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一、地震知识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

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

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

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

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

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

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

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

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

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

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

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

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

二、地震灾害:

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

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

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

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

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

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

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

三、防震减灾:

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

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

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

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

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

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

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

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四、预测预报:

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

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

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

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

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

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

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

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

翻白或大量死亡。

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

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

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

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

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

五、地震谣言识别:

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

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

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

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

六、避震自救:

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

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

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

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

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

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

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

七、法规知识:

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

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6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时的10条须知) 一、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二、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1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2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大的晃动停息后去关火。 第3次机会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三、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四、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五、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六、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七、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八、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九、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十、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备注:学校发到各班级的宣传材料: 1、《地震来了怎么办》云南广播影视音像出版中心 2、《地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云南科技出版社 3、《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 4、《学生安全预防与自护》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

防震减灾科普小知识

掌握防震知识提高避险能力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掌握一些防震知识,提高避险能力,是对自身的一大保护。做好家庭防震准备(一) 在地震危险区、多震区、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怎样对待地震谣传: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检查和加固住房 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品应拆掉。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二) 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三) 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加顾睡床。 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准备一个家庭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进行家庭防震演练

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 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大震的预警现象和预警时间 从唐山等震区人们的感受来看,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间,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等。 大震时人们的感受 地光明亮而恐怖。 身体严重失控,不能自主行动。 地声强烈而怪异。 突然出现的灾变,使人们产生巨大的恐惧。 地面和房屋的上下颠动及水平晃动。 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烟尘,伴有火灾时更是浓烟滚滚,尘雾弥漫。 抓住时机科学避震避震要点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造成的破坏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震减灾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本文将介绍一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希望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 1. 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能否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相对完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抗震性能的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减少抖动,避免倒塌,保护里面的人员安全。大多数抗震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2.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一种对地震发生前的地震信号进行自动快速识别和处理,并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广播、短信等形式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的一项服务。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公众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危险,避免受到严重伤害。 3. 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应急预案是一种在地震发生时都会实施的应急救援计划。该预案通常由政府单位制定,采取统一指挥和协调的方式,提高救援速度和效率。地震应急预案包括救援物资的储备和调

配、救援队伍的组成和组织以及对灾区人民进行安抚和援助等方面的措施。 4. 防震加固 防震加固是指对于目前存在的建筑物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增加其抗震性能。加固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结构,用弹性材料填充结构,加设支撑、加固墙体等多种方式。这项工作旨在提高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人民的危害。 5. 消防设施 被火灾和地震危害最严重的场所是建筑物和城市,因此在这些场所增设消防设施至关重要。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源、消防报警、灭火器等。应保证这些设施正常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震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保护人们的安全。 6. 板式房屋 板式房屋是一种轻型钢结构住宅,由钢材结构和轻质的夹芯板材料组成。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这种家居可以通过抗震性能来保护居民。其具有压缩、弯曲和剪切能力,即便在8.0级以上的地震中也具有很高的生存几率。 本文介绍了几种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包括抗震性能、地震预警、地震应急预案、防震加固、消防设施、板式房屋等各种方面。希望人们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一、什么是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程度。其目的在于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为什么需要防震减灾 1.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只有通过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 2.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地震次数超过2000次,平均每年死亡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进行防震减灾 1.建筑物抗震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防震措施之一。在建筑物设计时应考虑到地区特点、土壤条件等因素,并采用科

学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2.加固老旧建筑:我国许多城市存在着大量老旧建筑,这些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容易在地震中倒塌。因此,对这些建筑进行加固是非常必 要的。 3.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地震发生后,应尽快组织救援力量进行紧急救援。因此,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4.科学宣传教育:通过科学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可以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避免不必 要的伤亡和损失。 四、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1.在地震发生时应尽快找到安全位置躲避,并确保周围没有危险物品。 2.如果无法找到安全位置,则应蹲下来用手臂保护头部,并远离窗户、墙角等可能会倒塌或掉落物品的地方。 3.在地震结束后,应迅速逃离建筑物,避免停留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是多种措施组合应用的一种科技手段。使用这些措施能够降低震灾的强度和损害程度,会在相同强度的地震中减少伤亡和损失。本文将介绍防震减灾相关的科普知识。 1. 地震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地震是地球在某个局部区域内发生的地壳振动现象。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年轻的板块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地震,钦定了世界的地震分布区域。 2. 防震减灾的意义 防震减灾是一种科技手段,它旨在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防震减灾的意义在于: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提高灾后恢复能力。在地震过程中,房屋是脆弱的一部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强,地震损失就越小。 3. 防震知识 (1)建筑抗震。在新建房屋时,要考虑防震减灾因素, 设计合理、坚固,建筑材料合理使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固老房子,提高其抗震能力。 (2)撤离方式。在地震发生后,最近的安全路径才是最 重要的,居民应熟练掌握各种道路,以便在地震发生时,快速撤离。

