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理解

全域旅游的理解
全域旅游的理解

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何谓全域旅游?为何要发展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笔者从理论技术层面和具体推进落实层面对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全域旅游的五个“新”

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实践中如何理解全域旅游?主要体现在五个“新”:

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新模式新战略。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跳出旅游抓旅游,抓旅游就是抓全面创新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将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综合统筹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极佳载体。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抓旅游主要是建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现在要从过去的点线到面的飞跃,要从全局出发,系统全面推进旅游。通俗说,全域旅游就是全域按照景区理念、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从战略全局推进旅游发展,要与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发展等重大战略结合,综合立体推进发展,抓旅游就是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抓生态文明建设,

就是抓民生,抓特色产业培育。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市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要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全方位整体推进,使旅游工作从局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变成重点发展战略,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种优秀旅游目的地品牌。对于游客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目的地形态,是一种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够全面动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注重公共服务系统配套,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整体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提供全过程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围绕市场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业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驾自助旅游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也是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旅游社会参与等体制机制。

全域旅游构建一种新的复合型空间。这个新型的复合空间内的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其他功能和价值在得以继续保持的基础上,附加了旅游消费体验等新功能,使得同一个

区域成为一个多种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全域旅游新空间,是保护利用好生态、挖掘好文态、优美好形态、培育好业态、形成活态的完美结合,是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的完美结合。各种要素聚合、各种功能叠加、各种价值放大、各种利益共享、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和生态得以传承发扬,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全域辐射带动。

全域旅游是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全域旅游不是一个赶时髦的标签,而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新形态、新理念、新模式,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纵观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无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典范。瑞士、新西兰、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是纯净的生态、优美的环境、风情浓郁的美丽小镇和乡村、高品质的旅游区、美丽风景道、特色旅游要素的集成。我国的桂林、成都、张家界、九寨沟、琼海等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无不是风景、风情、风物、风尚、风气在空间上的完美结合。

全域旅游的五个“全”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具备五“全”覆盖的特征:

旅游景观全域优化。发展全域旅游,按景区标准规划建设,要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推进全域景区化。要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可以欣赏美、传播美的优美景区环境。推进旅游景观生态全域覆盖,创造优美旅游环境,将有吸引力的资源、产业、元素都转化为旅游新产品和新的吸引物。城镇建设除了满足居民居住生产功能,还要注重文化特色和对外来游客的服务。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灌溉,还要为游客提供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林业生态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还要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农业生产,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美丽乡村建设,除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休闲度假乐园。

旅游服务全域配套。全域旅游必须要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全域旅游不只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而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系统配套,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全域旅游的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以前旅游从业者是导游、服务员,现在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大家都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

旅游治理全域覆盖。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突出优势的区域,整个区域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推动相关产业的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出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按照全域景区的理念标准,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

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全域旅游,要形成特色旅游产品集群,推进各种产品、业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各行业融入其中,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形成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大格局。

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打破围墙、打破空间封闭,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推进全域旅游,搞好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的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6亿多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与共享度。

全域旅游的五个“不”

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正确理解全域旅游,要防止一些认识误区。要避免念歪经、走错路,否则全域旅游就不幸成为全域破坏。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开发。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项目。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要突出保护,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要素、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区承载压力,更好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发展全域旅游,要全面贯彻落实“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编制旅游规划和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时,首先要编制控制性规划,明确需要保护的区域。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使保护的地方保护更好,开发的地方开发更好。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设景区景点,更不是到处建设收门票的景区点。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建设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打开围墙建设无边界的旅游区,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是景区景点,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探索 全域旅游全面铺开,为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快速调整旅游企业的管理思路,以适应当前形式的变化,成为了企业所需要面对的新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当前的基本特点,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创新企业旅游的管理。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旅游所涉及的各方面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景点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我国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为我国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旅游企业要在此取得持续发展,就需要将全域旅游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管理的体系中,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为游客带来的服务质量及游客满意度,促使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特点 时代的进步促使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的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文化,每个成功的企业基本都有着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用自身的文化去感染員工,凝聚员工,让员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二是关注员工的内心,一个好的企业不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得了解员工的内心,让员工感受到自身与企业是一体的,通过给予员工一定的晋升空间以及权利让员工

