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基础word

动物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免疫学概述

在研究动物免疫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人类免疫学的发展过程及临床运用情况,

第一节人类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1、经验免疫学时期,中国古代种人痘苗预防天花英国乡村医生Jenner发明种牛痘预防天花。

2、科学免疫学时期,病原体的发现与疫苗的使用推广,抗体的发现、应用及细胞免疫的研究抗体的发现,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免疫耐受,Burnet学说,细胞免疫学的发展

3、现代免疫学时期

医学免疫学: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

第二节免疫的现象、概念与功能

一、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保护性生理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如引起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表-1)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免疫力的

免疫力(immunity)是指机体形成免疫现象的能力和作用机制。机体免疫力根据其作用方式与特点分为两大部分: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一)固有免疫:

又称先天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非严格选择针对性的防御功能。包括:

1.屏障系统(barrier system)

2.固有免疫细胞

3.分泌性蛋白

(一)固有免疫

1.屏障系统(barrier system)

①皮肤黏膜屏障:机械性阻挡;分泌杀菌物质;生物拮抗

②血脑屏障;③胎盘屏障

2.固有免疫细胞:①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②NK细胞

③B1细胞;④γδT细胞等;吞噬细胞 1.分类:大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2.吞噬过程:接触、吞入、杀灭消化 3.吞噬结局: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

3.分泌性蛋白补体系统;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趋化因子( chemokines)

溶菌酶(lysozyme);防御素(defensins

(二)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是机体与抗原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防御功能。主导适应性免疫的细胞经抗原激活后发生克隆扩增,在应答过程中形成免疫记忆。经典的适应性免疫主要包括T、B淋巴细胞

第三节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

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

一、种类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两大类。其中,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二、特点

1.固有免疫应答(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⑴生来即有,受遗传控制;

⑵作用无特异性,范围广,应答迅速;

⑶其作用不会因再次接触相同抗原而增强(无免疫记忆)。

2.适应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

⑴后天获得,不能传给后代;

⑵作用有特异性,发挥作用时间晚;

⑶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强(有免疫记忆)。

本章重点理解: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二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系统的组成是《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本章将分别介绍免疫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节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鸟类的腔上囊(法氏囊)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1.骨髓:⑴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⑵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⑶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

2.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二、外周免疫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1.淋巴结:⑴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⑵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⑶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⑷过滤作用。

2.脾脏:⑴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⑵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⑶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⑷过滤作用。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成分: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下分布的淋巴组织;扁桃体;阑尾等。

功能: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第二节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免疫应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免疫分子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编码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等。其中有的是免疫细胞的分泌产物,有的是免疫细胞膜上的功能结构。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一、概念

1. 抗体(antibody,Ab):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

2. 免疫球蛋白(Ig):抗体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分泌型(sIg):以抗体形式游离在血液及组织液中

Ig{

膜型(m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是同一类物质,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从化学本质下定义;抗体是从生物学功能下定义。

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并非全为抗体。

二、Ig的基本结构

(一)H链和L链

四肽链结构

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

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结形成

1. H链有5种(αγδεμ)

决定Ig的类别(IgA、IgG、IgD、IgE、IgM)

2. L链有2种(κ、λ)

决定Ig的型别

(二)可变区、恒定区、结构域

1. 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VL、VH

☆L链,近N端的1/2和H链,近N端的1/4处,氨基酸的组成及序列变化较大,而得名。

☆在V区内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特别容易发生变化,称为高变区(超变区)。☆高变区是与抗原的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互补,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CDR)。

VL、VH 功能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

2. 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CH、CL

☆L链,近C端的1/2和H链,近C端的3/4处,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相对恒定。

3. 结构域

☆Ig分子的H链和L链每隔100~110个氨基酸残基即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

☆每个“结构域”都具有相应的功能,又称“功能区”。

☆L链:VL、CL

H链:IgA、IgG、IgD——VH、CH1、CH2、CH3

IgE、IgM——VH、CH1、CH2、CH3、CH4

☆功能区的功能:

1.VL、VH: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

2.CH1、CL:Ig遗传标志所在段

3.CH2:补体结合部位;与IgG通过胎盘有关。

4.CH3/CH4:与多种细胞Fc受体结合

5.CH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三)铰链区

☆位于CH1与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弯曲伸展,协助抗体分子与抗原表位结合。

☆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一)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Ig →木瓜蛋白酶{两个Fab片段: 与抗原结合片段

