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贯穿疾病全程,该药物在PD晚期可诱发运动并发症,增加疾病的致残性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PD治疗的重点与难点。PD运动并发症是指随着疾病进展和药物治疗而出现的临床异常表现,主要类型包括运动波动和异动症。

中西医在PD运动并发症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为了提高PD诊疗水平,充分发挥中西医诊疗PD运动并发症的优势,更好地指导我国PD的临床实践,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系统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筹)组织国内中西医领域从事PD和脑病研究的专家,在以往中国PD治疗指南基础上,综合近年来PD运动并发症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常用疗法,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疗效、风险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形成此专家共识。此共识仅为学术性指导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和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1.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我国PD患者运动并发症中“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5%和10.3%。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目前研究现状,可将其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药物使用的起始时间、种类和方式等,后者包括年龄、性别和临床亚型等。

2.临床分型

2.1 运动波动

运动波动指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药物的长期治疗,患者对药物产生波动性反应,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给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剂末”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开-关”现象和“冻结”步态4型。

2.1.1 “剂末”现象

这是PD治疗中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运动并发症,指患者对一剂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在服用下一剂药物之前会减弱(通常少于4h),并出现相应的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震颤、僵硬以及起坐困难等)或非运动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抑郁、焦虑、静坐不能以及重复刻板动作等)。再次给药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有时仅持续1-2h)。“剂末”现象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相关,可以预测。

2.1.2 “开”期延迟或无“开”期

指一些中晚期PD患者服用原剂量的多巴胺能药物时,出现症状改善启动时间延迟或无症状改善的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无关,而与药物吸收情况有关,较难预测。

2.1.3 “开-关”现象

指患者对药物产生不可预测的“开”或“关”反应,表现为在下一次服药之前,会毫无征兆地突发运动功能“关”的症状,患者在“关”时处于严重运动不能,而在“开”时常伴异动。“开-关”现象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无关,不可预测。

2.1.4 “冻结”步态

指患者在起步、转弯以及接近目标/即将到达目的地时突然出现某些异常的下肢运动阻滞动作。根据发病与服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开期”冻结和“关期”冻结。根据对药物的反应,可分为多巴胺反应性冻结、多巴胺抵抗性冻结和多巴胺诱导性冻结。

2.2 异动症

异动症指PD患者出现舞蹈样、投掷样和肌张力障碍等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多起始于症状严重侧下肢远端,并逐渐影响四肢和躯干。依据其临床表现以及与药物浓度(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的关系,可分为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和双相性异动3型。

2.2.1 剂峰异动

最常见,指在药物浓度达到高峰时,出现头颈部(头部来回摇摆)、躯干和四肢舞蹈样、投掷样以及肌张力障碍等不自主动作,偶可累及呼吸肌。其临床表现模式为帕金森症状-症状改善-异动-症状改善-帕金森症状(Parkinsonism-improvement-dyskinesia-improvement- Parkinsonism,I-D-I),异动症状多于服药30min后出现,持续约1-3h。

2.2.2 “关期”肌张力障碍

指在药物浓度降至低谷时出现受累严重一侧肢体足趾伸展或屈曲,跖屈曲内收变形,伴明显肌痉挛性疼痛,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发生。

2.2.3 双相性异动

指在药物浓度尚未达到高峰以及药物浓度尚未降至低谷时,出现以下肢(下半身)舞蹈样或徐动样为主的不自主运动,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奇异步态,继之发展为“关期”肌张力障碍伴足趾疼痛,其临床表现模式为帕金

森症状-异动症状-改善-异动症状-帕金森症状

(Parkinsonism-dyskinesia-improvement-dyskinesia-Parkinsonism ,D-I-D)的双相特征。异动症状多在服药15min后出现,持续15min 左右。

3.西医临床治疗策略

PD运动并发症的西医治疗应遵循“预防为主,诊治并重”原则,治疗中应兼顾改善运动症状和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推荐“一保、双控”治疗理念。“一保”是指在PD全程治疗中始终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双控”是指在全程治疗中双重监控运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用药方案。对运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临床选择药物及剂量均应谨慎,药物选择倾向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或小剂量左旋多巴;对运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的患者,临床用药应足量,建议选择左旋多巴及其他多巴胺能药物,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已发生运动并发症的患者,西医治疗应在遵循《2014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图1)。各分型治疗推荐意见如下阐述。

3.1 运动波动

3.1.1 “剂末”现象

(1)添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如恩他卡朋及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恩他卡朋(LCE)。

(2)调整左旋多巴的给药间隔:缩短左旋多巴给药间隔,应在前一剂作用消失之前给予下一剂药物,同时药物的每日总剂量需要酌情增加。

(3)添加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逐渐增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剂量至达到满意疗效且不出现副作用为止,如吡贝地尔、普拉克索、罗替戈汀、罗匹尼罗等。

(4)添加MAO-B抑制剂:雷沙吉兰可以延长“开”期,缩短“关”期,减少运动波动。司来吉兰缺乏循证证据,但临床治疗“剂末”现象有效。

(5)改用左旋多巴控释剂:左旋多巴控释剂在出现“剂末”现象早期使用作用明显,但其生物利用度低,需增加药物剂量20%-30%。

(6)可加用金刚烷胺或苯海索。

(7)经药物调整,治疗效果仍不满意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苍白球内侧核(GPi)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和丘脑底核(STN)DBS均有效。此外,单侧苍白球损毁术对“剂末”现象亦有疗效。

3.1.2 “开期”延迟或无“开期”

(1)首先判断是否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口服铁剂、含铝/镁的抗酸剂、维生素B6和降脂药物均会降低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进而降低疗效。

(2)停用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

(3)缓解便秘,如采用高纤维饮食及服用乳果糖等泻药。

(4)减少饮食中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可尝试饭前1h或饭后2h 服用左旋多巴制剂。

