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家的美学思想.doc

我们仰望康德,而康德仰望星空。

我们仰望康德,而康德仰望星空。

康德的晦涩艰深的书很少人能读得透,康德的这句话却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因为这句话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味隽永,无疑于康德思想的点睛之笔。对于总喜欢把话说得让凡人听不懂的康德来说,实在是不可多得。德国古典哲学家中,黑格尔是一个美文家,他的《精神现象学》的绪言声情并茂,几乎可以摘出来当散文诗读,至于他的《美学讲演录》,加上朱光潜先生的译笔,读来更是引人入胜,黑格尔的三段式逻辑仿佛如渔人之舟,载着你行桃花溪上,渐入胜境。因此,在那个思想大师辈出的古典哲学时代,康德尽管比黑格尔出道很多年,也很快成为学术圈中的佼佼者和贵妇人沙龙的座上客,但是,他对当时德国思想的影响,却远远比不上黑格尔,但是,黑格尔死后不久,就已经风靡,形成了青年黑格尔学派,马克思就曾经是一位青年黑格尔者。而康德早已作古多年,却依然没有红起来,身后名仍像他生前的身影一样寂寞,在黑格尔巨大的身影掩映下,以至于叔本华等不得不大声鼓与呼,为康德争得一席之地。康德的寂寞也许与他文字的艰深有关吧,中国的哲人孔子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有多少思想,也许就是因为其言之不文,而永远从思想史的星空销声匿迹了。不过,还有句古话,叫是金子就会发光,康德的思想是块金子,因此,当黑格尔那笼罩一切的光辉渐渐退隐,康德终于像一颗被重新发现的新星一样从天际放射出清辉。柏拉图瞧不起诡辩家,哲学家瞧不起修辞家,他们觉得逻各斯或者真理才是历史的本体,然而,历史却往往不是由思想的逻辑而是有语言的力量推动的。

也许在康德的著作中再也找不出一句话像这句话这样漂亮,也许这句话最恰当地写照了康德上下求索的思想的一声,因此,在康德死后,人们把这句话作为墓志铭,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在康德身后百余年之后,这句话已经随着康德的思想不胫而走,传遍全世界,成为所有思想者或者伪思想者的口头禅,前些年,在纪念康德诞辰200周年之际,康德的画像甚至登上了都市小报,与那些搔首弄姿的娱乐明星争奇斗艳,但是,在我们人云亦云地重复者这句话并以此故作高深状时,也许很多人只是把它当成口头禅,而从来没有静心考量,康德为什么要仰望星空,又为什么把星空和道德律相提并论?

其实,不仅一般公众,就是那些以康德的哲学事业为业的哲学家们,对这句话也早已不求甚解,而且,对于这句话,所关心的大致也只是其后半句,即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正身诚意修身治家最后平天下,为人类道德立法,至今仍是很多哲学家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因此,康德的关注的道德律是容易理解的,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是反观内心之作,第二批判的主旨就是指向道德律,他是想在理性升帐、上帝退位之后,为人类建立能够与上帝的契约相当的道德律令。但是,天上的星空呢?一个哲学家要紧的是低头沉思人生和历史,天上的星空与他何干?在启蒙主义之后,那应该是牛顿们关心的事情了。罗丹的思想者不就是作弓背垂首、皱眉沉思之状的,很久以来,思想家的基本造型就是这样一种一味地盯着自己脚下投影而苦思冥想的形象,仰望星空,在一般人心目中,那只是那些寂寞的天文学家和怪异的占星术士才干的事情。除了在那些欺世盗名、名誉扫地的占星术士那里,星空已经与思想无关。

康德确实是曾经仰望过星空的,这一点每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大概都知道,康德早年写过好几本天文学著作,在书中对牛顿的学术提出批判,而且还提出了在天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星云说。但是,在哲学家的眼里,这些东西只是一个思想家不成熟的试笔,是一个伟大人物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而没有了解自己的使命之前的无谓之举,因此,对于康德,是不值一提的,那些关于星空的著作与康德思想无关。

