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芳:《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及品鉴

向芳:《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及品鉴
向芳:《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及品鉴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级中学向芳

一、组间导语PK,开启学习之旅。

师:有请两位导语PK组代表,开启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

组代表1:《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之七十二回,叙述的是魏蜀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可是,思贤若渴的曹操为什么会杀害才思敏捷的杨修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杨修之死》中的两个风流人物,一睹他们的风采。

组代表2:在烽火连城,战乱不断的三国时期,在魏国之中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谋士——杨修,他的聪明才智比于诸葛孔明也毫不逊色,曾有诗评价他道: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这样的一代谋士最终却因为他的恃才放旷而屈死于奸雄手下,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去感受那尔虞我诈、唇枪舌战的历史场面吧!

学习流程:两个组的代表进行导语PK,3分钟→其余小组商定投票及投票理由,30秒→小组依次投票评定出优秀小组,30秒。)

结:同学们一致公认第二小组凭着充沛的感情、流利的表达和引用著名诗句印证自己的观点,全票夺得了优秀。

转:接下来,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读故事、析人物、感悟人生。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意。

(一)梳理故事——插叙的运用

转:课题的中心词是“死”,杨修之死的直接事件是什么?

生1:鸡肋事件

追:如果没有鸡肋事件,杨修会逃脱被杀的命运吗,为什么?

生2:会,因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原来曹操杀杨修是酝酿已久,那么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请用最简洁的短语给每个故事拟个标题。如何用最简洁的短语拟定事件标题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新闻标题的拟定形式,重新审视自主学习时拟定的标题,看看如何给拟定的标

学习流程:独学,2分钟→组内交流合作,达成共识,3分钟→组间展示、补充完善,

总结方法,3分钟。

师:请各组选取小组拟定最好的一个标题进行展示。

组代表3:第7段,我们概括为:吴质事件,因为这一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吴质。

组代表4:我们概括的是第5自然段,我们认为是分食酥事件,因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杨修分食了曹操的一合酥事件,我们是用主要事件进行拟定的标题。

组代表5:我们组认为,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一合酥事件,因为这个故事的最具核心意义的事物是一合酥。

师:这两个组分别选取不同的要素为事件拟定了简洁的标题。

组代表6:我们概括的是第8段,为曹植出门事件,因为杨修教唆曹植杀门吏出了城门。

组代表7:对第8段的标题我们有异议,他们的概括太笼统,我们认为拟定为曹植斩门吏事件更好。

组代表8:我们概括的是第9段,替植作答事件,选用了事件的核心事实部分概括的。

组代表9:第4段,我们拟定的标题是改造园门。

组代表10:我们认为可以拟定为园门阔事件,因为这一事件的核心是杨修解门内活为阔意。而他们组拟定的改造园门没有突出这一核心。

组代表11:我们认为这一段还可以概括为花园事件,因为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花园。

师:“改造园门”、“门阔事件”、“花园事件”,大家认为哪一个更具体而微一点?

生齐答:门阔事件。

师:还有哪一段我们还没有拟定标题?

组代表12:我们组觉得1—3段,可以概括为鸡肋事件,因为这三段记叙的是杨修破解曹操定口令为鸡肋之意,激怒了曹操,鸡肋是这一事件的核心事物。

生3:好像还有第6段没有组概括,我认为这一段可以拟定为石破天惊。(较多同学举手,表明有异议)

生4:我认为应该概括为梦中杀人事件。这是这一事件的核心事实,而用石破天惊概括感觉很空洞,与事件本身结合不紧密。

师结转:大家借用新闻拟标题的方法,最简洁的短语给每个故事拟定了标题。

大家看看,老师屏显的事件顺序,与课文有何不同?

生5:课文最开始就写了鸡肋事件。

追:课文哪些段落在写鸡肋事件?

生6;1-3写杨修因鸡肋事件被杀,10-12写曹操杀修之后兵败,厚葬杨修。

追:如果我们把文章中间的六个小故事删掉,前后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吗?作者把这六个小故事放在其间,这叫什么写法?

生部分答:插叙

追:结合本文,你能说说插叙的运用有何妙处?

生7:插叙的内容让我们更加明白了杨修被杀的原因,这六个故事告知曹操欲杀杨修已是由来已久。

(二)探究“真知……”——杨修的表现

转:话说杨修才华横溢,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啊!文中有一句话可以印证。

生齐答: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追1:这句话怎么翻译啊?

生8:你真了解魏王的内心啊!

追2:夏侯惇说出这句话时的口吻应该是怎样的?

