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改办法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改办法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改办法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改办法

为及时准确把握课程教学情况,发现并解决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问题,加强对课程教学的指导,增强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教学诊改目的

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建立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课程教学质量。通过了解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各专业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课程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师重视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诊改原则

1.现实评估与建设性、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2.以自评为主的自评与督评相结合原则。

3.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4.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5.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原则。

三、课程教学诊改内容

诊改内容分为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特色与创新5个部分(4个一级指标,1个特色与创新项目),包含课程标准、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设计管理、质量管理、成果管理、实践教学、主讲教师、教学文件、课堂讲授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师生反映12个二级指标,23个观测点,详见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

四、课程教学诊改程序和方法

1.课程小组自评。课程所在教研室整理课程建设、管理与实施等相关资料,对所评课程的课程开发、管理、实施、评价以及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总结,肯定成绩,分析差距与不足,根据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内涵及等级标准,进行逐项审查打分,填写课程教学诊改评价自评表,最后形成课程教学诊改自评汇报。

2.学院诊改组复评。在课程所在教研室自评的基础上,学院诊改组深入课程组,搜集相关信息,对所评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及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分析,对照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进行公正评价,确认评价得分,形成评价意见和建议。

3.课程教学诊改的方法。主要通过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查阅资料、随堂听课、座谈和个别访谈、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

五、课程教学诊改组织机构

组长:教学质量监控处处长

成员:相关系(部、二级学院)主任(院长)、教学副主任(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教学质量监控处人员,各教研室主任。

六、课程教学诊改结果使用

1、各教研室要把诊改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编制新的课程建设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2、评价结果作为课程建设重点推荐、课程改革成果评优和评选表彰先进教师的重要依据。

3、课程教学诊改结果适时向全院公布。

附件:

1.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

2.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内涵及等级标准

3.课程教学诊改评价自评表

Wz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三十日

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内涵及等级标准(试行)

附件3:课程教学诊改评价自评表

课程教学诊改评价自评汇总表

课程教学诊改评价分项目自评表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附件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 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

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基本原则 (一)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 (二)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方案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形成省级执行方案。学校可在省级方案基础上,补充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 (三)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以高职院校自主诊改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对学校进行抽样复核。 四、诊改与复核 (一)诊改对象与复核抽样 1.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应每3年至少完成一次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新建高职院校可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执行。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自主诊改基础上,每3年抽样复核的学校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4。 (二)基本程序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顶层设计方案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2-

高职院校诊改实施方案: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深化学院综合改革,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精神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完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制定各类规划为基础,以自主改进和持续创新为动力,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全覆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目标任务 以制定完善各类规划为基础,以目标、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为目标,建立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的工作机制,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建设智能校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突出“服务”价值取向,坚持“学生为本、规范创新”的质量理念,培育以自律、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实现各部门和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持续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学院章程、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修订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全面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工作绩效、考核激励,完善相关质量标准和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自主诊改工作。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构建起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

心得体会: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心得体会: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职院校诊改的具体任务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笔者以本校诊改试点工作为例,围绕以上三项任务介绍本校的实践探索,希望对同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有所启发。 构建“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与各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前提。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厘清职责,明晰不同层级主体责任。学校建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运行工作,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与考核诊断,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层面组织诊改运行,行政职能部门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为导向,梳理

学校各单位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纵向5个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形成机构健全、权责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二是建立目标体系,厘清链路,明确目标起点与落脚。目标是诊改的逻辑起点。学校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完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项子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经费预算;打造“学校发展目标——二级单位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组成的目标链,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出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案编制指导性文件,指导各专业编制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使得学校规划目标能够向下延伸落地。 三是建立标准体系,厘清量规,完善各个层面标准。标准是目标的支撑,是诊断的标尺。在专业与课程层面,建立逻辑相关的系列标准,由教学主管部门制定学校层面的专业设置调整、资源建设、质量诊断等标准文件,作为校内专业建设的最低标准,并据此指导各专业和课程团队编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作为开展诊改的基本依据。在教师层面,制定“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4个维度、11个等级的教师发展标准,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称分类晋升标准、人才选拔激励机制与教师发展标准融为一体,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改进提升。在学生层面,建立学生发展标准,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形成“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

