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

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

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

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

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

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

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

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

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

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

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

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二节:神经系统结构基础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脑的高级功能

第四章激素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内分泌、激素及其作用机制概念,掌握体内主要内分

泌腺分泌激素及其功能,以及应激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内分泌概述

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第三节:运动时应激激素分泌及其适应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浆理化特征和血细胞形态与功能,了解在体育活动影响下血液成分的变化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二节:血浆成分与理化特征

第三节: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的概念,掌握肺通气、呼吸气体交换和呼吸气体

在血液中运输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功能

第二节:呼吸气体交换和运输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第七章循环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心脏的心动周期与泵血过程,掌握评定心泵功能指标、心肌生理特性,以及动脉血压、静脉血流、微循环和心血管功

能调节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及其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

第二节:血管生理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对循环功能影响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目的要求:

了解肾脏的结构基础,掌握尿液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基础

第二节:尿液的生成

第三节: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第九章运动与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及其运动应答和适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第二节“流动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第三节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第四节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

第五节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第十章肌肉力量

目的要求:

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肌肉力量的检测

第三节肌肉力量训练

第十一章有氧运动能力

目的要求:

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了解安静时、运动中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力的生理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吸氧量和氧亏

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第三节有氧耐力的测定法及其评定

第十二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二节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第三节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三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目的要求:

掌握疲劳的概念、发生机制与判断方法;掌握恢复过程的

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性疲劳

第二节恢复与提高过程

第十四章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及其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年龄变化;了解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指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第十五章女子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月经周期的概念,月经周期时相划分及生理机制;掌握女性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女子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

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

第十六章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衰老的概念,衰老的主要机制,掌握制定老年人健身方案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衰老与老年人

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第三节老年人的健身运动方案

第十七章环境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冷、热、水、高原环境,以及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掌握服习概念、生理机制,以及环境与人体运动能力的关系。掌握生物节律概念、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冷热环境与运动

第二节水环境与运动

第三节高原环境与运动

第四节大气环境与运动

第五节生物节律

*第十八章运动强力手段

目的要求:

了解强力手段概念、分类,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强力手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生理学手段

第三节营养学手段

第四节药理学手段

*第十九章兴奋剂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兴奋剂的概念、种类、主要危害,以及禁止使用兴奋剂的目的与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使用兴奋剂的危害

第三节反兴奋剂

*第二十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目的要求:

了解体适能的概念、组成成分,以及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生理基础与评价方法,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及其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适能与健康

第二节运动处方

*第二十一章肥胖与体重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肥胖概念、诊断方法与判定标准,掌握运动对体重、

体成分的控制和运动减肥的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肥胖

第二节运动与体重、体成分控制

第三节肥胖与运动减肥

*第二十二章残障人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残障人的康复手段、辅助工具和体育锻炼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残障概念、分类、分级方法

第二节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第三节残障人的康复手段和辅助工具

第四节不同种类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方法

*第二十三章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

目的要求:

了解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和

发病机理,掌握运动对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作用,学习制定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与高脂血症

第二节运动与高血压

第三节运动与糖尿病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章节内容课时

绪论 2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4

第二章肌肉收缩8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8

第四章激素与运动 4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2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4

第七章循环与运动 6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2

第九章运动与免疫 2

第十章肌肉力量 2

第十一章有氧运动能力 4

第十二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4

第十三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4

第十四章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 2

第十五章女子与体育锻炼 2 第十六章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2

第十七章环境与运动

*第十八章运动强力手段

*第十九章兴奋剂与运动

*第二十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第二十一章肥胖与体重控制

*第二十二章残障人与体育锻炼

*第二十三章若干疾病与体育锻炼(*指阅读章节)

总计

2

64 学时

五、教学建议

1、本课程应以讲授正常人体机能为基础,突出运动时人体

机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力求讲解主线明确,理论性和实践性

完美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组织教学。

3、重视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运动人体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应在

