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004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

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设。它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运动训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在学习本课程后,能较好地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用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运动训练指导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技能,并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

绪论(0.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该章的教学,能掌握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反应;兴奋;刺激。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肌肉的收缩机理、收缩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了解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兴奋的本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与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兴奋传递的机制;肌肉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形式、力学特点

及影响因素。

难点: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肉收缩过程;兴奋传递过程;

第一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和兴奋性概念以及相应知识。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和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及其特性,局部兴奋及其特点;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接点的结构及其传递的机制。

第二节肌肉收缩过程

肌肉的收缩机制和肌肉的收缩过程;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肌肉收缩形式;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四节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运动训练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和长期运动对提高肌腱的抗张力量、抗断裂力量、结缔组织肥大的作用。

第五节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不同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运动单位募集的概念。

掌握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训练对骨骼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第六节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了解肌电的引导;正常肌电图图形;肌电图的测量;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章血液(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血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血液的组成、性质;运动训练对血液组成各部分的影响和血液对运动训练的适应变化。

(二)教学内容

重点:体液及内环境;血液的组成和正常值;血液的功能;运动对血液组成和血液功能的影响。

难点:氧解离曲线的意义;内环境的作用与意义。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一节概述

体液的概念;血液的组成;血液的功能;血液的比重、粘度、血浆pH值、血浆渗透压等理化特性。;O2和CO2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运输形式;血液缓冲pH值的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和保护、防御功能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功能;血红蛋白的氧合和氧离作用;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氧解离曲线等基本概念和内涵;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血液凝固和纤溶;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血液循环(6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以及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微循环功能;静脉血流特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肌肉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二) 教学内容

重点: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过程;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及正常值;

影响泵血功能的因素;心力贮备的产生和意义;心肌收缩的特点;动脉

血压的产生与影响因素;血液的重新分配与微循环的产生与意义;心血

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变化与意义;

难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力贮备与运动的关系及意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变化及其机制。

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心脏的一般结构;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心电图。

第二节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压;动脉脉搏,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

环。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局部血流调节。

第四节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第四章呼吸(3.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呼吸系统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血液中的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的正常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神经系统和激素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运动中呼吸机能的变化及其规律。

(三)教学内容

重点:肺通气和肺换气的过程与特点;肺容量、肺容积的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影响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呼吸的调节。

难点:呼吸过程中胸内压的变化,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

肺通气的动力学;肺通气机能;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第二节气体交换和运输

气体交换;气体运输。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运动时合理呼吸。

第五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营养物质的种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和吸收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和影响。理解和掌握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ATP再合成与几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供能系统释放能量的速率、持续时间和方式。运动中能量供给的变化和调节以及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能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二) 教学内容

重点: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过程;糖、脂肪、蛋白质中间代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三个能量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在运动中的作用;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能耗量的计算,运动时能耗量计算的意义;运动时供能系统的变化与影响因素

难点:三大营养物质的中间代谢过程和影响因素;供能系统的特点与运动时的变化机制;影响供能系统功能的因素。

第一节物质代谢

人体中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第二节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给与消耗;ATP再合成与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节体温

正常人体温度;体温调节

第六章肾脏机能(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和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掌握运动时肾脏机能的变化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

重点:尿液的生成和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

难点: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

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

肾单位的基本结构,肾脏的血液循环;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的万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尿量;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激素的来源、生理本质和生理作用;掌握激素的作用机理;几种主要激素对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代谢的作用;以及激素对运动训练的作用和运动训练对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重点:激素的一般生理特征;激素的作用机理;主要几种激素的生物学功能;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难点:激素的作用机理;几种主要激素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第一节概述

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激素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下丘脑与垂体;甲状腺与甲状腺素;肾上腺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岛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旁腺;性腺及相关激素;

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控;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6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觉生理的基本概念以及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感觉形成的机理,重点了解与体育运动紧密相关的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掌握神经系统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肌肉活动的控制与各神经中枢的调节的关系;反射活动产生的机制及其规律。

(二)教学内容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点;感觉信息的传导途径;肌梭和腱器的功能;