高职院校诊改实施方案:滨州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docx

滨州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 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 2015〕2 号)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 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 2015〕 168 号)要求,推动学院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制度,明确学院诊改试点工作要求与安排,不断提升发展能 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分析 自建院以来,学院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两次人才培养工作评 估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推动下,巩固和提升教学中心 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增强教学保障 能力和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全面提高。在看到成绩 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这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还有待进一步 加强,质量保证尚未内化为自主、自觉行为,全面质量管理的 文化在学院文化中渗透不够、普及不够;二是学院的质量保证 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质量保证的组

织架构、目标标准、制度流程、诊改项目等要素尚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程序与方法尚未运用和实施;三是学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薄弱,校内各系统之间统一身份认证、数据标准、信息门户尚未实现,各项教育教学数据的适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围绕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利益相关方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构建包括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生教育、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等领域在内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切实发挥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主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两区一圈”建设以及滨州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实学院教育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健全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及其他子规划,完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层面的质量标准和制度体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改办法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诊改办法 为及时准确把握课程教学情况,发现并解决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问题,加强对课程教学的指导,增强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教学诊改目的 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建立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课程教学质量。通过了解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各专业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课程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师重视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诊改原则 1.现实评估与建设性、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2.以自评为主的自评与督评相结合原则。 3.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4.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5.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原则。 三、课程教学诊改内容 诊改内容分为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特色与创新5个部分(4个一级指标,1个特色与创新项目),包含课程标准、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设计管理、质量管理、成果管理、实践教学、主讲教师、教学文件、课堂讲授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师生反映12个二级指标,23个观测点,详见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 四、课程教学诊改程序和方法 1.课程小组自评。课程所在教研室整理课程建设、管理与实施等相关资料,对所评课程的课程开发、管理、实施、评价以及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总结,肯定成绩,分析差距与不足,根据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内涵及等级标准,进行逐项审查打分,填写课程教学诊改评价自评表,最后形成课程教学诊改自评汇报。 2.学院诊改组复评。在课程所在教研室自评的基础上,学院诊改组深入课程组,搜集相关信息,对所评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及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分析,对照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进行公正评价,确认评价得分,形成评价意见和建议。 3.课程教学诊改的方法。主要通过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查阅资料、随堂听课、座谈和个别访谈、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 五、课程教学诊改组织机构 组长:教学质量监控处处长 成员:相关系(部、二级学院)主任(院长)、教学副主任(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教学质量监控处人员,各教研室主任。 六、课程教学诊改结果使用

杨应崧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

杨应崧: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打造“两链”,找准诊改 的起点 《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26日11版 编者按 2015年,教育部发文在职业院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诊改”一词迅速聚集了诸多学者和院校的关注、实践和讨论。2017年,教育部再次发文全面推进诊改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工作和进度要求。从本期起,《职教周刊》将陆续推出相关理论研究和院校实务文章,以引导战线凝聚共识、纠正偏差,促进各地各校学习交流。 ■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① 立足于自己制定的目标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抑或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引起了误解,不少职业院校在制定诊改实施运行方案时,常错把“参考提示”理解为目标、任务,并以此作为起点,忙于在管理部门之间“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看似雷厉风行、得心应手,却将诊改演变成了“迎评促建”,把诊改目的异化为了“通过复核”。 诊改不同于传统评估,“主体”从他方转向了自身,“目的”从证明变为了改进。搞诊改,如果起点出了偏差,后面的工作就都会偏离预定轨道,甚至不知所终。因此,找准诊改的起点,打造“目标链”与“标准链”,至关重要。 诊改首先要制定目标和标准 目标是指个人或群体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在教学诊改工作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述。简言之,诊改中,目标决定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方向,如果连“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都模糊不清,质量便无从谈起。目标是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标准是目标的具象表现,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清晰的标准。目标是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逻辑起点,试想,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标准,如何“设计、组织、实施”,又根据什么进行诊断、改进?自然也就形不成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目标是诊改动力产生的源头。诊断就是通过现状和目标的比较来发现问题和偏差,从而产生解决问题、消除偏差的愿望,再转化为学习、创新、改进的动力。

