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文献综述

学情分析文献综述
学情分析文献综述

对比式学情分析,提高远程智慧联动教学效益

成都高新新源学校谭琳王艳

摘要:远程智慧联动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打破空间局限,实现异地同时同师授课。准确把握两个班的学情,是提高远程智慧联动教学效益的关键。对比式学情分析将学情看作一个流动的过程,重视学情的即时性,注重学情分析在“当下”,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对比式学情分析,便于老师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

关键词:远程智慧联动学情分析

一、前言

“学习者的回归”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远程智慧联动课堂上教师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打破空间局限,实现异地同时同师授课,如何最大化这种远程智慧联动教学的效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准确分析把握近端与远端学生学情。近端学生一般是授课教师所执教班级,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比较清楚,但对远端学生而言,授课教师与学生彼此都是陌生的状态,授课教师对学生学情很难有准确的把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分析学情呢?这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事实上,前人对如何准确分析学情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学情分析”很快就能搜索到多大5437条的相关研究成果。但当关键词改变为“远程教学学情分析”时,遗憾的是我们只搜到了0条结果。由此可见,远程智慧联动教学下如何准确分析学情尚为一块处女地,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点。但同时,我们无经验可借鉴,研究难度可想而知。但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远程智慧联动课堂学情分析面对的都是学生,有着一定的共同性。所以,我们再次将关键词更换为“学情分析的方法”,这次我们搜索到582条,但可采纳者仍旧不多,我们精选了5篇进行学习。随后,我们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输入“学情分析”,查到相关文献142篇,我们精选了33篇进行学习,以期对我们的研究有所裨益。我们在谷歌镜像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输入“远程教学学情分析”“远程学情”“远端学情”查找的结果都为0,因此,对传统课堂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结合我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课堂

观察,探讨远程智慧联动教学下的学情分析,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

二、前人研究现状

从当前搜集到的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文献对学情分析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究,也有小部分文献对学情分析的内涵和功能开展了研究。本文立足于探究“远程智慧联动教学”下如何开展学情分析,因此主要探讨学情分析的内涵、内容、方法与策略。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的定义主要有三种:有概括型、列举型和效果型。概括型定义更具有包容性。陈隆升认为,学情分析主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学习基础。列举型定义则主要通过列举的形式界定内涵。如学情分析主要是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教学因素的分析。效果型学情的定义则强调学情分析的影响。徐小芳认为,课前、课后与课中都应该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决定“学案”设计是否有效的关键性因素。1

学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情指的是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狭义的学情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情况。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本文的学情指的是广义的学情,即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的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学习偏好等,这种分析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马文杰、鲍建生在《“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一文中引述了姜小军、戈一平、杨彰发等人对于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的阐述,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分析比较。姜小军认为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先修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戈一平认为学情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学生年龄特点、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知。杨彰发则认为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学生的接受水平、学习能力、思维规律等。文中指出“姜小军、戈一平都是在狭义范围内对学情分析的内容进行了

1毛耀忠、许尔伟:《国内“学情分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年9月第9卷第5期,51。

2徐菲:《翻转课堂中学情分析的价值与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9月,第9期,76。

分析与界定,而杨彰发等指的学情分析则涵盖了教学前的学情分析、教学中即时的学情分析、教学后的学情分析。这种分析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进行,并对学情分析进行了更为纵向的拓展性理解。戴爱国提出:备课前的学期分析包含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是重点和难点,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这种学情分析的内容将一般意义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结合起来,更关注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和教学重难点,针对一堂课而言,更具有针对性。

徐梦杰、曹培英在《精准针对学生差异的学情分析研究》中总结了三种学情分析的模式,即四知分析模式、三维目标分析模式和综合分析框架。其中“四知”即就是“已知、未知、能知、想知”;“三维目标分析模式”就是从新课改所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入手进行学情分析。综合分析框架是指(1)学材分析:分析、明确课标中单元或单课的教学三维目标。(2)学情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开展四知的调查。(3)制定基于学生实然的新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前两种学情分析模式,主要是针对学情分析内容而言的。综合分析框架既指出了学情分析的内容,又明确了学情分析的的基本程序。

