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的发展及其现状

心理学在的发展及其现状
心理学在的发展及其现状

心理学在的发展及其现状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肉的理想,白菜的命。肉的理想,白菜的命。白马啊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内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张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宗教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来华后,学会中文,着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着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1552—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1582—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着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内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宗教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1582—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1633,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364—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内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

性,但有些具体描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在中国当时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事。因为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理器官,而无视脑的作用。由于上述传入的有关西方心理学思想流传并不很广,知道的人也不多,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不大。

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约在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由于中国经历了清代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曾与世隔绝,西学中断。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被世界列强宰割,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重要城市设立“教会学校”。中国最早到这类学校上学,并由教会送去美国留学的有容于(1828—1912,广东珠海人,曾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和颜永京(1838—1898,上海人,牧师)。他们在美国首次学习了西方心理学课程,容于184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省(Massachusetts)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时,由布朗女教师(Miss Rebekan Brown)教授学习心理学。其次,颜永京于1854年赴美留学,1861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甘比尔镇、建阳学院(Kenyon College, Gambier,Ohio)学习过心理学课程。回国后于1878年,他在上海圣约翰书院任院长,主持院务兼教心理学课,他边教边译了美国海文着的心理学(Joseph Haven《Mental Philosophy》),汉译书名为《心灵学》,于1889出版上本(下本未付印),原着者海文(1816—1874,牧师,曾在Amherst College 教心理学和Chicago Theological Seminary教神学)的着作,沿用了康德(,1724—1804)把心理活动分为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进行阐述。它和我们现今所说的心理学大体相当,尽管当时在西方,心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从内容上看,其中有不少见解都是可取的,显出哲学心理学的进步趋势。但因海文本身是牧师,他的思想观点没有脱离宗教神学的羁绊。颜永京翻译海文着的哲学心理学是中国第一本汉译心理学书。虽然颜永京早在1878年圣约翰书院时即讲授心理学课程,并首先汉译《心灵学》一书,但中国开设心理学课程可能还较此稍早。在1876年山东登州文会馆(教会学校)改为学院时,分备斋(三年)和正斋(六年)两个学部,正斋第六年设有心理学课。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在中国教育系统最先开设的心理学课。

在颜永京译海文着《Mental Philosophy》之前,日本近代着名哲学家西周(1829—1897)于1875年也翻译了海文的同一原着《MentalPhilosophy 》,成为日本第一本心理学译书,书名译称《心理学》,这是西周首次使用“心理学”一词,由他所命名。后来,“心理学”名称才由日本传入中国。在1896年着名学者康有为(1858—1927)编《日本书目志》时,在中国首次出现汉译“心理学”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的科学心理学(或新心理学)传入中国是从20世纪初,清末实行新教育制度开始的。1902—1903年清政府制定学校章程,在师范学校中设立心理学课,这时出版译着的心理学书逐渐多起来。由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改革旧教育,仿效日本的新学制,所用教科书也是译自日本的教科书,所以这时主要翻译了日本的心理学(即日本编译的西方心理学),自编的心理学也主要参考日本心理学的内容,译着作者也多为留日学者。有的学校还聘请了日籍心理学教师,如当时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就有日籍正教习服部宇之吉,他是到中国来的第一位日本心理学教师,现存有他讲述的《心理学讲义》中文本,约在庚子辛丑间(1900—1901年)出版或稍迟在1902—1903年出版。书中依心理活动的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论述的,并为当时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内容。这一本心理学讲义也是中国最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书。因此,可以说日本对中国接受西方心理学起了桥梁作用,或说日本是西方心理学传入和引进中国的一条间接渠道。与此同时期,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直接渠

道中,有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1877—1927)于1903—1904年间曾在师范院校教心理学课,并且直接翻译了西方心理学,他从英文重译了丹麦海甫定着的《心理学概论》(Hoffding《Outling of Psychology》)。这是一本内容充实的着作,全书共七篇,百余章节。先论述了心理学的对象及方法等问题后,分述了知识的心理学、感情的心理学和意志的心理学。其内容吸收了当时科学的新成果,明确提出“心理学必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可成为哲学的一部分”。介绍“用实验法研究在生理学与心理学之间产生的一种新科学——精神生物学或实验心理学”。这本译书在1907年首次出版,后来又再版十次,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这时期促进西方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还有着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1904),他在1907—1911年留学德国,曾在莱比锡大学(Leipzig University)学习三年,当时正是冯特(,1832—1920)在莱比锡创立科学心理学的全盛时期,蔡元培曾亲自听过冯特讲授心理学和哲学史。回国后,他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直接推动了心理系和心理研究所的设立。积极提倡和发展心理科学。他主张把心理学的实验法应用于教育学,认为“从前心理学附入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他对应用物理方法,生理方法研究心理学极为重视。这种思想对后来中国的心理学发展是有深远影响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版的心理学教材更多了,其中陈大齐(1886—1983,北京大学心理学、哲学教授)于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这是中国自编的最早的大学丛书,它比较全面地反应了冯特时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科学水平。他在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在1917年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陈大齐曾简要地向中国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审判心理学等。

3中国心理科学的创建与早期发展

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在“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下,科学文化有了发展,心理学也引起了社会上的进一步注意,到欧美留学专门学习心理学的人逐渐多起来。他们回国后从事心理学教学和译述,介绍西方心理学各学派的理论,也有少数心理学者开始进行心理学研究,并建立心理系和心理学研究机构以及心理学学术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创办心理学刊物。这个时期由于受抗日战争时局变化的影响,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时作时停,使中国心理学发展深受挫折。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第一辈心理学者以热心和毅力奠定了心理学的发展基础,在中国创建了心理科学。这个时期划为三个阶段分述:

3.1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

1920年前后,中国的第一辈心理学者唐钺(1891—1987)、陆志韦(1894—1970),陈鹤琴(1892—1982)和张耀翔(1893—1964)等赴美留学,相继归国,分别在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教授心理学课,当时开设有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测验、教育统计等课程,他们开始介绍西方心理学,引进儿童心理测验等,使西方心理学从此广泛地传播开来。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系,并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在这一年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不久,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心理系改为东南大学心理系,成为当时中国有独立心理系的唯一大学。这时心理系的学生在学科上有两种趋向:一是注重教育的学科,一是注重理科的学科。这种趋向至今犹在。1924年大夏大学,192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27年中央大学、燕京大学,1929年辅仁大学等均先后建立了心理系或教育心理系。

1921年成立了最早的中华心理学会,这是现在的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当时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的暑期教育讲习会的学员发起,征求了心理学教授参加,于

讲习会结束时在该校的大礼堂举行了成立大会。张耀翔当选为会长。中华心理学会会员最多时有235人,其中大学教授20人,中学教职员52人,其余为专科及大学学员。该会举办过一些学术演讲等。

1922年1月,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50余篇。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至此,中华心理学会也没有活动了。

20年代,心理学在中国尚处于开创阶段,在《心理》杂志上很重视国外心理学的动向,刊载西欧、日本心理学的发展情况,系统介绍西方心理学史及主要学派,如冯特、詹姆斯(,1841—1910)的心理学思想;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及华生(. 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的文章。1923年郭任远(1898—1970)着《人类的行为》出版,这是中国最早论述行为主义的着作。1928年肖孝嵘(1897—1969)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Gestalt)这一译名,从他开始使用。教育心理学方面,有学习心理、差异心理、教授法、天才教育、异常儿童教育、德育教育、赏罚问题等文章。1923年艾伟(1890—1955)开始研究汉字心理。1924廖世承(1898—1970)编撰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儿童心理方面,包括有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儿童个性,外国儿童心理研究等文章。1925年陈鹤琴着《儿童心理之研究》,这是中国心理学者最早以观察实验研究儿童心理的着作。在心理测验方面,有介绍各种智力测验、教育测验、职业测验的材料并编制测验50多种,当时测验极为盛行。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0年首次开测验课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这是中国正式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验的开始。1922年二人合着《智力测验法》出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还将心理测验作为入学考试科目。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已翻译、订正和应用进行千余人的测验。1926年艾伟开始研究中学生国文理解能力,编制白话文言两种测验等。在社会心理方面,有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迷信心理、善恶心理的调查研究,从民众舆论进行的民意测验等。1924年陆志韦着《社会心理学新论》,这是中国心理学者首次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的论着。在变态心理方面,有关于梦的研究、睡眠和催眠术以及异常心理的介绍文章。动物心理方面,有对鸦、鸽、蚁的观察描述等。关于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论述心理学的对象、范围、方法、分类等基本问题的文章;另一是有关感知觉、记忆、想象、注意、言语、思维、情绪、动机、个性等问题,多是模仿或照搬国外的一些试验,作偶然的观察,很少用系统的精密的科学方法。

3.2第二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

这时中国的心理学校前一阶段已有显着的进步,全国已有十几所大学设立了心理系,并且有了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机构——中央研究院已于1929年5月在北京建立了心理研究所,唐钺首任所长。建所初期进行动物学习问题的研究和神经解剖研究。1933年迁至上海,由汪敬熙(1893—1964)任所长,研究工作主要侧重在神经生理的研究,1934年又迁至南京。1935年心理所与清华大学心理系合作进行工业心理研究,心理所还出版了自己的刊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所均在迁徙途中,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

30年代,先后成立了心理学的各种学术组织,并开展了学术活动。1930年艾伟等人提倡组织测验学会,于1931年6月21日正式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1932年5月创办会刊《测验》,共出版九期。1935年,有些心理学者、教育家、医生和社会学者发起组织心理卫生协会,并得到知名人士的赞助,于1936年4月19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这时期在北京的各大学的一些心理学者经常聚会,由陆志韦提议重新组织中国心理学会,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会后征求上海、南

京、杭州、广州的心理学工作者的意见,得到热烈响应。于1937年1月24日在南京举行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大会。选陆志韦等七人为理事,并办会刊《中国心理学报》。以上成立的三个学术团体组织都因抗日战争爆发,使它们的学术活动和刊物出版被迫停止。