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学习材料及参考模板: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

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 为推进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学校决定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内部诊改,为保证教学诊改工作顺利推进特制定本制度。 一、完善专业质量标准 根据专业对应的产业背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专业质量标准。 二、确定专业诊改目标 根据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比对选择标杆学校的相同专业的建设,结合本专业设质量标准,确定专业诊改目标。 三、分析专业建设现状 1.专业社会影响力。近两年的专业学生数,招生计划完成率、报到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相关度,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情况,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以及专业荣获的各类表彰等。 2.专业人才培养与资源建设。

(1)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总课时数,实践课课时比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时比例,A类、B类、C类课程课时比例。 (2)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标准数量、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率。 (3)教材建设:建设省级及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数量、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数量、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数量。 3.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总数,专任教师的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学位结构,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专任教师师资培养情况(挂职锻炼、培训进修等人员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专业团队中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人员、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比例以及教师荣获的各类表彰等。 4.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企业捐赠设备值、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生均校内实践场所使用时间。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的实习基地总数,基地接待学生数量、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年生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训时间、顶岗实习参与人数比例、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 5.专业校企合作状况。校企合作的主要企业及合作内容与方式,企业订单学生数及所占比例、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

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学习材料及参考模板:学校诊改实施计划(初6)(1)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 2016年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计划(初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家及自治区对高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并且在2015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文件。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中指出:“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育部于2015年12月30日下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的文件,对推动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重要措施,自治区也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我校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计划。 一、诊断改进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诊断改进制度的特点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在高校内部建立一套自主诊断改进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要求不断进行自我诊断检查;自主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自行推动实施;自己检查实施效果并进行评估总结的工作循环机制。使各个高校能够在这个工作机制的推动下,不断找出问题,自行改进提高。通过“诊断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评估实施效果”这种不断重复的工作循环,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诊断改进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履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立与完善诊断改进制度的具体目标 1.树立现代质量管理意识。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建立起现代质量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对提高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跟上时代发展的进步的步伐。 2.建立与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使我校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各系统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涵盖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三环节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我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3.建立常态化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以自我诊改为手段,促使我校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富有自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把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 4.提升我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通过自我诊改,强化人才培

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学习材料及参考模板:教师个人诊改报告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 教学单位名称: 一、教师个人诊断项目现状(500字左右) 教师个人诊断项目现状:(应包含如下要素) 1.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任教经历、职业资格等。 2.教师个人诊断项目现状:(应包含下表中6大诊断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等) 对“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思想体会不深、不透,还没有自觉地把家长和学生对我们满意程度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认真备课上课是必须的,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但并不能保证对每一个学生都讲清讲透每一个题目;上完课以后,课后辅导也很关键。有时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仅限于纠错,写明错因,没有再逐个学生面对面督促、检查落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年龄的增大,知识更新压力增加,工作热情有所降低,常有安于现状的表现,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良倾向。 由于对班级内部分层次教学了解不足,对于班内分层次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为复杂以致操作起来的复杂性,导致分层次教学落实不到位,没有明确哪些学生每天、每节课的具体任务以及预期效果。 日程工作中忙于备课、上课等常规教学工作,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更新,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不愿挤出时间学习。在理论学习上还不够用心,理论素养还比较薄弱,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就学一点,与本职工作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导致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对教育形势的发展不太了解,还不善于研究问题,不能够将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对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及时反思,以积累经验,进一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1

二、教师个人自我诊断 (注:学校内保建设与运行推进表中统一制定的诊断项目、诊断要素中凡涉及各部门、教学单位的应该一一实施诊断,不能缺项,但是完成时间可以中远期和短期相结合) 2