综上所述,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与多元性,在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加以借鉴。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

李伟雄、李杨在《学情分析的内涵、角度与方法》一文中指出可通过“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徐梦杰、曹培英在《精准针对学生差异的学情分析研究》中对教师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常用且较有效的方法有“观察法、测试法、调查法、材料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法、经验梳理法、访谈法。”

马文杰、鲍建生在《“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一文也指出了“经验分析法、观察法、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葛绍飞、柳静文在《创建学情分析的行动框架》中提出,学情分析可以从三个层面开展。宏观层面:影响学生学习的一般特征。中观层面: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微观层面:影响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学情分析必须突破原有的对学生先备知识的简单分析,从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认知

风格、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研究。教育科学领域有不少学者采用量表,对学生的适应性能力实施调查,如《学习适应性测验》,简称AAT,对各年级段入学新生进行测验,可以宏观地了解学生的适应性水平,结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建立档案袋,找到切实性的问题解决策略。3这种科学量表的使用有助于老师快速了解新学生,有助于对学情的宏观把握,可用于对远端学生的分析。

以上这些关于学情分析的方法单一使用必有局限,因此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当综合运用,让学情分析的方法多元化,从而对学生的真实学情进行更为准确的把握。

(四)学情分析的策略

徐菲提出了翻转课堂中学情分析的策略:将学情分析贯穿于教学前、中、后,教学前,开展初始学情分析,在播放视频和完成任务单后,进行二次学情分析,根据完成情况设计课堂活动程序,在课堂上,老师随时关注学情,开展课上学情分析。课后学期分析,进行教学后续的跟进和辅导。

4

徐梦杰、曹培英总结了上海静安区教育局开展学情分析的研究,提出了连续不断的学情分析,与徐菲提出的翻转课堂中学情分析的策略不谋而合。

3葛绍飞、柳静文:《创建学情分析的行动框架》,《教师教育论坛》,2016年第2期,46。

4徐菲:《翻转课堂中学情分析的价值与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9月,第9期,78。

5

目前,这种动态的学习分析策略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前学情分析”思维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符合现代教学观。这种学情分析的策略对我们探究远程智慧联动教学中的学情分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在《不同层级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修订》中通过对“必须”与“可选”学习者特征要素的划分与梳理,最终形成学期、单元、课堂层级的“必须分析”以及“可选分析”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6图一:

5徐梦杰、曹培英:《精准针对学生差异的学情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6月,第36卷第6期,66。

6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不同层级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修订》,《教师教育学报》,2016年2月,第3卷第1期。

图二:

图三:

这三张图从学期、单元、课堂三个层级对“必须分析”特征要素和“可选分析”特征要素进行了说明,对我们开展“远程智慧联动教学”的学情分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结论

(一)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学情分析的重视体现了教学观的转变

从查找到的文献数量来看,近年来,研究者们非常注重对学习的分析研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这也体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普遍的认同。认真研读这些文献又发现,除了专门的研究者,广大的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如《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学情分析》等,正是一线教师们对学情分析的大量实践基础上的提升和总结,这种来自“田野”的新鲜研究,对我们要开展的“远程智慧联动教学”中的学情分析,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在搜集到的各学科教学设计中,都有关于学情的分析,由此可见,不管是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对学情分析的重视,可见一

斑。

(二)学情分析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目前对学生分析的研究已普遍认同的是,学情分析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性“课前分析”,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分析形成一个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下一步教学环节都以当前学生的学习基础为起点。在教学中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注真实的教学现场和学生即时的掌握情况,强调教学的连续性而非终结性。

(三)学情分析走向“当下”

注重学情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一般性分析与当堂课的教学要求分析结合,更注重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二者的契合,而非单纯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从广泛意义上走向精细化、情景化和具体化,力图从学科、学期、单和课堂来开展独一无二的分析,准确找到本教学本时间点上的起点。

