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穴

肩痛穴

平衡针灸的重点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肩痛穴,肩痛穴是平衡针灸学中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

用途最广泛,疗效最理想的一个穴位,临床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

别名:肩周穴,中平穴,平衡穴,镇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至外踝高点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分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前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穴位取右侧,双侧病变取双侧穴位。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上下提插手法,直刺进针2寸左右。

针感:呈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或踝关节传导。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胃肠,调节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颈肩肌筋膜炎,落枕,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晕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癫痫,精神分裂症,对冠心病,心绞痛也有疗效。

临床应用:

1:配颈痛穴治疗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落枕。

2:配胸痛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

3:配咽痛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牙痛,三叉神经痛。

4:配胃痛穴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到溃疡,膈肌痉挛。

5:配急救穴治疗中暑休克,癫痫发作,精神分裂症。

6:配耳聋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

7:配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

8:配臀痛穴治疗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

按语:肩痛穴是治疗肩周炎的特定穴位,经基础研究,此穴具有消炎,镇痛,促进软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还可以用于保健,抗衰老。

痹证方歌总结

痹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防风汤加减,出自金?刘完素《宣明论》, 药物组成:防风、麻黄、桂枝、杏仁、葛根、当归、赤茯苓、秦艽、 黄芩、甘草。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歌诀:防风汤用甘草归,杏仁桂枝与赤苓; 秦芩葛根麻黄配,风湿痹痛此方施。 2)痛痹:乌头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 功用: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歌诀:寒湿痹证乌头汤,黄芪草芍配麻黄; 益气蠲痹通关节,专除少气寒湿僵。 3)着痹:薏苡仁汤加减,出自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药物组成:薏苡仁、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当归、生姜、川芎 、防风、白术、制川乌、制草乌。 功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歌诀:薏苡仁汤用当归,独活羌活与桂枝;

川芎防风白术配,川乌草乌麻黄姜。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功用: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歌诀:金匮白虎桂枝汤,膏桂知母粳草帮; 清热通络又止痛,温疟热痹服之康。 3、痰瘀痹阻:双合汤加减,出自《回春》,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红花、白芥子、茯苓、法夏、陈皮、竹茹、甘草。 功用: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歌诀:痰瘀痹阻用双合,桃红四物与二陈; 白芥竹沥方中加,化痰行瘀此方佳。 4、肝肾两虚:补血荣筋丸加减,出自《杏苑生春》, 药物组成: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 功用: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歌诀:补血荣筋肉苁蓉,牛膝天麻与鹿茸; 木瓜熟地菟丝子,五味培补筋骨舒 。

5、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功用: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 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 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法良。 狐惑: 1.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药物组成: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人参。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培中。 歌诀: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2.狐惑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组成:黄连、熏草。 功用:清热解毒。 3.五皮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功用:利水消肿,行气祛湿。 歌诀: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Ⅰ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该项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医师为组长的专家组,从80年代起开始深入基层,对数万肩痛病人进行平衡针治,积累近20年的临床经验而探索出来的。课题组首次发现了治疗肩痛的有效穴位,将其命名为“肩痛穴”,针刺该穴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90%。 1.方法简介 “肩痛穴”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为首的专家组首次发现和总结的一个经外奇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之中上三分之一处,相当于足三里下2寸,偏外1寸。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一针见效;取穴少,一次仅取一个穴位。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2.适应症与禁忌症

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 功能与作用:身痛逐瘀汤具有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炒) 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瘀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加减: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耆30~60克。 方论:本方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五灵脂、地龙行血舒络,通痹止痛;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香附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祛瘀,祛风除湿,蠲痹止痛之功 药理作用:1.抗炎:给大鼠灌胃身痛逐瘀汤混悬液,日1次,每次3ml/只,连续3日。结果表明,身痛逐瘀汤可降低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或减少炎性渗出,具有抗炎作用。 2. 镇痛:给大鼠灌胃身痛逐瘀汤混悬液,日1次,每次3ml/只,连续8日后,腹腔注射(iP)0.3%醋酸0.2ml引起疼痛,然后计数20分钟内动物扭体反应数。结果表明,身痛逐瘀汤混悬液有明显镇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3.抑制免疫反应:(1)抗过敏作用:给小鼠灌胃身痛逐瘀汤混悬液,每次0.3ml/只,连续9日,于第4日在小鼠尾根皮下注射50μl SRBC悬液(含SRBC10 9),致敏第五天测量致敏前后尾部宽度。结果表明,身痛逐瘀汤混悬液对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2)抑制溶血素反应:依前法给小鼠灌胃身痛逐瘀汤混悬液,9日后检测溶血素反应。结果表明,身痛逐瘀汤混悬液对小鼠的特异性溶血素反应有抑制作用。

