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基础知识.doc

动物免疫学基础知识

一、免疫

1、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白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3、免疫的基本功能: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此功能异常时可发生肿瘤)。

4、免疫的种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如果某些病原体突破了第-•道和第二道防线,即进入人体并生长繁殖,引起感染。有的有症状,就是患病;有的没有症状,称作隐性感染。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机体都经历了一次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这种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抗原)的识别和杀灭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譬如得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杆菌有持久的免疫力,那是因为伤寒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在体内还产生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又能把伤寒杆菌这个“敌人”的特征长期“记忆”下来, 如果再有伤寒杆菌进入,就会很快被识别、被消灭。

能进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它又分成两种。两种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不一样,一种是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称作T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为B 淋巴细胞。

具有吞食异物的巨噬细胞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具有“加工厂”的作用,即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如细菌、肿瘤细胞等)后,对异物进行加工处理。处理后的异物(抗原)就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巳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它本身也能直接杀灭异物或者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B淋巴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消灭病原体,如溶解病原体,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凝集病原体使之成为较大颗粒让吞噬细胞吞食消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于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这种免疫反应就称为体液免疫。

经处理后的病原体刺激T淋巳细胞后,也同样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能释放出淋巳因子的致敏淋巳细胸。淋巴因子种类很多,作用也并不相同,它们积极地参与到免疫反应中,这种免疫反应通常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协作,共同发挥免疫作用。获得性免疫力根据其获得的方式又分为4种:

1.自然自动免疫。一个人得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便不会得第二次。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因为自然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痊愈后,人体自动产生的;

2.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感染毒性极微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比如接种卡介苗,人们便自动获得了对某种疾病,如肺结核的抵抗力;

3.自然被动免疫。婴儿由母亲身体接受的免疫力。六个月里的婴儿,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起来,可是他很少生病。是因为胎儿的血循环是和母亲相通的,母体的抵抗力通过血液注入胎儿。

4.人工被动免疫。给病人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病人即刻获得相关的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A、细胞免疫: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

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 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同体液免疫一样,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

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及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也可以说,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参与免疫防护;又是导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细胞免疫也有记忆功能。

B、体液免疫

负责体液免疫的细胞是B细胞。体液免疫的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在10, 000以上的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病毒颗粒和细菌表面都带有不同的抗原,所以都能引起体液免疫。抗原和BCR(B 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B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膜表面免疫球蛋白(IgM, IgD),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构成。

BCR是存在于B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它不是由抗原刺激产生的而是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出现在B细胞膜上的结构。)的种类都非常多,在体液免疫中B淋巳细胞的BCR直接与抗原结合。一种B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BCR。一种抗原侵入体内,只有带有与这种抗原互补的BCR的B淋巴细胞才能与之结合,只有得到选择刺激的B淋巴细胞克隆才能得到扩增(克隆选择学说)。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a、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b、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发生二次反应立即消灭再次入侵的同样抗原。

(2)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

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其特点:①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②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③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④有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物种免疫。⑤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从种系发育来看,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都是非特异性的,脊椎动物除非特异性免疫外,还发展了特异性免疫,两者紧密结合, 不能截然分开。从个体发育来看,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护能力的基础。

发挥保护功能的几道屏障首先是外围屏障。皮肤粘膜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皮肤粘膜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的杀菌作用;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丛对入侵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其次是内部屏障。抗原物质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即遭到机体内部屏障的清除,包括: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1淋巳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微生物进入机体组织以后,多数沿组织细胞间隙的淋巴液经淋巴管到达淋巳结,但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会消灭它们,阻止它们在机体内扩散,这就是淋巴屏障作用。如果微生物数量大,毒力强,就有可能冲破淋巳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扩散到组织器官中去。这时, 它们会受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的阻挡。这是一类大的吞噬细胞。机体内还有一类较小的吞噬细胞,其中主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它们不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但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一样,分布于全身,对入侵的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有吞噬、消化和消除的作用。