学生完成运动解剖学课程学习后开设,并为后续的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

知识基础。

本课程与体育技术学科的教学训练密切关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

七、考核方法

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课堂讨论、练习、上课考勤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成绩比例:平时30%,考试70%。

八、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主教材:《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教程》吴纪饶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运动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 Ⅰ 前言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从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在实验基础之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研究现代运动生理学课程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运动免疫学、运动保健等体育生物学科课程既为前期后续课程,又彼此渗透,表现出紧密的纵向联系,同时体育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体育各学科教学训练、康复体育、运动医学等均以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其研究基础,即运动生理学课程对其进行广泛的横向基础理论覆盖。如此更加凸显出运动生理课程基本理论在体育科学中不可替代的基础理论作用。因此,运动生理学课程为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主要基础课程。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72学时,即讲课60学时,实验12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5:1。 四教材:《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邓树勋主编,1版,2005年7月。 II 正文 第1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的学习,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 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二) 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三) 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二)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三)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教案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第学期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运动生理学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主干课程之一,是体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运动生理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正常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生理活动的机制以及活动规律,认识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系统功能有何良好作用;了解体育教案与训练的一般生理学原理与规律,以及儿童少年年龄、性别的生理学特征与体育活动的关系,女子生理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为今后有效地从事体育教案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案基本要求与内容安排 (一)教案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通过课堂教案和实验,逐渐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极其调节机理。 .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极其机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掌握体育教案、体育锻炼及课余体育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人体生理指

标测试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

(教案要求:—熟练掌握;—掌握;—了解) 三、习题课和课堂讨论内容 . 试述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 请结合所学知识,试述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 . 结合运动健身实践,试述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 试比较肌肉工作三种形式的特点,并阐述它们在力量训练方法中的应用四、实验(实践)内容 .人体安静与运动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定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最大吸氧量的测定 .无氧功率的测评 五、成绩考核 .考核方法与要求 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要求熟练掌握本教材每章重点。 .掌握每章后面的思考题。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 杨锡让. 运动生理学进展[].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吴鉴鑫. 运动生理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人体生理学编写组. 人体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乔奇.布茹克司. 运动生理学[]. 北京:北体大出版社,. [] 陈永清. 人体生理学习题集[]. 合肥:中科大出版社,. 制订人(签字):翟薇薇审核人(签字):武亚军日期:年月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 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 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 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 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 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 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 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 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 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 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 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二节:神经系统结构基础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课程编号:06020015课程类别:必修学时/学分:实验12学时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单位:体育学院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表明 一、课程性质 《运动生理学实验》就是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办的专业必修课,12学时;就是一门测试与测评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的操作技能课程,就是在运动生 理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开办的。 二、教学目标 1.培育学生掌控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及常用仪器的采用方法; 2.检验和稳固生理 学的基本理论,培育和提升学生观测、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评定人体运动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学时分配表中 实验实验类内容与要求时数型综合性实验1肺功能的测定2必做实验人体在安静及运 动后动脉综合性实验22必做血压的测量实验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综合性实验34必做 标本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4心电图的测试与分析4必做实验综合性实验5血乳酸测试2选 做实验综合性实验6wingate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7尿成分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 实验8脑电图测定4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九血细胞分析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十平衡功能 测定2选做实验综合性合计1026选做实验四、实验方法与要求建议序号实验项目小计224422242226要求同学按照正确的步骤和原理积极动手参加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善于观察,要有求实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要有怀疑的勇气,课后要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分析、 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及建议 每个实验都要求同学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重点在实验步骤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及对指标应用的评价。 本门课程的实验并非单一制开学,所以实验的成绩主要依据同学实验课上操作方式技 术的掌控程度和实验报告的编写情况,实验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20%。成绩形成:课堂 实验操作能力测评占到10%,实验报告占到10%。 本文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004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 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设。它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运动训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在学习本课程后,能较好地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用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运动训练指导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技能,并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 绪论(0.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该章的教学,能掌握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反应;兴奋;刺激。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肌肉的收缩机理、收缩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了解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兴奋的本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与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兴奋传递的机制;肌肉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形式、力学特点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马学军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141004 英文名称:Sports Physiology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 72 实验学时: 学分:4 开设专业: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体育舞蹈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体育院校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教育和运动训练基础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骨干课程。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它的任务是: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肌肉活动的基本知识; 2.掌握运动生理支持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知识; 4.掌握不同人群的运动生理学知识; 5.掌握运动生理学基本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第一节肌肉活动动能能量来源 1.了解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2.掌握人体的能源物质。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1.了解人体三大供能系统; 2.掌握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途及影响因素1.了解不同运动项目骨肉活动的代谢特征;2.掌握肌肉活动时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第一节肌肉的微细结构 1.了解肌肉的微细结构; 2.掌握肌纤维的微细构成。 第二节肌肉的特征 1.了解肌肉的物理特性; 2.掌握肌肉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1.理解骨肉的生物电现象; 2.掌握肌肉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成因机理。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原理 1.理解肌丝的滑行理论; 2.掌握肌肉的收缩过程。 第五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1.了解肌肉收缩的力学形式; 2.掌握肌肉收缩形式的力学特征。 第六节肌肉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1.了解肌纤维的的基本类型; 2.掌握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七节肌肉的结缔组织

