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微课教学设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微课教学设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张丽萍学科九年级化学教龄10

微课名称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

视频长度6分36秒录制时间2016.5

知识点来源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背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比较陌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变化,但不会用化学的眼光来分析这些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变化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同时体会变化带给我们生活的美。

知识点描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预备知识知道生活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巩固

适用对象九年级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接触的除序言之外的第一节化学课,同学们对化学比较陌生,本节微课利用大自然界美景之中存在的变化引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回归到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时利用动画展现学生实验,清晰、

明了。最后回归课前引出的生活中的变化,作为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大自然美景的展示体会变化带来的美

40秒以

二、正文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用ppt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这些

变化有什么区别。通过flash展示各种变化,进而分析他们

的不同点。

3 分钟

左右

【知识点巩固】

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分析他们的不同,并归类,再

次强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分钟

左右

【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30秒左

教学总结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内容入手,从欣赏美景到学习知识,过度自然,经过幻灯片展示,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化学带给自然界的美好。实验部分利用动画展示节约时间,效果明显。为知识点突破打基础。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初中化学微课设计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微课设计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 式 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微课设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能够根据反应事实书写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体会化学语言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规范使用化学语言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重客观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三、教学策略:用磁吸卡片的方法在黑板上摆出模型,并说出这样摆的理由,并用化学符号表示上述模型,以增强学生对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原则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什么叫化学方程式? 【学生】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看图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提问】表达式中的CO2能否随便写成SO2或者其它的呢?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你如何用实验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确实生成二氧化碳?【学生回答】往木炭燃烧后的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教师】因此,书写方程式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随便臆造或者凭空想象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化学式。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第一个原则。 【学生】阅读课本99页,找出书写方程式应遵守的第二个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追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C + O2 CO2 和H2 + O2 H2O这两个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如果不符合,有什么办法能使得式子左右两边各种原子的个数都相等?

初中化学微课比赛

化学微课评选活动的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化学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初中化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一线初中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研究,决定参加宜宾市初中化学微课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展示。 二、参加人员 初中化学教师。 三、微课的设计制作及推选要求 1.设计制作要求 (1)微课所涉课题可自行选择初中化学教材相关内容,也可参考微课知识表(见附件1)。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学习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媒体设计与教学深度融合,能让学生高效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水平,教学反馈与评价设计能有效测评学习活动效果。 (2)微课视频应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真实反映教学情境;微课课件片头应显示课题、作者(仅限一人)和单位;视频格式为常见格式,建议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480;每课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20M,视频时长最多不超过10分钟。 (3)微课的应用说明详实,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则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2.任务及相关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本次微课评选活动,要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结合起来,要广泛发动学校的初中化学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2)本次活动单设中学需至少上报1节微课视频,其余 学校可积极自愿上报。请各校将制作的微课视频及微课设计与应用表于20XX年5月6日前报县教研室。 (3)本次活动设县一、二、三等奖,教研室将组织专门人员对收到的作品进行认真评审,评审结束后将推荐优秀作品到市参加评选。 附件:1.微课知识表(供参考) 2.微课设计与应用表 教育局 年月日 附件1 微课知识表 九年级上章节名称内容 绪言初中化学学习之旅化学学科方法指引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 彩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116学时)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对后续专业及工程应用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作为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培养获得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为学生所学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深化和今后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一般在五年制高职三年级第一、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研究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对学生选课的建议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各教学章节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着重理论知识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可能、可行性研究,强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气体、溶液、相平衡、电化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理解化学现象与电现象的联系及与热力学的关系,基本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3、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初步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反应速率理论和催化作用的特征,初步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 4、初步掌握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运用热力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先行课内容的理解; 2、了解物化的最新成就,培养学生运用物化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实验现象,能正确操作并读取数据、检查判断,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素质教学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内容:物理化学的内容和任务、形成、发展和前景、研究方法,怎样学习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二)气体 教学内容: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真实气体方程。 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分压、分体积概念在计算中的应用。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体系与环境、状态、过程与状态函数等基本概念,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重点: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状态函数(S)和吉氏函数(G),熵变和吉氏函数差,熵判据和吉氏函数判据。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020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019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初中化学微课设计开发及应用