主要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本体感觉在体育活动中的意义。神经冲动产

生和传导;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突触传递;中枢抑制;各种反射

活动。

难点:感觉信息的传导途径,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

以及感受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感觉器官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掌握感觉信息的传导;脊髓对感觉的传导,丘脑及其投射系统。大脑皮质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神经系统概述,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脑的高级功能;睡眠。

第九章运动技能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以及神经通路与突触的可塑性是运动技能学习神经的基础条件。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是解释运动技能学习的二种重要的理论。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和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时期及其影响因素。(二) 教学内容

重点: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技能形成时体育教学的方法;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

统。

难点:条件反射的抑制;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时相。

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与发展

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以及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异同点,条件反射的抑制,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自动化。

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清楚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以及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原理和相应的测试与评价的方法。(二)教学内容

重点: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的基本概念以及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如何在运动训练中提高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

难点: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无氧阈的概念;无氧阈与有氧工作能力的关系。第一节概述

需氧量与摄氧量;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乳酸阈;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十章身体素质(4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身体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理论,以及相应训练方法。

(二) 教学内容

重点: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这些素质的可训练因素;

难点:决定这些素质的生物学因素和训练原则。

第一节力量素质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功能性肌肉肥大;

力量训练原则;力量训练要素。

第二节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速度素质的训练。

第三节耐力素质

有氧耐力及其训练,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第四节灵敏素质与柔韧素质

灵敏素质;柔韧素质。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4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运动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这些过程的各种因素,从而能较好地根据其生理变化规律来调整和指导运动训练。

(二)教学内容

重点: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生理学机制及其意义;影响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运动性

疲劳和恢复过程的因素。

难点:进入工作状态的机制;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意义及其调整。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机制,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和生理意义。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概念和机理。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过程。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和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四节恢复过程

恢复过程机体磷酸原、肌糖原等能源贮备的恢复过程,氧合血红蛋白恢复和乳酸再利用的一般规律;以及超量恢复的概念和生理机制。活动性手段、营养性手段、中医药手段及其他方法对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4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训练基本原则及其生理学本质,对此进行生理学分析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重点:几种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难点: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第一节概述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点;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与意义;生理学分析;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第三节恢复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及意义;生理学分析;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及意义;生理学分析。

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与意义;生理学分析与意义。

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特殊环境下运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和相关的机能适应性变化。

(二)教学内容

重点:高原环境、热环境、冷环境和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难点: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生理变化,应激的生理学原理。

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高原应激;高原服习;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热环境与适应;热病及其预防。

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

冷应激与运动;冷服习。

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

水环境与运动能力;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机能的评定原理与评定方法。

(二)教学内容

重点:不同状态下运动员机能的生物学特征和方法;评定常用指标;影响运动机能的因素

难点: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评定方法和实际操作。

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状态;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

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差异;生物节律因素。第三节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

横向比较;纵向追踪;不同机能状态的机能水平比较。

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身体形态学指标;生理学评定指标;其他机能评定指标;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生理指标的检查;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

第十六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时期中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儿童少年机体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对儿童少年进行运动训练时,合理安排练习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活动内容,以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

重点:儿童少年骨骼与关节特点,肌肉的特点,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氧运输系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物质代谢和能

量代谢;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发

展,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

难点: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

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基本概念;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

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运动系统特点;血液循环系统特点;呼吸系统特点;神经系统特点;内分泌系统特点。

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2学时)

(一)教学要求

了解女子特殊的生理特点。掌握女子月经周期的原理;运动能力与男子的差异特点;月经周期时运动能力的变化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以便能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能科学的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工作。

(二)教学内容

重点:女子的生理特点,女子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决定运动能力的性别差异的因素;有氧能力的性别差异;无氧能力的性别差异。运动负荷时功能变化的性别差异;。难点: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

女性生理阶段划分;生理特点;运动能力特点。

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月经周期及其调节;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妊娠期与运动能力。

第十八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生物节律的基本概念;生物节律的特征;生物节律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物节律的基本概念;生物节律的特征;生物节律的调整。

难点:生物节律的概念;生物时间结构;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第一节概念

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

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

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

调整方向与跨度;调整方法;标志节律;时差调整。

第五节激素节律变化与运动员选材

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用激素节律选材的主要指标;激素节律选材的注意事项。

第十九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控与调控(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方法,掌握生理负荷的调控原理和相应的调控手段。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生理负荷的调控原理和相应的调控手段。

