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第1讲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第1讲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第1讲

论语卷一 学而第一

论语卷一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1.10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优选稿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注:常见的名句要知道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繁简体、英文对照),学而第一

論語 论语 CONFUCIAN ANALECTS. 學而第一 学而第一 BOOK I. HSIO R. 【第一章】【一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二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一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HAPTER I. 1.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2.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3.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第二章】【一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二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二章】【一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二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HAP. II. 1. The philosopher Yu said, 'They are few who, 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 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 2. 'The superior man bend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radical. That being established, all practical courses naturally grow up.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CHAP. III. The Master said, '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论语学而第一拼音版

论语 学而第一 1.子 z ǐ曰 yu ē:学 xu é而 ér 时 sh í习 x í之 zh ī,不 b ù亦 y ì悦 yu è乎 h ū。有 y ǒu 朋 p éng 自 z ì远 yu ǎn 方 f āng 来 l ái ,不 b ú亦 y ì乐 l è乎 h ū。人 r én 不 b ù 知 zh ī而 ér 不 b ú愠 y ùn ,不 b ú亦 y ì君 j ūn 子 z ǐ乎 h ū 。 2.有 y ǒu 子 z ǐ曰 yu ē:其 q í为 w éi 人 r én 也 y ě孝 xi ào 悌 t ì,而 ér 好 h ào 犯 f àn 上 sh àng 者 zh ě,鲜 xi ǎn 矣 y ǐ; 不 ( b ù ) 好 h ào 犯 f àn 上 sh àng ,而 ér 好 h ào 作 zu ò乱 lu àn 者 zh ě,未 w èi 之 zh ī有 y ǒu 也 y ě 。 君 ( j ūn ) 子 z ǐ务 w ù本 b ěn ,本 b ěn 立 l ì而 ér 道 d ào 生 sh ēng ; 孝 ( xi ào ) 悌 t ì也 y ě者 zh ě,其 q í为 w éi 仁 r én 之 zh ī本 b ěn 欤 y ú 。 3. 子 z ǐ曰 yu ē:巧 qi ǎo 言 y án 令 l ìng 色 s è,鲜 xi ǎn 矣 y ǐ仁 r én 。 4. 曾 z ēng 子 z ǐ曰 yu ē:吾 w ú日 r ì三 s ān 省 x ǐng 吾 w ú身 sh ēn :为 w èi 人 r én 谋 m óu 而 ér 不 b ú忠 zh ōng 乎 h ū,与 y ǔ朋 p éng 友 y ǒu 交 ji āo 而 ér 不 b ú信 x ìn 乎 h ū,传 chu án 不 b ù习 x í乎 h ū 。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 学而第一》菁华选粹 白话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解:孔子说:「学习修养自己和福国利民的学问,又能够适时地实行,岂不是很令人欣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解:一个关怀世道人心的君子,必定很专注、很用心于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好了,人道自然因此产生。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应该是仁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解:孔子说:「刻意说出甜蜜中听的话,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那样的人很少有仁心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解: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