30年代,在一些大学还出版了几种刊物,如中央大学心理系1934—1937年出版《心理半年刊》,这是中国第二种专门研究心理学的杂志;并出版《心理附刊》、《心理教育实验专篇》(1934—1939)。又如上海大夏大学心理学会1936—1937年出版《心理季刊》等。这时期的心理学杂志或刊物上,刊载了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反映出研究工作有较大进展,已开始广泛地开展基础研究,如生理心理、心理过程、比较心理等,并注重应用研究,尤其是教育心理的研究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开展了心理卫生工作和工业心理的研究。在生理心理方面,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和内分泌、皮电、脑电与行为关系等的研究。心理过程方面,研究较多的是视知觉包括汉字知觉和图形知觉与错觉等,还有记忆的研究,如记忆限度、倒摄抑制问题等实验研究。儿童心理方面,初生儿的实验研究,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包括知觉、想象、言语、思维、兴趣、行为等的发展研究。比较心理方面,有白鼠学习能力的研究,用鼠类和婴儿进行辨别图形大小及明度的实验比较研究,鸟类胚胎行为的研究等。在心理测验方面,结合当时实际需要,第二次修订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修订墨跋量表和古氏画人测验等,编制了各种测验。在教育心理方面,汉字问题的研究,包括汉字字形、结构、排列方式,阅读与理解,音、形、意的相互作用,常用字的筛选等进行了调查实验。对英文、国文、算术等学科的教学心理、学习心理的研究;对中小学生个性品质与智力及学习成绩的关系、气质与教育的关系、年龄与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等,内容比较广泛且具特色。在变态心理方面,介绍西方有关心理失常、心理治疗、梦及弗洛伊德学说等,也开展一些心理咨询工作。1933年肖孝嵘着《变态心理学》出版,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本大学用的变态心理学书。对心理卫生开始重视,侧重在教育上的应用,提倡学校和家庭必须应用心理卫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开展问题儿童诊察所,大学开设心理卫生课,1936年首次出版章颐年着《心理卫生概论》大学用书。工业心理学方面,介绍西方工业心理学的译文最多,以及苏联的实业心理学研究情况;1935年陈立等人在机械厂和纺纱厂进行工人培训和改良工作环境的调查研究;并着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学专着《工业心理学概况》。

3.3第三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由北京迁至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有哲学心理学系。中央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由南京迁至四川重庆。因战争迁徙,部分书籍及实验仪器遭炮火损失,严重影响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这时期心理研究所集中研究胚胎行为的发展问题和动物脑髓切片比较研究。1944年汪敬熙出版《行为之生理分析》研究专着。中央大学于1940—1945年出版《教育心理研究》杂志,共出版十期。内容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实验研究结果及教学问题和方法的讨论,间有教育学、生理学、神经学、统计学等方面的论着,这是40年代唯一的心理学刊物。1940—1946年在重庆还建立了一个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郭任远任所长。研究工作主要在美国进行,从事胚胎生理、视觉生理的研究等,国内研究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等。1942年在重庆还成立中国心理建设学会,并出版会刊《心理建设》杂志,共出版五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次年一些大学及心理所相继复原,恢复了心理系和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心理学界的中心主要在昆明和重庆两地,开展的心理学工作继续了抗战以前所进行的研究,重视并强调心理学在各方面的应用,突出表现在:(1)积极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如艾伟在1940年主办学习实验班,研究观察中学阶段各学科学习的进展,进行新问题、新方法的教学尝试。他从事的汉字

问题研究一直坚持20多年于1947年撰写成书出版。(2)大力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视“心理建设”和人事管理心理的研究,进行中华民族心理研究和比较民族心理的研究,以发现中国人民的各种心理优点和特性,用于振作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气节。(3)广泛编制和应用心理测验,在学科心理和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对中小学各科编制测验。人事管理心理研究方面编制警政人员选拔训练的心理测验等。

心理学在中国,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虽然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而受到影响,但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奠定了自己的根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心理学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台湾省心理学情况见另文)。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很快地设置了心理学研究机构,重建了中国心理学会,将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团结组织起来,学习辩证唯物论哲学和巴甫洛夫学说以及苏联心理学,并试图改造西方的心理学。心理学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新生力量的工作都逐步开展起来,为心理学的发展打下新的基础。但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一场动乱全面扼杀了心理学。直至打倒“四人帮”之后,经过恢复又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心理学打破“禁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划为五个阶段分述:

4.1学习改造阶段(1950—1956年)

这时对心理学基本上完成了机构、人员调整和心理学科规划的制定。1950年6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处,同年8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心理研究所,1953年改为心理研究室。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设心理专业,在南京大学设心理系,各高等师范院校先后设立心理学教研室,心理学列为师院各系必修课,并聘请苏联专家讲学,教学均依据苏联的教本而抛开西方心理学。1955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时全国已有19个省级心理学会,共有会员501人。心理学会先办有内部《心理学通讯》(1953—1954),1956年创办会刊《心理学报》和《心理学译报》(1956—1958)。195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与南京大学心理系合并扩建为心理研究所。同年,在全国科学规划中,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制定了十二年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心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当时,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形成了学习辩证唯物论哲学和巴甫洛夫学说及苏联心理学的热潮,认为学习苏联心理学就可以建立起唯物主义的心理学。提出了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之下,巴甫洛夫学说基础之上改造心理学的口号。初步掌握条件反射实验方法,建立动物和人类条件反射实验室,验证巴甫洛夫学说的经典实验,并开展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评论和试探性的研究。在基本理论方面,探讨了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问题;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流派,如构造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展开批判。在生理心理方面,研究了动物的辨别活动问题,对狗和猿猴进行了复杂运动链锁反射实验,以及动物与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研究,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相互传递,动力定型的顺序反应等。实验心理方面,有运动知觉阈限和速度判断以及似动现象的研究。

4.2初步繁荣阶段(1957—1965年)

1957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对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脱离实际的倾向开展了对心理学如何联系实际,为经济建设服务问题的讨论。这使心理学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要密切联系实际的必要性,但也产生了偏向,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有所忽视,甚至将实验室也拆掉。1958年,科研人员“下楼出院”,纷纷到工厂、医院、学校等实际部门,开展了心理学联系实际的研究工作。在劳动心理、工程心理、医学心理和教育心理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推动了应用心理的发展。但1958年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某些人首先发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批判心理学资

