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文化的畅想

廊桥文化的畅想
廊桥文化的畅想

发展廊桥文化的畅想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发掘庆元廊桥文化,合理发展和传承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让传统营造技艺不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失传,已经成为我们每个廊桥艺人肩负的重担和历史使命。结合多年对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理解,以及对廊桥事业发展状态的关心。站在廊桥艺人的角度,对现在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营造技艺、规范建造工艺流程、促进廊桥产业的发展、保护古廊桥、发展特色旅游等方面做了几点畅想

正文:

庆元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廊桥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庆元是中国现存古廊桥最多、最集中的县份,素有“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都”的美称。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记载,自宋元以来修建的廊桥达230余座,如今境内仍完好保存着上百座风格各异的古廊桥。木拱廊桥作为廊桥中的“珍稀品种”被专家们公认为中国古代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不但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我国现存木拱廊桥100余座,主要分布于闽东和浙南山区,大都为清中后期修建或重建,始建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由于是“民间产物”,其踪影未见录于典籍文献。它发缘于何处?至今仍不甚了然。

庆元木拱廊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的如龙桥,单孔廊屋最长的黄水长桥,单孔跨度最大的兰溪桥,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双门桥、甫田桥和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濛州桥均在庆元境内,堪称当世一绝。2005年9月,庆元后坑木拱廊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2008年1月,庆元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2008年6月,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由我省和福建省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庆元人民对廊桥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是对廊桥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国廊桥之乡”的命名将对提高庆元廊桥的知名度、加快庆元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政府间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了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庆元县属申报的具体地区之一。拥有漫长历史的“庆元廊桥传统营造技艺”,终于跨入了“世界遗产”的行列。然而,面对这一喜讯,廊桥师傅、廊桥专家们却高兴不起来——“谁来继承祖宗留下的廊桥手艺”成了他们最大的担忧。深入挖掘,发展廊桥文化,迫在眉睫。

一.在传承建桥技艺的同时,积极创新建造工艺

“谁来继承祖宗留下的廊桥手艺”一语道破了,多少廊桥师傅、廊桥专家们的辛酸。现在几乎所有的廊桥师傅们都处在“失业”状态,廊桥师傅们的专业用庆元土话说就是大木师傅,他们是大木师傅中能造木拱桥的特殊群体。以往他们工作是建造那种中间木框架,四周墙维护的老式房子,在有桥造时一些技艺精湛的大木师傅就建桥,建桥只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80年代末开始,即便是在乡下,人们造房子时都不再考虑建造老式房子,取而代之的是钢精混凝土的新式建筑。廊桥也不能适应当今的交通功能,现在只能是以一种景观存在。大木师傅们已经找不到他们人生的舞台,迫于无奈只能改行做其他事情。偶尔碰到庙宇修缮,他们还能有几天师傅可以做。但是绝大多数已经不在从事这个行业。当然在接下来的这几十年中就没有了新的血液加入到这个行业。当我们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廊桥被外界所发现后,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廊桥师傅们看到了希望,接之而来确是做手艺人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工艺流传无后继之人,面临失传。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科技发达了,时代不同了,观念也随之变化了。对于建造廊桥这种体力加技术的工种,已经不再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怕脏、怕累,不肯学这种体力重、风吹日晒的手艺。他们的父母亲也不再希望他们成为做手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远离“做工”,能够进办公室,进单位,当老板。

系统的挖掘廊桥传统营造技艺,结合现有科技力量,巩固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创新建造工艺。需要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和具有现代建筑理念的年轻一代建筑师和能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工艺数字化的年轻一代来共同发展。通过新生血液的加入,使传统营造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靓丽。传承统营造技艺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口述相传的教学模式。运用实际施工经验结合理论力学研究和新的数字技术,重新解读这传统营造技艺。逐步引导有建造兴趣的年青一代喜欢上这一传统的手艺。让营造技艺能够源远流长,造就新时期的廊桥工艺师

在立足于现有营造技艺的同时,通过新思维、新技术的渗透,不断创新出新的营造技艺。在营造技艺上注重科学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深入研究木拱廊桥的桥拱,在现有三节苗、五节苗、剪刀撑组合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思路,深入研究力学原理,摆脱木材长度、粗细的制约。建造大跨度的木拱廊桥,抢占行业领先地位。

二.在建设廊桥、古廊桥修复中,确保整个工艺流程中其他工种的整体提升。

现在工业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工艺。使得在建设廊桥、古廊桥修复中大量使用了现代技术和材料。使我们的廊桥现代气息加重,失去她原有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对古廊桥修复时,由于人们的无知,大量运用了现代文明的产物,使我们的文物在我们的保护下遭到了破坏,这是一种悲哀。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也是不愿发生的。廊桥做为桥梁中的“活化石”,我们不能仅仅在某一方面加强保护和发展。应该在整套建桥工艺中全面保护和发展。制定一套完整的建桥工艺流程,规范修复措施。带动相关联的工种传统化,让我们的廊桥古色古香,体现它真正艺术价值