学习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的感想

学习“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等感想 继参加2011年浦东新区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新八项中“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技术”和“儿童哮喘的火罐疗法防治技术”培训,深有感想。 首先是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医师为组长的专家组,从80年代起开始深入基层,对数万肩痛病人进行平衡针治疗,积累近20年的临床经验而探索出来的。课题组首次发现了治疗肩痛的有效穴位,将其命名为“肩痛穴”,针刺该穴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90%。 “肩痛穴”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为首的专家组首次发现和总结的一个经外奇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之中上三分之一处,相当于足三里下2寸,偏外1寸。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一针见效;取穴少,一次仅取一个穴位。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中医适宜技术。 适应症与禁忌症: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对合并有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妇科的痛经、精神病患者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禁忌症主要针对妊娠期的患者。

治疗原理: 肩痛的发病原因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致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等因素有关,通过针刺平衡穴—肩痛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调节体内平衡,使肩部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目的。(1)促进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吸收 (2)调整神经通道,松解组织粘连 (3)镇痛及提高组织痛阈 平衡针灸,既具有镇痛作用,又可间接地松解粘连,其具体原因在于肩关节周围附着肌腱较多,而肌腱处神经末梢丰富,血管少、血液循环差,肩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受风寒和反复产生的一种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患处疼痛而活动受限,炎症代谢产物吸收缓慢,久而久之,产生广泛粘连,影响肩关节功能活动,其主要是炎症性反应。平衡针灸在这一点上具有优势,即消除炎症,是治疗本病的根本。 在临床实施期间,我们碰到肩痛厉害,发病实践短的患者,我们通常先针刺“肩痛穴”,根据交叉取穴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快速针刺,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过程控制在3秒之内,然后嘱咐患者活动下患部的肩关节,患者有明显的疼痛减轻的效果,再继续对患者进行接下来的常规治疗,通常1-2个疗程治愈。也有碰到发病时间较长,肩部疼痛明显且活动受限的患者,我们在针刺“肩痛穴”得气后,适当的留针30分钟,患者也配合的小范围的活动下肩部以

透穴治病:长针穿过身体不伤身

透穴治病:长针穿过身体不伤身 *导读:古书记载,古代名医扁鹊为了治疗患者偏头痛,运用针灸之术,把一根银针从太阳穴穿头而 古书记载,古代名医扁鹊为了治疗患者偏头痛,运用针灸之术,把一根银针从太阳穴穿头而过,并把患者的头痛治好了。不少人现在还当这是个传说,可现实生活中,还真有碰到过一些神奇针灸的市民。 市民经历 我体验了银针穿身而过 我亲身体会过针灸穿身而过的神奇。在一次采访中,市民黄先生讲述了他经历过的神奇针灸。 黄先生曾经因为一些原因从小就右边的手脚就行动不方便,

各种治疗效果都不怎么好。在1991年,他慕名前往广州找到了一位老中医求治,就这一次诊治,让他印象深刻。当时老中医就拿着一根长针,从我的肩膀下锁骨旁边的地方扎针进去,一下子就穿透了肩膀,从背后透出来。我当时并没有感觉疼,可在针扎进去一会儿后,我就感觉到针处一阵麻胀感,接着又有一阵麻感从肩膀传到手指。再一会,我就感觉到原本僵硬的手指居然能微微动弹了。这次的针灸让黄先生坚定了用针灸治疗的决心,回到南宁后,他又继续找医生做针灸治疗,同时做康复训练,几年过去了,他原本不能行动的右半边身体居然与正常人无异了。 黄先生还告诉记者,在广州的这段时间,他甚至见识了这位老中医用针灸进行麻醉,配合一位外科大夫进行了开胸手术的奇事。 专家解答 有此针法却不常用

