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一、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一、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1、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

2、中国手工工场出现在明清时期

3、手工工场的特点:

(1) 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不再亲自参加生产

(2) 工人多,分工合作

(3)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4、手工工场的发展和社会影响:

(1)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3) 促进了社会阶级、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商人的地位变了

1、商人地位的变化

(1) 身份的变化: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2) 经济地位的变化:经济实力超过了王公贵族

(3) 政治地位的变化:商人可以担任市长

2、新诞生的社会阶层

手工工场主——早期资本家

雇佣工人——工人阶级的前身

3、没落的阶层——贵族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2、主要代表

(1)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2)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代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3)但丁:意大利作家,代表作品《神曲》

4、人文精神——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为了人

三、欧洲的宗教改革

1、赎罪券——罗马天主教会为聚敛钱财而兜售

2、“教皇的奶牛”——德国

3、宗教改革: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主张:宗教信仰人人平等

4、宗教改革使欧洲各国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四、近代科学的诞生

1、英国科学家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2、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创立“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3、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宇宙无限,没有中心

4、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天空中的哥伦布”

5、英国科学家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五、启蒙运动17、18世纪法国

1、宗旨:宣扬自由、平等、民主,反对宗教愚昧和封建专制,张扬理性的力量。

2、主要代表

(1)伏尔泰法国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2)卢梭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提倡人民主权思想

(3)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欧洲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欧洲人对贵金属的狂热追求(2)《马可.波罗游记》激起欧洲人追求财富的强烈愿望(3)东西方传统商路被阻断,欧洲人迫切需要开辟新商路(4)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人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西欧人已能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

(2)积累了丰富先进的航海技术

(3)罗盘针已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

(4)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5)航海家具有探险精神,以及超人的意志和智慧。

3、新航路的开辟

1487—1488 迪亚士(葡)葡萄牙—非洲好望角1492—1502 哥伦布(意)西班牙—美洲大陆

1497—1498 达伽马(葡)葡萄牙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葡)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

(1)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

(2)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促进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二、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

1、新航路开辟的负面影响

(1)掠夺财富和土地,毁灭印第安文明

(2)贩卖黑奴

(3)造成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落后和贫穷

2、欧洲殖民者的罪恶

掠夺财富,灭绝种族,贩卖黑奴

海上马车夫—荷兰人荷兰是17世纪最发达的商业国家之一

黄金海岸—非洲加纳海岸

移民之父—哥伦布

“日不落”殖民帝国—英国

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着世界近代史开始

2、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

3、主要战役

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查理一世王朝

4、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二、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美国独立战争

1、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2、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3、主要战役1776年,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4、1787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共和政体

4、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5、美国国旗星条旗

6、美国的共和体制——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二、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1、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主张自由、民主、平等。法国国歌《马赛曲》

2、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1792.8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路易十六被处死

3、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1793,罗伯斯庇尔掌握政权,法国革命达到高潮

4、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结束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2)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3)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4)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

一、最后的盛世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44年清军入关

2、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人口发展:19世纪初,超过3亿,占世界三分之一

“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2)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地区丝织业、棉纺业发达。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商邦有徽商、晋商,山西票号“日升昌”,中国最大的票号

3、国际贸易

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丝绸、茶叶、瓷器

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

4、中国经济的主体:农业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明朝时土尔扈特部人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因不愿忍受沙俄压迫,1771年渥巴锡率众回归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亲自接见。

2、明清统治者不同的民族政策

(1)明朝大修长城——边防政策

(2)清朝大修寺庙——怀柔、德化的民族政策

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驻藏大臣,用金瓶掣签制选择转世灵童。

3、平定叛乱:准噶尔贵族叛乱;回部贵族叛乱

4、清朝的盟旗制(内外蒙古地区):盟——地区,旗——县

5、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战——康熙皇帝,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四、专制帝国

1、明清的专制统治

明朝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东厂西厂和锦衣卫

清朝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2、明清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社会生活和思想领域的专制:建立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

4、反对皇权专制:黄宗羲“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

五、来自海上的挑战

1、郑和七次下西洋

目的:宏扬国威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作用: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谊,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2、传教士来华

意大利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意大利朗世宁,参与圆明园西洋风格建筑的设计。影响:带来了西方文明,也是欧洲殖民者东来的先兆。

3、抗击外来侵略

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设省

4、马戛尔尼来华:乾隆帝闭关自守,减少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处。

综合题

1、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哥伦布航海最远到达:美洲

(2)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分别是出自什么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珠宝的需求。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在于寻找黄金;是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