%1在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补体、调理素、溶菌酶、干扰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等,也与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一样,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1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软脑膜、脉络膜和脑毛细管组成,可以阻止微生物等侵入脑脊髓和脑膜内,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害。血脑屏障随个体发育而逐渐成熟,婴幼儿容易发生脑脊髓膜炎和脑炎,就是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的缘故。胎盘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的。这个屏障既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又能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入侵胎儿,从而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

二、抗原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

简单半抗原: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也不能出现可见的反应,但却能阻止此抗体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这种半抗原称为简单半抗原或封阻性半抗原。

多肽、多糖、核酸都有免疫原性,可引起免疫应答;而类脂一

般不引起免疫应答增强某一物质免疫原性的方法有多种,如改变注射方法、利用佐剂、选用种属相差较远的动物,但高速离心除去沉淀物的方法不行。

三、抗体

抗体: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Ig 的有五种类型,即IgG、IgA、IgM、IgD、IgE

免疫球蛋白中的轻链的两型是:k型、1型

能够通过人和兔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IgG ,在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免疫球蛋白是分泌型IgA ,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IgM,慢性寄生虫感染时IgE升高得最显著。

胃蛋白酶裂解IgG得到一个具有双价活性的F(ab,)2段和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pFc')

四、免疫系统

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外周淋巳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哈德氏腺及一些其他淋巴组织。

脾脏和淋巳结中的B细胞可对抗原识别与应答

四、免疫系统

T细胞中属于CD4+T细胞亚群的有:TH细胞、TI细胞、TD细胞除B细胞和TH细胞外,与抗体产生有关的细胞还有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刺激造血功能、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参与细胞凋亡、免疫佐剂作用。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的蛋白质。能使补体灭活而不使抗体灭活的温度是56oC, 30分钟。

补体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补体参与细

胞溶解反应

攻膜复合体:是在补体活化的终末阶段形成的由C5b、C6、

C7、C8和多个C9分子组成的管状结构,能插入细胞膜脂质双层的疏水端而产生膜微孔,最终造成细胞溶解和破坏。

五、免疫应答

1、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与再次免疫应答相比,抗体产生的初次应答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较长的潜伏期、最早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IgM、抗体总含量较低。

2、A DCC:当靶细胞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或N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抗体有哪些免疫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免疫溶解作用

(3).免疫调理作用

(4).局部粘膜免疫作用

(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6).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⑺.免疫损伤作用

六、抗感染免疫

特异性免疫在抗微生物感染中起的作用强于非特异性免疫。在具体感染中,哪种抗感染免疫作用占主导地位是因病原体不同而异的。

免疫活性细胞中的B细胞分化的终末效应细胞是浆细胞;介导体液免疫;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效应细胞是迟发变态反应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

机制是:与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病毒相关抗原决定簇结合并激活补体;各种病原体进入动物机体后,机体将发动一切抗感染免疫机制,以抵抗病原的感染,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组织器官不受外来病原的破坏

七、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做出过于强烈或不适当而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类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变应原,包括完全抗原、半抗原或小分子的化学物质等。

八、疫苗与免疫预防

各种动物在胚胎发育或出生后,均能以不同的方式获得对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物质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力可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被动免疫是动物依靠输入其他机体所产生的抗体而产生的免疫力,如幼畜从母体获得的抗体而产生的免疫作用。

主动免疫是动物受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刺激后,自身所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力。如病愈后获得的对这种病的抵抗力为天然主动免疫,接种疫苗为人工主动免疫。

凡是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病原微生物,经繁殖和处理后制成的制品,用以接种动物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力者,均称为疫苗。

弱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相比,明显的优点是可引发动物机体全面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M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动物免疫学基础知识.doc

