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营销的四个特色

中国式营销的四个特色
中国式营销的四个特色

、企业就是品牌,品牌就是企业

在中国,很多社会职能部门不健全,比如:金融、资本市场,比如高端人才的培养等等方面,都不够健全,中国的企业不仅仅是企业,还帮助政府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行政职责。中国企

业不是纯粹的企业,是半社会化的企业。

首先,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不够发达,甚至很

多地方连电话都没有。这就导致产品信息难以

传播,也缺少能够证实卖主说法是否可靠的机

制。政府的监督机构不能为产品定级,当产品

不符合需求时,消费者找不到可以寻求保护的

赔偿机制。

这样,企业要打造品牌,树立品牌信誉的成本

要远远高于国外。树立一个品牌特别难,因此,

先打造企业品牌,然后打造产品品牌,是一条

可行之路。

未来,“企业品牌”将是最容易成功建立新品牌的方式,随着科技的影响力越大,人们

也越少依赖自己对单一产品的判断。

几乎在所有产品领域里,每一个品牌都要在模糊的市场架构中寻找与众不同的特色。在激烈竞争的中国市场,势力庞大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把重点放在价格上,产品创新不是经常遭到仿冒,就是乏人问津。如何才能让一个品牌与众不同,并且一直维持相同的优势呢?方法之一,就是将一部分的品牌识别和企业结合。因为企业的特征,能为品牌带来区隔的效果。因此,在中国市场打造品牌,同时也要进行企业品牌打造:首先,企业品牌名就是产品品牌名,即企业要走“单一品牌”道路;其次,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广告和产品包装建立与顾客的关系;第三,建立“可被信赖”的企业形象;第四,让企业文化和想法更清晰,并让顾客知道。

2、小企业不要迷信研发,但要适度超前中国市场上,小企业要维持生存,却缺乏雄厚的实力和强大的营销队伍,怎么办?依靠产品超前,做“品类第一”。首先,小企业必须要进行创新,只有产品创新了,才可能产品超前;但是,要值得一提的是,注重产品超前并不一定就是要迷信研发。因为对于小企业来讲,研发能力本来就有限,要全盘研发不可能,同时,机会和时间不等人,小企业要的是“快”,全盘研发却“快”不了。也就是说,小企业要取得产品超前优势,不能一味地迷信研发,全盘注重研发会导致小企业失去自己最大的优势——“快”。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小企业只有进行产品研发,才可能拥有“产品超前优势”;但小企业如果味迷信研发,又可能失去“快”的优势。那么,小企业该如何进行产品研发和产品超前呢?

我们对于产品研发的态度是,要适度朝前。

要适度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但这个开发,并非是全盘研发,也不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因为“快”

比“好”更重要。最好的策略是:“部分模仿部分创造”。

要么是“核心技术模仿,产品外观创新”。我们曾经策划过一个WNQ健身器材,我们建议它要进行产品创新,它的核心部件和技术主要来自美国和台湾,无法进行创新。怎么办?既然

核心部件无法创新,我们就对产品外观进行创新,把器材外观喷成法拉利红,使该产品马上就变

得时尚起来。

再要么就是“产品外形”创新。奇客饼干跟其他饼干没有多大差别,但又要塑造差异化才能带动销售,怎么办?把饼干形状和外包装形状设计成三角形,放在终端货架,马上就差异化了。在产品研发和创新上,小企业要适度创新,小步快跑,而不能过度创新。

汾湟可乐曾经是向可口可乐叫板最凶的。它挑战可口可乐的时候,做了革命性的创新,把产品本身属性革新掉了。他们在可乐中加了一些中药,他们觉得这是最好的创新,因为西方的可乐是可口可乐那样的,汾湟可乐要做中国式的可乐,结果他们忘记了,可口可乐也曾因为改变配方而最后不得不撤出新配方。中国的弱小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可以创新,但不要过度创新。把可口可乐产品本身的口味进行创新,这是一个风险最大、最不可取的策略,所以汾湟可乐即使做了很多广告,尽管投放数据显示,超过可口可乐的广告投放量,可是它最终还是失

败了,因为它创新过度。

3、不要过分迷信消费者调查

外资品牌在运作中国市场时,特别注重进行消费者市场调查。很多国内品牌也要学他们这个样。我们建议,国内品牌特别是中小品牌,千万不要过分迷恋消费者调查。

首先,中国地域广阔,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每个地域的文化和消费习惯本身就有很大差别,选取国内东西南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抽样调查,并不能真正代表中国所有消费者;

其次,中国的市场调查不规范,并不十分科学,带有很多主访人员、调查人员的主观想法,很多市场调查报告,都是经过二手加工的报告,甚至一些人在调查中掺假,这样的报告,其科学性没有严格的保证。那么,企业该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呢?

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企业相关人员亲自下市场,与经销商沟通,与终端沟通,与消费者沟通,这样的信息最直接最准确。娃哈哈宗庆后在做重大决策时,就几乎不采用市场调查的方式,几乎都是靠“拍脑袋”。为什么他敢“拍脑袋”,因为他每年365天,有200多天都亲自在市场上跑,你说,他还用得着请市调公司吗?