现代社会倡导环保、节能减排,我们利用传统工艺建造的廊桥就正好是符合环保的、节能、低排放的产物。所以在营造技艺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走传统的道路才能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如现在造桥中大量使用的油漆,已经没有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桐子漆,这种漆是利用一种阔叶木桐子树的果实压榨出植物油作为主要材料,加入其他一些纯天然的添加剂,经过传统工艺煎制而成,现在庆元区域内,能有这种煎桐油工艺的油漆师傅已经很少,他们的年纪也是六十岁左右的老师傅了。对木头缝隙和凹坑面填充时,也没有使用以往豆腐灰的传统批灰工艺。土建部分的施工,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对廊桥工艺价值大打折扣。屋面部分使用的瓦片,青砖也是外地购买,利用本地特有的黏土手工制作,经过高温烧制的青砖和青瓦已经消失,制造工艺也面临失传。要造一座真正的廊桥,让它在若干年后也能成为一座文物。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现在采取的建造工艺,杜绝现代产物给廊桥留下的遗憾。土建施工不使用钢精混凝土,木构件拼装和木板组装过程中不使用一颗铁钉,全部使用竹钉。装饰工艺使用环保的桐油漆,颜料使用天然色素。在廊桥施工完毕,机械设备退场后,就是一坐真正的廊桥。随着时间的流逝,等我们的子孙后代走上这座桥时就能闻到它的古色古香。

三.保护古廊桥,开发新廊桥,使廊桥形成一个产业,让廊桥走向世界

当我在提出让庆元廊桥走出庆元的设想的时候,许多人感觉到不可思议。也有人提

出异议,假如我们的廊桥走出去了,世界各地都有廊桥了,我们的廊桥就不稀罕了。我们回想我们庆元的另一张名牌香菇时,你们还会有这种想法吗?庆元做为香菇发源地,人们在品尝香菇美味的同时,有谁知道香菇的发源地是我们庆元。中国目前最大的香菇生产地已经不是庆元了,香菇已经不再是我们的特色。在异地建设廊桥,不但不会让我们的廊桥价值降低,反而更大的提升了它的价值。每一座廊桥都是庆元旅游的广告牌。当然我们也要有数量的建设,每个城市我们只建造一座。当发展成一个产业的时候,传承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将不在是一个问题。

保护好现存的每座古廊桥,保持庆元古廊桥在其他县市廊桥中的优胜地位。让这些现存的古廊桥,在世人面前展现它的工艺精湛和艺术价值。

通过和几位资深廊桥工艺师交流,目前廊桥建设完全可以实现本土制造、异地安装的施工模式,在庆元本土建立廊桥工厂,由工厂负责异地安装地点勘探,设计出图纸,由业主方按照设计图纸对桥基进行土建施工。木构件在现代化的车间生产、加工、油漆。然后由工厂派出廊桥师傅到异地进行现场安装。我们的廊桥依然能够保持它的神秘色彩。通过政府宣传廊桥文化,推销庆元廊桥产品,今后庆元的廊桥将作为一种商品走出庆元,走向世界,已经不是天方夜谈。

随着这几年,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升,各地公园景观的大量建设,廊桥作为步行交通、市民休闲纳凉、宗教祭祀活动、行善积德的行为表现、提高城市品位等方面有着很大作用。今后廊桥建设市场前景非常强大。

四.依托廊桥文化,发展特色旅游

当我们的廊桥产业公司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后。廊桥工厂将是远方客人最热门景点,人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会不远万里来探寻廊桥建造的神秘。同时可以利用廊桥工厂现有的环境优势,对廊桥模型商业化生产,销售。

一种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也要大家的共同关注。只有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发展的文化,才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廊桥文化的提升,将给我们庆元县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对提高一个城市的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廊桥资料汇总

廊桥资料汇总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 木拱廊桥分布在闽浙边界山区,包括浙江温州的泰顺,浙江丽水的庆元、景宁和福建宁德的寿宁、屏南、福鼎等地,木拱廊桥现存200余座。其中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寿宁县据传设于明朝景泰年间,为祝皇帝寿庆,合称“景泰寿庆”。廊桥在各地外观上存在着差异,泰顺、景宁的廊桥相桥凳窄、桥身侧板为半封闭;庆元、寿宁的板凳则为宽的,坐、卧兼可,侧板则为全封闭,上开各式小窗用以采光。

