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

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安庆石化由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分立所造成的收入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

到困惑。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实际生活,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情境展示为主线,进行情境模拟、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诱导学生在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的撞击中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让学生在教与学、

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理解:1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运用: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

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通过本框的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快板(《老汉说事》老汉一家收入的来源)导入新课

问题:请问同学们看出来什么门道?快板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出课题(老汉一家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可见我国的分配方式多样化,我国目前有哪些分配方式?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就请听胡总书记告诉大家吧)

多媒体播放视频,十七大报告。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二)新课讲授

(以石化为背景,以三位员工为载体,学习几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

(让学生介绍石化有关分配的情况)

然后走进石化车间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员工:(多媒体展示三名员工的情况,先整体介绍,然后介绍工资)

情境一:石化车间的三位工人的工资

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完成简单的初步工序,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思考:1、安庆石化是什么所有制经济?

2、他们的工资收入是以什么尺度来确定的?

3、属哪种分配方式?(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们对按劳分配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按劳分配。

板书:(1)按劳分配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以下几点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解答)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还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是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福利性和保障性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收入)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社会总产品扣除成本,企业利润,国家收入后剩下的部分,分给个人的,以货币的形式,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分配尺度: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一企业的同一领域)

(师过度:刚才我们学习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只能实行

按劳分配,我们就来学习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板书:(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联系前面的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板书: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在公有制经济中能不能有其他的分配方式呢?我们来听听三位员工的意见。

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

小李:我们都是同一车间的,我们应该一样多。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

小张:谁干的多,干的好,谁分的就多!

教师活动:(同学们讨论并分组回答)

1、他们每人的想法属于那种分配方式?

2、谁的分配方式可行?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先分析按需分配,然后分析平均分配,最后再分析按劳分配的意义)

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两人的名言)分析按需分配

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主义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

讨论后得出结论: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大家讨论: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特点,在公有制经济中如果实行平均主义、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再分析平均分配)

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提示: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师小结并引出意义:我们知道由于目前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社会

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让学生归纳出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两点比较:一安庆石化分配制度改革前后的变化——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二把按劳分配和以往私有制经济的分配比较:因为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私有,所以他们不劳而获,广大劳动人民劳而少或,甚至劳而不获。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的不得。——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板书(3)按劳分配的意义

第一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根本否定了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按劳分配的确是一个好的分配方式,我们看看胡总书记的评价。(多媒体出示题目)

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的意义重大,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呢?为什么?

(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小结: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从业人员占多数(包括了工人和农民等)决定了按劳分配占主体。

教师活动:除了工资奖金津贴这些按劳分配的收入外,他们还有哪些收入呢?

(多媒体展示资料)情境三: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小张:我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老王:我利用技术入了股,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

小李:我也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情境四:走出安庆石化车间

小李说:我给周边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每条也有300元

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每月收入也有2000元。”

思考:你要是他们,还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收入呢?这些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板书:(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同学们结合教材59页思考以下问题:(1)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依据是什么?这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

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特点: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中,“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多角色合一: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所以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结同学们刚才金点子,得出哪些要素可以参与分配:劳动、技术、管理、资本、土地、信息要素。

辨别可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经营后的税后利润、储蓄所得利息、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等。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指私营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

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

⑥按信息要素分配: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教师活动: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那么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呢?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从联想集团来分析)(多媒体出示图片)

意义:目前生产力水平低,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利用

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三个方面利益,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队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小结两种分配方式引出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板书)

(多媒体出示关系图)分析得出结论

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必须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直接原因: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

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承认其合理性,并让其参与分配。

(四)课堂小结

(多媒体示教学提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回家后能给你们父母提出更多金点子,通过多渠道获得更多的收入,让你们的家庭变得更加富裕。如果我

们把这些政治经济思想迁延到我们的学习生活领域,你们有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是需要大家铭记的,那就是:付出、心态、智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唯有智慧,方能提高。而在这两者之中,蕴含一个“心态”,一个和平的、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是正视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的关键。希望同学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收入”,全力以赴,创造“财富”。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要素”,想方设法使你的“资本增值”,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知识上的富翁,将来也一定能成为经济上的富翁。