在哲学系学生的眼中,仰望星空的康德和沉思道德律的康德,完全被割裂为两个人,而前一个康德早就被后一个康德的巨大身影掩盖住了。仰望星空的康德留在200年前渺茫的星

空下,而进入历史的只是书斋中的康德。

其实,仰望星空的康德和思考道德律的康德之所以被后人割裂,归根到底,还是康德自己咎由自取,因为,在康德那里,星空中的自然律和心中的道德律、天文与人文、自然与教化,确实被彻底地割裂了。整个康德批判哲学的锋芒所指,就是以批判的锋芒消解人类与生俱来的痴妄,就是割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脐带联系,把人从自然的襁褓中独立出来(启蒙),让自然的归于自然、星空的归于星空、上帝的归于上帝,而把人类的还给人类,精神的归于精神。于是就有了康德否认世界可知的不可知论,就有了他割裂自然知识和道德知识、割裂知性和理性的二元论。一方面是人类的此岸世界,一方面是自然的彼岸世界,康德拆毁了沟通两者的桥梁,康德之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所有问题都是由此而来的。由康德哲学引起的这段思想史公案,是每一个哲学系的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正因为康德把星空与心灵、自然与精神一分为二,断为两截,而思想只应安于本分,把目光约束在心灵和精神的范畴,不应妄意彼岸,因此,康德后的哲学家从康德二来的这种分裂的哲学视野反观康德,当然就只能看到反观心灵的康德,而看不见仰望星空的康德了。

人类原本是大自然的产儿,浩瀚的星空肇示着岁月的流逝、季节的轮回,是人类生存的依据和向导,人类生活和星空息息相关,康德之所以能够割裂自然与人类、星空与精神,自然并非是他自己具有改天换地的超人力量,仍是时代风气所披靡,他是那个启蒙时代的产儿,而启蒙的主旨,就是把人类从对自然的依恋和对星空的迷信中解脱出来,让人觉醒,跟着自己心中的道德律和理性去行动。

启蒙时代之所以想到要把人与自然相割裂,归根到底,不过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进步,人类能够脱离自然经济状态,脱离自然的节律和时序,而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了,机器钟表的产生,是人类有了独立于星空的授时装置,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与农业生产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与大自然拉开了距离,可以脱离自然的季节和时序安排和计划生产,在此之前,对于乡下的农民而言,星空就是他们最可靠的记时装置,而现在,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机器钟表应运而生了。人类能够安排自己的时间了。而时间的独立其实是一切独立的前提。在康德对时间范畴的思考中,其实就打上了这个时代背景的深深烙印,它把时间归结于人类心灵的先验具有的不依赖于大自然的直观形式,就表明了这一点。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间,进入了一种纯粹主观的跟大自然(上帝)和星空节律无关的时间,因此,也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种对于前工业社会而言陌生的怪异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时间:直线的、矢量的、抽象的、分分秒秒的时间,而不再是乡村父老世代承受和熟稔的由斗转星移、日月光华和春华秋实标示的循环往复的、不断轮回和重复的、意蕴丰盈的岁月和日子。

人类的时间摆脱了对自然节律和星空坐标的依赖,诸神隐退的星空不再是芸芸众生藉以理解生命的意义、确定自己的方向的最终依据,不再是令人敬畏的、充满了深不可测的预兆、启示和暗示的神秘之域,而成了人们可以动用各种手段认识、探索的未知之域,从此之后,那自从旷古以来就笼罩在星空宇宙上面的神秘面纱才能慢慢消散,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宇宙学以及诸如相对论、黑洞理论、大爆炸理论的现代科学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宇宙,最终从诸神的居所变成了人造航天器自由翱翔的“太空”和各种异形怪物出没、潜藏的“新边疆”。

从仰望星空到低头沉思,哲学家思想姿势的转变,不仅象征了“天人之际”的分离,也标志了“古今之变”的断裂。

克罗齐与他的美学思想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又译柯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在罗马上大学。20世纪20年代形成自己的

新黑格尔哲学体系。1903年起主编《评论》杂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政治思想上一直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哲学上深受黑格尔影响,但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够彻底。他把精神作为现实的全部内容,认为除精神之外单纯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学就是关于精神(全部存在着的现实)的科学,即纯粹的精神哲学。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学原理》中。