生9:称赞、佩服

追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带着佩服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章所写事件中哪些地方反映了杨修“真知”曹操的“内心”呢?请每人选定一个故事,分析杨修的表现,你能探出其中奥秘,看出其中端倪吗?

学习流程:独立思考,1分钟→展示成果,3分钟。

生10:鸡肋事件中,曹操传口令为鸡肋,杨修就知道曹操想要退兵。

追:鸡肋和退兵有关系吗?

生10:把攻打的地方比作“鸡肋”,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简直与“鸡肋”无异。)

师评:曹操现在是“进不能胜,退恐人笑”,杨修是了解曹操的心事,你呢又悟透了杨修的心理。

生11:园门阔事件中,曹操在花园的门上书一“活”字而去,杨修便知是园门修得太阔了。

追:门内填活乃阔意。别人知道曹操之意吗?

生11:不知道。

追:从文中那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11:人皆不晓其义。

师评:众人皆迷,唯修独知啊!

生12:一合酥事件中,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明白曹操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生13:梦中杀人事件中,杨修“真知”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

追: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其他人知道吗?请用文中的话加以印证。

生13: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师评: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CT一样将曹操的五脏六腑照得一清二楚。

生14:曹植斩门吏出城门事件很难过,杨修知道门吏阻止曹植出城,是曹操在测试儿

子的才干,所以杨修教曹植“竟斩之可也。”

师评:“竟”为何意?乃终也。告知曹植为了达到出城的目的,最终可以采取杀了门吏的办法。

生15:第9段,曹操以“军国大事”试探两个儿子,杨修为曹植选好答案,做“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依条答之”,可以看出杨修真知曹操所想。

师评:文中说“植依条答之”,说明杨修把曹操提问的顺序都料到了,真是料事如神啊! 结:从这些事件我们看出杨修“真知”反映在他能参透曹操之意,破解、破译曹操内心,后人对杨修有诗赞曰:

(三)探究“真知?”——曹操的态度

转:

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正当杨修洋洋得意,被旁人誉为“公真知魏王肺腑”之时,想不到死神正悄悄向他走来。杨修的表现,招来曹操怎样的态度呢?

学习流程:独学2’→开火车检测1’

师:有请各小组C 座同学开火车完成。

生:甚忌之— 心恶之— 愈恶之— 愈恶之—操大怒,亦不喜植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大怒,推出斩之厚葬之

结:曹操的心理反应程度在逐渐加深。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

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三、 咬文嚼字,分析人物 10’

学习流序:独学,2分钟→组内交流,达成共识3分钟’→组间展示4分钟→评价点拨1分钟

师:先请选择分析杨修的小组来进行展示。

组代表13:第5段中有一句: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从这个“竟”字,可以看出杨修的目中无人和恃才放旷。

师:从一个字,这个组的同学分析出杨修这一人物的特点。

组代表14:153页,第7自然段第4排,“修知其事,径来告操。”这一个“径”,是直接的意思,可以看出杨修的轻率大意,明知曹操曹植与曹丕之间的微妙关系,却直接来告诉曹操,欠妥当。

师:他们也是从一个字见人物之轻率、鲁莽。

组代表15:我们组还从邺门事件中,分析出杨修是一个无所顾忌、办事不够稳重的人。因为在这一事件中,他猜透了曹操的用意,却还教唆曹植立杀门吏,使得最终曹操因知“此

乃杨修之所教”而大怒,亦不喜植。

师:这三个组的同学为我们分析了杨修,下面请大家接着说说曹操的特点。

组代表16:153页第2段第2排,“操跃起拔剑斩之”,从“跃”、“拔”、“斩”这三个动词,可以看出曹操当时动作的果断和迅速,充分证明了他梦中杀人是假,显露出了他险恶狡诈的特点。

师:这一组的同学非常细心,从“跃”、“拔”、“斩”这一连串的动作,分析出了曹操的特点。

组代表17:第4 自然段最后一句,“操虽称美,心甚忌之”,表面上称美,内心却嫉妒其才华,“美”和“忌”形成对比,作者这样措辞分明就是要刻画出一个表里不一,非常虚伪的曹操。

师:恩,一组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

组代表18:第154面第9自然段,“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借”是为了掩人耳目,表明自己的判决公平,可以见出曹操的阴险狡诈。

组代表19:还有最后一段,“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证明了杨修的预测是正确的,曹操表面上装作厚葬杨修,实则想笼络人心,也可看出曹操的狡诈阴险。

师:这个组的同学很有见地啊,原来厚葬是为了做给活人看。

组代表20:第6段,“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刚才有同学通过一组动词分析出曹操杀人动作之果断,证实了操梦中杀人是假,其实这里作者用的一个“恐”字也表露出操梦中杀人是假的。从这一个“恐”字,还可以看出曹操不信任身边的人,贪生怕死。

追:曹操“贪生怕死”,大家同意吗?曹操一生戎马生涯,何惧一死呢?