注:庆元的廊桥内为全封闭、宽桥凳,为使桥面更坚固、耐用,多铺设鹅卵石。现存有如龙桥、兰溪桥。庆元廊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单孔廊屋最长、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桥均在庆元境内,堪称当世一绝。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载,当时庆元有宋朝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230多座。目前庆元境内现存各类廊桥100多座。 全国有确切纪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桥——兰溪桥、全国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桥——黄水长桥、全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大济双门桥和甫田桥,均在庆元境内。 庆元木拱廊桥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木拱桥庆元境内均有分布。 寿宁——“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现存木拱廊桥19座,主要分布在:鳌阳镇(县城)境内4座:飞云桥、仙宫桥、升平桥、登云桥;南阳镇境内2座:溪南桥、四洲桥;坑底乡境内5座:单桥、小东上桥、小东下桥、杨梅州桥、红军桥;犀溪乡境内2座:福寿桥、翁坑桥;芹洋乡境内4座:张坑桥、中村桥、长濑溪桥、尤溪桥;下党乡境内2座:杨溪头桥、鸾峰桥。在寿宁县坑底乡,生活着当地现今唯一懂建廊桥技术的年逾70的老人郑多金,由郑多金1967年主持修建的杨溪头桥被认为是中国最后建的木拱廊桥。 据有关专家考证,全国现存木拱廊桥还不到200座,且大量分布于闽东北和浙西南两地。在福建省,目前只有寿宁、屏南、周宁、古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真题专题

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0?海口高二检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 A.天人合一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D.修、齐、治、平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人我和谐”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A、C、D三项分别是天人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B项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2. 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这种施政思想符合() 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道家学说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材料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 3.(2010?泰安模拟)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 A.民贵君轻B.君舟民水C.为政以德D.君权神授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材料中所悟出的“道理”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A、B、C都是体现了民本思想,D项则为君主专制辩护。 4.“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为各代人民所接受,也被统治者所采用。 5.(2010?莆田高二检测)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析能力。孔子主张的“仁”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希望统治者施政时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 6.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法护法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解析】选D。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民性”有“善质”,可见是主张民性本善的,而“立王以善之”是“天意”,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7.(2010?汕头高二检测)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

庆元廊桥文化考察

庆元廊桥文化考察 一、廊桥简介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在中国,廊桥自古以来是和中国人民息息相关的,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但有专家认为这种虹桥技术目前依然存于闽浙边界的木拱廊桥,并未失传。 从技术的方面上说,廊桥作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世界建筑学里也是一朵奇葩,如史书《东京梦华录》记载,“三河度所费工逾三倍。”然而建桥术的发明者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也许它将成为千古之谜。庆元博物馆中保存着古代福建人为浙江人承包建桥的包约,它显示着浙闽人自古就拥有自己的造桥技术和专家。 同时,廊桥也很具有艺术价值。在山清水秀的浙闽丘陵,座座廊桥或凿石为梁、或叠木为拱,或横跨群山之间、或静卧水声之上,无声无息、如梦似幻。廊桥也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廊屋通道两侧有廊凳,供山中走远路的人休息;桥两侧铺的风雨木板,既能保护下面的木拱架,又为人们躲雨、避暑、进行商品交易,提供一个好场所;这就是古人在桥上建廊屋的目的和意义。 二、庆元的廊桥 庆元是中国廊桥第一乡。在 中国廊桥空间和时间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全国有确切纪年、现 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 龙桥、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 明代木拱廊桥——兰溪桥、全国 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桥——黄 水长桥、全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 早的木拱廊桥——大济双门桥 和甫田桥,均在庆元境内。 庆元木拱廊桥历史沿革最 具连贯性,宋、元、明、清各朝 代建造的木拱桥庆元境内均有 分布。 1、数量最多。目前庆元有各类廊桥97座,其中木拱廊桥21座,平梁廊桥26座,石拱廊桥50座。庆元廊桥的数量,分别占了全市(150多座)、全省(220多座)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强,是全国廊桥最多的县。 2、时间最早。大济甫田桥和双门桥是目前全国有文字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栱廊桥,始建于北宋天圣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比北宋青州(史称木拱桥最早的发祥地)出现的虹桥要早10多年,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早100多年,而且比现存各地发现的木拱桥始建最早的记录——闽清合龙桥早110多年。假如能够加以证实,那么《中国古桥技术史》木拱部分将因庆元的发现而改写。另外,我县木拱廊桥历史沿革