四、启示

学情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多元学情分析的内容、连续性的学情分析策略以及注重与教学分析相结合的“当下”学情分析策略对我们的课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目前,对学情分析的研究虽然繁多且深入,但对“远程智慧联动教学”中远端和近端两个班如何进行学情分析的研究几乎为零,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根据文献学习,我们将“远程智慧联动教学”的学情分析方法、策略与内容设计如下:

(一)对远端学生学情分析的方法

1.查看教科书、成绩册、工作单等客观资料

通过查看教科书、成绩册、笔记本、作业本、试卷、成长记录袋等客观资料,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特别关注学生在本课教学内容上的知识、能力、方法和兴趣起点,关注班级里学习能力或习惯欠佳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方便老师提前做好预案。

2.访谈教师、学生

通过网络或现场开展教师、学生访谈。以本节课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

题来了解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起点:你以前学过估计吗?这一堆小棒,大概有多少根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什么时候我们需要估计?以远程智慧联动教学为切入口,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来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期待:你以前参加过类似的学习吗?跟另外一个班的孩子一起学习,你最期待的是什么?你最想从另外一个班孩子身上学些什么?

3.开展调查或前测

设计调查问题或前测题目,通过网络或现场开展调查或前测,了解学情。可以借鉴《学习适应性测验》,宏观地了解学生的适应性水平。

4.听课,开展课堂观察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讲教师和助教能走进远端学生的班级,听本单元的课,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既能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课堂习惯,也能准确把握学生在该教学内容上的知识、能力和兴趣起点。

5.上先行课

由主讲老师进入远端班级现场或远程单班授课,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媒体的使用情况以及对该教学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上的铺垫,拉近师生距离,产生学习期待。

(二)学情分析的策略与内容——对比式学情分析

这种对比式学情分析将学情看作一个流动的过程,重视学情的即时性,注重学情分析在“当下”,重视对近端和远端学情的对比,再此基础上,形成总结性的结论,便于老师设计和及时调整后续教学,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恺.《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毛耀忠、许尔伟.《国内“学情分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年9月第9卷第5期,50-55.

【3】徐菲.《翻转课堂中学情分析的价值与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9月,第9期,76-79.

【4】葛绍飞、柳静文.《创建学情分析的行动框架》[J].《教师教育论坛》,2016年第2期,45-48.

【5】徐梦杰、曹培英.《精准针对学生差异的学情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6月,第36卷第6期,62-67.

【6】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不同层级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修订》[J].《教师教育学报》,2016年2月,第3卷第1期.

【7】陈瑶.《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3月,第6卷第3期,6-8.

【8】毛耀忠、张锐.《西方学情分析研究:源起、现状及走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7期,1-7.

【9】平亚茹.《学情分析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兴奋点》[J].《课程与教学》,2014年11月,66.

【10】俞宏毓.《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有效方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年12月,第32卷第12期,27-31.

【11】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课程与教学》,2013年2月,60-63.

【12】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22期,

40-42.

【13】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9月,52-57.

【14】符玲利.《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活动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8年2月,47-48。【15】李伟雄.《学情分析内涵、角度和方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第7期,55-56.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胜任力模型研究: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

Research on Competency Model: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strac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pplied competency models to address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anagerial systems since 1970s,and the findings is positine and promising. However, competency model hasn’t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until 1990s and it is still unknown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This paper aims to uncover the mysterious veil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boost Chin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nagement. Keywords: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s,Empirical Studies of Competency Models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competency model was utilized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western countries,competency model first displayed its effectiveness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meanwhile many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branch companies applied the competency model to their daily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ir business was a great success. As the notion of competency is gradually come to light and accepted b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been trying to build their own competency model under the help of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firms. As a result,competency model has gradually been a very fashionable phras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quite a few enterprises are thus benefited from it. In recent years, competency model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Chinese academia as well as big-,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like,many relevant writings and boo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However,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are still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business manag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mak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mpetency model,clarify some confusion related to it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mployed to guide this study:What is competency? What is competency model? What ar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lated to competency model?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效分析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有效分析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摘要: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往往源自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教学内容选择不当又往往和学习起点分析直接关联。结合实例,重点论述了有效学习起点分析的三个策略:从学情视角去解读文本,结合文本核心价值整合学生的阅读期待,根据文本特征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进而做到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学习起点;教学内容;文本特征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的教学视角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共识与共同愿景,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很多语文课堂离这样的美好期待还相距甚远。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不够有效。 何谓学习起点?就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对将要任教的班级学生“学情状况”的一种描述,包括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差异等情况分析。因材施教,自然是教学中非常理想的境界。但从学习起点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要对自己施教的学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对学情的把握要充分有效。很多教师以为自己“教”的与学生实际“学”的是一致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