4、中国市场允许多元化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等问题,决定了中国还没有到达品牌消费阶段,还处在产品消费阶段大多数消费者需要的是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他们对品牌没有忠诚度。品牌和市场的关系中,市场是第一位的,品牌第二位。品牌要让市场来说话。因此,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讲,还没有到认牌购买的时候。如此,一个品牌到底代表什么,跟它是否多元化,是否覆盖了不同类的产品,关系都不是很大,都不存在透支品牌资产的问题,更不会造成品牌的消失。“把不同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在现阶段,还是可以的。

首先是产品的多元化。不能完全搞单一产品品类,更适合搞“全方位产品系列”。因为中国消费者更容易变、更见异思迁。其次是企业经营的多元化。中国市场现在仍然有很多的市场空白点,每一个市场空白点都是一个机会,每个机会就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品类,代表着一个全新的行业。所以机会导向的企业,就常常多元化,力求抓住每一个机会。

娃哈哈最早是做保健品的,后来转做饮料,做饮料做得很好了,又开始做童装,都是搞的多元化。海尔在家电方面成绩斐然,但却涉足电脑、医药、金融和保险等等行业,也是多元化。甚至很多的不知名的中国企业,都把自己的主营业务定位在:“房地产、金融、制造业”等等,这成为一个通行现象。能说他们这样“多元化”绝对有错吗?不一定全错。因为中国市场现在还有很多机会,“多元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还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1、以史为鉴,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2、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思考 三维目标:1、复习了解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史实。 2、了解并分析中日关系历史发展与现状 3、不忘历史,正视现实,关心时政,居安思危,振兴中华。 教法:问题教学,启发指导,课件激趣,训练提高 学法:史论结合,政史综合,归纳总结,讨论拓展 双边活动设计 导入: 问题提出:中日两国在近代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 教师指导: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按课件分时期进行复习学习) 1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70年代-------19世纪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师生重点学习:中日甲午战争 1)提问并分析其发生背景: 2)提问结果并分析败因: 3)问:其影响如何?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问: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侵略活动有哪些? 1)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向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想灭亡中国。 3)同国民政府签订了《九国公约》。(结合世界史相关日美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内容) 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 重点学习:日本局部到全面侵华战争 1)提问:日本侵华的事件、暴行及残暴统治? 2)提问: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及态度? 3)分析背景、胜因及评价 4 二战后-----中日建交(1945---19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学习 5 中日建交-----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界问题摩擦不断。 小结: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见课件归纳总结)(学生举例教师提导补充完成) (1)发动参加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营销战略制定三步曲

营销战略制定三步曲 在中国的企业当中,制定营销战略似乎只是大企业的事情,中小企业甚少有清晰的战略,有的甚至没有。在这些企业的思维中,一方面认为与执行比起来,战略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制定一个合适的战略。事实上,许多知名商学院的专家学者绞尽脑汁,想研究出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企业如何制定战略,但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制定营销战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目标,更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常常把战略放在嘴边的大企业们也并非深谙此道。 一个合适的营销战略是企业的风向标,能更好地指引企业正确执行。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帆船,那么战略就是目标,战术则是达到目标所应采取的方法方式,而对于没有目标的帆船来说,汪洋中的任何风都会是逆风。制定营销战略,是让企业通过对市场环境、法律政策、行业走势、内外部资源、品牌竞争力等的系统研究、分析和整合、优化,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方法。 首先,营销战略必须解决4W1H的问题,即What(什么产品或服务)、When(选择什么时机竞争)、Where(在什么地域竞争)、Who(由谁来执行竞争)、以及How(以何种方式竞争),所以,企业必须紧密地结合自身情况,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分层次、分步骤来制定营销战略。 步骤一:分析内部资源(微观) 1、产品(服务) 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服务)以实现盈利的目的,但没有一个企业能靠同一个产品(服务)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因为产品(服务)均有其生命周期,一般来说,他们会经历四个阶段:推广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如下图),一个产品(服务)的销售额和利润会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峰,之后便会走下坡路,根据产品同质化和价格趋同理论来分析,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迫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产品(服务)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否则基业长青只能是天方夜谭。企业必须认清自己的产品(服务)处于哪一阶段,以便更好地制定阶段性的营销战略。 在分析产品(服务)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因为只要竞争对手比你多想到一点,你的竞争优势就会稍逊一筹,条件允许的话,还必须做市场和顾客调查。基本上必须思考以下问题: 1)在同类产品中,我们的产品(服务)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核心价

分析中国市场营销管理的8大任务

分析中国市场营销管理的8大任务 一、负需求(改变):当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产品感到厌恶,甚至愿意出钱回避它的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改变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分析人们为什么不喜欢这些产品,并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重新设计产品、定价,作更积极的促销,或改变顾客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信念,诸如宣传老年人适当吃甜食可促进脑血液循环,乘坐飞机出事的概率比较小等。把负需求变为正需求,称为改变市场营销。 二、无需求(刺激):如果目标市场对产品毫无兴趣或漠不关心,市场营销管理就需要去刺激市场营销。通常情况下,市场对下列产品无需求:1.人们一般认为无价值的废旧物资;2.人们一般认为有价值,但在特定环境下无价值的东西;3.新产品或消费者平时不熟悉的物品等。市场营销者的任务是刺激市场营销,即创造需求,通过有效的促销手段,把产品利益同人们的自然需求及兴趣结合起来。 三、潜伏需求(开发):潜伏需求是指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某物有强烈的需求,而现有产品或服务又无法使之满足的一种需求状况。在此种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重点就是开发潜在市场。例如,老年人需要高植物蛋白、低胆固醇的保健食品,美观大方的服饰,安全、舒适、服务周到的交通工具等,但许多企业尚未重视老年市场的需求。企业