难点:决定运动生理负荷的因素和调控方法。

第一节概述

基本概念;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监测的基本原则;监测的基本内容;监测的方法;实时调控的方法。

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第二十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2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运动性免疫机能与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免疫反应;运动性免疫机能与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基本原理。

难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反应、运动性免疫抑制和运动性免疫模式。

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反应。

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

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运动性免疫模式。

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

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三、课程教学形式及安排

(一)课堂教学:应侧重于教材的基本内容;注重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的联系。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二)实验教学:总学时为24学时。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鼓励和辅导学生进行设计性或综合性的实验。实验报告全批全改。

(三)教学辅导:对学生具有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同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注意学生提问时所暴露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法的改进。

(四)习题作业:在每一章后,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全批全改。

(五)注意运动生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介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六)考核方式为考试:

1、考试,评分为百分制。

2、成绩评定:

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含

出勤、作业10%;实验报告30%);

四、建议使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一)建议使用教材:

王瑞元主编 . 《运动生理学》(体育院校用)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洪泰田主编 . 《人体生理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二)教学参考书:

邓树勋等主编 .《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王步标主编. 《人体生理学》(体育教育专业)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杨锡让主编 . 《实用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

吴纪饶主编 . 《人体生理学题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运动训练专业用)

《运动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 Ⅰ 前言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从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在实验基础之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研究现代运动生理学课程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运动免疫学、运动保健等体育生物学科课程既为前期后续课程,又彼此渗透,表现出紧密的纵向联系,同时体育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体育各学科教学训练、康复体育、运动医学等均以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其研究基础,即运动生理学课程对其进行广泛的横向基础理论覆盖。如此更加凸显出运动生理课程基本理论在体育科学中不可替代的基础理论作用。因此,运动生理学课程为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主要基础课程。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72学时,即讲课60学时,实验12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5:1。 四教材:《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邓树勋主编,1版,2005年7月。 II 正文 第1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的学习,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 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二) 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三) 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二)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三)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教案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第学期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一、课程简介 运动生理学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主干课程之一,是体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运动生理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正常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生理活动的机制以及活动规律,认识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系统功能有何良好作用;了解体育教案与训练的一般生理学原理与规律,以及儿童少年年龄、性别的生理学特征与体育活动的关系,女子生理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为今后有效地从事体育教案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案基本要求与内容安排 (一)教案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通过课堂教案和实验,逐渐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极其调节机理。 .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极其机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掌握体育教案、体育锻炼及课余体育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人体生理指