生16:我认为曹操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只是因生性多疑,不信任人而已。

师:他是怕被人谋杀,死得不值而已。

结:同学们透过典型事件和关键词语,让鲜活的人物形象站立在我们的面前了。

四、悟读课文,探究死因8’

转: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

学习流程:独立思考,1分钟→组内合作探究,达成共识,2分钟→组间展示,2分钟→教师点拨,3分钟。

组代表21:我们组认为是杨修之过。因为他恃才放旷,太爱显摆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在鸡肋事件中,他置军纪于不顾,煽动军士收拾行装。

师评: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这样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就有这个意思。

组代表22:我们组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杨修杨修恃才放旷,总是能猜透曹操的心思;第二个是曹操生性多疑、嫉贤妒能之人。

师评:易中天《品人录》中有言:“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组代表23:我们组想还补充两个原因,一是杨修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政治纷争之中;二是曹操已经立曹丕为继承人,为了巩固曹丕的地位,曹操一定会铲除曹植的羽翼,杀杨修

是必然的。

追:你们组从哪一事件中看出杨修介入了政治纷争?

生:邺门事件和做答教事件。

师评:三个组代表的发言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够成立——这是就小说解读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恐怕第三个组的观点更正确一点。

师补充点拨讲解:大家想想,在你们所学的历史中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历史中的曹操御军20余年,他是手不释卷,登高必赋,初中课本中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生齐答:《观沧海》《龟虽寿》。

追:其中的名句有?

生齐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多豪迈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啊!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呢,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表明曹操杀杨修仅“百余日”他就死了。由此可以推断曹操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危险,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22年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是拖到的24年曹操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五、以史为鉴,汲取“真知!”4’

转:杨修之死的悲剧,在人生的舞台上,从古演到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警醒呢?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读完《杨修之死》,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感悟,得到哪些启示呢?

请说出此时你最真实的感悟,我们一起分享,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

学习流程:独立思考,1分钟→自由展示,3分钟

生17:我们应该向杨修学其博学多识,但别学其自大、草率的性格。

师评:诸葛亮有言: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生18:我们不能似曹操那般明知是错误的,却只顾一己之颜面,知错不改,打败仗。

生19:我们应该心胸宽广,容纳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而不应似曹操般嫉贤妒能。

师评:列夫·托尔斯泰说: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生20:人有才华是好的,但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应该注意方式,还要注意谦逊。

师:站立和举手的想发言的同学还很多啊,大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今天的“方寸写作”中,课余再交流吧。

六、拓展延伸,布置读书

转: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其实,讲到三国不可能不讲曹操的……

易中天品三国,如是说到曹操:

布置读书报告会:请大家网上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视频、下载电子书,或者到书店购买《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阅读,两周后我们举行关于曹操的专场读书报告会,要求:每人讲述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品析曹操的一面性格。既能仿易中天的大家风范,又能拥个人的独特魅力,脱稿讲述。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主备人: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简要概括事件。 ②学生自读,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①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讨论杨修死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①简要概括事件。 ②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MP3《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qiáo)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也可以老师演唱)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听到这豪迈与雄浑的曲调,我们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又重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忠义的化身关羽,勇猛却莽撞的张飞,英姿飒爽的周瑜,骁勇善战的赵云,让我们再来结识《三国演义》中的另外两位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他们的文学风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杨修之死》。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

杨修之死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 之死》导学案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 明确文本所写事件。 学习重点: 明确文本所写事 件。 【自主学习】 ( 1 )注音写字 庖官( 佯惊( 操因疑修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⑤植然其言 ( ( 3)叙述 顺序有 :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2.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曹操态度怎样? 【展示提升】 小组成员展示。 【达标检测】 研讨与练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2、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 鸡肋( 恃才放旷 ) 麾军( ) 数犯曹操之忌( 延弃弓ch e 刀( ④丕如其意 (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