(五)课堂活动(多媒体展示习题:老汉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六)课后作业

调查家庭成员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

附: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基本内容和要求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3)按劳分配的意义

(4)按劳分配的地位——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构成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本课设计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与社会现象整合起来,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学生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高,参与面广。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寓抽象道理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更易理解,因此,通过一些资料对比、信息补充、情境分析等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和情境分析等教学方法。

分配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经济知识,但对于分配制度还是很陌生的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以“老汉说事”这一快板作为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快使同学们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接着我引用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话““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告知这就是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从而推进新课。

本节课要体现师生合作,分配制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对于分配制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当然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挥出来,教师创设情景“石化车间三个工人”作为关成全课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思考,逐步分析他们的不同收入分别是以什么方式分配的。带着问题,跟着教师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落实各分配方式的含义及适用范围,理解实行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教师负责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发言及总结,要求学生学会判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既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课堂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关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单项选择题

关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单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C) A、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B )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按劳分配 C.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D.按生产要素分配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决定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是(C )A.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B.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C.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 D.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根本任务 4、、2000年8月6日《人民日报》载文说,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要求建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而且要求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方式,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同市场经济形成有机统一体。下列符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有: ①大学教师通过购买股票而获利②商品经营者靠走私而获利 ③房屋所有者通过房屋出租而获利④科技人员依靠科技人股而获利(B ) A③④B.①③④C.④D①④ 5、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必须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这必然要求在分配领域要(B ) A、承认按劳分配B.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劳动力价格分配D、按劳分配 6、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做,作用在于(B)A.可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 B.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保待社会稳定 C.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整顿不合理收入 D、可以规范收入分配,调节过高收入 7、近年来,我国经济特区许多公有企业高薪聘用科技人员,并允许他们以技术入股,根据企业经营收入分红。科技人员的这些收入属于( D ) A.按劳分配所得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周为民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 (1)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作者:周为民陆宁 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分配原则、基本分配制度。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特别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变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已经合乎逻辑地被提了出来。现在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上,明确肯定按要素分配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由于基本的主张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因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从理论上正确、充分地阐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迄今为止,虽已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讨论,但一个明显的不足是,长期以来在按劳分配理论上的一些模糊含混之处并未得到澄清,以至理论分析基础薄弱,因而难以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问题作出透彻的、逻辑一贯的说明。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分析传统,从对按劳分配的理论解释开始,逻辑地说明从按劳分配到按要素分配的问题。 一、马克思的方法:本质规定与现象形式 马克思在经济分析中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的经济现象出发去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关系”,从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入手去把握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而他进行理论阐释的方法则是从抽象到具体,他从特定的理论前提开始,提出高度抽象了的关于事物本质规定的基本范畴,然后在基本范畴的逻辑展开之中,一步步阐述事物的抽象本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在什么样的关系中,通过什么样的具体形式,转化、表现为一系列现象形态的东西;阐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内在规律通过什么样的条件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由此,马克思把那些现象形态的东西如价格、工资、利润等等称作是它们的本质即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掩蔽形式”。他认为,庸俗经济学只是在现象上兜圈子,不能从这些“掩蔽形式”中揭示经济关系的本质,这是由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质决定的。但是,马克思所说的这种“现象对本质的掩蔽”并不是来自人为的欺骗,而是来自事物的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事物的本质在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必然采取与其内在规定性不一致的转化形式,必然表现为掩盖了本质关系的那些现象。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如果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直接同一的,一切科学就都是多余的了。 因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这种从现象探求本质、以本质说明现象,从过程揭示规律、以规律解释过程的经济分析,尤其是在要运用他的概念、范畴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他的方法,理解其经济理论中的本质规定与现象形式的区别,着力研究从本质到现象之间的转化条件、转化过程和转化形式。然而很遗憾,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被简化为若干条“原理”、“论断”。特别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个问题非常严重。马克思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被当作是可以与具体现象直接同一的东西,是可以在现象形态上直接观察、计算的东西,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经济学家们孜孜以求地研究如何按照商品的价值来制定正确的价格,按照什么样的劳动来制定正确的分配标准之类的问题。这种远离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和逻辑的做法如不根本纠正,我们就无法正确地提出问题,展开对问题的讨论。 二、什么是按劳分配:不可忽略的逻辑前提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其经典含义是,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劳动产品或者说集体劳动所形成的社会总产品,在为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教材分析 根据程标准的要求,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一一分配制度。加上以前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明确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能力目标 (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学情分析 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学生已有所了解,学习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练习题