动物免疫学基础知识 一、免疫 1、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白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3、免疫的基本功能: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此功能异常时可发生肿瘤)。 4、免疫的种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如果某些病原体突破了第-•道和第二道防线,即进入人体并生长繁殖,引起感染。有的有症状,就是患病;有的没有症状,称作隐性感染。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机体都经历了一次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这种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抗原)的识别和杀灭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譬如得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杆菌有持久的免疫力,那是因为伤寒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在体内还产生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又能把伤寒杆菌这个“敌人”的特征长期“记忆”下来, 如果再有伤寒杆菌进入,就会很快被识别、被消灭。 能进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它又分成两种。两种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不一样,一种是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称作T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为B 淋巴细胞。

具有吞食异物的巨噬细胞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具有“加工厂”的作用,即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如细菌、肿瘤细胞等)后,对异物进行加工处理。处理后的异物(抗原)就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巳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它本身也能直接杀灭异物或者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B淋巴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消灭病原体,如溶解病原体,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凝集病原体使之成为较大颗粒让吞噬细胞吞食消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于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这种免疫反应就称为体液免疫。 经处理后的病原体刺激T淋巳细胞后,也同样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能释放出淋巳因子的致敏淋巳细胸。淋巴因子种类很多,作用也并不相同,它们积极地参与到免疫反应中,这种免疫反应通常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协作,共同发挥免疫作用。获得性免疫力根据其获得的方式又分为4种: 1.自然自动免疫。一个人得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便不会得第二次。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因为自然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痊愈后,人体自动产生的; 2.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感染毒性极微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比如接种卡介苗,人们便自动获得了对某种疾病,如肺结核的抵抗力; 3.自然被动免疫。婴儿由母亲身体接受的免疫力。六个月里的婴儿,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起来,可是他很少生病。是因为胎儿的血循环是和母亲相通的,母体的抵抗力通过血液注入胎儿。 4.人工被动免疫。给病人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病人即刻获得相关的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A、细胞免疫: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知识点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点 本期考试辅导资料关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备考执业兽医师的考生有所帮助。 1、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细菌生长繁殖的:缓慢期 2、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对抗生素最敏感的时期是:对数期 3、构成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粘肽 4、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表达正确的:缺乏五肽交联桥构造 5、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6、细菌的“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质粒 7、大多数细菌荚膜的化学成分组成是:多糖 8、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构造是:细胞壁 9、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构造是:细胞壁 10、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构造是:菌毛 1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构造是:鞭毛 12、从细菌形态构造上鉴别伤寒沙门氏菌与志贺氏菌的主要依据是:鞭毛的不同 13、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构造是:菌毛 14、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构造是:荚膜 15、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构造是:荚膜 16、可作为细菌鉴别和细菌分型依据的构造是:荚膜 17、病毒的最根本构造是:核依壳 18、革兰氏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结晶紫-碘液-乙醇-稀释复红 1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包括:色素、细菌素、热原质、抗生素 20、大肠埃希菌的定基质试验为阳性,是因为大肠埃希菌能分解:色氨酸 21、硫化氢试验是检测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 22、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 23、实验室常用干烤法灭菌的器材是:玻璃器皿、温度是:160-170 摄氏度、时间是:2小时。 24、热空气灭菌法常用温度和维持时间:160摄氏度,2-3小时 25、保存菌种最好的方法是:半固体培养基 26、紫外线杀菌的最正确波长是:265-266nm 27、适用于普通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28、能用于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物品有:普通培养基、玻璃器皿、生理盐水、实验动物尸体〔血清不可以〕 29、血清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流通蒸汽灭菌法 30、适用于血清、抗毒素等除菌的方法是:滤菌器过滤 31、紫外线杀菌原理是:破坏DNA构型 32、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的主要依据是:生化特征 33、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根底是:侵袭力和毒素 3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构造是:普通菌毛 35、细菌在机体的组织内生长繁殖产生的扩散因子是:透明质酸酶 36、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脂多糖 37、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是:脂多糖 3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脂质A 39、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发热、休克、DIC、白细胞反响〔神经中毒不是〕 40、内毒素:来源于革兰阴性菌、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性质稳定,耐热、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是错误的〕 41、外毒素: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可刺激机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 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 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3.TD-Ag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14.TI-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18.Forssman 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 an抗原”。

