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经济模式

拉美经济模式
拉美经济模式

论拉美经济改革模式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从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层面讲,是指拉美国家实行的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下,完全市场化的改革模式。具体表现为在经济领域中全面推行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激进改革计划,政府实行无为而治,放手让市场调节经济运行。从经济增长和经济模式层面讲,是指拉美国家严重依赖资本、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进口和引进,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和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最终导致经济恶化,不能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拉美国家开始了经济改革。当时以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为首的拉美国家,普遍选择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完全按照该理论在经济制度层面上的政策设计、政策目标和改革路径,全面推行私有化的激进改革计划,由市场取代国家成为经济调控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国外的技术,对国内的传统产业进行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一度取得了推动拉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1960年代到1980年代,拉美国家的GDP年均增长6.2%,工业产值年均增长7.3%,这两项增幅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1980年代初,巴西的GDP比1960年代翻了4番,在西方世界的排名由第28位跃居到第7位。然而好景不长,短暂的经济增长过后,迎来的却是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频发的金融危机。其不但导致了经济衰退,严重通货膨胀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而且还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动荡。1971年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仅250亿美元,到1985年激增到3,750亿美元。其中,巴西连续3年经济出现负增长,沦为破产国家。随后,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相继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爆发,对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

于是,我们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尽管拉美经济改革增强了拉美各国国民经济的活力,使宏观经济失衡的局面得以恢复,然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乏善可陈。不可否认,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和失误。(p267)

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完全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改革的路径设计和政策目标设计,完全依靠引进外资和技术,失去自主研发能力,其结果只能是饮鸩止渴,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二,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无法取代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因此,在市场化经济改革中,需要政府保持必要地、有效地干预。三,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对外来的经济改革理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千万不可照搬照抄。技术引进是必要的,但要在引进中消化、吸收、创新,最终要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核心技术独立研发能力。四,仅有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政策安排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社会政策的调整来加以解决。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政府必须相应推进社会政策改革,这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五,政府应该实行积极的、强有力的市场监督管理职能,保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最终构建起能确保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现今,

我国已经出现了和拉美国家改革初期相同的问题和困难。如: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一些行业被外资所垄断、所控制;缺乏创新体系和核心引发能力;社会保障制度相当滞后等等。同时我国还有比较特殊的“三农”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都会对我们深化改革造成阻力,所以认真吸取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辩证评析拉美的百年经济发展(一)