[编辑本段]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观点

《美学原理》的主要观点是“五正”、“五反”。“五正”是:(1)直觉即抒情的表现。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物质”存在,只承认“材料”(即情感、欲念、快感、痛感等)的存在。这些“材料”是心灵的产物,它一旦经过直觉,就可以获得“形式”,转化为意象(万事万物)。一切直觉既来源于情感又表现情感。(2)直觉即艺术。心里有了直觉品(直觉到的形象)就等于“表现”了艺术,至于这心中的艺术写不写,画不画,做不做,那是无关的,直觉即艺术。人人都有直觉,人人都是艺术家。在艺术家与一般人相比只是在直觉的量上不同。(3)直觉即欣赏。欣赏就是用直觉再造艺术家所创造的抒情的意象,从而得到和作者大致相同的体验和感受。欣赏和创造是统一的,不仅需要鉴赏力,也需要直觉的能力。(4)直觉的成功表现即是美。直觉的功用在于给无形式的情感赋予形式,使情感成为意象而“对象化”。这种“心灵的综合活动”有成功与失败之分,美只是指成功的表现,不成功的表现则是丑。美感就是成功的表现引起的一种快感。(5)语言就是艺术。他继承维柯的形象思维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形象思维,在本质上和艺术相同。他根本不承认抽象思维和艺术有关,认为把思想当成直觉的活动是荒谬的。

“五反”从反面肯定了艺术是一种纯直觉的存在。它包括(1)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2)艺术不是功利活动;(3)艺术不是道德活动;(4)艺术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5)艺术不能分类。“五正”“五反”肯定了直觉即表现,把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的理性主义美学转变为以直觉为中心的非理性主义美学,开辟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新趋向,对英国鲍桑葵、开瑞特和科林伍德都有影响。主要著作有《精神哲学》(4卷,1908—1917)、《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1902)、《黑格尔哲学中的死东西和活东西》(1907)、《美学原理》(1910)等。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 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 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 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 育的人”。“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既是心灵性的,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 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他提 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因此,雅典教育 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 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他分析了人们 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他提出美育“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挥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柏拉图提出“公正(正义)、理性(智慧)、勇敢(意志)和节制”是希腊四美德。他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公正看作是一切德行的总体,亚里士多德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系统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的是18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席勒。1793至1794年间,席勒为了报答丹麦王子奥古斯丁堡的克里斯谦公爵 对他的生活资助,先后写出了27封关于人的美感教育的书简,后结集为《美育书简》,成为西方“第一部美育宣言书”。①书中首先明确使用了“美育”概念,并对美育的含义、内容、 性质、任务及其社会意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以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康德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 三个方面,并认为审美判断(情)是沟通认 识(知)和道德(桥梁)。②《美育书简》探讨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由资本主义制度 造成的人性分裂走向人性完整和自由的问题,如何由人性的完整去改革国家,取得政治自由的问题。席勒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不是靠社会政治经济革命,而是靠审美教育,去实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他提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普洛丁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识。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普罗提诺还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