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及创新服务;三是加强获取重要信息的渠道,正所谓掌握第一手资源才能在竞争中享有自主权。 二、全域旅游对企业旅游管理的影响 (一)旅游产品设计理念更为细致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资源实现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如今,随着旅游者对全域旅游这一理念的逐步认识,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固有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多样的旅游方式和需求,这也为旅游企业的开发者增加了更多的灵活元素,在未来的设计中也会将这些灵活元素考虑在旅游产品中,让旅游产品设计的更为细致。 (二)旅游产品涉及的范围更为全面化----涵盖的领域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这也要求旅游者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积极了解旅客心理,同时提前与产品目的地相关部门、商家有良好的沟通,共同致力提升游客的旅游质量。 (三)旅游企业管理方式更为人本化 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相互合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知识,这就要

16.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策略之变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策略之变 ——“体育+旅游”有了新玩法 从整体上来看,“体育+旅游”的趋势是既定的,而很多具体的路径还在探索中。“体育+旅游+信息化”可以改变体育旅游产品的资源供给、产品供给、渠道供给、营销供给、资本供给等各个环节。“体育+旅游+IP”则可以改变整个产业的发展逻辑,形成IP主导的产业投资运营闭环。洪清华的那一句“IP为王”在“体育+旅游”的跨界领域也是适用的。 “体育+旅游”还会产生出“体育+旅游+N”的更多可能,从而形成全域化的新产业生态,其想象力是没有边界的,其实践过程却是需要用一点点微小的创新去不断撬动的。 1、双重需求主导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 1.1依托旅游消费进行体育产业的规划 界旅游发展经验来看,廊道是串联旅游节点的重要载体,也是承载跨区域旅游需求的重要载体。在构建“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时,可以充分利用旅游廊道来进行体育业态的布局,在业态落地之前,要做好相关体育设施在廊道建设中的全域布局。目前,全国各地的很多地区都在建设生态廊道,这些生态廊道上就可以引进体育休闲产业的业态,比如游泳、水上运动、户外健身等等,根据业态规划再将必要的基础设施(电子支付、智慧旅游、wifi、金融、环境质量发布)植入进去,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体育业态

的植入也能够形成新的主题游线,丰富廊道上的全域旅游产品体 系。 1.2依托体育需求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 每年都有大量体育迷会涌入重要赛事的举办地,依托这种体育 消费需求,可以设计出新的旅游产品。在没有旅游要素植入之前, 单纯地去观赛仅仅是满足了体育消费需求,而如果能够在观赛之外 让观赛者去球员的更衣室参观一下,或者跟球员有一次短暂的近距 离接触,那么,这样一个观赛的体育产品中就会充满了一些旅游的 乐趣,于是,一个符合全域旅游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模型就建立起来了。 2、整体氛围统筹的多元吸引物体系 体育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好处是动态变化比较多,基本上每个体育活动都有不同的看点,每个体育活动都有瞬时更迭的动态特征,因为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在于每个参与者的个性彰显。而旅游活动相对来说,其吸引力主要是由目的地的景点、演艺、酒店、餐饮、娱乐等吸引要素组成的。这些吸引要素的动态变化频率相比体育活动来说是比较低的。 比如一台旅游演艺可能一年才会进行一次节目更新,可是滑雪比赛每次都不一样。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的这种差别形成了一种互补,共同营造出了一个整体的氛围,形成了一个动态多元的吸引物体系,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影响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两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对于调结构、扩就业、增收入、优环境、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平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历史悠久。境内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可谓面广、质高、种类全。县域风景区总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29%,自然景观涵盖山岳、水体、森林、海滨、海洋、海岛等。人文景观更是涵盖文物古迹、革命圣迹和名人大家,且品质突出,具有典型性和稀缺性。可大致概括为四色:红色(革命圣地),蓝色(海滨海岛),绿色(自然生态),古色(古建筑、古文化)。红色主要有被列为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蓝色主要有“贝藻王国”之称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绿色主要有4A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市级风景名胜区南雁门、西湾和县级风景名胜区龙戏潭,满田国家森林 公园等;古色主要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顺溪明清古建筑群、会文书院、苏步青故居、谢侠逊碑林、霁山碑林、金钱会起义遗址、宝胜寺双塔、坡南古街等。古文化方面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出了9个状元(如加上苍南的8个和存争议的3个,近20余个),在全国县一级绝无仅有。还有位于万全的古代三大造船中心——三国东吴的横屿船屯,青街的畲族三月三民俗节,此外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腾蛟镇和顺溪镇旅游资源等等。近年来美丽乡村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方兴未艾,成为新兴的旅游资源。

