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贵阳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站点名称:毕业函授点

学生姓名:朱华

班级:2008级(本)

学号:

指导教师:彭忠国

时间:2010年9月15日

目录

题目 (1)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1)

一、研究贪图文雅、彬彬有礼的心理 (2)

二、贵和谐、重人情、爱面子的心理 (4)

三、喜联想、善比附的词语迷信心理 (6)

论文评审表……………………………………………封底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论文摘要: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速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心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通过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静态的语言,语言负载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要素中的;动态的语言,就产生了言语和言语行为,在言语使用中,民族文化心理就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言语使用者怎么说,如何说,认为这样表达是合适的,样表达是不合适的,与言语使用者的心理密切相关。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语言最能反映出言语使用者在言语活动中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在言语表达时就有什么样的表达模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行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如受到夸奖时,西方人往往采取迎合的方式,表示高兴,通常是道一声“谢谢”;而汉族人的反应则往往是以否认或自贬的方式,通常要说“不行,不行~差

远了”等。这种言语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表达差异,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可以说,言语交际中,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有利于我们学习并正确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有利于口语交际中言语表达得恰当、得体、适度符合民族审美心理,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汉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像血液一样漫澜在汉民族的文化肌体当中,并在言语行为中处处留下“痕迹”。本文试从言语交际中透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一、讲究谈吐文雅.彬彬有礼的心理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隶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知礼数,“懂礼貌”,交战双方也要“先礼后兵”,深谙“礼多人不怪”的道理。儒家视“礼为立国之本.其中就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内容。受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汉民族在言语交际中,深知。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语交际中的礼貌表达在汉民族为人处世中占有重要地位,讲究谈吐文雅、彬彬有礼是道德高尚有修养的表现。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的心理,使得汉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礼俗词语,并且怎么表达颇有讲究,乱不得,错不得,滥不得,否则就要失礼。这种注重言语礼节,讲究言语礼貌的心理在言语交际中处处体现。如对人的称呼,是汉民族礼貌表达的重要标志,小孩见到大人,学生见到老师,下级见到上级等熟人相见,首先要有个称呼表示礼貌,有些场合恰当适度的称呼,对交际效果起

到关键作用。汉民族在交际时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常用敬称和谦称,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在汉语中就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有明显区别的敬称和谦称。敬称和谦称早在秦代就广泛使用,如敬称有“足下、殿下、执事”等,谦称有“寡、孤、不毂、不才、在下等。现在我们还常用敬称“令尊、令堂、贵姓、贵公司、贵校”,谦称“敝人、愚弟、寒舍、拙作”等。汉民族注重长幼有序和血缘宗亲关系,见到长辈一定要有称呼,以示尊敬,而不像西方为表示亲切,对父母或其他长辈都可直呼其名,在汉民族看来,这样是少教无礼,没有修养。对无亲属关系的人使用亲属称呼.就显得与说话人特别亲近,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如平常称呼“老伯、叔叔、大哥、大姐”等。上街购物,个体老板为体现服务态度之热隋诚恳,常“大妈、大姐、老哥、老弟”地叫,以表现对顾客有礼貌和亲近,符合汉民族文化心理,顾客心里愉快,购物热情也会大增。表示礼貌的敬称谦称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列举。

还有言语交际中的祝福语,就是吉祥话,也是汉民族讲究言语有札的重要内容。和睦吉祥、福寿安康是人们千百年来追求的美好理想,汉民族有在喜庆的日子里道个喜、送个祝福以示礼貌的传统习惯。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祝福话有特定的内容和讲究,如给老人祝寿,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齐天…福寿无疆”等。汉民族有注重传宗接代,长久计议的心理,常用“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来祝福,结婚时,就用“白头偕老~百年好合”“鸾风和鸣”的祝福话,开张时用“财源广进…生意兴隆”“恭喜发财”等吉祥话,不论祝福语能