《廊桥之乡探廊桥》案例

《廊桥之乡探廊桥》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庆元县实验小学方奇邮编323800 一、活动对象:庆元县实验小学五六年级部分学生 二、活动时间:2006年5月——2006年7月 三、活动的背景: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而今,后三座桥至今仍存于世,而最具研究价值的汴水虹桥却只能永远的留在画中。据专家考证:庆元木拱廊桥的结构与画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其在中国桥梁史上地位极高。而目前,在庆元境内现存各类廊桥共有97座之多,是全国现存廊桥数量最多的县市,其廊桥数分别占了丽水市、浙江省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强,其中木拱桥22座,木平梁桥36座,石拱桥31座,其他桥8座。每一座廊桥都拥有一个优美而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庆元特定区域的人文精神。千百年来,廊桥文化和香菇文化,奠定了庆元人文精神的基石。 家乡存在这么丰富的廊桥资源,却只有部分学生能对廊桥位置和名称大致说出个“一二三”,但一讲到廊桥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故事和设计工艺,学生和甚至作为老师的我都显得力不从心。日前,县宣传部正大力提倡挖掘本地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产生了——让学生探究我县的廊桥文化,感受廊桥上的科学。 四、活动主题的确定:

《纲要》指出:教学要以“以学生发展为本”,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对自然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品质。 为此,如何利用本地丰富的廊桥资源、立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就成为我思考的问题。经分析,我校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较强,于是我决定从廊桥的传说故事和建筑工艺入手,开展活动。结合《纲要》的要求和活动实际,我们确定的本次实践活动的目标: ①激发创造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③增强主体意识,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 ④培养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会关注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的主题活动是在2006年开始的,我和中高年级孩子们历经2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廊桥之乡探廊桥》的主题活动。活动从庆元本地出发,利用丰富的廊桥素材,以对庆元廊桥的历史、工艺、价值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感受庆元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本方式,倡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五、活动过程: 活动一、你认识廊桥吗? 主要任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廊桥的兴趣,进行任务分工。 片段一:激发兴趣选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周专题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影响深远,以岳飞、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的价值观来自(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 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 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心情,虽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 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A、兼爱 B、以礼入法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 3、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4.“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 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 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A.天与人不相胜B.修身齐家平天下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5. 战国时“士”阶层日益壮大。依其主张,钱穆把他们分为“劳作派”、“不仕派”、“禄 仕派”、“义仕派”和“退隐派”。下列属于“劳作派”的人物是[() A.墨子B.韩非C.孟子D.庄子 6.“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 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 民和自我实现。”这体现的是() A.文艺复兴的人文追求 B.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 C.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 D.道家的自然达观理念 7、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所谓真了解者,必神 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 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下列选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读史者应结合当时历史的特定环境感悟历史②对历史人物和 事件的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④研究 历史应神游冥想,充分发挥主观想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 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源在于 A.勤俭节约 B.天人感应 C.重农抑商 D.格物致知

廊桥文化的畅想

发展廊桥文化的畅想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发掘庆元廊桥文化,合理发展和传承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让传统营造技艺不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失传,已经成为我们每个廊桥艺人肩负的重担和历史使命。结合多年对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理解,以及对廊桥事业发展状态的关心。站在廊桥艺人的角度,对现在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营造技艺、规范建造工艺流程、促进廊桥产业的发展、保护古廊桥、发展特色旅游等方面做了几点畅想 正文: 庆元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廊桥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庆元是中国现存古廊桥最多、最集中的县份,素有“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都”的美称。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记载,自宋元以来修建的廊桥达230余座,如今境内仍完好保存着上百座风格各异的古廊桥。木拱廊桥作为廊桥中的“珍稀品种”被专家们公认为中国古代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不但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我国现存木拱廊桥100余座,主要分布于闽东和浙南山区,大都为清中后期修建或重建,始建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由于是“民间产物”,其踪影未见录于典籍文献。它发缘于何处?至今仍不甚了然。 庆元木拱廊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的如龙桥,单孔廊屋最长的黄水长桥,单孔跨度最大的兰溪桥,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双门桥、甫田桥和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濛州桥均在庆元境内,堪称当世一绝。2005年9月,庆元后坑木拱廊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2008年1月,庆元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2008年6月,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由我省和福建省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庆元人民对廊桥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是对廊桥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国廊桥之乡”的命名将对提高庆元廊桥的知名度、加快庆元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①在鲁国兴盛,②在三晋与秦国兴盛。①②对应的学术派别是() A.儒家、墨家 B.法家、兵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法家 2. (2013北京模拟)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A.理学逐渐盛行 B.商品经济繁荣 C.儒学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加强 3. (2014·陕西西安质检)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2013江门模拟)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5.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 6. (2014·吉林模拟)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8. (原创题)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

