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二、名句填空:

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0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03·曾子曰:“夫子之道,。”

0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05·子曰:“岁寒!”

0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07·子曰:“知之者,;好之者,。”0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09·子曰:“,小人长戚戚。”

10·子曰:“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三、字词注音:

曾参.(shēn)取譬.(pì)尧舜

..(yáoshùn)季路侍.(shì)少.者怀之(shào)

厩.焚(jiù)师冕.(miǎn)齐衰

..(zīcuī)敝.之无憾(bì)一匡.天下(kuāng)瞽.者(gǔ)沟渎.(dú)桓.公(huán)弋.不射宿(yì)被.发左衽.(pīrèn)

四、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悌,兄弟友爱

(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披,披散

(3)与师言之道与./ 管仲非仁者与.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使动用法,使…立;使…通达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敝:使动用法,使……破(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使动用法,使……安逸(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纲:名作动,用纲捕鱼

(5)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霸:使动用法,使……称霸(6)尧舜其犹病.诸!病:意动用法,以……为病(7)泛爱众而亲仁.。仁:形作名。仁人。

3、解释一词多义:

施(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施恩

(2)愿无伐善,无施.劳。施:夸耀,表白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强加

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济:周济,帮助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病(1)尧舜其犹病.诸!病:对……感到为难

(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病:生病

一(1)吾道一.以贯之一:一个中心,一个基本观念(2)一.匡天下一:完全

及(1)赐也,非尔所及.也。及:达得到,做得到

(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到

方(1)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方法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方:方圆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道义,礼仪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方:在,当

事(1)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事:致力(一说,止,仅)(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实践,做

(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事:侍奉

(4)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事:事情

道(1)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道:学说

(2)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道:规矩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训导

(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治理

(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道:道德

(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志向

4、解释其他字词:

(1)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忠:忠诚无私,尽心竭力。恕:宽厚体谅,推己及人(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3)愿无伐善

..。伐善:夸耀长处。施劳:夸耀功劳。

..,无施劳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怀:关爱

(5)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作:起身站立。趋:快步走。(6)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相:辅佐。匡:匡正。

(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如果没有

(8)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小信

(9)自经

..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经:上吊自杀,自缢。

五、虚词整理:

而(1)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而:表并列,而且,并且。

(2)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而:表并列,而且,并且。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表递进,进而,而且。

(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而:表转折,却。

(5)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而:表转折,但是,却。

其(1)尧舜其.犹病诸!其:表推测,大概

(2)民到于今受其.赐。其:代词,他的

(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其:表推测,大概

以(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连词,用来,来

(2)吾道一以.贯之。以:介词,用

之(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之:结构助词,的

(3)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之:代词,它

(4)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5)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之:代词,他们

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于:介词,对,向

(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于:介词,在

六、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宾语前置句

(2)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省略句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状语后置句

(4)吾道一以贯之介宾前置句

(5)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七:翻译句子:

(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我不愿别人把什么东西强加给我,我也愿意不强加给别人。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3)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何止是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

(4)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经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落为蛮夷了吧。

(5)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恩赐。

八、思考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对管仲的评价,子贡和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请作简要说明。

3、联系上面四则文字,谈谈你对孔子仁爱观的理解。

【答案】

1、忠恕思想。即为人处世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不一致。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仁者,因为他不能为公子纠而死,反而去辅佐公子纠的政敌桓公。而孔子则认为管仲是个仁者,因为他不拘小节而通达大义,成就了“一匡天下、泽被万民”的千秋伟业。

3、孔子仁爱观的核心是爱人,标准是社会利益和百姓利益。仁的起点与根本是“孝悌”,仁的成就与圆满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境界。实现仁德的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广行恕道。先从修身做起,克服私欲,正心诚意,言行端正,彬彬有礼;再从身边的人、近边的事做起,爱自己的父母长辈,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亲人的那份纯正之爱扩展开去,去爱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乃至天地万物。但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是在礼仪规范下的有差别的仁爱,而不是无差别的兼爱与博爱。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1) 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2) 摄:兼任。 (3) 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4) 反坫: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答案】

1、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却肯定管仲有仁德。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子贡的观点,认为应该

忽略管仲不知礼节的过错,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这就说明孔子的仁爱观是通达权变的,而不是偏执凝滞的。

(三)阅读《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技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请结合名家点评,说说儒家学说中对“修身”与“学文”的关系有着怎样的认识【答案】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致力于为人孝悌诚信、做事认真,博爱民众,亲近仁人。如果还有闲暇和余力,则用来学习文化典籍。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而把书本知识放在第二位。“修身”应是“学文”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人如果有大学问却无德行,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祸害无穷;一个人如果只有德行而无学问,对社会的贡献就会很有限。所以儒家强调以“修身”为本,以“学文”为用,两者不可偏废。