3、懂得做人要谦逊自持,完善健全人格。学习重点: 1、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说说你眼中的曹操和杨修。 2.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修死了,死在自己的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死在自己的狂妄自大,干涉了别人内政。也死在曹操的嫉贤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谦受益,满招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事例,用一句话,以"杨修,你不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给死去的杨修一句忠 告吧! 4.杨修为什么会死呢?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 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 【展示提升】小组展示。 【达标检测】语段阅读: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

《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温馨提示: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则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是学。 ------朱熹 [学习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课前预习] 动手收集: (1)搜集整理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请写在下面: (2)我最棒:我们知道课文所述故事的背景;我们还知道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是这样的: 自主学习:

好文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要多诵读。“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1)读课文,初步疏通语句。 (2)再读课文,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读,一边思考与理解,要读、划、批、写。重点语句用“———”划下来;用“()”标出关键词并思考其含义;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 ?”在其右边划出,停下来反复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解答;遇到有前后联系的内容,用“1、2、3”等序号做标记。 (3)做笔记,一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记下来。 我们能读得一字不差: 鸡肋沉吟庖夏侯惇 主簿酥簏谮 曹丕麾绰刀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课堂学习]: 一、展示预习成果。 二、活动: 板块一: 小组之内相互质疑、解答预习时的不懂之处。 板块二:整体感知:边读边思考问题。(独立思考后抢答)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2、能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 3、我从文中能看出曹操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板块三:合作学习:再读课文,深入探讨。 1、文章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有怎样的效果? 2、杨修被杀,是谁之过? 3、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七年级语文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新生第一节语文课 陈俭志 (注:红色楷体为上完课后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 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 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 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杨修之死》教案设计(两套)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1 课题:杨修之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见目标1、2、3 教学难点:见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深入阅读 1.找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 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9)

杨修之死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方法的指导。 2.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内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理解文中描写短衣帮、掌柜以及多次写到“笑”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课前印发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 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1、激趣法2、点评法3、激励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5)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同学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让我们的灵魂又经受一次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英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来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几个视频片断,并想想这段视频中反映的是文中所记的杨修的哪几件事呢。(播放《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杨修之死”,学生回答所写事件:梦中杀人、鸡肋事件、分食一盒酥、为植答教) 二、感知内容,把握情节(10) (1)课文里还写了哪几件与他有关的事情呢?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鸡肋事件园门改阔众人分酥语破奸心告丕密谋教植斩吏为植答教操退兵班师 (2)这几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吗?(插叙)你能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一下吗? 三、研读课文,品析人物(10) 1、在插叙的六件事中,杨修各是什么表现?跳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想想,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杨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读了……,我认为杨修是一个……的人。”为例说一句话。(学生自主跳读课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复习课件.doc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欢。 范文一 本课的主题是在听了毛伟华的课之后受的启发,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杨修,恃才放旷是他的缺点,同时也是他的优点啊,他的悲剧是一个社会必然的悲剧,是所有与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如孔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杨修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看来我们学生早已是个社会的世俗的人,他们已经知道了该怎么去适应社会,在社会里,他们也同样会排斥象杨修这样的人,真不知道这是他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呢?但愿今天我们这样的解读杨修,能给他们一点启示,人该如何成长为一个站立的人。另:本文的小结借用了杨聪老师的课堂小结,很佩服杨老师的深刻。 范文二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认真研究课文,我发现它很值得一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

分析、写作等能力。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可继续发扬的优点: 1、教学设计要勇于打破常规。 《杨修之死》是白话小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的格式来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竭力避免这种传统教学思路。而是选择本文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杨修的死因,来大做文章。将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观点引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课堂的学术气息,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分析问题,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点,学习小说的方法。 2、情境教学 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既是对学生转换角度复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创设情境。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含蓄地运用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就是部分听课老师所说的演义法。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去,在渗透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其思维。情境为教与学都增添了趣

