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以山西省为例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以山西省为例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以山西省为例

〔摘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大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山西省在全域旅游建设中,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为支撑,以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为重点,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将山西建成文化旅游强省,一方面要在打造三大旅游板块基础上再打造三大新旅游板块,即晋中城市旅游板块、晋南旅游板块、创意旅游板块,另一方面要在全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服务等方面对标一流再发展。山西旅游业发展的成功探索启示人们,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应在全部门配合、全产业融合、全社会参与、全需求满足、全过程服务等方面发力,坚持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全域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山西;全域旅游;文化旅游强省;转型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065-05

郭玉兰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情与发展研究中心,太原

030006)

2019年10月第42卷第5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Oct.2019Vol.42 No.5

〔收稿日期〕2019-09-02

〔作者简介〕郭玉兰(1964-),女,辽宁辽中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情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山西省

情和文化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

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大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旅游业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深刻变革,不仅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一定区域内其他各行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的需求。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应紧紧抓住全域旅游发展这一契机,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

一、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是山西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需要

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在

深入研究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资源特色的基

础上制定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既坚持了全域化引领、融合化发展、项目化建设、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标准的基本原则,又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山西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新优势、新动力、新形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一)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是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赋予山西的责任

从全域内拥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来看,山西具备成为文化旅游强省的现实基础。近年来,山西文化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其拥有的资源禀赋并不相符,“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市场”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山西不仅仅只有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文化旅游品牌驰名中外、享誉全球,还有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如关帝庙和关公文化、尧庙和尧舜文化等。这些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国内享有顶级特殊地位,有的是全国独有的特殊历史文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强省建设

——

—以山西省为例65

山西省旅游文化节大型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山西省旅游文化节大型系列活动策划方案策划公司:一方水土(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时间:2009年3月展三晋文明 现千年古韵促旅游文化迎四海嘉宾引言258亿美元——美国好莱坞电影每年的票房收入;3000亿日元——日本动漫产业每年的发行收入;11400亿人民币——200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2000亿人民币——2008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1600亿人民币——2008年河南省旅游总收入;在文化产业上,我们可以挖掘的更多,;在旅游产业上,我们可以走的更远……第一部分策划背景旅游业作为山西七大优势产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八大战略工程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山西省政府与省旅游局从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和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对山西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推出人文古建艺术、自然风光、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和自然科技游等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新格局。2008年山西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93.9万人次,同比增长27.3%;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9383.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21.3亿元,同比增长 26.96%;旅游总收入达到739.3亿元,同比增长27.1%。总体上看,2008年我省旅游业发展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能呈现稳步发展的势头,主要得益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机制,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在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旅景点吸引力度不断加大。数据显示,山西省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良好,但在全国同类行业相比之下,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2008年洛阳牡丹节旅游总收入突破49亿元,扬州烟花节旅游总收入34.2亿元,长春冰雪节旅游总收入更是达到79亿元,山东国庆黄金周旅游总收入达129.3亿元,而同样是文化大省的山西,国庆黄金周的总收入为42亿元。200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全国各地都会围绕“六十大庆”开展一系列活动,这将有助于增强国民消费信心、丰富旅游活动、吸引入境游客。加之2009年国庆期间连续8天的假日,将会有助于旅游产业需求的大幅提升。基于上述对山西旅游行业的分析,结合山西旅游市场现状、国内外旅游行业的开发经验与市场消费导向,特提出在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的良好契机下,对山西旅游市场及产品进行统一的整合、包装、提升,并推出“山西省旅游文化节”的整体形象推广活动。第二部分策划思路山西拥有国内最多的地上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声名远播。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丰富的旅游资源点缀在山西省内的各个角落,而分散的旅游资源,和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也成了制约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在纷杂的文化环境中寻找出一条主线,将是我们研究策划的重点。为整合山西分散的旅游景点资源,提炼山西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山西旅游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迅速的发展,本次推出的“山西省旅游文化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划:一、出发点以文化为基础出发点,以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为契机,提炼山西旅游产业和产品中的共有文化基础与独到文化特点,进行统一的整合,并进行跨越空间的串联,形成独特的山西旅游文化资源线,再扩展成为全面的旅游文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及全域旅游对策研究范本【最新版】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及全域旅游对策研究范本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自然风光旅游和文化旅游相互交融,是迪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和守护香格里拉品牌的必然选择。研究分析迪庆特色民族文化如何在全域旅游中发挥作用,实现文化旅游业有效融合,提高旅游品质,具有现实意义。 一、迪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与问题 (一)迪庆文化旅游业的培育阶段(1995年--2001年) 迪庆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旅游项目少、基础设施差,虽然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市场并未接轨。在迪庆旅游业的发展中面临着游客以自然观光为主,旅游项目单调、游客滞留时间短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好迪庆的民族文化资源,解决旅游以自然观光为主,内容单调的问题,政府经过调研,开始思索实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市场接轨问题。通过调研政府积极引导香格里拉城郊的藏民开发藏民家访项目,将游客带入普通的藏民家庭体验藏民的生活,了解藏族的文化和独特的风情,藏民家访农民也增加了