(5)促进胃肠道蠕动,多潘立酮可促进胃排空,但应注意多潘立酮的不良反应。

(6)加快左旋多巴吸收,可将左旋多巴制剂溶于维生素C溶液或碳酸饮料中服用,也可嚼碎后吞服。

3.1.3 “开-关”现象

(1)添加COMT抑制剂:滴定添加COMT抑制剂,避免导致异动症。

(2)添加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吡贝地尔、普拉克索、罗替戈汀、罗匹尼罗。

(3)调整蛋白质摄入:通常于晚餐时摄入大部分的日常所需蛋白质。

(4)外科手术。

3.1.4 “冻结”步态

(1)“关期”冻结:增加左旋多巴或其他多巴胺能药物剂量。

(2)“开期”冻结:可尝试减少左旋多巴剂量,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此外,腓肠肌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可能会有帮助。

(3)使用感觉、视觉辅助设备:视觉提示或听觉刺激均可帮助患者起步。

(4)抗焦虑治疗:由于焦虑会使“冻结”步态加重,治疗焦虑可能会有帮助。

3.2 异动症

3.2.1 剂峰异动

(1)减少多巴胺能药物剂量:为避免运动波动发生,可依次减少抗胆碱能药物、MAO-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以及左旋多巴剂量。

(2)调整左旋多巴缓释剂为左旋多巴的普通剂型,尤其是异动症状出现在下午或傍晚者。

(3)添加金刚烷胺。

(4)添加氯氮平,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血常规。

(5)调整左旋多巴服药次数:若左旋多巴的剂量较大,可在总剂量不变的基础上,改用小剂量的左旋多巴多次给药,避免出现运动波动。

(6)外科手术:GPi-DBS和STN-DBS对剂峰异动均有效,GPi-DBS 疗效可能更佳。此外,单侧苍白球损毁术有效。

3.2.2 “关期”肌张力障碍

(1)睡前服用左旋多巴控释剂,长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2)晨起时服用或嚼碎左旋多巴药物,嚼碎服用后一般10-20min 起效。

(3)添加巴氯芬。

(4)痉挛肌肉局部注射肉毒毒素。

3.2.3 双相异动

(1)增加左旋多巴剂量,缩短给药时间间隔。此方法仅在短期内有效,同时可能诱发剂峰异动。

(2)添加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3)DBS手术:对于双相异动患者,STN和GPi为有效治疗靶点。

4.中医临床治疗策略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运动波动的治疗主要针对PD“风、火、痰(瘀)、虚”的病机,调整PD本身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平衡。异动症的治疗应该标本兼治,即以PD为基本,加强平肝潜阳熄风治疗,同时给以解毒祛邪之品。其中,对于剂峰异动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强熄风止颤;对于“关期”肌张力障碍,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强搜风剔络、熄风止痉(图1)。迄今,PD运动并发症的中医治疗仍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故其中医治疗均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推荐策略以中医经典方剂为参照。

4.1 中药辨证施治

4.1.1 肝肾阴虚

(1)主症:震颤剧烈、强直、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头晕目眩,耳鸣,夜尿频多、尿失禁,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盗汗,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红,舌苔少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或沉细。

(3)推荐治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4)基本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白芍、地黄、麦冬、龟板、牡蛎、鳖甲、阿胶、五味子等。

(5)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合镇肝熄风汤并酌加天麻、钩藤、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加强平肝熄风、解毒通络;“关期”肌张力障碍:合芍药甘草汤配以全蝎、蜈蚣、僵蚕、蝉蜕、蚤休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

4.1.2 气血亏虚

(1)主症:震颤较剧、强直、动作迟缓,或有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动后气促,心悸健忘,头晕,纳呆,便秘,失眠多梦,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

(3)推荐治法:益气扶正,养血熄风。

(4)基本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止颤汤或天芪平颤方: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五味子、桂心、钩藤、制首乌等。

(5)对症加减:剂峰异动:酌加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以通络解毒;“关期”肌张力障碍:合芍药甘草汤配以全蝎、蜈蚣、僵蚕、蝉蜕、鸡血藤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

4.1.3 痰瘀动风

(1)主症:强直明显、震颤、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面色晦黯,表情呆板,头晕眼花,皮脂外溢,夜寐不安,舌质紫黯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厚腻,脉弦滑。

(3)推荐治法:化瘀散结,祛痰熄风。

(4)基本方药:摧肝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胆星、钩藤、黄连、僵蚕、天麻、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赤芍、甘草、柴胡等。

(5)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合天麻钩藤饮加全蝎、蜈蚣、黄芩、野菊花、丹皮等通络解毒;关期肌张力障碍:合五虎追风散(蝉蜕、天南星、天麻、全蝎、僵蚕)配以蜈蚣、地龙、豨签草、伸筋草等熄风止痉、解毒通络。

4.1.4 阳虚风动

(1)主症:震颤、强直、动作迟缓;或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

(2)次症:面色苍白,表情呆板,头晕眼花,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3)推荐治法:温肾养肝,熄风止痉。

(4)基本方药:右归丸合温肾养肝方加减:熟地黄、制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肉苁蓉、益智仁、钩藤、白芍、乌药。

(5)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加全蝎、蜈蚣等通络解毒;“关期”肌张力障碍: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蜕、桂枝、鸡血藤、葛根等温经止痛、解毒通络。

4.2 针灸治疗

4.2.1 基本治疗

(1)治法: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熄风止痉,宁神定颤为主,针灸并用。

(2)基本穴位:百会、四神聪、本神、合谷、风池、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焦氏头针疗法可取舞蹈震颤区、运动区、足运感区等;国标头皮穴疗法可取顶中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枕下旁线等。动留针30min左右。

(3)辨证选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加肝俞、肾俞、太溪,用补法;痰浊动风加丰隆、膻中、中脘、阴陵泉,用平补平泻法。

(4)对症加减:剂峰异动:加用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配合百会穴,加强镇静安神、健脑益智的功效;根据症状出现部位,可选用上肢的阳池、阳溪、曲池、尺泽;下肢的中封、太溪、阴陵泉、委中等。关期肌张力障碍:在PD常规治疗基础上,以取上下肢阴经穴为主(靳三针中的挛三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