浅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浅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已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将对未来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对“全域旅游”战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就此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各种探索。 作为当前及未来最大的旅游热点之一,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搞好乡村旅游的规划,对于成功落实全域旅游战略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本期微信将从“战略地位、重点区域、核心理念、规划任务、主题构建、空间布局、产品体系和政府工程”八个方面,来简要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创新要领。 一、战略地位 在“全域旅游”的架构下,乡村旅游的战略地位如何?绿维创景泛旅游分院罗红宝院长认为,全域旅游中的“全域”,主要包含“城市区域”、“乡村区域”及“城乡连接区域”三部分,其中,“乡村区域”又是全域的“根本基础、核心构成与重点片区”。可以认为,如果乡村旅游做不好,那么全域旅游也将无法实现真正的落实。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主要体现在下述两方面: 一方面,在中产阶级壮大、城乡交通升级、假日供给增加、出行服务升级、政策资本推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乡村旅游已经从简单的农家乐发展成为一种追求乡村生活方式的潮流势,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大产业(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观光-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生活)。 ?30余年发展历程 ?200万家发展主体

?12亿人次接待量 ?占到旅游接待总人次30% ?3200亿元营业收入 ?带动3300万人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契合城市人群逃离都市、回归自然、追忆乡愁、休闲养生等方面的需求,引发了“新上山下乡”热潮并将进一步扩大,最终创造乡村经济发展源动力(如下图所示)并有效解决政府及百姓最为关注的扶贫攻坚问题。 二、重点区域 站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乡村旅游规划的重点区域应如何把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呢?罗院长认为,全域旅游架构下乡村旅游发展与规划的重点区域既不是城市中心区,也不是工业开发区,还不是成熟型景区,而应当是: ?城郊地带 ?景区外围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全域旅游时代背景

全域旅游时代背景 (一)景区泛化的“大旅游” 景区泛化的“大旅游”产生,一方面是传统景区旺季人满为患,大大降低旅游者的舒适度,于是形成了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不去传统景区而到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行旅游休闲;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交通的便捷化,人们的旅游空间更加广阔,突破了传统景区的界限;人们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因此,空间的全景化,成为大旅游时代的一种趋势。 (二)国民休闲的“大市场” 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传统出游两个基本条件有闲时、有闲钱“两个闲”中“有闲时”将更加有保障。而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正逐渐由游览广度向体验深度转变,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创新旅游活动空间、旅游活动内容,进行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来满足休闲大市场的需求。 (三)产业升级的“大产业”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 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在产业升级的大产业发展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行全域全产业融合,发展“泛旅游产业”, 能有效地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 (四)顶层设计的“大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双重定位,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两手都要抓,只抓旅游事业,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难突出; 只抓旅游产业,如同抓工业没有考虑环境影响一样,会产生很大很深的社会负面影响。全域旅游, 强调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化融合、全民化共享,能较好地统筹旅游产业与旅游事业的协调发展。

全域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是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按照“谋全局、图重点、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抓统筹、促全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要求,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山区连片开发机遇,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在旅游要素完善上下功夫,扎实开展旅游扶贫培训,注重乡村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我市XX、XX两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XX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17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9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18.5%。 交通条件的空前改善,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不动产投资热点的转移,以及政府顺应时势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度