否实现,图个吉利吉祥,以示礼貌。

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礼节,力求谈吐文雅、彬彬有礼的心理,在言语交际中随处可见,尤其在问候语、道谢语、恭维语等中都有充分体现。

二、贵和谐,重人情.爱面子心理

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是“和睦相处,“以和为贵,把和谐作为人际交往的目的。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极重人情,爱面子,表现在言语表达上受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力求措辞有度,不偏不倚,适度得体,在言语表达上表现为含蓄、婉转、模糊,形成汉民族言语表达上独有的文化模式。

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提倡“以仁爱之心示人”,“以宽恕之心对人”,就是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关.爱护别人,对别人的错误过失要原谅、理解,少计较或不计较。俗语道“树有皮,人有脸”,“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要给人面子,留“台阶”,少得罪人。如我们常见的批评,汉民族的心理是既要达到目的,又要让对方接受,并给他留面子,在表达上就常用含蓄婉转的方式,先表扬或肯定成绩,然后再转折“但是……或“……不妥,不足”“然后”“希望……”。老师批评学生:你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同学们应该向你学习,但在学习方面下的工夫还不够,希望你今后上课注意听讲,不要说话,把学习搞上去就更好了。目的是批评学生,但在表达时讲究“艺术”,就更易使对方接受。在交往中,有些时候

需要拒绝别人,如果直接拒绝,会使人难堪,在汉民族看来容易产生“不和”,不够礼貌,违犯了汉民族待人处世的原则,为了不得罪人,给人留面子,常用含蓄模糊的语言“间接”地拒绝对方,更多的是让对方自己体会话外之音。用得较多的就是“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等等再说吧”,婉言谢绝,如:“马主任,我的调动问题……~这件事我知道,我们再研究研究吧。

汉民族较之于西方人性格内向、沉稳、含蓄,不像西方人性格外露、直率。在西方注重突出个人及个人价值,而汉民族传统观念是重社会,重集体,突出一个“和谐,不突出个人,涉及个人则习惯于含蓄或婉转表达。一篇文章明明是个人见解,但习惯上要谦称“我们认为”。个人取得的成绩,常要说领导的支持,集体的智慧。汉民族不突出自我的心理。含蓄婉转的表达模式,形成了交际中内容丰富的客套话、寒喧语。干某件事明明准备得很充分,但要讲准备不足,请大家多多指教;宴请客人,饭莱准备得很丰盛,客人酒足饭饱,主人还要说“粗茶淡饭,不成敬意”,或者准备不好,没有什么可口的,管饱不管好”等,这些话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汉族人听来,不足为怪,因为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但让西方人听来,就莫名其妙,不可理解。前几年,有一则报道,说是记者采访一个中国著名的演员,问道:“你认为当今中国最优秀的演员是谁?”演员回答:“是我。”这个回答使许多人意外之余觉得演员太张狂了,引来了颇多微词。从心理上讲,汉民族传统观念认为,就是最好的是自己也要谦虚一下,含蓄一点表达。由此可见,演员的回答引来非议,是有着民族文化心理基础的。

汉民族言语交往中的重和、贵和、重人隋、重名声、爱面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含蓄、婉转、模糊的表达方式体现在言语交往的方方面面。人常说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体现了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的人际交往的理想,这些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行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三、喜联想、善比附的语词迷信心理

语言本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但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总是把语言的功能夸大并神秘化,对语言有着一种崇拜和信仰的心理,即语言拜物教(word fetishism)。把语言和它指向的事物和现象合为一体,认为语言有着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能降福也能招灾,由此,人们耽于语言幻想,希望通过语言来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语言来趋吉避凶。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有对语言的崇拜心理,汉民族在言语交际中耽于语言幻想,语词迷信的心理突出且执著,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就是特别喜联想,善比附,讲究有说头,讨个好口彩。如最常见的给人或事物命名,像人名、地名、商品名、庭院名等,都要煞费苦心,起出意义来,起出好来。在言语使用中,汉族人更喜欢说话讨个好彩头,也就是说吉利话,听吉利话,把自己的愿望、追求寄托在语词上,对语词的迷信特别认真。《羊城晚报》曾报道,一彩民对体育彩票中彩500万一直心神向往,为博好彩,就将自家豢养的小狗取名“五百万”,经常对小狗作势呼唤“五百万,来”,小狗闻听主人声音,立刻俯首帖耳趋向前去,主人心花怒放,仿佛500万元在“来”的叫喊