4.2.2 其他疗法

可应用电针疗法、温针灸、耳针。(1)电针疗法可用于头针和体针,选取疏密波强刺激20-30min。

(2)运用灸法时,应灸至患者感到艾灸热力达到颅内或穴位深层。

(3)耳针可取皮质下、神门、枕、颈、肘、腕、指、膝等穴,采用毫针刺法或药丸压贴。

5.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中西医结合治疗PD运动并发症的策略主要是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及治疗的时机(图1)。

5.1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PD运动并发症主要源于疾病慢性进展及西医药物治疗,故现已对西医治疗PD诱发运动并发症的相关机制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目前西医对于运动并发症的治疗优势体现在临床分型及循证证据较为充分明确,但缺乏对疾病整体治疗的理念。而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正是对西医治疗不足的有效补充。中医防治PD运动并发症的优势,一方面突出了疾病治疗的整体理念,秉承“治病求本”的特点,以恢复患者“阴平阳秘”的状态为目标,增强患者自身对于运动并发症的抵抗能力,从而避免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发挥中药对西药“增效减毒”的作用,通过增强西药疗效,减少西药用量,从而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通过“辨识兼顾,防治并举”的优势互补达到对PD运动并发症的有效防治,进而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机

中西医结合治疗PD运动并发症的启动时机应贯穿疾病全程。PD患者应尽早启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中医药对运动并发症的预防作用。而

对于已发生运动并发症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加强西药对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同时对运动并发症中的非运动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抑郁、焦虑、静坐不能以及重复刻板动作等)改善更加显著。

5.3 中西医结合协作管理

PD治疗的中西医结合协作管理需要西医和中医专科医生共同完成,在明确中医和西医治疗策略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型以及中药和西药的药效特点,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PD的具体方案,继而定期评估临床疗效,相应增减药物种类、剂量及疗程。

总之,目前尚无能够逆转或者阻遏PD运动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PD运动并发症的临床诊治应立足国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彰显中西医结合优势,重视患者个体化、精准化诊疗方案。在“辨识兼顾,防治并举”的中西医结合理念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应发挥中西结合治疗的优势,把握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时机,掌握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不断提高PD运动并发症的临床诊治水平。

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_欧阳亮

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 欧阳亮, 张岚, 刘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帕金森病 (P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过去几十年中, 对PD的发病机制的探索已有了较大的进步,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都会导致PD的发生, 然而它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未知。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过程或许与PD密切相关, 在许多PD患者和动物模型中都观察到了异常的自噬水平。此外, 一些PD相关蛋白, 如α-synuclein、Parkin和PINK1等都被发现参与自噬的调控, 被认为与PD的发病机制相关。本文综述了几种重要PD相关蛋白在自噬途径中的作用, 同时概述了通过调节自噬过程来治疗PD的潜在策略。 关键词: 自噬;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线粒体自噬; 帕金森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6) 01-0009-09 Autophagy pathways and key drug targets in Parkinson’s disease OUYANG Liang, ZHANG Lan, LIU B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therap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Biotherap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a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aging. Grea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over the past decades. It seems that both genetic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PD, while the precise pathogenesis still remains unknown. Recently, increasing evidence has suggested that autophagy dysregu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PD. Dysregula-tion of the autophagic pathways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brains of PD patients or in animal models of PD, and a number of PD-associated proteins, such as α-synuclein, Parkin and PINK1, were found to involve in autophagy, suggesting a link between autophagy and pathogenesis of PD.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d the role of PD-associated proteins in autophagy pathways. In addition, we described the efficacy of autophagy-modulating compounds in PD models and discussed promising strategies for PD therapy. Key words: autophagy; Parkinson’s disease; α-synuclein; mitophagy; Parkinson’s disease therapy 1 帕金森病概述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是居于阿兹海默病后的第2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在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死亡, 黑质纹状体通路退化[1]。此外, 受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胞浆内存在着路易小体 (Lewy body, LB), 收稿日期: 2015-08-11; 修回日期: 2015-10-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81473091, 81260628).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28-85503817, E-mail: liubo2400@https://www.360docs.net/doc/5814874674.html, DOI: 10.16438/j.0513-4870.2015-0706 其内主要包含异常的或者聚集体形式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2]。脑内产生多巴胺的细胞逐渐丧失了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使患者控制肌肉的能力受限。在临床上, PD具有一些核心运动症状, 统称为震颤性麻痹, 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此外, 临床描述的PD还包括几种非运动性症状, 如执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睡眠障碍、行为和精神方面的改变以及嗅觉障碍等[2?4]。据2013年美国国立PD基金会统计, 全世界有400万~600万名PD患者, 在工业化国家中流