重视,使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的政策等都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助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根据市政协年度安排,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就××全域旅游进行专题调研。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对我市旅游优势资源的认识问题 离开资源,旅游无从发展,对资源特质把握不准,旅游就不能顺利发展。调研组认为,××资源的真正优势不在历史人文,而在以山水为载体的自然禀赋。而自然资源相较于外地,××基本没有引人入胜的、能使人在一地流连忘返的名山名水。而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清澈的河流,四季气候的色彩变换,清洁明静的时空环境,构成以广地域、大分散为特征,以步换景、赏心宜人为卖点的旅游资源禀赋,这就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质。因此,××旅游消费,必然是以大范围流动、全方位涉猎、多形式体验为主场,以涉足局部、观赏细处为补充;××旅游建设,应当以自然资源利用为主攻,以人文历史挖掘打造为策应。××旅游布局,应该是放眼全域规划先行,着眼线路先抓节点起步。 二、发展旅游业的统筹协调问题 我市很早就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但全市统筹谋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作者:————————————————————————————————日期: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旅游管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陈凤君周毅 全域旅游的思维将引领新时期旅游规划的发展工作,同样作为2016年主要发展任务的乡村旅游也迎来了产业转型的契机。然而,尽管全域旅游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对我国乡村旅游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之后并不能从实际上得到更好的解决,因此,全域旅游思维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陈竹等,2009)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正确地指导旅游规划的战略方向。 全域旅游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厉新建等,2013)。但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结合民宿、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也会对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机遇与问题:全域乡村旅游 有学者提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朱世蓉,2015)。所谓“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是指把一定区域的各个旅游景点、各种旅游资源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统筹的理念,也是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使得各行业、各部门、各居民等共同参与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国外以往快速的经济发展为日后国外对会展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会展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对会展业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一)国外现状 国外的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著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弗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琳〃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国外著作主要从会展商务运作、会展后续工作、前期策划和会展营销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卡琳〃韦伯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会展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克劳德〃赛尔旺和竹田一平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世博会和国际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的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重要工具。 (二)国内现状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对会展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从会展业市场营销、资源管理、财务状况和战略决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如何做好会展营销和策划深入分析,从多方面对国外的一些成功理论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整体上形成了分析会展经济和研究会展影响的系统理论,从会展业的战略管理上进行了深层次研究。 二、简要评论及展望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对会展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从政府机制、会展业发展现状、会展旅游业和其关联行业之间的关系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国家政策、政府指导方针、现有的会展机制、法律规范与会展业最新发展趋势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措施。

全域旅游背景下智慧旅游发展方向

HORIZON 全域旅游背景下智慧旅游发展方向文/王进宏 廖怀德 通过与互联网以及其他产业融合完成转型升级,全行业共同努力,释放巨大的 旅游消费潜力。 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2016年年初 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我国旅游发展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全国上下迅速掀起全域旅游发展的热潮,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智慧手段变得更为重要及多样化。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在旅游方面“要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增设免税店。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对旅游业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注重旅游体验,以游客为本,以旅游活动为中心,以旅游服务为核心;打破门票经济,强调开放式的经营方式。物质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旅游业要成功,体验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全域旅游尤为注重旅游智慧化。新形势下更需要加强创新意识,适应行业市场的变化,通过更多关注分众化市场,推出个性化定制旅游产品,通过与互联网以及其他产业融合完成转型升级,全行业共同努力,释放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 一、资源整合,统一管理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发展的第一个方向,是要同时驱动“旅游+”和“互联网+”的车轮,利用云服务将区域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合理调配。协调及整合卫生、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其他相关部门信息,构建旅游智慧管理体系。所有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旅游信息、旅游数据建立在云服务上,为行业管理部门、从业单位、从业人员、游客提供更为权威、全面、的旅游信息,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最优的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 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互联网+”增加王进宏 北明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 廖怀德 北明软件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业部项目经理 10软件和集成电路S OFTWARE A ND I NTEGRATED C IRCUIT

旅游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林晓青 学生姓名 08012012 学生学号 工商管理2008级4班 专业班级 溪口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研究 韩晓燕 指导教师 工商管理系 系 别

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实现国际化,作为服务业的旅游行业也以着迅猛的发展姿态成为发展规模最大的行业之一。产业集群现象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趋势,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成熟,其相关理论大多应用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也成为学术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1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定义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在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这个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者特定的行业内,首先由一些在地理上临近,企业的发展及运作有着一定的联系,形成产业链,共同合作竞争的产业实体。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罗利兰德和赫托格(J·A·Theo Rolandt and Pim 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理解为:企业之间为了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市场保护,加强企业之间的学习,创新,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形成风险共担而企业间彼此联系较强的无形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 王缉慈(200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具有专业化特征” 2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2.1 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特伯格·莫莱菲为例(Tebogo Molefe,2002)支持地理范围内德集中是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在《南非旅游集群研究概述》(South African Tourism Cluster Study Summary)中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企业通过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旅游企业通过合作也提升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创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旅游价值链的合作模式。 Debrah和Richard Kwame(2003)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以山西省为例