摘要以初中化学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使用Focusky制作的幻灯片为整体框架,用CamtasiaStudio录制的虚拟化学实验视频和动画相结合,后期使用AfterEffects软件来完善动画的拼接、特效及音频处理,实现一堂完整的微课。讲述初中化学微课设计制作的策略和方法,分享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体会。 1前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文化”的悄然诞生,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如雨后春笋陆续出现,而手机的普及、4G技术的应用,更是让人类社会迈入微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大大增加,达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程度,教学也由此进入数字时代。微课的出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同时开拓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使之找到新的方式,为学术探讨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这样也为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大道”。目前,常用的微课制作形式有手写+录屏式、课堂实录式、PPT录屏式以及卡通动画式。其中动画设计难度大、投入大,要求具有专业的设计制作能力,推广较难;其他三种微课形式授课方式单一、枯燥,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因此,本文采用虚拟实验室操作录制、动画、录屏等多种形式,设计实现初中化学一节微课。 2化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实例 通过对翻转课堂及微课的分析,分析现有微课开发模式,本文提出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微课设计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选题、需求分析、教学设计、开发制作、应用效果五个部分。确定选题本文所制作的微课除了为了参赛,更加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教材《化学》的第一单元为“走进化学世界”,让学生对化学有个简单全面的认知;紧接着介绍具体学习内容,就是周围的空气,制取氧气,这是第一个真正的化学知识点的学习。这一知识点具备固定的规定,学生自学相对容易,适合微课制作。为了让学生爱上化学,选择第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题材,制作一堂生动有趣的微课。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三个方面的分析。1)学习者分析。该选题所面对的学习者为初中九年级学生,已经在第一单元学习基础上对化学学科有了简单的认知,并具备在具体实验引导下学习化学反应的能力。2)学习目标分析。设计制作这个微课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1)孤立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和能量交换者。 (2)封闭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者。 (3)敞开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系统的性质 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它的可观测的宏观性质来描述。这些性质称为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1)广度性质(或容量性质)其数值与系统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整个体系的广度性质是系统中各部分这种性质的总和。如体积,质量,热力学能等。 (2)强度性质其数值决定于体系自身的特性,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度等。

微课 分子和原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陈晓单位名称沙雅县第二中学填写时间2020.08.19学科化学年级/册九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难点名称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由前一段的学习,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对物质的构成、组成提出了问题,但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离子---分子或原子,看不见摸 不着,学生对这些微观粒子没有概念,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学生之前学习化学都是接触的宏观世界,本节内容将学生从宏观世界带入微观世界,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对于学生 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也是难以理解的和掌握的。 难点教学方 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园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花香是从哪里来的,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导入新课。 知识讲解(难点突 破)二、实验探究1----品红在水中扩散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教师提问】品红溶液为什么充满了整个烧杯,用哪个微观的知识可以解释?【学生回答】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品红充满了真个烧杯。 结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 --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三、实验探究2----分子运动现象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结论: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四、实验探究3----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五、实验探究4----酒精与水混合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六、归纳总结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的性质: 1、分子在不断运动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

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1)孤立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和能量交换者。 (2)封闭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者。

初三化学微课设计方案

初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 本微课名称初中化学《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知识点描述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实验中定量探究中“主角”。 知识点来源□学科:九年级:化学 基础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类型□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 适用对象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本学科平时成绩多少分的学生? □40分以下□40-60分□60-80分 □80-100分□100-120分□120-150分 教师:□班主任□幼儿教师□普通任课教师□其他其他:□软件技术□生活经验□家教□其他 设计思路 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定量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科学的认识,在微课中采用若干个有梯度的小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最后突破此难点。 教学过程 内容画面时间 一、片头(20秒以内) 内容:您好,这个微课重点 讲解《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 测定》 第1张PPT2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4分20秒左 右)第一部分内容:情景展示 装置、原理的介绍 第 2 至 3 张 PPT 30 秒 第二节内容:拓展延伸 实验装置的改进与误差分析 第 4 至 4 张 PPT 30秒

第三节内容:典例分析、能力提高第 5 至 8 张 PPT 220 秒 三、结尾(20秒以内)内容:这一讲的内容就到这 里,希望通过本讲的学习能帮 到你,谢谢,再见。 第 8 至 9 张 PPT 20秒以内 教学反思(自我评价) 由于受微课的限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且不能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分解能降低难度,增强学生的信心,防止分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 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重磅】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的初探

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的初探 摘要:“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因为微课特点:主题突出,内容精简,容量较小,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渐渐得到重视。本文以初中化学为例,探讨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微课让教学重、难点突破,初中化学课堂更高效、直观化、趣味化,学生更加活跃、更轻松,教师教学更积极。 关键词:微课;高效;初中化学 随着现代多媒体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例如:微信、微访谈、微博、微电影。在这种背景下,微课也产生了。它大多以3-10分钟的短小视频呈现,主题突出,内容精简,资源容量较小,内存仅需几十兆,可下载到电脑、手机、MP4等我们电子终端设备。微课大多由“音乐+文字+画面”组成,轻松的音乐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精简的文字聚集了学习者的注意力,精彩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的创新,微课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初中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微课让教学重、难点突破 “学习障碍”、“知识难点”是教学难点存在的主要原因。微课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从而便于学习者观察和思维。有些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对其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教师可以模拟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 重点和难点是知识传递的关键所在,一节课中学生对重点知识不能掌握,难