(3)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航分别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交往,但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最终导致航海的悄然结束。

哥伦布远航,使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加快了对美洲的开发,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二、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棉纺织部门。

2、重要发明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瓦特发明蒸汽机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3、19世纪4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

二、科学的世纪

1、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

2、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三、工业革命的新阶段

(一)电能的开发利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

2、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3、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4、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应用

1、德鲁夫狄塞尔发明内燃发动机

2、德国卡尔.本茨制成世界上第一台三轮汽车

3、美国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三)远距离迅速传递技术的发明

1、美国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2、美国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3、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四、人在工厂

1、工厂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2、出现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生产

第二课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一、地球变小了

1、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必要条件,20世纪初,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2、严复翻译《天演论》、《原富》、《法译》,林纾翻译《茶花女》、《伊索寓言》、《鲁滨孙漂流记》

3、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第一届奥运会1986年在雅典举行

二、文明与野蛮交织

1、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殖民侵略)

2、整体世界形成对印度的影响

工业文明在印度传播;英国对印度野蛮的殖民侵略

三、挑战与回应

1、海地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2、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用军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通过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一、屈辱的岁月

1、19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4、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朝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悲壮的抗争

1、鸦片战争中,虎门守将关天培,英勇抗击英军,壮烈殉国。

2、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与日军激战,壮烈牺牲。

3、徐骧在反对日本占领台湾的战斗中为国捐躯。

4、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1、林则徐开创了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洋务运动口号:自强、求富代表人物:奕欣、李鸿章、左宗棠

1862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

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

四、从维新到革命

(一)维新变法

1、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主要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维新变法又称戊戌变法,它与洋务运动最大的不同是在政治上也要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二)辛亥革命

1、邹容写《革命军》宣传革命

2、1905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又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

民生

3、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革命

4、1912年元旦,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5、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银行业、服务业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好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负面影响:工业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治安混乱。

二、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活用品生活方式生活趣味生活习惯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2、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

3、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作了思想准备

代表人物: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5、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6、巴黎公社:1871年3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三、走向现代世界

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

一、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非正义战争

1、大战原因(目的):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4、一战投入使用的新式武器:坦克、飞机

5、人类就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人类应把科学技术用于造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1、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3、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4、雅尔塔会议英(丘吉尔)美(罗斯福)苏(斯大林)

5、法西斯——刑具,发展成为独裁和暴力的代名词

6、二战是一场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

7、联合国,最大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成立,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发于1825年的英国。

2、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4、经济危机的表现(危害):银行破产,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市场萧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5、经济危机使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成为发动战争的策源地

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一、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

1、历史背景:俄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矛盾激化

2、彼德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3月)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列宁领导成立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5、苏联的建立:1922年,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6、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西亚病夫的崛起

1、20世纪初土耳其被称为“西亚病夫”

2、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3、凯末尔改革:学习西方,破除落后习俗,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推动工业的发展

三、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

1、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实现美国的经济复苏

2、措施:国家干预经济,实行系列改革。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以工代赈(田纳西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影响:缓解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一、中华民族的觉醒

(一)新文化运动

1、口号:“民主”和“科学”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4、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胡适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6、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京学生(运动先锋)第二阶段:上海工人(运动主力军)

3、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二、历史性的转折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阶级条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南陈北李”: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李大钊在北京建立早期共产党组织。

3、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7月1日为党的生日。(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1924年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创办于广东,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二)北伐战争

1、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2、北伐战争中,中国人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3、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北伐失败

(三)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2、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

3、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

5、五次反“围剿”,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

6、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7、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交通工具、服装、住房、饮食、通讯工具的变化

2、精神生活的变化报刊、电影(《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照相、习俗

二、头脑中的变化

1、科学思想渐渐进入人们的头脑

2、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逐渐被人接受

3、妇女地位的提高

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称霸世界。

2、“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此后不久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

3、“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4、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底到1938年初(六个星期)屠杀30余万中国人民

(2)细菌战,日本731部队,用中国人身体作细菌实验

(3)轰炸城市重庆六五隧道大惨案1941年6月5日

(4)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潘家峪惨案

5、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5)东史郎事件

(6)新历史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

(7)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

二、全民族的抗战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造成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

2、各阶层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反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2)东北抗日义勇军(杨靖宇)自发组织抗日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万众一心,全民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七七事变,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共产党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新四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战前线,全面抗战开始。

