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

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

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

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

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

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

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

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

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

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

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

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

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

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呢

谣言往往有以下特点:

1、“预报”的地震震级很大,发震时间、地震很具体,如“某某市”、“几月几日”要发生地震。

2、说外国人、某专家或某地震机构作了预报。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预报。

地震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

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曾成功预报出辽宁海城等地震。但

目前我们只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还不能预报所有的

地震。特别是临震预报,远远不能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

震预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

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因此,地震消息传来时,千条万条,千万记住最基本的一条;地震预

报消息,只听政府的。

对待地震谣言,我们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第四部分地震来了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学校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

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

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

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

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

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

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

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

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

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

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第五部分:地震的自救互救

当灾害来临时,我们不仅要掌握灾害基本知识,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人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下面我们来简单学习关于自救和互救的知识:

一、自救:

它要求被埋压人员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

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许多少年儿童被埋压,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

和顽强的意志,坚持挺住,临危不乱,化险为夷,终被营救,保住了性命。

二、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窒息,立

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

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

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

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一、在学校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

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

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

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

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

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

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二、在家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

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

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

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

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

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避震

安全提示: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

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

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1、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距、震源深度

答: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

2、什么叫极震区、等震线、宏观震中、地震波

答:震中附近振动最大,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不是震中所在处,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一些的地方,这里常称为宏观震中;地震时震动是以波动的形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这种因地震产生的波动,就是地震波。

3、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力量大小的一种标度,它和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有关,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

4、什么是裂度

答:裂度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中区的裂度最大,叫“震中裂度”。裂度的大小,是根据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一次地震对各地方的影响不一样,因而裂度也就不同。

5、裂度和震级及震源深度之间有何关系

答: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裂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裂度则各地不同。裂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

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如岩石的性质、岩层的构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虽然较小,但极震区破坏则较

为严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裂度则不太高。

6、地震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地震可以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天然地震又可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三大类。地球上发生次数最多、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是

构造地震。

7、浅源、中源、深源地震如何划分

答: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

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一年内全球所有地震

能量的释放,有85%来自浅源地震,而且发生在地下5-10公里范围内的

地震居多。

8、什么叫远震、近震、地方震

答: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围内;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

9、什么是地震序列有哪些类型

答:在地震学的研究中,把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在相近地方的一系

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根据地震的频度和释放的能量,一般分为三

种类型:主震型─主震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

以上。根据主震前后是否有前震和余震的情况,又可分为前震──主震

──余震型和主震──余震型;震群型──这类地震没有突出的主震,主

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孤立型──其主要特点是既无

前震,又无余震。

10、一年中地球上的地震有多少

答: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一年约五百万次,但99%都是人感觉

不到的小地震,有感地震约五万次,但造成较大破坏的强烈地震平均每年

只发生十几次。

11、地震活动有没有周期性为什么

答: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是有周期性。但每个周期的长短是有差别的,其原因是一次或一系列大地震把某个地震带内所积累的能量释放得差不多了,因此,必须再积累一个时期才能再发生大地震,这样就出现一个相对

平静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长短,取决于那里地壳运动的强烈程度。

12、地震有前兆吗

答: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

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

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

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

温异常等等。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

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并。

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

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

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13、为什么地震前地下水会发生异常变化

答:地下水是地壳的组成物质之一,它被储存于地壳含水层、岩石孔隙、溶洞中。随着地震过程应力应变增强,地壳变形以及小破裂的发展,地下水将以一个很活跃的因子显示出地震前兆异常,包括水位、水压力、流量、水温、地下水的化学成份等异常变化。中国、日本、美国、前苏联等主要地震研究国家都把地下水观测视为有前景的主要前兆手段。

14、大震前地下水可能出现什么异常变化

答:大震前出现如下异常变化:(1)天大旱时,地下水猛涨。如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7级地震前,一个地区旱情十分严重,直到当年年底还久旱无雨。可在强震发生前六、七天,有几口水井的水位突然显著上升,甚至有的井水还溢出井口。(2)多雨季节地下水猛降。如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前,天津地区连日中雨和大雨,可是在7月17日晚和18日早晨,天津南部地区地下水位却突然大面积下降。