划事情,有没有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我所传授的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解:孔子说:「做一个学生,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出外应当恭敬师长,做事应谨慎说话要诚信,对众人要平等友爱,特别应该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此修行还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功。」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白话解:子夏说:「一个人,能用尊敬贤能的人,来替代爱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主时贡献心智不余其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诚信不欺,这样的人,纵使他谦虚地说没有读过书,我也必定肯定他很有学问。」 『贤贤易色』另解:娶妻重德而轻色。(明夫妇之伦)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威严,不为人尊敬,肯向学就不至于顽固粗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不要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复习课(用)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背诵1.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 “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4、明确“忠恕”内涵。 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复习重点: 1、总结并掌握该课出现的文言知识。 2、理解“仁”的内涵。 复习方法: 教师提示点拨,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纠正归纳。 复习时间: 两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形式朗读本课,背诵重点章节。 二、提示重点字词含义。 入:在家里道:学说被:通“披”忠:对人尽心竭力 事:止,仅达:使……达匡:匡正恕,对人仁爱宽厚 病:以为难施:夸耀,表白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病诸:病,担忧。盍:何不敝:使……坏 三、本课重要文言现象归类。 通假字 出则弟弟通悌可谓仁之方也已已通矣 被发左衽被同披与师言之道与与通欤宾前 吾道一以贯之何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学生分析宾前的三种格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虽敝之而无憾 老者安之少者怀之霸诸侯 不能死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一匡天下 【活用分析,生答。落实重点句子翻译。】 四、总结并记住本文出现的成语。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 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近义词有: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五、重要思想陈述 1、对“仁”的理解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2、“仁”的根本是什么?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 “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即“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仁”的更高程度是“圣”(智慧和道德达到最高境界) 子贡“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 5、“仁”的具体行为表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对待盲人的态度孔子做人态度的诚敬 6、“仁”的实行方法“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仁”以“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出现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重点字词的记忆。 二、分析考试比较题型,掌握出题方向,归纳答题思路。(6.30)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指导思路:结合所在语录内涵分类说明,最后总结归纳具体不同之处。】 【展示答案:“仁”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积极为人”,而“圣”则是“博施济众”。“仁”与“圣”最大区别在于两者的境界不同。实现“仁”可从小处着手,实现“圣”却需要有仁心更要有实力。】 分析答案:概念落实+区别点明确+解析理由 三、分析《仁者爱人》各则语录主旨。 教师引导,全文结构框架图。 第一则“孝悌谨信仁爱”六字总纲,仁者基本修养第六则重人轻财 第二则“忠恕”仁字主要内涵第七则悯不幸 第三则恕道推己及人第八则助弱者 第四则忠道积极为人第九则尊重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注释】①习:温习。②说:通“悦”,愉快。③愠:恼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品格高尚的人吗?” 【原文】有子曰:“其①为人也孝悌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③本④,本立而道⑤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①其:应该。②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③务:专心致力于某事。④本:根本、基础。⑤道:规范、秩序。 【译文】有子说:“如果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规范、秩序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应该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子曰:“巧言令①色,鲜矣仁!” 【注释】①令:美善。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讨好的表情,(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①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①省:反省。②身:自身。③忠:尽心竭力。④信:诚实。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原文】子曰:“道①千乘之国,敬②事而信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 【注释】①道:治理。②敬:慎重、严肃。③信:守信。④以时:根据时节。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事而且(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且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①而信,泛爱众,而亲②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③。” 【注释】①谨:谨慎。②亲:亲近。③文:文献、知识。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做事)谨慎而且(说话)诚实,广泛地去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

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本人为您带来的是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他的内容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首先说,孟子是孔子非常优秀的学生,“仁者爱人”的提出,更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体现。写作已经开始,我只好不得已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我想到,仁者爱人的首要观点是对人出发,他并不是对待金钱又或其他事物,说明人是儒家重要表达对象。其次是爱人,爱,当然不是指喜欢之类的异性之间的关系,爱,应该是种仁慈,是说我们要怀有慈悲之心去关爱他人。爱人的主体是仁者,说明爱人是仁者的重要体现,而他反过来却也暗示着仁者是爱人的这一属性。原本在我但看来,仁者就是善良和博爱的属性,当再看看孟子的话,他说仁者不仅是充满善良和爱意的人,更重要的是,仁者是智慧的,而人格魅力就是其霸气了。孟子说:“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再来回味他的话,很明显的是我们都可以明白他说的话,他就是说关爱他人的人,他将受到别人的关爱,尊敬别人的人,他将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虽然我们都很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作为圣言,它拥有重要意义。 仁者爱人不只是说给老百姓听的,那些古代的文人,都很希望自己得到当时的统治者的赏识,大部分的文人的抱负是:倘若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则不仅能升官发财,还能高高在上,得到他人的膜拜。然而还有另一部分的人,他们是有着崇高理想的人,这就是我们说的圣人,他们期待着那一天尽快到来,如果统治者可以选择“仁者爱人“的思想,他们就是会善待百姓的,当然百姓的生活就会愈见幸福,而统治者则又得到百姓的爱戴,这是难得的安居乐业。刘备因为懂得人心的重要性,友好对待百姓,最终获得人民的爱戴,秦朝灭亡的悲剧无不与秦始皇的暴政有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的深远意义在这些典故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代企业的发展,马云的阿里巴巴非常成功,甚至拥有阿里巴巴股份的员工因为阿里的上市而成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往前说,阿里成功后,马云并没有独揽股份,而股份的分散则会使他更赢得员工的信任。团结合作,上下一心正是使得公司不断强大的原因。 因此,直到今天,上千年的儒家圣言仍然不会遭遇淘汰,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 本文简介 《学而》就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就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与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就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与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与而与,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 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与练习,不就是很愉快不?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就是很令人高兴的不?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不?” 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就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就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与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就是不就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就是不就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就是不就是复习了呢?” 5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瞧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她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她已经学习过了。” 8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