2、抗战概况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武汉会战

(2)平型关战役:林彪指挥八路军115师,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胜利。

(3)台儿庄保卫战:李宗仁指挥,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第一次重大胜利。

(4)百团大战

3、海外华侨和世界人民支持抗日战争

(1)华侨领袖陈嘉庚发动捐款捐物

(2)白求恩(加拿大)柯棣华(印度)援华医疗队

(3)苏联红军和美国志愿军航空队(飞虎队)到中国参加对日作战

(三)抗战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9月3日为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9日,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10

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

2、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和海外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3、抗战胜利的意义:(1)抗战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2)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四)问题:毛泽东曾说:“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发展方向转换的枢纽”。周恩来说过,张学良、杨虎城都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1、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什么对西安事变和张杨二人评价这么高?

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转变的关键,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张学良、杨虎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以民族利益为重,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

2、在今天和平条件下,学习这段历史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习历史能让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现在虽是和平时期,但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如美国的霸权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的复活等。因此学习这段历史可使我们时刻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认识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的历史教训,为第三次国共合作创造条件。

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

一、两种命运的决战

1、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国民党要消灭共产党,实行独裁统治;共产党要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根据地的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开展大生产运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3、重庆谈判:1945年8月,重庆,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问题:(1)为什么蒋介石要提出重庆和谈?①迫于人民和平的呼声;②为发动内战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③诱骗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根据地,寻找借口转嫁内战责任。

(2)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险赴重庆谈判?体现了什么?是为了早日实现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团结教育全国人民。体现了毛泽东“一身系天下安危”的“弥天大勇”。

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2、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渡长江(江阴——湖口),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4、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2)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5)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1.、作坊与手工工场的区别;作坊、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关系; 2、14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手工工场;中国明清时期也出现了; 3、手工工场出现和发展的意义;但西欧仍处于农业社会商人的地位变了1、16世纪商人地位的特点(经济地位显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2、利商政策与商人地位变化的关系(思考题) 3、16世纪西欧的商人、贵族和农民地位的变化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蒙娜丽莎的微笑 文艺复兴运动 14---16世纪1、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影响西欧 2、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达芬奇、莎士比亚 3、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意义和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 “教皇奶牛”的解放 (宗教改革运动)1、教皇奶牛称呼的由来 2、宗教改革领导人--路德 3、宗教改革运动使得德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近代科学的诞生 近代科学革命1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2哥白尼日心说—科学革命的开端 3、布鲁诺---宇宙无限论 4、牛顿-----物理力学(万有引力) 理性之光 17-18世纪启蒙运动1、17—18世纪西欧启蒙运动的中心是法国 2、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天赋人权)卢梭(人民主权) 第三课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发现新大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促成新航路开辟的因素和客观条件 2、海上探险走在最前面的两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3、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海路线和贡献 全球联系的加强 (正面影响)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

交融;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 展;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荷兰----海上 马车夫)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 (负面影响)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英国—日不落帝国) 第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 本义发展 2、议会军资产阶级领导人-----克伦威尔;处死国 王查理一世 3、革命成果----《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产生 (美国独立战争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1年1、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 2、来克星顿枪声---拉开独立战争序幕领导人----华盛顿 3、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诞生 4、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三权分立),确定共和政体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789年—1793年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封建专制等级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尖锐 2、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使革命达到顶峰(三次起义的成果) 3、革命文件《人权宣言》领导人—罗伯斯庇尔 4、法国革命的意义;法国政体—共和制 5、拿破仑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颁布《法典》,巩固了革命成果。 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 最后的盛世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36年清建立,1644年清军入关 2、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兴起棉纺织业发达,出现徽商晋商商帮 3、对外贸易出超,经济实力世界第一,出口丝绸茶叶瓷器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明修长城清修庙-----两朝民族政策的差异 2、清---管理西藏、土尔扈特部回归、平定准葛尔和回族叛 乱 3、中俄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康熙) 专制帝国 (专制皇权高度加强)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设厂卫 2、清雍正设立军机处----皇权强化达到顶峰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一、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一、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1、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 2、中国手工工场出现在明清时期 3、手工工场的特点: (1) 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不再亲自参加生产 (2) 工人多,分工合作 (3)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4、手工工场的发展和社会影响: (1)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3) 促进了社会阶级、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商人的地位变了 1、商人地位的变化 (1) 身份的变化: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2) 经济地位的变化:经济实力超过了王公贵族 (3) 政治地位的变化:商人可以担任市长 2、新诞生的社会阶层 手工工场主——早期资本家 雇佣工人——工人阶级的前身 3、没落的阶层——贵族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2、主要代表