市场营销的任务是准确地衡量潜在市场需求,开发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即开发市场营销 四、下降需求(重振):当市场对一个或几个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状时,市场营销管理的就应找出原因,重振市场。市场营销者要了解顾客需求下降的原因,或通过改变产品的特色,采用更有效的沟通方法再刺激需求,即创造性的再营销,或通过寻求新的目标市场,以扭转需求下降的格局。 五、不规则需求(协调):不规则需求是指某些物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在一年不同季节,或一周不同日子,甚至一天不同时间上下波动很大的一种需求状况。在不规则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对该市场进行协调。如在公用交通工具方面,在运输高峰时不够用,在非高峰时则闲置不用。又如在旅游旺季时旅馆紧张和短缺,在旅游淡季时,旅馆空闲。再如节假日或周末时,商店拥挤,在平时商店顾客稀少。市场营销的任务是通过灵活的定价、促销及其他激励因素来改变需求时间模式,这称为同步营销。 六、充分需求(维持):假如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目前需求水平和时间等于预期的需求水平和时间(这是企业最理想的一种需求状况),市场营销管理只要加以维持即可。因此,企业营销的任务是改进产品质量及

中国式营销的八大潜规则

中国式营销的八大潜规则 前些年有一本书叫《潜规则》,是写隐藏在中国5000年历史背后的历史秩序,一些不被人注意的潜在规则,例如:中国历史的“剔除清官”和“论资排辈”等等,诸如此类。 不同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透过不同眼镜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二百五眼里的世界,也是二百五;一个文盲眼里的世界,确实是文盲的世界;一个浪漫者眼里的世界,也必定是一个浪漫的世界。 思想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眼界。 我们做营销,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仅用营销的眼光去看市场,也许,只能看到营销。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从中国人性格的角度、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营销,也许,我们会看到另一个不同的营销世界,会找到不同的营销方法,甚至会制造不同的营销奇迹。 此乃“跳出营销做营销”的方法,是发觉营销潜规则的方法。什么缘故要跳出营销做营销呢? 营销是一种专业,它差不多是专门成熟的领域,差不多有系统的体会和规律可循,但秉承营销专业者在面对前所未有的课题时,也常常犯盲人摸象的错误,陷于原有的营销视野不能自拔。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在复杂多变的中国市场上,是没有现成的专业可循的,西方的完善的营销理论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如果不跳出专业来凝视营销,常常会走入死胡同。

中国人常讲:“功夫在诗外”,写诗搞艺术如此,做营销也如此。 一直以来,中国的营销和治理理论都来自于西方,难道西方的营销就全是对的吗?不一定。君不见,专门多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仍旧沿用其原有方法,结果折戟沉沙,中国市场经常演变成西方企业的滑铁卢。什么缘故? 因为中国市场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中国人有着自己的思维适应和行为方式,那是让专门多外国人甚至外国专家都看不明白的。正是因为如此,因此才给了专门多中国本土企业以机会,中国企业在与外资公司竞争时,实力和资金都不足,但仍旧有一条专门重要的优势确实是,中国企业关于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关于中国消费者的深入把握,这是中国本土企业战胜跨国企业的一个法宝。 李东生讲:“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治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只看西方治理书籍,那确实是无能了。” 他的意思是,中国人要在借鉴西方的营销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营销方法和理论。“洋为中用”、“西学为用,中学为本”,借助我们对自己国情和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找到中国市场自己的潜规则。 要做营销,第一要研究消费者;在中国要做营销,第一要研究中国消费者;要研究中国消费者,第一要研究中国人的性格;要研究中国人的性格,第一要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深层心理。有了这些,专门多营销的潜规则应声而出。 一、从中国人性格和文化角度来看营销

运作管理-郎咸平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 精品

一、国美的经营模式 根据资料显示,国美新增一家连锁门店需要4000万元左右的资金,按每年新开店约300家计算,国美所需资金约为120亿元。然而,据国美电器的年度报表显示,以20XX年为例,其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15.65亿元,这个数值远远小于扩大规模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支持着国美电器在近几年急速扩张呢? 我们发现,国美快速扩张的同时又保持强劲赢利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它的终端管道价值。这种终端管道价值即我们后文将详细介绍的国美的两大赢利模式——类金融模式和非主 营业务赢利模式。 (一)类金融模式 1.类金融的实际运作 国美在中国内地电器零售商中所处的地位可谓非同小可,这样的市场地位使得国美与供货商交易时的议价能力处于主动位置。通常情况下,国美可以延期6个月之久支付上游供货商货款,这样的拖欠行为令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大量的拖欠现金方便了国美的扩张。简而言之,占用供货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是国美长期以来的重

要战略战术。也可以说,国美像银行一样,吸纳众多供货商的资金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图5),“类金融”这个词也由此而来。 图5国美类金融模式的运作 2.类金融模式的证明 财务资料显示,国美并没有从银行进行短期借款,而其负债又以短期负债为主,因此可推测国美新增门店资金主要来源于占用供货商资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理及验证。 (1)短期负债规模与主营业务收入关系

首先,国美的短期负债规模与它的主营业务收入呈正比关系(图6)。资料显示,国美电器的短期负债从2001年末的7.73亿元增长4倍到20XX年末的30.12亿元。而其主营业务收入也同步地由2001年的38.73亿元增长3倍达20XX年的119.31亿元资料来源:《新财富》九月刊,吴红光,“国美苏宁类金融生存解读”。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短期负债形式的拖欠货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国美主营业务的发展。 图6国美短期负债与主营业务增长的正比关系(2)现金/流动资产 2001-20XX年之间,国美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特别是在20XX年,国美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资产的比例达到了33.38%,而海外同行业均在20%以内。这证明了收入增长的提高为国美带来了更多的账面现金。