执业兽医考试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第七篇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1、球菌菌体通常在0.5-2.0um;杆菌两端大多呈钝圆形,长 2.0-3.0um,宽0.5-1.0um;螺菌菌体较长,为3.0-6.0um。 2细菌培养时间为一般18-24h,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Colony)若菌落连成一片,称菌苔(Lawn)。细胞壁较厚(20-80nm),由肽聚糖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细胞壁较薄(10-15nm)外膜由外膜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组成。 3、杀灭芽孢的可靠方法是160℃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水菌。 4、细菌的染色方法一、革兰氏染色法方法是将标本固定后先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min。水洗后加碘液染1min,然后用95%乙醇脱色30s,最后用稀释的石炭酸复红或沙黄复染1min 后水洗。干后镜检,被染成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性菌。二、瑞氏染色法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的细胞胞浆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 5、高压蒸汽灭菌法:当压力在103.4kPa 时,容器内温度可达121.3℃,在此温度下维持15-30min可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煮沸法:100℃煮沸5min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杀死芽孢则需1-3h。若水中加入2%碳酸钠可提高沸点至105℃,即可加速芽孢的死亡,又能防止金属器械生锈。流通蒸汽法:是利用蒸笼或蒸汽灭菌器产生100℃的蒸汽,维持30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芽孢。 6、主要的动物病毒第一节痘病毒科一、鸡痘病毒[形态]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形或长方形,大小为280-330nm。[致病特性]黏膜型鸡痘又称鸡白喉,死亡率较高。二、绵羊痘病毒与山羊痘病毒第二节弹状病毒科(圆柱状的核衣壳呈螺旋形对称)狂犬病病毒[分子特征]基因组为单分子负链单股RNA。RNA聚合酶。[致病特性]主要传播途径为被带毒动物咬伤。而且病毒不在唾液腺中增殖,秒为固定毒。第三节圆环病毒科猪圆环病毒2型[形态]PVC2 无囊膜,呈球形,平均直径为17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单链DNA。[致病特性]PCV1无致病性。第四节疱疹病毒科一、伪狂犬病毒[形态]病毒粒子呈球状,有囊膜,囊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例的纤突,与病毒的感染有密切关系。[分子特征]定功能的病毒蛋白包括11种糖蛋白;gB、gC、gD、gE、gG、gH、gI、gK、gL、gM和gN。其中gB、gD、gH、gL、是病毒体外复制和感染所必需的糖蛋白;gC、gE、gG、67 gI、和gM是病毒复制的非必需糖蛋白。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使用的基因缺失苗就是伪狂犬病毒的tk基因缺失疫苗。[抗原特性] 伪狂犬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致病特性]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二、马立克氏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其主要特征是外周神经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和肿大,引起一肢或两肢麻痹。[抗原特性]MDV 可分为3个血清型:一般所说马立克氏病病毒系指致肿瘤性的血溶型;2 型为非致瘤毒株;3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第五节腺病毒科腺病毒无囊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直径80-100nm。组为单分子线状双股DNA。一、犬传染性肝炎病毒[致病特征]病毒经鼻咽、口及黏膜途径进入体内,最初感染扁桃体,因产生抗原抗体复合而致氏有膜水肿及肾小球肾炎,前者导致“蓝眼”。 二、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形态]病毒粒直径75-80nm,无囊膜。[抗原特性]省吃俭用有1个血清型。第六节副黏病毒科一、新城疫病毒新城疫病毒