〔摘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大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山西省在全域旅游建设中,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为支撑,以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为重点,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将山西建成文化旅游强省,一方面要在打造三大旅游板块基础上再打造三大新旅游板块,即晋中城市旅游板块、晋南旅游板块、创意旅游板块,另一方面要在全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服务等方面对标一流再发展。山西旅游业发展的成功探索启示人们,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应在全部门配合、全产业融合、全社会参与、全需求满足、全过程服务等方面发力,坚持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全域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山西;全域旅游;文化旅游强省;转型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065-05 郭玉兰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情与发展研究中心,太原 030006) 2019年10月第42卷第5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Oct.2019Vol.42 No.5 〔收稿日期〕2019-09-02 〔作者简介〕郭玉兰(1964-),女,辽宁辽中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情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山西省 情和文化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 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大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旅游业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深刻变革,不仅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一定区域内其他各行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的需求。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应紧紧抓住全域旅游发展这一契机,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 一、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是山西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需要 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在 深入研究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资源特色的基 础上制定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既坚持了全域化引领、融合化发展、项目化建设、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标准的基本原则,又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山西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新优势、新动力、新形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一)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是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赋予山西的责任 从全域内拥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来看,山西具备成为文化旅游强省的现实基础。近年来,山西文化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其拥有的资源禀赋并不相符,“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市场”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山西不仅仅只有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文化旅游品牌驰名中外、享誉全球,还有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如关帝庙和关公文化、尧庙和尧舜文化等。这些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国内享有顶级特殊地位,有的是全国独有的特殊历史文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强省建设 —— —以山西省为例65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界研究农村建设问题,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科尔等学者研究农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即农民的住宅研究。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法国德农村住宅》的文中对法国农村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他提出以农业职能来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随后他又在《法国农村聚落类型》一文中,首次对农村聚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落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后,尤其在日本,在原有村落共同体被破坏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从而使得农村共同体的活力变得脆弱,如何重建有活力的农村成为了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点。在1994年,日本学者祖田修和大原兴太郎通过分析日本现代农村后揭示了因人口的过疏而弱化了农村共同体。他们指出,以前的农村自然管理体系的丧失招致了众多问题的发生,尽管近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还是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他们认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综合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活的价值,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相互交流,满足农村居民的诸多诉求,尤其是社会与文化方面。2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主要还是零散特征为主。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产业的逐渐发达,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乡村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以下国家为主要代表: 1.美国的郊区新村化 美国的新村建设主要还是以郊区为依托开始的。在二战以后,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美国郊区出现了低密度、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污染、空间浪费、地价和房租上涨、基础设施超负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在郊区规划了新社区或新村。其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紧凑。 2.英国农村中心村 随着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减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随后,由干大都市郊区化的迅速发展,周边的许多乡村人口又急剧增加,因此乡村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对乡村地区进行大规模规划,以促进其繁荣。 1(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 2王鹏飞等.近年国外有关可持续农村体系发展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5(9):166一167.

关于城市旅游的文献综述[1]

关于城市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代城市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越来越多,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旅游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以及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间的负面影响三方面深入探析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建设 作为各个时代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城市往往是各个国家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也在进行着变化,使其在传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等功能之外,又增添了许多新功能。而城市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入旅游视野,成就了一种新的功能——旅游。随着城市综合能力的增强,环境的进一步美化,各种旅游设备的逐步完善,使得现代化的城市以其方便的交通,发达的经济,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越的商务及购物环境吸引了许多的游客。使城市在传统的功能之外,发展了新型功能——城市旅游。城市旅游是以城市的功能、性质及特色为基础,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吸引体系,吸引、推动、促进旅游者在城市地域内所进行的富含城市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 城市旅游研究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Stansfield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提出了旅游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城市旅游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及少量的城市旅游方面的文 献,并且基本停留在简单介绍、描述层面。[]2 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旅游被更 多的人所了解,因此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多扩大,研究成果也日见增多。而这里通过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文化建设这两方面分析城市旅游。 一、城市形象提升 在当今这样一个所谓“眼球经济”的时代,形象以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起鲜明的形象,从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良好的城市形象会使游客充分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而游客会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城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次好的旅游经历,一个旅行者至少要向五个人进行宣传;而一次坏的旅游经历,一个旅行者至少会向十一个人进行宣传。这些宣传,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直接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进行取舍的选择。 []3 1.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与广大市民对一个城市的整体感受、评价与印象,是城市现实的或历史的情况总和,是城市外部表现、内在素质、文化内涵的综合直观反映,是该城市有别与其他城市的特别之处。 []4