西方美学家的美学思想.doc

我们仰望康德,而康德仰望星空。 我们仰望康德,而康德仰望星空。 康德的晦涩艰深的书很少人能读得透,康德的这句话却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因为这句话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味隽永,无疑于康德思想的点睛之笔。对于总喜欢把话说得让凡人听不懂的康德来说,实在是不可多得。德国古典哲学家中,黑格尔是一个美文家,他的《精神现象学》的绪言声情并茂,几乎可以摘出来当散文诗读,至于他的《美学讲演录》,加上朱光潜先生的译笔,读来更是引人入胜,黑格尔的三段式逻辑仿佛如渔人之舟,载着你行桃花溪上,渐入胜境。因此,在那个思想大师辈出的古典哲学时代,康德尽管比黑格尔出道很多年,也很快成为学术圈中的佼佼者和贵妇人沙龙的座上客,但是,他对当时德国思想的影响,却远远比不上黑格尔,但是,黑格尔死后不久,就已经风靡,形成了青年黑格尔学派,马克思就曾经是一位青年黑格尔者。而康德早已作古多年,却依然没有红起来,身后名仍像他生前的身影一样寂寞,在黑格尔巨大的身影掩映下,以至于叔本华等不得不大声鼓与呼,为康德争得一席之地。康德的寂寞也许与他文字的艰深有关吧,中国的哲人孔子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有多少思想,也许就是因为其言之不文,而永远从思想史的星空销声匿迹了。不过,还有句古话,叫是金子就会发光,康德的思想是块金子,因此,当黑格尔那笼罩一切的光辉渐渐退隐,康德终于像一颗被重新发现的新星一样从天际放射出清辉。柏拉图瞧不起诡辩家,哲学家瞧不起修辞家,他们觉得逻各斯或者真理才是历史的本体,然而,历史却往往不是由思想的逻辑而是有语言的力量推动的。 也许在康德的著作中再也找不出一句话像这句话这样漂亮,也许这句话最恰当地写照了康德上下求索的思想的一声,因此,在康德死后,人们把这句话作为墓志铭,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在康德身后百余年之后,这句话已经随着康德的思想不胫而走,传遍全世界,成为所有思想者或者伪思想者的口头禅,前些年,在纪念康德诞辰200周年之际,康德的画像甚至登上了都市小报,与那些搔首弄姿的娱乐明星争奇斗艳,但是,在我们人云亦云地重复者这句话并以此故作高深状时,也许很多人只是把它当成口头禅,而从来没有静心考量,康德为什么要仰望星空,又为什么把星空和道德律相提并论? 其实,不仅一般公众,就是那些以康德的哲学事业为业的哲学家们,对这句话也早已不求甚解,而且,对于这句话,所关心的大致也只是其后半句,即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正身诚意修身治家最后平天下,为人类道德立法,至今仍是很多哲学家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因此,康德的关注的道德律是容易理解的,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是反观内心之作,第二批判的主旨就是指向道德律,他是想在理性升帐、上帝退位之后,为人类建立能够与上帝的契约相当的道德律令。但是,天上的星空呢?一个哲学家要紧的是低头沉思人生和历史,天上的星空与他何干?在启蒙主义之后,那应该是牛顿们关心的事情了。罗丹的思想者不就是作弓背垂首、皱眉沉思之状的,很久以来,思想家的基本造型就是这样一种一味地盯着自己脚下投影而苦思冥想的形象,仰望星空,在一般人心目中,那只是那些寂寞的天文学家和怪异的占星术士才干的事情。除了在那些欺世盗名、名誉扫地的占星术士那里,星空已经与思想无关。 康德确实是曾经仰望过星空的,这一点每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大概都知道,康德早年写过好几本天文学著作,在书中对牛顿的学术提出批判,而且还提出了在天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星云说。但是,在哲学家的眼里,这些东西只是一个思想家不成熟的试笔,是一个伟大人物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而没有了解自己的使命之前的无谓之举,因此,对于康德,是不值一提的,那些关于星空的著作与康德思想无关。 在哲学系学生的眼中,仰望星空的康德和沉思道德律的康德,完全被割裂为两个人,而前一个康德早就被后一个康德的巨大身影掩盖住了。仰望星空的康德留在200年前渺茫的星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 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直觉即表现。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直觉的方法通过对内在生命的体验来把握绵延,和生命一起思考。柏格森认为生命就是既永远流动又永远在变化着的绵延。绵延是世界的本质,它是纯粹的变化,连续不断的流动。“生命冲动”既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以柏格森为主要代表的直觉主义美学,是从全面拒斥理性的生命哲学直接发源的,其反理性主义色彩更浓厚一些。其基本思想是:一,主体的审美感知活动和艺术活动,都是绵延不断的生命冲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二,直觉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内心体验,它可以支配人的理智。三,艺术家所描绘的、表现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而已。四,艺术以艺术家独特的直觉体验为前提,它所表现的只是个人的情感,但是,艺术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却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三)形式主义美学 20世纪初崛起、至30年代已经十分活跃的形式主义美学,是以强调艺术形式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来体现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意旨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尔、弗莱。 贝尔(1881-1964,英国)《论艺术》。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感情或理性的内容,而在于线条、色彩或体积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有意味的形式”。 弗莱(1866-1934,英国)《视觉与构图》。形式是平面艺术最重要的特征,线条和颜色的排列,把“秩序”和“多样性”结合在一起;艺术家的眼光“更为超脱于本能生活的各种情欲”,

西方美学史上不同时期美学家对美的本质

简述西方美学史上不同时期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 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当形式完全被印在心灵里时,人工的东西比任何自然的东西都美”。[1]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一生的美学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奥古斯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仍然坚持美在形式的传统观点。在扳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他还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大有强调形式之倾向。与奥古斯丁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是从神学出发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总之,这一时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倾

亚里士多德 美学

亚里士多德美学 亚里士多德美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亚里士多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艺术和审美。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戏剧、诗歌和音乐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模仿现实世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真实。他提出了“模仿论”(mimesis)的概念,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现实世界。 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论”。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引起观众悲伤和恐惧的艺术形式。悲剧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和悲剧性的结局,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震撼。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激发观众的情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净化。 在诗歌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诗歌的种类”。他将诗歌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种。史诗是对英雄事迹的叙述,抒情诗是表达