(综合知识)中国廊桥文化

中国廊桥文化 综合知识 TAG:廊桥 廊桥集山、水、屋、桥于一体,既美观实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渊源,在惊叹自然造化与巧匠神工之余,又能激起缕缕思古之幽。 廊桥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 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 “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廊桥熔传统楼台轩榭的建筑风格和造桥技术于一炉,廊屋部分檐牙高喙,钩心斗角,桥身则单孔横跨,缺月欲圆。

从视觉的角度看,廊桥之美还在于山水之胜,在深山清幽之所,在绿树掩映之间,一座阁楼高耸的廊桥忽然映入眼帘,真有如入蓬莱仙境的感觉。水为山之魂,水为桥之侣,桥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镜,或猛浪奔岩,远远望去,整座廊桥如长虹卧波,又似蛟龙出水,与其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从廊桥的用途看,有的用于村庄拦护风水,有的作为善举的凭证,有的用于交通。不管其用途怎样,由于历史久远,每当登临时,总会临风怀想,感慨良多,你会想到多少个风清月朗之夜,青年男女待月西厢,在廊桥中幽会;你会想到多少次少妇送郎,依依惜别,留下许多深闺春怨;还有挑夫健妇的足迹及落魄书生和失意商人的身影。任你遐想。情趣无穷。 建筑风格独特,颇有古建筑韵味的古廊桥。经过了无数风雨历程的洗礼,那飞檐翘角的外貌、古色古香的斗拱,凝聚着旧时建筑工匠独到的精湛技艺,它那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斗拱,无不展现出艺术魅力,它在当前的经济大潮中已演化成一种地方人文历史。它已经浓缩成一种旅游文化,成为游人、摄影家们驻足观赏和民俗研究的对象,都以其独具魅力的故事吸引着游人。“细雨打芭蕉,南国景致更妖娆。梦生依稀多少次,潇潇,绿岭烟村风雨桥。”走过这些古老的廊桥,顿时让人勾起思古之幽情! 《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汴水虹桥就是木拱桥的典型代表。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载:“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廊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廊桥桥名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内韵,每一桥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原因

儒家思想文化因何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儒家文化自孔子開創,由董仲舒改造,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一直擔任中國的主流文化角色,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歷經佛道二教的挑戰,但仍然以佛道儒化為結局。那爲什麽儒家思想文化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筆者認為,原因可分為兩個層面:一、儒家的核心理念對維護統治秩序,緩和社會矛盾起了重要作用;二、中國的社會實際需要儒家的思想。下面我從這兩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歷代對儒家思想的改造,始終沒有偏離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禮”。“仁”即“仁者愛人”。孔子雲:“仁者,人也”。可見孔子的人性論主張“仁愛”;孟子亦雲:“存心養性”,王陽明的“致良知”正是对孔子的“仁性”思想的发扬光大。這種仁愛思想對於維護封建統治是及其重要的,“仁”要求統治者要善待百姓,用仁愛來統治天下,到了孟子時期,將仁愛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到“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這對於緩和統治階層和平民百姓之間的矛盾是極其重要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古代民本思想。除此之外,仁愛思想對於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立和諧社會大有裨益。孔子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我們處理好社會關係提供了一條準則,緩和社會矛盾起了巨大作用。《禮記·禮運》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因此,儒家所提倡的“仁者愛人”,重視人的價值,儒家強

調以人為本,荀子也提出人在萬物中“最為天下貴”,可見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可以說,儒家的民本思想使其能夠在君與民或人與人之間搭建一條橋樑,緩和了不同階層的矛盾,這是儒家思想能為大眾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的第二個核心就是“禮”,即“克己復禮”。孔子強調的禮其實就是周禮,及維護統治秩序的等級名分制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社會各階層各安其位,各謀其職,我們的社會才有秩序可言,這與當時的“禮崩樂壞”“諸侯混戰”的局面是分不開的。儒家這一套道德規範體系具有宗法性質,孔子與齊景公的對話中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君臣與父子對舉,把社会基本關係概括為君臣、父子關係。後期儒学又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十義”。《禮記·禮儀篇》說:“何為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仁義。”可以說,古代社会道德規範體系都是在三綱五常的基礎上展開的。“三鋼”的道德體系是對中國古代宗法血緣關係的概括和反映,即使最基本的道德原則仁義禮智信也是家庭倫常的擴展,“人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实,從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实,節文斯二者是也”可見,儒家思想為社會構建一個基於宗法血緣之上地行為規範,為維護社會的統治秩序起到了巨大作用,這也是爲什麽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來進行統治的原因了。 儒家思想的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不僅在於其核心理念,古代中國的社會實際也同樣需要儒家思想。中國古代是一個農耕社會,因此