(3)保持镇静。在地震发生时,人们不要惊慌、乱跑、 乱推,要尽量保持镇静,找到最近的安全避难所等待援助。 (4)紧急救援。当地震过后,其中可能有一些人因为被 压或受伤而不能施救。初步救援力量应快速到达现场,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4. 防震减灾的措施 (1)设置地震预警。当地震预警铃声响起时,表示有地 震发生,居民应迅速撤离。 (2)地震监测。地震监测系统可以在地震海啸发生之前 监测到地震,防止灾害发生前人们能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紧急救援。当地震过后,其中可能有一些人因为被 压或受伤而不能施救。初步救援力量应快速到达现场,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4)加固老房子。目前新房屋建设已经很注重防震设计,但是老房子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加固老房子是减少震灾损失的重要方法。 (5)防震避难所。政府应该在每个社区设立一些防震避 难所,并向居民普及各类防震措施和避难所的使用方法。 5. 防震减灾的科技手段 (1)地震预测技术。使用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提前预知地 震发生的可能性,防止在地震发生后发现无法控制灾害的发生。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一、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1.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2.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3.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4.在行驶的电(汽)车内等处: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二、在户外怎样避震 1.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意返回室内。 2.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 3.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4.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5.远离海滩、港口避免海啸的侵袭; 6.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7.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地震演练前交代老师和学生的事项 一、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强烈地震时 第一步:听到第一声警报声响(防空警报),上课教师要沉着应对,立即指挥学生迅速抱头、在各自的课桌旁边蹲下; 第二步:迅速打开教室门,关闭教室电源;(切记教师不得提前逃离教室) 第三步:待强震后(一分钟左右),听到第二声警报声响(防空警报),按照教室门口旁边的紧急疏散示意图,组织学生有序疏散,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避免发生余震。逃生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逃生到空旷的平地或者广场;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 大家都知道每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纪念日,为了丰富学生的抗震减灾科普知识,为大家分享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欢迎借鉴! 基本常识篇 1、地震有哪些前兆? 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反应;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2、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4、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5、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要地震? 一般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有某种关联也是比较间接的,而且只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防震减灾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 (一)地震时,在家中的人员进行个人防护的方法: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你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要迅速移动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面积小的卫生间、墙角,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居民,震时可头顶被子、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待地震再沉着离开。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到楼梯去;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静听外面的动静,可敲击铁管或墙壁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 4.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坚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二)地震时,室外的人员进行个人防护的方法 1.地震时在户外的人,千万不能在大地震动时进屋去救亲人,只能等地震过后,再对他们及时抢救。 2.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楼的门口处,以防碎片掉下来砸伤。 3.汽车司机要就地刹车停车。 4.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千万不要跟着滚石往山下跑,应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后,同时要远离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5.在海边,如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就要注意海啸的突然袭击,尽快向高处转移。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内容三篇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内容三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经典美文、教案大全、合同范本、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idioms, riddles, Chinese Pinyin, classic American, lesson plans, model contracts, topic composition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最新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精选

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使人类毁于瞬间的巨大灾害,我们需要了解它,大家看看下面的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哦! 1、地震有哪些前兆? 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 1〕地震活动异常; 2〕地震波速度变化; 3〕地壳变形; 4〕地下水异常变化; 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 6〕地应力变化; 7〕地电变化; 8〕地磁变化; 9〕重力异常; 10〕动物异常反响; 11〕地声; 12〕地光; 13〕地温异常等等。 2、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

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响? 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响。其表现为翻腾跳跃、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4、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响?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响,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那么惊恐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5、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要地震? 一般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有某种关联也是比拟间接的,而且只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这种担忧是完全不必要的。 6、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大地震来临? 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动物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比方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饲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导读: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等方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1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

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系列材料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系列材料 1、地震有哪些前兆? 答: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 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反响;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2、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答: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响? 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响。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4、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响?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答: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家畜均有异常反响,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家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那么惊慌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5、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要地震? 答:一般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有某种关联也是比拟间接的,而且只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这种担忧是完全不必要的。 6、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大地震降临? 答: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动物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比方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饲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生理状态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发生异常。另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学习资料