声中真的到来。汉人还喜欢借助同音或谐音讨口彩,汉语中的“8与“发”谐音,…9与“久”同音,带有…8’…9’数字的日期、号码、名称就被认为是吉祥号,能带来好运气,带有…8的日子街上开业的商店最多,带有“888”、“159”、“168”、“198”的车号、牌号等许多人不惜重金买下。还有发糕、发菜、发财树等为人喜爱,都是为图一个吉利。结婚时常见的在床上撒下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为的就是取谐音“早生贵子”。汉民族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联想比附的心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由于人们对语词的迷信心理,在言语交际中,认为是吉利话,能带来好运的话,人们爱说多说,而有些话的指向是不好的事物或人们厌恶的现象,则认为是不吉利的话,就不说或少说。有的场合甚至特别忌讳某些话,鲁迅在《野草·立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贵人家生了孩子,作满月时,请了几位客人,大家都看了看弦子,一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当官的。”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另一个客人又说:“这弦子将来要发财的。”又得到了大家的一番喝彩。最后一个客人说:“这弦子将来要死的。”结果得到一顿痛打。在喜庆的日子,人们最忌讳不吉利的字眼。前两个客人说的话不管是真心话,还是虚伪话,都是吉利话,主人爱听,当然更希望吉言能成为现实;而最后一个客人说的确实是大实话,但不分场合,不合人们心理,是人们最忌讳的话,挨打是必然的。生活中人们的语词迷信还有很多,如从“分梨”联想到“分离”,从“进钟”联想到“送终”,从“伞”联想到“散”。不同的地区由于方言不同,还有许多地方性的

语词迷信。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一种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词迷信程度与整个社会环境和个人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积极引导,摒弃那些妨碍社会文明的语词迷信。

汉民族言语交际中反映的文化心理丰富多彩,本文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的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耽于语言幻想等心理的揭示,只是汉民族言语交际中文化心理的-d’部分。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还有许多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如问候、交谈、拜访、辞行、避忌等,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生论文/设计评审表

毕业论文或设计后面,关键词及以上部分由学生填写,要求字迹清楚整洁;3、该表将装入学生毕业档案中。

“说是这么说”转折话题标记研究

“说是这么说”转折话题标记研究-中学语文论文 “说是这么说”转折话题标记研究 文/李维 【摘要】“说是这么说”具有让步转折的话语功能,表达说话者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有交际意图,常常出现在不同层级语言单位间,可表达话语信息变更、话语信息深化、话题切换、话语信息插入以及话语信息撤销等交际目的。 关键词说是这么书;话题标记;转折 一、隐性话题转折标记 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转折话题标记的研究比较普遍,成果众多,刑福义(1999、2001)、郭志良(1999)、王岩(2007)、宋晖(2015)等都对转折关系做过系统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显性有标记的复句,对于会话中的隐性转折关系论及很少。在会话中,我们以话轮联结中是否有联结词出现为依据,把话题标记分为标记显性与标记隐匿。实际会话中没有使用表转折关系的“但”“但是”“不过”“却”“然而”等联结词,即可判断话语单位间为转折关系。这是因为句法意义上的关系词隐匿于会话之中,但是我们也发现,会话中经常有话题标记形式显露在语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词、短语和小句。 话题标记是一个开放的类,具有多功能性,本文仅以“说是这么说”为例说明其如何实现多种转折话语功能。 二、“说是这么说”的话题功能 “说是这么说”是一个表示陈述的语言结构,在会话中具有总结说话人所说话语意义的功能。在功能意义上非常像一个转折连词,可以用转折连词来替换,有时在其前还会出现“但是”等转折连词。“说是这么说”所呈现的话语单位除了具