个人情感和感受,戏剧则是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呈现故事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种类的诗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每种诗歌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在音乐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和感受的艺术形式。他提出了“音乐的模仿论”,即音乐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节奏来模仿情感和感受。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治疗和舒缓情绪的作用,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除了对艺术形式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还关注美的本质和标准。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仅仅是主观的感受。他提出了“美的标准”的概念,即美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来确定。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标准包括对称、和谐和适度等方面的要求。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模仿和表现力,以及美的客观存在和标准。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教育和美学研究中。

艺术美学: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1500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和美学 他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他的美学。他开辟了一个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完全对立的体系。他承认艺术所摹拟的东西的真实性,肯定它的认识的意义;他承认艺术作品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肯定它的教育的意义;他承认美的事物给人以快感的享受,肯定它的审美的意义。他认为美的本质不能离开具体的美的事物,这就使得具体的研究艺术的法则成为可能和必要。 其美学思想主要在《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以及《政治学》等著作中。 二、亚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 1、模仿的意义: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专门讨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的著作,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讨论艺术的著作。他把审美理论和艺术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美学思想就能富于具体的内容,易于避免唯心主义的空想,突破了他在《形而上学》中所建立的体系。《诗学》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并为后世的美学和艺术学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在《诗学》里,他专门谈对人的行为、事件的摹仿。研究重点已经转到摹拟的对象、媒质和方式上,重视从事物和人物的发展中表现出一般,表现出必然和可能了。他认为,诗是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描写事情的。“可然律”则指未发生的而有可能发生的事所遵循的规律,它内含“必然律”。在悲剧中,他要求情节的安排,首先要合乎“可然律和必然律”。悲剧可以虚构人物。他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 2、.整一性:美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都是由于四种原因而存在:即,①质料因——事物构成的物质性元素;②形式因——事物的实现形状;③创造因——事物形成的动力;④目的因——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 因为善本身就是完美,所以事物内在的这种善的动因,实质上也是美的动因。事物发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据是善,美只是外在形式。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美就是“整一性”。 3、艺术的功能和悲剧心理学说 悲剧的主人公的性格要略有瑕疵,要有“过失” ,才能与我们“相似”。亚里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kos)。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据说有一千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还有《论灵魂》、《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内容不仅遍及当时的所有知识和学术,而且还为后来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地位。 同时,由于众多实验性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即“分类”研究。他把科学分为三类:1)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2)实践性科学,如政治学、伦理学等;3)制造性科学,如诗学、修辞学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贯穿在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中。这个方法成为后来几千年各种科学研究的范式。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其思维风格与柏拉图迥异。诚如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 西方美学是一门探究美、审美能力、美的体验和美学表现的学科,它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文艺创作者。在用于现代艺术理论的学科方面,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此外,它也被用于社会学和思想史等其他学科。 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美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存在。美是实实在在的,是能够被看到、闻到、听到、尝到、摸到但不是可以被完全描述的。它是一种直接、无解释的经验,超越了语言的能力。 第二,美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的。西方哲学家们认为美不是因人而异的。美不仅是固有的,而且是广泛和普遍的。它并不依赖于个体的情感和兴趣。相反,它是由它的自身属性和特征所决定的。 第三,美是由艺术家塑造的。包括文化、历史和个人原因,艺术家需要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才能创造出艺术佳作,并通过这些作品向大众传递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第四,审美是一种能力,它可以被训练。就像任何其他的能力一样,审美能力是需要发展和提高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取、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 第五,美是富有韵律和形式的。虽然美不依赖于语言,但它是

通过形式表达出来的。在任何艺术形式中,都存在着韵律和形式的内在结构,它们与美紧密相连,因此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与其相关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 第六,美并不需要解释或解读。美可以被理解、感受,但不需要被解释。它是被直接体验的,超越了任何语言和思想的描述和解释。 总之,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固有的、客观的美、美是由艺术家创造的、审美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能力、美是富有形式和韵律的、美不需要被解释或解读等。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艺术本身,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建筑、设计、文学和音乐等。它们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欣赏艺术和美的方法和知识。