针灸能有这么神奇吗?这种穿透身体的针灸是何种针法? 记者采访了广西针灸学会理事农泽宁,想了解这到底是失传的技术,还是一种特定病种采用的针法? 农泽宁认为,这其实是针灸里的透穴法,即用约8寸长的芒针(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之为芒针)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透穴法在临床上还是有医生用的,而且是学针灸的人必须会的基本功。但要用得好,有疗效,技法还得要更高明一些。农泽宁说,之所以很少人看见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因为需要操作者有很扎实的针灸功底,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并不用于常见病,大多用于瘫证或是针感不敏感的人。 而且,也不是每个穴位都能做透穴,只有相邻而且同样对某病有治疗效果的穴位才适合。比如地仓透颊车、内关透外关、阳陵泉透阴陵泉等。 透穴法对瘫证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宋代针灸著作《针灸大成》中,有一首《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王清任的六个逐瘀汤精编版

……………………………………………………………医药资料推荐………………………………………………… 王清任的六个逐瘀汤 1.通窍活血汤乃治疗头面部瘀血神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老葱,生姜,大枣,麝香,黄酒。 方歌为: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酒葱姜; 当归川芎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会厌逐瘀汤是治咽喉部瘀血的良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枳壳,甘草,生地,柴胡,桔梗,玄参。 方歌为: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汤是治疗心胸中瘀血奇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生地,柴胡,牛膝,桔梗。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归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劳。 4.膈下逐瘀汤善治疗瘀血在膈下,即肝胆经所过的两胁部,周围痞胀不舒。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五灵脂,延胡索,香附,牡丹皮,乌药。 方歌为: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汤乃治疗血瘀少腹及下腹部的妙方,也是女人调经种子的要方,一般在月经当天服,连服3~5付,能令少腹子宫内瘀血因势下导,便于推陈出新。 方为: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蒲黄,没药。 方歌为: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赤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种子安胎第一方) 6.身痛逐瘀汤是治疗周身经络血脉被瘀血阻闭的效方,不管是肩痛,臂痛,指痛,腰痛,背痛,腿痛,甚至是周身风湿痛久不愈,只要是瘀血阻滞,皆可用此方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没药,甘草,五灵脂,香附,川牛膝,羌活,秦艽,地龙。 方歌为:身痛逐瘀桃归芎,红花秦羌膝地龙。 灵脂香附没药草,通络止痛力最雄。 1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王文远作者单位:100026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1989年曾获全军科技二等奖、“十五”被列为国家级中医药标准化招标课题。 1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1.1西医诊断标准 ①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②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功能活动受限;③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④X线检查阴性。 1.2中医诊断 ①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紧;②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③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1.3孕妇禁用。 2治疗方法简介 2.1操作方法 2.1.1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2.1.2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透穴治疗面瘫50例体会和分析

