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试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育部在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我院该门课程核定为48学时,按照教育部教改的新要求,其中理论讲授为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加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特制定如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以健康向上的道德、法治精神实践人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生活体验,感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1.与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教学实效性。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行”统一。

2.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完善,自觉地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调控,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3.丰富人文社科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

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从而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通过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感染力、说服力。通过教改,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集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和法律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

三、实践教学原则

1.衔接性原则。一方面坚持切入大学生的人生课题,遵循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逻辑,实现:承前与中学德育的有机衔接,启后与成人、成才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伸至社会大舞台。

2.针对性原则。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且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为此,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3. 实效性原则。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实践性教学要使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思想理论素质,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激励性原则。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价重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向上精神,要制定活动激励性措施,在活动管理和成绩评定中要以激励为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发现大学生的潜力,鼓励大学生不断进步。

5.“三结合”原则。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密切结合起来,要把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遵守校纪校规情况等德育考核内容和参加学院各项活动的情况纳入实践教学范畴,以便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素质和水平。

四、实践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

本次教改分为四个模块,即“感恩的心”、“校园道德观察”、“职业思考”、“法律教育”,

共16学时。(具体内容及相关要求详见各模块方案)

五、实践教学成果形式与考核

(一)实践成果形式。成果形式主要有书信、调查报告、摄影、图片、情景剧等(详见各模块方案)。

(二)成绩考核。实践教学成绩将根据大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表现、出勤及完成任务情况、成果形式与质量进行综合考评,按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计登成绩。

六、教师职责

(一)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组织实施本方案;

(二)教师要做好课前辅导和培训,讲清本方案的内容、实施细则及注意事项;

(三)教师要指定学生负责人或联络人,对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

(四)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要制定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五)教师对实践教学资料要及时做好收集、评定和归档工作。

模块一

“感恩的心”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的

以感恩教育为主旨,通过生动、鲜活的教育形式和活动载体,把富有人性的情感教育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结合中华传统节日,使“知恩图报”这一传统美德得以弘扬和传承;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的心灵互动,让学生懂得对社会、家庭和他人心存感激是一种美德,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激发一种回报恩情、立志成材的情感,使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生活、感恩社会真正成为人生的坐标和行动指南。

二、教学内容

本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各种富有情感内涵的形式,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在感激中懂得珍惜,在珍惜中知道回报,从而迸发出爱的火花;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到爱学校,最后升华为一种爱国情怀,进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此,本方案构筑了以下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受社会。

(一)感恩父母:旨在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自古以来,“孝”一直是中国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华孝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子女敬亲养亲”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的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行为规范,成为中华民族整体生存方式和深层次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感恩老师:旨在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道德规范。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老师不但“传道”、“授业”,而且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因此,作为学生,要懂得感恩老师,立志成才。

(三)感恩朋友:旨在赞颂友情,倡导伙伴文化。朋友是我们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伙伴,在我们失意潦倒的时候,朋友往往会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在我们高兴的时候,朋友会在一旁默默的祝福着我们。友情如同亲情一样,会终身陪伴着我们的生活。

(四)感恩社会:旨在倡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价值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也是检验诚信、责任和友爱的试金石。作为学生,要懂得如何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

三、教学时间

本方案的实施均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核定教学的时间为2课时。

四、作品形式

“感恩父母”板块,要求学生写一封饱含亲情、激情和感恩之心的家书,以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感恩老师”板块,要求学生通过书信、微博、VCR等形式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感恩朋友”板块,要求学生以写信、制作图片或VCR等形式,赞颂友情,感恩朋友。

“感恩社会”板块,要求学生以制作图片、VCR或“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形式,感恩社会,服务社会。

五、组织实施

(一)实践准备

1.利用课间或课后,教师对单班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动员,让大学生认清实践的目的和要求,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统一思想和行动。

(二)实践过程

1.教师要针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如学生心理障碍)制定处理预案。

(三)实践总结

1.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认真阅批,并筛选出优秀作品参展。

六、成绩考评及成果展示

(一)评定标准

文字形式:要求具有真情实感,重经历过程或细节的描述,切忌下载拼凑或抄袭。

图片、VCR形式:要求亲自摄取、制作,内容真实、健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行为形式:必须是学生自己的行为,必须提供佐证材料,如图片、摄像、证明、鉴定意见等。鼓励学生创新,对有创意且成效突出的方案将予以表彰或奖励。