动物免疫学重点

2特异性3 免疫记忆 免疫防御2免疫自身稳定3免疫监视 (禽类特有)。 D细胞,来源于骨髓和脾脏的红髓,成熟后主要存在于脾脏、淋巴结核结缔组织,无吞噬作用,专职抗原提呈,是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一类细胞。 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特点是只能杀伤与抗体结合的细胞,所以这种杀伤作用也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应的细胞。 -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调节细 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分类:1 的蛋白)功能:促进细胞免疫、促进体液免疫、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和/或各系不同分化阶段前体细胞生长和分化、 参与炎症反应,重要的炎症介质;;2 抗肿瘤和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糖蛋白。)功能:I型INF—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3 6 1)免疫调节作用;(2)介导免疫效应功能;(3)促进炎症反应;(4)刺激造血功能;(5)促进血管生成等。 T细胞表面能够识别和结合抗原分子的结构 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二者统称为抗原性。 分子物质:抗原要有一定的分子质量,越大越强(三)分子结构复杂:要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越复杂越强(四)物理性状:球状分子蛋白质的抗原性较直链分子蛋白质强,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状态的蛋白质抗原性强 (五)适当的进入途径:抗原分子只有完整的进入免疫活性细胞所在的场所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化学基团决定,这些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按T细胞依赖:胸腺依赖抗原TD、胸腺非依赖抗原TI 2、按抗原的物质性质:天然抗原、人工抗 原、合成抗原 3 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细菌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菌体抗原、荚膜抗原、菌毛抗原}、病毒抗原{囊膜抗原、衣壳抗原、可溶性抗原}、毒素、寄生虫)2.动物免疫血清3.异嗜性抗原4.超抗原Sag(某些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T细胞克隆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的一类抗原物质称为超抗原)分为外源性 超抗原、内源性超抗原。二、同种异型抗原1.红细胞抗原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不是一个,而是含有若干位点的染色体区段组成的一组连锁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3.白细胞分化抗原三、自身抗原1)因外伤等原因释放的隐蔽性自身抗原(2)经药物、感染等因素使自身组织细胞发生改变而成为修饰性自身抗原。四、肿瘤抗原1.肿瘤特异性抗原(TSA)2.肿瘤相关抗原(TAA)五、其他抗原(某些食物、花粉、药物、激素等) B细胞分化成熟的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重链)组成。 、V H和V 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2、C H和C L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3、IgG的C H2和IgM的C 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4、IgG借助C H2部分可通过胎盘5、IgG的C H3可结合各种细胞表面的FcR,IgE的C H2和C 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受体结合。 存在形式:膜型— 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分

