悟。哪一条或者哪几条信条对你感触比较深,是怎样的感悟? ⑴有东西大家分享。 仁爱。分享就是给予,分享能给人带来快乐。能够与人分享或说共享,要有相当高的境界,中国早有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工。敝之而无憾”的志向和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 ⑶不打人。文明。不粗鲁、不野蛮,不残忍。人要摆脱兽性,趋仁向善。

论语选读读本

《论语》选读 第一章仁:仁者爱人 (一) 樊迟①问仁②。子曰:“爱人。”问知③。子曰:“知人④。” ①樊(fán)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他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②仁:二人成仁,即待人要亲善、关爱。《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仁可以视为全德”。 ③知:通“智”,智慧。 ④知人:了解人。 (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②。” ①.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②反是:和这相反。 (三) 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②仁,斯仁至矣。” ①仁远乎哉:仁德难道离我很远吗? ②欲:想要,希望。 (四)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①里:住处,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 ③焉得知: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 (五)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虽之④夷狄⑤,不可弃也。” ①居处恭: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恭,端正。 ②执事敬:工作严肃认真。执事,担任工作。 ③忠:忠心诚意。 ④之:去,到,往。 ⑤夷狄:边远蛮荒之地。 (六) 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 ①当:面对。 ②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要谦让。让,谦让。 (七)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喜好。 ②恶:厌恶,讨厌。 (八) 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③矣仁!” ①巧言:花言巧语。

②令色:伪善的面貌。 ③鲜(xiǎn):少。 第二章德:君子怀德 (一) 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⑤。” ①怀:思,思念。 ②德:道德,品行。古时写作“惠”,从字的构造看,由“直”,“心”两个部件组成。“直”是“值”的本字,相遇,相当之义;“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德”字的本义为心、行之所值,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价值观。 ③土:土地,乡土。 ④刑:法度,规范。 ⑤惠:恩惠,利益。 (二)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①喻:知晓,明白。 ②义: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③利:财利,利益。有人认为这里专指从事生产、交易等所得的超过本钱的收获。 (三) 子曰:“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 ①骥(jì):良马,千里马。这里比喻杰出的人才。 ②称:称颂,赞美。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 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zh ì 。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 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1.子曰:“事父母几j ī 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要干错事,]就要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地劝说。如果他们不愿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但不能违背道理,为他们操劳,也不要怨恨。” 2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担忧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我死的时候就干巴一个人(就是说他是独子),子夏就说:商朝的时候就有人说了,富贵生死都是说不定的事,君子为人处世,毕恭毕敬做到没有一点失误,对待别人恭恭敬敬尽到礼数,周围人都会待见这样的哥们,谁都愿意把它当兄弟,所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君子,然后君子还怕没兄弟么?” 四.学 学而不厌 2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hu ì 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24.子曰:“吾有知zh ì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2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个白天不进食,整个夜里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是徒劳无功,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26.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 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己矣。” 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仁者爱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4357310.html, 《论语》:仁者爱人 作者:徐小跃 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5年第02期 摘要孔子及其《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主要命题是“仁者爱人”,精神实质是“爱”。爱有孝悌之爱,忠恕之爱,惠民之爱。忠恕之道,尤其是恕道是人与人相处的“絜矩之道”,是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有心,有情,给 予,尊重,宽容,此十字是爱的本质内涵。阅读《论语》,品味仁道,倡导爱人,是欲实现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愉悦精神,快乐人生,安顿生命之目的。 关键词孔子《论语》仁忠恕爱 分类号 G256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Benevolent Loves Others Xu Xiaoyue Abstract Confucius has “Ren”(benevolence) as the core category of his thought and his work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idea of “the benevolent loves others” as proposition, love as the essence of spirit. Love should be showed in the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love,loyalty and forgiveness ,as well as benefaction to people. The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especially forgiveness, 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interpersonal rule, characterized by cultural spirit of contemporary value, and enriched in the eternal charm, which is borderless, spaceless and timeles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love can be represented by the following words,that is to say, mind, emotion,giving, respect and tolerance. The reading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 understanding the way of benevolence and advocacy of the love of people can help us realize the goal of purification of mind and consciousness, forming character from studies, spiritual pleasure,happy life and peaceful life. Keywords 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Love. 引子 我首先谈我们南图阅读节,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第五届阅读节了,前四届分别就《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展开了阅读和讨论。应该说,通过研读,收效甚好。南图阅读节已然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一个品牌。如果说前四年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文学方面的话,从今年开始,未来四年我们分别将就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经典展开研读。也就是说,南图阅读节从文学名著转到了理论思想经典。我们围绕寄寓孔孟老庄思想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逐次进行深入阅读。读书学习,其终的究竟为何?这是每一位阅读者首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读书是学问,教人如何读书更是学问。而何者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练习(含答案详解)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含答案)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 B.友直,友谅.,友多闻(原谅) C.君子喻.与义(明白) D.克己复礼(约束) 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A.己欲立.而立人(自立) B.回虽.不敏,请事斯大语矣(即使) C.君子无终食间违仁(违背) D.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临近) 3.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合而言之,道也 B.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必也狂狷乎 C.我未之见也得之不去也 D.有杀身以成仁不以其道 4.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未见好仁者今之从政者殆而 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狷者有所不为也 D.尧舜其犹病诸其李将军之谓也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 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B.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C.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D.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下列句子没有兼词用法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 B.人心叵测 C.尧舜其犹病诸 D.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如也 D.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8.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是己而非.人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 D.克.己复礼为仁攻之不克.也, 9.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者几希 B.恻隐 ..之心,人皆有之 C.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D.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 10.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 A.颠沛 ..必于是 B.吾党之直异于是 .. C.天之将丧斯文 ..也 D.为此诗者,其知道 ..乎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A.仁之实,事.亲是也 B.君子不器. C.言必信.,行必果 D..旷.安宅而弗居 12下列句子没有特殊句式的一句是() A.吾何为不豫哉 B仁也者,人也 C.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D万钟于我何加焉13.下列句子没有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不病人之不己如也 B.今也或是之亡也 C.我未之见也 D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14.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A.“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以仁来规定礼,礼是仁的基础,靠仁来维护。 B.“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他认为比生命更宝贵的就是“仁”。 C.“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天性,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对任何事情都经过自己的思考,不盲目附和,小人没有独立见解,不讲原则。 15.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孟子认为君子对于万事万物的爱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也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B“君子不器”,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要担当治国安邦之重任,需要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方面。 C.“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孔子认为不能奉行中庸之道,就应该采取狂妄冒进或者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谈的是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君子只追求义,反对为个人谋利益,而小人只追求个人利益,无义可言。 卷Ⅱ(共4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