是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即使是同一个文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因学生的差异,生成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如果不能科学地分析学习起点,不能从学情的视角去审视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那么,“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被架空,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识到关注学习起点的重要性,但是对学习起点的分析却是基于主观经验,缺乏有效的分析策略。基于这样低效不可靠的学习起点分析策略建构起来的教学内容就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际中,集中地表现为教师仍然习惯于以“教”为中心,重在“教”的展示与表演,具有挑战性的有效学习活动难以发生。 事实上,如何从学生的“学”来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讨论的焦点。但是,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来看,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认为只有基于有效“学习起点”的分析,才能选择和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 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呢? 一、从学情视角来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要做到有效,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情视角来充分考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学习的期待。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开放的贸易政策与和平的环境推动了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高速发展。1986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502.47亿元,2012年达到34665.33亿元,26年间基本翻了69倍,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我国大陆始终处于前列;进出口总额从1986的12.93亿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3124.03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外贸易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开辟国际市场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因此,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方面的研究: 尽管国际贸易理论十分丰富,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大多数文献的处理办法,依据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可将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佟家栋,2000)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Smith 认为,国与国之间只要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就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2)比较优势理论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例(1)

###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学院(系):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中厚板轧机是用于轧制中厚度钢板的轧钢设备。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广泛的采用中板。它主要用于制造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拖拉机、传播、铁路车辆及航空机械等)、钢机构件(如各种贮存容器、锅炉、桥梁及其他工业结构件)、焊管及一般机械制品等[1~3]。 1 世界中厚板轧机的发展概况 19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用采用二辊可逆式轧机生产中板。轧机前后设置传动滚道,用机械化操作实现来回轧制,而且辊身长度已增加到2m以上,轧机是靠蒸汽机传动的。1864年美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套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当时盛行一时,推广于世界。1918年卢肯斯钢铁公司科茨维尔厂为了满足军舰用板的需求,建成了一套5230mm四辊式轧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套5m以上的轧机。1907年美国钢铁公司南厂为了轧边,首次创建了万能式厚板轧机,于1931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连续式中厚板轧机。欧洲国家中厚板生产也是较早的。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投产了一套4500mm二辊式厚板轧机。1940年,德国建成了一套5000mm四辊式厚板轧机。1937年,英国投产了一套3810mm中厚板轧机。1939年,法国建成了一套4700mm 四辊式厚板轧机。这些轧机都是用于生产机器和兵器用的钢板,多数是为了二次世界大战备战的需要。1941年日本投产了一套5280mm四辊式厚板轧机,主要用于满足海军用板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掌握了中厚板生产的计算机控制。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厚板的使用部门萧条,许多主要产钢国家的中厚板产量都有所下降,西欧国家、日本和美国关闭了一批中厚板轧机(宽度一般在3、4米以下)。国外除了大的厚板轧机以外,其他大型的轧机已很少再建。1984年底,法国东北方钢铁联营敦刻尔克厂在4300mm轧机后面增加一架5000mm宽厚板轧机,增加了产量,且扩大了品种。1984年底,苏联伊尔诺斯克厂新建了一套5000mm宽厚板轧机,年产量达100万t。1985年初,德国迪林冶金公司迪林根厂将4320mm轧机换成4800mm 轧机,并在前面增加一架特宽得5500mm轧机。1985年12月日本钢管公司福山厂新型制造了一套4700mmHCW型轧机,替换下原有得轧机,更有效地控制板形,以提高钢板的质量。 - 2 -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历史概念教学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早己有之。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对概念教学的定义、概念形成过程和概念获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概念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概念形成模式即被塔巴作为归纳思维教学模式三大教学策略之一,她认为这一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或观看一些实验、现象来获得信息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形成概念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并不是教师将理论和概念悉数传授给学生。这就启示我们,对于思维积极、活跃的高中学生而言,历史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全面培养并不是给他们“倾倒”概念和理论。 进入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提出概念学习理论,他认为概念学习是思维的核心,并把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获得两部分,特别强调了概念获得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体验”,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的历史概念才会更牢固、更深刻,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史思维能力。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其学习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他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类型有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他将概念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形成概念和同化概念。这两个阶段也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阶段。同时,他将概念学习之间的属性关系分为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他提出的概念学习的目标和过程比布鲁纳的概念学习更加明确和具有操作性。这对我们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和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Gagne)在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学习理论基础上,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加涅在其名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认为:具体概念是通过直接感觉而获得的,例如对某个人物的认识;定义概念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而获得的。概念形成和概念强化这两种学习方法和策略就是他在阐明这两种概念的内涵后他提出的。这一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概念的内涵。