收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扶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藏民家访开始作为文化旅游结合的旅游项目在的一些藏民家发展起来,这一项目成为迪庆文化旅游市场的最早的开拓者。随着我州旅游支柱产业的进一步确立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旅游业逐渐成为迪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天然林禁伐后新的替代产业,促进了迪庆工商业、农牧业、文化娱乐业、电信通讯业、交通运输业、饭店餐饮业的快速发展。1996年-2001年5年间,迪庆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年均增长38.2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44.03%,对迪庆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1999年,旅游业形成的增加值占了全州生产总值的11%,2001年到迪庆旅游的中外游客人数已接近百万人次,全州旅游总收入超过6亿元。藏民家访随之在五年间发展到20家,藏民家访成为旅游业与迪庆藏民族文化结合的主要文化旅游模式。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迪庆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如尼西土陶、木制品、手工纺织品等渐受游客的青睐,但未形成规模产业。起步阶段迪庆文化旅游的发展特点是:以藏民家访为主要产业代表,旅游文化产业开始起步,经济效益明显。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相关企业少,经营方式粗放,对整个迪庆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影响不大。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管理的探索 全域旅游全面铺开,为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快速调整旅游企业的管理思路,以适应当前形式的变化,成为了企业所需要面对的新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当前的基本特点,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创新企业旅游的管理。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旅游所涉及的各方面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景点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我国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为我国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旅游企业要在此取得持续发展,就需要将全域旅游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管理的体系中,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为游客带来的服务质量及游客满意度,促使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特点 时代的进步促使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的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文化,每个成功的企业基本都有着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用自身的文化去感染員工,凝聚员工,让员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二是关注员工的内心,一个好的企业不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得了解员工的内心,让员工感受到自身与企业是一体的,通过给予员工一定的晋升空间以及权利让员工

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及创新服务;三是加强获取重要信息的渠道,正所谓掌握第一手资源才能在竞争中享有自主权。 二、全域旅游对企业旅游管理的影响 (一)旅游产品设计理念更为细致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资源实现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如今,随着旅游者对全域旅游这一理念的逐步认识,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固有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多样的旅游方式和需求,这也为旅游企业的开发者增加了更多的灵活元素,在未来的设计中也会将这些灵活元素考虑在旅游产品中,让旅游产品设计的更为细致。 (二)旅游产品涉及的范围更为全面化----涵盖的领域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这也要求旅游者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积极了解旅客心理,同时提前与产品目的地相关部门、商家有良好的沟通,共同致力提升游客的旅游质量。 (三)旅游企业管理方式更为人本化 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相互合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知识,这就要