7、 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选择题 1.60多年来,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促成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C.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D.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A.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 B.私营企业工人的工资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D。科技工作者科技入股取得的收入 3。下列做法符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有( ) ①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②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③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 ④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 4、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5。我国之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 ) A。按劳分配有弊端 B.各种生产要素均创造商品价值 C.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 D.生产要素不仅作用于生产,也作用于流通 6.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2011年7月27日,财政部计划发行2011年第十期政府债券,计划发行面值总额280亿元.居民购买国债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下列对这一分配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A。它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B。它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 C.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 D.它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 8。2011年07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到,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面向海内外招聘引进法律、金融领域高层次管理、专业人才,计划招聘39人,其中法律人才14人、金融人才25人。引进这些人员的收入属于() A.按管理要素分配B。按生产要素分配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教程文件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 要素分配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既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这里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之后参与收益分配,而不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十五大报告讲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两种分配方式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 一定领域或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如在农村大包干中,按劳分配与按产分配、按股分红并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在他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也有按管理才能分配等等。(2)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内涵上看,它包括按劳分配。因为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资 本、技术、房地产、知识、信息、专利、商标、管理才能、信誉等等。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能等同的。显而易见,按劳分配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之一。( 3 )两种分配 方式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前在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上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其一是两种分配方式等同论。有的观点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浅析

浅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通过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一章,与周为民、陆宁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论文,感触颇深,现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老师的文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中的劳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第二层含义是指劳动力参加了一定长度时间的生产。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

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譬如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等愈多,将来生产后所形成的利润中,你就能分得愈多。简单地说,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这跟“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同样的道理。但比前者内容更丰富,方式更进步。因为,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就不一样,比方说,拿出土地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课题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含义,原因,以及意义并且能够知晓按劳分配的地位 (2).让学生掌握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且明了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公平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课堂的讲授以及演示,让学生学习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尝试小组自主讨论,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要领技巧,不仅在小组自主讨论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且将这种小组自主讨论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国家下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进而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3)收入分配公平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2.教学难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地位 (2)如何促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三.学情分析 此批学生是刚从初级中学进入高级中学学习,其心智正在成长,并且在这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比较强,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并且在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也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章节,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章节中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简单的概述,进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学习时能够迅速掌握知识点,把握要领,但同时也要教师加强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学习到知识的精髓。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及其必然性、意义、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其确立的意义。(二)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 难点:区分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例引入法、自学阅读与讲授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快乐学习法、体验学习法、思维学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还记得前面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经济生活中比如货币、价格、消费等一些知识点概念和基本规律,相信同学们对经济生活已经有了初步理解。那么,今天我们把整个经济生活比作整个社会财富,就像一块蛋糕,而要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块蛋糕的既得利益者。当然把蛋糕做大必然重要。可是,同学们想一想,