辩证评析拉美的百年经济发展(一) 内容提要]20世纪的拉美经济发展并非是一部失败的历史,而是有成有败、有喜有悲。如经济增长绩效比较突出,经济结构有所改善,技术和知识得到了积累,人文发展指数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拉美至今仍然是世界上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地区,对外经济依附也没有减轻,其原因固然与技术进步相对缓慢、资本积累不足、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发展模式转换的延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体制变革的不彻底。关键词]20世纪,拉丁美洲,经济发展 在如何看待20世纪拉美百年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历史”,另一种观点认为其有成有败。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本文试图通过简要回顾和归纳拉美百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来论证后一种观点,并探讨其失败的原因。 一百年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和两次模式大转换 20世纪初拉美处在第一个经济扩张阶段,这种出口带动的经济扩张结束于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第二个经济扩张阶段始于20世纪的30年代至50年代,1982年的债务危机为之画上了句号。1982年以后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拉美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两次大转换:即从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转换,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向以非传统产品为基础的新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转换。 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模式适应了发达国家对拉美初级产品的需求,利用外国资本建立起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发挥拉美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而有力地促进了拉美的经济增长。虽然1913年国际经济中已经出现了不利于这种模式的种种迹象,但直到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拉美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后,拉美国家才调整发展方向,其主要国家放弃了黄金本位制,对消费品的进口实施了汇率控制和歧视性贸易限制,并采取了反周期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一系列政策被称做内向增长模式。国家通过保护贸易政策和税收、信贷激励为制造业活动提供方便,进口替代工业部门以及为满足这些工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和服务业成为最有活力的增长部门。到20世纪50年代,在拉美经委会结构主义理论的倡导下,更多的拉美国家转向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许多国家的政府承担起推动工业化的责任,建立国有企业,并通过道路、堤坝、公用事业等建设合同促进新的企业家形成。全地区的经济在整个50年代年均增长5.1%,工业年均增长6.9%,到20世纪60年代初,进口替代的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这时,工业化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内部市场狭小、外汇缺口加大、财政赤字增多,最重要的是没有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实现内部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东亚国家在市场饱和后,能很快转向出口替代,但拉美国家却转向了耐用消费品、中间产品和部分资本货的高级进口替代,虽然巴西、墨西哥有转向促进出口模式的倾向,但1973年以后大量低利率贷款的涌入,使它们走向了“负债发展”的道路,错失了向正确的发展模式转换的机会。“内向发展是对1913年以后国际市场动荡的为一种合理反应,拉美的问题在于,这一阶段启动太慢而延续时间过长。”1982年债务危机之后,在债权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之下,拉美大多数国家不得不调整发展战略,实施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国际化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奉行一种以非传统产品为基础的新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不少国家出现了过分贬低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和循序渐进的重要性的倾向,因而又产生了许多新问题。 拉美发展模式的转换也可以归纳为从开放到封闭再到开放,其对外出口商品量的变化情况(年复合增长率)反映了这一特点。20世纪初拉美国家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7%,与发达国家的4.2%相差不大。1913-1950年,拉美为23%,比发达国家的0.7%要好一些,这主要是由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达国家对拉美初级产品需求增加所致。1950—1973年,拉美的表现较差,为3.7%,而发达国家为9.4%,拉美的贸易壁垒和保护增加了,没有很好地利用发达国家贸易扩张的机会,而同期韩国为20.3%,台湾地区为16.3%。1973—1994年,随着拉

从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看

从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看,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拉美发展模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2000年以来,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期,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始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种情形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国家情况类似。由此,理论界和工商界有人认为中国可能陷入“技术依赖”困境。有关专家分析了拉美发展模式不同阶段的增长驱动及其“技术依赖”形成原因,提出了若干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一、拉美发展模式的演化 拉美发展模式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其资源驱动型增长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 1.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19世纪初的独立战争结束后,拉美国家普遍接受了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典型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拉美地大物博,以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是天经地义的。就内部因素而言,以下措施无疑是促使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主要因素。第一,来自欧洲等地的大量移民为初级产品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第二,除了新开垦的土地以外,教会和印地安人拥有的大片土地也被用来种植农产品;第三,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第四,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了拉美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第五,科技的进步使初级产品部门受益匪浅。 2. 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二战爆发后,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且战争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状况使得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拉美国家认识到了采纳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必要性,那么二战的爆发则强化了拉美国家追求这一模式的决心。在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拉美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幼稚工业”加以高度保护。(2)向“幼稚工业”提供刺激性优惠。(3)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利用国家资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并在一些“战略性”部门和私人投资者无力进入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直接兴建国有企业,或在对自然资源领域中的外资企业实施国有化后,将其改造为国有企业。(4)大力吸引外资。(5)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6)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本货和先进技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拉美国家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货和技术。 3. 后进口替代(新自由)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广泛传播,东亚选择市场经济之路并成功起飞的示范效应使拉美开始实施“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自由化市场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有: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私有化;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劳工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拉美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的控制不断加强。而且,在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引进技术尚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有利干预和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但实施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后,这些干预和保护不复存在,拉美的科技发展对外依赖越发严重。自由化市场经济以及对外资的严重依赖的一个结果就是与大多数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不同。在拉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在1980年以后的20年间一直都在下降,而农业以及矿业、能源等资源密集型工业的产值则明显增加。 二、拉美“技术依赖”的特征与成因