有转折关联外,在会话中还体现了说话人特有的交际目的。 2.1话语信息变更性 话语信息变更是基于前述信息不完整或者不准确,说话人进行信息更正,从而与前述信息形成对立转折。例如: (1)“说是这么说,一有了土地,就变成地主了。”(当代1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工人阶级内部的事?说是这么说,我们这些人,在厂里替资本家办事,能和工人阶级不发生关系吗?”(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1)前面虽然没有说明说话人的意图,但是后面分句“一……就”表达了与前“说是这么说”意义相反的内容。例(2)中前一个分句“工人阶级内部的事情”与后一个分句“我们这些人,……,能和工人阶级不发生关系”两个疑问句对立相反。 2.2话语信息深化 说话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因此需要后续不断补充和论证,从而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全面。“说是这么说”可以起到信息深化作用。如:(3)面上有防身喷筒,紧急关头拿出那玩艺儿一喷,对方就可窒息昏迷。说是这么说,一是买不到,二是怕质量不过关弄出人命或泄透后误伤自己。(戴仲燕《当代镖女和“兄弟镖局”》) (4)说是这么说了,认真想一想这手与足之间的关系,我就得想想手与足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弄明白哪是手,哪又是足。(《长江日报》1998年06月24日)例(3)后面两个分句“一是……,二是……”是对说话人前面观点的补充说明。例(4)后面四个分句都是对前面观点的佐证。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误区

论文的题目:论汉字和汉文化关系上的认识误区 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演变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发展。在正确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样可以有利的驳斥“汉字落后论”和“废除汉字论”,扩大汉语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汉文化汉字关系认识误区 Topic: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al of the relationship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evolution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restrict,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there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so that it can be beneficial to refute the"Chinese characters behind the theory"and"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abolition of",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Chinese..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 relationship misunderstanding 汉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汉文化的产物。汉字的构形包涵着中国文化,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汉字的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汉字与汉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一)、汉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它是为了弥补语言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缺陷而产生的。它从属于语言,是语言的一种补充形式[1]。

跨文化交际作业

《跨文化交际学》选修课试卷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差异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应用心理学

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摘要】: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中西文化赋予非言语行为的不同内涵,也带来了交际上的障碍。本文通过理解非言语交际的定义,着重论述了非言语交际中中国和西方国家上差异,以发现非言语行为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含义及作用,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人们踏平社交的道路,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中西方;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非言语交际定义 人类交流有两种形式: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这两种形式在人类沟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言语交际是指所有超越语言的交际行为(1),它充和完善了言语交际的不足,是整个沟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言语有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表达、空间语言手语等多种表现形式。人类在进行交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时,除了使用语言进行传达外,大量的信息还依靠非语言符号。非言语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中具有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萨莫瓦曾说:“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Samovar,1985:155)人们通过服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诸多无声的体态语,将有声语言形象化、情感化、生动化,以达到先声夺人、耐人寻味的效果,且能充分弥补有声语言表达的乏力和不足,特别是人类在“词不达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非言语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圆满表达情意,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礼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作用产生的成果,是特殊的文化组成形式,其实质还是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诸多差异造就了各自独特的礼仪文化。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如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宗教和传统习俗、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字以及价值观念(3)等。然而正是这些普遍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各国礼仪的不同。因此,在研究跨文化交际之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量多地了解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礼仪。 二、中西方差异在非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1、正式的就餐礼仪 筷子是中国人就餐时使用最多的餐具,所有的食物都置于餐桌中央,搭配米饭的菜肴也不止一种。菜肴由人们各自从盘中夹食。然而在西方,通常一套正式的餐具会包括许多个不同用途的叉子、汤匙和餐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他们不会从同一个盘子里共同夹食。