光是把蛋糕做大就行了么,是否要通过一个适当分配蛋糕的方式来体现我们劳动价值的不同?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始终坚持这一方式呢。好,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浏览课本上58页到60页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并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58页的案例,这个村子的收入分配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以联系我们之前所学到的经济知识大胆地想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并把它在书上问题的旁边罗列出来,想好或写好的同学可以事先举手回答问题。(写板书,大标题) (二)讲授新课 老师:那么,有哪位同学先来发言?(学生回答同时写副板书) 学生A:材料看重劳动的特点。 学生B:该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学生C:该村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精神。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同学们回答中所体现的种种特征,其实正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体现的优越性,现在我们具体学习劳动,劳动是光荣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那么,关于按劳分配的具体内涵,同学们可以看课本58页下方第二段内容是如何阐述的。(写板书“按劳分配”)首先我们先看第一句话,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不难理解吧,我们在第二单元才学习过,就是什么啊?(学生回答)恩,对。这是按劳分配的范围。那么什么又是个人消费品呢,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引导学生发言,最后加以补充)作为按劳分配的内容,它是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对个人付出的劳动给予的价值补偿,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分配方式,能够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方面,说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从而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的区分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导语: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制作大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财富的增加,又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因为分配方式会直接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那么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教授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老赵说事》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指明老赵的女儿是教师,儿子是国企职工。 问题:老赵的女儿和儿子所得的收入是按什么分配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教师和国企) 【总结】: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教师点名区分按劳分配的要点: 分配范围:公有制;分配尺度:劳动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 【深化问题】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浅析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浅析

浅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通过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一章,与周为民、陆宁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论文,感触颇深,现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老师的文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中的劳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第二层含义是指劳动力参加了一定长度时间的生产。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

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譬如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等愈多,将来生产后所形成的利润中,你就能分得愈多。简单地说,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这跟“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同样的道理。但比前者内容更丰富,方式更进步。因为,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就不一样,比方说,拿

第二课第一节第三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第二课第一节第三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含课件) 北京铁二中邵娟 100045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能够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方面,说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而加深对“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调查、互动讨论、归纳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框题内容,并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家庭收入构成分析表

[提问]请同学结合对自己家庭收入构成的调查,谈谈家庭收入的各项构成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学生:结合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发言。 教师: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存在按劳分配和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请同学们准确说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属于按劳分配应注意把握什么特征? 学生:要注意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掌握按劳分配要注意明确三点:第一,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也就是说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第二,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原则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注意这里所说的劳动不能是无效劳动,必须是社会需要的,被市场承认的劳动)。 指导学生分析P44最后一段。(见课件)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在公有制范围内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呢? 学生: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劳动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问]不知道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是否注意过那些经营早点的摊位,他们非常辛苦,在用劳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赚取了不少收入。他们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吗?为什么? 学生:不是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而经营早点的摊位属于个体经济,所以个体经营者的收入虽然也是劳动所得,但却不属于按劳分配。 (二)其他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想一想]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 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学习目标】 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以及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和分配制度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学习重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具体形式及意义。 【学习难点】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知识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五层意思: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原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同学们应该重点理解: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 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学们重点掌握: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标准)——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既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丰富),也不能实行平均主义(因为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同学们注意: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是光荣的,轻视劳动是可耻的。】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这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 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安庆石化由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分立所造成的收入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