体育学院体育系《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体育学院体育系《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96学时6学分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适用层次:专科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健康人体在运动中和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常要通过一些实验观察人和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生理现象,故该课程包括理论与实验两部分。 运动生理学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是,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原理,进一步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在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变化及其规律;掌握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功能的年龄、性别特征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业余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初步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科学方法和依据人体功能变化特点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原理。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 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以人体解剖学为先期课程,为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创伤学、医务监督学、体育康复学等课程奠定基础。建议大学第二学期开设。 (三)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明确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目的和任务,初步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功能的概念,以及人体机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教学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反馈调节。 教学难点: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讲授要点: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任务,学习目的。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性: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3、稳态。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反馈的概念、 5、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肌肉活动 第一章肌肉收缩(8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肌肉的微细结构、物理与生理特性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在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的机制。掌握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力学表现及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人类肌纤维的分 型及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 响。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根据肌丝滑行理论着重对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与机制以及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特征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肌肉收缩过程与机制,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进行分析 讲授要点: 第一节肌肉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肌管系统。 第二节肌肉的特性:肌肉的物理特性、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和兴奋性概念;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兴奋性的评价指标;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动作电位的传导。 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原理: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第五节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运动时不同肌纤维的动员。 第七节肌肉的结缔组织(自学) 第八节肌电图(介绍)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6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从实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而编写的。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 1、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3、使学生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 4、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二、先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要有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2、教学中应以人体整体性观点、人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指导教学的全过程。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运用生理学的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 4、要重视实验课和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体育实践中的常用生理学指标应用于运动训练中。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面授为主,进行相关必要的实验。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了解: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了解所学的内容 2、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3、熟练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知识分析、设计和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Exercise physiology)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体育系 课程代码:044024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邓树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 3.《运动解剖学》,李世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 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 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 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 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 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 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 目的。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

(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2学时)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1课时) 1.了解能量的分类 2.掌握能量的产生途径和办法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课时) 1.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产生与消耗途径 2.重点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与肌肉力量(2学时)第一节肌肉的特性 (1/2课时) 1.了解肌肉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1/2课时) 1.理解肌肉收缩与舒张的生理学原理 第三节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与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1/2课时) 1.掌握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2.重点掌握肌肉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四节肌肉力量的训练以及检测与评价(1/2课时) 1.重点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2.重点掌握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第三章神经系统控制与内分泌(2学时)第一节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课时) 1.了解躯体运动与神经的关系 第二节运动与内分泌的关系(1课时) 1.理解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2.重点掌握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的主要作用 第四章血液循环与酸碱平衡(2学时)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一)选用教材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 (二)参考书目 1.《运动生理学》,王瑞元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2.《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孙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运动生理学题解》,乔德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 (三)在线资源 慕课,运动生理学,苏州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华南师范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湖南师范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江西师范大学 (四)学术期刊 1.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体育科学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从人体运动的角度,了解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在实验基础上,理解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通过学习运动对各系统机能的影响,探讨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与身体脏器变化间关系。让学生将刻苦奋斗、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和勇攀高峰等体育精神转化为自身提升的驱动力,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民族的目标、祖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掌握了不同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基于这些生理学基础,完成学生