案例综述论文范文

案例综述论文范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研究 摘要:我国语文教学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本文将用分析法,从课堂的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达成和对教学的思考四个方面, 对郑桂华老师《陋室铭》课例进行研讨,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郑桂华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高超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分析法:郑桂华;语文教学;教学案例;分析 郑桂华老师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博士,本人有幸现场聆听到郑老师执 教的《陋室铭》,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感触之余, 写了下面这篇小文。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关于本节课的导入;关于课堂教 学过程;关于教学内容的达成;关于对教学的思考。我坚信,研习郑老师这节课,将改变我 们上课的方式,理解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实惠。 一、关于本节课的导入 王荣生教授曾这样评价郑桂华老师:郑桂华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课堂的美好。①我深有同感,郑老师在唠家常的同时是在“收买人心”,拉近与 学生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先来欣赏一下她独特的导入:课间,教师走进教室,还未上课,学生三三两两的在交谈 师:问坐在前排的同学你们班有多少同学呀? 生:62.师:你们班的语文科代表是谁呀? 生:科代表举手示意老师,是我。 师:你叫什么名字呀? 此时教室已经安静下来,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生:我叫李月菡。 师:好名字。可是你知道父母为什么要给你取这个名字呢? 生:不知道。 师:我猜想啊。“李”是你家的姓,“月”是月亮,“菡”就是菡萏,也就是荷花的 意思,你父母取名是寓意你像月亮一样洁白,像荷花一样美丽。老师说得不错吧。 生:好像有这么一层含义。那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呢?

国外教育游戏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教育游戏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教育游戏在我国认可度以及影响面的扩大,寻求科学而准确的研究方式、方法成为进一步研究教育游戏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外大量的典型研究文献,对教育游戏实证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了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以期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研究过程;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由于国内教育游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把游戏单纯的看成是“洪水猛兽”的人越来越少,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短时间就能彻底改变的。对于把游戏引入教育的做法,社会各界仍普遍持怀疑态度。曾有相关人员做过一份调查(2005年),其中一个问题是“假如有一款内容健康的网络游戏,里面融入益智性的知识,你会让孩子玩吗?”,接受调查的41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中,一半以上对此持怀疑态度。[1]这说明,游戏对于教育的意义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口头上,它蕴藏的巨大的教育潜力还有待证实,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证数据来作支撑,从而打消家长对于教育游戏的怀疑。因此实证研究对于起步阶段的国内教育

