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令与协议的区别

协议

xie yi

协议(protocol)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为了开展某项活动,经过协商后达成的一致意见。协议总是指某一层的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在同等层之间的实体通信时,有关通信规则和约定的集合就是该层协议,例如物理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应用层协议。

1 是一系列的步骤:它包括两方或多方,设计它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项任务!

是对数据格式和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正式描述。简单的说了,网络中的计算机要能够互相顺利的通信,就必须讲同样的语言,语言就相当于协议,它分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协议。

协议还有其他的特点:

1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协议,并且预先知道所要完成的所有的步骤。

2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同意并遵循它。

3 协议必须是清楚的,每一步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不会引起误解。

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

网络协议或通信协议

协议也可以这样说,就是连入网络的计算机都要遵循的一定的技术规范,关于硬件、软件和端口等的技术规范。

网络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场所,所有接入网络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物理连设备进行信息交换,这种物理设备包括最常见的电缆、光缆、无线WAP和微波等,但是单纯拥有这些物理设备并不能实现信息的交换,这就好像人类的身体不能缺少大脑的支配一样,信息交换还要具备软件环境,这种“软件环境”是人类实现规定好的一些规则,被称作“协议”,有了协议,不同的电脑可以遵照相同的协议使用物理设备,并且不会造成相互之间的“不理解”。

这种协议很类似于“摩尔斯电码”,简单的一点一横,经过排列可以有万般变化,但是假如没有“对照表”,谁也无法理解一分杂乱无章的电码所表述的内容是什么。电脑也是一样,它们通过各种预先规定的协议完成不同的使命,例如RFC1459协议可以实现IRC服务器与客户端电脑的通信。因此无论是黑客还是网络管理员,都必须通过学习协议达到了解网络运作机理的目的。

每一个协议都是经过多年修改延续使用至今的,新产生的协议也大多是在基层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因而协议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安全机制,黑客很难发现协议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直接入手进行网络攻击。但是对于某些新型协议,因为出现时间短、考虑欠周到,也可能会因安全问题而被黑客利用。

对于网络协议的讨论,更多人则认为:现今使用的基层协议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安全隐患,因而无论网络进行什么样的改动,只要现今这种网络体系不进行根本变革,就一定无法消除其潜在的危险性。

信令

在网络中传输着各种信号,其中一部分是我们需要的(例如打电话的语音,上网的数据包等等),而另外一部分是我们不需要的(只能说不是直接需要)它用来专门控制电路的,这一类型的信号我们就称之为信令,信令的传输需要一个信令网信令的分类:

最传统的信令是中国一号信令,过去电话用的多,现在基本用的最多的是七号信令(电话合网络传输都用到)

通讯设备之间任何实际应用信息的传送总是伴随着一些控制信息的传递,它们按照既定的通讯协议工作,将应用信息安全、可靠、高效地传送到目的地。这些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叫做协议控制信息,而在电信网中叫做信令(Signal)。英文资料还经常使用"Signalling"(信令过程)一词,但大部分中文技术资料只使用"信令"一词,即"信令"既包括"Signal"又包括"Signalling"两重含义。

信令按其用途分为用户信令和局间信令两类。前者作用于用户终端设备(如电话机)和

电话局的交换机之间,后者作用于两个用中继线连接的交换机之间。

局间信令分类主要有随路信令和共路信令,随路信令就是说信令网就附在计算机网络或是电话网络上,不需要重新建一个网络,而共路信令则是需要重新建设一个信令网(主要是在局端之间),

例如打电话:当我们开始打电话的时候,拿起电话机时就有信号传到当地的电信局端,一系列交换后,本局端就先在网络上发送信令,等对端收到信令后回应一个信令同意通话,此时网络上传输信令功能就算完成了,开始传输语音信号,就可以通话了。等电话结束的时候,同样需要通过信令来控制电路拆除。

总之,信令实际上就是一种用于控制的信号。

华为软交换信令与协议处理原理

目录 第3章信令与协议处理原理..................................................................................................... 3-1 3.1 TDM承载信令处理路径 ..................................................................................................... 3-1 3.2 IP承载信令处理路径.......................................................................................................... 3-3 3.2.1 MTP3/M2UA承载ISUP/INAP的处理路径.............................................................. 3-3 3.2.2 M3UA承载ISUP/INAP的处理路径......................................................................... 3-6 3.2.3 UDP承载MGCP/H.248的处理路径 ....................................................................... 3-7 3.2.4 IP承载H.323的处理路径 ..................................................................................... 3-10 3.2.5 UDP承载SIP的处理路径..................................................................................... 3-14 3.2.6 IUA承载DSS1的处理路径................................................................................... 3-17 3.2.7 V5UA承载V5.2的处理路径.................................................................................. 3-18