16.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策略之变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策略之变 ——“体育+旅游”有了新玩法 从整体上来看,“体育+旅游”的趋势是既定的,而很多具体的路径还在探索中。“体育+旅游+信息化”可以改变体育旅游产品的资源供给、产品供给、渠道供给、营销供给、资本供给等各个环节。“体育+旅游+IP”则可以改变整个产业的发展逻辑,形成IP主导的产业投资运营闭环。洪清华的那一句“IP为王”在“体育+旅游”的跨界领域也是适用的。 “体育+旅游”还会产生出“体育+旅游+N”的更多可能,从而形成全域化的新产业生态,其想象力是没有边界的,其实践过程却是需要用一点点微小的创新去不断撬动的。 1、双重需求主导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 1.1依托旅游消费进行体育产业的规划 界旅游发展经验来看,廊道是串联旅游节点的重要载体,也是承载跨区域旅游需求的重要载体。在构建“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时,可以充分利用旅游廊道来进行体育业态的布局,在业态落地之前,要做好相关体育设施在廊道建设中的全域布局。目前,全国各地的很多地区都在建设生态廊道,这些生态廊道上就可以引进体育休闲产业的业态,比如游泳、水上运动、户外健身等等,根据业态规划再将必要的基础设施(电子支付、智慧旅游、wifi、金融、环境质量发布)植入进去,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体育业态

的植入也能够形成新的主题游线,丰富廊道上的全域旅游产品体 系。 1.2依托体育需求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 每年都有大量体育迷会涌入重要赛事的举办地,依托这种体育 消费需求,可以设计出新的旅游产品。在没有旅游要素植入之前, 单纯地去观赛仅仅是满足了体育消费需求,而如果能够在观赛之外 让观赛者去球员的更衣室参观一下,或者跟球员有一次短暂的近距 离接触,那么,这样一个观赛的体育产品中就会充满了一些旅游的 乐趣,于是,一个符合全域旅游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模型就建立起来了。 2、整体氛围统筹的多元吸引物体系 体育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好处是动态变化比较多,基本上每个体育活动都有不同的看点,每个体育活动都有瞬时更迭的动态特征,因为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在于每个参与者的个性彰显。而旅游活动相对来说,其吸引力主要是由目的地的景点、演艺、酒店、餐饮、娱乐等吸引要素组成的。这些吸引要素的动态变化频率相比体育活动来说是比较低的。 比如一台旅游演艺可能一年才会进行一次节目更新,可是滑雪比赛每次都不一样。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的这种差别形成了一种互补,共同营造出了一个整体的氛围,形成了一个动态多元的吸引物体系,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简介:宋琳英(1992-),女,汉族,山西省洪洞县,硕士,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渊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各自独具特色的民俗。不同的民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他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甚至可以说,特色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淳朴的民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将为山西旅游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活力。以大槐树为切入点,对民俗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为现实条件下山西省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开发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1.35亿人次,国内旅游超过2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近1500万人,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22706亿元,增长17.6%。

在此之中,民俗旅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俗旅游项目以其鲜明的民俗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民俗气息、显著的地域特征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旅游者形成了巨大诱惑和感染。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 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文化生境 (一)大槐树景区的移民历史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内,洪洞县位于临汾北30公里,位于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南同蒲铁路与霍侯一级公路,南临309国道,西接汾河与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极为便利。从洪武六年开始至永乐十五年间,发生的数以万计的大规模移民总共18次,主要是从山西迁往周边主要的省份等地。直到元末明初时期,由于灾害越来越多,战争不断,导致中部地区人空虚,耕地荒芜,同时山西因太行山、吕梁山、黄河作为屏障,这个地利优势导致易守难攻,所以人民生活安定,农作物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和相邻的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正因为这些原因,各地各省的难民大量涌入山西,是的这里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全域旅游引领 文旅融合共进

全域旅游引领文旅融合共进 近年来,开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6%,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开封旅游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前7个月,全年累计旅游接待32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7.7%。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做法是: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加强整体统筹。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民生产业、民心产业、幸福产业、支柱产业着力培育,重点实施“十个一”工程:即一个战略引领: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战略,强调文化和产业融合共进,实施了10个“文化+”专项行动计划;一个发展定位:提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定位,与新兴工业化城市并列;一个机构协调:市委书记召集、市长参加,每月召开一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指挥部例会,专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一个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一个园区运营:由中部六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 化产业园区负责运营;一个平台融资:成立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属国资公司进行融资;一批项目