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关于旅游地演化发展的研究可追溯至G(1939)、C(1963)、S(1978)的研究,但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引起广泛讨论和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B在1980年提出的。1他认为一个旅游地的开发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水平,而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他用一条近S型的曲线,来描述旅游地的演化过程,所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的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发展和指导旅游地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B的理论,旅游地演化经过的6个阶段,在每个旅游地的时间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 旅游地发展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在进行对旅游地开发的过程中,旅游规划者需要根据旅游地当前所在的旅游开发阶段实行适当的开发模式,营销手段。 1.探查阶段 旅游地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服务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且受人类干扰较少。 2.起步阶段 旅游地旅游者逐渐人数增多,旅游活动逐渐变得有组织、规律性,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因当地旅游的发展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逐步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 3.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旅游发展迅速。在服务设施配套相对完整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在旅游带来良好收益的情况下,外来投资骤增,简陋的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相关服务产业化,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著。 4.稳定阶段 1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生命周期”,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24-30.

在此旅游地发展阶段中,游客数量猛增,逐渐进入巩固阶段。此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针对不同类别的旅游者进行不同的营销策略。 5.停滞阶段 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大量的“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维持艰难。游客量由于没有科学的分配导致超出旅游环境容量,相关生态环境问题随之而至。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558798722.html,)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景区发展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景区发展 (2016年10月28日)今天这个题目严格说有一点矛盾,因为国家旅游局讲全域旅游,其中一个主要观点就是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景点景区是要取消还是要淡化?还是守住根再扩展?这一年多以来各地还是有点乱,这个乱也是正常的,因为谁也说不清楚全域旅游到底怎么搞,很多地方还是在咬紧牙关做景区,这个我不赞成。很多景区也觉得找不着北了,原来是旅游的支柱,现在把我淡化,那以后怎么发展?尤其是对于来说,城市旅游很重要,景区景点没那么重要,今天来谈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景区发展,我觉得这个事我们确实得好好说道说道。 导言:大众旅游时代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临,简单的说大众旅游时代来临是因为我们走到了这一步,人均GDP折合美元已经超过了8000,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都是国民旅游腾飞时期,毫无疑问。中国又有一个特点,就是海量特征,因为有将近14亿的人口,所以任何一个很小的百分点都是一个巨大的绝对量,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比如春运,40天时间之,36亿人次的移动,相当于全世界的人口在这40天之有一半移动了一遍,这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但我们现在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所以很多事情,外国经验替代不了。2015年,中国国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出境1.2亿人次,均为世界第一。人均