产阶级方向”运动,用行动命令的方法支持“心理学是社会科学,有阶级性”的看法,批判“心理学是中间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观点,认为这是把人的心理“抽象化”、“生物学化”、“不要人的阶级性”,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应是人的阶级性、阶级意识,完全否定了人类心理的共同规律。还对心理学老专家当做“白旗”拔掉,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引起思想混乱,摧残了心理学工作,打击了心理学工作者的积极性。1959年纠正了这一批判运动的错误,开展了关于心理学对象、任务、方法和学科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学术讨论。并于1960年1月,中国心理学会举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时进行了总结,提高了认识,明确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应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把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上;同时不应忽视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心理学既要研究阶级的特殊心理活动的规律,也要研究人类心理的共同规律;在研究任务上心理学要研究是人的心理形式或反映过程而不是内容;在研究方法上,除阶级分析外还须并用其他方法;关于学科性质,多数人认为心理学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此时心理学工作虽遭到一时挫折,但经过澄清“批判运动”造成的思想混乱后,根据中国心理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的总结精神,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1959年9月至1960年7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与17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师范院校协作,开展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他们以“全日制中小学学制改革问题”为中心,广泛开展儿童心理,语文、数学教学心理和劳动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此协作的基础上,编写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大纲,这种研究协作推动了心理学的前进,并使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1960年9月,又继续进行了第二期协作。除教育心理学外,又增加了劳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脑电生理机制等方面的课题。

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并制定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五年研究规划,促进了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时期设心理学专业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学院等,培养了一批心理学专业人员。还编出了比较适合中国教学需要的三本心理学教科书:《普通心理学》(曹日昌主编)、《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主编)。

1962年3月,由国家科委、科学院和教育部组织制定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心理学也制定了十年规划。1963年12月召开了中国心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收到论文203篇。会上贯彻十年规划,明确分工和努力方向,为研究工作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会后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心理学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至196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科研人员已增至170人,新建了水平较高的实验室,配备了当时较先进的仪器设备,还开展了与国际心理学界联系,在解决工业、国防、医学、教育方面的综合性和关键性的心理学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时全国已有24个省级心理学会,共有会员1056人。《心理学报》已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已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受到国内外心理学者的重视。这时,在中国心理学界的学术研究、专业队伍、刊物和教科书的出版等各方面都显出了初步繁荣的景象。

这阶段的研究工作在基本理论方面,对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学科性质、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等进行探讨,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生理心理方面,研究狗对多维复合刺激的关系反射,猿猴对环境中重复的规律现象的识别;脑电图系统研究了“中国人脑电图谱”。实验心理方面,空间知觉研究大小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图形知觉、知觉恒常性等;听觉研究纯音阈限的测定、普通话语音的调查;记忆研究不同感觉通道(视、触、听觉)对识记的影响和不同识记方法的比较;其它还有触觉、动觉及错觉的研究等。发展心理方面,着重研究儿童年龄特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如类概念、因果概念、数

概念、空间概念的发展等,以及研究知觉发展、记忆能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等。教育心理方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儿童六岁入学问题的研究;小学语文的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研究;四则应用题结构的研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如汉字、算式、几何图形等)的感知和理解的实验研究;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问题的研究;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记忆、思维特点的研究等。翻译介绍程序教学的理论,并结合学校教学进行试验。还有关于德育心理的研究及对工读学校有过失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心理研究。医学心理方面,与医学工作者协作,对神经衰弱等慢性病以心理治疗为主进行综合快速治疗研究,并结合病因调查和病理心理实验;对针刺麻醉中的心理因素影响的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测查等。劳动心理方面,50年代后期,与工业部门协作对一些厂矿的事故和废品问题作过调查,分析事故原因,还对机械制造、炼钢、电子、纺织等行业改进操作方法、技工培训、促进创造发明、防止事故等作了研究。60年代重点转移到工程心理方面,开展铁路、水电站中央控制室信号显示的研究;教室和工业厂房的照度标准的研究及对仪表工业中表盘设计的工程心理学研究。此外,还进行航空心理方面的选拔、训练、飞行错觉的实验研究;对飞机座舱照明、仪表板信号显示及仪表信号排列的研究。

4.3停滞不前阶段(1966—1976年)

在“文化大革命”前夕,1965年10月姚文元(“四人帮”之一,当时化名葛铭人)发表文章污蔑心理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这是心理学界十年浩劫的前奏,也是1958年“心理学批判”偏差的继续和发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姚文元攻击心理学的文章被当做批判心理学的法典,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加以排斥打击。全盘否定了过去的心理学工作,污蔑心理学是“九分无用,一分歪曲”的“伪科学”,因而“心理学必须彻底砸烂”。于是撤消中国唯一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各大专院校的心理学教研室,停止开设一切心理学课程,拆毁实验室,勒令禁阅甚至烧毁有关图书资料;广大心理学工作者下放劳动,有的被迫改行,有的还遭到迫害。中国心理学事业处于完全停滞的状态。但在这黯淡的年月中,有少数人不畏艰险和困难,仍坚持心理学的着述工作。这十年使中国心理学加大了与国际心理学水平的差距。

4.4重新恢复阶段(1977—1980年)