(二)评定等级

等级评定将按优秀、合格及不合格三个等级执行。

(三)成果展示

将筛选出的优秀作品在专栏上刊载或展出。

模块二

“校园道德观察”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校园道德观察,对道德示范现象和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摄影或漫画。让学生深刻领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摄影实践活动,提升同学们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的道德判断能力,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准则。

学生通过活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自觉成为讲文明、树新风的好公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道德示范者。

二、教学内容

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范围就越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社会公德意识也就越显得重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然而,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通过本实践活动方案,唤起学生的公德意识,自觉践行社会公德。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生活领域:大学生以公共的集体宿舍为生活单位,希望学生通过对宿舍公德的观察,提高构建温馨和谐公共生活环境的意识,提升大学生对共建共管公共宿舍的责任心。

(二)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卫生领域:在大学宿舍、教室、花园、体育馆等公共卫生领域,经常可以目睹大学生随地吐痰、随手扔烟头、废纸屑、果皮等废弃物的现象。通过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道德观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公共卫生的意识与责任心,形成共建文明校园的心愿。

(三)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秩序领域:遵守公共秩序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性行为,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没有秩序,任何校园的公共生活均无法实现,如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不排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通过对公共秩序的观察,重视社会公德对社会公共秩序的规范作用。

(四)大学生的公德现状——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视域: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是高校教育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校园中出现的长流水、长明灯,图书资料丢失或被开天窗,损坏严重,食堂的饭菜浪费惊人等,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让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行为有要求,而且能及时提醒周边的同学一起响应。

三、教学时间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核定教学时间为2学时。

四、组织实施

(一)实践准备

1.教师利用课间或课后,对单班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动员,使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必要的准备。

2.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实施细则及评价方法的指导活动。作品展示类型:摄影作品和漫画作品两类。摄影作品大小:7寸,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字说明,可以是感悟、反思、倡议等。漫画作品大小:16K纸,要求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要配有文字说明,作品不能以印刷或打印的形式出现。

(二)实践过程

1.教师对学生作品的文字说明进行指导。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摄影取景的方法指导。

(三)实践总结

1.教师要对每班作品进行认真批阅,每班选出优秀作品。教师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和总结。

五、考核及成果展示

1.评定等级

考核等级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2.成果展示

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认真分类,在《素质教育专刊》上刊出或展示。

模块三

职业调查

一、实践教学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现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尽早熟悉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民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感悟、思考,可以更好地锤炼大学生自身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大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践教学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到人才招聘会现场,使大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要使学生明白,实现充分就业不仅仅要具有过硬的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素质,从而在大一年级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素养。

以下是部分实践课题,大学生可任选一题,也可根据实际自行设计课题:

1.关于江苏(或苏州市)2012或2013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2.关于苏州市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3.关于某某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根据大学生专业不同,选择不同企业)。

4.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调查。

5.关于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调查。

6.关于苏州市数控、机电、电子、旅游、动漫等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前景分析。

三、实践教学时间

开学第一周就布置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题,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到人才招聘会现场进行调研。本方案的实施均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核定教学的时间为6课时。

四、实践教学组织实施

(一)实践准备

1.指导教师召开实践动员会或实践培训讲座,对单班学生集中在教室培训或动员,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统一思想和行动。

2.指导教师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分为若干组,每组以6—8人为宜,确定每组的组长。

3.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选题(在上述题目中任选一题),并说明理由给指导教师。各组内部成员也有分工,具体由各组组长负责。

4.在苏州,人才招聘会很多,有苏州人才市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以及各县级市也都有人才招聘会,要求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以上人才招聘现场进行调研。

(二)实践过程

1. 大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项目实践教学内容,并写好实践记录。

2. 每组的组长负责检查大学生出勤情况及实践记录完成情况。

3.实行实践小组长报告制度。小组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应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指导老师应做好记录并及时解决,无法解决的,向系部汇报。

(三)实践总结

1. 收集必要的材料,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或职业生涯规划做准备。

2. 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或职业生涯规划。

3. 指导教师组织班级进行实践总结,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实践总结会上发言。

五、成绩考评及成果展示

1.教师督促并指导学生写好实践报告,审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或规划,进行实践成绩考核。等级评定将按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执行。