移动通信网络协议

移动通信网络协议调研报告 移动通信是相对于固定通信而言的,顾名思义是指能够在移动状态下完成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从诞生到今天虽然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但伴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走过了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历程,手机、无线网卡、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移动数据网络中网络体系又是完成通信的重中之重,因为网络体系就是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每个计算机互联网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1。而在通信涉及的所有部分都必须认同一套用于信息交换的规则,我们把这种认同称为协议。 协议是用来描述进程之间信息交换过程的术语○1。通过通信信道何设备互联起来的多个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系统,要是其能够协调工作,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它们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语言,都必须遵循某种互相都能接受的规则,这些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就称为网络协议。网络协议通常由三个要素组成: (1)语义。语义是对协议元素的含义进行解释。 (2)语法。语法是对信息的数据结构的一种规定。 (3)同步。同步是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由此可看出,协议实质上是网络通信时所使用的一种语言。 我们知道,互联网络Internet是处于世界各地的各种不同的物理网络连接在一起构成的一个统一的网络,当这个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Internet相互进行通信时,它们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协议,这就是TCP/IP协议。TCP/IP协议并不是单独的一个或者两个协议,而是一组网络协议的集合,只是由于它主要包括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一个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另一个是互联网协议IP,同时它也包含了其他的协议。 根据在网络中应用功能的不同和协议的差异,TCP/IP协议体系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为:网络接口层、互联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如图为TCP/IP的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网际互联层也称IP层,其主要功能是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以及建立互联网络。网间的数据报可根据它携带的目的IP地址,通过路由器由一个网络传送到另一网络。 这一层有4个主要协议:网际协议(IP)、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其中,最重要的是IP协议。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例如,目前广泛采用的HTTP、FTP、TELNET等是建立在TCP协议之上的应用层协议,不同的协议对应着不同的应用。这其中人们比较常用的协议有SMTP、SNMP以及DNS。 SMTP是简单邮件传送协议,规定在两个相互通信的SMTP进程之间应如何交换信息。邮件服务器是电子邮件系统的核心构件。其功能是发送和接收邮件。邮件服务器工作时需使用两个协议,一个用于发送邮件,即SMTP协议;另一个用于接收邮件,即邮局协议(Post Office Protocol)。 SNMP即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为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底层网络管理的框架。一个典型的网络管理系统必需包含的三要素是:管理员、管理代理和管理信息数据库(MIB)。

7号信令协议栈

SS7信令系统协议简介 SS7信令协议栈,MTP1,MTP2,MTP3,SCCP,TCAP,ISUP,TUP 3.1 SS7信令协议栈 协议是通过网络传送数据的规则集合。 协议栈也就是协议的分层结构,协议分层的目的是为了使各层相对独立,或使各层具有不同的职能。SS7协议一开始就是按分层结构的思想设计的,但SS7协议 在开始发展时,主要是考虑在数字电话网和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的数据通信网中传送各种与电路有关的信息,所以CCITT在80年代提出的SS7技术规范黄皮书 中对SS7协议的分层方法没有和OSI七层模型取得一致,对SS7协议只提出了4个功能层的要求。这4个功能层如下: 物理层:就是底层,具体是DS0或V.35。 数据链路层:在两节点间提供可靠的通信。 网络层:提供消息发送的路由选择.。 用户部份/应用部份:就是数据库事务处理,呼叫建立和释放。 但随着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智能网的发展,不仅需要传送与电路有关的消息,而且需要传送与电路无关的端到端的消息,原来的四层结构已不 能满足要求。在1984年和1988年的红皮书和蓝皮书建议中,CCITT作了大量的努力,使SS7协议的分层结构尽量向OSI的七层模型靠近。 下图图示了SS7信令协议栈: MTP1(消息传递部分第一层):即物理层。 MTP1(消息传递部分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MTP1(消息传递部分第三层):即网络层。