体质测试和身体机能评定,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和生理基础应用在以后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中。【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3.3】 课程目标2:掌握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技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可以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4.2】 课程目标3: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各阶段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能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对运动参与者不同阶段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不断修订健身方案,为科学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大众健身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 5.3】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专科层次,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学时分配:72 赋予学分:4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 后续课程: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①在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人体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或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②初步掌握人体功能能力评定的基本科学方法和原理。③掌握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儿童少年年龄、性别特征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及卫生、健康教育,科学地指导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②掌握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③掌握人体各种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原理及其应用评价。④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和体质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1、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讲授法、实验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录像法(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讨论法、讲座法、练习法、科研训练法等多种形式。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Ⅰ理论部分(52学时) 绪论 【教学目的】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熟悉运动生理学的任务;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理解运动生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查阅资料、课上讲解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内容、发展史等。 【教学重点】人体的基木生理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人体的基木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运动生理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教学目的】了解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丝的分子组成和肌管系统。掌握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掌握运动时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并能够说明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肌纤维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掌握骨骼肌的微细结构、收缩过程,通过讨论形式让学生掌握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等问题。 【教学重点】肌纤维的结构与收缩过程、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内容】 一、肌纤维的结构与收缩过程。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与生理学特性。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011020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 学时:70学时(理论54,实验16)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开课部门:体育学院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笔试占60%,平时占20%,实验占2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邓树勋,王建、乔德才、郝选明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 邓树勋,王建、乔德才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主编,《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人体生理学编写组,《人体生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 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主要研究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和它们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机理,进而观察其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它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性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体育院校的一门专业必修理论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述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肌肉活动 1.基本内容 第一节细胞生物电现象 一、刺激,反应与兴奋 二、细胞生物电活动 第二节肌肉收缩原理 一、肌肉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 第三节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第四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五节肌电图 一、肌电信号的引导和记录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50913002 学分:2.5 总学时:54 说明 【课程性质】 《运动生理学》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 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知识,研究体育领域中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康复体育、运动处方等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教学任务】 了解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及体育运动中人体机能的变化和适应的规律,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教学内容】 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内分泌;氧运输系统(血液、呼吸、循环);肌肉的活动及其控制;感觉、神经整合和运动技能形成;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年龄、性别、环境和运动等问题。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既要相信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又要充分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个别对待原则、全面性原则。 教学方法:努力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法,如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讨论时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夯实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修课程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课程。 【学时分配】

【教材及主要的参考书】 教材:《运动生理学》,邓树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参考书:[1]《运动生理学》,王瑞元,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2]《运动生理学》,王步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3]《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熊开宇,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大纲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现状及与其它理论学科的关系。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二、运动生理学在健身和竞技中的应用 三、生命的基本特征 四、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其调控 五、运动生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