拉美经济发展对我国西语翻译工作的影响

拉美经济发展对我国西语翻译工作的影响 随着拉美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的进一步深入,拉美经济提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促进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西语的学生而言,更是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 拉美主要国家已建立较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体制, 地区内各国间以及拉美与世界其他地区国家和集团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融入世界经济的 程度, 即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提高, 从而有利于拉美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保持目前经济增长、与世界联系日趋紧密的趋势。(摘抄自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二期拉美经济发展前景与中拉关系)同时这意味着我们的机会再不断提高,因为在沟通和交际时我们需要一个共同的语言来相互理解,沟通。 在政治上双方高层交往日益频繁。2000年至2014年,访华的拉美国家元首、议长和政府首脑多达百余人次,中国领导人的身影也频现拉美。高层交往带来了不断增强的政治互信和推动互利合作的有效机制。中国同巴西、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阿根廷和智利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与绝大多数建交的拉美国家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政治磋商或对话机制。中国共产党与近30个拉美国家的90多个政党保持着密切往来,为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还同拉美国家在各种多边机制的框架内,就全球性重大或热点问题保持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摘抄自百度文库中国与拉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在经济上中拉经贸互补性充分显现。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双边贸易额已由2000年的区区100多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2616亿美元,翻了近5番。中国对拉美投资存量亦由2000年的不足10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861亿美元。拉美为中国提供了巨量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也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制成品市场。不少名闻天下的“拉美制造”或特色产品也正跻身中国市场,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中拉贸易结构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摘抄自百度文库中国与拉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在文化上中拉人文交流蓬勃发展。中国向30个拉美国家提供了政府奖学金名额,已有3000多名拉美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在拉美开设了32家孔子学院和10个孔子课堂,在智利成立了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与墨西哥互设文化中心。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都已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中国功夫、绘画、书法、中医药、京剧等文化名片,被越来越多的拉美人津津乐道;而拉美足球、舞蹈、饮食、文学艺术作品,也日益为更多的中国百姓所喜闻乐见。(摘抄自百度文库中国与拉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再如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中明确提到了我国与拉美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基础设施,交通建设,能源资源等多方面的相互协作与联系。 由以上可以看见,我国与拉美国家的联系正在不断地加深,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们西语翻译的重要性所在。 反观国内,西语翻译人次啊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方面,作为一个小语种,它完全无法与英语相提并论,而且它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也现对较短,投入也现对较少,无法与其他的相比拟, 如图为西班牙语翻译与英语翻译的就业形势的比较可 以很明显的看出,西语英语翻译的差距,而与其他小语种相比却有差不多的趋势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

面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在战后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经济学家对“东亚模式”提出了质疑,引起广泛的争论。虽然危机已经过去,但如何看待“东亚模式”仍是当前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编辑本段一、“东亚模式”的含义 对“东亚模式”的解释不尽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是指近几十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具有许多要点,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合作,以及政府同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协调、技术引进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倡导文化多元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4、“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即认为东亚工业化地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保持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5、“东亚模式”是“制度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其特征表现为: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政府理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制度是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有些观点和分析还相当深刻而精辟。笔者认为,这些模式都强调了政府在“东亚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即政府要想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实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就必然要制定一套保证高速增长的制度安排,若想行之有效,要求政府高度理性。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政体和相应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理性和自律是相当脆弱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东亚模式”必然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制度模式”的说法只不过更多地强调了成功的制度因素而已,其核心还在于权威政府。因为,短期内完成这样的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大规模地调动生产资源用于经济增长目标。因此,“东亚模式”可以表述为一种制度模式,但最根本的是“强政府”,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的集权政府。 小结: 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 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 创造21世纪美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宋晓平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截至1998年底,19个拉美国家,包括所有的大、中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目前,双方携手,共同努力,正在把中拉关系推向具有美好前景的21世纪。 一 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和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中叶,中国和拉丁美洲就有了贸易往来。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其间的大帆船被拉美人称为“中国之船”。中国把丝绸、瓷器、陶器、棉布、香料、火药等产品输入新大陆,从那里带回白银、玉米、烟草等产品。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流入拉美的大批华工,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后来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联系的发展,我与越