地方廊桥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e9700147.html, 地方廊桥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郑力弟韦晶姝 来源:《牡丹》2017年第03期 钱理群教授多次提出了“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口号。他说:“在全球化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这样的口号,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国家的根。所以乡土教材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他与乡土(包括乡土文化、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在乡土文化渐失依存载体而日渐式微的当下,为了让“土”元素——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校园,中职学校在培养合格中等职业人才的同时,应自觉肩负起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本土文化的重任。那么,如何让“土”元素融入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潜入莘莘学子的心田呢?本文以“廊桥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例,通过阐述“土”元素融入校园的三个策略与方法,将乡土文化有效融入校园,使乡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借助课堂主渠道,融入“土”元素 (一)开发和利用“土”元素,使乡土文化资源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 利用开展校本“乡土文化课”选修课的契机,积极开发地方文化“土”元素,科学取舍,突出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乡土文化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乡土文化的兴趣。福建省屏南职业中专学校课题组和教研组先后合作开发了系列乡土素材:“地名篇:透过地名品读悠悠的家乡史”“传统村落篇:走进历史文化名村漈头,品读悠久的村落文化”“人物篇:品读乡贤,汲取成长的力量”“廊桥篇:走进廊桥,感悟博大精深的廊桥文化”等。每个单元篇又细分为若干章节,如廊桥篇分为6个章节:(1)“虹桥寻踪,疑案探秘”;(2)“天地人和孕育廊桥”;(3)“穿越廊桥解旧梦之一:结构形式,巧妙独特”;(4)“穿越廊桥解旧梦之二:建筑艺术,别具一格”;(5)“穿越廊桥解旧梦之三:桥庙合一,天上人间”;(6)“穿越廊桥解旧梦之四:匠心独具,精神丰碑”。 这些带有浓烈乡音乡情的课程资源,具有鲜活的生活味,是学生可亲与乐读的资源,读后让他们觉得历史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就存在于现实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与自己的人生息息相关,因此激发了学习探究乡土文化的兴趣。 (二)发挥“土”元素固有的优势,贴近学情设计教学 廊桥等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能“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的乡土学材,让学生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学生或多或少在父辈、亲友的口头转述和乡村民俗活动中对家乡的廊桥有一定的认知,这些“土”元素早在童年时期就融入他们的血脉。课题组正是利用和发挥了这个优势,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活动、认知及一定知识储备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完全有可能通过感知、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世界四个文明古国中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仅存下来的文化体系,它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遗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至今,对何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我国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各界人士都致力于研究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量的著作、论文来立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甚为热门。不过我认为要想研究好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通过对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我是收益匪浅,富有启发性。在此,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中国”这两个字眼来看,“中国”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形成的摇篮。在古代,中国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最开始是指天下之中央,后逐渐延伸为统治所及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尽管在当时看来不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中国汉族文化都分别视彼此为异质文化,但他们在冲撞中不断的交融与同化,共同成为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战国时赵武陵王效法“胡服骑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汉族文化自始至终都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仍然保留并继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吸收、同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还包括像佛教文化这样的异质文化等,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涉及。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这两个字眼来看,所谓“传统”,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必须是因其有价值,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并不是在历史上出现过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可流传下来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又剩下哪几家了呢?可见那些在古籍中记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学的角度诠释,“传统”是指在历史的基础上稳定起来,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但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毫无改变的保存着并传给子孙后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是需要在稳定中延续的,不过没有发展与变迁就谈不上传统了。不论在哪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吸收当时文化之精华,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就如袁行霈老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潭死水,它宛若滚滚不尽的江河,不断吸纳支流,或直或曲,或急或缓,或涨或落,变动不居,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两汉之际,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时期的排斥、磨合、同化,最后在中国扎下根,为广大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不过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还如何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我们要想看的更远,做的更好就必须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肆意的践踏巨人的肩膀。虽然我们的