针刺透穴治疗面瘫50例体会和分析 本文主要阐述了周围性面瘫针刺透穴治疗的方法、体会和分析。①在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诊断上的鉴别是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②对中枢性面瘫的诊断一定要借助于现代设备,如CT、MRI等加以鉴别。③明确诊断后采用针刺透穴的方法可以缩短病程。笔者提出周围性面瘫切勿用磁疗仪(TDP)烘烤,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标签:周围性面瘫;透穴;针刺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口眼歪斜”,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外周性面瘫2类。两者在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上有很大区别。中枢性面瘫,多以脑实质或脑桥内的神经核受损,或以面神经的神经元,主要以传出神经的损害为主,如心血管疾病的脑出血或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症状以口眼歪斜、语言謇涩、人中沟不居中、鼻唇沟变浅,同时伴有上肢”挎篮状”,下肢以”划圈步态”出现。而笔者所述的面瘫是属周围性面瘫的针刺透穴治疗体会和分析,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是以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的气血经络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导致[1]。现代医学认为另一致病原因即病毒的侵袭,除了有口眼歪斜,一侧额纹消失等症状外,常常在耳廓内出现疱疹,有的是以颈后或耳后”风池”穴附近疼痛,典型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一侧面部是以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眼睛闭不实、迎风流泪、漱口时漏水、咀嚼食物时,口腔后腮部位食物残留,或者一觉醒来感觉面部麻木,而后出现一侧嘴角歪斜等。中枢性面瘫临床检查时常出现血压不稳定或伴有高血病史,结合CT、MRI 检查常发现伴有脑出血或脑梗塞(或腔隙性梗塞)。周围性面瘫常无血压变化,血压检查为正常。除了临床徒手检查就可以区别两者不同表现外,结合CT、MRI 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中医辩证分型 1.1风寒袭络由于正气亏虚,发病初期感受寒邪、风寒袭络、寒则筋急、络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面部失于濡养与温煦而致口眼歪斜,眼睛不能闭合。可伴恶寒重,发热轻,舌淡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1.2风热袭络常以感受热邪侵袭、而络脉阻滞、经气不运、脉络失养。热则纵经致使口眼歪斜,伴发热重恶寒轻,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散为主。 1.3风痰袭络常以风痰互结、窜入经络、气血阻滞不畅,而致口眼歪斜。时有面部麻木、头重如裹、舌苔白腻或滑,脉弦为主。 1.4经虚络滞由于病久迁延、病邪入络、痹阻络脉,脉络久于失养,而致口眼歪斜,甚至可留下面神经抽搐,更有甚者,眼睛在抽搐时不能睁开,舌淡面黯,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疗效观察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第19卷第2期Vol.19No.2 2013年2月 February.2013 身痛逐瘀汤加减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疗效观察 孙明星,曹斌 (岳阳市中医院,湖南岳阳 430600) [摘要]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 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神经营养剂、腰椎牵引等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对照组为88.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 ;治疗后两组疼痛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身痛逐瘀汤;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951X (2013)02-0059-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纤维环因退变或损 伤破裂后,髓核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的症状。本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男性多发于女性。笔者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参照 《中医骨伤科学》[1] 拟定,⑴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痛反射痛,咳嗽、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腰部前屈活动受限;病程较长者,可出现下肢反射痛部位感觉麻木,冷感、无力等。⑵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或仰卧挺腹试验 阳性;腰部压痛、叩击痛阳性;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 或消失。⑶CT 、MRI 检查显示髓核突出位置及神经根受压情况;X 线检查示腰椎侧凸,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⑷排除急性腰扭伤、腰椎结核、肿瘤、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及腹部病变。1.2纳入标准⑴符合诊断标准;⑵年龄30-60岁;⑶经CT 、MRI 等辅助检查确诊为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⑷根据病史、 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明确适于非手术疗法的患者[2];⑸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 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⑴不符合诊断标准;⑵年龄<30岁或 >60岁;⑶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型腰椎间盘 突出症及向前方突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⑷二便功能障碍、 广泛肌力减退、瘫痪及椎间盘破裂髓核脱出游离等不适于非手术疗法的患者;⑸妊娠期或月经期妇女;⑹严重骨质疏松、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强直性脊柱炎、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全身性疾病患者;⑺不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者。 1.4一般资料70例病例为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的住院患者,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0-60岁,平均(4 2.9±2.9)岁;病程15d 至2年,平均(1.1±0.5)年;L4-L5突出者22例,L5-S1突出者12例。治疗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0-58岁,平均(42.1±2.3)岁;病程10d 至2年,平均(1.0±0.7)年;L4-L5突出者25例,L5-S1突出者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5 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⑴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佩戴腰围,避免负重、弯腰搬物等;⑵萘丁美酮胶囊(北京秦武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口服,1g/次,1次/d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调整剂量或停药;⑶伴有下肢麻木者,予甲钴胺(福建华海药业有限公司)口服,0.5mg/次,3次/d ,根据年龄、症状酌情调整剂量;⑷腰椎牵 59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课题名称: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承担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 项目负责人:王文远教授 项目简介: 通过对比肩痛穴,传统穴两种不同方法对治疗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的症状和体征及疼痛指数的临床观察,客观分析判定快速针刺手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及对其进行诊疗的规范化研究。本项目将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神经解剖及神经调控理论相结合,以传统中医巨刺、远道刺和缪刺针法为指导,采用交叉取穴法,针刺经验穴-“肩痛穴”,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该穴为治疗肩周炎的有效穴位。 疾病简介: 肩周炎是医院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指肩部关节囊、肌腱、肌肉慢性或受凉等原因引起的损伤,也可以因其他间接原因,引起周围软组织的牵拉或撕脱而造成。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充血、渗出、水肿或局部组织粘连等变化。 1、西医肩周炎诊断标准。 2、40-60岁 禁忌症:

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特色: 1、取穴少,痛苦小; 2、见效快、疗效高; 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4、安全无副作用; 5、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治疗方法简介: 取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足三里穴下两寸,偏于腓侧。采用快速针刺的手法(不留针),刺激腓浅神经强调针感,五日一个疗程,治疗四个疗程。针具选择为苏州生产的28号3寸无菌针灸针。 技术关键环节: 1、肩痛穴定位: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 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4、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5、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准。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透穴针法临证谈

透穴针法临证谈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偏头痛;胃下垂并慢性肠炎;针灸疗法;透穴针法 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另外,浮刺、输刺,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笔者30年来,运用透穴针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验案举要 1.1急性腰扭伤 王某,男,35岁,1995年4月28日诊。患者诊前一日负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自服云南白药、三七片等,未效。诊时腰部疼痛剧烈,不能俯仰,转侧及下蹲时痛甚。查无脊柱侧弯,无腰脊神经根激惹体征,唯左侧腰肌压痛明显。此系腰肌扭伤、脉络瘀阻,治宜行气 活血、散瘀定痛。 施双内关透外关法:以1.5寸毫针从内关向外关透刺,施以捻转、提插泻法,务使针后酸麻感沿手厥阴经、手少阳经向胸胁部放射。10分钟后痛减,半小时后痛止,施法1次而 愈。 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其气通于阴维;外关为手少阳之络,别走手厥阴,其气通于阳维。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相互络属,故内关透外关一针两穴,能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交通阴阳之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络通,通则不 痛。两穴同用,辄获良效。 1.2偏头痛 李某,男,71岁,1997年9月5日诊。素患右侧偏头痛,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服正天丸等止痛剂可缓解片刻,得劳及郁怒则复发。此次头痛发作3天,服药效差。诊时右侧头部疼痛如裂,血脉怒张,以右侧太阳穴为甚,疼痛牵引同侧面颊及额角,伴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数。证属少阳头痛,由肝郁化火,风阳上扰少阳经络,脉络受阻所致。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治之。 施透穴针法:先由丝竹空沿皮透刺率谷,用平补平泻手法;继取太冲透涌泉,施以捻转泻法。透针2次,头痛减轻;继续针刺治疗4次,头痛已止;再针5次,以作巩固。2年 来未见复发。 按:丝竹空、率谷为手足少阳经穴,可疏通少阳经气以治标;太冲为足厥阴原穴,涌泉为足少阴井穴,这两穴合用,能交通肝肾经气,滋水涵木,平肝潜阳而引火归元,属治本 之法。标本同治,气火得平。 1.3胃下垂并慢性肠炎