2. 将筛选出的优秀作品在《素质教育专刊》上刊载或展出。

模块四

“法律教育”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中法律教育模块旨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素养的教育。该模块的总体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维权意识,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知法守法、信仰法律的现代公民。具体教学目标大致分三个层次:

1.教育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

2.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适应依法治国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认识到现代社会法律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做热爱公平、正义的理性人。

二、教学内容

承载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是当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除课堂教学之外,尝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势在必行。本模块初步设计为:学生编剧、演剧、观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排练法律情景剧,将相关法律内容寓于剧作中,在艺术情景中进行理性教育,升华情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生活,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三、组织实施

(一)实践准备

1.教师利用课间或课后,对单班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动员,使学生对实

践教学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必要的准备。

2.在班级内部进行演员的选拔,做好演剧的前期准备.

(二)实践过程

1.教师联系我校教学实践基地之一的吴中区人民法院,搜集相关素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并组织学生参与编剧。

2.教师协助学生组建演剧组,并进行排练(至少排练一次),并不断修改完善。

(三)实践总结

1.组织学生观剧,观剧后借助思政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从感性的观剧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知识,让知识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真正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时间

教师组织学生编剧、演剧。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铺垫,思想动员;组织学生编剧,排练,学生观剧活动为两班一起进行,轮流演剧,每剧约15分钟。本方案的实施均利用

学生课外时间进行,核定教学的时间为6课时。

五、成绩考评及成果展示

(一)评价原则

鉴于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现实,实践教学的开展毫无疑问意义重大,因此,评价标准应逐步提高,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

评价形式应多样化,注重灵活性。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育人效果,尊重育人规律,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机,使学生爱学习,爱生活,如果实践教学成为压力,成为沉重的负担,那么最终可能会流于形式,背离教育根本。

评价目的重在学生健康成长。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学生共性,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兴趣倾向;既强调学生的广泛参与,同时承认差异性,内容上应包括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识记、理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途径与等级

激励评价采用书面测评与日常参与相结合的途径进行。

等级评定将按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执行。

(三)成果展示

1.剧本的演出.

2.对演剧的摄影作品或撰写的演剧感想和观剧心得的优秀作品在《素质教育专刊》刊载。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层次,思想活跃,而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为此,教学实践性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二)学生主体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关系。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实效性原则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实践性教学要使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思想理论素质,内化为自身的品行,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三、组织形式 本门课程实践教学以社会调查形式开展,要求学生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观察社会、感悟人间冷暖,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并在实践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具体如下: (一)调查时间 实践教学总学时为8学时。学生可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深入校园、宿舍、社会、工厂、街道、人群等,开展社会调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试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育部在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我院该门课程核定为48学时,按照教育部教改的新要求,其中理论讲授为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加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特制定如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以健康向上的道德、法治精神实践人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生活体验,感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1.与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教学实效性。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行”统一。 2.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完善,自觉地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调控,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3.丰富人文社科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通用11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一、什么是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通用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1 教学主题: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用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保护意识,增强学生敢于和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怎样于侵权行为作斗争。 教学难点: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也不能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即使斗争了,也常常因为方法不当或盲目斗争,而使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让学生知道获得法律

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中学生当然不可能学习过多内容、讲得很细,但要让他们懂得遇到法律问题找谁,怎样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过程: 导入第二框题的教学: 同学们,通过前边第一框题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但是,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很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是较为普遍的。因此,我们自己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呢?这就是我们第二框题:“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一)“求助有路”(板书) 1、法律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力武器。 (教师归纳过度讲解)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力武器是什么?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私自报复,要用正确的合法的手段去维护。因为,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就会纵容违法行为,私自报复打击,以牙还牙也会给自己造成危害。正确的选择就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法律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力武器。 法律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力武器。可是,由于我们对法律知道得不太多,很多法律知识和程序都不懂。因此,我们必须向有关部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2、维权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消协、居委会、妇联等。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请你帮帮小芳出主意第108页的案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实践教案的目的与任务 实践教案旨在借助于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案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以此达到教案目的。 三、实践教案的形式与流程 实践教案的形式有大学校园调研、人才市场调研、人物访谈、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其中,大学校园调研针对大学生群体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修身问题及生活方式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人才市场调研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就业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要求;对优秀校友学长专家学者访谈,有助于从中汲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经验教训,感悟为人处世的珍贵之处;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有助于大学生领悟正确的人生目的与人生价值。 实践教案的流程是,本学期开学初,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每班自由组合成人左右的数个团队、选定主题和题目、确定调研方案和计划,在本学期中后半段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撰写。 四、组织实施 .第周,占用课内学时,教师要详细讲解实践教案活动的目的、要求、操作程序、成果形式及考核方式等,其中,教师要重点讲解成果形式,社会实践报告的格式和写法。 .第~周,学生自愿分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召集小组成员开会协商并制定本小组实践活动计划安排,选定主题和题目、确定调研方案和计划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修改定稿。小组负责人上交本小组成员及联系方式,教师建立起与小组负责人通畅的联系渠道,建议建立网络交流群(飞信群或群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方案及实施细则2016.9.6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及细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参加并有明确的分工,整个教学过程在任课教师的统一组织、指导下进行。 三、实践教学的形式 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实践课题由个人单独或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完成,最终实践报告、读(观)后感、小论文及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形成成果,并在班内进行互动交流。 四、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 实践教学共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1.教师做实践教学的内容介绍并提出教学要求2学时 2.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4学时 3.学生做实践教学的总结交流2学时