SCC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TCAP(事务处理应用部分) ISUP(ISDN用户部分) TUP(电话用户部分) MTP1 MTP1是SS7协议栈中的最底层,对应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这一层定义了数字链路在物理上,电气上及功能上的特性。物理接口的定义包括:E-1,T-1,DS -1,V.35,DS-0,DS -0A(56K)。 MTP2 MTP2确保消息在链路上实现精确的端到端传送。MTP2提供流控制,消息序号,差错检查等功能。当传送出错时,出错的消息会被重发。MTP2对应OSI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MTP3 MTP3在SS7信令网中提供两个信令点间消息的路由选择功能,消息在依次通过MTP1,MTP2,MTP3层之后,可能会 被发送回MTP2再传向别的信令点,也可能会传递给某个应用层,如:SCCP或ISUP 层。MTP3还提供一些网管功能的支持,包括:流量控制,路由选择 和链路管理。MTP3对应OSI模型中的网络层。 SCC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SCCP位于MTP之上,为MTP提供附加功能,以便通过SS7信令网在信令点之间传递电路相关和非电 路相关的消息,提供两类无连接业务和两类面向连接的业务。 无连接业务是指在两个应用实体间,不需要建立逻辑连接就可以传递信令数据。面向连接的业务在数据传递之前应用实体之间必须先建立连接,可以是一般性的连

7号信令协议部分

1. Objectives After completing this course the participants will be able to: ? Explai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CCITT SS NO.7 ? Explain the interface of the network ? Briefly describe signaling used in the network interface 2. Chapter 一、信令的基本概念 用以建立、维持、解除通信关系的这类信息称为信令。 其主要特征有: 信令是在用户设备与网络节点间/或网络节点间传送的信息 信令是上述信息中起监视、选择及网络管理功能的信息(在一个信令系统中,一种功能可以用几个信令来表示,而一个特定的信令又可以用来实现一种或几种不同的功能)。 信令的分类: 按照信令工作范围:(用户信令和居间信令) 用户信令:用户终端与交换局之间使用的信令。 居间信令:是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传送使用的信令。 按照信令传送所用信道:(随路信令方式和共路信令方式两类)随路信令:某个通话电路所需的信令,由该电路本身或者由某一固定分配的专用信令电路传送的信令方式。(CAS-Channel Associated Signalling) 共路信令:公共信道信令方式用于局间信令的传送,也称公共信道局间信令方式。(CCS-Common Channel Signalling) 二、NO.7信令 7号信令是公共信道方式的一种,CCITT自1976年开始研究No.7信令方式,在1982年提出,后在1984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 7号信令系统的通用性决定了整个系统必然包含许多不同的应用功能。因此7号信令采用了模块化的功能结构,实现了在一个系统框架内多种应用并存的灵活性,对于一种应用来说只用到系统的一个子集。 7号信令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由两部分构成: 公共的消息传递部分MTP(Message Transfer Part) ?提供一个可靠的消息传递系统,只负责消息的传递。 适合不同用户的独立用户部分UP(User Part) ?为不同的电信业务应用设计的功能模块,负责信令消息的生成、语法检查、语义分析和信令过程控制。

信令协议简单知识点

信令协议 1、复杂的系统,不仅传输用户的数据,要使得网络中的设备协调工作,彼此进行一些必要 的信息交互---信令 2、信令的传输协议就是能够从比特流中识别出报文而且要保证未检测出的差错量要尽可 能的低,因为这种差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严重的话将会把一条报文的含义改变。我们把提供这些功能的信令协议称为链路层。 3、信令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报文的编排方式和它们的路由,如何把消息由一点传送到另一 点,直至到达它的最终目的地,如何使用查询,并行的处理几个对话,这一部分就是网络层的主要内容。 4、OSI协议 物理层(OSI 第一层) 链路层(OSI第二层)保证消息的可靠传输 网路层(OSI第三层)最佳路由 5、GSM系统接口 6、各接口协议 6.1 空口 GSM数字移动通信中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称为Um接口,Um为套用ISDN网中客户终端和网络的接口名称,其中‘m’表示移动的意思 ●物理层(信令层一) 这是无线接口的最底层,用来提供传送比特流所需的物理链路(例如无线链路),它为高层提供各种不同功能的逻辑信道,包括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链路层(信令层二) 本层的主要目的是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建立可靠的专用数据链路,第二层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基于ISDN的D信道链路接入协议(LAPD),因为在GSM规范中对它进行了修改,使它适合在无线路径上传播,因此在Um接口中的第二层协议被称为LAPDm。 ●网络层(信令层三) 第三层是具体负责控制和管理的协议层,即把客户和系统控制过程的特定信息按一定的协议分组安排到指定的逻辑信道上。第三层包括三个基本子层:无线资源管理(RR)、移动性管理(MM)和接续管理(CM)。其中一个接续管理子层中包含多个呼叫控制(CC)单元,提供并行呼叫处理。为了支持补充业务和短信息业务,在CM子层中还包括了补充业务管理(SS)单元和短信息业务管理(SMS)单元。 6.1 A接口 ●物理层(信令层一) A接口的物理层是基于数字传输2Mbit/s的PCM链路