《运动生理学》课程考核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考核大纲 【考核目的】 了解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体内发生的生理变化以及进行体育锻炼引起体内分子水平上适应性变化;为将来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考核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考核对教学状况作出检查,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课程学习的基础】 本门课程需要《运动解剖学》等学科知识,也在考试范围内。 【考核的内容范围】 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内分泌;氧运输系统(血液、呼吸、循环);肌肉的活动及其控制;感觉、神经整合和运动技能形成;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年龄、性别、环境和运动等问题。 【考核方法】 包括过程性考核、实验考核与期末考核。 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20%:包括出勤率、学习笔记、课堂学习状态、作业、课堂提问等内容;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实验到课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设计等; 期末考核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卷面100分,占总成绩60%。 【期末考核形式】 采用笔试闭卷。 【期末考核对试题的要求】 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主观性试题占55%,客观性试题占45%。 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约占15% ,填空题约占15%,判断题约占6%,单项选择题约占16%,多项选择题约占8%,简答题约占30%,论述题约占15%。 难度等级: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是40:40:20。 【考核的具体内容】 绪论 知识点: 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生命的基本特征 考核目标: 1.识记:(1)新陈代谢(2)兴奋性(3)运动生理学 2.理解:(1)生命的基本特征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课程所属类型及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专业:体育教育本科(四年制)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动生理学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是学生逐步掌握人体基本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的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实验要求: ⑴实验前:认真预习,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⑵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耐心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实验结果,遵守实验室的规则。注意安全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爱护器材。 ⑶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所用器械应擦洗干净,打扫实验室卫生。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并按时交实验报告。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 本课程实验共安排10学时,为必选实验。

四、实验课的考核 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分两部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根据实验报告上交次数、书写是否认真及结论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实验操作占70%,根据出勤率,实验态度,操作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爱护仪器设施进行评分。 五、实验指导(参考)书和实验报告: 1、实验指导书:《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实验报告的要求 ⑴实验报告书写应注意文字简练、通顺、清楚、整洁。 ⑵注明姓名、班级、实验日期。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 绪论 教学要求:1 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 2 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 3 介绍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第一节学科简介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 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 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 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 (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 (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2、掌握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 3、初步认识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方法 4、掌握人体功能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5、引发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讲授、作业练习 重点: 人体功能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难点: 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运动生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运动生理学发展历史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只有数百年的历史,而如今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群,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因此,运动生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而又生命力的学科。 1、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学的先导 古希腊在研究人体机能方面起步很早,但由于宗教势力对科学的扼杀,直到16世纪,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尚无实质意义上的贡献。解剖学是生理学的先导。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1543年由A.Vesalius所著的《人体结构》改变了后人研究的方向。尽管该书主要聚焦于各个器官的解剖学描述,但偶尔也试图解释其功能。英国历史学家M.Foster爵士曾这样评价该书:“它不仅是现代解剖学的开端,而且也是现代生理学的开端。它彻底终结了14个世纪的思想禁锢,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医学的复兴。” 早期的大多数生理学解释或错误百出,或模棱两可,使得人们时常认为也许这些解释由推测而来。例如,解释肌肉如何产生力量时,由于受眼睛观察力所限,时常仅限于运动期间肌肉围度与外形的变化。由这种观察而来的结论势必大打折扣,有时甚至笑话百出。如H.Fabricius在1574年曾解释肌肉的收缩力存在于肌腱中而不是“肉”中。直到荷兰科学家A.V.Leeuweehoek于1660年引入显微镜后,解剖学家才发现了单个肌纤维的存在。但这些肌纤维是如何收缩并产生力量的,却一直是一个谜。揭开这个谜底花了约300年时间。20世纪中期,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弄明白肌肉蛋白收缩的复杂机理。 2、运动生理学的出现 一直到19世纪后期,生理学家的主要任务还仅限于获得具有临床价值的信息。身体运动的反应几乎无人理睬。直到19世后期,肌肉生理学才引起生理学家注意。1889年出版的《身体运动的生理学》(https://www.360docs.net/doc/5e19308217.html, Grange著)。这是运动生理学第一本教科书,标志着运动生理学已经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许多概念使人们大惑不解,无法自圆其说,而且这是早期运动生理学的通病。主要因为受制于当时对运动所进行的研究甚少,且研究工具非常落后。19世纪末期,许多理论用来解释肌肉收缩时的能量来源。有些理论根据所观察到的运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