动物免疫学 讲稿 全文

绪论 免疫学是研究人及动物与免疫功能活动相关联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的生物科学。它是和医学微生物学同时诞生的古老的学科,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同微生物学没有分开。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会会议上形成一致意见,将免疫学从微生物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免疫学学科。动物免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免疫学的教学,使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畜禽的免疫功能活动规律及相关的免疫实验技术,为疫病诊断、免疫防治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一、免疫的概念、基本特性和基本功能 1.免疫(immunity) 古典免疫,指人、动物机体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对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再感染的特异防御能力。这种抗感染的特异防御能力通过患病过程或人工接种疫苗而建立。 人类最早的人工接种术(以人痘痂皮接种)的发明和应用在中国。清代,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种痘法预防天花起始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宁国府。在《种痘新书-论痘宜种》(张琰)、《张氏医通》(张璐、1695)、《医宗金鉴》(1742)中有更详细的记载。种痘法预防天花先后流传至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 十八世纪末,英国医生Adward Jenner 发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他在《天花疫苗的由来和效果的研究》(1798)一文中称此技术为种痘(Vaccination,源自拉丁文Vacca 牛)。 免疫应答不一定由病原体诱导,还可由异种蛋白、某些药物(食物、花粉)、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等诱导。免疫功能活动不仅具有抗感染的有利方面,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组织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现代免疫是指人和动物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分子的一系列复杂的功能活动。现代免疫学所研究的现象、规律、技术等都是与人和动物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分子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联的。 2.免疫的基本特性 2.1区分自我和非我免疫系统能精确识别外源性抗原和自身抗原。机体对自身抗原具有免疫耐受性,是具有潜在识别能力的淋巴细胞在发育的某个阶段与自身抗原接触而消亡。 2.2 特异性免疫应答对不同的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淋巴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发生特异性结合。 2.3 免疫记忆性与免疫记忆细胞及每一次与抗原接触都能扩大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有关。 2.4 自我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与抗原的刺激、活化淋巴细胞的寿命、各种调控机制有关。 3.免疫的基本功能 3.1 抵抗感染机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产生不同程度的防御作用。 3.2 自身稳定机体内免疫系统将体内每天产生的凋亡细胞及细胞残骸清除掉,维持内环境稳定。 3.3 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因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发生突变转化为肿瘤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这些肿瘤细胞进行识别、清除。 4.免疫学(Immnuology) 研究抗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免疫应答产物及其与抗原反应的规律和免疫技术等方面的一门生物科学。免疫学是研究各种免疫现象及微生物和外源性大分子进入机体后诱导的细胞和分子反应。参与这种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分子组成了免疫学统,它们共同协调地对各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是指人和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特异识别、清除体内抗原(Antigen)的生理功能。 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1 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2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与应答;3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斥效应及其机制;4 免疫病理过程与机制;5 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6 免疫学在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3、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即抗感染免疫,是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发生超敏反应和重复感染。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oestasis)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5、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若该功能发生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二、填空题 1、简述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是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免疫的三个基本特点是识别自己和非己;特异性;免疫记忆。 3、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免疫学的萌芽期、免疫学的经典期和现代免疫生物学发 展期。 三、简述题 1、简述免疫的现代概念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免疫学理论方法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动物机体的识别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可以识别抗原决定簇), 2、特异性: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免疫记忆:用与初次免疫相同的的抗原物质或疫苗再次加强免疫时,机体可以迅速产生比初次接触抗原时更多的抗体。免疫具有记忆功能。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的能力。 2.免疫稳定:将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清除出体内,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即识别、清除畸变和突变的细胞如肿瘤细胞。 三、补体的特性: 1)含量的稳定性补体占血清总蛋白的含量是相当稳定的,不受免疫的影响。以豚鼠血 清中含量最高,故在实验中一般用豚鼠血清作为补体的来源。 2)补体的性质很不稳定补体成分对热不稳定,经56oC30分钟即可灭活,许多理化因素如紫外线、机械振荡、酸碱等能破坏补体。 3)作用的非特异性和两面性补体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生反应,没有特异性。补体系统不仅是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机体免疫损伤的因素之一。 4)连锁反应性补体系统成分中除C1q外,其它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但某一成分活化后,以后的成分相继活化,形成“级联”酶促反应。 5)合成部位的广泛性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蛋白,但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 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四、免疫应答的特点:一是特异性,即只针对某种特异性抗原物质;二是具有一定的免疫期,这与抗原的性质、刺激强度、免疫次数和机体反应性有关,可达数月至数年,甚至终生; 三是具有免疫记忆。 五、构成抗原的条件 1.异源性(或异质性) 1)异种物质:绝大多数抗原是异种物质。 2)同种异体物质: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的组织或细胞。 3)自身物:如眼球晶状体、甲状腺蛋白等平时不能进入血流,一旦外伤或其他原因进入血流,可刺激本身产生抗体;自身的组织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机体识别功能紊乱。2.分子大小 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通常在1万以上,且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因分子量越大,在机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并且其抗原表位也越多,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3.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抗原分子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分子量外,相同大小的分子其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不同,它的免疫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越复杂的物质免疫原性越强。分子构象稍有变化其抗原性也会随之改变。 4.物理状态和易接近性 不同物理状态的抗原物质其免疫原性也有差异。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如果抗原的空间构象改变则其易接近性也改变。 5.进入机体的途径抗原物质只有完整进入免疫应答场所,如脾、淋巴结和血液循环,才能产