血府逐瘀汤

王清任认为膈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根据“血府”产生“血瘀”的理论,王氏创立血府逐瘀之剂,称为“血府逐瘀汤”。 案一:江西巡抚阿霖公,年74,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剂全愈。 案二:一女22岁,夜卧令仆妇坐胸方睡,已经两年,余亦用此方,三付而愈。 ◆本方为治疗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的方剂。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气血郁而化热,故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证象。治当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开胸止痛。 ┌玉女煎——补肾,引热下行。 │ │血府逐瘀汤——通利血脉,引瘀血下行。 牛膝┤ │镇肝熄风汤——补益肝肾,引血下行,以平上亢之肝阳。 │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 ┌桑菊饮——宣肺止咳。 │ │普济消毒饮——与甘草配,清利咽喉。 │ 桔梗┤清瘟败毒饮——载药上行。 │ │参苓白术散——引药入肺以益肺。 │ └血府逐瘀汤——与枳壳配,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 ◆全方的配伍特点是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证可愈。 血府逐瘀汤是由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合四逆散(枳壳易枳实)而成。因瘀阻于胸,妨碍肝之疏泄,且疏畅肝气有利于祛瘀,故配四逆散。方中牛膝能祛瘀血,通经脉,并有引瘀血下行的作用;桔梗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有使气行血畅之功。 ◆后世以本方加减,可通治多种血瘀气滞证。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症化积。血府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释名〕〔病案示例〕 〖组成〗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生地黄三钱[9g] 川芎一钱半[5g] 赤芍二钱[6g] 牛膝三钱[9g] 桔梗一钱半[5g] 当归三钱[9g] 柴胡一钱[3g] 枳壳二钱[6g] 甘草一钱[3g]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一)项目背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该项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医师为组长的专家组,从80年代起开始深入基层,对数万肩痛病人进行平衡针治,积累近20年的临床经验而探索出来的。课题组首次发现了治疗肩痛的有效穴位,将其命名为“肩痛穴”,针刺该穴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90%。 1.方法简介 “肩痛穴”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为首的专家组首次发现和总结的一个经外奇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之中上三分之一处,相当于足三里下2寸,偏外1寸。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一针见效;取穴少,一次仅取一个穴位。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对合并有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妇科的痛经、精神病患者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主要针对妊娠期的患者。 3.治疗原理 肩痛的发病原因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致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等因素有关,通过针刺平衡穴—肩痛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调节体内平衡,使肩部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目的。 (1)促进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吸收我们认为炎性反应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肩关节周围的组织粘连,引起其组织细胞因子、生化介质、炎性物质、免疫反应细胞等浓度的变化,诱导痛觉过敏和神经受损,产生严重的关节疼痛,并活动加重。针刺肩痛穴可以 从整体进行调节使机体失衡状态逆转,不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排泻,恢复神经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产生弹性避让和维持正常神经传导功能。当局部肩周组织粘连或形成斑痕时,则会发生淤血、水肿、缺血而形成恶性循环。平衡针法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因此临床获得较好疗效。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有时局部取穴反而使患侧疼痛加重,病程迁延,考虑与肩关节周围组织渗出、水肿、炎症性变的加重有关,取健侧则可避免这一矛盾。在临床实践中取健侧肩痛穴不但可以消肿止痛,减少渗液,而且可以加强新陈代谢、调整生理功能,进而具有松解粘连、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因此肩痛穴对肩痛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无菌性炎症性病变,疗效满意。 (2)调整神经通道,松解组织粘连 引起肩痛的原因,主要导致肌肉疼痛、痉挛、粘连,松解组织粘连、减少不良刺激,对于缓解疼痛十分重要。平衡针刺肩痛穴,通过针刺神经的强烈针感而引起局部肌肉的伸展和随后出现的反射性肌肉松弛而使肌肉痉挛得到松解,提高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通过皮肤神经感受器的神经传入,输送信息,促使受累的神经复苏功能恢复。因此,临床上不能盲目认为局部按摩组织粘连,痉挛可以松解,我们在肩痛患者中发现有些患者由于病情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越在局

育儿知识-孕妈咪顺利分娩之呼吸减痛法口诀

孕妈咪顺利分娩之呼吸减痛法口诀 '当孕妈咪面临阴道 时,往往希望生产过程中的疼痛能减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 减痛法自我操作性强,且明显有效,在孕妈咪圈子里受到了欢迎。呼吸减痛法随着生产阶段的不同也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来看看分娩过程的呼吸减痛法。 第一产程初期,又称潜伏期(宫口开大2~3厘米)。这个时候子宫的收缩还比较轻微,每次持续约30~50秒,收缩间隔时间约5~6分钟。此时孕妈咪可以将视线集中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用鼻孔吸气,嘴巴呼气,要保持腹部的尽力放松。平稳的呼吸一分钟进行7-9次,要注意呼气和吸气过程的均匀。 口诀为:“吸二、三、四,呼二、三、四”。 当宫口快速开大时便到了第一产程的活跃期,此时宫口开大4~8厘米。这个时期也是产程过程中宫缩最紧、强度最强的时期,也是孕妈咪们最疼痛的时期。此时子宫每2~4分钟收缩一次,收缩持续时间为60秒。 为了应对强烈的疼痛,孕妈咪应尽力放松,眼睛注视一定点,依然用鼻孔吸气,嘴巴呼气,并要随着宫缩的增强而加速呼吸。 口诀为:“吸二三四,呼二三四;吸二三,呼二三;吸二,呼二;吸呼,吸呼、吸呼;吸二,呼二;吸二三,呼二三;吸二三四,呼二三四”。 第一产程的最后阶段,宫口接近全开,此时宫缩变得更为紧密,间隔时间为30~90秒,持续60~90秒,此时宫口由8厘米快速开大到10厘米。 这时孕妈咪应该要保持比较高位的呼吸,呼吸应该在喉咙处发生,并微张开嘴巴吸呼(发出丝丝丝的声音)。注意不要过度换气,注意呼吸的均衡。当下一次宫缩来临时,应该进行

