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本文由查字典物理网资料整理

地震是群灾之首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专门强的自然灾难.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残大

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是人类生存与进展的“天敌”,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地震是如何样发生的

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步积存起庞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起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世界要紧地震带

地震多发区称为地震带。全球地震要紧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

几个常用地震术语

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叫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震级与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开释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样讲,离震中越近的地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地震等级大小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为弱震,一样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等于或小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人们容易感受到,一样可不能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为强震,其中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称为庞大地震,会造成专门大的破坏。

地震能量

地震开释的能量决定地震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地震的类型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所有造成重大灾难的地震差不多上构造地震。

地震的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刻、地点、震级是一次地震最要紧的信息,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此外,对地震灾难而言,人员伤亡和财产缺失也是人们期望了解的。以上5点又被称为地震灾难五要素。

地震成灾

地震的强度大,发生在人口稠密区,造成的破坏就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弱、人们的防灾知识欠缺,会更加剧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难的类型

地震灾难分原生灾难、次生灾难和诱发灾难三种类型。原生灾难指地震直截了当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缺失。次生灾难指由地震破坏间接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诱发灾难指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难,如瘟疫、饥饿、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作等。有时次生灾难造成的缺失比原生灾难还要大,其中火灾最常见也最严峻。

我国地震带分布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专门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地震活动要紧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1.台湾省及其邻近海域;2.西南地区,要紧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3.西北地区,要紧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4.华北地区,

要紧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汕尾市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为地震差不多烈度Ⅶ度区,属于广东省地震重点监测防备区之一。

我国地震灾难严峻

我国大陆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等特点。近50年来,我国自然灾难死亡人口中,有54%死于震灾。地震灾难在我国成为名副事实上的群灾之首。

震级最大和死亡最多的地震

迄今为止人类记录到的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8.9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 3万。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万人,至今还给我们留下惨痛的经历。

地震前兆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一些较大地震发生之前,以后震中及其外围地区会显现各类平常未曾显现过的与地震活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地震前兆或地震专门。

人类能凭借感官直截了当感知或利用一些简单工具即可观测出来的前兆:叫宏观前兆;只能借助高精度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的前兆,叫微观前兆。

地震前兆的多样性

地震前兆出现复杂性和多样性。常见的宏观前兆有地下水专门、动物习性专门、地声、地光、火球等等;常见的微观前兆有小地震活动及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地势变专门等等。宏观前兆由于易被群众直截了当感知,成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中的重要观测内容。

动物前兆

动物前兆是最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科学家已发觉130种动物在大震前可能有专门反应,其中生活中易见的有几十种,如马、牛、鸡、鸭、蛇、龟、鲫鱼、草鱼、蜜蜂、蚯蚓等等。

地下水前兆

一些地下水有可能把地震活动的信息带到地面,因此地下水也被作为重要的地震宏观前兆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地下水专门要紧是:不合规律的流量增减、水温突变、发浑发响、变色变味、冒泡、漂油花等等。

公众在发觉宏观地震前兆后要及时报告当地地震部门。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地震预报由政府公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公布地震预报消息。

当代科学难题

在有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下,人们可能对某些专门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人类目前尚未把握地震发生的科学规律,因此,地震预报仍是当代一个未解的科学难题。

我国地震预报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1975年我国对辽宁海城7.3级大震的预报,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地震预报的实例。此外,我国还对松潘、龙陵、孟连等十多次强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预报,有效减轻了地震灾难的缺失。

地震观测仪器

地震观测仪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地震仪,用以观测和记录地面震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刻、地点和震级;另一类为前兆仪器,用以检测地震的微观前兆,为地震预报服务。

防止地震谣言

假如听到某地某时将要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不管是打着科学家的招牌依旧权威机构的旗号,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公布的,都应视为地震谣言。传言对地震三要素表述得越是“精确”就越不可信。对待地震谣言应该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震害防备利害攸关

不管能否准确预报地震,震害防备差不多上有效减轻地震灾难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健全,各类工程建设认真抗震设防,公众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城乡百业具有必要的防震预备,一旦强震袭