高举高打加中国式营销

高举高打加中国式营销 2010年04月30日 18:05 来源:《管理学家》【字体:大中小】网友评论 国际化是诸多有“梦想”的企业家的必然之路。然而,从国家品脾、产业品牌到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韬光养晦、日积月累。一个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注定不是企业赚钱的手段,而是企业家的梦想。 个人觉得李全球的困惑至少是有两点。首先,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自然已不是新鲜事,2005年的数据就显示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达到近520亿美元,有三万多家非金融类企业走出了国门。但是,转移过剩生产能力、规避贸易摩擦、获取海外资源和技术以及为突破国内市场限制是这些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打造国际品牌”这句话并不是很多企业能够大方地喊出来,而且也鲜有企业能够做到。被认为国际化成功的海尔,品牌价值仍然不及可口可乐的1/10。倒是有不少企业跨国并购是看中了对方的品牌。尤其是在服装这个行当里,我们谈起著名的国际品牌,CHANEL,Dior,Versace这些品牌要么来自浪漫之都巴黎,要么来自时尚之都米兰。中国企业在制造方面的能力虽然逐渐为世界认可,但是对服装这个兼具艺术、文化与技术创新的行业,在品牌的力量方面还远处于弱势。因此谈打造国际服装品牌,底气几何? 其次,战略规划的基础是战略资源分析。从案例中李全球在会议上的发言可以看到,其对公司在应对国际化战略的资源能力尤其是人力资源进行了着重部署。可以想象,企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就达到销售数十亿元成为国内服装市场的领导者,这种飞快发展的、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文化塑造方面必定存在短板。国际化的道路需要有一个人才产出机制,为海外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人才。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资本往往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欧美的渠道模式跟中国大不相同,开店成本高,刚进入市场时,品牌尚未树立,采用加盟连锁分散资本压力也比较难以实现,一个民营企业没有上市,融资的渠道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是有可能的。 再来为李全球的国际化道路支招儿。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十年发展到数十亿元销售的企业难免成长得有些粗放。出去打仗可以,但是先抓紧把内功练好。我们看到的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成功的例子,从可口可乐到麦当劳,成功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其高质量生产及精细化管理的一贯性。因此,我们奉劝李全球要把先进的(当然首要是最适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引入企业,尤其是信息化管理手段,让企业这部汽车跨上国际化的道路之前,把动力系统、燃油系统等调教好,这样才能发挥最强的功率。 其次,定位宜选择高举高打。案例中咨询公司的建议是“5年内做到二线品脾的位置,定价500~50000元区间”,个人认为该区间过大,容易造成目标市场的分散,一个刚进入国际市场的公司很难在跨度如此大的市场上全线作战。不过李全球给出的品牌定位很有道理: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以服务品牌制胜。个人认为要以量身定做、优质裁缝技能、优质面料、优质服务为品牌特色。而这样的品牌定位注定要走高端路线。

中国式营销(华红兵)

中国式营销 王老吉的广告是“怕上火喝什么,喝王老吉”,这是一个一夜之间响彻大江南北(的广告)。娃哈哈的宗庆后钟老板在去年十月份特意把我请到娃哈哈总部,说给宗庆后老板去上一堂课,包括他中层以上任要职的干部。他就问了我一个问题,说为什么这个王老吉一夜之间就火了?从它的2003年的营业额的3个亿,到2004年一年完成了19个亿。 过去你们知道王老吉是在广东范围内销售,它从来打不出广东。广东人把广东以北都叫北方,打不到北方来。在这个问题上呢,我曾经跟王老吉的董事长和董事会做过一个探讨。我说你们一定不要担心,这个品牌一定可以打过北方,他们叫北方。我说一定会成功,他们说这个不行啊,主要适合湿热气侯(的地区),我说是可以成功的,完全可以。我们把这个品牌的理念去解释清楚,去找到顾客的潜在需求。 注意潜在需求,请注意这几个字,说“怕上火请喝王老吉”,一定要注意“怕”字。如果我这样改呢,叫上火喝王老吉,那我就变成了青霉素。是不是?这是消炎的,这是祛火的,怕上火喝王老吉,就会让你感觉到意犹未尽。同时暗示你,喝这个饮料不上火。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个概念?那好多人说,华老师你这样定位,是不是把王老吉这个饮料定位在很窄的领域,只有上火的人才喝,恰恰错了。 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搞不明白,说这样定位是不是让这个饮料(范围)更窄,恰恰相反它更宽。为什么?两个理由,第一、所以人都上火,不管男女老少。是不是这样?上火程度不同嘛,上火重了就要去住医院,上火轻的时候。你想今天你听了一天课,你就会上火,

肯定的,男女老少都上火,他不可能不上火。第二呢、这句话它给你的暗示是喝这个饮料不上火,而不是你上火以后再喝我的饮料。请注意这个“怕”字就很精确,这个广告一出来,工商局的广审处就说,这一定是老华的手笔,也只有华老师干这种事情。为什么?这句话里面有意犹未尽的味道。所以如果怕上火请喝王老吉,当然了真正解决上火,怕上火喝王老吉,随便再吃两片青霉素,效果更佳。是不是? 我们对王老吉有更深的这样一个理解,因为好多人只是看表面,叫外行在看热闹,那么内行在注意王老吉的运作。王老吉的前身是广药集团的,这样一个药品公司,以前叫羊城药业,后来改成王老吉药业。那么药业公司在进行这种市场操作的时候,在中国水饮料市场,已经占满的情况下,他怎么挤进去?面临这样的问题吧,它就面临怎么挤进去。我们两个思路,找到了顾客的潜在需求。为什么呢?第一个思路叫沿着中药思考问题的思路,各位有没有注意,中国的中药,出口遇到很大的限制。是不是?你说为什么? 中国中药出口麻烦呢,因为人家西药的理化指标,都是恒定的,因此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中国的中药不一样,这一锅汤跟这一锅汤,他一化验不一样,所以外国人搞不懂你这个药是什么东西,所以你必须标准化一样才能准许出售。中国中药的小药丸啊,一个药丸跟一个药丸,化验不一样,西方人问这是怎么回事,中国人说你只要吃就行了,吃完肯定病就好了。外国人说不行,你得给我说清楚,中药没有理论。各位有没有想这样的问题? 中国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用什么方法才使中国的中医药真正能走向世界,我给它想了一个策略,使它溶于水变成饮料,各位觉得这个思路怎么样?那么当它溶于水的时候,从物理和化学角度来看,就可以使它真正去大规模地定性定量,去批量生产。是不是这样?