支撑:每年安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市领导分包,强力推进; 一个研究院培养人才: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市委书记任院长,依托河南大学优质师资进行人才培养;一春一秋节会:春季的清明文化节、秋季的菊花文化节,两个国家级节会拉动;一个旅游联盟:依托丝绸之路东起点城市地位,2015 年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吸引国内外33个城市踊跃加入,推动旅游开放合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打造特色精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一渠六河”景观设计规划、宋都水系工程规划等水系工程规划;编制完成了《开封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五年“双核”“双带”“双廊”“四区”的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形成了衔接配套的规划发展体系。 依据发展规划,充分发掘开封历史文化底蕴,在突出“宋文化、北方水城、新宋风城市”三大特色的同时,着力彰显饮食文化、菊花文化、书法文化等十大文化魅力。在提升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等传统景区的基础上,又打造了小宋城、上河城等一批文商旅综合体;七盛角、书店街等一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大宋官瓷、木版年画等一批民办博物馆;启封故园等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开封西湖、“一渠六河”环城水

浅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浅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已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将对未来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对“全域旅游”战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就此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各种探索。 作为当前及未来最大的旅游热点之一,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搞好乡村旅游的规划,对于成功落实全域旅游战略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本期微信将从“战略地位、重点区域、核心理念、规划任务、主题构建、空间布局、产品体系和政府工程”八个方面,来简要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创新要领。 一、战略地位 在“全域旅游”的架构下,乡村旅游的战略地位如何?绿维创景泛旅游分院罗红宝院长认为,全域旅游中的“全域”,主要包含“城市区域”、“乡村区域”及“城乡连接区域”三部分,其中,“乡村区域”又是全域的“根本基础、核心构成与重点片区”。可以认为,如果乡村旅游做不好,那么全域旅游也将无法实现真正的落实。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主要体现在下述两方面: 一方面,在中产阶级壮大、城乡交通升级、假日供给增加、出行服务升级、政策资本推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乡村旅游已经从简单的农家乐发展成为一种追求乡村生活方式的潮流势,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大产业(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观光-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生活)。 ?30余年发展历程 ?200万家发展主体

?12亿人次接待量 ?占到旅游接待总人次30% ?3200亿元营业收入 ?带动3300万人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契合城市人群逃离都市、回归自然、追忆乡愁、休闲养生等方面的需求,引发了“新上山下乡”热潮并将进一步扩大,最终创造乡村经济发展源动力(如下图所示)并有效解决政府及百姓最为关注的扶贫攻坚问题。 二、重点区域 站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乡村旅游规划的重点区域应如何把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呢?罗院长认为,全域旅游架构下乡村旅游发展与规划的重点区域既不是城市中心区,也不是工业开发区,还不是成熟型景区,而应当是: ?城郊地带 ?景区外围

资本引入对打造山西省文化旅游产品的利弊分析以及应对措施(2)(3)(1)(2)(1)

● 1.引言 ●提到旅游,很容易会让人产生遐想,想象着或者计划着去哪里哪里旅游,看一下那里的 风土人情,而提到山西旅游,我会想起一句歌词,那就是“人说山西好风光”,这句词肯定不是无缘由来的,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山西有风,这个也不难理解,毕竟山西位于太行山的西侧方位,属于高原,自然风大,还有光,并且是好风光,侧面意思就是山西有美好的风景,更深一层就是说明山西有旅游的好风景,因为旅游景点的风景自然是美好的。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那个时候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就是晋国的国土。所以山西的简称是晋。 ●话说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注意这里说的是之一并不是唯一,山西也可以说是 中华文明的古国,创造了辉煌,还创造了灿烂美好的文化意蕴,留下了古代时期国家的名胜古迹,是拥有古代文化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旅游资源的省市,无疑,是国内著名的适合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经济提升发展的省市,体现中国旅游水平以及格局。 例如:云岗石窟、昔阳大寨、乔家大院等。 ●因此,分析山西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市场,研究旅游投入资产中存在的现有的还没得到解 决的问题,找准引导旅游投入资产方,并找对的正确方向,带动其他产业主要是促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 2.山西省文化旅游产品投资现状及优劣势 ● 2.1政府由投资主体转变为引导投资 ●尽管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政府对山西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投入资金有限。 政府在对山西产业机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政府加大对旅游资源及文化旅游产品的资金投入,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山西的经济增长。目前,政府引导投资旅游业,让山西不少景区对旅游景点进行开发,然后地方政府以出让经营权的方式来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帮助山西旅游资源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逐步向旅游业经济转型发展。如绵山旅游景区就是通过出让经营权的方式,个人出资自己经营,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后,吸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关于全域旅游的解读