十年动乱后,心理学重获新生,医治创伤,初步恢复起来。1977年6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正式恢复;8月在北京平谷召开了全国心理学学科规划会,重新调整了学科规划;11月恢复了中国心理学会的活动;教育系统的科研和教学组织也陆续得到恢复和发展,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心理系。心理学会重新组织自己的队伍,于1978年5月在杭州召开关于评论冯特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会议,落实了课题的协作计划。继后,举行第二、三届学术年会(1978年12月在保定;1979年11月在天津)收到论文和资料分别为248篇和400篇以上,反映了心理学新生后工作开展的盛况。在保定会上清算了姚文元对心理学的诬陷和不实之词,为心理学恢复了名誉。为适应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中国心理学会从1978年起先后分设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心理学基本理论、医学心理、体育运动心理、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工业心理、生理心理等7个专业委员会;以及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和文献编译出版委员会等。全国已有28个省级心理学会,共有会员1649人。恢复了会刊《心理学报》(1979)和《心理科学通讯》(1981),并创刊《心理学探新》(1980),《外国心理学》(1981)以及内部发行的专业性与地方性刊物。这时也开始与国际心理学界交往,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申请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并于1980年7月正式讨论通过为第44个会员学会。心理学各方面的工作复兴,说明基本医好十年动乱所造成的创伤,得以康复发展。这三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对冯特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研究,翻译介绍冯特的着作并对其工作做出评价;还评论国外(欧美和苏联)心理学思想和派别,注重

其新展加以系统总结。发展心理方面,对3—7岁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研究、超常儿童的调查、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等都是采取全国范围内的大协作方式取得了初步成果;还开展了低常儿童心理发展、个性发展等研究。对过去视为“禁区”的智力测验也开始进行试探。教育心理方面、研究品德教育的心理学问题和各科教学的心理学问题,特别是在过去程序教学基础上,结合中国教学实际开展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研究已取得显着效果。体育心理方面、也积极开展工作。实验心理与工程心理方面、对视觉研究中国人眼光谱相对亮度函数;中国人皮肤颜色的标准和记忆肤色的宽容度,常见色、记忆色的宽容度等以及视功能的实验。听觉研究噪声防护标准听力损伤;此外,还有对中国人深度视觉基本参数的测定等。医学心理方面,研究心理因素(包括暗示、注意、情绪等)在针刺麻醉和镇痛中的作用,皮肤痛阈变化的生物节律及大脑某些部位与针刺镇痛的关系等。生理心理方面,在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和生物化学基础上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用电损毁海马不同部位或海马内注射胰蛋白酶与核酸酶等手段,检查其对大鼠暗箱回避模式记忆的影响;还有心理药物研究,对有致幻作用的中草药进行动物行为实验的鉴定;对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及胼胝体传异功能、人类大脑两半球在听觉和视觉中的机能差异以及不同脑损伤病人在语言、记忆等方面的障碍进行神经心理学研究。

4.5稳定发展阶段(1981—1994年)

中国心理学在整个80年代和步入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心理学各方面的工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科研和教学工作逐步稳定发展。这十多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和变化。现将其心理学机构作一简介。

4.5.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已成为国内第一流心理学研究中心。现有高中级研究人员108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66人。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与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学文献情报等六个研究室。包括了十四个研究方向:动物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视觉心理、听觉心理、认知心理、生理心理、神经心理、医学心理、社会心理、心理学基本理论、工程心理、组织管理心理、心理学文献情报研究。课题经费自1984年起逐步改为科学基金制。目前,各研究室共承担了国际、国家级合作或基金课题约50项。1985年以来,心理所还开展了科技开发工作,先后建立了三个技术开发实体:心理学函授大学(已培养学员3万余人)、心理学书店和赛克洛新技术公司。心理所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授硕士、博士学位的单位,至1994年为止,培养研究生126人,已授博士学位8人(其中美国1人),硕士学位75人。现有博士导师16人,硕士导师50人。自1979年以来,心理所共获国家、省级和科学院的各种奖励成果3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2项。心理所于1998年建成现代化实验大楼,并建有各类实验室,备有计算机、高级统计分析软件及特殊实验设备等,为科研工作提供了优良条件。心理所还出版《心理学动态》杂志。在组织机构上已于1994年6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合作研究中心;继后,成立了“中科院心理所脑—行为研究中心”、“中科院心理所人类行为与发展实验室”和“中科院心理所人类信息加工青年实验室”,为到达21世纪将心理所办成一个开放性的,具有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的目标开始迈步前进。

4.5.2高等学校的五大心理学系:北京大学(1978)、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79)、杭州大学(1980)、北京师范大学(1981)和广州华南师范大学(1986)先后建成心理学系。它们的师资队伍充实,设备比较完善,教学和科研工作根据各自具有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侧重。

(1)北京大学心理系属理科,课程偏重于自然科学方面。现设普通心理和应用心理两个专业。科研重点为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临床心理

学,并设立心理研究所,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该系较早即与美国心理学工作者合作开展科研活动,现仍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系进行人员交流。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设有心理学专业,学生从报考理工科的考生中录取;并召收发展心理、普通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心理学专业内原设有发展心理研究室,于1985年成立华东师大心理研究所,该室为其一部分。1987年心理系又增设特殊教育专业。研究项目重点多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该系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建立合作研究关系。