2020届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0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1. 列举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②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后侵略第一个老师的事例) 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事例: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如何改善? 1972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

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三部曲

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三部曲 正如一些CEO所言,“产品与服务是可以复制的,而业务模式才是真正与众不同之处”,业务模式创新是重中之重,因为它能带来最大收益,“业务模式决定了企业战略的成败”。 问题是,关于商业模式的准确定义、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大家还严重缺乏共识,所以你可以看见每一家咨询和智囊机构都会提出自己的一套说辞,甚至是一家公司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这样也好,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根据对全球35个最佳案例和其它数十个案例的研究,笔者将业务模式创新归纳为3种主要类型: 1. 行业模式创新: 通过向新行业转移、重新定义现有行业价值链或创建全新的价值链,实现“行业价值链”创新。例如,英国维珍集团利用其在消费者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品牌资产从最初的音乐和零售行业转移向航空、铁路、饮料、金融服务等多种行业,从而拥有多条水平价值链。又如,Apple通过iPods和iTunes的联合,打破了传统的电子行业价值链体系。 案例:阿里巴巴行业模式创新,塑造中国特色的B2B模式 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组成成份。然而,中小企业严重缺乏获取商业信息和开拓市场的途径。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使企业快速、方便地获取商业信息、促成交易成为可能。阿里巴巴瞄准国内巨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和外向型经济的特点,通过打造一体化信息平台,使得海外买家能够获取一站式完整的商品信息,节省了

搜寻成本与时间,使得国内卖家找到了一条更有效的市场推广渠道,为市场开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与国外大型企业间的B2B模式不同,阿里巴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B2B业务模式(Business to Business),连续7次成为美国《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佳B2B网站。 补充素材:在过去的30年,我们学会了生产,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是我们没有学会怎么建立商业体系,所以导致我们的消费市场始终没有发育起来。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俊凌博士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问题是他们有足够成熟的商业体系,就是商业的服务效率已经很高,然后反而导致了过渡消费,中国的问题根本不是老百姓没有消费的欲望,没有需求,我们对生活的追求和美国人对生活的追求是一样的,我们不消费归根到底我觉得是整个商业社会没有建立起来,不够成熟的表现,就是没有足够的有经验商人去服务这个市场,把这个市场探索出来。 李俊凌继续说,建立商业体系听起来很难,但是只要做,善于学习一点不难。以前我们做生产,订单由上一级给我们,也就是说我们生意是由别人掌握的。他们能做的事,我们现在也能做。这个不是难与不难的问题,是做与不做的问题;不做就是把自己的命脉交给别人,做了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 就如同所有的行业趋势一样,电子商务也是“缓慢而坚定”地向我们走来。而此次金融危机有可能让电子商务提速,看清了这一“天下大势”,阿里巴巴打造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目标更坚定了。 2. 收入模式创新: 通过重新配置产品(产品/服务/价值组合)和/或通过推出新的定价模型实现创收的创新方式,是一种利用客户的体验、选择和喜好,也同时可以利用新技术的方式。例如,吉列公

观看石真语老师的-中国式销售沟通培训课程有感

观看石真语老师的 “中国式销售沟通培训课程”有感 ---审计部高海峰自从2月27日参加了集团统一组织的石真语老师智慧中国系列(中国式销售沟通培训课程)培训视频以后,使我深受启发,这几天我又利用业余时间观看了两遍这个课程。下面我把我个人的观看体会向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石真语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当代企业之间的销售竞争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总裁赢销力、团队赢销力、个人赢销力。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个人赢销力提升途径和方法。 然后,他从几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自从入世以后销售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一企业竞争形式的变化、二企业产品销售方式的变化、三企业的营销战略的转变。 一个企业有没有未来,尤其是企业销售市场的未来关键取决于企业的渠道创新能力和终端沟通技术。目前只有通过充分发挥中国的地网优势(团队营销能力)才能在当今世界强手如林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团队营销能力是由企业销售部门的各个销售人员能力的集合,所以提高每个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2006年以前一个销售人员想要提高个人业绩主要靠激励,现在转变为主要靠销售人员本身的沟通技术。在中国做销售必须了解中国式沟通的特点:要弄清楚客户讲话中的潜

台词,即充分理解其言外之意才能做好销售工作,才能实现良好的销售业绩。 最后,石真语老师直接指出了从事销售行业的九字直言:销自己、售观念、卖感觉。现在的客户突出地体现出了新的特点,这就对现在从事一线销售工作的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具备相应的销售能力才能在整个销售过程中树立起一个很专业的形象,才能顺利达到自己销售目的。而销售能力可心通过一些销售心理训练与销售专业技术训练就可以形成。 石老师告诉销售人员的具体销售方法是:与众不同、无中生有。具体方法是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沟通初期要想办法把自己的销售目的模糊化并把客户的想法清晰化,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客户争取共赢,并不断总结提高,就可以在销售过程中顺利达成销售目标。因为客户永远可以拒绝一个卖给他商品的的人,客户永远拒绝不掉一个真心为他好的人。并现场演示了各种实用有效的销售技术。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式沟通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外国人是不一样的,是三点思维。不要老盯着规则做事;销售要先有行动再有思考。企业的销售竞争力是企业的第一竞争力。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以销售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并与其他同事与部门默契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她的与