15、观测水位变化有几种方法

答:三种,即手测、浮漂自记式、水压自记式。

16、地震前地下水有哪些物理、化学异常变化

答:在正常情况下,地下水一般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地震前,地下水突然发浑、变苦、变咸、变甜,或具有其它臭味。也有的井水在地震前变成黑色,黄绿色等。其原因是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成份发生变化。

17、利用地下水位变化预报地震时,应注意排除哪些干扰因素

答:降水(下雨、下雪)、干旱、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河水水位变化等。

18、如何识别宏观异常

答:自然界的许多奇异变化,并不都是地震前兆,要注意识别地震异

常和非震异常的区别。一般地震前的宏观异常有如下几个特点:(1)宏观

异常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控制,多呈条带状,象限状或与本地区地质构造线

分布有关;(2)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有集中性,体现出种类多,范

围广,数量大。

19、地震前可能发生哪些宏观现象

答:可发生的宏观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

20、地声有什么特征,与哪些声响容易混淆

答:地声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它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或几秒钟。地声多是一种沉闷的声音,如雷声、炮声、撕布声、狂风呼啸声、山洪咆

哮声、拖拉机和重型汽车开过来的声音等。地声容易与风声、雷声、汽车

和拖拉机及飞机的轰鸣声及其它噪声相混淆。

21、地光有何特征

答:综合目睹者的描述可知,地光的形状有条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闪光状和弥漫状等。颜色有兰、红、白、黄、橙、绿等,此外还有一

些复合色光,如银白色、白紫色、绿青色等。地光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

多数可持续几秒种至几分种,极个别也可持续到半个小时左右。

22、地光与哪些光象容易混淆

答:地光容易与流星、信号弹、电弧光、磷光、焰火、城市上空的反

射光及失火等光象混淆。

23、地光与霞光有何区别

答:它们的区别在于:⑴在出现的时间方面,如果深夜看见彩云,可

以排除霞光的可能性;⑵在形态方面,如果“空中红光练”、“有红光如

绳注下”等光象可以认为不是一般的朝霞的晚霞;⑶在持续时间方面,地

光通常出现比较短促,而霞光出现的比较长。另外,霞光出现的位置比较

固定,而地光却是任意的。

24、地震之前穴居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

答:穴居动物如鼠、蛇、蚯蚓等,其异常表现为冬眠期间大量出洞,

有的冻死在地面,活动规律反常;有的成群结队、携幼搬迁;有的惊叫、惊慌、烦燥;有的反应迟钝、呆痴、不怕人等。

25、地震之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泥鳅、金鱼、鲨

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

游水面;有时深海的鱼游到浅海,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

朝天,甚至死亡。

26、哪些地面动物地震之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地震之前兔、猫、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可分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或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27、地震之前哪些飞行动物有异常反应

答:鸽、观赏鸟类、家禽、雉等均有异常反应。表现为惊飞、惊叫、不进巢(窝架等)、不进食、鸡活动频繁、乱闹、乱叫、像有黄鼠狼侵扰一样;鸟类则撞笼、改变栖息方式、或呆滞无神。

(完整word版)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

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 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 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 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 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 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 个5 级地震,震级相差0.1 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 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 地震叫余震

地震知识科普

1、从地震发生到建筑倒塌一般只有12秒的时间【无论多强的地震,地震的发生到建筑的倒 塌一般都是12秒的时间,也就是说从你感到地震到被埋你只有12秒左右的时间逃生】。 2、全世界有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3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中南部瓦尔迪维 亚的9.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33千米。 3、中国有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50年8月15日中国西藏墨脱县发生的8.6级地震。 4、全世界有记录的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的8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了82万人至83万人遇难。 5、中国建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的7.8级地 震和7.1级地震【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官网的数据显示这次地震是由一次7.5级和一次7.4级 地震组成的,第一次主震是发生在北京时间凌晨03时42分,第二次主震是发生在北京时间 傍晚18时45分】,两次地震共造成了24.2万人遇难。 6、全世界有记录的地震引发的最高的海啸是1958年7月10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利图亚湾发生 的7.8级地震,当时地震导致该海湾东北的冰川滑坡引发了高达525米高的海啸。【由于海 啸是在这个海湾形成了,实际上海啸并未影响太平洋其他国家】 7、中国大陆地区平均每隔3年发生2次7级或者7级以上的地震。【中国大陆地区最近16 年7级或者7级以上地震:2001年11月14日青海西部昆仑山发生8.1级地震,2002年6月 29日吉林汪清县发生7.2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 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新疆和田 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 8、地震自救包:地震自救包是指地震发生时能进行自救的背包,地震自救包最起码要存放3 样东西:水,食物【压缩饼干,罐头等】,安全帽;地震自救包最好能放在家门口或者床底下,这样遇到地震时在逃出去的时候可以顺带提走又或者遇到地震后躲在床下被困时使用。 9、在室内遇到地震时该怎么办:如果家住在1楼或者2楼的可以直接往楼下跑,因为有时间,地震时千万别坐电梯,直接走楼梯或者消防楼梯;家住在3楼或者3楼以上的就直接躲在房 屋承重墙墙角或者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方或者躲在床下;遇到地震时切莫惊慌,要镇定应对。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 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什么是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地震? 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全球每年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70问 一、地震常识 1、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3、地震是什么?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4、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5、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6、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7、什么是火山地震?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8、什么是塌陷地震?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