来,震害必定会大大减轻。世界上是“大震小灾”或“小震大灾”的正反事例,无不在述说着震害防备的利害攸关。

防震减灾法制化

法制化建设是防震减灾的全然保证。当前,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差不多形成体系,我市制定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公民和法人都应该关注地震立法工作,学习法律知识,切实爱护和发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益和义务。

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公众学习把握防震减灾的差不多知识和技能,是震害防备的重要内容。众多事例说明,能否储备一些差不多防震避震知识,关系到地震时灾难缺失的大小甚至公民个人的生存。

防震减灾宣传

防震减灾宣传是法律给予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要依照“服务大局、把握分寸、讲究时机、因地制宜”的方针来进行。适应上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分为平常、临震、震后三个宣传时期。三个时期的内容、任务方法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筑工程要抗震设防

都市中的地震灾难要紧是由建筑物的倒塌、破坏直截了当或间接造成的,因而提高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就成为减轻都市震害的重要计策之一。科学地确定抗震设防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程设计,认真按照抗震设计施工和监理,工程就会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强震发生时才能有效减轻震害。

一样工程的抗震设防

一样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设防标准进行设计。

城中村建筑要抗震设防

我市城中村建筑数量许多,且专门密集,那个地点专门要提醒大伙儿,城中村民居作为一样建筑,也应该按照国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

规定的抗震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在追求美观、效益的同时,还要讲求房屋的结实、抗震。

专门工程的抗震设防

专门工程是指法律法规有规定的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峻次生灾难的工程。平常说的基础、生命线工程等多属此类。

它们的抗震设防不能简单套用《区划图》。国家规定这类工程必须对场地的地震安全性开展专门研究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安全性评判

地震安全性评判确实是为“专门工程”确定“专门抗震设防”依据的工作。换言之,确实是在工程建设地区或场址周围开展专门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多方面研究,以工程界采纳的风险概率水准形式,为建设方提供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抗震设防科学依据。

躲开活动断层

地球表面大小断层不计其数。已停止活动的“死断层”一样可不能发生地震;活动断层却专门可能连续活动,造成震害。地震发生时,处于活动断层带上的建筑物破坏要比不在活动断层带上的严峻得多。因此弄清活动断层的分布十分重要,经济进展布局、建设工程选址等更要设法躲开活动断层。

建设工程选址

建设工程的选址是决定工程抗震能力和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选址时除了要躲开活动断层之外,还要注意躲开松散专门是容易液化的砂层、污泥层、人工填土层、陡坡河坎、采空矿区、地下溶洞区等等不利于建筑物基础稳固的场地。

建筑抗震势在必行

都市和经济高速稳步进展,对抗震设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平台。有效提高工程抗震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建筑抗震可归纳为:1、慎重选择场地;2、科学确定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专门工程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判;3、不同类型建筑要采纳适合的结构形式;4、合理

布置,平面立面要规则些,底层层高跨度不宜过大;5、尽量采纳隔震减震技术;6、注重施工质量。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 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地震知识

1.什么是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 2.关于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 震源: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 震中: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上任一观测点的距离; 极震区:震后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注: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 3.什么是震级?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4.什么是地震列度?它和震级有什么不同?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性质等因素有关。 5.什么是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哪些?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6.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 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 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指所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 7.什么是地震直接灾害?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地震灾害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70问 一、地震常识 1、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3、地震是什么?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4、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5、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6、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7、什么是火山地震?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8、什么是塌陷地震?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