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波动和异动症

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波动和异动症 引言—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5年的患者中有多达50%的患者出现运动症状波动(motor fluctuations, MF)和异动症[]。这些症状在起病早的(例如,起病年龄小于50岁)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中尤其常见;并且这些症状仅见于服用左旋多巴的患者,服用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不会产生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参见) 在左旋多巴治疗的早期阶段患者通常对药物反应良好。然而,随着疾病进展,左旋多巴的效果在每剂用药后约4小时开始减退,导致患者预知需要下次剂量用药。该现象可能由一个观察结果来解释,即在病程早期多巴胺神经末梢还能够储存和释放多巴胺,随着疾病进一步进展和多巴胺神经末梢变性增加,基底神经节中的多巴胺浓度更加依赖于血浆左旋多巴水平。由于左旋多巴的半衰期为90分钟,同时肠道对左旋多巴的吸收常常无法预测,造成左旋多巴血浆水平可能出现不规律的波动。 MF为“开”期与“关”期间的变动。“开”期患者对药物反应良好;“关”期患者则又出现基础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 异动症表现为异常的不自主运动,一般表现为舞蹈样动作或肌张力障碍性症状,更严重时可能表现为投掷样或肌阵挛性动作。异动症通常在患者“开”期时出现,可能偶尔以痛性肌张力障碍的形式出现在患者的“关”期,尤其在晨醒时,此时由于整夜没有服药,服药间隔时间过长,造成戒断反应,出现了足肌张力障碍性内旋(通常在帕金森病症状较重的一侧)。 本专题将讨论晚期PD患者出现MF的药物治疗。PD的一般治疗方法将单独讨论。(参见) 手术是晚期PD患者的另一种治疗选择,因为对有晚期典型的PD伴MF的特定患者,当药物治疗无法进一步改善症状时,对丘脑底核或苍白球的双侧深部脑刺激似乎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晚期PD患者的手术治疗将在别处讨论。(参见) 疗效减退现象—晚期PD患者在服用一剂左旋多巴后不到4小时就开始感觉到疗效减退或剂末效应。 改变左旋多巴给药—如果患者用药剂量相对较小且没有副作用,最初可通过增加左旋多巴的剂量来治疗患者的疗效减退[]。然而,加大药物剂量常会加重副作用,却不会有效地增加药物剂量的持续作用时间。通常来说,缩短用药间隔同时每次服用较低剂量的药物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然而常常很难精确地逐渐调整药物剂量;并且一些患者开始出现“全或无”反应,因此每次服用的较低剂量导致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反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在疾病晚期,药物反应所需的阈值高于疾病早期。 当采用片剂难以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则偶尔会给予患者液体息宁()。然而,这种方法通常不实用,因为息宁不溶于水,而且目前没有商品化的液体息宁制剂可供使用。现已有液体息宁每日供应的制备说明,但这种方法最好留给专业人士使用[]。 如果可获得左旋多巴-凝胶输注液,可通过经皮胃空肠造瘘置管泵给予该药物来取代口服左旋多巴-卡比多巴,以缩短“关”期。一项为期12周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为该做法提供了支持,该试验纳入了71例晚期PD患者[]。结果发现,与间断给予口服左旋多巴-卡比多巴速释剂相比,持续输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凝胶引起了运动症状“关”期平均时间vs 小时)以及无令人困扰异动症的“开”期平均时间vs 小时)改善显著更多。该方法的缺点包括需要手术经皮置管以及该置管的相关不良事件。 左旋多巴持续释放(sustained-release, SR)剂型(如息宁控释片)可能有助于疗效减退现象的早期阶段,并且可能使左旋多巴的效力持续时间在一整天中额外增加多达90分钟[]。但是,以上结论的证据并不一致[],美国神经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AN)在2006年发布的实践参数总结到:与速释剂型相比,SR剂型并没有减少“关”期时间[]。此外,息宁控释片的吸收不如息宁速释片好;因此,可能需要增加大约30%的个体剂量以达到相同的临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治疗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导致锥体外系的一系列症状,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体位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外伤和强烈的精神刺激为常见的诱发因素。此病好发于50~60岁之间的老龄人,男性多于女性,少年发病少见。大多缓慢发病,渐渐发展。病程可逾数年甚至数十年。 1阴虚动风 滋阴熄风。大定风珠加减。干地黄15g,白芍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甘草6g,麻仁10g,生龟板20g,生牡蛎30g(先煎),生鳖甲10g,阿胶15g(烊化),鸡子黄1枚。 方中以阿胶、鸡子黄滋养阴液熄内风,生白芍、干地黄、麦冬以滋阴柔肝,壮水涵木;生龟板、鳖甲滋阴潜阳,牡蛎平肝潜阳,麻仁生养阴润燥,五味子味酸收敛真阴,与炙甘草相配,又酸甘化阴。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可加黄柏、丹皮以清热降火;若震颤重者可加钩藤、天麻、僵蚕、全蝎平肝熄风;兼有血滞者加桃仁、红花、赤芍、地龙祛瘀通络。 2血虚动风 养血熄风。四物汤合止痉散加减。川芎15g,丹参15g,当归20g,熟地黄15g,白芍20g,阿胶15g(烊化),全蝎10g,蜈蚣2条。 方中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白芍养血柔肝,川

芎、丹参活血养血;全蝎、蜈蚣熄风通络。震颤甚者,可酌加白僵蚕、天麻,以平肝熄风;失眠者加生龙齿、炒枣仁,远志以养血安神;大便干结者可加肉苁蓉,当归、首乌,以养血润肠通便;如舌边见瘀斑者,可酌加赤芍,红花以活血化瘀。 3肝阳化风 平肝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石决明30g,钩藤15g,杜仲20g,天麻15g,川牛膝20g,栀子15g,夜交藤20g,朱茯神15g,僵蚕10g,全蝎10g,竹沥15g,胆南星10g。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平肝潜阳,以加强熄风之效;僵蚕、全蝎、胆南星熄风止痉;川牛膝引血下行;栀子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杜仲补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竹沥清热化痰。若阴虚症状明显可加用女贞子、黑芝麻、枸杞子补肝肾;若震颤较重加用生牡蛎、磁石以重镇潜阳。 4脾虚动风 益气(补血)熄风。醒脾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甘草6g,天麻15g,全蝎6g,僵蚕10g,胆星10g,木香6g,薏苡仁20g。 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半夏燥湿化痰,天麻、胆南星、钩藤、僵蚕、全蝎熄风通络,木香行气,甘草调和诸药。 若血虚者加当归、白芍、熟地、川芎以养血和营;若兼有血瘀者,可加红花、桃仁、鸡血藤以活血通络;若痰多,胸闷,恶心呕恶,纳

最新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如何防治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 如何防治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如何防治?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2013-10-18分享 帕金森病是以运动障碍为表现的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一经明确诊断即需接受长期治疗。在帕金森病治疗的40余年历史中,左旋多巴一直被公认为是改善患者运动症状最为有效的药物,所有帕金森病患者或早或晚都需要接受左旋多巴治疗。不容忽视的是,在应用左旋多巴治疗的5~10年间,有70%~80%患者会出现运动并发症 (症状波动和异动症),以年轻患者更易出现。运动并发症不仅严重损害患者运动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同时亦是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例数众多,随着病程的进展,这些患者终将面对运动并发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重视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降低其危害,提高病程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帕金森病临床治疗的艰巨任务和长期工程。 帕金森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症状特点不断演变、进展,不同阶段治疗策略的制定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体现在:病程早期,运动并发症尚未出现时,治疗目标应兼顾改善运动症状和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病程进展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因运动并发症而严重受损,治疗目标应侧重改善运动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早期预防、临床症状、治疗策略、药物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病程早期:合理用药、降低运动并发症发生风险 病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表现突出,拟多巴胺类(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及非拟多巴胺类药物均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在此阶段,药