出行接近3次,日本人均5次,欧洲人6次,美国人均7次,发达国家人均5—7次,也就是说我们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至少一半的差距。所以就意味着我们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这就是大众旅游时代的基本概念。 一、关于全域旅游 1、项目发展原则 由此需要研究一下项目到底怎么发展,要想唯一,干第一,去之一,这里边又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景区有一点好处,就是资源有相应的垄断性,也有相应的差异性,同样是名山大川,就是,峨眉山就是峨眉山。可是对于休闲度假,全世界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很强,比如滨海度假,全世界的滨海度假都差不多,这与游客追求特色、追求个性、追求文化相违背。可是全域旅游的发展很可能导致同质化发展,就像现在批评千城一面,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千城一面需要一个历史时期来解决。如果说倡导全域旅游,最后形成全国千游一面,这就是我们的失败,可是这里面恰恰就有一个天然的存在,就是景区观光性旅游容易形成特色,可是休闲度假很容易同质化。 第一,差异形成吸引力。先思考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把差异化挖掘出来,就能形成吸引力。 第二,精细创造竞争力。中国旅游发展36年,现在在硬件方面不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差,大交通现在在世界上算一流,航空,高铁,高速在世界上都算是一流,原来制约发展最厉害的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现在都具备了,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 摘要:在全域旅游形势下为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乡村成为城市市民休 闲旅游的重要承载地。乡村的城市化和休闲化导致景观风貌的同质化和地域特色 丧失等问题。乡村的发展应该做到综合发展,即在促进乡村经济优化、宜居宜游、生态保护的同时,维护和创造具备地域和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本文以乡村景观 规划为手段,综合考虑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对乡村旅游类型进行的分类,构建基 于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多功能乡村景观,对乡村建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 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一、相关概念解读 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于全局性、空间性、 带动性、整合性和共享性五个方面。通过全域旅游来带动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 和特色小镇、主题村落、美丽乡村的建设。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 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加强旅游 服务,提升满意指数;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公共服务;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共建 共享;实施系统营销,塑造品牌形象;加强规划工作,实施科学发展;创新体制 机制,完善治理体系。 从旅游业类别来看,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分支;从旅游业区域空间角度来看,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一个构成部分。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承载地。伴随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这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 长期发展,甚至使乡村逐步失去本真。 乡村景观规划运用科学、技术以及系统性的思维,以乡村在经济、社会和环 境方面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景观保护为前提,对乡村各种经过要素进行整体 规划,在乡村保护和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综合规划。 二、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规划。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梳理,景观环境美学 质量的评价,市场客源地分析,旅游形象及发展目标定位,未形成差异化和联动 式的发展模式,致使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乡村旅游布局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二)乡村景观同质化,地方特色未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区别 于其他地方的文化标识。对乡村本土历史文化脉络的认识不足,及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乡村景观千村一面,缺少地域文化特质且人工化和外来化严重。(三) 乡村旅游服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如交通的便利性,食宿接待设施水平, 旅游基础设施等直接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四)缺乏全域景观的保护意识。乡 村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的价值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传统的生存智慧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遭受冲击与破坏。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内容 (一)乡村旅游特色景观要素的挖掘与景观形象定位 乡村中的景观资源要素是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基础。通过对乡村 旅游资源、乡村文化特征、乡村旅游景观特质的分析,对乡村景观形象定位,为 乡村旅游提出发展方向。 将乡村旅游景观构成要素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基本功能来划分为生活 空间景观要素、生产空间景观要素、生态环境空间景观要素及非物质文化要素。 生活空间景观要素包括乡村建筑风貌、村庄植物景观配置、休闲活动集聚场

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水平方面还是要求方面,都在不断地提升,非常重视休闲、享受,而这都可以通过旅游来实现,但是旅游只能看风景、名胜古迹等,已经不符合人们的要求,所以全域旅游发展模式(TGTDM,即英文The glob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的简称)开始出现,并且对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正面作用,但是我国运用的时间毕竟比较短,怎样能够合理地运用TGTDM还需要继续研究,本文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叙述,为我国旅游整体的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有价值的资料。 一、TGTDM的含义 旅游现在是被大多数人喜欢的休息方法,而且通过旅游,也可以对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予以扩展,那么人们的生活整体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对旅游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单纯地看风景、古迹等已经落后,而且这对于旅游方位当地的经济,也不能做出更多的贡献,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国家都在进行研究,发现全域旅游是一个解决的方法,所以TGTDM开始出现,并且被应用的范围不断地扩展。TGTDM主要就是在旅游的位置,先对旅游的各类别设施进行严密地布置,然后在周围,按照人们的需要,设立其他相关的内容,比如饭店、住所等各方面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旅

游环节联系的内容,运用TGTDM来重新整合旅游的各类别产品,既可以让人们在同一个范围之内,可以找到正是自己需要的服务或者是需要,也可以使旅游方位整体之间,每一项之间的联系都非常得紧密,对当地整体的经济、文化的传播等也有正面作用。 二、TGTDM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 明确了TGTDM的含义之后,我们就已经发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从旅游发展的层面来讲,运用TGTDM也有重要的正面作用: 第一,促进旅游位置整体进行重新整合。因为TGTDM需要在旅游的范围内,设置新的服务,这就需要先对整体进行重新的整合,规整出新的各类建筑、摆件等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之中,会根据自然的树木和花草等区域来设计新服务的建筑和各类物件,使其可以给人们美观的感觉,使旅游区域范围更加具有旅游的价值,人们也更愿意来参观和体会;第二,在上一点的基础之上,运用TGTDM来规划旅游区域,可以使各个设施、区域等,都有一致性,无论是人工的建筑还是自然的植物,都可以起到双向衬托的作用;第三,运用TGTDM之后,旅游的区域内容在管理工作方面,也可以起到正面的作用,因为每一个区域或者是提供的服务,都是非常容易区别的,派相应的人员去进行管理就可以,或者按照管理自然植物、人工物件、整体秩序等来区分,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任务,从而使整体的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完成;第四,TGTDM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或者是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