西方美学史复习.doc

西方美学史 一最初的思想 二柏拉图 1关于艺术与模仿 在柏拉图的美学体系中,第一和最根木的是“艺术”这个术语。但是它的意义却更接近于“技艺”,柏拉图将一般性的技艺区分为“获取性的”(如挣钱),还有生产性的,或创造性的。而生产性的技艺又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如木工、建筑、绘画、纺纱等。可见,在这里,柏拉图并未给出一个现代研究者所期望的划分,即美的艺术与实用技艺的划分。柏拉图认为最高贵、最包罗万象的是治国术,即皇家和贵族的艺术。 对于所有的生产性工艺,有其共同点;一是产生新质或新的物体;二是生产性工艺有赖于物质媒介的操纵、组合或变化;二是必须有相关的技巧或成套的技巧;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同时强调,作为理智的生产物,还具有一种日标或服从一个计划,它自始至终对工匠起指导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生产都是模仿。 “模仿”是柏拉图美学的第二个关键术语。在柏拉图的美学框架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重要的是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模仿的,而其他的工艺不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模仿就是柏拉图全部哲学的核心。 除了“模仿”这个词,还有二个词“分有”、“类似”、“相似”与其意义接近,他们都表示了图像与原型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在柏拉图的美学体系里,模仿这个术语的意义是极其丰富的。模仿是对范式的模仿,柏拉图认为一个对象的范式是该对象的基木木性,它是对象的功能,如果能完美地实现该功能的话,也是对象的理想状态。艺术的模仿涉及到四个层面,超范式(神所模仿的绝对永恒的范式)、范式(神的手艺的产物)、实际物体(模仿范式的产物)、艺术品(模仿实际物体的产物),因此,艺术与真理隔着两层。在此意义上,柏拉图认为,艺术既真也不真,既是在,也是非在。比起原型或者范式而言,具有低一等的真实性。 因此,“模仿的艺术”可以产生两类事物:一是模仿者可以尽可能地准确地再造模型的实际性质,其真正的尺寸、比例与色彩,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一个真正的相似物;一是模仿者可以拷贝对象从某个视点看上去的样子,生产出一个外在相似性,或者一个外观。而后者即被柏拉图称为欺骗性的外观制造。外观是虚幻的,它们不仅是真实性,而且甚至是现实性的错误再现或虚假模仿。由此,柏拉图提出了他对艺术的第一重质疑,即对艺术虚假性的质疑。 而咅乐家、画家、诗人都处在同样的境遇。画家造出欺骗性外观;咅乐与诗结合,使演唱者假装具有他实际上并不具有的激情;而诗人的罪无疑最大。诗人只为取悦于无知的观众,并为取得他们的赞赏的欲望所驱动,他们缺乏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实性,因此造成他们在《佩德罗篇》中的低下地位,只能放在第六等。 同时,在对诗人工作方式的考察中,柏拉图提出了他对诗歌的第二重质疑,他认为他们用某种“天才和灵感”来作诗,甚至不知道他们所说的话的意义。由此,他就抨击了诗人的非理性。 2关于美 在具体事物中,美具有时间性、相对性,因此变化不定,但是柏拉图认为在其、背后必定有一个绝对永恒不变的大美的范式,它不是靠眼睛看,而是靠心灵在概念上的把握。带领我们到达关于真正的大美,这一本质是对我们己经忘却的家园的回忆。那么,艺术家在这一回忆过程中,或者对于大美的追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会饮篇》对这一揭示仅一步之遥,但是诱使后来者作出这样的理解,即艺术家旨在通过所作的可见可听事物中体现最高程度的大美范式,艺术家是美的范式的模仿者。 在《斐利布篇》中,柏拉图似乎想通过说出什么类型的东西最美,即美的事物具有哪些共同的基木属性,来给出即使不是对美的定义,也构成了对美的分析。 他认为在一个复杂的事物中,度和比例与美密切相关,并且对美至关垂耍。而简单的事物则因纯粹而美。综合考察,事物只要具有整一、规则、单纯性,就是美的,美与“一”而不是与“多” 相联系。 如果从这一点来重新考虑艺术家及其创造力,那种创造者突出的非理性就显得似乎是一种更高的智慧,而那种疯狂的状态则可被视为某种接近神性的东西。这一提议被放在了《伊翁篇》,但仍是一个反讽的语境。柏拉图辩论说,诗人尽管可能对理想美的状态有所洞察,但是这种洞察仍是在一种神灵的启示状态下完成的。 这里又存在着一个协调灵感与美的问题。通过度和比例来创造秩序和对称,似乎是一个冷静、理性的活动,但诗人的创造性狂热却似乎具有完全不同的木性。柏拉图认为,也许不同的艺术或多或少需要有意识的计