(3)杭州大学心理系设有工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及普通心理、工程心理、管理心理、儿童与教育心理、生理心理五个教研室;并建立国家工业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工业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儿童生长发育和智能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系内招收工业心理博士研究生和普通心理、工业心理、教育心理硕士研究生。该系与美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学术交流或合作关系。

(4)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设有普通心理、实验心理、教育心理、公共心理学四个教研室,招收普通心理和教育心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研究重点是人类认知、教育心理、心理测量、教育社会心理学等。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还建立了儿童心理学研究所,除进行科研外,还编辑出版《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1985年创刊)。

(5)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主要有教育心理和发展心理两领域,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系内设有教育心理和发展心理实验观察室、普通心理实验室、心理康复中心和微型计算机室等。

其他院校还有东北、西北、西南、华中等高等师范院校建有心理专业;90年代以来,东北师大、华中师大已建立心理系。其他省、市、自治区高等师范院校均设有心理学教研室;有的师范大学也成立了心理研究所,如西南师大的心理科学研究所,江西师大的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等;或有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内设心理学研究室。

4.5.3中国心理学会也有很大发展。1981年12月举行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即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对中国心理学六十年进行回顾和总结。继后,又举行过三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984年第五届、1987年第六届、1993年第七届)。在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国内心理学发展蓬勃,出现了许多新分支。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国心理学会下属的分支专业委员会已增加为11个:即教育心理、发展心理、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学史、医学心理、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工业心理、体育运动心理、生理心理、学校心理、法制心理、心理测量。这11个专业委员会都有各自相对稳定的基本队伍,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有的专业委员会还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加速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此外,中国心理学会还在国内举办或协办各种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国心理学者与国外交往也日益增多。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荆其诚当选为国际心联执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徐联仓当选为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执委会委员;1992年荆其诚又当选为国际心联副主席;1994年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林仲贤被选入亚非心理学会执委会。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人数已发展到目前的3200人,年轻一代心理学工作者迅速成长。随着心理科学的日益发展,学科分支增加了许多新领域,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定期出版了六种心理学刊物,报导心理学的科研与教学成果。此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地方性的心理学会,各自开展活动。

除中国心理学会外,还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出版会刊《社会心理研究》(1990年创刊)。1985年心理学界与医学界共同建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出版会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创刊)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年创刊)。此外,心理学家与企业界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80年建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工程管理学界于1989年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会。在这些学会中,心理学家都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并在这些领域开展了心理学有关的研究活动。

4.5.4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建立的心理学科研和决策咨询机构。如北京市社会心理学研究所(1988)、沈阳市心理研究所(1994)等,为提高领导机关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坚信心理科学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将会不断的发展,更加繁荣。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 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 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 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著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 ,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 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 —1633, 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 ( A.Augustine , 364 — 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 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性,但有些具体描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在中国当时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事。因为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理器官,而无视脑的作用。由于上述传入的有关西方心理学思想流传并不很广,知道的人也不多,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不大。 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约在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心 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由于中国经历了清代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曾与世隔绝,西学中断。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被世界列强宰割,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地的重要城市设立“教会学校”。中国最早到这类学校上学,并由教会送去美国留学的有容于(1828 —1912,人,曾 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和颜永京( 1838 —1898,人,牧师)。他们在美国首次 学习了西方心理学课程,容于184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省(Massachusetts )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 )时,由布朗女教师(Miss Rebekan Brown )教授学习心理学。其次,颜永京于1854 年赴美留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至如今成为一门内容翔实、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的心理学还不到一百年时间。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以桑代克1913—1914年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观点。近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们对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受到心理学独立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高尔顿的个别差异研究、冯特的心理实验研究以及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的影响。詹姆士这位美国心理学之父,曾提出将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研究的主张,并出版论著《与教师谈心理学》。杜威这位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则提出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教育观。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中划时代的人物。在于他建立了S—R(刺激—反应)教育心理学理论范式。许多理论观点至今仍为人们所广泛引用。 桑代克之后,教育心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行为主义者的支配之下。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对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客观研究。操作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研究更系统、更全面客观,其学习理论观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中可以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他们都没有超出S—R范式。他们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集中于学习问题研究,应归于桑代克所提出的S—R范式之列。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韦特海默、考夫卡及苛勒为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顿悟学习理论,这和行为主义S—R范式及尝试错误学习形成鲜明的对照。 托尔曼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无论是行为主义的理论,还是格式塔的观点,他都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这使他的理论既具有行为主义的特征,又具有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并最终成为教育心理学中认知观的鼻祖。托尔曼以其认知学习实验闻名于世,这些实验包括符号学习实验、期待奖赏实验及位置学习理论及认知地图、中介变量、潜伏学习等重要概念,托尔曼的认知观得以建立。 皮亚杰提出其著名的认识论、认知发展理论及活动教学模式等,为此,皮亚杰被誉为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知理论主流受到皮亚杰的深刻影响。 60、70年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为S—R范式向认知范式的转变。 加涅对学习的层次、学习结果,学习的条件及学习过程作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及教学设计原理。 布鲁纳提出了他的发现学习重要概念。 奥苏伯尔提出了著名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观点,并对有意义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类型 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按其过程或按其结果分类,也可按其复杂程度分类。这里介绍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这同我们的德(态度)、智(认知)、体(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一致。 学习的认知结果包括三个方面: 1.言语信息。加涅指的既是知识也是能力。 2.智慧技能。加涅指的是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3.认知策略。加涅指的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一般过程的描述既有坚实的实验依据,又对教学过程富有指导价值。学习的发生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短时感觉贮存