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理解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的概念 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意义 理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意义 重点: 1、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2、按劳分配的意义 3、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意义 难点:劳动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下成果分配的不同 情感价值观目标:首先使学生明白我国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对我国劳动人民的重要性;其次,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按劳分配制度对终结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的重要意义。最后,使学生明白在我国任何合法勤劳的劳动都是平等的,也都是被认可的,因此只有劳动致富最光荣。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知道生产决定消费,生产社会财富好像在做一个蛋糕,做大做强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当蛋糕做大做强了,我们却要面临另一个问题。 学生:该怎么分? 教师:是的,今天我们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的是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请问请大家先来看一段材料:某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和奖金,并且在分配上实行向效率高、创利多的车间和工人倾斜。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学生:按劳分配 教师:是的,我请个同学来看书本第58页并回答什么是按劳分配? 学生: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好的,我们从第一句话中可得,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按劳分配的实行范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才会实行按劳分配。其次,从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中得知,他们的分配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小组讨论)那么我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我国要实行按劳分配,而不采取按需分配或者平均分配的方式呢?(图片展示:想领多少领多少以及每一碗都要一模一样)学生A: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没有能力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无法实现按需分配。 学生B:平均分配会打击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力,会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教师:是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对按劳分配必然性的思考。 二、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1、必然性(重点) 教师:为什么在我国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呢?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因此我国的生产资料是归公有的,也就是说社会全体成员占有生产资料,既是你的也是我的。这是按劳分配的一个前提条件。 其次,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全国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物质基础。最后,我国人民的劳动性质属于谋生手段,还不是一种享受性的劳动,劳动的特点存在差别,穷的地方比非洲穷,富的地方比美国要富。这是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教师:因此看来,在我国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是最合理也是最能够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方法。2、意义(重点) 教师:请同学们想想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究竟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意义? 学生: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人民素质的发展等。 教师:是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够发现三个不同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二、有利于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技能。第三、有利于出尽生产力的反战。 教师:除此之外大家还能够想到更深刻的意义吗? 学生:老师,按劳分配使我国拜托了封建剥削的制度,让我们每个人凭着自己的劳动都能够获得收获。彻底结束了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 教师:说的非常好!首先按劳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其次按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沾化县第二中学龚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第七课的第一框题。本框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下是本框题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课前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问题,完成预习检测,进行自学小结。 ②通过探究情境一,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③通过探究情境二,懂得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了解按劳分配的意义。 ④通过探究情境三,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理解和感受健全和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⑤通过回顾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来理解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⑥通过课堂检测,巩固新知,区分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 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觉树立起劳动光荣的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按劳分配 2.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视频——走近“家庭农场”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个概念,同学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农场”吗?目前,在我们山东各地就有许多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注意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家庭农场主”孙传德的收入有哪些?(“开心农场”,种植花卉和蔬菜) 2、当地农民的收入有哪些?(土地流转,外出打工) 可见,当前人们的收入方式是多样化的,这正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方式,共同学习第七课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学习】 (过渡):“家庭农场主”孙传德在下岗之前的收入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情境探究一。 【探究一】潍坊“家庭农场主”孙传德下岗前曾是潍坊国电公司的普通职工,每月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大约3000元左右。后来由于国电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裁员下岗。 设问:孙传德下岗前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哪种分配方式获得的?为什么?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思想政治课《经济与生活》说课教案片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首先,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题的内容在《经济生活》这一整体中是一个重点内容。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很好的体现了我们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说教学目标 本课要达到的目标有三个: 知识方面: (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2)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方式必然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3、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对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细阅读、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教学难点。 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的局限,学生较难理解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而这两个知识点是实现本章目标的前提,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说学情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收入分配理论是一般价格理论的一种特例。工资不过是劳动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不同要求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就像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根据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中的论述:“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各种要素产品的需求来自每种要素通过其边际产品所产生的收入”。 马克思按劳分配,是以全社会共同占用生产资料为前提,每个社会成员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向社会提供其他任何东西,生产资料直接归社会所有,商品和商品生产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消失了,在进行一定量的扣除之后,按劳动的贡献在劳动者之间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所有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时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管理、技术等。 在杨老师的著作里对于他们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说,‘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却不包括按劳分配,这在逻辑上怎么讲得通呢”由此可知,杨老师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对此,我有一个疑问,按劳动力分配时按劳分配吗?不是的话,又怎么样能说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呢。 到底按劳动力分配是按劳分配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时按劳动价值分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不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结果导致了劳动工资理论的矛盾和混乱,导致了他们理论的破产。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来,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没有解决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工资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劳动力价值是个既定的量,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范畴,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水平共同决定,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在进行各项扣除后,他是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对象。不能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表现为价值”就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相等同。另外,按劳动力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分配就不会出现这个状况。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无法成为商品,劳动者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力分配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而按劳分配确实存在于国企中。 另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吗? 首先,劳动力使用价值既是一个特定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它与价值一起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既然按劳分配不能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相等同,也就不能与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相等同。作为永恒的范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即劳动,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它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无论哪种情况,劳动力使用价值发挥作用都是以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为前提的。不能抽象物质资料,及其所有制来空谈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其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一个难以计量的东西,不同的需求造成对使用价值的需求量重要性的不同,既然这样,又怎样去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最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就是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只是一种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实际发挥作用之前不是劳动,更没有物化为价值。在此情况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