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以及美国反华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拉美国家继续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同拉美国家的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发展双方的友谊和经济往来做出不懈的努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60年9月28日,古巴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70年代,在过去20多年民间往来的基础上,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个拉美国家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外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巴多斯、哥伦比亚、牙买加、巴拿马等国也改变了以往的态度,投了弃权票。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1970年12月15日,智利阿连德政府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70年代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还有:秘鲁(1971年11月2日)、墨西哥(1972年2月14日)、阿根廷(1972年2月19日)、圭亚那(1972年6月27日)、牙买加(1972年11月21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年6月20日)、委内瑞拉(1974年6月28日)、巴西(1974年8月15日)、苏里南(1976年5月28日)、巴巴多斯(1977年5月30日)等国。如果说,在70年代之前,中拉关系是以民间往来和“人民外交”为主,那么70年代以后,则呈现出一个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二 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对外政策逐步进行调

中国与拉美文化交流新篇章

1959年,古巴取得革命胜利,同年宣布同中国建交,这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1970年,又与智利政府建交。在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拉美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双方文化交流也广泛地开展起来。一些艺术团体陆续到拉美访问演出,电影《丝路花雨》在许多国家久演不衰。中国武术、针灸医术也在拉美进一步得到传播。2006年2月,拉丁美洲第一家孔子学院──墨西哥城孔子学院成立,接着,巴西、秘鲁、智利等国都相继建立了孔子学院。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起,拉美各国华侨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六十年代末,拉美华侨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到九十年代后期,达到四十多万人。拉美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在经营中积累了资本,成为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如巴西林训明,从事植物油经营,豆油出口居巴西首位,被誉为“黄豆大王”。秘鲁侨领戴宗汉,因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良种,获政府颁发勋章。 华人还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文化活动,有杰出贡献。例如担任政府要职,如圭亚那前总统阿瑟?钟(Raymond Arthur Chung)、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督何才(Ho Choy)、前卫生部长何五都是华裔。华人中也不乏著名的专家、医生、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秘鲁著名华裔陈汉基(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出任过圣马科斯大学教授,曾获得秘鲁政府颁发最高荣誉奖章──太阳勋章。 中拉文化交融,也出现了某种新趋势。一些华人精英,特别是华裔青年,学习所在国的语言文字,娶当地民族的女子为妻,追求新的身份认同,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之中。随着中国与拉美各国经贸关系迅猛发展,必将带来太平洋东西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潮。 *《丝路花雨》:1979年公映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编创者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二千多尊彩塑、四万多平方米壁画中寻找灵感,将一个个孤立静止的画面,编织成一个动人心弦的人间故事,一幅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