游戏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另一方面,游戏开发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一个成功的游戏背后,需要大量的前期调查论证,粗略说来主要包括:玩家调查、需求分析、市场调查等。涉及的问题包括:玩家需求、产品功能设计等。教育游戏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游戏,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不但要做到一般游戏所要求的“好玩”,而且要做到“不上瘾 ”,并在此基础上还能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而所有 的这些都需要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 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类研究方法。由此可见,实证研究正是目前国内教育游戏研究所迫切需要的研究方法,参照国外的研究案例,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相关文献研究 介绍相关同类研究成果是进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是查阅同类的相关文献,总结其他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给予相应的评价——这也是国外进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惯例;其次是声明与其他研究在研究问题的关注重点、研究方法、理论视角上的区别所在。 2. 描述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思路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1、 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2、 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3、 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1 由图可见中国学者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在2006年后开始出现逐渐下滑,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目前在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分析 4、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笔者对2007-2016十年间的208篇样本进行了逐一归类与整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中部分文章有领域交叉,并且领域交叉文章,笔者将计入交叉领域双方,所以最终文章总数会大于208,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表2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总计 综述及评介775132312132 基本理论研究 5444231528 (个人行为/集体 行为/有效市场假 说等) 公司金融中的应 52314427230 用 证券市场的应用14179787143272 房地产市场的应 2114 用 商业银行的应用

课题文献综述

《多媒体教学辅助中语文课的板书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 究》课题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不断翻新课堂学习,幻灯片、多媒体不断广泛运用于课堂,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冷落,淡出课堂。作为最传统教学手段的板书,同样也越来越被淡化、忽略。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更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了。板书是教师精心设计、简明扼要、生动直观地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能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的体系,有助于学生做好笔记,领会知识,强化记忆,启迪思维,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它既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优劣,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掌握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早在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就在《师范学校规程》中明确规定师范生必须掌握“黑板写法”第一次将教学板书写进了教学规程。黎锦熙先生在《新国文教法》中对语文板书作了介绍。解放后语文教学板书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在理论构建和具体操作上都有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现在众多教育家认为“所有的直观教学中要数黑板最普通、最重要、最灵活但也许就因为黑板过于被人们所熟悉以致往往被忽视或使用不足。”也即是教师的板书时有时随意性较大或者即使设计了板书也没有充分发挥板书的应用价值。特级教师斯霞曾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精心设计。板书的原则是简单扼要,眉目清楚,切忌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备课时,我常常为设计少而精的板书费一番心血。”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20120706409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

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

连接松动的诊断案例分析综述要点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结课读书报告 连接松动的诊断案例分析综述 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11级测控一班 姓名: 学号: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

连接松动的诊断案例分析综述 摘要:在机械设备中,机械松动是常见且易发生的故障类型。从测点振动的方向 性、相位差以及结构刚度的非线性等方面,讨论了机械松动故障的时、频域振动特征及诊断,并以机械松动故障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机械松动频域分析时域分析故障诊断 Loose conn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ase analysis were reviewed Abstract:Mechanical looseness is one of common faults in mechanical equipments.In terms of vibration directivity、phase difference and structural stiffness nonlinearity,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and the vibration diagnosis on this kind of fault are discussed.Some cases are presented for explanation. Keywords:mechanical looseness;frequency-domain analysis;time- domain analysis; fault diagnosis; 前言 机械松动是常见且易发生的故障类型,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指设备结构框架或底座松动, 它带来的后果是引起整个机器松动、振动加剧;另一种情况是零件之间正常的配合关系被破坏,造成配合间隙超差而引起的松动,比如滚动轴承的内圈与转轴或外圈与轴承座孔之间的配合,因丧失了配合精度而造成松动。机械松动不仅是设备振动的原因, 而且还加剧振动状态。即使只存在小量的不对中或不平衡, 由于机械松动的存在可能使设备振动比只存在不对中或不平衡时更大。以下讨论机械松动故障的振动特征及诊断, 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连接松动故障的机理:振幅由激振力和机械阻抗共同决定的,松动使连接刚度下降,这是松动振动异常的基本原因。支承系统松动引起异常振动的机理可从两个因素加以说明: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一、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二、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