点不得突破,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将重难点的突破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考虑,确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堂解决。如在进行“分子、原子”教学时,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模拟微观粒微的运动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分子运动、间隔、分裂和重新组合,学生一目了然,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微课的启发下,化学教学难点也可以顺利突破。 二、微课让课堂变得更高效、直观化、趣味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为了讲解某知识点会做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在讲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老师一般通过当场演示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收集方法。但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一个班可能会有50甚至更多的学生,后排学生不得不站起来,甚至踮起脚尖,费劲地观看现场演示。即使这样,视力不好的同学可能还是什么都没有看见。如果将这一知识点制成微课,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室里的大屏幕观看,也可以拷贝到i-Pad、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上随时随地观看和学习。老师的精彩演示和准确解说,配以精炼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有一种“名师一对一”的亲临感觉。 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的特点,很容易被运用到教学的各环节。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如:在开展沪教版《化学》第二章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时,我们可以制作微课课件,以“奇妙的二氧化碳”为主线,通过在可乐中加入薄荷糖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兴趣,进而通过实验介绍二氧化碳奇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通过干冰人工降雨的图片和视频说明二氧化碳的奇妙用途。老师简洁而精彩的讲解,给学生们带来了眼前一亮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化学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44学时 总学分:8学分 开设学期:第四、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大部分,研究过程变化的可能性和速率问题。该门课程为后期学习化工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热力学三个定律,热力学基本函数及其变化的计算,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地判断化学过程(包括溶液体系、相平衡、表面现象等)进行的方向与限度;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几种重要的反应速率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的求算化学反应的基本动力学参数、能初步推测或判断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物理化学是化学基础课中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重要课程。物理化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选学#自学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 2.了解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 3.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4.熟练掌握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难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基本概念(5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系统与系统的性质、系统的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与功。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热容。 第三节气体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Carnot循环、实际气体。 第四节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焓的规定值、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等温化学反应、非等温化学

初中化学微课资料:化合价的应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微课资料:化合价的应用教学设计附件2. 东莞市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名称化合价的应用教师姓名杨惠芳 ?适用年级:初三 ?教材版本:2012版 ?教材册,模块,名称:化学上册知识点来源 ?所属章节:第四章课题4 录制工具和方法 PPT、 教学设计 1. 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教学目的能用化学式推求化合价。 2.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以及利用化学式推求化合价。 教学策略演练法 化合价的应用: 一、判断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 ,、氯化镁,MgCl,的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的判断方法。【介绍】氧化镁,MgO22 【归纳】计算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如果等于零~则书写正确~如果不等于零~则书写不正确。 二、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讲述】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书写 例1:已知磷为+5价~氧为-2价~写出磷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例2:已知镁为+2价~写出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例3: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铝: 【总结】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步骤:排元素符号、标化合价、约简、交叉、

检查教学过程【讲述】2.含原子团的化合物化学式书写 例4: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碳酸钠氢氧化钙硝酸铵 【总结】书写有原子团的化合物化学式时~把原子团看作一个整体~书写方法与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样。 三、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1:计算KMnO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4 例2:硝酸铈铵[(NH)Ce(NO)]是稀土元素铈,Ce,的化合物~计算其中铈元4236 素的化合价。 【总结】解题步骤:设、标、列、求 【练习】练习1:判断下列化学式是否正确~错则更正。 NaO ZnO CaCl K(OH) NaCO 2223 练习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 氧化钾氯化钠氢氧化镁硫酸铜氧化钙氯化铁碳酸钙硝酸银 练习3.计算下列化合物中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HCO NaNO 23 3 (( 在学生了解了常见元素化合价的特点及规律后~学生需要学会化合价的应用。 该微课主要是通过演练的讲授方法为学生呈现了化合价的三个应用~重点教授教学反思了学生解题的方法与解题步骤~突破了化合价应用中的难点。选取的例题尽量 具有代表性~希望学生学习后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专家点评:该微课介绍了化合价的三个应用,通过演练的方法清晰地讲述了三个应用的解题方法、解题步骤,学生易于接受。选取的例题典型,有代表性,能突破化合价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80 / 3+2 (其中含实验或实践学时:48 ) 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一和第二学期 适用对象:化工类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物理化学也称为理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物理化学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本课程介绍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化学反应的速率规律的宏观层次理论方法,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的研究方法和多相系统的研究方法等。包括热力学三大定律和基本方程、统计热力学、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任务】本课程共分十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初步、溶液理论、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化学。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 1 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史 § 2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必要的数学知识 § 4 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探讨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确立学好物理化学的信心。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微课教学设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张丽萍学科九年级化学教龄10 微课名称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 视频长度6分36秒录制时间2016.5 知识点来源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背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比较陌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变化,但不会用化学的眼光来分析这些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变化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同时体会变化带给我们生活的美。 知识点描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预备知识知道生活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巩固 适用对象九年级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接触的除序言之外的第一节化学课,同学们对化学比较陌生,本节微课利用大自然界美景之中存在的变化引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回归到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时利用动画展现学生实验,清晰、 明了。最后回归课前引出的生活中的变化,作为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大自然美景的展示体会变化带来的美 40秒以 内 二、正文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用ppt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这些 变化有什么区别。通过flash展示各种变化,进而分析他们 的不同点。 3 分钟 左右 【知识点巩固】 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分析他们的不同,并归类,再 次强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分钟 左右 【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30秒左 右 教学总结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内容入手,从欣赏美景到学习知识,过度自然,经过幻灯片展示,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化学带给自然界的美好。实验部分利用动画展示节约时间,效果明显。为知识点突破打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