防震减灾平安知识学习资料 防震减灾知识资料 一、地震是群灾之首 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立和人民生命财产平安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宏大的灾难。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一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据结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大地震假如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假如发生在城市或农村的活,就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至"破坏并危及人员的生命平安,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侧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救灾花了6亿多元,重建用了50亿元,而且在这之后长时间内,造成全国人民的恐震心理。1995年1月17日____皈神大地震造成54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二、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 我国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另外,我国大局部城市的根底设施,抗震性能较差。建国头20年中,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城市生命线管线纵横交织,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镇防震抗震的才能脆弱,潜在着很大的隐患。广阔农村多属土、石构造建筑,抗震才能更差。据估计,地震假设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口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级左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百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 三、地震预报的现状 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今天,人们对地震预报成功的期望远比实际的预报程度高得多。我国的地震预报自1966年邢台地震开场,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经过地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探究和理论,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同几个兴旺国家一样,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许多预报成果,已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实定、国上的规划和经济建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地震的中短期预报,目前仍处于对某些类型的地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内容9篇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内容9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内容的文章9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火灾 如何预防和应对? 防治火灾 安全用火用电,不乱拉乱接电线,在寝室不使用违规电器。 回家必须检查电源与否停用。 不在楼道、阳台堆放杂物,堵塞疏散通道。 公共场所 拨打119报警,按疏散标志有序逃生,切忌乘坐电梯。 沿着浓烟时,用湿毛巾蒙住口鼻,尽量并使身体切合地面和墙边,伸手或匍匐前进。 逃生时随手关闭身后房门,防止浓烟尾随进入。 无法逃出时,退守阳台或屋顶等安全区域,收到呼救信号等候救援。 高层建筑 当下层楼梯已被大火堵住时,不要私自衡文,可以至天台等安全地点等候解围。 如被困呼救无效,可在窗前挥动被单、毛巾等物,引起别人注意。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局各类文件精神,继续加强对幼儿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 教育,拓宽其更甚广的知识面。积极开展了幼儿园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地震综合 防卫和地震灾害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全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护社会平衡,构筑人与自 然校园,进一步强化我校安全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安全教育 1、搞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利用班级和学校的宣传栏宣传有关的安全科学知识。 2、我校充分利用周五安全教育日、班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包括防震、防火、放电、防溺水、防事故等各方面。

3、学校内及周边环境安全检查,对学校厕所、围墙和各室的电灯和控制器展开了检查,辨认出不安全的地方马上予以修理,确保安全第一。 4、召开教育安全主题班会,利用周三下午第三节班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观看雅安地震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5、校园安全灭火演练,在汶川,雅安特大地震中,许多生动的生命瞬间被地震无情的毁灭,这次地震给我们奏响了警钟,掌控危难时打火的方法就是必要的,学校人群相对密集,就是事故易发地点为了培育学生灭火打火技能,保证学生生命安全,我校再次展开了一次地震灭火演练。 6、活动期间,我园采取了专题报告、科普橱窗、地震知识竞答、led屏滚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阵地,宣传有关知识,增强师生的安全自救意识和防范技能。 7、各个年段各个班级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普及”主题活动,普及幼儿防震科学知识和一些维护自己的恰当方法,二要提升应急买盘能力。例如大班段积极开展《介绍地震的构成、前兆和危害》主题活动和绘画活动《我们就是这样打火的》;中班段积极开展《地震去了怎么办?》,使幼儿直观地了解到如果发生地震时应当怎样用恰当的方法源自救回;小班段则就是通过观赏幻灯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写作大图书使他们形象地观测至“被掩埋在废墟里时必须怎么做?”,并在老师的传授中使他们晓得当碰到地震后不应当惧怕,而是必须找寻不利的方法去救助。例如找寻旁边的石头敲打水管,找寻能喝的东西去维持体力,往存有亮光的地方跳跃,等候救援等等。 二、问题与思考 由于安全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存有很多不幸防不胜防,学校安全工作也不见得努力做到天衣无缝,存有很多不安全的隐患也可能将随时发生,所以我们不仅必须在“安全教育周”内对安全教育重点揪,在平时的常规教育中,我们也把安全教育放到第一位,力求努力做到安全第一。 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的紧密配合中,我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一、地震出现时在室内如何藏身? 1、立即躲到墙根、墙角或远离窗户的室内门道里; 2、身体应当紧扣墙根、墙角,头部尽量紧邻墙面; 3、可随手取些被褥、枕头,掩住自己的头部。 二、出现燃气外泄时如何灭火? 1、切断总电源,迅速离开现场;

最新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

【其它】 识别地震谣言 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见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 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中地震是有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地震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水位、水质异常,动、植物习性异常,电磁场异常等。 井水异常: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水面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 动、植物习性异常:当地震来临前,动、植物常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冬眠的蛇出洞、植物反季节开花等;但动、植物异常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比如气候的影响,人为的影响,生理的影响等等,很多时候都与地震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所以发现动、植物异常可向有关部门报告,等待查实。 如何防治交通伤害 震后由于紧急救援,灾区车流量大,道路复杂,余震经常发生: 1、行驶的火车、汽车等车辆要迅速采取行动,做到安全停车,防止脱轨翻车。 2、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要抓牢扶手、低头,以避免摔倒或碰伤,可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止发生以外事故,要等车停稳,地震过去之后再下车,司机要关好车窗,不锁车门。 3、震后搭建防震棚或帐篷时要远离交通要道,预防汽车碾压伤害。 如何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 1、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适当活动,均衡饮食,充足休息和避免过度疲劳。 2、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流通,减少人群聚居。 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的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3讲解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人类在揭开地震之谜的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产生种种神话与传说。 大约在12世纪,日本古历书上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低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我国古代对地震这一特殊灾害,也有专门描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低下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 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一、地震知识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 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 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 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 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 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 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 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 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