华为软交换信令与协议处理原理

目录 第3章信令与协议处理原理 ................................................................................................................................. 3-1 3.1 TDM承载信令处理路径.................................................................................................................................... 3-1 3.2 IP承载信令处理路径.......................................................................................................................................... 3-3 3.2.1 MTP3/M2UA承载ISUP/INAP的处理路径 .................................................................................. 3-3 3.2.2 M3UA承载ISUP/INAP的处理路径 ................................................................................................ 3-6 3.2.3 UDP承载MGCP/H.248的处理路径................................................................................................ 3-7 3.2.4 IP承载H.323的处理路径 .................................................................................................................. 3-10 3.2.5 UDP承载SIP的处理路径.................................................................................................................. 3-14 3.2.6 IUA承载DSS1的处理路径 ............................................................................................................... 3-17 3.2.7 V5UA承载V5.2的处理路径 ............................................................................................................. 3-18

Iu接口RANAP信令协议研究

宽带交换技术 Iu接口RANAP信令协议研究 姓名: 队别: 指导老师:

Iu接口RANAP信令协议研究 简介:Iu接口是UMTS系统中,核心网CN和接入网UTRAN之间的接口,主要负责传递非接入层的广播信息、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及控制Iu接口的数据传递。其中,Iu接口的无线网络层信令协议RANAP负责Iu接口上CN和RNC之间的信令交互,它可以透明地在CN和UE之间传送消息而不需要UTRAN解释、处理。此协议的功能有:RAB管理、NAS消息流程的透明传输、寻呼、安全模式控制和位置信息报告。本文将针对RANAP的协议结构、信令流程进行介绍。 1.概述 RANAP无线接入网络应用(Radio Access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是七号信令系统用户层信令,是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 与核心网CN之间的Iu接口协议。 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作为无线技术采用WCDMA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无线接入网、Iu接口和核心网。其标准化工作由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组织完成,目前为止推出四个版本,即R99、R4、R5和R6。 2.Iu接口 2.1.Iu接口概述 Iu接口定义在核心网和UTRAN的交界处,对Iu接口而言,UTRAN的接入点为一个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连接到

核心网电路交换(CS)域的Iu接口称为Iu-CS;连接到分组交换(PS)域的称为Iu-PS;连接到广播(Broadcast,BC)域的称为Iu-BC。区分Iu-CS和Iu-PS这两个接口意味着到电路交换和到分组交换将使用不同的信令和用户数据连接。每个CN接入点可以连接一个或者多个UTRAN接入点。对于CS域和PS域,每个UTRAN接入点只能连接到每个CN域中的一个CN接入点;对于BC域,每个UTRAN 接入点可连接到一个或者多个CN接入点。 Iu接口可以支持的功能包括:无线接入承载的建立、维护和释放过程;系统内切换、系统间切换和SRNS重定位过程;小区广播服务过程;与特定UE无关的一系列通用过程;为了用户特定信令管理,每个UE在协议等级上的分离过程;UE和CN之间非接入层(Non Access Stratum,NAS)信令消息的传递过程;从CN到UTRAN请求的位置服务和从UTRAN到CN的位置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及提供单个UE同时接入到多个CN域和分组数据流和资源预留机制等。 2.2.I u接口协议结构 Iu接口协议栈的所有域可分为无线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在无线网络层中,对于PS域和CS域,Iu接口协议栈分为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对应的协议是RANAP和Iu接口用户平面(Iu UP,Iu User Plane)帧协议。对于BC域,不区分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对应的协议是服务区广播协议(SABP,Service Area Broadcast Protocol)。 RANAP包括在CN和UTRAN之间所有过程的处理机制。它能够在CN和UE之间透明地传输消息,而不需要UTRAN进行解释和处理。在Iu接口上,RANAP具有触发来自CN的UTRAN过程(如寻呼)、移动专用信令管理的每个UE协议等级上的分离过程、非接入层信令的透明传输、通过专用的SAP域对不同类型的UTRAN无线接入承载的请求和实现SRNS的重定位等功能。 其中,RANAP的Iu-CS协议结构如图2.2所示,lu-PS的协议结