一个Fc片段: 活化补体的片段

(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Ig →胃蛋白酶{F(ab’)2 : 与抗原结合片段

pFc’: 无生物学作用

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一)BCR的生物学作用

BCR (mIg) {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意义:B细胞的主要标志;成熟B细胞主要表达IgM和IgD

★(二)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1.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V区的功能

识别和特异性地结合抗原决定簇,发挥中和作用及其它免疫效应。

*2.激活补体——C区的功能

3.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C区的功能

*(1)调理作用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的CH3区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ADCC作用ADCC:靶细胞与抗体结合后,抗体的Fc段与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Fc受体结合,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

(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IgE

(4)通过胎盘:IgG

4. 参与免疫应答的调

五、五类Ig的特性与功能

☆IgG:

1. 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

2. 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3. 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中和毒素和病毒、抗感染、激活补体、调理吞噬)

4.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M:

1. 分子量最大的Ig

2. 最早出现的Ig (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分泌的抗体;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

3. 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4. 新近感染的指标——可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

5. m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

☆IgA:

1. 分为分泌型(sIgA)和血清型两种

2. 初乳中含sIgA

3. 局部抗体(具有黏膜局部抗感染的作用

☆IgD:mIgD——B细胞成熟的标志;:

☆IgE: 1. 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 2.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六、人工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概念:针对单一的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由一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

△抗原决定簇:是指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一种天然的抗原分子表面往往存在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每一种抗原决定簇都能特异性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机体内B细胞的种类有成百上千种,每种B细胞只能识别其相应的抗原决定簇.

◆补体系统

一、概念

补体(complement,C):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包括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补体可辅助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二、补体的组成和命名

(一)补体的存在形式及其命名方法

(表2)补体的存在形式及其命名方法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经典激活途径的前端反应成分C1、C4、C2、C3 (MBL途径无C1)

旁路激活途径的前端反应成分C3、B、D、P因子

共同末端反应成分C5、C6、C7、C8、C9

调节成分:C1-INH、C4bp、CD55、CD46、H因子、I因子、C8bp、CD59补体受体:CR1、CR2、CR3、CR4

三、补体的激活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

MBL途径

(一)经典激活途径

●激活过程分三个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

经典激活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IC)

●参与成分:C1~C9

●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

●作用特点: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感染的中晚期发挥作用。

(二)旁路激活途径

●又称替代激活途径。是由C3b灭活受阻而导致的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

●激活物: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参与成分:C3、C5~C9、B因子、D因子、P因子

●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nBb

●作用特点:参与先天性免疫应答,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

四、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1. 溶菌溶细胞作用

2. 炎症介质作用:①激肽样作用:C2a;②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

③趋化作用:C3a、C5a、C567

3. 清除免疫复合物

4. 调理作用

◆细胞因子(Cytokine,CK)

一、概念

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的统称。能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功能,参与组织修复等。

二、CK的共同特性

1. 理化特性:多为小分子多肽

2. 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

3. 产生特点:同源性、多源性

4. 作用途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5.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6. 多效性:一种CK可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

7. 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

8. 拮抗性:一种CK可抑制其他CK的功能

9. 协同性:一种CK可增强另一种CK的功能

三、CK的分类和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干扰素(Interferon,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白细胞介素(IL)

概念: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目前已发现的IL有30余种(IL-1~IL-35)

★干扰素(IFN)

☆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 IFN-β

☆Ⅱ型干扰素为IFN-γ

☆干扰素主要生物学作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肿瘤坏死因子(TNF)

概念:是能使肿瘤组织坏死、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类CK

根据来源和结构,分为TNF-α和TNF-β

TNF-α:多种细胞(以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为主)合成。

TNF-β:又称淋巴毒素(LT)。主要由活化的T、B 细胞合成。

抗肿瘤,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致热作用及引起恶病质。

★集落刺激因子(CSF)

概念: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

目前发现的CSF有GM-CSF、M-CSF、G-CSF、EPO等。

◆白细胞分化抗原

——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CD分子

概念: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简称CD(cluster of defferentiation)。CD即是位于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与免疫功能相关的CD分子(举例)

(表3 )T细胞相关的CD分子功能

与B细胞功能相关的CD分子:CD79a、CD79b、CD40等

Fc受体:如CD64(FcγR)

细胞因子受体:如CD120(TNF- R)、CD115(M-CSFR)、CD126(IL-6R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MHC)及其编码分子(MHC分子)

概 念:

1.动物同种异体间进行组织器官移植:

(1)若供体和受体组织抗原性相同——移植成功,兼容

(2)若供体和受体组织抗原性不同——移植排斥,不兼容

2.组织兼容性:在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体与供体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3.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免疫反应(由抗原引起)。

4.组织兼容性抗原: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组织兼容性抗原。

5.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在组织兼容性抗原系统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广泛分布在哺乳类动物有核细胞的表面。

★6.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MHC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MHC 分子)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7. MHC 分子是参与抗原提呈和T 细胞激活的关键分子,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节、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人 HLA 复合体 HLA

鼠 H-2复合体 H-2抗原

一、HLA 基因复合体的结构

图-1 HLA 基因复合体的结构

二、HLA 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一)HLA-Ⅰ类分子

1. 结构

经典HLA-Ⅰ类分子由一条重链(α链)和一条轻链(β2m )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

2. 分布

HLA-I 类分子(MHC -I 类分子)分布广泛,表达于各种有核细胞及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表面。

远着丝粒端 2M 1M 1M

图-2 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二)HLA-Ⅱ类分子

1. 结构

经典HLA-Ⅱ类分子由两条多肽链(α链、β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

2. 分布

HLA-Ⅱ类分子(MHC-Ⅱ类分子)主要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等

三、HLA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抗原提呈

1. HLA-Ⅱ类分子对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HLA-Ⅱ类分子结合并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别

2. HLA-Ⅰ类分子对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HLA-I类分子结合并递呈内源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别.

(二)参与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

(三)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MHC限制性:T细胞在识别APC提呈给它的抗原肽的同时,还须识别APC上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

(四)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

●机体对特定抗原物质是否产生应答以及应答的强弱是受遗传控制的

●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称为Ir基因。

●人类Ir基因一般认为位于HLA-Ⅱ类基因区

●HLA基因群体的多样性导致个体间对同一抗原物质免疫应答的差异

(五)参与调控NK细胞

四、HLA的临床意义

1.HLA与器官移植

2.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3.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4. 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三节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活动相关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其中T、B淋巴细胞因其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处于核心地位,又被称为免疫活性细胞(ICC)。

◆T淋巴细胞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一、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二、T细胞的膜分子

(一)TCR-CD3复合物

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1. TCR:T细胞抗原受体。是位于T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合分子,是T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

●两种类型:TCRαβ、TCRγδ

●大多数T细胞为TCRαβ

2. CD3:稳定TCR的结构;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

(二)CD4、CD8分子

1.成熟的T细胞只能表达CD4或CD8分子其中的一种。

2.CD4、CD8分子的主要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3.T细胞亚群分类的标志。

(三)协同刺激分子

1.CD28 与APC上的CD80/CD86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2.CD2 ●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与APC上的CD48、CD58结合,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间的结合强度,有助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参与辅助活化信号的传导

●又名SRBC受体

(四)细胞因子受体

(五)丝裂原结合蛋白

丝裂原(Con A、PHA)+ 丝裂原结合蛋白→非特异性激活T细胞克隆增殖

三、T细胞亚群

分类方法有多种:

●按所处的活化阶段: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性T细胞

●按表达TCR的类型:αβT细胞、γδT细胞

●按表达CD4或CD8:CD4+T细胞、CD8+T细胞

●按免疫效应功能: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Tc/CTL)、调节性T细胞(Tr) (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1.初始T细胞

指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在外周免疫器官接受DC细胞提呈的抗原刺激而活化,最终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2.效应T细胞

主要向外周炎症部位或某些器官组织迁移

3.记忆性T细胞

存活期可达数年。介导再次免疫应答。

(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αβT细胞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并且具有MHC限制性。γδT细胞识别抗原无MHC限制性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1.CD4+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肽,受MHC-Ⅱ类分子的限制。活化后,分化的效应细胞主要为Th细胞

2.CD8+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肽,受MHC-Ⅰ类分子的限制。活化后,分化的效应细胞为Tc(CTL)细胞。

(四)Th、Tc、Tr细胞

这些细胞实际上是初始CD4+T细胞或初始CD8+T细胞活化后分化成的效应T细胞或调节性T细胞

1.Th细胞

●初始CD4+T细胞可分化为Th1、Th2、Th17三类效应Th细胞。

●Th1细胞和Th2细胞分别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Th1细胞也是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效应T细胞,因此,Th1细胞有时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细胞)。

●Th17通过分泌IL-17参与固有免疫和某些炎症的发生

2.Tc(CTL)细胞

通常指:表达TCRαβCD8+CTL细胞。

特异性地杀伤携带抗原的靶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

3.Tr细胞

多表达CD4。

具有抑制性免疫调节功能,可抑制性调节其他效应性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B淋巴细胞