中国式营销三部曲

中国式营销三部曲 发表时间:2007年3月29日https://www.360docs.net/doc/5212395341.html, [环宇集团] -------------------------------------------------------------------------------- 产品三部曲 现代营销已经从以前的广告战变成了产品战和渠道战。没有产品,一切营销都是空谈。产品三部曲是单点突破、多点围攻、细分覆盖。 笔者认为,在中国营销中产品和渠道是制胜的决定性要素。产品是开路尖刀,打天下的手段,渠道是基础,是收割机,把产品打下的成果一一收于囊中。 在初级阶段,产品要力求单点突破。这个单点,并不是指产品只能做一个,而是指产品的定位或概念必须单一,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没有能力运作“多产品、多渠道”,一般会选择一个核心产品(或是一个核心产品带领的一个产品系列)进入市场。在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上只能选择一个精准的定位。即做“品类第一”通过集中资源,力求在局部市场或某细分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在单点上取得突破。在初级阶段,产品患散患多,贵精贵专一,单一的力量大。 初级阶段企业在局部市场上取得了领先地位,但并不代表企业在整个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 在经历了“单点突破”和“多点围攻”阶段后,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取得竞争性得领先优势。但竞争优势并不代表品牌优势和消费者基础巩固,需要进一步通过满足消费者相关方面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彻底的细分,每个细分市场推出相关的产品,从当初的“品牌精准定位”逐

步发展到消费者忠诚,让消费者在每个细分市场都能买到奇特自己的产品,建立起在市场上真正的品牌定位和忠诚度,占领所有细分市场,进一步扩大自我的销售,并压缩对手生存空间。此为“细分覆盖”阶段。 渠道三部曲 在中国市场上,推力比拉力重要得多,“渠道驱动企业”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分销的密度、渠道的到达率,是营销的关键要素。 在初级阶段,品牌拉力小。企业几乎完全靠渠道驱动。本阶段,企业要采用“广种薄收”的渠道建立方式,建立全国性的渠道,先把产品分销到全国再说,此时可以采用进入“中型终端”或者“高影响力的终端”,采取“中心造势、周边取量”的策略。 对渠道的管理和维护,也要采用粗放的管理方式,要充分利用经销商的网络、资金和人力资源,“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主要依靠经销商去开拓市场、分销产品,企业只要做好“收订单、收款、市场支持”等几项工作,就可以了。 发展阶段,品牌有了一定的号召力,品牌对消费者和经销商都有了一定的号召力,渠道推动和品牌拉力的作用几乎差不多。企业既要大力塑造品牌信誉度,又要进行渠道扩张,要展开两条线作战。 该阶段的渠道扩张,主要是选择重点市场面对重点市场进行政策的重点倾斜,在市场支持甚至分公司的设立方面,企业要把重点市场当作自己的根据地,对市场进行部分的精耕细作,同时,要迅速进入相关的细分渠道,使企业产品在主要的渠道里都能进行分销,比如小卖部和大型超市里,都要能见到企业的产品。 在成熟阶段,企业产品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市场上,品牌具有强势的号召力,品牌拉力的作用首次超过了渠道。这时,并不是说就忽略渠道的打造,渠道仍然非常重要。 因为成熟阶段,产品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企业重要的差异化手段就是渠道的操作力度。本阶段企业要展开深度分销,销售重心全面下沉,在重要城市都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对核心城市要进行终端直营,二三级城市进行“直销+分销”的模式,在四级城市甚至农村市场,仍然进行“分销为主”的渠道方式,在二三四级市场,企业要掌控核心经销商,建立营销价值链,与经销商一起进行深度分销,对终端精耕细作。 此为渠道的三部曲:粗放期、扩张期、精耕细作。 营销人生四境界

中国式营销

“中国式营销”真的存在吗? 2009-04-13 10:37:11来源: 销售与市场(郑州)跟贴1 条手机看股票 中国式营销不仅存在,而且在世界上还有代表性,是快速成长的追赶型国家的典型代表。50年前的日本营销,30年前的韩国营销,与中 国式营销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必要提出中国式营销吗? 我们已经有了被奉为“营销大师”的科特勒的教科书《营销管理》(据说是美国最广泛使用的教科书,最新版本已经是第13版),每年有众多营销大师到中国传经布道,已经有了世界500强作为本土企业的标杆,这些还不够本土企业学习和模仿吗?为什么还要提出中国式营销? 70多年前,中国革命也面临相同的问题。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回答过相同的问题。 毛泽东反对只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毛泽东说:“有一种人的意见是不对的,我们早已批驳了这种意见。他们说,只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就得了,具体说,只要照着反动的中国政府或反动的军事学院出版的那些军事教条令去做就得了。他们不知道:这些条令仅仅是一般战争的规律,并且全是照抄了外国的,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照抄来用,丝毫也不变更其形式和内容,就一定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 毛泽东也反对只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他说:“又有一种人的意见也是不对的,我们也早已批驳了这种意见。他们说:只要照着俄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就得了,具体地说,只要照着苏联内战的指导规律和苏联军事机关颁布的军事条令去做就得了。他们不知道:苏联的规律和条令,包含着苏联内战和苏联红军的特殊性,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抄了来用,不允许任何的变更,也同样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讲到中国革命战争有四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中国革命的战略和战术都是由此产生。 毛泽东上井冈山时,秋收起义的四个团,三个团惨败,一个团投敌。毛泽东整编为约1000人的红一方面军第一师第一团。就是一样一支小部队,却胸怀取得中国革命成功的远大理想。 中国营销的特点与中国革命的特点非常相似。中国营销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是中国市场发展高度不均衡,中国行业发展高度不成熟;第二是跨国公司极其强大;第三是本土企业极其弱小。但是,现在一些不起眼的本土企业却胸怀世界500强的梦想。 中国营销和中国革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必须以弱小的实力取得超越实力局限的成功;必须以超越一般竞争(战争)规律的方式开发竞争(战争);必须超越对手的先发优势,并取得后发优势;必须在以小搏大中壮大实力,最后平等竞争。 在“红旗到底能扛多久”的质疑声中,毛泽东相继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帝国主义是真老虎吗》等一系列著作,建立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思想体系,中国革命找到了方向感。