(1)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2)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代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3)但丁:意大利作家,代表作品《神曲》 4、人文精神——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为了人 三、欧洲的宗教改革 1、赎罪券——罗马天主教会为聚敛钱财而兜售 2、“教皇的奶牛”——德国 3、宗教改革: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主张:宗教信仰人人平等 4、宗教改革使欧洲各国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四、近代科学的诞生 1、英国科学家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2、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创立“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3、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宇宙无限,没有中心 4、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天空中的哥伦布” 5、英国科学家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五、启蒙运动17、18世纪法国 1、宗旨:宣扬自由、平等、民主,反对宗教愚昧和封建专制,张扬理性的力量。 2、主要代表 (1)伏尔泰法国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2)卢梭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提倡人民主权思想 (3)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一、工厂从这时发展而来 1、时间:14世纪地点:意大利 2、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有哪些不同? 最根本的不同: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 3、作用: (1)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3)促进了社会阶级、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A、商人的变化:成为资产阶级的前身 经营方式:由单纯的经商改变为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经济地位:实力超过皇宫贵族 政治地位:很高甚至可担任市长 变化原因:16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有利于商人的政策。 B、贵族的变化:经济上陷入了困境之中,走向没落 C、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失去土地,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 4、其它知识点: (1)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2)西欧手工工场发展,但西欧还处在农业社会中(3)中国明清也出现了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的萌芽)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世纪地点: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 2、原因:(1)新兴的资产阶级认为自己能创造财富,也应该享受生活。要求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概念)(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意大利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四大悲剧)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亚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5、评价: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昧中解放了出来 6、中国同主题的文艺作品:汤显祖《牡丹亭》 二、“教皇奶牛”的解放(宗教改革) 1、领导人:马丁路德兴起国家:德国时间:16世纪对象:天主教会 2、主张:在信仰问题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信仰,不要教会 3、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教会,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汲取养料,寻找经典依据,人文主义通过恢复古希腊文化的形式,宣传人文精神,而路德也从基督教的经典中寻找理论支持 4、结果: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德国,各地的教会纷纷独立,瑞士、英国等西欧国家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继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5、评价:突破了传统宗教的束缚,永久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统治,是一次政治上的解放,又是一次思想解放,它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 三、近代科学的诞生 1、时间:15、16世纪 2、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指出只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的规律,就能够征服自然,让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3、原因:(1)生产力提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研究手段,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2)新航路的开辟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3)文艺复兴,人的认识和创造能力被确信 所有者劳动者生产 方式场地 与规 模 相互 关系 效率 手工 作坊作坊主 作坊主 与家人、 帮工 封建 式 小 作坊 主与 学徒、 帮工 的关 系 低 手 工工场手工工 场主 手工工 场工人 资本 主义 性质 大 雇佣 与被 雇佣 的关 系 高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5-1工商业的兴起 手工工场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来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生产关系变化:1.作坊主——富商(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早期资产阶级 2.失地农民——雇佣工人——早期工人阶级 手工工场时代,是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和准备阶段。手工工场时期,农业仍然是主要产业。5-2冲破思想的牢笼——文艺复兴

代表、观点、影响: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倡天赋人权;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影响: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4、激励了中日等国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5-3世界开始走向整体1、首先发现新大陆的是航海家哥伦布,美洲原有的居民是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首先发现西欧通往印度的航线是达·伽马,首先完成环球航行是麦哲伦。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是荷兰人。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15世纪末,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旧商路受阻。③丰富的航海知识和航海技术。④皇室支持。⑤出现了一批勇于探险的航海家。总的来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追求财富获得利益;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产生的影响:正面: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负面: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4、率先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强占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英国。 5-4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企图解散议会(革命开始)2、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3、1649年,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取得胜利。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4、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5、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3.结果: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由议会限制王权的政体)4.历史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经过: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2、序幕: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3、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4、胜利:1781年,美国人民在华盛顿的带领下最终打败了英国军队,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5、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3结果:总统共和制4.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经过: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1、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2、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3、1793年,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达到顶峰。3.结果:共和政体4.历史意义:结束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5-5面临挑战的中国 5-5-1最后的盛世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 2、明朝的疆域:东北抵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兀的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大海及海外诸岛。 3、明巩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废丞相,设厂卫制度,迁都北京,强化皇权专制。 (2)经济上: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刺激商品经济发展。 (3)对外政策上:派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航道,扩大明朝在世界上的影响。 4、明朝衰落:明后期爆发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走向衰败。 5、清的建立: (1)清由女真族建立。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后统一中国。 (2)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时,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6、明清的民族政策:

(1)明代统治者以防为主,采取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如修长城;(2)清统治者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少数民族,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朝皇帝与少数民族首领经常联络感情的场所。 7、明清时政府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措施。 (1)对东南沿海的管理。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取得胜利。 (2)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巩固东北疆域。1685一1687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入侵者。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4)平定北疆:明修长城,防范北方蒙古族的侵扰。 (5)平定西北: ①粉碎准噶尔贵族和天山南路回部贵族的叛乱; ②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设置伊犁将军。 (6)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①清朝初期,皇帝赐予西藏的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 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②1727年,清朝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 禅共同治理西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历史与社会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社会与历史》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远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1、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 1627年开始,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2、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3、明朝的统治 表现影响 明代前期政治上: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 和迁都北京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明代前期经济上: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 份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明代前期外交上: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 明了明朝对外的强大影响和在 世界范围内的先进地位。 明中后期改革赋税制度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 镇经济高度繁荣。 4、明清两朝的民族政策: 明朝: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 清朝: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6、农耕文明的繁盛表现在: 农业的兴盛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步成熟。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 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繁荣。 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资本主义的萌芽 商业的繁荣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2、商帮的形成(徽商、晋商) 海外贸易的发达1、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 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三大灾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德英之间)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2.双方:同盟国(英法俄、美中后来加入)v s 协约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3.性质: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掠夺战争(非正义) 4.影响:①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与巨大的灾难。②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一战期间),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资本主义国家。③被压迫民族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5.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1916(凡尔登绞肉机)(转折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主体是欧洲,所以时间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1937年) 1.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根本原因与一战相同) 2.双方: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发动者):苏英法美中等国→反法西斯同盟 3.重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2年7月 4.结果:意德日相继投降。(194 5.8.15日本投降是二战结束的标志)(注意顺序) 5.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 6.法西斯罪行:南京大屠杀(日本-中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德国) 7.影响:①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③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④成立了联合国1945.10.2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⑤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关系: (1)一战:中国北洋政府(1912-1928北伐结束建立国民政府)加入协约国集团,后中国作为战胜过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2)二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同时,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世界人民应互相团结,加强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应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三、经济危机 1.原因: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股市崩溃,投资者对股市的不信任,银行换兑存款,导致银行相继倒闭。 2.特点:范围广(从美国到全世界)时间长(1929-1933)破坏性及大(工业生产下降1/3、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下降2/3) 3.本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 4.影响: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同时也为法西斯分子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题目: 1.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且被日本强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说明了什么? 弱国无外交,要发展经济必须提高综合国力,重视人才,重视创新。 2.中日两国改革后对中日原本友好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14 — 16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首先在西欧出现。 手工工场的出现: (1)背景:14—15世纪的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农产品剩余很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 随着商业的发展,小作坊的生产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小作坊发展成为手工工场。(2)手工工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之后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3)手工工场的出现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标志,是工业文明的曙光 (4)今天的工厂,就是由手工工场发展而来的 (5)农业仍然是当时的主要产业,西欧还处在农业社会中。 (6)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地区也出现了手工工场。中国手工工场的出现,说明在明清(前期)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发展趋势。 (7)说明:手工工场是中世纪晚期在西欧出现的一种工业生产组织,“手工”是指其劳动方式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工场”是指其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 手工工场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区别: 特点 家庭式,规模小,产量低,目工人多,分工合作,规模大,产量高, 的是维持依附关系目的是为了增加、扩大雇佣关系。工人(帮工、学徒依附于作坊主,不领取工资)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 (工人←→工场主) (被雇佣←→雇佣) 手工工场作用: (1)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手工业产品的产量,改善人们生活。 (2)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使社会变革、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3)促进了社会关系(阶级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 西欧手工工厂集中的行业及国家: 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冶金、造船等行业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发展迅速 当时社会主要产业是农业,因为存在封建土地所有制。 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促使英国海外贸易逐渐扩展到全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一学期一度的期末考试又要到来了,那么初二的同学应该怎样做好复习准备呢?历史这一科该如何复习?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希望对您有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建立: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事件—陈桥兵变;都城—东京。统一: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消灭南唐等政权,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但是,当时仍处于北宋、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宋太祖通过兵变夺取政权,需要防止兵变重演。 措施:①军事: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各地强壮士兵,组成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②政治: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③经济: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④文化: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⑤其他措施:君臣礼仪的变化。大臣上朝由坐到站,实质上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积极影响:将地方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官员的权力得到分割和制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宠大,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3、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从历史上看,这种观念反映了北宋初年“崇文抑武”的策略,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快速发展。从历史影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 4、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富国”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强兵”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积极影响: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失败原因: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变法失败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变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二 2、辽的统治政治:设北面官,南面官。经济: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垦荒;冶铁、丝织、制瓷等手工业得到高度发展。思想文化:建立孔庙,春秋祭祀;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仿效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 3、西夏的统治经济:党项族与汉族杂居地区,农业相当发达;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相当发达。思想文化: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用汉文铸造钱币;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4、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仿效中原开设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家思想;仿效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5、宋辽和战:战: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发生了“澶州之战”。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和:1005年,宋辽议和,签署“澶渊之盟”。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评价:是一个屈辱的盟约。是一个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需要掌握哪些重点知识?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同学们要做好复习咯。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 一、朝代更替、主要事件等 1、定都长安、洛阳和南京的朝代 定都长安:西周(当时称镐京);秦朝(时称咸阳);西汉(定都长安);隋朝(长安);唐朝(长安); 定都洛阳:东汉、魏国、西晋 定都南京:吴国(时称建业)、东晋(时称建康)、宋齐梁陈(时称建康)、明朝前期。 定都北京:金(会宁,后迁到燕京,现北京)元朝(时称大都)明朝、清朝 其它:蜀国(成都)、北魏(平城,现大同)、北宋(开封,也称东京)、辽(上京)、西夏(兴庆,现银川)、南宋(临安,现杭州)、 2、请说出秦朝、唐朝和元朝的疆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抵陇西、南至南海、北达长城一带; (唐朝)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南及南海,北抵蒙古高原。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行省比现在的省范围大,西藏和台湾是中国领土。 3、同时期的世界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希腊城邦国家; 西汉、东汉---罗马帝国(大秦)、安息(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身毒(印度)、朝鲜、日本; 唐朝---阿拉伯帝国(大食)、波斯、天竺(印度半岛)、日本; 宋元---西欧中世纪、意大利、阿拉伯、波斯。 4、时期特征: 夏商周:先秦时期,“三代”。西周:封邦建国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秦:中央集权大一统;西汉:大一统、开疆拓土、对外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民族汇聚(融合); 隋唐:社会开放、制度革新 宋元时期:多元文化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两宋: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农牧文化交融、经济繁荣、世俗生活元朝:疆域辽阔,开放,中外交流频繁。 5、四次大统一:▲ 秦朝(BC221年)结束了战国七雄割据局面; 西晋(280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 隋朝(589年)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 元朝(1276年)灭南宋统一全国。 7、列举历史上的争霸和战乱局面: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汉战争、七国之乱、安史之乱。 8、列举秦朝和隋朝灭亡原因: 秦朝灭亡原因:秦朝暴政,即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赋税徭役繁重;严刑酷法。 隋朝灭亡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百姓徭役沉重。 (汉朝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 唐朝吸取隋亡教训,减轻农民负担,出现“贞观之治”。)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社会繁荣、政策调整、政治制度、用人制度、重要改革 1、社会繁荣景象: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及共同的原因 盛世:文景之治(西汉)、光武中兴(东汉)、开皇之治(隋朝)、贞观之治(唐太宗)、 开元盛世(唐玄宗) 共同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改革,重视人才;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君民关系的改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注重吏治,政治清明,社