汉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语作为中国第一大语言,近几年更是受国外友人的追捧,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也跟着推向了世界发展的前端,成了除英语外的热门必备语言之一。汉语博大精深,那么,你想知道汉语文化的根源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汉族文 化吧! 汉语(Hànyǔ)又称中文,是中国汉民族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全境、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掸邦、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通用少数民族语言。 汉语属汉藏语系,为分析语,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书面古代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 目前全球有六分之一人口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口语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闽语等七种主要汉语方言。 分布地区

汉语方言分布 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如马来西亚等)。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历史沿革 上古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汤志祥 0.0.导言 0.10.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是在经济、科技、生活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 而且 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也同时出现了巨大变革。那场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发了意识形态和语言生活从量到质的跳跃性变化。 0.20.2语言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宏观变迁和微观步伐的。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信息的 表达 和传承者,语言四大要素中一直处于动态状况的词汇和语义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程度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滴成果。从这一点说,研究语言状况,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变化,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和它的历史进程;而探求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也必须考察其语言生活。毫无疑问,我们从词语和语义的的“代沟”中可以找寻到的时代发展的印记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 0.30.3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一大特 点。 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一说是十大方言1[1])中的一员,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2[2],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书所采用。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粤语“北上”⑴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 1.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1) ——外延和规模 1.1 1.1在汉语和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北方方言和华夏文化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打 从有 文字(甲骨)记载的殷商开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整个发展路向,无论是从语言的“雅言”(商周)——“凡语”、“通语”(两汉)——“官话”(明清)——“国语”(民国)到“普通话”,还是从文学的《诗经》(周春秋)——《史记》(西汉)——“诗”、“变文”(唐)——“词”、“话本”(宋)——“杂剧”(金元)——到“小说”、“戏曲”,(明清),亦或是从儒学道统的“孔子”、“孟子”及其诸子百家(先秦)到程朱理学(宋),都是以建都北方的各主要朝代的京畿语言、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为代表的。北方话一直是汉语的基础方言;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滥觞和圭臬;儒家哲学一直是国人的思想典范和行为准则。即使到了宋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但 1[1]十大方言:指在传统划分的北方、吴、湘、赣、客、闽、粤七大方言外再加上晋语、徽语和平话。 2[2]本文的粤语词语主要指通行于穗港澳三地的词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来通行于香港地区。下文称之为“粤港词语”。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号:40812208 班级:汽车服务工程12102 姓名: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

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_现代汉语词汇学_中关于造词法的几个疑问_兼与葛本仪先生商榷