物选择应充分考虑降低运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重在预防。目前,左旋多巴是运动并发症明确的危险因素。帕金森病早期和晚期左旋多巴治疗研究(ELLED0PA)发现,每日接受的左旋多巴剂量越大,发生运动并发症的比例越高。我们的研究小组曾对拟多巴胺类药物与运动并发症的关系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左旋多巴初始剂量、每千克体质量左旋多巴剂量、左旋多巴累积剂量与左旋多巴累积等效剂量均是诱发运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旋多巴初始治疗时间与运动并发症无关,多巴胺受体激动药的应用可以推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近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就所有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其分析结果表明,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普拉克索、卡麦角林、罗匹尼罗)和单胺氧化酶(MA0)抑制药(雷沙吉兰)可以有效推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病程早期建议单独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症状改善欠佳者或社会工作要求较高者可联合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刻意延缓左旋多巴的使用对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并无显著意义。近年来,我们的研究小组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为期3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发现发病年龄早,病程中出现吞咽困难、跌倒和抑郁症状及左旋多巴剂 量>600mg/d是运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运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亦随之升高。由此可见,运动并发症存在着高危人群(发病年龄早,病程中伴随吞咽困难、跌倒及抑郁症状,左旋多巴剂量>600 mg/d等,对于高危险人群,选用的药物种类和左旋多巴剂量需慎重。合理选择药物及其配伍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后续病程进展期治疗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的药物治疗基础。

帕金森病例七则

帕金森病例七则 帕金森病例一:小写症 年龄:50 性别:男 症状:一年前出现右手静止性震颤,小写症,轻度右肩疼痛和步态缓慢。查体显示典型的静止性震颤和右侧半身运动迟缓,诊断为帕金森病,H-Y 分期为1期。 策略:考虑是否药物治疗,这样的患者通常在早期就需要药物控制,而年龄较小的患者尽量避免应用左旋多巴制剂,首选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 帕金森病例二:抑郁

年龄:30 性别:女 策略:6个月的帕金森病表现同时伴有抑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夜间双足痉挛导致无法入睡,右侧半身的震颤和运动迟缓,睡眠四十五分钟后上述症状消失。 策略:许多帕金森病患者有足部肌张力障碍,睡眠后帕金森病症状能显著改善。有些患者容易发生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因此这些患者应尽可能推迟服用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才是合理的药物,普拉克索对于伴有抑郁症的帕金森病患者效果较好。 帕金森病例三:缺乏平衡

年龄:75 性别:男 症状:病史3年,步态缓慢伴不稳感。查体牵拉试验后缺乏恢复平衡的能力,H-Y分期为3期。 策略:防止帕金森病患者跌倒十分必要,因为老年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病死率和障碍功能都很严重。对于70岁以上患者应选择左旋多巴制剂而不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量。左旋多巴类药物比受体激动剂对姿势不稳的疗效更好。老年患者服用左旋多巴比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出现幻觉、困倦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几率要低。70岁以上患者比年轻患者发生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的可能性小。对于本例患者可以服用复方多巴,常用剂量为左旋多巴达到600-700毫克/天。对于有姿势不稳容易跌倒的患者可增加左旋多巴剂量直到姿势不稳得到改善或者出现不良反应。

帕金森病中西医诊断标准

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 病名诊断 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相当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 1)主症: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兼症;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挺,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 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2.西医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2006年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 1.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2.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1)肌肉僵直;(2)静止性震颤4一6 Hz;(3)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二)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 1.单侧起病; 2.静止性震颤; 3.逐渐进展; 4.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 5.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一100%)

6.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 7.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 8.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三)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 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1.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 2.反复的脑损伤史; 3.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 4.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 5.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 6. 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 7.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 8.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 9.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 10.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 1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诊断:首先是症状诊断(运动或非运动),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症(Parkinso nism)及其可能的原因,然后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病及其严重度。

帕金森病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帕金森病的常见并发症 1、机体损伤:当帕金森病情迁延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后,患者很容易因跌跤而发生骨折等损伤,尤其是冬天结冰、雨天湿滑的路面,以及厕所、浴室潮湿光滑的地板,对动作迟钝、步履不稳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是极为危险的场所,要格外小心。一旦发生肢体损伤,无异于雪上加霜。 2、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性并发症常发生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肢体震颤、僵直,以及缺乏面部表情而呈现的面具脸,加上说话含混不清、语调单一、流口水等行为,使患者常感自卑,害怕参加社会活动,不愿去公共场所而疏于人际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发生心理障碍性病症。 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现的一类并发症,主要表现有4个,即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与患者的吞咽困难、饮食减少、液体补充不足密切相关;食管扩张,放射检查可发现胃部及食管返流,患者常伴有胸骨后的烧灼感,主要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良引发;胃排空延迟,以餐后饱胀、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小肠运动功能不良,放射检查提示小肠有扩张趋势。 癫痫病常见的并发症 1、癫痫最常见的并发症: 呼吸道感染、呼吸性酸中毒、不同程度的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还可能伴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脑中风、精神抑郁痫等症。 2、外伤性癫痫的并发症: (1)可并发穿透性颅脑损伤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脑挫伤颅骨骨折等疾病。(2)晚期的外伤性癫痫常伴有加重的趋势,可由局部性发作而演变为全身性发作,严重有记忆力减退,人格障碍智力低下等表现。 3、幼儿癫痫的并发症: (1)情感障碍:表现为不愉快的状态,带有自卑感或伴有抑郁。 (2)识别障碍: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的包括梦样状态,时间感知的歪曲,不真实感,分离状态。 (3)语言障碍:可产生部分失语或重复语言多。 (4)记忆障碍:对熟悉事物产生没有体验过的感觉,或对过去经受过的事物的不能快速回忆。 (5)幻觉:在没有任何外界变化的情况下可产生视、听、味、空间感及物体成像等方面的变化和错觉。 (6)错觉:表现在与物体的真实大小、距离、外型产生差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抗帕金森病药(精选试题)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抗帕金森病药 1、下列属于中枢性抗胆碱药的是() A.山莨菪碱 B.后马托品 C.阿托品 D.苯海索 E.以上都不是 2、苯海索不宜用于() A.不能耐受左旋多巴 B.重症患者 C.轻症患者 D.禁用左旋多巴者 E.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3、男,50岁,患帕金森病用L-dopa治疗,最终每日用到4g,两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为加强营养自行服用多种维生素,其中有VitB6每天50mg,两天后病情明显加重,最可能的原因是() A.VitB6加速L-dopa的外周代谢 B.VitB6加速L-dopa从肾脏排出 C.VitB6化学上与L-dopa拮抗