SS7协议14位与24位信令点编码

1、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的编码 为了便于信令网的管理,ITU-T在研究和提出No.7信令方式建议时,在Q.705建议中明确地规定了国际信令网和各国的国内信令网彼此相互独立设置,因此信令点编码也是独立的。在Q.708建议中明确地规定了国际信令点编码计划,并指出各国的国内信令点编码可以由各自的主管部门,依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下面介绍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方案。 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14位。编码容量为214=16384个信令点。采用大区识别、区域网识别、信令点识别的三级编号结构如图2-7所示。 其中,NML:三位,用于识别世界编号大区 K-D:八位,用于识别世界编号大区内的地区区域或区域网 CBA:三位,用于识别地理区域或区域网的信令点 图2-7 三级编号结构图 NML和K-D两部分合起来称为信令区域编号(SANC)。 在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分配表中,我国被分配在第四编号大区,K-D的编码为120。 由于CBA即信令点识别为三位,因此,在该编码结构中,一个国家分配的国际信令点编码只有8个即000~111。如果一个国家使用的国际信令点超过8个,可申请备用的国际信令点编码。该备用编码Q.708建议的附件中规定。 2、国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 1990年规范中规定采用24比特的编码方案,即统一编码方案或称为一层编码方案。 在该方案中,全国No.7信令网的信令点采用统一的24位编码方案。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编码在结构上分为三级即三个信令区,如图2-8所示。 图2-8 中国国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结构 这种编码结构,以我国省、直辖市为单位(个别大城市也列入其内),划分成若干主信令区,每个主信令区再划分成若干分信令区,每个分信令区含有若干个信令点。这样每个信令点(信令转接点)的编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8bit用来识别主信令区;第二个8bit用来识别分信令区;最后一个8bit用来识别各分信令区的信令点。在必要时,一个分信令区编码和信令点的编码相互调剂使用。 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我国的国内电信网的各种交换局、各种特种服务中心和信令转接点都应分配给一个信令点编码。但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国际接口局应分配给两个信令点编码,其中一个是国际网分配的国际信令点编码,另一个则是国内信令点编码。

GSM移动通讯及协议

GSM 移动通信及协议栈基础知识讲座 通信研究院 陈浩

1. 信令基本概念 人们要通过交换机接通电话,必须通过交换机发出操作命令。图1为两个用户通过两个端局进行电话接续的基本信令流程。 主叫发端交换机收端交换机被叫

图 1 电话接续基本信令流程 以上是最基本的信令流程,当接续需经过多个交换机时,实际的信令比图1要复杂得多。这些信令的共同特点是:每一个信令都促使交换机产生一个动作。如摘机信令,话机叉簧闭合,构成直流回路。在直流回路上有电流通过,可检测到摘机信令,交换机收到后,产生动作,向用户话机送拨号音,通过话机的受话器变成声音信号,送到受话人的耳朵。因此除了通信时的用户信息(包括语音信息和非话务信息)以外的控制交换机动作的信号,就是信令。eg 2. GSM通信系统概述 2.1 系统的组成 GSM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络子系统

(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的。其系统框图如下: MS:移动台BTS:基站收发信台 BSC:基站控制器OMC:操作维护中心MSC:移动交换中心HLR:归属位置寄存器AUC:鉴权中心VLR:拜访位置寄存器EIR:设备识别寄存器SC:短消息中心 图 2 GSM系统框图

A接口往右是NSS系统,负责呼叫控制功能,呼叫总是通过NSS连接的;它包括MSC、VLR、HLR、AUC和EIR。A接口往左,Um接口往右是BSS系统,负责无线通道的控制,每个呼叫都通过它连接;它包括BSC和BTS。Um接口往左是移动台部分,包括移动设备ME和客户识别码SIM。 2.2 交换网络子系统 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NSS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所构成,各功能实体介绍如下: MSC:是GSM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MS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TCH)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GMSC)。它可完成网路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RR)、移动性管理