收稿日期:2010-06-02作者简介:马 宁(1979-),男,回族,宁夏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职业教育管理。 作为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葛本仪先生的《现代汉语词汇学》[1](以下简称《词汇学》)充分展现了作为词汇学大家的学术风范:严谨不失典雅,通俗不乏深刻。全书整体研究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理据结合,加上作者通俗的语言、平朴的文风,使得整本书成为了初学者与研究者均推崇的词汇学读本和学术著作。但就造词法,这个汉语词汇学中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本人尚存一些疑问,希望与作者和读者一同商榷。 一、音译词是否摹声法造词? 作者认为音译词是一种摹声法造词。因为外来词的外来原因和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种类较多。作者在本书之前的章节中也列举了:如音译词、形兼音译词、音兼意译词、形加意译词、音意兼译词、意译词。如果像“咖啡、沙发”等这样的词是通过摹声法造的音译词,那么“啤酒、卡片”等音加意译词, “绷带、 可口可乐”等音意兼译词,都涉及语音造词,但又不单纯与语音有关,又能否用单纯的摹声法来解释?其他不涉及语音的外来词似乎更是不能用摹声的造词法来解释,那它们又属于什么样的造词呢? 二、对“音义任意结合造词法”的疑问(一)音义任意结合造词法在葛先生造词法体系中的排序问题 《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把“音义任意结合法”造词法排在首要位置,是不是意味着这种方法是现代汉语最重要的造词方法或者它是现代汉语最早使用的方法?按照作者的定义:音义任意结合的造词方法就是用某种声音形式任意为某种事物命名的方法。文中指出,最早产生的汉语的一些词是音义任意结合实现的,这样的词在音义组合前是无必然联系的,比如:“山、水、人、手、树、参差、婆娑”等等。从作者列举的音义任意结合法造出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词都是从古汉语中继承下来,尤其是单音词,无一例外。所以说音义任意结合法造词就必然要涉及古汉语中某些历史悠久的基本词汇。音义结合造词、语音与词汇的关系等其实也是古汉语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因此,一个概念,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说法,在同一民族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但是,这不等于说音义之间毫无关系,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在词义引申和新词滋生的过程中,一些意义有关 《现代汉语词汇学》中关于造词法的几个疑问 马 宁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银川 750002) 摘要:针对葛本仪先生《现代汉语词汇学》一书的“现代汉语造词法”内容提出与“摹声法”、 “音义任意结合法”、“音变法”以及“引申法”等相关的疑问,并阐释了质疑的理由。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学;葛本仪;造词法;摹声法;音变法;引申法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10)03-0080-04 ———兼与葛本仪先生商榷 [语言/文学/艺术研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10卷第3期2010年9月 Vol.10No.3Sept.2010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非言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t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carrier of cultur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an effectively complement verb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ften happens as verbal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It also has the sam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s verbal communication does. People only emphasize verbal communication while they usually neglec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of much importance i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he main concerns in this paper include the relation between verbal and non-verbal, classification, feature, and functi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way solving intercultural conflict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discussed here. Key word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Introduction Language is a necessary and very important tool in human communication. When people talk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they always regard verbal communication as a kind of way to communicate, but

汉族的发展和文化#精选

简单梳理汉族的发展和文化 班级:10政治(本)姓名:元通学号:20100304041091 如果问:“你是一个什么民族”?你可能说你是汉族,但对于汉族,你又了解什么?又知道一些什么呢?汉族在我们大家庭中是占大多数的,有多少人知道汉族的形成和汉文化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汉族的形成: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

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201720182学期ii类通识在线开放课程

学期类通识在线开放课程 ()选课及学习说明 学期(即学年春季学期)共提供门类通识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智慧树”平台门;“中国大学”平台门;“尔雅通识课”平台门。 注:大部分在线开放课程在选课系统中没有安排时间、地点、上课教师,但并不影响选课。 一、“智慧树”平台 .课程。

.选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上选课,成功选课后请立即加入课程对应的群,此群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有关通知公告的正式发布渠道。 .学习。学生月日后进入“智慧树南昌大学站”()学习,非“纯在线学习”的还有见面课安排,具体要求详见所在群公告,见面地点统一为主教楼。网页右上角“登录”或“注册”,学生需要先注册智慧树账号(已有账号可直接登录),注册成功后即可在智慧树网或下载知到进行视频学习、课程论坛互动、参加见面课、作业、考试。 .一旦选定课程应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成绩将如实记入学生总成绩单。仅在网上学习但没有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选课的不予记载学习成绩。 .智慧树平台服务端客服:饶老师。 二、“中国大学”平台 .课程 .选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上选课,成功选课后请立即加入课程对应的群,此群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有关通知公告的正式发布渠道。