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9、什么是诱发地震?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0、什么是人工地震? 答: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11、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是如何引起的? 答:火灾,由房屋倒塌、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12、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为巨大地震。 13、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14、什么是震源? 答: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15、什么是震中? 答: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16、什么是震中距? 答:从地面上任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17、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18、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或震源区。理论上常常将震源看作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域。震源区的大小通常由地震的类型和地震大小及地震的方式决定。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作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以公里计算。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世界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720公里。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投影点称为震中,或震中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震中距从观测点到震中之间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叫地方震,震中距大于100公里、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叫近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叫远震。震中距一般以公里计算,但也常以地面距离对地球球心所张的圆心角表示,单位为度。震中距大于105-110度时称为极远震。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间称为发震时刻,国际上使用格林威治时间,中国实用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国际时间早8小时。 震级震级是描述地震大小的量,一般根据记录的地震波的最大振幅、周期,并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衰减的情况进行计算。震级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和mB、矩震级Mw。近震震级ML是在短周期地震仪记录中量取两个水平分向的周期和振幅计算得到。面波震级Ms是根据中周期或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面波周期和振幅计算得到。体波震级mb是使用短周期地震仪记录中1秒左右的体波振幅来测定,体波震级mB是使用长周期地震仪记录中5秒左右的体波振幅来测定。矩震级Mw是根据地震波形反演地震波谱计算得到。

地震知识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分为勒夫波和瑞利波。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纵波衰减快,传播距离近。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横波衰减慢,传播距离远。 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L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第三个到达。面波对建筑物破坏强烈。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里氏7.5级地震)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表层岩石受力变形和破裂所引起的振动,是从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自然灾害,但是了解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加强地震防灾减灾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一、地震的形成原因 地球是由岩石层组成的,岩石层内部随着各种力和能量的变化而发生形变。地震是在地球表层岩石受到的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破裂并向周围放射能量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如果地震波到达地面,就会引发地面的震动。 二、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发生在地表到30公里深度的范围内;中源地震

发生在30公里到300公里深度的范围内;深源地震则发生在300公里深度以上的岩石层内。 地震按照震级的大小可以分为微震、轻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特大震。其中微震震级小于2.0级,基本不会被人感觉到;轻微震震级在2.0到2.9级之间;小震震级在3.0到3.9级之间,可能会被人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损失;中震震级在4.0到5.9级之间,会引起轻微破坏;大震震级在6.0到6.9级之间,会引起大面积破坏;特大震震级大于7.0级,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三、地震的危害 地震可以导致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建筑设施的破坏,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伤害和影响。在地震筑基地区,地震还会引发土壤液化、滑坡、岩层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重灾害损失。 四、地震前兆

地震发生前,常常会出现一些前兆信号。这些信息包括地震孕育区的地表变形、地震孕育区内的裂纹状况、地表地形地貌的突发变化等。此外,还有一些气象学指标也可以预示地震的发生,例如出现异常的温度、湿度、风速等。 五、地震应急准备 发生地震时,应该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在发生地震前,我们可以通过收听广播、看新闻和向地震局等渠道了解当地的地震情况;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比如桌子下、墙角、门框等能够保护头部、颈部的地方;以及随身携带应急物资,例如食品、饮水、急救品等。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迅速逃离危险区域,并寻找安全避难场所等。通过事先的准备,我们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影响。 六、结语 地震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能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很大。了解地震知识,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震给我们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一、地震的基本常识 1、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是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2、震级与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性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6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烈度则为6—7度。 3、中国地震烈度表 注:本烈度表于1999年4月26日发布,于1999年11月1日起实施。(1)用本标准评定烈度时,I度~V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2)在高楼上人的感觉要比地面上室内人的感觉明显,应适当降低评定值。 4、如何判定远、近震 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如果发生地震,关键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定自若,先分析是远震还是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感觉,都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地声脆,震动小。一般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地震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5、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波和泥石流、水灾;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另外,震时有的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或地震谣传或误传之后,由于恐震心理,还可出现不分时间、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破坏引起的称为“记忆毁灭”灾害等。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篇1 地震知识总结: 一、地震前兆 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 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 三、地震求生 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大,如果住在高楼,千万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走楼梯,并且尽量贴近墙壁。 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倒塌或火灾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埋,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尽量寻找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篇2 地震知识总结 引言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做好防范准备,*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波传播而来。地震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地震仪进行监测和记录。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而地震的震中可能在地下很深处,甚至可能在地球表面以下。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的预测 地震的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关键。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学家的研究和分析。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等方法,以及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但是,目前尚未有完美的方法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自救口诀 (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6)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7)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本文由资料整理 地震是群灾之首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毁大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天敌”,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起巨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起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震多发区称为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 几个常用地震术语 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叫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震级与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般讲,离震中越近