论中日两国关系

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变化 姓名:曹艳阳学号:2008212735 院系:外国语学院08级英语系 日本是中国的临近国,两国隔海相望。中日交往历史悠久,长达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联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 1.有好交往时期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日友好交往,这主要是在汉、唐、宋、元和明朝前期。在汉武帝时,日本就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是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又“遣使奉献”;在唐朝,由于大唐经济政治强盛,儿日本却处于蒙昧状态,日本有13次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朝的明朝的前期,中日之间的经济贸易成为主流,两人由此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优良传统。 2.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 明朝后期开始,日本武士勾结中国南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592年和1597年,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此阶段,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出现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行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侵华时期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对中国进行大量的战争侵略和济掠夺,中日关系从此恶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实现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在它成为强国之后,制定了侵华政策,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1894年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强制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这成为iriben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获得大量条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夺取了中国山东青岛,还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设立了伪“满洲国”,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到1945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在沦陷区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政策。 1945年即二战期间,日本战败投降,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 4.冷战对立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立时期。战后不久冷战的开始和中国革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模式

精心整理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模式 在PC行业,宏硓始终是引人注目的明星。它是放弃微笑曲线的下端--生产,而紧抓研发与品牌运作,在全球仅有6000名员工的轻公司;它极快的产品创新速度、强大 的全球运筹能力、娴熟的多品牌运营手法、国际品牌形象结合当地营销资源的独特 PC 以笔记本显卡配置为例,欧美成熟市场上,80%的笔记本使用的都是集成显卡,而在中国,独立显卡几乎是普通消费者心目中的标配。事实上,这正是一种不够理 性的消费心理: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集成显卡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盲

目追求配备独立显卡不仅造成成本提高,也导致厚度增加、运行温度提升和耗电加大,实际上伤害了笔记本电脑最根本的移动便利性。 总体来说,欧洲用户更喜欢15英寸和16英寸的集成显卡笔记本电脑,他们可 能同时拥有多台电脑,对每台电脑配置要求更细分,而中国消费者往往希望一台电 脑承载更多功能,不仅仅要求笔记本便于上班和差旅使用,还能玩大型游戏、看高 2009年 宏硓之所以能够在欧洲PC市场快速成长为第一品牌,重要原因在于,它以强劲的研发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与当地核心渠道合作,实现当地主导利润共享。然而在中国,宏硓面对的是基数更为庞大的用户群,更为分散的市场与更为庞杂的渠道体系。影响中国用户购买的,不只是渠道。

在国外只有少量的核心渠道商,假如你进入百思买,你会发现各品牌产品按价 格段陈列在一起,促销员也不是专属于某个品牌的,你很容易在你期望的价格段内 客观地比较各品牌外观、配置、性能的不同,从而做出购买决定。林容丰向记者介绍,同时大渠道商的采购和管理体系也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了山寨品牌的存 在可能。这样的市场环境对Acer优势极大。林容丰对记者表示。 了一次大样本品牌调研。从消费者PC品牌认知、Acer品牌认知、购买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摸底结果并不乐观:平均每四个受访者中,就有一 人不知宏硓为何物,而在听说过宏硓品牌的人群中,也少有人能真正正确了解宏硓:已经是全球第二的PC品牌,是完全国际化的品牌,是成功的多品牌运营企业。

企业战略布局三部曲

企业战略布局三部曲 战略布局是战略实施的初期阶段,对整个战略实施和战略目标的达成具有决定性影响。战略布局就是通过运用战略实力控制关节点,从而形成有利战略态势的过程。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战略反攻初期阶段,胸有全局,巧妙布局,为我们筹划战略布局、以达成有利战略态势树立了光辉典范。 战略,源于古代兵法,词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通常也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而作出的谋划。鉴于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企业战略论》的影响,"战略"一词便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中,并由此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 有关企业战略的说法,来自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是明茨伯格(H.Mintzberg)对企业战略指出,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赋予企业战略不同的内涵,说明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多样化的战略定义。 明茨伯格借鉴市场营销学中4P的提法,提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阐述的,即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这构成了企业战略的“5P”。这五个定义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战略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谭小芳老师提出战略布局的三部曲: 一、时间布局 二、空间布局 三、股权布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做战略之前,或者在我们有这个打算之时,我们首先应该进行战略布局,只有明确的战略布局,才能将自有的资源有的放矢的分配及安排,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后续的工作。 总的来说,企业战略布局要站得高,才能看得空,从而看得远。很多情形会对我们当前制定战略起到诱导作用,我们只有忽视眼前的薄云,穿透过去,目空这一切,才能看到本质,这也就是战略布局,志存高远,所向披靡,不考虑其他情况,如患得患失,局部能做好布局。

大客户销售技巧与中国式客户关系管理实战特训班(张长江)