21世纪初拉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 21世纪初拉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这一地位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拉美将继续成为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重要来源 拉美由33个国家组成,从北到南全长1.1万公里,总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约占 世界陆地面积的13.8%,相当于欧洲大陆的3倍。拉美可谓地大物博,除了森林资源以外(注: 南美洲的森林面积达92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23%。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 整的热带雨林就在南美洲。),该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些矿物的储藏量居世界前列(注: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是世界上的石油生产大国。巴西的铁矿储藏量名列世界第一,智利和秘鲁 的铜矿储藏量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四位。此外,墨西哥的银和硫磺、智利的硝石、古巴的 镍以及哥伦比亚的绿宝石等矿产品的储藏量,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此外,拉美还拥 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20世纪,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合成材料的广泛使用为特征的所谓“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趋势迅速发展。例如,在通讯材料中,光学纤维能够替代铜,从而使 铜的使用量减少;微电子的应用则能使产品的体积小型化,从而达到减少浪费和节省原材料 的目的;生物技术能有效地节省能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并能把废物变成再生资源。 此外,新技术还能使同样数量的铁矿石生产出更多的钢铁。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材料层出不穷,但人类社会对原料和自然资源 的需求总是不断增长的。就此而言,拉美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这种初级产品“供应者”地位 不容忽视。 20世纪下半叶,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然而,统计数字表明,虽 然拉美国家的商品出口额从1980年代的980亿美元扩大到1998年的2893亿美元,但它在世 界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仅仅从5.15%提高到5.36%。如将服务出口计算在内,拉美的比重 则未见增长。1980年,该地区的商品和服务出口额为1141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3360亿美元,但在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仍然为4.98%。(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 发展指标》(中文版),2000:198、244) 拉美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这一地位与该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无关系。诚然,7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1980年,初级产品在该地区出口总 额中的比重高达80%,1998年已下降到50%左右;制成品的比重则从同期的20%提高到50%。 但是必须指出两点:第一,虽然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在上升,但拉美国家获得的出口收入中仍 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第二,上述数据掩盖了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墨西哥的出口在整个拉美 地区的约40%,而墨西哥的制成品在出口额中的比重则高达85%。 可见,21世纪初拉美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在如何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比较 优势的同时,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把初级产品出口作为外汇收入的来源是有风险的,因为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 幅度比较大,而且初级产品的供给更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美洲开发银行的一个研究报 告指出,在1970-1992年,拉美经济的“动荡性”(volatility)高于除非洲和中东以外的世 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其原因之一就是拉美地区的出口收入以初级产品为主,而初级产品出口 经常受到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注:其他原因包括:政治稳定性差、金融体系脆弱以及汇率 不稳定,等等。(参见inter-americandevelopment bank: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1995 report,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相比之下,东亚在实施外向发展模式后,通过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而获得 了大量外汇收入。这些外汇收入使东亚维系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也使其成功地积累资金,为 重工业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2005年建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将进一步提升拉美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东亚自由贸易区:模式与趋势

东亚自由贸易区:模式与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已经向世贸组织报告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293个。其中,在关贸总协定近50年历程中,共有124个自由贸易区(FTA);而1995年WTO成立后,新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就达169个。作为世界三大经济重心之一的东亚地区,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如何,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可行性,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未来应选择何种发展途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目前,东亚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正向着金融货币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两个方向展开。现实地看,东亚国家已经或者计划签订的贸易协议大部分是自由贸易区协议。如中国已经与东盟达成协议,计划在2010年之前与东盟发达成员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之前与东盟不发达成员国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韩同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进行中。韩国与日本的协定也已经在讨论中,并且双方同意于2005年底完成协议。另外,还有区内的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加入到双边或者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见下表)。相比之下,在整个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速度却是迟缓的,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因素太多。因此,一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 二、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全球化以及应对来自其他区域集团的压力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外在动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兴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区经济集团已成为一大趋势,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蔚然成风,不仅被称为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建立了自己的区域经济集团,拉美洲也在大搞自由贸易区,东亚却迟迟未能建立这样的组织,这使东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际载体而缺乏实在感。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北美自由区向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展,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对于大多数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出口ICT产品依赖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东亚地区迫切需要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增强其整体实力来与迅猛发展的欧美特别是美洲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 2.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APEC、WTO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受挫促使了内在需求的提升。1997年,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危机迅速波及其他东亚国家,给东亚各国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日本更是从那次危机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至今经济