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9、什么是诱发地震?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0、什么是人工地震? 答: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11、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是如何引起的? 答:火灾,由房屋倒塌、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12、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为巨大地震。 13、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14、什么是震源? 答: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15、什么是震中? 答: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16、什么是震中距? 答:从地面上任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17、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18、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本文由查字典物理网资料整理 地震是群灾之首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专门强的自然灾难.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残大 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是人类生存与进展的“天敌”,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地震是如何样发生的 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步积存起庞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起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世界要紧地震带 地震多发区称为地震带。全球地震要紧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 几个常用地震术语 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叫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震级与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开释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样讲,离震中越近的地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地震等级大小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为弱震,一样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等于或小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人们容易感受到,一样可不能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为强震,其中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称为庞大地震,会造成专门大的破坏。

地震能量 地震开释的能量决定地震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地震的类型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所有造成重大灾难的地震差不多上构造地震。 地震的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刻、地点、震级是一次地震最要紧的信息,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此外,对地震灾难而言,人员伤亡和财产缺失也是人们期望了解的。以上5点又被称为地震灾难五要素。 地震成灾 地震的强度大,发生在人口稠密区,造成的破坏就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弱、人们的防灾知识欠缺,会更加剧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难的类型 地震灾难分原生灾难、次生灾难和诱发灾难三种类型。原生灾难指地震直截了当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缺失。次生灾难指由地震破坏间接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诱发灾难指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难,如瘟疫、饥饿、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作等。有时次生灾难造成的缺失比原生灾难还要大,其中火灾最常见也最严峻。 我国地震带分布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专门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地震活动要紧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1.台湾省及其邻近海域;2.西南地区,要紧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3.西北地区,要紧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4.华北地区,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一、地震知识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 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 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 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

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 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 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 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 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 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 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 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俗称地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同台风、暴雨、雷电等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发生。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地球的内部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是在不停运动着,地球表面分成若干块,即板块。板块在它下面的软流层流动的驱动下,不停地移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人工地震:由人类活动(如开山、采矿、爆破、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震。天然地震主要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汶川大地震为挤压型断层地震。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可以引发海啸。 在地下发生发震的这一点,称为震源。 震源垂直于地面的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汶川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它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公里—20公里,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球上任意一点与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震级:是地震强度的度量(也就是说地震的大小)。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来划分的,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多。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一)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 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 级以上地震5 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 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 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 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 10 到20 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 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 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 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 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 多条主要地震带。

地震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基本常识篇(一) 一、地震的前兆 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电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异常;动物异常反应;地声;地光;地温异常等等。 1.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2.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3.地震前哪些地面动物有异常反应? 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等。 4.地光有何特征?