论语之仁者爱人

《〈论语〉选读》复习四:“仁者爱人” 一、文化思想 1、仁道最基本的内涵是“忠恕”,这是待人的基本原则。所谓“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3、“仁”的实践表现是“爱人”,这是人本主义思想的发端。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天下人各得其安,尽显仁者风范。他重人不重财、悯恤不幸之人等举动都是“仁”的体现。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孔子的仁爱也由人及物,惠及一切。 4、孔子的仁爱观:由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见,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二、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章节,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1.(1)①“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为仁由己,侧重于修身;“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为政。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章节,然后回答问题。(6分) (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 (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另译】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自我赏析】 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自我赏析】 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自我赏析】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生版练习)

《仁者爱人》 一、核心解读: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二、名句填空: 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 03·曾子曰:“夫子之道,。” 0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三、字词注音: 曾参.()取譬.()尧舜 ..()季路侍.()少.者怀之() 厩.焚()师冕.()齐衰 ..()敝.之无憾()一匡.天下() 瞽.者()沟渎.()桓.公()弋.不射宿()被.发左衽.() 四、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讷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朋:通凤,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译文: 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道一以贯.之贯:贯穿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舍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食:吃饭 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信,小信 解析:选B B项,“施”应解释为“夸耀,表白”。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 C.愿无伐善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解析:选D A项,“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C项,“善”,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3.对下面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选A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4.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尧舜其.犹病诸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③己欲立而.立人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选B①②中的“其”均为副词,表推测语气;③为连词,表并列关系;④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

论语?学而第一 (共十六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子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也。”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选读读本

《论语》选读 第一章仁:仁者爱人 (一) 樊迟①问仁②。子曰:“爱人。”问知③。子曰:“知人④。” ①樊(fán)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他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②仁:二人成仁,即待人要亲善、关爱。《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仁可以视为全德”。 ③知:通“智”,智慧。 ④知人:了解人。 (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②。” ①.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②反是:和这相反。 (三) 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②仁,斯仁至矣。” ①仁远乎哉:仁德难道离我很远吗? ②欲:想要,希望。 (四)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①里:住处,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 ③焉得知: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 (五)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虽之④夷狄⑤,不可弃也。” ①居处恭: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恭,端正。 ②执事敬:工作严肃认真。执事,担任工作。 ③忠:忠心诚意。 ④之:去,到,往。 ⑤夷狄:边远蛮荒之地。 (六) 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 ①当:面对。 ②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要谦让。让,谦让。 (七)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喜好。 ②恶:厌恶,讨厌。 (八) 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③矣仁!” ①巧言:花言巧语。

②令色:伪善的面貌。 ③鲜(xiǎn):少。 第二章德:君子怀德 (一) 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⑤。” ①怀:思,思念。 ②德:道德,品行。古时写作“惠”,从字的构造看,由“直”,“心”两个部件组成。“直”是“值”的本字,相遇,相当之义;“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德”字的本义为心、行之所值,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价值观。 ③土:土地,乡土。 ④刑:法度,规范。 ⑤惠:恩惠,利益。 (二)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①喻:知晓,明白。 ②义: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③利:财利,利益。有人认为这里专指从事生产、交易等所得的超过本钱的收获。 (三) 子曰:“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 ①骥(jì):良马,千里马。这里比喻杰出的人才。 ②称:称颂,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