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

第22卷 增刊 Vol.22 Suppl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0年12月Dec.,2000 α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 唐国植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 吸取别国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比较东亚和拉美发展模式的差异,并从中得到若干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 拉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 F 41 拉美发展模式指墨西哥以南,包括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所有美洲国家的发展模式,东亚模式是日本亚洲四小龙和泰国等东盟国家发展模式,不包括中国大陆。50年代初,拉美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东亚,而在70、80年代拉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东亚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际经济学家对东亚模式比较看好,到了1997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拉美经济繁荣发展,而东亚爆发了金融危机,经济水平一下子退到几年前的水平,1999年才开始从谷底开始爬升,何以导致如此大的变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 一、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一)在“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大多数东亚国家在战后经过若干年的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后,建立了国民经济体系,促进了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东亚国家并没有停止在这个阶段,而是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积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向“出口导向”发展模式转变。 战后至60年代,拉美国家长期奉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以推动满足国内市场工业发展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为此,专门设计了进口替代的政策工具(如汇高率,进口限额和高关税)以抑制进口、进口替代在一般消费品阶段开始得比较顺利,当进口替代进入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阶段,“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效率,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积累与消费的方面的差异 东亚模式强调一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内部积累,适当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东亚经济长期迅速增长,主要是靠内部较高的储蓄率实现的。东亚地区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40%的高水平上,高储蓄率引起高投资,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反过来又使储蓄率进一步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拉美国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忽视社会公平,享乐主义盛行,消费水平较高,社会储蓄率普遍较低,对外资依赖严重,一度形成借债增长型经济。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国家在一定时期实现了高增长,总体上只实现了中速增长或较高速增长,而且并不持续和稳定。 (三)关于政府干预方面的差异 东亚在政府干预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政府尽可能对经济发展进行积极引导,有效调控;另一方面,尽量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政府只有在市场机制所不及的情况下进行干预。 拉美的行政干预是不成功的,西方传统古典经济学往往反对行政干预,但经济学家对拉美改革的建议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全面改革措施,群众则被动的接受改革。政府干预应以取得最大限 — 57—α 作者简介:唐国植(1971—),男,湖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98级政经专业研究生。

东亚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最新资料推荐………………………………………………… 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范畴,旨在探究东亚后进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东弧模式特指“亚洲四小龙”在相类似的历史、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釜底依托政府干预手段,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文站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尝试东亚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关联的探究。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二)东亚模式的缺陷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同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3、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4、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二、东亚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它山之石,可资中国经济发展借鉴东亚经济增长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独特属性,这些独特属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乏借鉴意义:1、跨越性特征。许多东亚国家、地区自摆脱殖民地经济、依附经济,建立自己的民族经济以来,到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市场失灵危机和政府失灵危机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东亚模式的形成,跨越了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而且政府采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干预活动,无形中创造了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创造了政府和市场二元机制优化组合的新体制。下一页2、兼容性特征。这里主要谈经济体制上的兼容:“东亚模式”是对传统的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政府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胀型的市场经济及完全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它是有政府管理的非财政金融膨胀型的非单一计划调节的经济,承袭了无政府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制度、有效需求管理型经济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计划经济中的政府计划指导机制。3、多元性、差别性特征。东亚国家、地区间及国家范围内的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较长的时期内,电子计算机与算盘并存,高科技与原始的农耕技术并存。这里有最富裕的人口和地区,也有最贫穷的人口和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不同,经济起飞的时间各异,形成了阶梯多样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科技等各方而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所以,中国应借鉴东亚模式在多元性、差别性的背景下发挥差异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流

十六世纪,随着美洲发现和东方新航路开辟,中国和拉美之间跨越长期隔绝的海洋屏障,开始了东西两个半球之间的文化交流。几万年前印第安人的先民从亚洲到达美洲,而古代中国人在哥伦布以前是否又到过美洲?两百余年来,先后兴起了多次讨论的热潮。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三大历史谜团,即中国僧人慧深发现美洲之谜、殷人东渡美洲之谜以及郑和船队到达美洲之谜。 虽然对中拉的早期接触存在种种猜测,但真正有证可查的联系,是始于十六世纪中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从那时开始,直到十九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爆发,西班牙下令停止墨西哥与东方贸易,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早期交流,方宣告结束。 中国和拉美之间的大交流,是太平洋东西两岸一次双向性的大交流:中国丝绸、瓷器大批量地远涉重洋到达美洲市场,中华文化远播新世界;大量白银源源流入中国,直接刺激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如蚕丝、纺织、茶以及其他工艺品的发展,增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繁荣;新世界的玉米、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传入美洲作物,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和丰富人民物质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美洲作物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以玉米、甘薯为代表的食粮;(2)、以西红柿、辣椒和花生为代表的蔬菜瓜果;(3)、以烟草为代表的嗜好品。 十九世纪后,中国与拉美文明交流的主要载体,则由“物”变成了“人”,交流方式也由双向互动,而变成从中国贩运“契约华工”的单向流动。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大肆掠卖所谓“契约华工”。广大华工在拉美国家备受奴役和虐待,他们被迫一再起来反抗,并强烈呼吁祖国政府给予保护和支持。1874年,清政府总理衙门宣布严禁苦力贸易。在此形势下,秘鲁等拉美国家为了缓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同时为了继续引进华工,也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十九世纪晚期中国与拉美若干国家建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的。 1875年,中国和秘鲁两国立约建交,接着,又先后和巴西、墨西哥和巴拿马等建立外交关系。在中国和拉美国家建交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中、拉两种文化交流的载体,主要仍局限于“人”,但这些人已不是契约华工,而是摆脱了人身束缚的自由人。他们活跃于城市和乡村,逐渐融入拉美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开发和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据统计,六十年代末,拉美华侨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到九十年代后期,达到四十多万人。随着中国与拉美各国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太平洋东西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潮。