D.VitB6生理上与L-dopa拮抗 E.VitB6减少L-dopa中枢脱羧 4、肌肉僵硬,运动不自由,继而手颤,宜选用() A.吲哚美辛 B.氯丙嗪 C.米帕明 D.左旋多巴 E.安坦 5、苯海索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是() A.阻断中枢胆碱受体,减弱黑质-纹状体通路中乙酰胆碱的作用 B.阻断多巴胺受体,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多巴胺的作用 C.兴奋多巴胺受体,增强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多巴胺的作用 D.兴奋中枢的胆碱受体,增强黑质-纹状体通路中乙酰胆碱的作用 E.抑制5-羟色胺在脑中的生成和作用 6、下列关于苯海索的作用,错误的是()。 A.阻断胆碱受体 B.抗震颤效果好 C.外周抗胆碱作用弱 D.在脑内生成DA

E.用于氯丙嗪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7、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特点是()。 A.1~2周起效 B.对重症帕金森病疗效好 C.对肌肉强直效果好 D.对震颤疗效好 E.用于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 8、卡比多巴的作用是()。 A.在脑内多巴胺脱羧酶的作用下生成DA B.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D2受体 C.抑制NA再摄取 D.阻断M受体 E.抑制多巴脱羧酶

帕金森病晚期并发症(优.选)

帕金森病晚期并发症 文章目录*一、帕金森病晚期并发症*二、帕金森病并发症的防治*三、帕金森病的饮食注意 帕金森病晚期并发症1、帕金森病晚期并发症之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性并发症常发生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肢体震颤、僵直,以及缺乏面部表情而呈现的面具脸,加上说话含混不清、语调单一、流口水等行为,使患者常感自卑,害怕参加社会活动,不愿去公共场所而疏于人际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发生心理障碍性病症。 3、帕金森病晚期并发症之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现的一类并发症,主要表现有4个,即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与患者的吞咽困难、饮食减少、液体补充不足密切相关;食管扩张,放射检查可发现胃部及食管返流,患者常伴有胸骨后的烧灼感,主要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良引发;胃排空延迟,以餐后饱胀、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小肠运动功能不良,放射检查提示小肠有扩张趋势。 4、帕金森病晚期并发症之感染 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都会使本病症状加重。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冒经常发生,也容易罹患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晚期卧床的病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能独立起坐,甚

则不能自行翻身,兼之营养不良,皮肤受压,常致褥疮。 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心功能衰竭是晚期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最终可以导致死亡。尿频也常成为帕金森病人求医的原因,尤其夜间尿频给病人带来不少麻烦。 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可导致排尿困难。女性病人因护理不周,尿便浸渍等,可造成泌尿系统反复感染直至肾功能损害。感染、败血症是导致本病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帕金森病并发症的防治运动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运动并发症,包括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症状波动(motor fluctuation)包括疗效减退(wearing-off)和“开-关”现象(on-off phenomenon)。疗效减退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患者此时的典型主诉为“药物不像以前那样管事了,以前服一次药能维持4小时,现在2个小时药就过劲了。”此时可通过增加每日服药次数或增加每次服药剂量,或改用缓释剂,或 加用其他辅助药物。 “开-关”现象表现为突然不能活动和突然行动自如,两者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交替出现。多见于病情严重者,机制不明。患者此时的典型主诉为“以前每次服药后大致什么时候药效消失自己能估计出来,现在不行了,药效说没就没了,很突然。即使自认为药效应该还在的时候也会突然失效”。一旦出现“开-关”现

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的药物治疗

2017年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得药物治疗导读:近日,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最新得成人帕金森病指南,内容涵盖了18岁以上帕金森病患者得诊断与治疗要点。该指南就是自2006年以来得首次更新,增加了关于帕金森病症状治疗、脑深部电刺激、冲动控制障碍得监测与控制以及姑息治疗方面得新建议。本文(2017年)首先为大家带来帕金森病运动症状药物治疗得推荐要点。 ?在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得临床情况,如患者得症状、合并症与联合用药得风险; ?患者个人得生活方式、偏好、需求与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得潜在获益与风险。 ?抗帕金森药物不可突然撤药,或由于吸收不良(如胃肠炎、腹部手术)而突然减量,以避免发生急性运动障碍或恶性综合征。

?由于恶性综合征得风险,不应使用停止抗帕金森药物(即“休药期”)得方法来减少运动并发症。 ?鉴于突然更换抗帕金森药物得风险,所有住院治疗或在家接受护理得帕金森病患者均应做到: ?在恰当得时候给药,一些情况下这意味着需要自己用药; ?通过帕金森病专家调整用药,或仅在与帕金森病专家讨论过后方可调整用药。 一线治疗 ?当早期阶段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时,给予左旋多巴治疗。 ?对于早期阶段得帕金森病患者,当运动症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时,考虑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或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 ?不要给予患者麦角衍生类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得一线治疗。 信息与支持 ?帕金森病患者开始接受治疗时,请将以下风险信息以口头与书面信息得形式告知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并记录讨论情况:

?所有多巴胺能治疗都可引起冲动控制障碍,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所有帕金森病治疗都可引起精神症状(幻觉与妄想),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运动症状得辅助治疗 ?如果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异动症与/或运动症状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则在对治疗进行调整之前,应先咨询帕金森病专家。 ?尽管已经提供了最佳左旋多巴治疗,但患者仍然发展为异动症或运动症状波动,则提供多巴胺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得辅助治疗。在此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得临床情况,如患者得症状、合并症与联合用药得风险; ?患者个人得生活方式、偏好、需求与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得潜在获益与风险。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选择非麦角衍生得多巴胺激动剂,因为麦角衍生得多巴胺激动剂需要进行监测。 ?仅在下列情况下考虑使用麦角衍生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治疗得辅助:

帕金森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

帕金森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 *导读:提起帕金森这种疾病,相信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它的症状表现了。我们大家都知道,该病患者晚期基本已经失去了自由…… 提起帕金森这种疾病,相信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它的症状表现了。我们大家都知道,该病患者晚期基本已经失去了自由活动的能力,需要家属寸步不离的照顾。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帕金森这种疾病都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一起来看一下吧! (1)损伤:是帕金森病不可忽视的并发症,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僵直、协调功能障碍,会逐渐累及运动功能,脚下遇到障碍物时容易跌倒甚至可发生骨折等损伤,冬天结冰及雨天湿滑的路面,厕所及浴室潮湿光滑的瓷砖地板,对于动作迟钝、步履不稳的帕金森病患者都是危险的场所,要格外小心,避免摔倒。 (2)心理障碍和智能减退:尤多见于晚期病人。帕金森病表现的肢体震颤、僵直、动作笨拙以及缺乏面部表情而呈现的面具脸,兼之说话含混不清,语调单一,音量降低,流口水等,使病人感到有失大雅,心理上常有自卑感,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去公共场所,疏于人际交往,在治疗及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见到失眠、焦虑、抑郁、痴呆等。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消化系统表现为食管扩张、胃排空延迟、小肠运动功能不良、结

肠功能不良。 (4)感染:是帕金森病的严重并发症。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都会使本病症状加重。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冒经常发生,也容易罹患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帕金森这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都有哪些,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们了解到,帕金森这种疾病不仅可以令患者失去几乎全部的运动能力,而且还会导致患者心理障碍和智力减退,有些患者甚至还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贯穿疾病全程,该药物在PD晚期可诱发运动并发症,增加疾病的致残性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PD治疗的重点与难点。PD运动并发症是指随着疾病进展和药物治疗而出现的临床异常表现,主要类型包括运动波动和异动症。 中西医在PD运动并发症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为了提高PD诊疗水平,充分发挥中西医诊疗PD运动并发症的优势,更好地指导我国PD的临床实践,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系统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筹)组织国内中西医领域从事PD和脑病研究的专家,在以往中国PD治疗指南基础上,综合近年来PD运动并发症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常用疗法,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疗效、风险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形成此专家共识。此共识仅为学术性指导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和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1.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我国PD患者运动并发症中“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5%和10.3%。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目前研究现状,可将其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药物使用的起始时间、种类和方式等,后者包括年龄、性别和临床亚型等。 2.临床分型 2.1 运动波动 运动波动指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药物的长期治疗,患者对药物产生波动性反应,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给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剂末”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开-关”现象和“冻结”步态4型。 2.1.1 “剂末”现象 这是PD治疗中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运动并发症,指患者对一剂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在服用下一剂药物之前会减弱(通常少于4h),并出现相应的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震颤、僵硬以及起坐困难等)或非运动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抑郁、焦虑、静坐不能以及重复刻板动作等)。再次给药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有时仅持续1-2h)。“剂末”现象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相关,可以预测。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护理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儿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并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观察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效果。结果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经过相应治疗及护理后患儿出院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入院前。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帕金森患儿的疗效,治疗期间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护理;疗效 帕金森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一种由于纹状体中的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功能失衡所致的神经系统性病变[1]。发病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肢体僵硬、震颤、自主神经障碍等,病情随着病程延长而愈发加重,最终患者肌肉严重强直,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身心均非常痛苦[2]。近年来,儿童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及智力发育。临床上常采取药物进行治疗,但是传统的西药治疗随着服药时间延长,药物疗效呈现衰减趋势,且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大[3]。在对于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对危险因素加以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干预,可促进病情恢复,提高疗效,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80例帕金森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该病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儿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8例,女92例,平均年龄(8.5±4.5)岁,平均病程(2.5±0.8)年。所有患儿均具有颤证,手指节律性震颤呈“搓丸样动作”、肢体伸屈肌张力均增高,呈“铅管样”、面部表情僵硬等。 1.2 方法 全部患儿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美多巴50 mg/次,2次/d,3个月为1个疗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药方组成如下:牡蛎15 g、葛根10 g、当归5 g、白芍5 g、龙骨15 g、穿山甲2 g、山萸肉5 g、熟地黄15 g、白蒺藜5 g、玄参5 g、羚羊角粉0.1 g、防风10 g、地龙5 g、天麻2.5 g、全蝎1.5 g冲服。3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给予护理干预。方案如下。 1.2.1 康复训练 康复运动治疗对帕金森病患儿的治疗十分关键,一方面可促进患儿患肢康