心理学2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1 心理学2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 口唇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 肛门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 游戏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 潜伏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学逐渐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百多年的历史,各种心理学著作层出不穷。心理学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并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派别和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一、国外心理学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心理学的研究,这一点相比我国要早得多。在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比较高,心理学的派别分支也分得比较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政府的支持。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较高,政府大力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每年拨款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 (一)教育心理学。所谓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整个研究具有连续性。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个体个性的形成,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传授、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规律。(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的生物心理学探索的主要是动物和人类行为发生的过程和心里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规律。生物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例如条件反射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之大,心理学上著名的行为主义就是在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以来,生物心理学流派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研究理论,其

中比较出名的有功能系统学说。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产生是具有历史的意义的。行为主义一直以来,在心理学中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然而在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了计算机语言、语言学、信息论和控制论,并导致了心理学上的认知革命,行为行为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衰落,而认知心理学由此产生。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利用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 二、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学总体而言,起步较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历史上屡受挫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心理学的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并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人才与心理学和著作,并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 (一)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秉着谦虚的态度,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理念,并吸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实际,展开自己的研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生物心理学研究人的大脑和人的行为的科学。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来研究生物心理学,研究领域广阔,并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一是药物成瘾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环境复杂,药物成瘾问题比较严重,毒品交易时有发生。二是记忆与学习。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2020同等学历心理学申硕发展心理学考点梳理(15分)

?选择题知识点

?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真题)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聚合交叉研究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15年 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叫操作性条件反射 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最近发展区儿童智能发展现有水平与经过努力或成人帮助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同化(真题)同化是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顺应(真题)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07年 平衡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格赛尔儿童发展量表格赛尔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他提出了“成熟势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 成熟势力说格赛尔提出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双生子爬梯实验,顺序的16年 视实验涯吉布森 婴儿依恋(真题)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机能游戏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地、重复性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儿童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游戏的象征性机能这时还没出现。 建筑性游戏指儿童为了建成某种东西而对物体,如积木、木块、沙子等进行的操作。在建筑性游戏中已表现出了游戏的象征性功能。 假装游戏假装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性色彩,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10年元记忆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 规则游戏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参加;这种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座山实验基于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的视角和观点。 守恒实验基于“液体守恒”等试验,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自我中心性皮亚杰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提出的,认为儿童是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看问题,认识不到他人的过程,并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和看到 自我概念一个人最自身存在的体验,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13年 类包含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类包含认识能力。譬如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 道德认知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观点采择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10年 机能游戏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地、重复性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儿童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游戏的象征性机能这时还没出现。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讲名目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二、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设计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㈠观看法 ⒈定义 在个体的成长进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受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打算地对被观看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进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观看法。 ⒉分类 观看能够在自然情境中进行,通过对儿童青青年的行为作直截了当的观看与记录,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属于自然观看法;如果观看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则为操纵观看法。 ⒊注意事项 ⑴在“单盲”情形下,观看的成效才较为客观可靠。 ⑵幸免观看者的偏见,即观看要客观、真实,观看者不应受儿童其它心理特点的阻碍。 ⑶预备观看单(checklist),并及时做好记录。 ⒋评判

要紧优点是被观看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且研究者的操作简便易行。 要紧缺点是观看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看者能力和其它心理因素的阻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讲明其缘故是什么。同时,研究人员只能被动地等待心理行为的发生,而不能主动地操纵其发生。 观看法常常被用来作为发觉咨询题的一种前期研究方法。 ⒌进展心理学研究动态——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 随着实验室实验和测量法的兴起,观看法曾长时刻受到冷落。然而,近年来由于实验室实验固有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之习性学理论阻碍的持续扩大,观看法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大量运用。 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的缘故有五: ⑴由于观看法能够提供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形,因此它回击了对心理学研究描述性不强的批判。 ⑵观看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⑶幸免了实验室实验中实验变量的操纵可能遇到的伦理咨询题。 ⑷现代化电子技术为观看法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录像带能够重播、慢放,能够对被观看的行为事件进行认真、准确的编码分析等。 ⑸新的统计方法使研究者能够对观看所获的数据做出因果推断。 ㈡调查法 ⒈定义 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形。 ⒉分类 调查可采纳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咨询卷调查,也称咨询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由研究人员事先拟好咨询卷,被调查者在咨询卷上回答咨询题。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interview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_詹启生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及未来发展趋势 詹启生 乐国安 (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 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 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 量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 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 中图分类号:B 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5-0027-07 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格根(K.J .Gerg en)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 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而社会心理学创立时间为1908年,比心理学建立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产生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自我问题的研究,首先还得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中收稿日期:2002-03-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BS H029) 作者简介:詹启生(1966—),男,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乐国安(1946—),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 27·2002年第5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现在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点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亚力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亚里士多德的这些哲学思想影响到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的心理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受近代哲学思潮对心理学的影响最大的是17到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若那笛卡尔迪卡尔有两个观点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他提出了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第二,他把统一完整的心理与人体分开而陷入二元论的错误,但是笛卡尔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当时对动物和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的研究。它的反射的概念等思想对心理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前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先驱,后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洛克坚决反对底卡尔的天赋观念,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同后天经验中获得的。 英国经验主义演变到18到19世纪形成的联想主义的思潮,代表人物有詹姆士.米尔约翰.米尔,贝恩等。它们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