最有影响力的美育思想

最有影响力的美育思想 最有影响力的美育思想是西方美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思想,也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既是心灵性的,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 他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因此,雅典教育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 他也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

柏拉图美学思想总结

柏拉图美学思想总结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美学的思考对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形式论、美的本质、艺术的作用等方面。 首先,柏拉图提出了形式论的概念。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永恒的、不变的形式所支配的。这些形式存在于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中。在这个理念世界中,形式是真实的、永恒的,它们是事物的真正本质。而感官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只是形式的模仿或参与。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是从理念世界中获取启示,并将其表达在感官世界中的物质作品中。 其次,柏拉图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观念,是一种理念世界中的形式。美是与真善一样的真实存在,是伴随着真理和道德的,它是无私、正义和完美的。柏拉图认为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是一种对真理和完美的追寻,是灵魂的升华和超越。 此外,柏拉图认为艺术有一种教育的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启迪人类灵魂的工具,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艺术作品是一种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真实美的存在并激发人们的内心。艺术家通过创作和表演,传达出理念世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完美。柏拉图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真实性、完美性和道德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精神的升华。 然而,柏拉图对艺术的态度并不是完全肯定的。他认为艺术作

品只是形式的模仿,不能够直接展示真理和完美的本质。因此,艺术作品只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而不能够给予人们真正的智慧和认识。柏拉图担心通过感官世界中的艺术带来的欢愉和享受会成为人们追求真理的障碍。因此,他主张要正确看待艺术,将之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引导人们向着真理和完美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形式的存在和真理的追寻。他认为美是真理和完美的体现,艺术是人们对真美的追求和表达。柏拉图通过形式论的概念和艺术的教育作用,向人们阐释了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意义。虽然他对艺术的态度持有一定的保留,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美和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之一。

美学论文-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美 学 论 文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他出生与斯图加特一个税务员家庭,7岁上小学,10岁进中学,18岁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793年毕业后曾在瑞士伯尔尼和法兰克福作过家庭教师,1801--1806经谢林介绍在耶拿大学任编外讲师,1807年办过一年报纸,1808年任纽伦堡中学校长,早年黑格尔怀有干预现实,改造现实的巨大热情,曾与谢林,荷尔德林一起种植“自由树”,热烈欢呼法国大革命是“宏伟壮丽的日出”,具有先进的政治理想,主张共和政体,反对基督教,倡立“人民宗教”,向往古代民主制度.后来,随着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他开始与现实妥协.1816--1818年他任教于海德堡大学,公开维护普鲁士专制制度,出版<<哲学全书>>,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1818年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教授,1829年担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获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颁发的红鹰勋章,被称为“普鲁士复兴的国家哲学家”. “理性的最高行动是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间才能水乳交融”,他不孤立地研究艺术,而是把艺术和其他社会现象(宗教,哲学,道德,法律)看作人与现实世界的一种关系,力求把它们联系于整个人类社会来揭示其“共同的根源”. 世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却只是现象,并不真实,只有现象背后的思想才是事物的本质和真实,而现象只不过是思想的显现.这构成万事万物本质的思想或道理,或宇宙大法,他称之为理念或绝对理念,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基础.黑格尔与柏拉图的理念不同,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超然独立于感性世界(自然,社会)之外的,即“理在事外”,而黑格尔的理念却是“理在事中”,理念就客观存在于感性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并不脱离感性世界.他的理念的辨证运动是按照正(肯定),反(否定),合(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进行的.没有黑暗,也就无所谓的光明. 它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主观精神(指个人意识),客观精神(指社会意识:法,道德,伦理)和绝对精神(指艺术,宗教和哲学).他说,“美或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辨证统一体”.“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最早把美看作理念的是柏拉图,但他讲的理