.学习。学生月日后进入中国大学官网学习(网址:)《聪慧的源泉--数学导读》课程安排有见面课,具体要求详见所在群公告。 .一旦选定课程应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成绩将如实记入学生总成绩单。仅在网上学习但没有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选课的不予记载学习成绩。 三、“尔雅通识课”平台 .课程。 .选课。在规定时间内进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选课,成功选课后请立即加入群:(南大尔雅通识),此群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有关通知公告的正式发布渠道。 .学习。该课程纳入“南昌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学生月日后直接进入“南昌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注:其他普通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学期开始均使用该平台,初始进入的用户名为学号,密码为,首次进入需通过手机和邮箱验证),登录后,即可看到本学期所有课程,选择“项目管理学”或“物理与人类文明”,即可进行正常学习。 .一旦选定课程应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成绩将如实记入学生总成绩单。仅在网上学习但没有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选课的不予记载学习成绩。 . 尔雅慕课平台客服尔雅老师。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于此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产生和发展了书法、篆刻等艺术。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汉语地研究范围,并且有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1、文化与汉文化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关于“汉字与汉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关于“汉字与汉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有人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我觉得这样说是倒果为因。因为是先有汉文化,后有汉字的。换句话说,汉文化的历史远比汉字长久。当然,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也的确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在它本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有些汉字的结构表现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好比“取”这个字吧,它表示用手取耳,其实在古代的猎狩或战争杀敌,都是要割下左耳作为标记的。还有一些字则是以其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例如“炮”这个字,在较早的时代,由于使用冷兵器,故而在当时,这个字的部首是“石”。等到后来,火药发明了,就用“炮”来发射火药,于是便将部首改为“火”了。另外,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为本体,产生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甚至有些还被后世当成是一门艺术而津津乐道。例如:书法、篆刻、对联、回文诗等等。还有许多字谜与隐语,也都是依托汉字的结构而构成的。如,一个字谜,谜面是“大小参差”,谜底是“灯”。乍一看,似让人丈二和尚莫不着头脑,但细细品味,它巧妙地利用了汉字重组的规律,将“大”、“小”二字拆分后重新搭配而成谜底,真让人拍案叫绝!此外,由文字的形体产生了一些词语,如:“八字胡”、“丁字尺”、“十字路口”、“金字塔”,等等。当然,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以上这些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汉字发展的数千年历史过程中,它沉淀了许多许多,给我们留下了不可胜数的文化财富。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汉字的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现在中国的孩童尚不经事,却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这些景致,都是因诗文而永垂不朽的。从汉赋到唐诗,再由宋词到元曲,无一不印着中华文学前进的痕迹。而只有再这样一种文化的感染下,才会生出这么多流芳百世的文人墨客。再说书法吧。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由楷书,到行书、草书,汉字这类文字已经由书写符号上升为一种艺术。而只有在汉文化的熏陶下,才可能涌现出这么多光耀千古的书法家。 由此可见,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以及汉字与其他文字在功能上的比较,它都无愧于“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称号,以至我甚至觉得,汉字是更高层次的,其他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都是汉字这个强大载体的衍生物。没有汉字,国人的智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没有汉字,历史和科技无法记载和流传至今;没有汉字,思想和艺术不能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在我看来,正因为有了汉字,我们身边所处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丰富多彩。 有这样一个趣话: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来到中国,向孔夫子请求赐予文字。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黄豆芽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了现在流行世界的罗马字母。 这自然是一个夜郎自大的杜撰,但若走另一个极端,把汉字看得一无是处,就必将迷失自我,失去自尊,失去国格,从而沦为愚奴,被强虏踩在脚下。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地理科学学院英语双专业08春季6班16号 109012008052洪**指导老师闫** 【摘要】本文先阐述了非语言交际的性质与功能,并论述了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然后结合例子,重点分析常见非语言语用失误,并提出规避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规避 1.非语言交际概述 1.1非语言交际定义 人类社会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二者共同形成交际的完整过程。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载体,语言交际是建立在语言上的交际形式。按照Malandro和Barker(1989)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即非语言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其交际方式包括了眼神、表情、身势、手势、体距、沉默、服饰、时空利用、副语言等。 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具有不同非语言交际特征,他们在谈话时使用的手势、体态及表情等非语言要素往往无意中流露出其民族征及文化特色,如汉族人喜欢用手指刮脸皮羞人,欧美人常常用飞吻来表达亲呢和友好,用耸肩表达不知道、失望或者让步等意思,日本人常用微笑表示抱歉,英国人与人交谈喜欢保持一定距离……而同种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形成一个O型表示OK、很棒、好极了,而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币,在法国表示零的符号或“无价值”,在巴西和某些地中海国家却带有猥亵的含义。 1.2非语言交际特点 受到文化教育偏见及语言交际的明显性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在生活当中往往更关注语言交际。然而对比单纯依靠声音效果传达交流信息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具有视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感官渠道获取信息,在各种交际场合中,往往比语言交际效果更佳显著。国外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Ross(1974)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二非语言交际(主要是身势语)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Crant和Hennings(1971)认为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Mebrabian(1968)认为93%的信息效应源自非语言因素。 相对于语言来说,非语言交际有非结构性、非语言性、连续性、含蓄性、自然性、固有性等特点[1]。首先,非语言交际无稳定结构结构、可因时因地变通;其次,某种文化中的同一个非语言交际信号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往往有不同定义,通常不如语言信号精确;再者,人们用语言交际是有时间限制的,而非语言交际信号无时不在传递信息;此外,非语言交际被认为是一种“无声语言”,它通常是以更微妙和含蓄的方式传递信息的;而且,人们进行非语言交际时,常常是很自然的和下意识的;最后,非语言交际不是靠后天习得,而是依赖于先天的本能的。 1.3非语言交际功能 非语言交际的性质决定其特有的功能。学者们一般把他们归纳为六个方面的功能: 重复(Repeating)。人们常用非语言信息来重复他们所传达的语言信息。如当人们说出“停下”这个词的同时,还会做出表示同样意义的手势。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