的地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地震等级大小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为弱震,一般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等于或小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人们容易感觉到,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为强震,其中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称为巨大地震,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地震能量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地震的类型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地震的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是一次地震最主要的信息,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此外,对地震灾害而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是人们希望了解的。以上5点又被称为地震灾害五要素。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根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它及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局部组成。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及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黄色ZY〔TNT〕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计算震级,那么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波计算震级,那么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里克特很善于及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答复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术语。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响,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展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及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地球表面的一种震动现象。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震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了它们之间的粘着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2.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时,地球内部的岩浆会向地表喷发,这种喷发会引起地震。 3.地壳变形: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会引起地壳的变形,当地壳变形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二、地震的分类 地震可以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1.自然地震: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所引起的,是一种自然灾害。 2.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震,如爆炸、地下核试验等。 三、地震的危害 地震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伤亡: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等,从而造成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等,从而造成财产损失。 3.社会影响:地震会导致交通中断、电力中断等,从而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 四、地震的预防和应对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地震监测:加强地震监测,及时掌握地震信息,提高地震预警能力。 2.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建筑物的抗

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加强应急救援:加强应急救援,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及时救援受灾人员。 4.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地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五、结语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加强地震预防和应对,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安全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地震防范意识,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 (一) 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1、波和横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 2、震源和震中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3、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则为6-7度。 (三) 地震的种类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构造地震 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地壳岩层错动破裂而发生的地壳震动,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作用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中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这就是地震。世界上的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强烈的构造地震破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 2、火山地震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 1、前震:大地震前经常会有小震发生,多的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2、大气异常:震前,特别是大震前,经常会发生一些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狂 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温度的骤然变化等。 3、出现地声:震前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会有声音从地下深处传来。声音越 大越沉闷,震级也越大。这是大自然向人类万物发出的警报。 4、动物反应异常:兴奋型异常: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群迁等。抑制型异常: 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等。 5、地光现象:震前常常伴有地光现象发生,有红、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形 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状,也有的象电火花一样。地光一般时间很短,一闪而过,很难 观察到。 6、水位异常:震前,地下水的水位往往会发生异常变化,有时甚至会喷出地面。有 时还会发生水质的变化,如变味、变色、出气泡等。 一、做好地震预报。 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种预兆是:地下水变浑、翻花、冒泡、变味;鸡鸭猪羊乱跑乱叫;老鼠外逃,鱼儿在水面乱跳。这种情况预示着地壳将弯曲、摺皱断裂,就要发生地震了。目前全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准确预报地震,我国的地震预报可以说 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大多数地震预报能够指出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地震。1976年,在唐山地震前,辽宁省海城地区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临震前,政府多次催促把室内的人全部安置在地震棚里,并反复宣讲地震知只,结果伤亡人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所以,预防地震的关键在于预报及时、准备充分、掌握地震时的救护知识。 二、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一旦发生地震,就可能使我们的供电、供水、供热系统,交通系统,生活必需品供应 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医疗卫生系统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 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 首先要排除室内高处的悬吊物,柜子上、木架上垂直摆放的物品,改变其摆放位置和 方式,使其不易震倒伤人。同时要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床要搬到离玻璃窗远一些的地方。窗上贴上防碎胶条。防震用具包放在容易抓取的地方。为脱离危险,你也许只有抓取 一件物品的时间,急用物品都在其中,它会帮你度过难关。这些物品中包括现金、饮用水、防流感和痢疾等的药品。

地震的基础知识(普及)

地震的基础知识(普及) 1.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在地壳中刚性岩石受到不同方向的挤压,发生岩石破裂,导 致地面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水平晃。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 3.地震等级的划分 地震等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大小的单位,它根据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即地震烈度)进行划分。因此,谈论地震等级就必须与地震烈度联系在一起。目前,尽管全球对地震的分级有大体相同的标准,但涉及到具体国家时还会略有不同。下面列出我国关于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的划分表,使人们对震级有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 烈度现象: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地震前兆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相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地震前兆现象有: (1)地震活动异常; (2)地震波速度变化; (3)地壳变形; (4)地下水异常变化; (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