动物疾病防控与免疫学知识点

动物疾病防控与免疫学知识点动物疾病的防控是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免疫 学的知识和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爆发,保障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重点介绍动物疾病防控与免疫学的相关知 识点。 一、动物疾病的分类及预防措施 1. 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的疾病,如病毒性疾病、细 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动物的自身免疫力、消 毒防疫和隔离措施等。 2.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蛔虫病、钩虫病和伊蚊病等。预防措施包括定期驱虫、保持环境卫生和减少动物与寄生虫的接触等。 3.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指由于动物体内代谢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如血吸虫 病和饮水中毒等。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饲养管理、消毒饮水和定期体检等。 二、动物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1.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组成动物体免疫功能的一系列器官和细胞,包括脾脏、淋巴结和白血球等。通过免疫系统的活化和功能调节,动物可以抵御 外部病原体的入侵。 2. 免疫应答过程 免疫应答是指当动物体内存在病原体时,免疫系统能够做出一系 列反应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免疫应答包括免疫细胞的活化、 抗体的产生和免疫记忆的形成等。 3. 免疫记忆 免疫记忆是指在动物经历过一次感染后,免疫系统可以对同种病 原体做出更快、更强的应答。通过免疫记忆的形成,动物可以对病原 体具有长期的免疫保护能力。 三、动物疫苗的类型与应用 1. 预防性疫苗 预防性疫苗是指在动物尚未感染某种病原体时,通过接种疫苗来 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动物已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通过接种疫苗来加 强免疫应答,促进疾病的治愈。 3. 基因工程疫苗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 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 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称为抗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 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2) 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 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 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 为不完全抗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 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17.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动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与免疫调节

动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与免疫调节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和感染的科学,而动物免疫学则是专 注于动物机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和机制。免疫学的重要性在于了 解动物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机制,以及免疫调节的方式与效果,从 而探索如何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健康状态。 一、免疫学基本概念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免疫系统:动物体内具有一套专门的免疫系统,包括天然免疫和 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天然免疫是动物体先天性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皮肤、黏膜、炎症反应等。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接触病原体后, 动物体内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发生特异性的抗体应答,具备记忆性,对 再次感染提供更快更强的应答。 2. 免疫细胞: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是各类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它们扮演着抗原识别和消灭病 原体的重要角色。 3.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和平衡功能,以确保免疫应答 的适度性和稳定性。这包括了T细胞的调节、淋巴器官的组织结构和 功能的调节、细胞因子的调控等。 二、免疫调节的方式与效果

1. 免疫刺激: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例如,疫苗接种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刺激方式,通过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病原 体或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记忆性应答,以便在未来遭遇相同病原 体时能更迅速地应对。 2. 免疫抑制: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减少过度的免疫应答。在某些病 理情况下,如自身免疫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中,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会 对机体造成伤害,因此需要通过免疫抑制剂等方式来抑制免疫应答。 3. 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实现免疫应答的适度和 平衡。免疫调节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增强免疫应答的免疫调 节剂,例如免疫增强剂和免疫佐剂,可用于增强疫苗的效果;另一种 是抑制免疫应答的免疫调节剂,如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因子,可用 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或减轻移植排斥反应。 4.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具备记忆功能,即在初次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后,会留下免疫记忆细胞,使得在再次感染时能更快更有效地应对。 这是疫苗接种和疾病康复后具备长期免疫保护的基础。 三、动物免疫学的进展与应用 动物免疫学的研究在近几十年不断发展,并在许多领域有重要应用,包括: 1. 动物疫苗:免疫学的基本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疫苗的研发和应用。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播,保障养殖 业的发展和动物的健康。