帕金森病自我康复训练

帕金森病(综合症)患者的康复锻炼[1] 1、放松和呼吸锻炼: 找一个安静的地点,放暗灯光,将身体尽可能舒服地仰卧。闭上眼睛,开始深而缓慢地呼吸。腹部在吸气时鼓起,并想象气向上到达了头顶,在呼气时腹部放松,并想象气从头顶顺流而下,经过背部到达脚底,并想象放松全身肌肉。 如此反复练习5-15分钟。 还可以取坐位,背靠椅背,全身放松,将两手放于胸前做深呼吸。 2、面部动作锻炼: 帕金森病患者的特殊面容是“面具脸”,是由于面部肌肉僵硬,导致面部表情呆板,因此做一些面部动作的锻炼是必要的。皱眉动作:尽量皱眉,然后用力展眉,反复数次。用力睁闭眼鼓腮锻炼:首先用力将腮鼓起,随之尽量将两腮吸入。露齿和吹哨动作,尽量将牙齿露出,继之作吹口哨的动作。 对着镜子,让面部表现出微笑、大笑、露齿而笑、撅嘴、吹口哨、鼓腮等。 3、头颈部的锻炼: 帕金森病患者的颈部往往呈前倾姿势,非常僵硬,许多人以为是颈椎病造成的。如果不注意颈部的运动和康复,容易加重姿势异常,表现为驼背日益严重。下面介绍一套颈部康复的方法。但要注意,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多伴有程度不同的颈椎病。因此,在进行下述锻炼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动作幅度,运动时动作要缓慢轻柔。头向后仰,双眼注视天花板约5秒钟,上下运动:然后头向下,下颌尽量触及胸部。左右转动:头面部向右转并向右后看大约5秒钟,然后同样的动作向左转。面部反复缓慢地向左右肩部侧转,并试着用下颌触及肩部。左右摆动:头部缓慢地向左右肩部侧靠,尽量用耳朵去触到肩膀。 前后运动:下颌前伸保持5秒钟,然后内收5秒钟。 4、躯干的锻炼: 侧弯运动: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曲,右上肢向上伸直,掌心向内,躯干向左侧弯,来回数次;然后左侧重复。转体运动:双脚分开,略宽于肩,双上肢屈肘平端于胸前,向右后转体两次,动作要富有弹性。然后反方向重复。 5、腹肌锻炼: 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两膝关节分别曲向胸部,持续数秒钟。然后双侧同时做这个动作。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双手抱住双膝,慢慢地将头部伸向两膝关节。腰背肌的锻炼:俯卧,腹部伸展,腿与骨盆紧贴地板或床,用手臂上撑维持10秒钟。俯卧,手臂和双腿同时高举离地维持10秒钟,然后放松。反复多次。5、上肢及肩部的锻炼:两肩尽量向耳朵方向耸起,然后尽量使两肩下垂。伸直手臂,高举过头并向后保持10秒钟。双手向下在背后扣住,往后拉5秒钟。反复多次。手臂置于头顶上,肘关节弯曲,用双手分别抓住对侧的肘部,身体轮换向两侧弯曲。 6、手部的锻炼: 帕金森病人的手部关节众多,容易受肌肉僵直的影响。患者的手往往呈一种奇特屈曲的姿势,掌指关节屈曲,导致手掌展开困难;而其它手指间的小关节伸直,又使手掌握拳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应该经常伸直掌指关节,展平手掌,可以用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的手指向手背方向搬压,防止掌指关节畸形。还可以将手心放在桌面上,尽量使手指接触桌面,反复练习手指分开和合并的动作。为防止手指关节的畸形,可反复练习握拳和伸指的动作。 7、下肢的锻炼: 双腿稍分开站立,双膝微屈,向下弯腰,双手尽量触地。左手扶墙,右手抓住右脚向后拉维持数秒钟,然后换对侧下肢重复。“印度式盘坐”:双脚掌相对,将膝部靠向地板,维持并重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普拉克索联合自拟补肾活血汤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将177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9例和对照组88例。对照组给予普拉克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补肾活血汤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4%与对照组患者的73.8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自拟补肾活血汤治疗帕金森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单一用药所造成的临床不良反应,达到抗抑郁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标签:帕金森病;普拉克索;自拟补肾活血汤 帕金森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本病多因中枢神经系统变性而引起。临床表现为肢体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及平衡障碍等,其中以肢体震颤最为多见。其病理基础多为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以及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明显减少,属于慢性原发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1]。本病的患病率及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高,且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最高,且男性多见于女性,若不及时控制本病,可在疾病的晚期致患者全身僵硬而卧床不起。因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目前尚无根治本病的方法,本文采用普拉克索联合自拟补肾活血汤治疗帕金森病,疗效令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77例。治疗组89例和对照组88例。治疗组男53例,女36例,年龄53~75岁,发病时间6个月~12年,其中按Hoehn-Yahr分型:Ⅰ级25例, Ⅱ级27例,Ⅲ级15例,Ⅳ级13例,Ⅴ级9例。对照组男49例,女39例,年龄51~75岁,发病时间1~12年,其中按Hoehn-Yahr分型:Ⅰ级22例,Ⅱ级31例,Ⅲ级15例,Ⅳ级13例,Ⅴ级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普拉克索治疗,初始剂量为0.125 mg/次,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剂量加减,最大剂量<0.5 mg/次,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补肾活血汤治疗,药物组成为:熟地黄20 g,何首乌15 g,山茱萸、石菖蒲、熟附子、枸杞子、天麻、甘草各10 g,白芍、丹参各12 g,蜈蚣3 g。

浅析帕金森病及其康复治疗

编号 河北体育学院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浅析帕金森病及其康复治疗 姓名:张佩烨 指导老师:薛宏斌 系别:运动人体科学系 专业:运动人体科学 学号:201529110107 2019年 5 月

河北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涉及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月日 本人声明:该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经审阅过论文的全部内容,并能够保证题目、关键词、摘要部分中英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签名:

中文内容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一大难题。主要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姿势平衡障碍和运动迟缓,对患者的生活有着程度不一的影响。除了一般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康复在帕金森病治疗的过程中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运动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对于帕金森病以及其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以利于增强对于帕金森病的认识,和对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帕金森病;康复治疗;运动障碍 Abstract Parkinson's disease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aged, which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neuroscience research. The main symptoms are quiescent tremor, increased muscle tension, postural balance disorder and motor retardation, which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on patients' lives. In addition to general medicat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in the course of Parkinson's treatment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atient's motor disorder and quality of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arkinson and it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the past 20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Parkinson and look forward to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Parkinson;rehabilitation medicine;cinesipathy 目录 1.研究方法 (4)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4) 3.国内外研究现状 (5) 3.1国内研究现状 (5) 3.2国外研究现状 (5) 4.研究内容 (5) 4.1帕金森病的病因以及病理变化 (5) 4.2帕金森病的常见症状 (6) 4.3流行病学 (6) 4.4帕金森病的诊断 (6) 4.5帕金森病的治疗 (6) 5.康复治疗 (7) 5.1运动功能康复 (7) 5.1.1躯体运动功能的康复 (7) 5.1.2言语功能训练 (8) 5.1.3吞咽功能康复 (8) 5.1.4运动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8) 5.2非运动功能康复 (8) 5.2.1认识功能康复 (8) 5.2.2情绪康复 (8) 5.2.3睡眠康复 (9) 5.2.4疼痛康复 (9) 5.2.5泌尿功能康复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