以影视赏析为例: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选定影视作品,如《东京审判》《南京南京》《长征》《信仰》等,组织学生统一进行观看,借助影视资料,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写出观后感。具体步骤为: 1.教师作影视作品的介绍 2.组织学生观赏影视作品 3.学生撰写影评或观后感 4.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五、实践教学选题

六、实践教学报告的格式及模版 1. 纸张为A4纸,页边距上 2.5cm,下2.5cm,左 3.0cm,右2.5cm;装订线0.5cm 2. 标题: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3. 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为多倍,1.25。 4. 一级标题:序号为“一、”,四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5.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小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6. 三级标题:序号为“1.”,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 8、封面(见附件) 七、教师评阅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思想。 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课程对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要密切结合电大成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力求通过教学创新,解答成专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提高法律意识,教育电大成专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引导电大成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具体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阐释;同时将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最新的道德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针对目前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心理、恋爱诸问题,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实际,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课程设计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三、课程目标: 1、政治性目标。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 2、思想性目标。课程通过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3、实践性目标。课程结合电大成专学生的特点,注重“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知行一致”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实施方案(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门课程。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行统一,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身体力行,实现增长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转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探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善恶,自觉砥砺品行,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实践教学共计16课时,1个学分。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目标 1.实践教学的知识认知目标。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改变了那种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道德法律知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并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其次,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各种道德和法律现象,了解各种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扩大对法律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法律知识结构,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2.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侧重于培养大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实践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准备和组织,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和调

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选题:(一)小组方式第一:走近道德模范。走进街道社区、企业厂矿、学校部队等领域,寻找平 凡百姓中的道德人物,发现平凡百姓中的道德模范,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找寻人间的真情真爱。第二:走近成功者。走访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内部或 社会各阶层的先进人物、成功人士,探寻他们的足迹,分享他们的成果, 体察他们的理想追求,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第三:走近特殊群体。留守 儿童或福利院孤寡老人是广为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 爱和人间的温暖,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探寻他们的生活和身 心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走近弱势群体。农民工是典型的弱 势群体,走访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收入等基 本情况,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处境和发展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五: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惠州及全省各地均有大量的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走进这些基地,通过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其中的道德教育 价值,感悟道德的力量。第六:社会公德调查。最近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反映了社会公德建设中的“集体失语”和道德冷漠,通过调查分析产 生类似道德危机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七:企业用工合规性调查。2007年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后,用人单位对于企业的人 力资源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很多企业调整了管理方案,在招工、管理、工资、社保、辞职、跳槽等各个环节强化了合规性管理,也有些用人单位并 没有严格依照法律进行管理,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第十:公共自行车使 用情况调查。主要调查目前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率、使用人群、市民的心态 和认知等情况,需要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通过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惠 州市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情况,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二)个人 方式“写”感恩书信实践要求:(1)主题:“感恩之心、书写真情”(2)