杨修之死导学案配答案

18* 杨修之死 谈起三国里的风云人物,我们如数家珍。特别是曹操,大家仍然记忆犹新。曹操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反映了他猜忌的性格。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那么,杨修这样一个“恃才放旷”的人,数犯曹操之忌,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对于此,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4.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庖.官(páo)夏侯惇.(dūn)鸡肋.(lèi)主簿.(bù)恃.才放旷(shì) 分食讫.(qì)佯.装(yáng)心恶.之(wù)大簏.(lù)伺.察(sì) 谮.害(zèn)麾.军(huī)阜.(fù)绰.刀(chāo) 2.解释下列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适,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数,多次;忌,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意图。 丕如其言:如,遵照。 植然其言:然,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要;之,代词,指曹操。 3.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着《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 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当我们阅读课文时,是不是有一种拿起笔来,自己创作的欲望呢,《杨修之死》能不能不让杨修死?《皇帝的新装》的结局中骗局被揭穿后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一切都期待着我们这些“大家”来创作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改写”。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明确改写的概念。 1.什么是改写? 明确: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 2.改写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有助于培养文体、语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 3.改写有哪些常见的形式? 明确: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写成口语;三是还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二)怎样才能写好改写? 明确:(1)首先要深入体会原作,把握其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认真构思,根据改写的目的,确定内容增删和结构安排。 (2)还要注意两个“一致”。一是文章风格要一致,不要各种文体、语体混杂。二是叙述方式一致,避免人称不统一和叙述上的混乱。 (3)要以原作为基础来写作。 (三)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1.明确内容。 请从你学过的寓言中任意选取一则,改写成一篇故事。300字左右。 2.提出要求。 (1)细心体会原作,不要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

(2)不要逐字逐句翻译,适当发挥想象,增添必要的细节。 (3)将原文附在改写的文章后面。 3.例文导航。 《夸父逐日》改写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天空,不断地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选出来,心中十分高兴,他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样温暖。于是他跨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追了九天九夜,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渴太累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就是“夸父山”。他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有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坚强勇敢、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了,惩罚了太阳。从此,夸父的部落风调雨顺,万物兴盛,他的后代在那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老师点评】 此文的改写,发挥了联想和想象,补充了若干细节,丰富了故事内容。文采飞扬,笔下生花,把夸父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4.限时当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1、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 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二、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 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口才展示 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杨修之死》教案

科目语文课题18.杨修之死 授课人张永涛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班级九年一班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1日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主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一世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提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学习本文主要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通过探究杨修死因,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由于《三国演义》是古代白话文小说,学生阅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指导学生多阅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等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课文、朗读课文和交流讨论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杨修死因,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重点与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课文,阅读《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师: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 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中,写了刘璋派张 松出使许都,与丞相曹操府中的主簿杨修相识, 张松知道杨修是个舌辩之士,故意反难了他。 杨修这个舌辩之士,最后竟被曹操杀害。曹操 为什么杀害杨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8课——《杨修之死》。(板书课题:杨修之死) 2、了解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3、明确学习目标: ①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等文学常识。 ②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问题,明确: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 由。 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给 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②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4、交流讨论,明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引入新课的学习, 了解作者罗贯中和《三 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 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 生的概括能力;梳理故 事的情节,培养学生用 简洁的语句进行表达的 能力;体会曹操对杨修 的态度变化,使学生知 道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 盾冲突由来已久,曹操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之二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龙莲明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

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试用稿(曾传华编制) 【学习目标】1、掌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学习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分析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杨修的死因。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2.有关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3.曹操立太子的经过 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从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何等激烈。 4.补充注释 〔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夏侯惇〕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夏侯,复姓。 〔朝(zhāo)歌长吴质〕朝歌,汉代所置的县分,故地在今河南境内;长,县的行政长官。汉代制度,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为“令”;万户以下的小县,长官称“长”。吴质,曹丕的亲信。 〔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 〔答教〕为应对尊长的提问而于事前拟好的答案。

杨修之死的优秀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课文,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 2、整体感知:分析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3、精读分析: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探究杨修的死因。 4、拓展延伸:从杨修之死中探寻为人处世之道。 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志》中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 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下面我们请宋彤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其实,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就是杨修。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探索此中奥秘,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一些启迪。我们一起进入《杨修之死》。(1分钟) 二、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知一篇理情节。(10分钟) 1、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自主完成5分钟) 备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人一句,其他学生补充)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哼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内的“相关资料”部分,并解说。)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疏通文意,掌握字词读音。 2.让学生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3. 三、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 1.学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1)

18 杨修之死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取材于史实又有虚构,不受史实限制。要注意研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课上仔细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抓住“死”字来深入探究文章: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重点探究杨修的死因,在探究过程中感知人物形象,以拟写碑文的方法总结人物性格。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突破方法:曹操杀杨修,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史籍中并无杨修以“造言惑众”获罪的记载;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更是子虚乌有。引导学生把小说与史书记载进行对比,探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导学案

18《杨修之死》 设计范书颖 教师寄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助读资料 曹操:魏国的首领,小说中有“奸雄”之称。所谓“奸雄”指的是他既有雄才大略,是个大英雄,同时又非常奸诈多疑。是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这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曹操大不一样。 杨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罗致并委以主簿要职。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注释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二、细读课文,理解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三、合作探究 1、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文链接 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亡。 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