关于全域旅游的解读 一、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 1.景区空间的转变 一是传统景区旅游旺季拥挤时段,人们偏向城市、商业文化街、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转变。二是人们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碎片化和交通便利化,旅游空间更为广阔。三是人们旅游活动内容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 2.休闲消费的需求 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和体验,因此须有创新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业来顺应需求。 3.产业升级的要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增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6.1%。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活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双重性,在第三产业升级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旅游业以“互联网+”、“旅游+ 项目带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 4.政策出台的指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提出,明确提出培育旅游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产业”的双重载体。

二、全域旅游的提出时间及示范创建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正式从国家旅游局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随之,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发布首批262家“国家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涵盖陕西3个市和10个区县,分别是:宝鸡市、汉中市、韩城市、西安市临潼区、咸阳市礼泉县、渭南市华阴市、延安市黄陵县、延安市宜川县、榆林市佳县、安康市石泉县、安康市岚皋县、商洛市商南县、商洛市柞水县。 三、全域旅游的主要内涵 (一)全域旅游定义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指引 1.产业围绕旅游转: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旅游关联产业在布局中需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产品围绕旅游造:围绕市场需求,着力构建主打旅游

全域旅游时代背景

全域旅游时代背景 (一)景区泛化的“大旅游” 景区泛化的“大旅游”产生,一方面是传统景区旺季人满为患,大大降低旅游者的舒适度,于是形成了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不去传统景区而到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行旅游休闲;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交通的便捷化,人们的旅游空间更加广阔,突破了传统景区的界限;人们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因此,空间的全景化,成为大旅游时代的一种趋势。 (二)国民休闲的“大市场” 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传统出游两个基本条件有闲时、有闲钱“两个闲”中“有闲时”将更加有保障。而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正逐渐由游览广度向体验深度转变,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创新旅游活动空间、旅游活动内容,进行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来满足休闲大市场的需求。 (三)产业升级的“大产业”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 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在产业升级的大产业发展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行全域全产业融合,发展“泛旅游产业”, 能有效地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 (四)顶层设计的“大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双重定位,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两手都要抓,只抓旅游事业,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难突出; 只抓旅游产业,如同抓工业没有考虑环境影响一样,会产生很大很深的社会负面影响。全域旅游, 强调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化融合、全民化共享,能较好地统筹旅游产业与旅游事业的协调发展。

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当时

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当时 □陈晓霞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现代金融要素的渗透,带动和促进各种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激活文化旅游产业的活力。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当时。 正视融资难题,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企业是以轻资产运行的创新型企业,多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的主要是版权、知识产权等轻质资产。对以抵押担保为融资先决条件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这本身就是个不小的障碍。产业特点和体制的约束,使文化旅游产业难以实现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不仅影响了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

进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竞争力的需要。 拓展业务功能,多方面满足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拓展融“资”功能,大力发展第三方融资。通过独立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第三方提供相关服务和信息,促进银行、社会资本与企业合作,有助于克服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 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专营机构创新业务,为发展文化旅游专业性银行积累经验;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开辟上市专业通道,为文化旅游企业开展资本运作提供舞台。在财政方面,建立新兴产业扶持机制,借助产业政策引导,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以出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为标的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担保+信贷”融资模式。 探索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为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模式,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及旅游事业单位改制,形成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与上市公司开展合作,鼓励“壳化”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和资产重组,通过增发、配股等形式从资