4~6个快速吸呼再加大呼气。 口诀为:“吸吸吸吸呼,吸吸吸吸呼”。 当进入第二产程的时候,就需要孕妈咪更好地进行配合了,要是孕妈妈的行为较为规范,宝贝就能尽快地出生。所以在宫缩时要用力,宫缩停止时则休息、完全放松。 具体方法是:当出现宫缩时,要大口吸气后憋住气,用力向下使劲。可以将头部抬起向肚脐方向看,下颌向前缩。此时应该尽量地憋20~30秒的气,呼气后马上大口吸气,再憋气用力直到宫缩结束。 当宫颈几乎开全的时候, 先露部达盆底时,孕妈咪会有一种 向下用力的感觉,为了避免过早用力造成宫颈部位产生水肿,最终影响生产进展,孕妈咪就应该采用“哈气”的 ,也可用于胎头娩出过程中为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会阴裂伤。 为了在生产过程中顺利地实施呼吸减痛法,这就需要孕妈咪从妊娠晚期就开始在专业人员的辅导下进行学习与演练,如果丈夫能够参与到演练中,能够让妻子显得更加投入。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联系呼吸减痛法的时候要用心体验,避免劳累。要是出现了宫缩、腹痛、阴道出血、下坠感等现象的时候,应该马上停止演练,并前往医院就诊。'

产妇必学的顺产呼吸减痛法

产妇必学的顺产呼吸减痛法 把呼吸减痛法用到你的分娩中 医生建议阴道分娩,成功率近 80% 研究表明,经过产道的挤压,胎儿能尽力排出存在肺部、鼻咽、口腔中的羊水和黏液,有利于宝贝的呼吸;同时,对宝贝神经系统的发育也有好处,大家也许听说了,剖宫产“出来”的宝贝患统合失调的几率明显增加。医生在充分评价母胎情况的前提下,建议你阴道分娩时,成功率应该能接近 80%。 呼吸减痛法自我操作性强,且明显有效,最受孕妈咪热捧当孕妈咪已经“面对”阴道分娩时,往往希望产程中疼痛能减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医学专家研究了多种方法。其中呼吸减痛法自我操作性强,且明显有效,受到了孕妈咪的欢迎。 把呼吸减痛法用到你的产程中 1.第一产程初期,又称潜伏期(宫口开大2~3厘米),子宫收缩较轻,每次持续30~50秒,间隔5~6分钟。 孕妈咪可以集中目视一个固定的地方,用鼻孔吸气,嘴巴呼气,腹部尽力放松。呼吸平稳每分钟 6~9次,吸气呼气过程均衡。 口诀为:“吸二、三、四,呼二、三、四”。

2.随后宫口快速开大,到了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宫口开大4~8厘米。此时,是产程中宫缩最紧、强度最强的时期,也是相对比较难以忍受的时期。子宫每2~4分钟收缩一次,持续60秒。 这时,孕妈咪应尽力放松,眼睛注视一定点,也是采取鼻吸气嘴呼气的原则,随宫缩的增强而加速呼吸,反之随宫缩的减慢而减缓呼吸。 口诀为:“吸二三四,呼二三四;吸二三,呼二三;吸二,呼二;吸呼,吸呼、吸呼;吸二,呼二;吸二三,呼二三;吸二三四,呼二三四”。 3.宫口近开全时,宫缩变紧密,间隔30~90秒,持续60~90秒。宫口由8厘米快速开大至10厘米。 孕妈咪此时要保持比较高位的呼吸,在喉咙处发生,微张开嘴巴吸呼(发出嘻嘻嘻的声音)。注意吸呼的气量要均衡,避免过度换气。每次宫缩来临时,连续 4~6个快速吸呼再加大呼气。 口诀为:“吸吸吸吸呼,吸吸吸吸呼”。 4.到了第二产程,需要孕妈咪更好地配合,配合得好,宝贝娩出得就快。因此一定要宫缩时用力,宫缩停止时休息、完全放松。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