高校思修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计划方案

高校思修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计划方案 学生通过活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自觉成为讲文明、树新风的好公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道德示范者。 二、实践教学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然而,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通过本实践活动方案,唤起学生的公德意识,自觉践行社会公德。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的公德现状一一公共生活领域:大学生以公共的集体宿舍为生活单位,希望学生通过对宿舍公德的观察,提高构建温馨和谐公共生活环境的意识,提升大学生对共建共管公共宿舍的责任心。 (二)大学生的公德现状一一公共卫生领域:在大学宿舍、教室、花园、体育馆等公共卫生领域,经常可以目睹大学生随地吐痰、随手扔烟头、废纸屑、果皮等废弃物的现象。通过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道德观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公共卫生的意识与责任心,形成共建文明校园的心愿。 (三)大学生的公德现状一一公共秩序领域:遵守公共秩序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性行为,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 没有秩序,任何校园的公共生活均无法实现,如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不排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通过对公共秩序的观察,重视社会公德对社会公共秩序的规范作用。 (四)大学生的公德现状一一公共资和公共财物视域:公共资和公共财物是高校教育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校园中出现的长流水、长明灯,图书资料丢失或被开天窗,损坏严重,食堂的饭菜浪费惊人等,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p ,让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行为有要求,而且能及时提醒周边的同学一起响应。

中职思政课教案与课件

中职思政课教案与课件 中职思政课教案与课件 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 教学准备 •电脑与投影仪 •教案与课件 •教材与教具 •学生作业和参考资料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说明 •教学内容根据中职课程标准进行设置,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相关知识点,引 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 划中的问题,并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经验。 4.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或职业生涯规划的案例,让 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 5.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学生形成小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 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6.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进行个人的 反思和自我评价。 课后反思 •思考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思考是否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合学生的问题和反馈,调整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中职思政课教案与课件(续) 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 教学准备 •电脑与投影仪 •教案与课件 •教材与教具 •学生作业和参考资料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社会实践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践 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 和法律意识。下面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 践教学计划。 一、实践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及其与个人发展的 关系; 2.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约束意识,提高其对法律的遵守能力。 二、实践内容 1.法律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实际应用的法律案例,组织 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案例可以包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劳动争议案件等,通过分析案件的事实及判决结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条文和法律 知识,并讨论案件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校外参观:安排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 了解法律实践和维权机构的运作模式,增强学生对法律实施的认识,并与 相关从业人员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4.角色扮演:安排学生进行法庭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各类法律 相关的角色,如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体验, 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的程序和要求,培养他们的辩证与思维能力。

5.法制宣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法制宣传活动,组织学生以 小组形式制作宣传海报、宣传视频、宣传手册等,通过宣传活动的方式普 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和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三、实践方法 1.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校外参观等方式 传授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具体的实践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 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3.现场参观与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实地参观和体验活动,使他们能够 直接参与到实际的法律实践中,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实践评价 1.案例分析报告: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撰写案例分析 报告,评价其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独立性。 2.角色扮演表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其扮演的角色能力和 对法庭程序的理解。 3.现场观摩报告:学生进行法庭观摩活动,并撰写观摩报告,评价其 对法庭程序和各类法律角色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五、实践效果预期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预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 中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 任感。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 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遵守法律规范,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版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版教案 :第1讲 授课主题 相应章节 授课时间 授课类型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课程教案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绪论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时2+1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地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含义和历史机遇 教育学生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讲授、讨论、案例启发 教具仪器幻灯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新课内容、知识拓展、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引入: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要面对和回�E时代的问卷。我们所处的新 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好时代。 讲述: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提问:当代大学生面临什么样的人生课题 解答: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 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做什么样的人,怎 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怎样处理好 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 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 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 提问: 为什么需要对新时代有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悟。 解析: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大学生去观察、思索、 选择、实践。步入人生新阶段,确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需要对新时代 有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悟。 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 教学备注 解读: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 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 践 一、实践方案 1、活动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乱丢生活垃圾的现象无处不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池塘、河道两旁等地方,随处可见各种生活垃圾,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生活垃圾多由一些无法或很难分解的物质组成,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危害更是在不断增加,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包括二恶英之类的剧毒物质,污染空气,同时产生大量的残渣。垃圾处理方法多不理想。生活垃圾数量大、增长速度快,组成成份越来越复杂,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这已是不容争议的事实。是什么原因使生活垃圾到处泛滥,既影响环境,又影响人们健康呢? 1、人们对垃圾危害认识不够,人们多忽视了垃圾的危害。 2、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当。多使用焚烧、掩埋、堆肥。这些方法破坏土壤、危害生物、淤塞河床、污染水质……对空气、土壤、水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首先应该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自觉清除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干净而美丽的生活环境。 2、活动目的 (1)鼓励同学从社会、自然和科学等不同角度考察并理解环境问题,激发同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好奇心,鼓励他们