一、B细胞的膜分子

(一)BCR-CD79a/b

1.BCR(B细胞抗原受体):即mIg。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CD79a、CD79b又称为Igα、Igβ;传递活化信号。

(二)协同刺激分子

1.CD80/CD86 与T细胞表面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2.CD40 CD40的配体(CD40L,即CD154)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CD40与CD40L结合,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二、B细胞亚群

根据是否表达CD5,B细胞可分为CD5+B细胞(B1细胞)和CD5-B细胞(B2细胞)两个亚群。

1.B1细胞

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参与固有免疫。无免疫记忆。

2.B2细胞

●产生高亲和力抗体,是参与适应性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NK细胞

●不需抗原刺激,直接杀伤靶细胞。

●其细胞表面有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和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

●主要生物学功能:1.细胞毒作用:自然杀伤、ADCC;2.免疫调节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APC)

概念: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APC是一个功能性细胞群体。广义上指能表达抗原肽-MHC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分类:专职APC:DC、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

非专职APC: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

(一)树突状细胞(DC)

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根据来源可分为髓质系DC和淋巴系DC

功能:1.加工、提呈抗原;2.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3.促进T细胞活化

(二)单核巨噬细胞

1.主要膜分子:

⑴模式识别受体: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

⑵IgG Fc受体

⑶补体受体

⑷细胞因子受体

2.功能:⑴吞噬作用;⑵抗原呈递功能;⑶免疫调节功能;

本章重点理解: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中枢免疫器官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如:鸟类的腔上囊(法氏囊)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编码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第三章抗原

一、概念

1、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和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原的两大性能:

(1)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性T 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能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3.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抗原性的物质

4. 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 载体(主要为蛋白质)= 完全抗原

二、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1. 异物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一般情况下,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机体是怎样确定“异物”的?

●与自身组织成分的相似程度

●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是否接触

2. 特异性:

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抗原表位。

(1)抗原表位的概念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AD)。AD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2)抗原表位的类型

●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分为:

①顺序表位: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线性表位。

②构象表位:由序列不连续、空间上形成特定构象的短肽或多糖残基构成。

又称非线性表位。

T细胞仅识别由APC处理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B细胞可识别线性或构象表位。因此,也可根据T、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

表-3 抗原特异性

(4)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

●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三、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等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次数、途径;佐剂的应用等

四、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1.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

2.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表-4 TD-Ag与TI-Ag特性的比较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 异种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免疫动物血清等

2. 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HLA等

3. 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概念: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分类

1. 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2. 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外的抗原。

如: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

本章重点理解:抗原(antigen,Ag):抗原的两大性能: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

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性T细胞)的能力。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第四章免疫应答

概念: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类型: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适应性免疫应答

概念:是人体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对抗原性异物进行识别,进而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将其排除的能力。

免疫应答的过程

1、抗原识别阶段(antigen-recognizing phase)--------感应阶段

2、淋巴细胞活化阶段(lymphocyte-activating phase)---------反应阶段

3、抗原清除阶段(antigen-eliminating phase)---------效应阶段

第一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一阶段抗原识别阶段

(一)抗原的加工处理

(二)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第二阶段T细胞活化阶段

第三阶段抗原清除阶段

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抗感染: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及其它异物(结核菌、伤寒菌、病毒)

抗肿瘤:Tc细胞作用

免疫损伤: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一阶段抗原识别阶段

第二阶段B细胞活化阶段

第三阶段抗原清除阶段

参与清除细胞外微生物及防止细胞内微生物的扩散

⏹中和作用

⏹激活补体

⏹调理吞噬

⏹ADCC作用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

初次应答:

免疫活性细胞首次接触抗原后出现的反应格局——一种无免疫记忆细胞参与的应答再次应答:

免疫活性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出现的反应格局——一种有免疫记忆细胞参与的应答

表-5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中抗体形成的比较

本章重点理解:概念: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类型: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五章超敏反应

一、概念

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刺激导致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二、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一、特点

1.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2.通常出现功能紊乱,少有组织损伤

3.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二、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呼吸道----- 花粉、尘螨、霉菌和化学物质等;

消化道----- 鱼、虾、肉、蛋、海产品和牛奶等;

皮肤------- 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

人工注射---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

(二)抗体——IgE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四)嗜酸性粒细胞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致敏状态) 维持时间:数月甚至更长。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