浅谈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摘要】: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对几篇奥古斯丁相关文章的研读,阐述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要旨以及其对中世纪美学发展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奥古斯丁综述美学思想神学 奥古斯丁,也叫圣·奥古斯丁,由于其在基督神学上做出的卓越贡献,所以被冠以“圣”字。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初期西方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号称“教会之父”。对奥古斯丁的评价,我最喜欢这样一说,“由于他具有把握各种美学难题的非凡能力和更为独特的兴趣,他建立了希腊教父们所难以企及的、更加完备的基督教美学”①。 一、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的微述评 对奥古斯丁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其著作研究所体现出来的。根据相关论文成果展示,在国外研究最多的著作是《忏悔录》《上帝之城》,约占研究总数的15%;其次是对于《布道集》和《书信集》的研究,占了7%;而对《论三位一体》《基督教教义》以及《约翰福音评注》和《诗篇评注》的研究,约占了8%之多②。而奥古斯丁对美学思想的研究则是穿插在各大著作之中。国内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研究虽比国外,但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启发。主要的研究著作如下(本人能说所到并阅读过的): (1)张旭,《试析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刘彦顺,《论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三期。 (3)杨晓莲,《论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4)郭玉生,薛永武,《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齐鲁学刊》,2004年第二期。 (5)李卫华,《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美学思想》,《文化》,2011.04.49。 (6)乔焕江,《奥古斯丁神学美学思想刍议》,《北方论丛》,2006.5。 (7)马新龙,《奥古斯丁研究现状述评》,《中外文艺》(文学漫谈)。 (8)朱朝辉,《理性与信仰的交汇—浅析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理论学刊》,1997年第二期。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班级:工理1002班 学号:*********** 姓名:***

如果把苏格拉底比作古希腊的孔子的话,那么柏拉图就可以说是古希腊的孟子。由于家庭背景,柏拉图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非常热衷于文艺创作,写下过很对颂歌与抒情诗,柏拉图是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亦能称得上是一名美学家,为多数人所熟知的应该是他所提出来的理想国,即我们所说的乌托邦,以及柏拉图式恋爱,这一种恋爱是超脱物质与肉体的一种精神式恋爱。有人把柏拉图称作“理想国中的哲学王”。而我所要研究的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曾写过一篇比较完善的、系统的论述美学思想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这篇文章主要是以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形式来进行写作。而经过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其中我们不乏可以总结柏拉图的几点美学思想: 其一:美是相对的:美是需要比较的,正如文中所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来说是丑的,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的小姐是丑的,年青的美丽小姐比起女神也是丑的”。同时美不能孤立起来而谈,如柏拉图曾举例子而看“象牙和黄金也是一样,用得恰当,就使东西美,用得不恰当,就使它丑。”我们不能单单去看某一样东西是否美丽,应该将其放到环境中,看其是否与环境相统一,相和谐。世间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事物,应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评价。所以说,美是相对的。 其二:美是永恒的:美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美不会随着时间的递增而减少,因为美本身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仍就保持着不可侵犯的完整。故我们不必担心美是否会消逝。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昙花一现是美丽的,这种美是转瞬而逝的还是永恒的,如若是转瞬而逝的,那么不就与美的本质相悖了吗?而我想说的是:虽然昙花的让世人在外表上所看到的美丽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这种美是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昙花的美丽不仅给予我们视觉上的享受,但是更多的是心中对美丽的追求与喜爱。 其三:内涵美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如果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他实际美,它就只会是一种错觉美。如上文所说:“用得恰当,就使东西美,用得不恰当,就使它丑。”但是,恰当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也不是美的本质,实际美和形式美是不同的概念,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使事物在实际上成其为美的。一个原因不能同时产生两种结

西方美学思想研究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西方美学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美”是对中西方社会影响很大的一字, 占据了中西方文化的中心位置,直到今天依然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两部文化典籍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大不相同,却不约而同地关注审美现象,对美的本质和特征等重要美学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本文从西方美论产生的文化背景入手,分别就其关于美的本源与美的特征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两者在美论思想方面的异同,以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与审美观念的差异,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美学。 关键词 论语;西方;美学;思想

Abstract "Confucian analects" and "Holy Bible" is to the West social impact very big culture ancient book, occupied the Western culture central place, is still affecting humanity's morality and the behavior standards until the today certain extent, has also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world culture. Although two cultural ancient books produce the society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s entirely different, actually as if by prior agreement pays attention to the esthetic phenomenon, and so on important esthetics question proposed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t viewpoint to US's ess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and "Holy Bible" two cultural ancient book's US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ontext which from "Confucian analects" produces to obtain, separately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on it about US's source and US's characteristic's viewpoint. Thus analyzes both to discuss the thought aspect in U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s helpful by the time in our further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he Western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esthetic idea difference, the establishment has the new spirit of the age Chinese esthetics Keyword Confucian analects;Holy Bible;aesthetics;compa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