(四)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具体指什么

2、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原文,来解释“忠”“恕”的内涵。

3、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4、孔子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孔子的这种思想是否还行得通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一”具体是指“忠恕”的思想。

2、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4、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依然是现在社会的处世箴言。它让我们认清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应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只强调一己的利益,过于自私自利,后果只会是损人而不利己;而如果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更能考虑别人的发展,进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便是双赢的智慧。

(五)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对易中天教授的这一解读,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

易中天教授认为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仁德的基础,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忠恕之道”是实践仁德的方法,所谓“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

九、推荐阅读: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现代社会仍在广泛使用的带有“仁”字的成语多半出自儒家经典,如“见仁见智”“志士仁人”“仁民爱物”“取义成仁”“仁至义尽”等。而儒家典籍中“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已经基本成形、成熟。

《论语》中“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知曰:‘某在斯,某在斯’”两章中看出,所谓“仁”,不过就是想人所想、推己及人而已。一个仁人,必然体谅他人的困难,体会他人的痛苦。这是“仁”的底线。

作为一个普通人,做到体谅他人,已经难能可贵,绝不可说他“无仁”,但作为一个有更高道德追求的仁人,仅仅做到这一点似乎还不够。他推己及人,不仅要推爱至“他人”,更应推爱至“人民”。所以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给予这种行为高度肯定,认为其不仅已经达到“仁”,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

当然这还不是“仁”的最高境界。假如一个人推己及人,推爱至“国家”,那他就是拥有更高道德境界的仁人。子贡质疑管仲:“管仲原来是公子纠的臣子,但在齐桓公逼杀公子纠的时候,他非但没有为公子纠死节,反而投靠并辅佐了齐桓公,他能算是个仁人吗”孔子给了他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当然算。”孔子的理由非常简单,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之能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得以过上相对太平的日子;假如没有管仲,中原华夏文明早就被周围的蛮夷夷灭了。一个能稳定天下、维护文明、造福百姓的人怎能说不是仁人呢至于他没有遵守的小信小义,那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仁”还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推爱至万物、自然、宇宙、天道。孔子的弟子用充满敬仰的心情记下了孔子的娱乐休闲表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为什么要郑重地记录孔子钓鱼、射猎的做法因为这一做法体现了孔子对非我族类的鸟兽虫鱼的仁爱之心。“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一种尊重生态伦理的做法,是一种体察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做法,是一种符合天道的做法。

由此可以看出,“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心理、行为,但它却有不同的层次,低的层次可能较易达到,高的层次能达到,但却相对较难。正因如此,孔子不断鼓励自己的弟子向“仁”的高峰攀登。有弟子心生畏难情绪了,他给予鼓励,告诉他们要做“仁人”并不难,只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宽容待人就可以了。有弟子心生骄傲自满之心了,他当即泼以冷水——你到达“仁”的境界还远着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但并不是玄乎又玄,无法捉摸的,它有其外在表现,那就是“礼”。孔子将“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一礼节性表现视为自己迈向“仁”的境界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什么孔子会这样认为呢因为“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因此,仁者必然是知礼的,知礼者必然是有“仁心”的。

仁者——恭宽信敏惠

“仁”字从拆字意义上理解是“两个人”或“人与人”,两个人相处,人与人之间,最佳

的境界是什么,当然是相爱,领导爱群众,群众爱领导;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哥哥爱弟弟,弟弟爱哥哥,丈夫爱妻子,妻子爱丈夫,大家和和睦睦,亲亲热热,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所以,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樊迟问仁),孔子不加思索的回答:“爱人。”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子张问仁),孔子回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说,请讲具体一点,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虎》)

1、所谓“恭”,就是对人恭敬有礼。人与人相爱,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那就彼此之间讲礼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礼貌的人总是受人欢迎,傲慢的人总是被人讨厌,别人对我们有礼貌,我们的心理就会产生愉悦,对我们无礼,就会感到伤心。实际上,礼貌不仅是一种社交礼仪,也是心灵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将心比心,见面多礼让、多微笑、多寒暄、多打招呼。

2、所谓“宽”,就是宽容。这是“爱人”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是“宽容”,自己所不想做的,不要叫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3、所谓“信”,就是诚信。诚信是孔子思想重要的内容,并把它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没有诚信,容易伤害别人,但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因此,诚信,不仅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不仅是爱人,也是爱自己。

4、所谓“敏”,就是做事勤快。在孔子思想中,做事勤快总是和说话谨慎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因此,说话谨慎也是“仁”的一个重要内涵。

5、所谓“惠”,就是施与恩惠。人与人之间,不能只讲爱、礼貌和宽容这些精神的东西,君王对臣子的鼓励和表扬,也不能只停留在几句好话和一张纸上,物质奖励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孔子那里,“爱人”还表现为一种经济上的实惠。——王语道《〈论语〉赏析》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钱更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价值观却成倍地下降;我们的社会都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之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

记得曾读到一则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个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老夫妇邀他共度圣诞节,遭到推辞后,竟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杳无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说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电话找到失主后,失主没有半句感谢之词,竟还要求他把钱包送还失主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捐款,却也愤慨在他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于现在有些中小学生不知“雷锋”为何人!