孙永兰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方式方面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得出对外来词、外来文化我们应持有何种态度。 关键词:外来词;翻译方式;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态度 中图分类号:H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111-04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增强,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也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使得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我们的生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汉语中从英语借来的大量新词反映出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于汉语而言,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外来词很少有以原封不动的本来面貌成功地进入汉语之中的,它们必须接受汉语对其进行转换工作和本土化处理,然后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汉语的大家庭中,外来语词进入汉语的过程是接受汉语的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而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一过程的产生和完成发挥着自始至终的强大的制约和调适作用。 一、汉语外来词的吸收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和交往的民族,很早就开始与印度、波斯、缅甸、朝鲜、日本等国家进行友好往来。物质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语言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由于汉语的表意特性,在对待外来词的时候,不能像其他表音文字之间互借那样方便地对应转写就可以。一般来说,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音译法 (二)中西合璧法 合璧法是引入外来词时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由此而构成的词叫做合璧词。合璧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 1.音译兼意译。音译兼意译指的是那些虽然音译但所选用的字往往和那种事物的意义有些联系。这类词可分为两小类: 一类指表面上看纯音译,几个构成汉字之间似乎是不相关的,无法看出整个词的真正意义,但是词中所选的汉字中个别有提示词义的作用。如“coffee”译为“咖啡”,表面上单纯记音,但是两个构成汉字的偏旁“口”却表明该种物质是食用之物。再如“席梦思”(simmons)使人觉得睡在弹簧床上如入梦境十分舒适。 另一类是外来词整体上贴近原词读音,但词的内部也有可解性。如英文“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让人觉得这种饮料喝起来极为可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再如英文“Decis”译为“敌杀死”表达这种杀虫剂的神奇功效。 2.音译加意译。可分为半音译半意译和以音译为主加上表示类别的汉语语素两种方式。 (1)半音译半意译。半音译半意译是将一个外来词语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这种构词方式主要用于复合式的外来词。如英语“goldlion”译为“金利来”,“gold”意译为“金”,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是尊贵、高档次的象征,“lion”音译为“利来”,两部分合起来则为汉民族所喜爱的吉庆字眼儿。再如“miniskirt”译为“迷你裙”,“mini”是音译“迷你”,“skirt”是意译“裙”,两部分合起来可让人联想到这裙子是如何迷人的,而让众多女孩子好奇不已,从而销量大增。另外像这类词还有“icecream”(冰淇淋)、“cultureshock”(文化休克)等。 3.字母外来词,直接用外文字母和汉字组合而成的词。比如B超、X光、VCD光盘等。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