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

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地震知识科普

1、从地震发生到建筑倒塌一般只有12秒的时间【无论多强的地震,地震的发生到建筑的倒 塌一般都是12秒的时间,也就是说从你感到地震到被埋你只有12秒左右的时间逃生】。 2、全世界有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3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中南部瓦尔迪维 亚的9.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33千米。 3、中国有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50年8月15日中国西藏墨脱县发生的8.6级地震。 4、全世界有记录的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的8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了82万人至83万人遇难。 5、中国建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的7.8级地 震和7.1级地震【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官网的数据显示这次地震是由一次7.5级和一次7.4级 地震组成的,第一次主震是发生在北京时间凌晨03时42分,第二次主震是发生在北京时间 傍晚18时45分】,两次地震共造成了24.2万人遇难。 6、全世界有记录的地震引发的最高的海啸是1958年7月10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利图亚湾发生 的7.8级地震,当时地震导致该海湾东北的冰川滑坡引发了高达525米高的海啸。【由于海 啸是在这个海湾形成了,实际上海啸并未影响太平洋其他国家】 7、中国大陆地区平均每隔3年发生2次7级或者7级以上的地震。【中国大陆地区最近16 年7级或者7级以上地震:2001年11月14日青海西部昆仑山发生8.1级地震,2002年6月 29日吉林汪清县发生7.2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 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新疆和田 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 8、地震自救包:地震自救包是指地震发生时能进行自救的背包,地震自救包最起码要存放3 样东西:水,食物【压缩饼干,罐头等】,安全帽;地震自救包最好能放在家门口或者床底下,这样遇到地震时在逃出去的时候可以顺带提走又或者遇到地震后躲在床下被困时使用。 9、在室内遇到地震时该怎么办:如果家住在1楼或者2楼的可以直接往楼下跑,因为有时间,地震时千万别坐电梯,直接走楼梯或者消防楼梯;家住在3楼或者3楼以上的就直接躲在房 屋承重墙墙角或者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方或者躲在床下;遇到地震时切莫惊慌,要镇定应对。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70问 一、地震常识 1、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3、地震是什么?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4、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5、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6、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7、什么是火山地震?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8、什么是塌陷地震?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

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9、什么是诱发地震?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0、什么是人工地震? 答: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11、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是如何引起的? 答:火灾,由房屋倒塌、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12、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为巨大地震。 13、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14、什么是震源? 答: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15、什么是震中? 答: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16、什么是震中距? 答:从地面上任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17、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18、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一、地震知识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 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 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 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

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 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 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 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 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 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 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 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基本常识篇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基本常识篇1.地震有哪些前兆? 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 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反应;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2.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4.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

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5.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要地震? 一般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有某种关联也是比较间接的,而且只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6.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大地震来临? 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动物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比如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饲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生理状态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发生异常。另外人们观察错觉也可能认为有异常。我们要在识别真假动物异常的基础上再确定这种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 7.地光有何特征? 综合目睹者的描述可知,地光的形状有条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闪光状和弥漫状等。颜色有蓝、红、白、黄、橙、绿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复合色光,如银白色、白紫色、绿青色等。地光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多数可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极个别的也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一)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 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 级以上地震5 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 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 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 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 10 到20 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 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 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 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 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 多条主要地震带。

防震减灾科普小知识

掌握防震知识提高避险能力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掌握一些防震知识,提高避险能力,是对自身的一大保护。做好家庭防震准备(一) 在地震危险区、多震区、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怎样对待地震谣传: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检查和加固住房 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品应拆掉。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二) 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三) 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加顾睡床。 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准备一个家庭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进行家庭防震演练

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 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大震的预警现象和预警时间 从唐山等震区人们的感受来看,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间,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等。 大震时人们的感受 地光明亮而恐怖。 身体严重失控,不能自主行动。 地声强烈而怪异。 突然出现的灾变,使人们产生巨大的恐惧。 地面和房屋的上下颠动及水平晃动。 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烟尘,伴有火灾时更是浓烟滚滚,尘雾弥漫。 抓住时机科学避震避震要点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防震减灾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 (一)地震时,在家中的人员进行个人防护的方法: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你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要迅速移动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面积小的卫生间、墙角,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居民,震时可头顶被子、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待地震再沉着离开。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到楼梯去;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静听外面的动静,可敲击铁管或墙壁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 4.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坚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二)地震时,室外的人员进行个人防护的方法 1.地震时在户外的人,千万不能在大地震动时进屋去救亲人,只能等地震过后,再对他们及时抢救。 2.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楼的门口处,以防碎片掉下来砸伤。 3.汽车司机要就地刹车停车。 4.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千万不要跟着滚石往山下跑,应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后,同时要远离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5.在海边,如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就要注意海啸的突然袭击,尽快向高处转移。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造成的破坏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震减灾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本文将介绍一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希望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 1. 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能否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相对完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抗震性能的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减少抖动,避免倒塌,保护里面的人员安全。大多数抗震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2.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一种对地震发生前的地震信号进行自动快速识别和处理,并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广播、短信等形式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的一项服务。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公众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危险,避免受到严重伤害。 3. 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应急预案是一种在地震发生时都会实施的应急救援计划。该预案通常由政府单位制定,采取统一指挥和协调的方式,提高救援速度和效率。地震应急预案包括救援物资的储备和调