拉美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其成效

拉美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其成效 吴国平 20世纪80年代在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拉美经济经历了"失去的10年",经济增长速度低于人口增长率,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趋于恶化,拉美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却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在多个领域中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拉美国家逐渐从被动地进行应急性经济调整开始,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它们在实行经济稳定化计划的基础上,加快了经济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进程,加大了结构性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进入90年代之后,拉美国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革,大大地加快了私有化进程。尽管在这期间墨西哥和巴西都曾先后出现过金融危机,但是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步子并没有因此而停顿。 经过将近20年的经济改革,拉美国家在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在社会领域中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两极化进一步扩大、贫困化程度加剧、失业人口增加、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拉美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正在逐渐减弱。尤其是2001年阿根廷爆发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危机之后,拉美其他一些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全面紧张的局面,拉美经济改革模式的利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拉美经济改革的主要阶段 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在其初始阶段都是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开始,这与它们当时面临的严重的债务危机密切相关。1982年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之后,其经济调整具有短期、应急性特点。同时,也由于这些国家的调整措施主要是为了满足债权国和债权银行的要求,基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传统主张,实行通货紧缩、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财政赤字等措施,具有被动性和明显的货币学派的特点。这一调整主要以牺牲经济增长和削减公共开支为主,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债权银行对拉美到期债务的重新安排所提出的要求,最终达到缓解债务危机、走出经济困境的目的。

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

幻灯片1 第七章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幻灯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 ●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经济、转型经济等各类经济的大致状况●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经济、转型经济等各类经济的特点 幻灯片3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发达国家经济的典型代表 ●难点: ●新兴工业化经济的两种模式——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比较 幻灯片4 教学内容 ●本章的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新型工业化经济 ●转型经济 幻灯片5 各种类型国家比较(2009) S o u r c e:W o r l d B a n k 幻灯片6 第一节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一、发达国家的含义 ●发达国家一般是指生产力高度发达,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关系及其体系,社会经 济结构比较稳定,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 ●一般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成员。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典型代表。 幻灯片7 ●资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 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目前经合组织共有30个成员国,它们是: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 ●经合组织秘书处设在巴黎。 幻灯片8 ●二、发达国家经济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居于主导地位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 ●先进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 ●先进的产业结构 幻灯片9 ●(一)市场经济体制居于主导地位 ●市场经济都比较成熟。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市场体系相当完善,不仅有高度发达的商品市场,而且有高度发达的要素市场。 ●有完善的市场经济规范体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 幻灯片10