标测试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

(教案要求:—熟练掌握;—掌握;—了解) 三、习题课和课堂讨论内容 . 试述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 请结合所学知识,试述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 . 结合运动健身实践,试述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 试比较肌肉工作三种形式的特点,并阐述它们在力量训练方法中的应用四、实验(实践)内容 .人体安静与运动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定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最大吸氧量的测定 .无氧功率的测评 五、成绩考核 .考核方法与要求 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要求熟练掌握本教材每章重点。 .掌握每章后面的思考题。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 杨锡让. 运动生理学进展[].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吴鉴鑫. 运动生理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人体生理学编写组. 人体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乔奇.布茹克司. 运动生理学[]. 北京:北体大出版社,. [] 陈永清. 人体生理学习题集[]. 合肥:中科大出版社,. 制订人(签字):翟薇薇审核人(签字):武亚军日期:年月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课程编号:06020015课程类别:必修学时/学分:实验12学时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单位:体育学院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表明 一、课程性质 《运动生理学实验》就是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办的专业必修课,12学时;就是一门测试与测评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的操作技能课程,就是在运动生 理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开办的。 二、教学目标 1.培育学生掌控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及常用仪器的采用方法; 2.检验和稳固生理 学的基本理论,培育和提升学生观测、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评定人体运动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学时分配表中 实验实验类内容与要求时数型综合性实验1肺功能的测定2必做实验人体在安静及运 动后动脉综合性实验22必做血压的测量实验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综合性实验34必做 标本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4心电图的测试与分析4必做实验综合性实验5血乳酸测试2选 做实验综合性实验6wingate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7尿成分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 实验8脑电图测定4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九血细胞分析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十平衡功能 测定2选做实验综合性合计1026选做实验四、实验方法与要求建议序号实验项目小计224422242226要求同学按照正确的步骤和原理积极动手参加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善于观察,要有求实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要有怀疑的勇气,课后要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分析、 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及建议 每个实验都要求同学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重点在实验步骤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及对指标应用的评价。 本门课程的实验并非单一制开学,所以实验的成绩主要依据同学实验课上操作方式技 术的掌控程度和实验报告的编写情况,实验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20%。成绩形成:课堂 实验操作能力测评占到10%,实验报告占到10%。 本文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004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 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设。它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运动训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在学习本课程后,能较好地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用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运动训练指导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技能,并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 绪论(0.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该章的教学,能掌握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反应;兴奋;刺激。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肌肉的收缩机理、收缩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了解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兴奋的本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与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兴奋传递的机制;肌肉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形式、力学特点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马学军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141004 英文名称:Sports Physiology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 72 实验学时: 学分:4 开设专业: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体育舞蹈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体育院校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教育和运动训练基础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骨干课程。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它的任务是: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肌肉活动的基本知识; 2.掌握运动生理支持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知识; 4.掌握不同人群的运动生理学知识; 5.掌握运动生理学基本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第一节肌肉活动动能能量来源 1.了解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2.掌握人体的能源物质。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1.了解人体三大供能系统; 2.掌握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途及影响因素1.了解不同运动项目骨肉活动的代谢特征;2.掌握肌肉活动时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第一节肌肉的微细结构 1.了解肌肉的微细结构; 2.掌握肌纤维的微细构成。 第二节肌肉的特征 1.了解肌肉的物理特性; 2.掌握肌肉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1.理解骨肉的生物电现象; 2.掌握肌肉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成因机理。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原理 1.理解肌丝的滑行理论; 2.掌握肌肉的收缩过程。 第五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1.了解肌肉收缩的力学形式; 2.掌握肌肉收缩形式的力学特征。 第六节肌肉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1.了解肌纤维的的基本类型; 2.掌握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七节肌肉的结缔组织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过程的科学。 2.肌小节: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为基础的收 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4.内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 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8.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9.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血红蛋白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 11.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 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2.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13.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4.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5.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 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阈: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 17.身体素质: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 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18.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 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19.“极点”: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 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成为“极点”。 20.“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运动者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 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体育学院体育系《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体育学院体育系《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96学时6学分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适用层次:专科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健康人体在运动中和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常要通过一些实验观察人和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生理现象,故该课程包括理论与实验两部分。 运动生理学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是,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原理,进一步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在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变化及其规律;掌握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功能的年龄、性别特征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业余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初步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科学方法和依据人体功能变化特点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原理。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 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以人体解剖学为先期课程,为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创伤学、医务监督学、体育康复学等课程奠定基础。建议大学第二学期开设。 (三)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明确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目的和任务,初步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功能的概念,以及人体机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教学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反馈调节。 教学难点: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讲授要点: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任务,学习目的。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性: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3、稳态。