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活动。通过同学的亲身参与,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培养同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精神。通过活动,培养同学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资源意识。 (2)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同学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同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经过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3)通过活动,使同学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明白绿色生活涵义,引领同学走进环保世界,体验现实世界生活,提高同学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联系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并身体力行。 3、实践意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亲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爱护周围环境,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作为大学生,我们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4、实践内容 (1)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专题培训 (2)在星海公园义务清扫 (3)留意游客对垃圾箱的标识的认知 (4)问卷调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其育人实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的精神,结合《关于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意见》(湘教发〔2010〕19号),我院从2011级开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形式作出重大调整,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为此专门安排10课时主题实践活动(不排入课表,由任课教师和(或)辅导员布置、指导,课外完成)。 一、活动目的 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身体力行,努力把认知转化为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并内化为素质,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二、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学生自主阅读一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爱国、励志方面的书籍或者观看一部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资料主要来源:网络、图书馆) 1、任课教师在第一次课进行具体布置,并切实做到不定期检查、督促。辅导员协助检查、督促。 2、2011年12月9日前,每个学生交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或观后感。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有真情实感,必须是手写稿,打印稿或抄袭无效。 3、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情况和提交的学习心得或观后感质量评定成绩,占主题实践活动成绩的30%。 (二)以理想信念、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感恩、诚信、爱心传承等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1、任课教师在第一次课说明活动要求,各班班委会、团支部在协商后于期初确定班会主题并告知辅导员和任课教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相关文件精神,提高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结合国家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及山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社会实践教学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思政课教学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运用所学理论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社会实践教学说明 社会实践教学是开放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科学生及高中起点本科学生的必修内容。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占该课程综合成绩的20%,计1学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形考任务规定的完成时间内给学生评分。 三、社会实践教学要求 (一)参考选题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山东实际,拟定下列社会实践教学主题供各教学点选择: 1.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撰写观后感; 2.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撰写观后感; 3.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撰写活动感受; 4.访谈“平凡中的辉煌——身边的模范”,感受榜样魅力,撰写报告; 5.访谈共和国同龄人,感受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沧桑巨变,撰写报告; 6.感受改革开放成就——“我看家乡变化大”,撰写报告; 7.积极接受单位或社区等组织的思想道德、法律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的宣传教育,自觉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进行学习,达到一定积分,撰写学习体会; 8.结合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传承家乡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 9.根据个人工作实际,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内容,谈一谈对职业梦与中国梦的认识,撰写认识体会。 10.观看典型的法治教育方面的视频节目,撰写观后感。 (二)作业要求 社会实践教学作业由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独立完成,禁止抄袭、剽窃。社会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大纲(2018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紧密联系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改革中,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育改革,其目的是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当代高职大学生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文化层次,且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素质不稳定,思想意识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因此,实践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实际来确定,有的放矢,力戒形式主义。 2、实效性原则。实践教学应该为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生活,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重要途径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真正让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让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成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达到实践育人、理论育人、文化育人的效果。 3、本土化原则。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此,实践教学应立足地方,面