一贯煎记忆口诀::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铃(当归、生地、沙参、枸杞、麦冬、川楝子)。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甘草乌梅 二仙汤:二仙汤将瘾疹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失笑散:失笑灵脂共蒲黄 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八珍汤:地芍归芎参苓术草(四物与四君);再加芪桂即十全 人生养荣汤:十全去川芎,加五味陈皮远志加姜枣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桃仁瓜子芒硝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 小蓟饮子: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香,凉血止血利通淋,焦瘀热血淋康。 小营煎:当归熟地芍药山药枸杞炙甘草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上下相滋汤:熟地山茱萸葳蕤人参元参沙参当归麦冬北五味牛膝车前子 止带方: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乌药二香当归草)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丹栀逍遥丸(丹皮+栀子+逍遥)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女科方,归萸芍药熟地黄,血虚不孕经不调,滋肾养血冲任康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益气生津人参添 归肾丸:归肾杜仲菟丝杞,苓萸山药归熟地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甘麦大枣汤:炙甘草大麦甘草 生化汤: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平胃散: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艾附暖宫丸: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子宫,止带调经腹痛退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黄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圣愈汤: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当归身黄芪 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 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趣味记忆法:三仁(人)朴(扑)通滑竹夏(下)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当归补血汤:五分黄芪一当归当归生姜羊肉汤:瘦羊肉当归生姜 当归建中汤: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同,主治妊娠腹痛证,疏理肝脾有奇功。

肩痛穴

平衡针灸的重点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肩痛穴,肩痛穴是平衡针灸学中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 用途最广泛,疗效最理想的一个穴位,临床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 别名:肩周穴,中平穴,平衡穴,镇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至外踝高点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分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前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穴位取右侧,双侧病变取双侧穴位。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上下提插手法,直刺进针2寸左右。 针感:呈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或踝关节传导。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胃肠,调节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颈肩肌筋膜炎,落枕,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晕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癫痫,精神分裂症,对冠心病,心绞痛也有疗效。 临床应用: 1:配颈痛穴治疗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落枕。 2:配胸痛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 3:配咽痛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牙痛,三叉神经痛。 4:配胃痛穴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到溃疡,膈肌痉挛。 5:配急救穴治疗中暑休克,癫痫发作,精神分裂症。 6:配耳聋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 7:配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 8:配臀痛穴治疗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 按语:肩痛穴是治疗肩周炎的特定穴位,经基础研究,此穴具有消炎,镇痛,促进软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还可以用于保健,抗衰老。

刺法灸法论

刺法灸法学部分 第一专题刺灸概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内容及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2、熟悉古代针法、灸法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二、重点内容汇编: 1、针灸起源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 2、以下不属于《内经》中九针的针具是() A 锋针 B 毫针 C 长针 D大针 E 皮内针 3、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疗分肉之间疾病的针具是() A 圆针 B 圆利针 C 铍针 D 锋针 E 鑱针 4、按压经脉以养脉气的针是() A 毫针 B 鍉针 C 铍针 D 长针 E 圆针 5、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 A 《针经指南》 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6、提出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是() A 《内经》 B 《难经》 C 《针经指南》 D 《针灸大成》 E 《金针赋》 7、提出治病八法的是() A 《针经指南》 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8、最早的灸法专著是( ) A 《千金要方》 B 《肘后备急方》 C 《曹氏灸方》 D 《扁鹊心书》 9、有专门施灸的医师称为“灸师”,起于何代() A 清 B 明 C 魏 D 唐 E 汉 10、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11、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内容特点。 1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针刺技术、灸法技术、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四大类腧穴治疗技术。 13、针刺手法,包括得气法、行气法、补泻法和各种相应的单式、复式手法。 14、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部分组成。 15、《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16.治病八法包括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有阳、子午捣臼、进气和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其中烧山火是复式补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透天凉是复式泻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龙虎交战是住痛移疼的手法技术。 第二专题毫针刺法 第一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学习目标 1、熟悉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2、熟悉毫针操作在临床上的选则应用及质量检查。 3、熟悉毫针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并逐步完成。 4、掌握各种体位选择与腧穴取定法。 5、熟悉器械、腧穴等的消毒方法。 6、掌握毫针基本技术方法,包括持针、进针、捻转、提插、留针、出针等具体操作要领。 7、熟悉毫针的进针角度、方向和深浅的临床应用规律。 二、重点内容汇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