人教版历史及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复习提纲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明清帝国的兴替 ●元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定都应天。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采取了废除丞相、创阁、设厂卫特务机 构和迁都等4项举措,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根本格局;在经济上实施了奖励开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3项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开展;在对外关系上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 ●明中后期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开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明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高迎祥、献忠、自成等先后起义。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人崛起。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 立大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自成率军攻入,推翻明朝。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占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与开展 ●明至清朝前期,中国成功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 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称之为倭寇。16世纪中期,戚继光 和俞大猷奉命抗倭,取得胜利。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1662年,成功率领军队赶走了荷兰侵略者。1683年清 军进入,设置府。 ●为了防蒙古骑兵南下,明朝进一步加固增修了长城。作用:一是抵御外敌,二是保护中 原地区经济开展,三是出现长期和平交往局面。 ●17世纪下半期,蒙古草原西部的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的统治下,屡次向清政府挑衅。 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 ●18世纪中期,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整个XX地区事务。意义: 一是加强XX与中央联系,二是稳固边防。 ●清政府采取3项措施加强了对的统治,一是建立册封制度〔达赖、班禅〕,二是建立金 瓶掣签制度,三是设立驻藏大臣。 ●明、清时期,通过推行改土归流制度,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 农耕文明的繁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复习提纲汇总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1、手工工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手工工场的特点规模较大,雇用了很多工人,工人之间实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2、西欧早期的手工工场集中在纺织、采矿、冶金、造船等行业中。 3、16世纪以后,西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推行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手工工场出现后发生变化的阶层是商人阶层,新的阶层资产阶级。 4、中国手工工场出现的时间明清时期,地点景德镇。 5、被称做“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6、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德国人,宗教改革家是路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牛顿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倡天赋人权的思想家是伏尔泰,被称为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出人民主权思想的是法国的思想家卢梭。 7、首先发现新大陆的是航海家哥伦布,美洲原有的居民是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首先发现西欧通往印度的航线是达·伽马,首先完成环球航行是麦哲伦。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是荷兰人。 8、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15世纪末,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使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东方各国的黄金成了西欧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②但这时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东西方贸易要道,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那些炽烈追求东方财富(黄金、珠宝、香料、丝绸等)的西欧各国贵族和新兴商人,急切需要探求一条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 ③地处欧洲西南部濒临大西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因较早开始了海外冒险和殖民活动,掌握了较先进的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拥有了一定的财力,成为开辟新航路的起航地。 总的来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追求财富获得利益;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产生的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变化,从此使欧洲市场扩大,发展到世界范围,流通商品种类增多。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明朝(1368-1644) 〔二〕、清朝(1616-19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与开展 〔一〕、抵御外来侵略 (二)、加强边疆治理 ★★1.明清民族政策:明:消极防备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接见蒙古、西藏等首领,与他们联络感情,册封达赖、班禅等〕;“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形胜顾难凭,在徳不在险〞 ★★2.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治理措施: ①措施: 努尔哈赤 皇太极 1644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皇权膨胀