(二)发敏阶段

变应原----再次进入----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结合,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化学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储存介质

①组胺(histamine)

②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③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①白三烯(leucotrienes,LTs)

②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D2,PGD2)

③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四、临床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全身性过敏反应

1、药物性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最常见)、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

2、血清过敏性休克:TAT(破伤风抗毒素)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变应原:花粉、尘螨、真菌、毛屑、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过敏性胃肠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过敏性休克。

变应原:鱼、虾、蟹、蛋、奶等

(四)皮肤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等

变应原: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等

五、防治原则

1、寻找过敏原,避免再接触;

2、脱敏疗法:小剂量、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注射

3、药物治疗:

①抑制介质释放:色苷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茶碱类

促进抑制

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

ATP cAMP 升高→5‘AMP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②生物活性拮抗:抗组胺——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

③改善靶器官功能:糖皮质激素、钙制剂、VitC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 抗原:(1)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2)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3)异嗜性抗原

2. 抗体:IgG或IgM

3. 效应细胞和分子: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

(二)损伤细胞机制

1. 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2. 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

3. ADCC效应

二、临床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五)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七)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

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图-3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示意图

二、临床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 Arthus反应

2. 类Arthus反应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 血清病

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4.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是由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其本质是细胞免疫。由于此型反应一般在再次接触抗原后48~72小时发生,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一、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临床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在某些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超敏反应,故名。

2. 接触性皮炎

机体皮肤受抗原刺激后,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以皮肤损伤为主要特征的Ⅳ型超敏反应。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皮疹、水疱;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

本章重点理解:Ⅲ型超敏反应

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第六章免疫应用

免疫学应用的涵盖面

免疫预防——利用人工接种方法向机体输入抗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达到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的目的。

免疫治疗——利用多种临床手段改变或纠正疾病过程的免疫应答状态或重建免疫系统。

免疫诊断——利用免疫生物学方法对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进行检测或对免疫系统内的成分进行的生物学检测

第一节免疫预防

机体获得免疫保护的途径:

自动免疫(主动免疫)自然自动:感染细菌等

人工自动:使用疫苗

被动免疫自然被动:如胎儿获得IgG

人工被动:如注射抗毒素血清

(表-6)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一)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1. 直接凝集:

2. 间接凝集:

(1)正向间接凝集

(2)反向间接凝集

(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二)沉淀反应

(三)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本章重点理解:

免疫预防——利用人工接种方法向机体输入抗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达到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的目的。

免疫治疗——利用多种临床手段改变或纠正疾病过程的免疫应答状态或重建免疫系统。

免疫诊断——利用免疫生物学方法对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进行检测或对免疫系统内的成分进行的生物学检测。

结束语:动物免疫学是在人体免疫学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某种程度

上讲,动物免疫学理论的发展已经超过人体类免疫学理论的发展速度,但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他独到的见解,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如何找到和运用这些客观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断努力进行探索。使其相应的文化底蕰和专业水准达到顶峰.为实际生产服务,为人类生存解决更多的难题.,揭开更多的奥秘,这将是我们科学工作者终身奋斗的目标.

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基础 一. 填空题每空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获得性免疫包括:________获得性免疫和_______获得性免疫; 2.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遗传因素、__________、________和应急因素; 3. 构成抗原条件之一的异物性是指异种物质、___________物质、______________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 4. 任何一种完全抗原均可看成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复合物; 5. 常见的T细胞亚群有____________T细胞、____________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 6. 其他免疫细胞包括有_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粒细胞和红细胞等; 7. 免疫球蛋白有五种,即IgA、_______、_______、IgE和IgD; 8. 构成单体分子的重链又称为_____链、轻链又称为______链; 9.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是_______,最后出现的是 ________; 10.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经过三个阶段完成的,第一为________阶段,第三为 ___________阶段; 11.请举出两种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因子: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胞免疫效应的意义包括__________作用,引发__________反应,引发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 13.参与免疫因答调节的细胞亚群主要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 14.变态反应中的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________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___________型变态反应; 15.抗急性侵袭性感染免疫是由抗体、________、________酶和吞噬细胞相互配合,以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16.免疫性不育的原因有:精子抗原性不育,________抗原性不育和__________感染性不育; 17.机体对肿瘤免疫的应答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尤其是________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________细胞、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等; 1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pH值、杂质异物; 19.举出两种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_________、_______; 20.举出两种与标记抗体有关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 抗原必定是异体物质; 2. 半抗原即抗原决定簇; 3. 给动物注射高免血清,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4. 所有的抗原物质均可经消化道进行免疫; 5. Ig分子的C区,其氨基酸排列是比较稳定的;