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反馈的概念、 5、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肌肉活动 第一章肌肉收缩(8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肌肉的微细结构、物理与生理特性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在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的机制。掌握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力学表现及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人类肌纤维的分 型及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 响。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根据肌丝滑行理论着重对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与机制以及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特征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肌肉收缩过程与机制,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进行分析 讲授要点: 第一节肌肉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肌管系统。 第二节肌肉的特性:肌肉的物理特性、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和兴奋性概念;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兴奋性的评价指标;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动作电位的传导。 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原理: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第五节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运动时不同肌纤维的动员。 第七节肌肉的结缔组织(自学) 第八节肌电图(介绍)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6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 绪论 1.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3.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神经调节调节特点:迅速,精确 体液调节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 自身调节调节特点:调节幅度较小,灵敏度较差。 4.运动生理学研究分类 依据实验水平:整体水平系统和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运动生理学?按研究水平划分,运动生理学研究有哪些?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特点是什么?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1、兴奋: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 2、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一定的刺激强度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一)阈强度和阈刺激 1、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2、阈刺激: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 3、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4、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上刺激。 (二)强度—时间曲线 1、强度—时间曲线:如果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到一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 2、基强度: 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3、意义:强度-时间曲线揭示了组织兴奋的普遍规律,在体内一切可兴奋组织都可以绘制出类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 绪论 教学要求:1 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 2 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 3 介绍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第一节学科简介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 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 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 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 (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 (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大学本科《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学科根据社会发展对体育科学的需求,并结合已有的研究优势和条件,突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注重《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包括教材改革,标准化试题库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聚焦于体育健康研究,揭示体育增进健康的机理,并致力于运动处方的应用性研究。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4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7周,总课时数68学时。其中实验时数20学时。 本课程总学分数:4学分。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期中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以课堂提问、讨论、考查、实验报告、作业、闭卷考试结合为主。 考核成绩计算:考勤、提问、实验报告、作业、小论文占10%,期中考核30%,期末考试占60%。 二、学时分配表 总学时68学时,4学分。具体安排见下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使学生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 (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下: 绪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了解本课程与运动人体科学中其它学科的关系,发展历史与展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动生理学的概念;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运动生理学和健身、竞技的关系。 第1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肌肉活动时能量来源、三个供能系统、能量代谢变化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ATP的分解和再合成过程;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的生理过程;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 第2章肌肉收缩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肌肉的微细结构、肌肉的特性、肌肉的收缩原理,了解肌肉的结缔组织的组成和运动对其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时:72 学分:4 开课学期:3、4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适用专业:休闲体育 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从方法论和体育实践角度,运动生理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因此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必须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将运动生理溶于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之中,强化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为运动实践和体育科学服务。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用理论来解释运动实际、指导和解决运动实践的具体问题。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和评价运动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重点、难点 (一)绪论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难点是兴奋、反馈。 (二)肌肉的活动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肌纤维类型。难点是运动电位、局部兴奋。 (三)氧运输系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体的呼吸过程、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回流的因素、血液的功能、组织液的生成与Pl流等。 难点:心肌的生理特性、体表心电图、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四)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重点与难点]:重点:肾脏的排泄、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供能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难点:肾脏的排泄、能量代谢的测量原理。 (五)感官与神经 [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各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反射和反射活动的应用。反射活动、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 (六)运动技能的学习及身体机能变化、身体素质 [教学重点]: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身体素质。 [教学难点]: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011020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 学时:70学时(理论54,实验16)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开课部门:体育学院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笔试占60%,平时占20%,实验占2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邓树勋,王建、乔德才、郝选明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 邓树勋,王建、乔德才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主编,《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人体生理学编写组,《人体生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 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主要研究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和它们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机理,进而观察其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它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性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体育院校的一门专业必修理论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述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肌肉活动 1.基本内容 第一节细胞生物电现象 一、刺激,反应与兴奋 二、细胞生物电活动 第二节肌肉收缩原理 一、肌肉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 第三节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第四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五节肌电图 一、肌电信号的引导和记录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实验简介 运动生理学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制定本大纲的指导思想是“后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其依据是我院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并充分考虑了我院的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业、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体育舞蹈专业。 二、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 1、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基本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健身和运动训练,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2、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能测定一些常用指标。基本掌握测定技术和撰写实验报告,同时能结合运动实践设计一些简易可操作性的实验及方法。 三、实验方式 每班分7-8个实验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独立或协作完成要求的实验任务。 四、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 本课程实验共安排12学时,其中12学时为必做实验