系列活动的解释原则,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 第二点,生物学和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唉,现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11年,英国人柏尔和法国人马戎弟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差别。1840年,德国人雷蒙德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1850年,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兹永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项研究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1869年,英国神经学家杰克逊克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技能界限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弗利兹与希兹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功能,发现动物的运动行为。是有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支配的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分区的认识,而且对于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个时期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为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觉问题奠定了基础。这一切对于心理学说脱离哲学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心理学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怀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7131 次更新时间:2001-05-25 14:31:00 进入专题:王登峰心理与医学● 王登峰 主讲人简介:王登峰教授,1965年2月出生;1990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 我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谈两个问题,第一是心理学从脱胎于哲学到今天100多年的历史中,心理学的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是从心理学的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看;第二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人在三个生存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这里主要是希望能够对心理学的发展和未来做一个勾画。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应用的角度:第一个阶段是作为装饰品出现,那时人们研究心理学是出于好奇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即调味品阶段,此时心理学看上去是有用的,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被人们忽视,尚未对人们生活或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第三个阶段,心理学在社会和人生发展中成为必需品。比如在心理健康领域,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目标之一,此时心理学越来越起到必需品的作用。另外,人力资源也离不开心理学,也体现了心理学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进心理学发生这样的变化呢?首先人们对心理学研究日益深入使其具备了可以为社会所用的内在条件。其次,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对自身的关注,开始依赖于对人本身素质的提高。在人类生存过程中社会对人本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与社会分工有关,不仅需全面的知识,也需深厚的个人素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心理学的作用才日渐体现出来。目前国内对心理学的应用是比较有限的,主要是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卫生,另外在经济领域还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但西方心理学的应用则更广泛一些,有的直接用于军事,有的还用于心理战。所以西方对心理学的应用更为深入和具体一些。 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最初被称为泥瓦匠的心理学,因为其不是把人作为整体而对人的某些特点进行研究。在心理学进入科学之前,更多的是一种思辩,但当其进入科学范畴,则开始用宏观方法研究,此时研究的多是较为简单的心理过程。比如反应时的研究,这是人的一种心理特点,反映人们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此时心理学还是将人之特点劈开,一个个研究,这与西方实证主义研究取向较为接近。因为当时对整体难以把握时,就将其打碎,研究每一个碎片,再将其拼和。当我们研究一个物体时,这样做还是可行的。但将其用于心理研究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研究方法会使我们失去很多重要信息。 第二个阶段是将人作为整体研究。典型的即是人格研究。我们知道,人比无生命物体复杂,因此作为整体研究难度很大。于是有三种方法:第一是将人的特点与动物做比较。因为很多试验在人身上无法做,便在动物身上来做,将人与动物行为类比。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观点都是从动物行为而来,他这种研究方法又被称为对人类自尊心的第三次打击。生态学家认为动物行为与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于是提出“动物的标记行为”,这样的行为在人类中也是有的,只不过人的行为具有更多的灵活性。精神分析理论后来便有一种假设,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跟他最看重的对象建立并保持一种密切联系,这就是人类的对象联系理论。第二种方法是将人与机器类比,将人脑比作电脑,出现了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人脑加工过程类比于计算机加工过程。行为理论心理学认为,人是作为环境的产物,受制于人所生活的环境,人就是对外界的应答反映。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机械的观点,也是由于不能把握人的复杂的内部过程,同时又不能单独对某种心理过程研究导致的。第三种方法是人本主义,人既不等同于动物,也不等同于机器,人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既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先天的生

心理学在的发展及其现状

心理学在的发展及其现状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肉的理想,白菜的命。肉的理想,白菜的命。白马啊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内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张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宗教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来华后,学会中文,着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着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1552—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1582—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着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内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宗教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1582—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1633,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364—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内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建构主义取向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主题,如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合作成长;减少教学评估的参照标准等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主张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层面入手来考察人的心理、行为机制。在后现代主义指引下涌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如:跨文化研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以及学科教学心理、网络教学等。 教育心理正在研究什么? (三)认知主义取向 如:学习迁移、先前知识的作用、群体练习与分散练习、认知负荷、整体学习和局部学习、信息存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和元认知、记忆术等。 近年来还有四个重要领域是认知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热点问题,即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教师效能、班级或学校效能等集体效能、交互教学、基于计算机等各种学习网络使用方面的研究)和动机研究。 (四)人本主义取向 强调对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多元的方法论、多学科的融合、跨文化的整合来达到目的,采用多维度、多途径对整体的人进行研究。 (五)行为主义取向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一)理论观点多元融合 (二)研究设计质量结合 (三)研究情境生态化 (四)研究视角多样化 (五)研究对象“全人化” (六)研究方法综合化 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技术的某些新进展 一、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 设计型实验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到的教育设计。它采用了“逐步改进”的方法,要求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然后根据效果和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从而形成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 这种设计型实验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情境(如学校)中进行,其中会涉及到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研究者并不去努力控制各种干扰变量,而是在自然情境中考察设计方案中的各个要素的实施状况,从而实现学习环境设计的最优化。 二、网络实验 在网络发展的早期,研究者所设置的在线实验室可以随时招募被试以分派到处理条件中接受测验。而现在的在线心理学实验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实验。 电子邮件经常被用来传递实验处理和记录那些通过传统渠道所获得的被试的反应。电子邮件和其他匿名交流技术也能用于实验室或教室范围之外的研究。 如,在另一项通过言语说服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由指导者设计用以激励自我效能感的电子邮件短信既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也能提高学生随后的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