泰顺廊桥的历史与发展

廊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一个重要样式,这种桥的两侧设有栏板、坐凳,上方又有屋顶遮蔽,好似一个庭院的过道走廊,所以叫做“廊桥”。也有人称之为“风雨桥”、“风水桥”。廊桥有木拱、木平和石拱之分。其中的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木拱廊桥为数极少,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却由于缺乏调查和宣传,现在还鲜为人知。那里的廊桥亟需保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甚至是一些丽水本地人也并不真正认识廊桥,对于廊桥这份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是不甚了解,尤其是在把廊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不合理的规划而导致新的破坏。 下文试以丽水廊桥为例。探讨古桥梁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因此,泰顺又享有“廊桥之乡”的美誉,现存的有达200多座古廊桥。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 廊桥无疑是浙南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斗争中的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木拱廊桥以其独特的编木结构科学地解决了受力问题,历经千年风雨而保存至今,它的设计和结构令建筑专家叹为观止。设计上既考虑功能的完备,又兼顾外观造型之美感,在桥上建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廊屋,科学、艺术价值极高。廊桥的特点是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身,它不仅起到了渡河的功效,还提供了许多其他功能如置景、游览、避雨、纳凉等。而泰顺能够被世界桥梁专家们誉为“世界廊桥之乡”,就是因为此地古廊桥无论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堪称世界之最。 2003年10月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遗产中就包括浙南木拱廊桥,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木拱廊桥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在更多的人群中得到共识而合理有效地保护与利用,并融入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显然,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努力,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曾经泰顺的“三条桥”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广大人士的关注,其实可以把“三条桥”之争的实质看成是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两种力量的对抗。以牺牲文化的多样性来发展经济是短视行为,不足以长期支撑社会的进步,也正因为此,才有人为保护“三条桥”而呐喊助威。其所作所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三条桥”,而其更为久远的目的则是唤起人们的爱桥、护桥意识,让世人更多地关注廊桥,从而创造一个保护廊桥的良好环境。 由于木拱廊桥的建造材料为天然木材,历经千年风雨,且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大多数廊桥被废弃缺乏必要的修葺,建国以来浙南地区廊桥遗存数量日渐减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泰顺一地就有3座价值极高的廊桥被毁,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现存的其它廊桥一方面由于木制结构难以维护,缺乏资金年久失修,破残不堪,留存数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保护规划,古廊桥周边环境日益恶化。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浙南古廊桥的重任已历史而现实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如果保护不力,历经岁月风雨的浙南古廊桥很有可能成为“遗梦”。 3.研究目的: 本课题对于泰顺廊桥文化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的研究的目的表现在: ①通过课题,让自身得到学习并了解泰顺的廊桥文化,实现对廊桥文化的热爱;

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题目: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组员:汤欣慧黄嘉铃俞丽云温小怡 系别:文化传播系 专业:广告学 班级:广告0901 目录

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 (3) 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3) (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 (3) (二)儒学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 (4) 1、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法基础 (4) 2、儒家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和优化 (5) (三)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建设 (5) (四)儒家法律思想及现代观对照 (5) 三、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

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后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学派的一种学术和统治理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传承、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兼容国学中各个文化学派之所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中庸》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中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是指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其弟子子夏更提出“学而优则仕”,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荀子也曾谓:“君子博学而谋,修身端行。”这些儒学思想不仅体现了经世致用、入世重行的人生观,而且展示儒家求道、乐道的精神面貌。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力行意识,倡导积极入世是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儒家精神正赖此支撑。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和其经世致用的精神面貌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儒家文化思想的人学、伦理、道德、法律和经济五大方面对其共同的作用加以论述。 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 我们认为,孔子的人性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在于他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在人性论上不但为后学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思路,还蕴含了其后儒学一切人性学说的矛盾发展的内在要素。可以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几乎概括了儒家人性论的所有问题。 首先,“性相近”意指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其次,所谓“性相近”,并不是指人性的彼此等同,而是同中有异。再次,“习相远”指出了后天习染的差异性。总之,孔子的人性论主张“仁者,人也”。仁性属于实践理性,不同于认知理性,它是直觉而不是推理,是容纳情感而非排斥情感的;是当下呈现而非学而后成的,孟子的“存心养性”,王明阳的“致良知”正是对孔子的“仁性”思想的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一种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在变革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发掘中国