配、救援队伍的组成和组织以及对灾区人民进行安抚和援助等方面的措施。 4. 防震加固 防震加固是指对于目前存在的建筑物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增加其抗震性能。加固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结构,用弹性材料填充结构,加设支撑、加固墙体等多种方式。这项工作旨在提高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人民的危害。 5. 消防设施 被火灾和地震危害最严重的场所是建筑物和城市,因此在这些场所增设消防设施至关重要。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源、消防报警、灭火器等。应保证这些设施正常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震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保护人们的安全。 6. 板式房屋 板式房屋是一种轻型钢结构住宅,由钢材结构和轻质的夹芯板材料组成。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这种家居可以通过抗震性能来保护居民。其具有压缩、弯曲和剪切能力,即便在8.0级以上的地震中也具有很高的生存几率。 本文介绍了几种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包括抗震性能、地震预警、地震应急预案、防震加固、消防设施、板式房屋等各种方面。希望人们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自救科普知识大全

地震自救科普知识大全 地震自救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 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使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 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当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 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有人观察到,很多无辜者并不因 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因为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 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 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准 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 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 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 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 后再实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实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实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 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

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即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 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很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 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 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 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最新自救建议: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的写着“要 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所以,日本教师坚信,的办法是“藏在桌下”。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 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 其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能够先受倒 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 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理应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 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能够。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

地震知识科普

地震知识科普 地震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灾害之一,由于它在短时间内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就是一些地震知识的科普。 地震的定义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现象,它是由岩石在地壳或地幔中发生断裂或移动引起的。地震的震源通常是地球内部的某个区域,震源处的震波会向外传播,产生地震波。 地震的形成原因 地震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地壳活动和板块运动。地壳活动是指地壳内部的应力分布失衡引起的地表震动,如地质构造活动、火山喷发、冰川活动等;板块运动是指地球板块发生的相对运动导致的震动,可以划分为板内地震和板间地震。 地震带 地震带是指地球上某些特定区域内频繁发生地震的地区,通常与板块运动有关。世界上大部分地震带位于沿海带、火山带和地中海地区,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太平洋火山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地震带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带等。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强度大小及对人类、建筑物等的影响程度的指标。目前公认的地震烈度刻度有多种,其中最为普遍的是中国地震局制订的十度MSK烈度等级。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向事先设定的一定范围内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可能受灾区域的相关单位和个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目前,地震预警技术主要包括P波预警和速报预警,可以提早几十秒或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 地震发生时,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在地震前,应制定应急预案;地震时,应尽可能避免在建筑物下面、山体下面、江河河床以及狭窄的地下室、地下巷道等处逗留;若无法逃脱,则应寻找最坚固的地方躲避,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墙壁、柱子等处。 总之,对于地震这类自然灾害,加强科普宣传和防范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都应当关注地震的消息,增强自身应急处理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预防地震小常识

预防地震小常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预防地震的小常识。 一、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1.1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成因: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在地壳运动中产生的能量释放,是地球表面地质构造变动的结果。 1.2 了解地震的震级和震源:地震的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震源是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 1.3 了解地震的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取决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因素,不同地震对建造物和人们的影响也不同。 二、预防地震的措施 2.1 建造物抗震设计:建造物在设计和施工时要考虑地震因素,采取合适的抗震措施,提高建造物的抗震性能。 2.2 家庭防震准备:家庭要定期检查房屋结构和家具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准备地震应急物品,制定家庭地震应急预案。 2.3 学校和单位地震演练:学校和单位要定期组织地震演练,让师生员工熟悉地震逃生和自救的方法,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3.1 在室内时要迅速躲到桌子下或者墙角,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被物体砸伤。

3.2 在户外时要远离高楼、电线杆等可能坍塌的建造物,尽量找到空旷的地方逃避。 3.3 地震住手后要注意逃生通道是否畅通,及时疏散人员,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四、地震后的安全措施 4.1 灾后要及时检查房屋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避免继续居住或者工作在危(wei)险区域。 4.2 灾后要注意防范余震,避免次生灾害对人员和财产造成更大损失。 4.3 灾后要积极参预灾后重建工作,配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五、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5.1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5.2 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地震知识,提高大众对地震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5.3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培养学生和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促进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总之,预防地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惟独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才干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希翼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并遵守预防地震的小常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材料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材料 第一部分地震缓前兆现象 1、进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2、动物异常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3、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二部分地震来了怎么办 1、在学校怎样避震 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2、在家怎样避震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3、在公共场所如何壁纸 安全提示: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案10篇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案10篇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方案,如活动方案、宣传方案、销售方案、策划方案、培训方案、实施方案、招商方案、激励方案、推广方案、施工方案、其他方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方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programs, such as activity programs, publicity programs, sales programs, planning programs, training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programs, investment promotion programs, incentive programs, promotion programs, construction programs, other program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olutions, please pay attention!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案10篇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案精选10篇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既然这样,那么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第1页共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