向全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深入调查当地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问题,并从中寻找服务社会的方向,促使学生努力成为服务当地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精心组织安排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也使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提升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收获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完成思想认识向行为习惯的转化,使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进度安排 实践教学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传统的单一灌输型教学向直观感性教学及综合教学转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锐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的针对性、现实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起到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进程与理论课教学同步。 实践教学内容: 1.组织演讲、辩论、讨论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演讲、辩论或讨论。讲理想信念时,组织“我的理想”、或“人生、理想与社会”演讲会;讲中国精神时,组织以“中国梦我的梦”或“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表演节目;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组织关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会;讲人生观问题时,就“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等问题组织讨论;讲恋爱观时组织“大学生恋爱利与弊”辩论会或讨论会;等等。在法律部分,可以就一些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2.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搞一些社会调查活动。例如在讲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时,可让学生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05方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的文件精神,做好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现制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二、实践教学目的 1、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加强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通过充分开发侨乡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靠城市社区、各级部门和组织,发动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相关的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学会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组织领导 1、实践教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校教务处等部门共同领导,具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实践教学科组织实施;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相关规范,负责对实践过程的监督和指导; 3、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根据学院和教研室的实践教学规范和要求,具体承担各实践小组的选题、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论文的撰写的指导和评审考核。 四、实施环节 (一)实践教学主题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内容,结合江门侨乡中的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拟定下列实践教学主题供学生选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适用范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代码:14110011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必修课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总学时/实验学时:48/16 学分:3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开课单位:社会科学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其任务主要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实践教学共有新生认识大学、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情景模拟、法律五个专题进行。 (一)新生认识大学专题 1.实践目的、任务 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同学们要拿起自己的手机或DV,拍摄一些大学生活的短片,分享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相互交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新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方面可以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基本要求 (1)同学们可以根据任课教师的要求,自己或者自由结合来拍摄短片。 (2)短片要真实地反映自己对大学新生活的认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一、活动目的 把课堂理论应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结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把主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使大学生把所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活动形式 组织调查、课堂演讲、书面报告。 三、活动流程及主题: 1、学生分组:由班学习委员负责,把一个小班分成若干个小组,男女搭配,每个小组10个人左右,选定一个组长,一个副组长,并把名单提交任课教师。 2、小组选题:由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任选定一个主题,也可自行拟定。教师提供参考主题如下: (1)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注重的是意志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体验友情,关心他人。除了培养学生一定的交往技巧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去关心和体谅别人,培养同情心和博爱之心。 (3)热爱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一封家书,感受亲情。感谢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表达对父母、亲人的深厚感情。 (5)尊敬老师,学会感激。感谢他们所付出的心血,报答他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各种关爱。学会感激是使学生培养一种回报心理,这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将是诚信与爱国心的培养。 (6)热爱祖国,为国效力。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并把爱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7)知法守法,维护正义。主要是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治观念和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性。

3、开展活动: (1)根据选定的主题内容,各个小组必须有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任务务必细分到每个人,方案经讨论后提交任课教师,教师同意后,学生开始着手实践调查活动,所需时间6周。 (2)各个小组实践调查之后集中一次小组讨论,推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在课堂上发言。 (3)教师组织一次课堂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发言的时间是5-8分钟,发言的效果有教师评定,并最后进行小结。 (4)由组长或副组长负责,编写一篇活动总结报告或一篇调查报告,并提交任课教师。 4、成绩评定:由组长和副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实际表现给出成绩,教师根据各个小组提交的成绩、材料和课堂发言情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最终把本次活动的成绩纳入期末总评,占期评总成绩的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一、教学设计 本课程分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两个模块的内容。 学习任务安排: 模块一:“思想道德修养” 任务一:学习文档“重难点剖析1” 任务二:观看视频: 任务三: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一次作业” 模块二:“法律基础” 任务一:学习文档“重难点剖析2” 任务二:观看视频: 任务三: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二次作业” 二、考核方案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网上作业与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总成绩为100分,及格为60分。网上作业占总成绩的30%;网上学习行为记录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终结性考试采用网考。由试卷库按照设定条件随机生成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命题原则 (1)命题范围:在本课程教学大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所规 定的 内容和要求及试题库范围内命题。 (2)试题的组成与覆盖面:命题应基本覆盖教材内容,同时要突出重点。试 题的 题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其难易度分为容易、较容易和较难三个层次,它们的组成比例约为30:50:20。 (3)试题中各种能力层次的试题题量比例为:理解<10%,简单应用 20~30%,综合应用 60~70%。 这里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考核层次中要求综合应用的知识点一般都已包含在要求简单应用的知识点之中。第二,不要把考题的难易程度与考核说明中所要求的四个层次(了解、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混为一谈,因为各层次中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3、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判断题; 三、考核要求 第一模块“思想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 适应从中学向高等教育转变的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爱国的思想教育内容。包括:了解高等教育的特点,适应学习、生活,目的在于帮助新生尽快适应高等教育的教学、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主要论述理想和信念的基本内涵、特点以及在人生发展过程的作用。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转向社会层面,论述社会理想和信念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把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升到最高的境界。 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内容。主要论述道德基本理论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提升自己道德的层次。 第二模块“法律基础” 考核要求 法制观教育内容。1、由道德向法律的过渡和二者的融合,主要内容是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各相关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总体顺序是:思想——道德——法律。这样的顺序符合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和体系,主要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渊源,社会主义法的创制与实施,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和总体内容。3、我国基本法律制度的原则和精神:主要论述我国民法、行政法、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调节的主要关系,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基本法律制度的特点及调节的主要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和掌握法律武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