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三、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宝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宝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综述 宝洁公司创始于1837年,是向杂货零售商和批发商供货的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并且在品牌消费品制造商如何进行市场定位的策略设计方面是一个领先者。在1993年,宝洁公司的30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各占一半。公司的产品系列包括了许多种类的产品,公司组织成了5大产品部:保健/美容、食品/饮料、纸类、肥皂、特殊产品(如化学品)。 宝洁公司的大多数产品类别的竞争比较及集中,在每一个产品类别中,2个或3个品牌产品生产商控制了总品牌产品销后额度额的50%以上的份额。宝洁公司的产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销售,其中在产品销售数量发面最重要的几个渠道是杂货零售商、批发商、超级市场、和俱乐部商店。尽管公司于零售商和批发商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那么的和谐,但是宝洁公司的管理层认识到,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要满足渠道的需要。保洁工产品的需求主要是由最终消费者的拉动通过渠道的,而不是通过贸易推动的。消费者对宝洁产品的强有力的需求拉动为公司在与零售商和批发商交易过程中提供了优势。 在150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宝洁公司已经在积极和成功地进行高质量消费品的“世界级”的开发和营销方面建立了声誉。在公司发展的历史中,宝洁公司强调给消费者提供能带来良好的价值的出色的品牌产品。并且将公司定位于:为忠于品牌的消费者提供根据价值定价的产品的基础上构造公司的未来。

20世界70年代,产品促销显着发展。伴随大量的促销活动,使提前购买成为行业的惯例,而且导致了制造商很难准确的预测需求的变化。各个环节的库存不断扩大来满足消费者的提前购买需求。它不仅提高了库存成本,同时也导致了更高的制造成本和服务成本,也导致了品牌价值和供应链渠道的无效率。 90年代的渠道转变的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开发与渠道中的合作伙伴更加合作和相互有力的关系,用合作来替代谈判,从而有效率地、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通过将消费者的忠诚于改进的渠道效率和关系相结合,宝洁公司认为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将会增长,而渠道和消费者的服务成本将会下降,使渠道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够受益。 二问题分析 (1)分销渠道的改革 在20世纪90年代,宝洁对渠道进行了改革。它希望开发与渠道中的合作伙伴更加合作和相互互利的关系,用合作来代替谈判。它的目的是提高渠道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此,它有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集中于通过连续补充计划(CRP)来提高供应物流和降低渠道库存。第二个项目是通过订货和开票系统的修改来改善对渠道客户的总订货周期和服务质量。 CRP的实施对各个零售商来说解决了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断扩大的顾客需求和有限的仓库容量的矛盾,使零售商不得不通过零担运输的方式来满足需求。零担运输无疑增加了零售商的物流成本,这就会导致价格的上涨。而价格对零售商来说是争取顾客的有利武器。宝洁的这种做法解决了零售商的后顾之忧,使零售商只需要关心他的前台运作了。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由于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文献综述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acle Studies on Teacher Questioning in EFL Classroom 张玉梅 (女,1978.11.7, 讲师,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17)摘要: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自1992年以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硕果累累。本文通过研究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旨在归纳总结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方向。 关键词:课堂提问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 Abstract:Teacher questioning is “the core of effective teaching”. Its quality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stud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Since 1992,the study on it, empiracle and theoreticl, has been fruitful. Based on the related articles, the present author aims to sum up the achievement and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teacher questioning; empiracle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achievement 有关课堂提问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2年,美国学者R.Steven第一次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研究结果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80%,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于龙,于全鹃,2005)【1】。自Stevens的系统研究开始,语言教学界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问的类型与分布两大方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类型、教师的等待时间、教师的反馈、提问的技巧等四大方面,继而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理论研究 (一)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如帕特,1967;特纳,1973;黄丹婵,2007;威伦等,2009等)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2]。黄丹婵(2007)【3】从三个层面上较好地总结和分析了课堂提问的功能: ●从教育学层面上,课堂提问具有三大功能:诊断功能(diagnostic),指导功能 (instructional function)和动机功能(motivational function)。 ●从认知学层面上看,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具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 恰恰就是教授的内容及对象,即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这决定其功能可有 如下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