信令与协议的区别

协议 xie yi 协议(protocol)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为了开展某项活动,经过协商后达成的一致意见。协议总是指某一层的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在同等层之间的实体通信时,有关通信规则和约定的集合就是该层协议,例如物理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应用层协议。 1 是一系列的步骤:它包括两方或多方,设计它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项任务! 是对数据格式和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正式描述。简单的说了,网络中的计算机要能够互相顺利的通信,就必须讲同样的语言,语言就相当于协议,它分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协议。 协议还有其他的特点: 1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协议,并且预先知道所要完成的所有的步骤。 2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同意并遵循它。 3 协议必须是清楚的,每一步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不会引起误解。 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 网络协议或通信协议 协议也可以这样说,就是连入网络的计算机都要遵循的一定的技术规范,关于硬件、软件和端口等的技术规范。 网络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场所,所有接入网络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物理连设备进行信息交换,这种物理设备包括最常见的电缆、光缆、无线WAP和微波等,但是单纯拥有这些物理设备并不能实现信息的交换,这就好像人类的身体不能缺少大脑的支配一样,信息交换还要具备软件环境,这种“软件环境”是人类实现规定好的一些规则,被称作“协议”,有了协议,不同的电脑可以遵照相同的协议使用物理设备,并且不会造成相互之间的“不理解”。 这种协议很类似于“摩尔斯电码”,简单的一点一横,经过排列可以有万般变化,但是假如没有“对照表”,谁也无法理解一分杂乱无章的电码所表述的内容是什么。电脑也是一样,它们通过各种预先规定的协议完成不同的使命,例如RFC1459协议可以实现IRC服务器与客户端电脑的通信。因此无论是黑客还是网络管理员,都必须通过学习协议达到了解网络运作机理的目的。 每一个协议都是经过多年修改延续使用至今的,新产生的协议也大多是在基层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因而协议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安全机制,黑客很难发现协议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直接入手进行网络攻击。但是对于某些新型协议,因为出现时间短、考虑欠周到,也可能会因安全问题而被黑客利用。 对于网络协议的讨论,更多人则认为:现今使用的基层协议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安全隐患,因而无论网络进行什么样的改动,只要现今这种网络体系不进行根本变革,就一定无法消除其潜在的危险性。

ss7协议

SS7信令协议栈 MTP1(消息传递部分第一层):即物理层。 MTP2(消息传递部分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MTP3(消息传递部分第三层):即网络层。 SCC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TCAP(事务处理应用部分) ISUP(ISDN用户部分) TUP(电话用户部分) MTP1 MTP1是SS7协议栈中的最底层,对应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这一层定义了数字链路在物理上,电气上及功能上的特性。物理接口的定义包括:E-1,T-1,DS-1,V.35,DS -0,DS -0A(56K)。 MTP2 MTP2确保消息在链路上实现精确的端到端传送。MTP2提供流控制,消息序号,差错检查等功能。当传送出错时,出错的消息会被重发。MTP2对应OSI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MTP3 MTP3在SS7信令网中提供两个信令点间消息的路由选择功能,消息在依次通过MTP1,MTP2,MTP3层之后,可能会被发送回MTP2再传向别的信令点,也可能会传递给某个应用层,如:SCCP或ISUP层。MTP3还提供一些网管功能的支持,包括:流量控制,路由选择和链路管理。MTP3对应OSI模型中的网络层。 SCC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SCCP位于MTP之上,为MTP提供附加功能,以便通过SS7信令网在信令点之间传递电路相关和非电路相关的消息,提供两类无连接业务和两类面向连接的业务。无连接业务是指在两个应用实体间,不需要建立逻辑连接就可以传递信令数据。面向连接的业务在数据传递之前应用实体之间必须先建立连接,可以是一般性的连接,也可以是逻辑连接。SCCP以全局码(GT)的形式扩展SS7协议的寻址能力和路由能力,这些扩展基于被叫号码的寻址信息。 TCAP(事务处理应用部分) TCAP允许应用调用远端信令点的一个或多个操作,并返回操作的结果。比如:数据库访问或远端调用处理命令等。使用SCCP无连接业务(基本的或有序的),TCAP 在两个用户应用之间提供事务处理对话。