地光的形状有条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闪光状和弥漫状等。颜色有蓝、红、白、黄、橙、绿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复合色光,如银白色、白紫色、绿青色等。地光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多数可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极个别的也可持续到半个小 时左右。地光是地震前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报,当观察到这种地震前兆后,应立即采取防震措施,减少生命财产的伤亡和损失。 5.地声是临震信号吗? 地声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等。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有时也出现在震前几小时或几天,其中,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所以地声确是一种临震的信号。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成警报,应该立即离开房屋,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根据地声的特点大致能判断地震的大小: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二、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大地震来临? 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动物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比如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饲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生理状态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发生异常。另外人们观察错觉也可能认为有异常。因此,我们要对动物异常综合分析后,再确定这种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 三.怎样识别地震谣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2)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3)说国外“XX专家”、“XX报纸”、“XX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4)说“XX地震办公室”,“XX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己发布了的地震预报;

防震减灾科普小知识

掌握防震知识提高避险能力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掌握一些防震知识,提高避险能力,是对自身的一大保护。做好家庭防震准备(一) 在地震危险区、多震区、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怎样对待地震谣传: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检查和加固住房 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品应拆掉。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二) 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三) 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加顾睡床。 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准备一个家庭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进行家庭防震演练

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 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大震的预警现象和预警时间 从唐山等震区人们的感受来看,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间,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等。 大震时人们的感受 地光明亮而恐怖。 身体严重失控,不能自主行动。 地声强烈而怪异。 突然出现的灾变,使人们产生巨大的恐惧。 地面和房屋的上下颠动及水平晃动。 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烟尘,伴有火灾时更是浓烟滚滚,尘雾弥漫。 抓住时机科学避震避震要点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一、地震的基本常识 1、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是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2、震级与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性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6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烈度则为6—7度。 3、中国地震烈度表 注:本烈度表于1999年4月26日发布,于1999年11月1日起实施。(1)用本标准评定烈度时,I度~V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2)在高楼上人的感觉要比地面上室内人的感觉明显,应适当降低评定值。 4、如何判定远、近震 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如果发生地震,关键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定自若,先分析是远震还是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感觉,都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地声脆,震动小。一般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地震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5、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波和泥石流、水灾;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另外,震时有的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或地震谣传或误传之后,由于恐震心理,还可出现不分时间、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破坏引起的称为“记忆毁灭”灾害等。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篇1 地震知识总结: 一、地震前兆 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 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 三、地震求生 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大,如果住在高楼,千万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走楼梯,并且尽量贴近墙壁。 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倒塌或火灾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埋,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尽量寻找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篇2 地震知识总结 引言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做好防范准备,*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波传播而来。地震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地震仪进行监测和记录。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而地震的震中可能在地下很深处,甚至可能在地球表面以下。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的预测 地震的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关键。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学家的研究和分析。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等方法,以及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但是,目前尚未有完美的方法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造成的破坏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震减灾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本文将介绍一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希望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 1. 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能否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相对完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抗震性能的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减少抖动,避免倒塌,保护里面的人员安全。大多数抗震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2.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一种对地震发生前的地震信号进行自动快速识别和处理,并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广播、短信等形式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的一项服务。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公众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危险,避免受到严重伤害。 3. 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应急预案是一种在地震发生时都会实施的应急救援计划。该预案通常由政府单位制定,采取统一指挥和协调的方式,提高救援速度和效率。地震应急预案包括救援物资的储备和调

配、救援队伍的组成和组织以及对灾区人民进行安抚和援助等方面的措施。 4. 防震加固 防震加固是指对于目前存在的建筑物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增加其抗震性能。加固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结构,用弹性材料填充结构,加设支撑、加固墙体等多种方式。这项工作旨在提高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人民的危害。 5. 消防设施 被火灾和地震危害最严重的场所是建筑物和城市,因此在这些场所增设消防设施至关重要。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源、消防报警、灭火器等。应保证这些设施正常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震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保护人们的安全。 6. 板式房屋 板式房屋是一种轻型钢结构住宅,由钢材结构和轻质的夹芯板材料组成。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这种家居可以通过抗震性能来保护居民。其具有压缩、弯曲和剪切能力,即便在8.0级以上的地震中也具有很高的生存几率。 本文介绍了几种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包括抗震性能、地震预警、地震应急预案、防震加固、消防设施、板式房屋等各种方面。希望人们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自救科普知识大全

地震自救科普知识大全 地震自救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 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使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 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当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 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有人观察到,很多无辜者并不因 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因为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 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 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准 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 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 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 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 后再实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实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实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 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

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即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 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很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 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 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 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最新自救建议: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的写着“要 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所以,日本教师坚信,的办法是“藏在桌下”。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 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 其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能够先受倒 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 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理应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 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能够。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