注:1-6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3、5、7、8、9适用于体育教育专业;2、3、5、8、9、10适用于运动训练专业、体育舞蹈专业、武术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五、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 实验一 (1)实验项目名称:血型鉴定 (2)实验内容:制备红细胞悬浮液,标准血清的制备,玻片法鉴定血清,分析实验结果

(3)实验要求:掌握ABO血型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实验二 (1)实验项目名称: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2)实验内容:用电子肺活量计测定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对照比较。 (3)实验要求:掌握肺通气功能的测定方法,对所学理论加深理解 实验三 (1)实验项目名称:安静和运动时的心率及血压的测定 (2)实验内容:测定安静时桡动脉脉搏、听心率。熟悉血压计的结构,静坐5-15分以上,测血压。20次起蹲/30秒后即刻、2min、3min测脉搏、血压。 (3)实验要求:掌握人体安静时和定量负荷时心率、血压测定原理和方法,学习分析结果。 实验四 (1)实验项目名称:心功能指数和哈佛台阶指数的测定 (2)实验内容:测定安静时心率,测定30次起蹲/30秒后1min、2min的心率,计算出心功能指数,评定实验结果。以30次/分钟的节奏连续登台阶5 min,测运动后第2、3、4min的心率,计算出哈佛台阶指数,评定实验结果。 (3)实验要求:掌握心功能指数和哈佛台阶指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学习评定运动素质和锻炼水平。 实验五 (1)实验项目名称:肌肉力量的测定 (2)实验内容:用握力计、背力计分别测定握力、背力和腿力。连续推举或卧推杠铃某重量,测出最大重复次数,推算出最大力量。 (3)实验要求:学习和掌握身体部位的力量测定方法和极限负荷下推测最大力量的方法。 实验六 (1)实验项目名称: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 (2)实验内容:用皮褶厚度计测量上臂部、背部和腹部的皮褶厚度,推算出体脂率、体脂重量和去脂体重。 (3)实验要求:学习和掌握用皮褶厚度计测量皮褶厚度的技术,以及推算体脂率、体脂重和瘦体重的方法。 实验七 (1)实验项目名称:田径场估测最大吸氧量 (2)实验内容:测轻衣状态下的体重,10—15分钟准备活动后,匀速快步走400米和1600米,分别记录时间和运动后的即刻心率。推算出最大吸氧量。 (3)实验要求:学习和掌握在田径跑道现场进行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最大吸氧量估测方法。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一)选用教材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 (二)参考书目 1 .《运动生理学》,王瑞元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2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孙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 .《运动生理学题解》,乔德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 (≡)在线资源 慕课,运动生理学,苏州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 慕课,运动生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湖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江西师范大学 (四)学术期刊 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 .体育科学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从人体运动的角度,了解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在实验基础上,理解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通过学习运动对各系统机能的影响,探讨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与身体脏器变化间关系。让学生将刻苦奋斗、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和勇攀高峰等体育精神转化为自身提升的驱动力,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民族的目标、祖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掌握了不同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基于这些生理学基础,完成学生

体质测试和身体机能评定,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和生理基础应用在以后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中。【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3.3] 课程目标2:掌握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技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可以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4.2】 课程目标3: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各阶段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能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对运动参与者不同阶段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不断修订健身方案,为科学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大众健身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5.3]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研究在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根据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应用它去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具体任务: 1、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2、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 3、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其功能的影响。 4、掌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人体生理指标测试的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 二、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性质、研究内容、学习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特点,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方向,运动生理学与健身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以及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和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讲授内容] 一、运动生理学的课程性质与研究内容 二、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目的与任务 三、本教材的特点 四、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方向 五、运动生理学与健身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 六、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一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骨骼肌肉的细微结构与生理特征,肌肉兴奋时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的收缩过程和工作形式,以及不同类型肌纤维特征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肌肉的收缩过程和工作形式; 2、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特征以及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大学本科《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大学本科《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运动生物化学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同时融入多学科的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总课时36学时。其中实验时数6课时。 本课程总学分: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运动生物化学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同时融入多学科的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

谢及调节规律,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人体变化的生物学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机能状态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科学地指导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为进一步从事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和体育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考核点如下: 绪论: 本章主要知识点: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难点: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本章主要知识点: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 第二章糖质代谢与运动 本章主要知识点:掌握糖的概念、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难点: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 本章主要知识点: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理解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系。 难点: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酮体代谢的意义。 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本章主要知识点: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分子组成和基本代谢过程,以及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一般规律;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了解运动与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适应。 难点: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规律 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 本章主要知识点:掌握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和过程;了解运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进一步理解代谢能力、供能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难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代谢特点和相互联系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

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第二章肌肉收缩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二节:神经系统结构基础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脑的高级功能第四章激素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内分泌、激素及其作用机制概念,掌握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其功能,以及应激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内分泌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