G网信令与协议

G网信令与协议 1、信令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在通信系统中把协调不同实体所需的信息,交换设备之间相互交换的信息必须遵守一定的协议和规则,这些协议和规则就称为信令。 2、通信网的OSI七层模型是什么? 答:通信网的OSI七层模型称为“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从下至上分别分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3、简述OSI七层模型各层的基本功能。 答: 4、NO.7信令系统分为(一个公共的消息传递部分(Message Transfer Part,MTP))、(若干 个用户部分(User Part,UP))。 5、No.7系统属于(共路信令系统),也就是(信令信道)和(业务信道)完全分开。 6、NO.7信令的四个功能级分别是:(信令数据链路级、(信令链路级)、(信令网功能级)、 (UP用户部分),(信令数据链路级)、(信令链路级)、(信令网功能级)构成(MTP公共消息传递部分。 7、UP用户部分根据不同的应用可分为:电话用户部分TUP、综合业务数字用户ISUP、移 动用户部分MAP、智能网用户部分INAP。 8、No.7信令系统是以(不等长消息)的形式传送信令的,三种基本的信号单元格式是:信 号消息单元(Message Signal Unit,MSU)、链路状态信号单元(Link Status Signal Unit,LSSU)、填充信号单元(Fill-in Signal Unit,FISU)。(信号消息单元)是真正携带消息的信号单元,(链路状态信号单元)为传送网络链路状态的信号单元,(填充信号单元)不含任何消息,是在网络节点没有链路状态信息可以传送时,向对方发送的空信号,其作用是使信令链路保持通信状态,同时可以证实收到对方发送来的消息。 9、在GSM信令系统中可分为: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高层应用(应用层)。 10、MS为了进入GSM进行通信,主要是通过(BTS)和(BSC)与(MSC)会话。 11、(Um接口)是MS与BTS之间的接口,Um接口的物理层建立在(无线信道上),Um接 口的链路层为(LAPDm),Um接口的网络层协议称为(RIL3-RR(无线接口第三层RR协议)),无线接口三层信令包括(无线资源管理RR)、(移动性管理MM)、(连接管理CM)三个子层。 12、Abis接口是BTS和BSC的接口,Abis接口的物理层是(PCM传输),Abis接口的链路层

中国移动协议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协议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 (B I C C)规范第5部分:B I C C 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 I C C与 I S U P的信令配合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修订稿 版本号: 1.0.0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术语和定义 (1) 4符号和缩略语 (2) 5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6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 ......... 错误!未定义书签。编制历史 .. (9)

本规范共包含如下标准文件,本文件是第五部分。 第1部分:BICC 的功能描述,对应于ITU-T 建议Q.1902.1 第2部分:BICC的消息和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 第3部分:BICC 的程序 第4部分:BICC 的APM、隧道和IP 承载控制协议。 第5部分: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ICC与ISUP 的信令配合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

1范围 本部分主要规定了在软交换移动通信网中需要由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以及BICC与ISUP 之间的信令配合问题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待定。 3术语和定义 待定

M3UA协议信令跟踪简介

M3UA协议信令跟踪简介 1术语 AS:应用服务器。AS是一个服务于特定路由关键字(RK)的逻辑实体,用于处理NO.7信令SIO/DPC/OPC/CIC_范围所识别的所有PSTN中继的呼叫过程。也就是说AS处理与该AS相关的TG的信令业务。AS可以有一个或多个ASP来处理信令业务。AS与RK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ASP:应用服务器进程。ASP作为AS的激活或备用进程。例如ASP可以是MGC、IP SCP 或IP HLR的进程。ASP要求必须包含一个SCTP端点,且可以配置ASP处理不少于一个AS的信令业务。ASP并非某一个固定的进程,不同的环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进程作为ASP处理信令业务,但要求必须有一个SCTP端点。 网络外貌:The Network Appearance is a M3UA local reference shared by SG and AS.网络外貌用于区分在同一个SCTP流上传输的不同的信令业务。网络外貌主要是为了应用于多网络的情况,通过不同的网络外貌可以识别相同的NO.7信令网上下文。 RK:路由关键字描述了一组SS7的参数和参数值,这组参数可以唯一确定某一特定AS处理的信令业务的范围。即RK与AS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且RK决定了AS要处理的信令业务的范围。路由关键字中的参数不能基于多个目的地信令点码。 RC:路由上下文,一个路由上下文惟一识别一个路由关键字。RC可以说是RK的索引值。 LM:层管理。相当于是一个节点功能,它处理M3UA层和本地管理实体间的输入和输出。 SGP:信令网关的进程实例。它作为SG的激活、备用、负荷分担或广播等业务进程为之服务。一个SG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SGP,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可以正常处理信令业务。拥有不少于一个SGP的SG可以认为是一个逻辑实体,即此时的SG可以用于处理信令业务。对于SS7网络而言,以及对于该SG所支持的AS而言,该SG所包含的SGP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Where an SG contains more than one SGP, the SG is a logical entity and the contained SGPs ate assumed to be coordinated into a single management view to the SS7 network and to the supported AS. Signalling Process:信令进程指利用M3UA与其它信令进程交互的进程实例。SGP、ASP和IPSP都是信令进程。 Stream:指SCTP流,是从一个SCTP端点到另一相关SCTP端点的单向逻辑通路。 2M3UA协议单元 M3UA消息格式中包含一个公共消息头,之后是0个或多个由消息类型定义的参数,考虑到前向兼容性,所有消息类型都带有兼容性参数。