儒家文化因何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其实已经不是一种在争鸣中发展的哲学理论形态,它更应该是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种生存态度和方式,是在岁月在蒋中积淀下来的祖辈记忆和原始认识。当然,这个“原始”并非指人类发生之初由劳动经验累积所叠起的对整个宇宙世界的认识,而是指由黄河流水冲刷出来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人际生活中凝聚的智慧体悟。千载百世的华夏文明,在儒家文化的引领下无意识地踏步着自己的征程轨迹,走着一条集体选择的道路。 在二千五百年前,一个身影走人了这古老的文明国度,影影绰绰之间,他餐风露宿,奔走六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却尝尽世间的冷淡凄苦,最后郁郁而终。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其身后的千年中华文明,将在他那瘦弱的身影中得到无限扩大延长,儒家哲思之门,将由他这里旬然中开,直到现在…… 割据混战、戈戟亮影的春秋战国时期,沙场以堆积的白骨无情地演绎了所谓胜者为王的社会逻辑,另一方面,中华思想史上又惊喜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唯美思想局面。战争的延续成为文明融合的一种激烈方式,在这纷乱的政治时期,君主们对一种能够支撑自己国家走向千秋万世的理论主张的强烈期盼促使当时文人幕客们的政治思维有了深刻性与广阔性的高度提升。作为“百家”中的一家,当时的儒学其实屡屡遭遇到挫败尴尬,孔子一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让千年以后的我们仍感到那股揪心的苦闷疼痛。但后来儒学又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主流意识的呢?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逻辑推理问题,从深层次而言,它是由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态来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对天地的依赖使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意识中天然就存在着一种对生命和宇宙的尊重情感。正如《周易》中所倡导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古人的言辞行止中已经得到最突出的显现。对于他们而言,天与地是自我生存的基点,尊天敬地,厚爱万物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内心形成简素雏形,或者说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心态。千世百辈的中国人依靠着黄土地延续自己的家族历程,天地对于他们而言与其说是生存的依靠,还不如说是心灵的依归。在日复一日早盼朝雨、涝望炎日的岁月中.他们内心对天地万物、宇宙生态有着一种海洋文明所不及的亲和感。他们知道这自然生命是与自己并有的存在,也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因素,这样,一种兼有“敬”与“爱”的情感就萦绕在中国人与天地生命之间。笔者把这称为一种“天地情怀”。正是这种崇生爱物的原始意识,给儒家学说在华夏的传播创造了足够的心理基础。儒家推祟复周礼以兴家邦,而这种对礼仪的严格执著正是在外部形式上给了人们一个表达对天地万物尊重服从的途径。各种周礼在儒学家们看来是天下顺乎行的实现方式,但人们的看法却单纯得多了。在普通人的心理意识中,他们会认为如果能够处处实行正统周礼,自己的虔诚就有了对话者,尤其是天地祖宗之礼,在这方面的意味就更浓重了。通过一整套规整的礼仪形式,人们首先得到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顿感与充实感,他们会觉得自己对天地祖宗的敬意已经在这些仪式中得以表达与传递,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情感外化而得以完成的满足感。而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儒家所倡导的“亲亲—仁民—爱物”思想在也给了他们天地情怀以合理化的理由。他们通过儒家文化可以让自己的一些行为得到合理解释,把以前的“自然而为”变成“有的放矢”,所有的盲目都找到理性化的途径。儒家的礼乐文化,在某程度上说其实就是生命的规整化、秩序化,也是情感的条理化。儒家在中国人的天地情怀处理上,并不像道家那样走向泛神化的道路,而是把一切收归理性,化作日常。 其次,儒家思想中强调对人的尊重和仁爱,讲究人际关系中的牵连与依靠,这也恰合了黄色文明圈重视人的社会性的思想特征。在原始农业文明中,人与天地力量的悬殊使当时的人们在长久的劳动中懂得以协作改变自身的弱小。这种群化心理在黄色生态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世代延流而不断强化。所以在农耕的中国社会里,“人”代表的不是一个

中国廊桥文化

中国廊桥文化 本文是关于中国廊桥文化,感谢您的阅读! TAG:廊桥中国廊桥文化 廊桥集山、水、屋、桥于一体,既美观实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渊源,在惊叹自然造化与巧匠神工之余,又能激起缕缕思古之幽。 廊桥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 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 “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廊桥熔传统楼台轩榭的建筑风格和造桥技术于一炉,廊屋部分檐牙高喙,钩心斗角,桥身则单孔横跨,缺月欲圆。

从视觉的角度看,廊桥之美还在于山水之胜,在深山清幽之所,在绿树掩映之间,一座阁楼高耸的廊桥忽然映入眼帘,真有如入蓬莱仙境的感觉。水为山之魂,水为桥之侣,桥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镜,或猛浪奔岩,远远望去,整座廊桥如长虹卧波,又似蛟龙出水,与其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从廊桥的用途看,有的用于村庄拦护风水,有的作为善举的凭证,有的用于交通。不管其用途怎样,由于历史久远,每当登临时,总会临风怀想,感慨良多,你会想到多少个风清月朗之夜,青年男女待月西厢,在廊桥中幽会;你会想到多少次少妇送郎,依依惜别,留下许多深闺春怨;还有挑夫健妇的足迹及落魄书生和失意商人的身影。任你遐想。情趣无穷。 建筑风格独特,颇有古建筑韵味的古廊桥。经过了无数风雨历程的洗礼,那飞檐翘角的外貌、古色古香的斗拱,凝聚着旧时建筑工匠独到的精湛技艺,它那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斗拱,无不展现出艺术魅力,它在当前的经济大潮中已演化成一种地方人文历史。它已经浓缩成一种旅游文化,成为游人、摄影家们驻足观赏和民俗研究的对象,都以其独具魅力的故事吸引着游人。“细雨打芭蕉,南国景致更妖娆。梦生依稀多少次,潇潇,绿岭烟村风雨桥。”走过这些古老的廊桥,顿时让人勾起思古之幽情! 《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汴水虹桥就是木拱桥的典型代表。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载:“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