大客户销售技巧与中国式客户关系管理实战特训班 2012年5月27-28日北京-清华大学 引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可以说是离开关系,寸步难行。对于那些面向央企、政府、集团型客户销售产品的企业销售人员来说,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如何的发展与客户的个人关系并拿下订单,以及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子并最终依靠人脉的力量成就人生的事业? 同时,很多以大客户为主的销售企业的销售经理往往面临以下一些困惑和问题: ◇客户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如何搞懂客户内部政治? ◇竞争对手已经占据的大客户,我们怎样开发? ◇如何突出产品的差异化价值? ◇如何从卖产品过渡到卖解决方案? ◇如何回避激烈的价格竞争? ◇如何与客户展开双赢谈判? ◇如何提升老客户的忠诚度? ------本次课程全面为你解决这些难题! 课程收益: ◇通过培训,学员可将大客户销售漏斗管理的思维模式和销售技巧、策略完美融合,迅速提升销售策略与技巧的运用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继而提升销售业绩; ◇大客户开发“夺单四式”和大客户“关系发展三步曲”一气呵成,思路清晰,使学员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大客户销售的技巧和策略。 ◇分享其他企业大客户销售人员的实战案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通过学习,使学员全面了解和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定义,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的方法,以及如何面向高层建立人际关系。 授课方式:内容讲述、案例分析、游戏互动、讨论点评、情景演练 课程特色: ◇本课程是专门面向无需招投标、连续性采购的大客户进行销售的企业而设计的、特别是针对工业品行业尤其适用。课程以“价值营销、差异化营销、解决方案营销、服务营销、信任与关系营销”五大核心思想为主线、以大客户销售漏斗四步骤(潜在客户、初步接触、成功入围、成功签约)为基础的实战性销售课程,旨在迅速提升销售经理的大客户实战技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大客户销售及客户关系维护的系统化思路,全面解决困扰大客户销售经理的问题和困惑,最终提升销售团队的整体绩效。 ◇本课程将以实战案例展开讨论,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启发学员思路,针对销售人员与客户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最关键的几个问题深入展开。课程体系严谨,结构清晰,理论与实战相得益彰,使学员能 够系统化的掌握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护的理论框架,并能结合企业的实 际情况灵活运用。 讲师介绍: 张长江: David Zhang 实战型营销培训专家;工业品实战营销专家 英国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les)管理硕士、上海交 大、浙大、清华EMBA班客座教授、原首钢国际(香港)控股销售经 理、原联纵智达营销咨询集团咨询总监; 13年一线销售及国企、外企高层营销管理经验,5年职业咨询师 +讲师经验,真正的实战派营销专家; 1993-2000年:在首钢集团国际贸易公司(首钢国际香港控股), 任销售经理、市场发展部经理,先后负责国内大客户开发与海外市场

高端洋酒品牌的中国式营销

高端洋酒品牌的中国式营销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洋酒集团都已进入中国市场,而且都是以全产品线的方式进入。因此,洋酒商跟终端销售渠道的谈判力也会具有规模效应;而从消费者角度看,这些多元化的产品和品牌也满足了他们的多种消费需求。 但是,高端洋酒品牌仍然面临以下挑战: 首先,中国特色的饮酒习惯需要改变。啤酒是大众化快速消费品,主流地位难以撼动;白酒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葡萄酒文化近年来逐渐盛行;而在高端洋酒领域,中国消费者虽然已经喝了十多年的威士忌、干邑等,但要想在中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消费市场,必须找准定位,从改变消费者饮酒习惯的角度发力。 其次,渠道的多元化发展面临障碍。在中国,消费者在酒吧、夜场等地方喝掉的酒远小于在餐饮渠道消费的酒,但餐饮渠道长期被啤酒、白酒、葡萄酒占据,很多洋酒品类只能在酒吧、KTV或者商超渠道占据一隅。除葡萄酒外,大部分洋酒还没有形成家庭饮用的趋势。 第三,洋酒品牌在整个价值链上的发展不太健康。从销售终端看,酒吧开开关关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商业规则并不是很遵守;酒商在终端的投入代价也水涨船高;大型经销商和分销商对渠道的掌控力会对酒商产生制约;在产业链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上游,受利益驱使假酒泛滥,市场管控存在很大问题。 从挑战中寻找发展机遇,是洋酒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以法国灰雁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私营烈酒公司百加得旗下的高端洋酒品牌,引领高端洋酒风尚,探索渠道多元化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中国年轻一代的高收入人群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这就为高端洋酒在中国的发展带来契机。 那么,如何做好品牌营销呢? 要树立“品牌信仰”。以法国灰雁为例,它的品牌信仰是“让内涵闪耀”,消费目标人群是那些渴望非凡、追求新风尚的人士。不再拘泥于年龄性别等范畴,而是寻求品牌信仰的契合。这就需要品牌管理者更深入地了解目标人群,进而选择有针对性的营销平台以及营销方式。 未来是“三屏融合”的时代,社会化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利用也成为必然趋势。意见领袖产生的口碑影响力不容忽视。微博等新媒介形式的迅速蔓延,让“自媒体”成为洋酒品牌需要积极面对的课题。当然,这并不代表社会化媒体带来的全是机遇。它还具有碎片化、草根性、影响力不可控的特点。这些不可控性因素是品牌营销者必须要有预判能力并及时规避的。 品牌必须具有市场前瞻性,去敏锐地预判并引导时尚前沿的动态。这些东西是很难通过简单的消费者调研来获知,不要指望消费者能直接告诉我们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未来的趋势是由品牌所引导的,只有前瞻性的品牌,才能走在别人前面。 很多营销人对于“差异化营销”的理解存在误区,它并不是简单地指品牌所做的事情和别人不一样,而是即使做同样的事,也要做出不一样的特质。这就关系到我们是否勇于坚持品牌精神。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一样,只有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品牌才能吸引消费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