GSM通信协议详解

GSM通信协议详解 GSM全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文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是第二代(2G)移动通信系统,俗称"全球通",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目前,我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GSM网,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GSM系统包括GSM 900:900MHz、GSM1800:1800MHz 及GSM1900:1900MHz等几个频段。 GSM的发展: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源于欧洲。早在80年代初,欧洲已有几大模拟蜂窝移动系统在运营,例如北欧的NMT(北欧移动电话)和英国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西欧其他各国也提供移动业务。但是模拟系统有一些限制:第一,尽管在80年代初的过低估计下,移动业务的潜在需求也远远超过当时模拟蜂窝网的预计容量;第二,运营中的不同系统不能向用户提供兼容性:一个TACS终端不能进入NMT网,一个NMT终端也不能进入TACS网。为了方便全欧洲统一使用移动电话,需要一种公共的系统。 1982年在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上成立“移动特别小组”(Group Special Mobile)简称“GSM”,开始制定使用于泛欧各国的一种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规范。1990年完成了GSM900的规范,产生一套12章规范系列。随着设备的开发和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建立,GSM逐渐演变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的简称。 GSM通信系统组成: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路子系统(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

信令协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信令协议 篇一:7号信令协议栈 ss7信令系统协议简介 ss7信令协议栈,mtp1,mtp2,mtp3,sccp,tcap,isup,tup 3.1ss7信令协议栈 协议是通过网络传送数据的规则集合。 协议栈也就是协议的分层结构,协议分层的目的是为了使各层相对独立,或使各层具有不同的职能。ss7协议一开 始就是按分层结构的思想设计的,但ss7协议在开始发展时,主要是考虑在数字电话网和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的数据通信 网中传送各种与电路有关的信息,所以ccitt在80年代提 出的ss7技术规范黄皮书 中对ss7协议的分层方法没有和osi七层模型取得一致,对ss7协议只提出了4个功能层的要求。这4个功能层如下:物理层:就是底层,具体是ds0或V.35。 数据链路层:在两节点间提供可靠的通信。 网络层:提供消息发送的路由选择.。

用户部份/应用部份:就是数据库事务处理,呼叫建立和释放。 但随着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智能网的发展,不仅需要传送与电路有关的消息,而且需要传送与电路无关的端到端的消息,原来的四层结构已不 能满足要求。在1984年和1988年的红皮书和蓝皮书建议中,ccitt作了大量的努力,使ss7协议的分层结构尽量向osi的七层模型靠近。 下图图示了ss7信令协议栈: mtp1(消息传递部分第一层):即物理层。 mtp1(消息传递部分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mtp1(消息传递部分第三层):即网络层。 scc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tcap(事务处理应用部分) isup(isdn用户部分) tup(电话用户部分) mtp1 mtp1是ss7协议栈中的最底层,对应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这一层定义了数字链路在物理上,电气上及功能上的特性。物理接口的定义包括:e-1,t-1,ds-1,V.35,ds -0,ds-0a(56k)。 mtp2

SCCP与TCAP协议

信令与协议分册目录 目录 第6章SCCP与TCAP协议 ................................................................................................... 6-1 6.1 概述................................................................................................................................... 6-1 6.1.1 SCCP功能 .............................................................................................................. 6-1 6.1.2 SCCP的基本业务 ................................................................................................... 6-1 6.1.3 SCCP的应用........................................................................................................... 6-2 6.2 消息结构............................................................................................................................ 6-2 6.2.1 SCCP消息类型....................................................................................................... 6-3 6.2.2 SCCP消息的参数 ................................................................................................... 6-5 6.2.3 参数格式编码举例................................................................................................... 6-6 6.2.4 SCCP消息的格式组成 .......................................................................................... 6-11 6.3 TCAP协议 ....................................................................................................................... 6-16 6.3.1 概述 ...................................................................................................................... 6-16 6.3.2 消息结构 ............................................................................................................... 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