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暧昧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要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这是我见过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们明白了感激的力量与回报的感动。

一位女士把自己430元稿费,很随意地捐给了西北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但这位女孩却把她的恩德深深地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写信——虽然这位女士已忘了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让人欣慰。

我们感叹华农大学生小李的爱心,更为那个四年级的女生深深感动;我们感叹大批青年出国深造,更感叹他们中不少人回国报效的高尚。

西方有位哲人说:“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所以基督教有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它让我们可以遥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 01为政以德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举 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鳏 ⑶无乃尔是过与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⑵曰:“富.之。”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 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 ..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 季氏将有事 .......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 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 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 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 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 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 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 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 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

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任 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1、弟子问仁 、重点字词 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 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 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 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 词 6.樊迟未达达:明白 、通假字 1. 错:同“措”,放置 2. 乡:同“向”,刚才 、词类活用 1. 直:正直人,形作名 2. 立:使.... 站得住 3. 达:使……行得通 4. 远:远离形作动 四、古今异义 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 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 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 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 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 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

五、特殊句式 (一)状后: 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 选于众 (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 、重点字词 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 4、 士不可以不弘毅 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 8、 盍:何不兼词 逾:逾越,矩:规矩 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 闻:名望,名声 色:外表,取:趋向、求 怀:留恋 、通假字 有:同“又” 三、词类活用 2、立身处世 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 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使动 安:使? 使……信任 怀: :使?……怀念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 在… …之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 形作名 意志 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 名作动,立志 1.吾 信: 同“凋”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重点字词 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2、说:通“悦”,愉快。 3、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乐:快乐 5、知:了解、理解。

(完整word)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诲人不倦》(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 ①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的原则。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 ③教学相长理念。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互有助益的过程。 ④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 二、名句填空: 1·子曰:“不愤不启,,,则不复也。”★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由也兼人,。”★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1-30为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内容,31-55为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有:同“又”。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

高考语文《论语 选读》各课思想总结 精华版

《<论语>选读》课文知识点梳理 ——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 (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 第一课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第一章为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入太庙,每事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君子不器 第二章修身篇 温良恭俭让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三戒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恭,宽,信,敏,惠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人而不仁,如礼何 德不孤,必有邻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以约失之者鲜矣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诲人不倦》(重点版) 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2月编号07 一、核心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 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 ①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的原则。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 ③教学相长理念。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互有助益的过程。 ④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 二、名句填空: 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名言名句)《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名言名句)《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01.言必信,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02.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0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0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0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0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0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0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0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0.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2.不迁怒,不贰过。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 考纲解读 《〈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 【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 “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也问马,只不过是后问。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建立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石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法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完整版)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 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 四、分块解读 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答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0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003 敬鬼神而远之 00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005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006 未知生,焉知死 007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 00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010 鸟兽不可与同群 011 无可无不可 01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01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014 吾日三省吾身 0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16 不迁怒,不贰过 01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19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0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022 小不忍则乱大谋 023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 巧言令色,鲜矣仁 02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26 朽木不可雕也 027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028 子不语:怪、力、乱、神 029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030 仁者,其言也切 031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032 邦无道,危行言孙 033 知其不可而为之 034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035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036 君子有三戒 037 乡原,德之贼也 038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039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040 不学诗,无以言 041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042 有事弟子服其劳

043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04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045 礼,与其奢也,宁俭 046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047 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048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049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050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05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052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053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054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05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056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05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05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5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061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06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063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064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苏教版《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01为政以德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举 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鳏 ⑶无乃尔是过与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⑵曰:“富.之。”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 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 ..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 .......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 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 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 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 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 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 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文章中包括:求学篇、立志篇、品德篇、处世篇,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论语》经典名句解读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能听到有关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更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以后,能经常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养的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力

则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外出就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修行实践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再在书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说:“只知道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孔子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可以担当别人的老师。”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车没有輗,小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行走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真题汇编(教师版)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真题汇编 一、(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示例:我认为这一教学原则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首先,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这能使学生要模仿和学习中得到教育;其次,言传有时不如身教,高尚的行为比单调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学原则1分;评析2分:对教学原则简要分析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的评价1分。) 解析:句(1)之意是要发奋读书,举一反三。句(2)之意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言外之意是学生要主动学习。学生要根据教师教的自己探索。即学生主体原则、注重身教原则。 二、(10浙江)《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答案示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