全域旅游语境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一)

第1部分:判断题 (共5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1、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旅游产品中的一个专项产品,泛指以了解、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 0.0 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旅游活动。(5.0分) 得分: 正确 错误 2、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 0.0 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5.0分) 得分: 正确 错误 3、民族文化旅游与其所在地域和民族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发展、居民的社会生活丝缕相连, 0.0 具有内容、功能和收益方面的综合性。(5.0分) 得分: 正确 错误 4、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5.0分) 得 0.0 分: 正确

错误 5、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5.0分) 得分:0.0 正确 错误 第2部分:单选题 (共5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0.0 1、2000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以文化为主旋律的旅游活动主题年是()。(5.0分) 得分: 中国文物古迹游 中国民俗风情游 2000年神州世纪游 中国民间艺术游 2、2015年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把旅游及相关产业分为 0.0 ()个大类。(5.0分) 得分: 11 12 13

14 0.0 3、2002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以文化为主旋律的旅游活动主题是()。(5.0分) 得分: 中国文物古迹游 中国民俗风情游 神州世纪游 中国民间艺术游 4、据2012年统计,“十一五”期间,西藏、新疆、广西等八个民族省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达()。 0.0 (5.0分) 得分: 23.68% 24.97% 25.10% 26.32% 0.0 5、1994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以文化为主旋律的旅游活动主题年是()。(5.0分) 得分: 中国文物古迹游 中国民俗风情游 2000年神州世纪游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作者:————————————————————————————————日期: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旅游管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陈凤君周毅 全域旅游的思维将引领新时期旅游规划的发展工作,同样作为2016年主要发展任务的乡村旅游也迎来了产业转型的契机。然而,尽管全域旅游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对我国乡村旅游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之后并不能从实际上得到更好的解决,因此,全域旅游思维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陈竹等,2009)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正确地指导旅游规划的战略方向。 全域旅游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厉新建等,2013)。但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结合民宿、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也会对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机遇与问题:全域乡村旅游 有学者提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朱世蓉,2015)。所谓“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是指把一定区域的各个旅游景点、各种旅游资源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统筹的理念,也是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使得各行业、各部门、各居民等共同参与

山西文化旅游分区及其发展方向

山西省旅游文化功能分区及其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省近年来重点开发利用的100 处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开发实际, 对全省旅游资源从空间分布格局上进行了系统的分区,把我省旅游资源划分为五大旅游文化区;最后针对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四条开发理念。以便确定山西省旅游文化功能分区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山西旅游文化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特色旅游资源旅游区山西 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是进行全面规划,按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来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它直接关系到这一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逐步由定性走上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路子。由于旅游资源本身类型繁多,难于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主体对象是旅游者,年龄、性别、职业、民族、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具有明显的差异,使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变的极其复杂. 本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对山西省有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省旅游资源从空间分布格局上进行了系统的分区,希望它能对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山西省旅游资源评价 山西从整体来看以黄河、太行山脉和万里长城为界,天然自成一个独特而又相对封闭的旅游地域,既有众多内涵深厚的人文资源,又有雄浑而独特的自然资源. 要想把我省这些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并作为商品卖出去,首先得认清这些资源有什么特色,因为“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只有地方色彩浓厚,个性鲜明突出,其它景点不能替代,它才真正具有旅游价值. 因而对我省旅游资源进行客观的评价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提工作。 1. 1 评价指标的选定及各要素权重的确定 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关键,本文在进行实地考察和多方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影响山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诸多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后,选定了一套评价体系(见表1) . 在此指标体系的选取过程中,对我省特色旅游资源的评价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即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附加价值. 内在价值是基于旅游资源自身角度来考虑的,包括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科学教育考察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集中度和重游率等六个方面,