免疫学复习资料

绪论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抗原性物质、免疫应答的规律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免疫应答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第一章抗原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广义概念的抗原又可以分别称为免疫原、变应原和耐受原。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1、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 2、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3、免疫方法的影响: 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 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特异性是免疫反应的最大特点,也是进行免疫学诊断和防制的根据。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抗原表位的数目称为抗原的抗原价 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细胞表位和T 细胞表位 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为Forssman 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的交叉反应性。) 4、根据对胸腺(T 细胞)的依赖性:○ 1 胸腺依赖性抗原(TD):绝大多数抗原 在刺激 B 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 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2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不需要T 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为不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后使其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重要抗原: 1、细菌抗原:菌体抗原/O 抗原、鞭毛抗原/H 抗原、荚膜抗原/K 抗原和菌毛抗原 2、病毒抗原:病毒表面抗原/V 抗原、病毒衣壳抗原/VC 抗原、核蛋白抗原/NP 抗原:病毒感染过程(复制)中产生的非结构蛋白成分。 3、毒素抗原:很多细菌能产生外毒素,具很强的抗原性,称为毒素抗原(toxinantigen )。毒素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毒素。外毒素经灭活后,毒力减弱或完全丧失,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toxoid ) 4、真菌和寄生虫抗原 5、保护性抗原:微生物具有多种抗原成分,但其中只有一两种抗原成分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6、超抗原(sAg):某些细菌或病毒的产物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 )即可使很高的比例的T细胞激活,产生极强的T 细胞免疫反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 7、肿瘤抗原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commonantigen )。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 )。 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免疫调节剂: (1)免疫增强剂指一些单独使用即能引起机体出现短暂的免疫功能增强作用的物质。包括生物性的、细菌性的、化学性的、营养性的和中药类等。 (2)免疫抑制剂指在治疗剂量下,可产生明显免疫抑制效应的物质。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1、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增加抗原表面积、辅助抗原暴露。 2、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 3、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如由产生IgM 转变为产生IgG。 4、形成抗原储存库。 5、促进局部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形成局部肉芽肿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抗体: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 B 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血清)、淋巴液、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 1968 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g)有IgG、IgM、IgA、IgE和IgD 五类免疫球蛋白。 根据轻链恒定区的抗原性不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分为κ和λ两个型,任何种类的免疫球蛋白均有两型轻链分子。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都具有抗体的活性,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形成几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成的环状球形结构,此即其功能区。 功能区作用 VH和VL:是抗原结合的部位。 CH1 和CL:为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CH2:为抗体分子的补体结合点。CH3:是同免疫活性细胞的Fc受体的结合部位。 绞链区:在两条重链之间二硫键连接处附近的重链恒定区,即CH1 尾部和 CH2头部的小段肽链;与抗体分子的构型变化有关,称为绞链区。 铰链区功能:该区具有柔韧性,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区可转动,以便一方面使可变区的两个抗原结合点尽量与抗原结合;另一方面可使抗体分子变构,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2)抗体与补体的结合 (3)通过与细胞Fc 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 ○1 调理作用: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体外的实验中,如将免疫血清加入中性粒细胞的悬液中,可增强对相应细菌的吞噬作用 ○2 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3 介导I 型超敏反应 (4)选择性传递:IgG 能穿过胎盘免疫球蛋白 的抗原决定簇(血清型)一种动物的免疫球蛋 白对另一种属动物而言是良好的抗原。 (1)同种型决定簇(2)同种异型决定簇 (3)独特型决定簇由抗体分子的可变区呈现出 的抗原性就称为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独特型, 或称个体基因型,可变区内的抗原决定簇称为独特 型决定簇,其中单个的抗原决定簇又称为独特 位。 独特型在异种、同种异体乃至同一个体内均可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 PcAb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后,经数次免疫后采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多克隆抗体。 McAb 由一个B 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或者说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 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特点, 第三章免疫系统 一、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 1、骨髓的功能:(1 )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2)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2、胸腺的免疫功能(1)T 细胞成熟的场所(2)产生胸腺激素 3、法氏囊为禽类所特有的淋巴器官(1)B 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2)可作为外周淋巴器官,直接捕捉抗原和合成抗体。(3)在哺乳动物,法氏囊的功能由骨髓替代。 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 )又称为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secondaryimmuneorgan),是成熟的T 细胞和B细胞栖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它们主要包括脾脏、淋巴结和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等。 1、淋巴结的免疫功能:(1)T细胞及B 细胞定居的场所(2)机体产生特异性免使补体结合位点暴露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