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学习材料及参考模板: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动我校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引导和促进我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在学习先进学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我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目标,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引导学校主动融入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三全”原则。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程诊改,让诊改工作成为一种常态,常做常新。全校师生人人参与诊改工作,诊改点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调研、制定方案、实施诊改、总结规律、建章立制,全程不间断,在首轮三年循环之后,按照年度为单位循环,持续推进,有效改进,逐步提升,逐步完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最终达成目标更新。

2.自主原则。学校、教职工、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也是教学工作诊改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要唤醒主体意识,明确教学工作诊改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教职工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成长的基础。在教学工作诊改行动中,要以问题为导向,自主查找补齐短板。同时,也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3.质量至上原则。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核心是质量,对象是“三个基本”。“基本办学方向”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基本办学条件”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基础,“基本管理规范”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增强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提升,培育现代质量文化,是教学工作诊改的最终落脚点。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基于学校目前基础,我校力争通过实施教学工作诊改,建立并有效运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系统,完善学校自主诊改的人才质量培养评价机制,保证办学方向准确、办学条件完善、学校治理规范高效,逐步跻身综合实力省内一流、市内前列的品牌校,全面持续推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具体目标 (1)建好一支求真务实的自主诊改工作队伍。 为顺利开展教学诊改工作,建设好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者队伍是重要保证。要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数据平台准则和技术的专业人员,带动全员参与教学诊改基础性工作,便于客观、公正、及

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学习材料及参考模板:诊改-专业建设方案模板(院部)

编码:(编码统一编制) 专业建设方案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务处制 二〇年月

一、基本信息 二、建设基础(一)专业对接产业

此处表述应明确专业对接的产业,服务的行业以及就业的岗位群。 如: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对接的产业包括第二产业制造业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检验检测认证业。服务的行业包括检验检测认证、化工、医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专业对接的岗位是制造与企业中的品质检验岗、中控岗、质量保证岗、质量控制岗、实验室管理岗及分析仪器销售与售后岗,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采样岗、前处理岗、测试岗、报告岗。 (二)专业培养目标 与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三)专业现状 1.专业现状数据表 表3 专业现状数据表 1.招生就业情况2015—2016学年2016—2017学年2017—2018学年 新生报到人数(人) 新生报到率(%) 毕业生数(人) 就业率(%) 就业对口率(%) 毕业半年后平均 月收入(元) 2.在校生情在校生总数 高招生源 (含“3+2”) 中职生源 (含“3+2”) 注册入学 人数(人) 是否有协同余人培养项目 (包括订单班、现代学徒制) □是□否人数(人) 3.专业教师情专业教师双师比例(%) 硕士及以上 比例(%) 高级职称 比例(%) 专业教师数/课时/ 企业兼职授课 教师数/课时 / 二级学院内兼专业课教师数/课时/ 校内兼专业课 教师数/课时 / 校外兼专业课教师数/ 课时

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31日11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职院校诊改的具体任务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笔者以本校诊改试点工作为例,围绕以上三项任务介绍本校的实践探索,希望对同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有所启发。 构建“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与各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前提。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厘清职责,明晰不同层级主体责任。学校建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运行工作,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与考核诊断,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层面组织诊改运行,行政职能部门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为导向,梳理学校各单位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纵向5个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形成机构健全、权责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二是建立目标体系,厘清链路,明确目标起点与落脚。目标是诊改的逻辑起点。学校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完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项子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经费预算;打造“学校发展目标——二级单位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组成的目标链,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出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案编制指导性文件,指导各专业编制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使得学校规划目标能够向下延伸落地。 三是建立标准体系,厘清量规,完善各个层面标准。标准是目标的支撑,是诊断的标尺。在专业与课程层面,建立逻辑相关的系列标准,由教学主管部门制定学校层面的专业设置调整、资源建设、质量诊断等标准文件,作为校内专业建设的最低标准,并据此指导各专业和课程团队编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作为开展诊改的基本依据。在教师层面,制定“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