文化传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pdf

一、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SWOT分析 (一)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优势 2.禹羌文化旅游资源治水有功的大禹,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其出生地一直都是历史及考古学家争论的焦点。“禹生西羌”已经得到考古界权威的确认,国家相关机构授予北川“大禹文化之乡”的称号。北川县内相关的禹迹众多,包含大禹故里、北川及禹穴沟大禹文化遗迹,建有大禹纪念馆、禹王庙,每年六月初六大禹生日,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祭拜大禹的活动。 3.地震旅游资源北川老县城完整的地震废墟遗址和唐家山堰塞湖一起构成全世界最大的现代地震遗址,大量救援遗物和遗存,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其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在全世界具有垄断性,为研究地质构造、预防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可供游人观光,纪念亡灵。 4.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羌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北川县作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文化在这里保存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羌文物在这里保存最多。打造了一个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修复严重受损的羌族文物,抢救灾区文物、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间文化数据库,编写羌族文化普及读本。实验区的主要地域为关内北川漩坪以上乡镇。 (二)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劣势 1.北川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化和内生能力北川文化资源丰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众多的特色文化资源都是一个个小的单点,没有形成方向、空间、意象等相近的网络和集群,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因此,难以产生内生力量,难以实现空间的生产力。 2.北川文化产业没有龙头和市场北川文化资源得到了专家、学者、政府、社会的认可,但是,没有最具影响力创意文化作为龙头文化来支撑、来带动,所有的文化都是静态的,活态化程度低,因此,自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没有市场,自然不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更不能将文化产业化、商品化、货币化。 (三)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机遇 “5·12”地震对北川人民是一场浩劫,但却让北川一下子成为全球人人皆知、人人关注的地方。同时地震后出现的具有全球垄断性的地震城市废墟遗址资源及堰塞湖等其他的旅游资源,也为北川打造新的地震观光市场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 二、北川羌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一)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1.发展产业链结合自身现有的民族文化,大力开发与羌族民俗文化相关的周边产业链,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周边产业共同繁荣的产业链,打造整体品牌,创造规模效益。既无形中宣扬了羌族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为北川旅游业增添了有灵魂作用的核心文化,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2.将文化创意变成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北川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北川文化和民俗特色风情为内涵,涵盖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旅游等领域。扩大和提升文化大援建,增加两家有创意实力的文化企业投资北川文化市场,并向一线城市乃至国际市场扩展辐射,建设文化北川。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1.发挥药王谷景区、九皇山景区位于九环精品旅游线上的地理区位优势及优美的自然生态、优越的气候条件,构建九环线北川段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线。 2.将新老县城及唐家山堰塞湖一线打造成为以地震大爱文化为主题的纪念、缅怀旅游线。 3.充分利用禹里——小寨子沟沿线的自然风光及禹羌文化特色,打造禹羌文化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构建古羌文化旅游走廊。 (三)加快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1.大幅度提升旅游交通水平。打造新老县城的主题景观大道。按照分段、分主题展示北川形象的要求,完成新老县城道路沿线绿化、亮化、美化和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打通青叠路,完成新县城及全县各主要道路沿线、重要节点旅游导视系统和景观小品的设计安装。 2.设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依托北川原生态的物产资源,吸纳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大爱文化等元素,结合特殊的地震题材,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尤其是重点开发地震纪念品、羌绣文化纪念品、影像印刷品;利用我县丰富的土特产品,民间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现代创意思维,开发西羌水磨漆、山核桃工艺品、古羌茶叶等独具北川特色的旅游商品,使购物旅游开发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启动“旅游提升计划”一是研究制定北川旅游产业整体包装策划方案,打造精品旅游品牌;二是推出宣传准确,有吸引力、影响力、涵盖面广、朗朗上口的旅游宣传语(如:大禹故里,中国羌城);三是拍摄制作一部高品位、有震撼力、短而精的旅游宣传广告片;四是在川内交通干线醒目位置设置大型户外旅游宣传广告牌,包括成渝路、成绵路、辽宁大道、“九黄”环线、山东大道等;五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加强网络宣传;六是坚持举办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