西班牙与拉丁美洲

西班牙与拉丁美洲 从推行民主制度以来,西班牙外交政策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扩大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和渗透势力范围。由于历史渊源关系,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传统,西班牙在拉美地区有着特殊的利益。佛朗哥统治结束后,西班牙与拉美之间的经济合作开始加强,外交往来日益频繁。在外交与政治上:自从对拉美地区实行殖民统治以来,西班牙与拉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殖民统治结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拉美国家十分憎恨殖民统治者,因为许多拉美人将本地区社会发展的滞后和民主进程的缓慢,归咎于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影响。在拉美国家纷纷获得民族独立的的初期阶段,拉美人对西班牙的敌对情绪仍然存在。西美战争之后,美国开始向拉美地区渗透,西班牙和拉美国家作为西班牙语世界的主要成员,在面对共同的敌人——美国的强大攻势面前,双方关系由原来的敌视转向了团结。西班牙与拉美开始重新重视双方之间的共同文化、语言和宗教方面的纽带,双边的贸易、外交、政治关系开始逐渐像正常化方向发展。如果说西班牙的欧洲政策提了综合国力,扩大了在欧洲和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那么西班牙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则可以实现在欧洲和美国势力范围之外的“重新征服新大陆”长远战略目标,大大提升其在未来国际上的地位。 在与拉美国家间密切外交关系的同时,西班牙也逐渐扩大在拉美的经

济影响力。 在经济上:近年来,随着西班牙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与拉丁美洲对外经济关系多样化,西拉之间的贸易与经济合作关系取得了很大迸展。西班牙已成为许多拉美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而拉美地区则在西班牙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仅次于欧洲共同体的重要地位。西班牙同拉美的经济关系可追溯到十五世纪,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西班牙殖民者统治美洲大陆上两倍于古罗马帝国的地区达三百年之久。在整个殖民时期,西班牙殖民者从拉美广裹而富饶的土地上劫掠了无数自然资源。仅就掠夺的贵金属而言,黄金即达二千五百吨,白银竟达十万吨。十九世纪初期拉美独立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西班牙对拉美的殖民统治,也打破了西拉之间掠夺与被掠夺的经济关系。拉美各国独立后,经济上陆续受到英国和美国资本的控制以及法、葡、荷、德、日等国资本的渗透,同西班牙之间的经济联系寥寥无几。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班牙为改变其在拉美的形象,在发展同拉美的友好合作关系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双方经济往来有所增加。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的通讯和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拉近了西班牙与拉美地区之间的关系。双方贸易额迅速增加,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现的经济奇迹扩大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拉美经济模式

论拉美经济改革模式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从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层面讲,是指拉美国家实行的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下,完全市场化的改革模式。具体表现为在经济领域中全面推行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激进改革计划,政府实行无为而治,放手让市场调节经济运行。从经济增长和经济模式层面讲,是指拉美国家严重依赖资本、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进口和引进,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和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最终导致经济恶化,不能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拉美国家开始了经济改革。当时以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为首的拉美国家,普遍选择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完全按照该理论在经济制度层面上的政策设计、政策目标和改革路径,全面推行私有化的激进改革计划,由市场取代国家成为经济调控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国外的技术,对国内的传统产业进行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一度取得了推动拉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1960年代到1980年代,拉美国家的GDP年均增长6.2%,工业产值年均增长7.3%,这两项增幅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1980年代初,巴西的GDP比1960年代翻了4番,在西方世界的排名由第28位跃居到第7位。然而好景不长,短暂的经济增长过后,迎来的却是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频发的金融危机。其不但导致了经济衰退,严重通货膨胀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而且还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动荡。1971年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仅250亿美元,到1985年激增到3,750亿美元。其中,巴西连续3年经济出现负增长,沦为破产国家。随后,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相继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爆发,对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 于是,我们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尽管拉美经济改革增强了拉美各国国民经济的活力,使宏观经济失衡的局面得以恢复,然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乏善可陈。不可否认,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和失误。(p267) 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完全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改革的路径设计和政策目标设计,完全依靠引进外资和技术,失去自主研发能力,其结果只能是饮鸩止渴,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二,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无法取代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因此,在市场化经济改革中,需要政府保持必要地、有效地干预。三,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对外来的经济改革理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千万不可照搬照抄。技术引进是必要的,但要在引进中消化、吸收、创新,最终要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核心技术独立研发能力。四,仅有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政策安排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社会政策的调整来加以解决。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政府必须相应推进社会政策改革,这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五,政府应该实行积极的、强有力的市场监督管理职能,保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最终构建起能确保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现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