近代前夜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T5.1 回望“盛世〞余辉〔“乾隆盛世〞表现〕 1.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稳固和开展,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2.经济:农耕文明到达鼎盛,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庞大进步 3.经济:中国经济总量世界领先 4.文化:文化继续开展〔完成中国历史上最大丛书《四库全书》,文学巨作《红楼梦》〕T 5.2 透视“盛世〞阴影 1.人口增长过快——社会危机; 2.官员不为民办实事——失去民心; 3.思想操纵严密——文字狱; 4.工业化水平停滞不前——中英差距拉开。 T5.3 从马戛尔尼使华看盛世危机 清帝国实质上是虚弱的,中国军队战斗力很弱,所用武器落后。但清朝总揽者仍认为是全世

界的“天朝〞。 3、作用:〔1〕提高了生产效率;〔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3〕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开展。〔4〕促进了社会阶级、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六单元 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最根本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开展和商品经济的开展 具体:〔1〕对东方商品的需求,东方的丝绸、瓷器、宝石和香料等奢侈品辗转运往欧洲,在欧洲人看来,东方非常富裕。〔2〕在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对货币需求量增加,“拜金狂“们期望在欧洲以外的地方能够攫取黄金。《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遍地黄金的描述广为流传后,更激起了人们对东方的向往。〔3〕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传统的通商道路,需要开发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2、条件:〔1〕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亲从意大利人那里学到了大量航海知识。葡萄牙国王拥有一批来自各国的船员。〔2〕中国制造的指南针已经传入欧洲,并在这个时候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地球仪、航海地图、以及与航海有关的图书为航海打算了技术条件。〔3〕古希腊人托勒密的地圆说逐渐被人们接受。〔4〕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的支持。〔5〕航海家具有探险精神,以及超人的意志和智慧。 3、海上探险走在最前面的两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1〕时间:1492年 〔2〕意义:人们深受鼓舞,越来越多的航海家参加海上探险的先烈,去开发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促成美国等“移民国家〞的形成与开展,又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消灭。 5、作用:欧洲航海家的这些活动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庞大的影响。新航路的开发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新航路开发的影响〔或新航路开发的评价〕〔如何评价哥伦布〕 积极影响:〔1〕新航路的开发,促进了人口的迁移〔欧洲人来到美洲〕 〔2〕新航路的开发,促进了物种的流动〔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美洲〕――亚欧〕〔3〕新航路的开发,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荷兰――海上马车夫〕 〔4〕新航路的开发,促进了文明的交融〔5〕新航路的开发,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传播〔佛郎机和鸟嘴铳〕 消极影响:掠夺土地和财富;屠杀土著人,消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全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全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1. 1368年( )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 )。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 1627年,高迎祥、张献忠、( )等人先后起义,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2.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 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3. 从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克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前期的疆域图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4. 明朝的统治:明前期;①政治上,废除( )、创设内阁、设( )机构和迁都北京;②经 济上,奖励农耕,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③外交上,明成祖派( )下西洋;④影响:强化皇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 明中后期;改革赋税制度;影响: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 )经济的高度繁荣。 5. 明清时期的不同名族政策 明朝:主要以防为主,采取比较被动的( )政策; 清朝:比较积极主动,采取( )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16世纪中期,( )、俞大猷抗击倭寇; ▲1662年( )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朝:▲17世纪中期(康熙年间)抗击沙俄侵略,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天山以北的( )叛乱; ▲乾隆年间清朝平定天山以南的( )叛乱,后来,清政府设置( ),管理整个新疆地区的事物。 ▲册封( )、( )(金瓶掣签制度),设置( ); ▲明清时期,( )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名族地区的联系。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多名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7.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行业:纺织业部门;典型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特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8.进步思潮 代表人物:黄宗羲主张:批判专制皇权,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复习提纲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复习提纲 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1.时间:19世纪上半期。 2.原因: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要打开中国这个市场;②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长期处于入超地位。 3.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①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②白银大量外流。③影响军队战斗力。 二、林则徐虎门销烟 1.目的:维护民族利益和清王朝的统治。 2.事件: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销毁鸦片(也称虎门销烟)。 3.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维护了民族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勇气。 三、鸦片战争 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割地香港岛到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5.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落后的农耕文明无法抵抗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 五、鸦片战争的启示:①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②只有对外开放,与时俱进,与世界交流、竞争才能进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 2.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改条约遭到拒绝 3.列强侵华罪行: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攻入北京)2. 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 4.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见课本P90-91 5.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

最新-八年级下社会复习提纲下学期 精品

第43~46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晚清的危机与变革 第一课 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前的背景P 1 2、 禁烟运动P3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 鸦片战争P3~5 1840~1842 年 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侵略中国 结果:失败 原因 (1)兵力及装备差异 (2)不了解敌人,对敌情判断不当 《南京条约》 (3)和战方针不定 (4)清军素质和战斗力低下 时间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地点 影响 (2)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3)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860 条约:《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事件:火烧圆明园 1860年 英法联军 俄国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第三课 旧体制与新体制 背景:(1)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军费和战争赔款而加紧搜刮 (2)自然灾害频仍 时间:1851~1864 地点:广西金田村(经过) 定都天京 起义领导人:洪秀全 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原因: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 失败原因: (1)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镇压 (2)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 政治腐败 经济落后 第二 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淮军:曾国藩、左宗堂、李洪章 “洋枪队”

时间:19C 60~90年代 含义:一切涉外事务 目的:师夷长技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1)兴办了许多近代企业 (2)组建了中国新式海军 (3)创立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心: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1894~1895年 诱因:日本蓄意挑起中日冲突,乘清军应邀出兵朝鲜之机而抢先出兵朝鲜 根本原因:吞并朝鲜,入侵中国 重要战争:(1)丰岛海战――日本不宣而战,战争爆发 (2)黄海海战 “致远号” 邓世昌 (3)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溃败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惨败告终 《马关条约》: 1895年(内容、影响) 失败原因:(1)清政府腐朽没落 (2)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 (3)军备松驰落后 第五课 维新变法 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争夺租借地 (2)划分势力范围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戊戌变法:1898.6.18~9.21 (百日维新)理论依据――《天演论》 戊戌政变:1898.9.21 失败原因: 第六课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C 末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反帝 时间:1901年 内容: 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七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 代表人物:孙中山 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第一个)1918年8月 日本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变法 义 和团 运动 《辛丑 条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