免疫学基础

免疫的现代概念 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已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已抗原产生排异作用,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肿瘤或病毒持续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性感染人体的免疫器官组成及其功能 1.初级(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骨髓:各类血细胞,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的场所; 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2.次级(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血液滤过作用,产生免疫应答。 淋巴结:过滤、清除淋巴液中的异物,产生免疫应答。 皮肤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防御的第一防线,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 免疫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一、淋巴细胞 T细胞:分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直接杀伤病变细胞。 二、单核吞噬细胞 (1)吞噬杀伤功能:参与机体的非特异免疫防御。 (2)加工处理提呈抗原: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3)免疫调节作用:分泌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三、树突状细胞 功能最强的APC,免疫应答的启动者。 四、粒细胞 (一)中性粒细胞自然吞噬,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要细胞。 (二)嗜酸性粒细胞负反馈调节超敏反应。 (三)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炎症应答及超敏反应。 五、肥大细胞参与炎症应答及超敏反应。 六、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促进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的吞噬和清除。 抗原的概念及两种特性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特性 1.免疫原性: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性质。 2.免疫(特异)反应性:指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M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完整word版)免疫学复习题答案很花功夫总结的

免疫学复习题解答 1.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免疫学发展经历的阶段: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 Jenner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1、1876年后,疫苗的发展和使用,预防多种传染病;2、1900年后,抗原抗体的相继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抗体的产生”这一免疫学根本问题;3、1957年后,细胞免疫学兴起;4、1977年后,分子免疫学得到发 (三)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自20世纪中叶至今)进入后基因时代,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分子耐受机制,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 2.免疫学与生命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免疫学的发展及向医学等个学科的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免疫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这些学科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免疫学的发展必将在恶性肿瘤的防治、器官移植、传染病的防治、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生殖的控制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推动医学的进步。目前免疫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有:疫苗的制备;基于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的特异性为基础的特异性治疗方案;抗体cDNA表达文库、噬菌体显示文库及蛋白质组学的开发利用;免疫药物的开发等。在生物学方面,免疫系统对自己与非己的识别、信息的传递、MHC基因、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遗传表达等方面的研究都大大丰富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对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模式的认识。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抗体的应用给生物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如血清学法、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免疫酶标记技术、免疫印迹等技术在生物学上得到广泛应用。总之,免疫学带动了多学科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又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 3.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 1、免疫器官:中枢(胸腺、骨髓);外周(淋巴结、脾脏、皮肤淋巴组织、粘膜淋巴样组织)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辅助细胞、粒细胞、树突细胞、朗格汉斯细胞; 3、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MHC分子、CD分子。 4.免疫系统对动物的生存与健康有何意义? 免疫系统有三大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免疫防御是针对外来抗原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可保护机体不受病原体的感染。过高可引起超敏反应,过低可引起免疫缺陷,容易导致机会感染。 2、免疫稳定: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和死亡细胞,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如果这种功能发生紊乱,易得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清除突变细胞和持续性感染细胞的功能。如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出现癌变或持续性感染 5.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在功能上有何重要区别?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部位 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淋巴结的功能:1、T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脾的功能:1、T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等);4、过滤作用(过滤血液) 黏膜淋巴样组织:M细胞转运抗原、B细胞分泌可溶性抗体sIgA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超抗原(SAg):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2.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分布于生物体有核细胞表面的抗原性物质 3. Ab(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也称为可溶性抗原受体。 4. 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 CDR(互补决定区):三个超变区在氨基酸序列上并不连续,但当Ig分子折叠形成天然构象时,它们就聚在了一起,与抗原表位的空间位置互补,形成互补决定区。 6. 抗原(Ag):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7. 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8. 免疫器官:是机体中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9. 免疫细胞:是所有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过渡型细胞、终末效应细胞的统称。 10. 免疫分子:是现代分子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抗原、分泌性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膜分子等。 11.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2.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 13.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14.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异物,并能将非己异物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15.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16. 免疫记忆: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如再次接触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17. 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 18.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识别“非自体物质”(例如病原微生物)并能将之消灭或排除的防御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知识点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点 本期考试辅导资料关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备考执业兽医师的考生有所帮助。 1、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细菌生长繁殖的:缓慢期 2、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对抗生素最敏感的时期是:对数期 3、构成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粘肽 4、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表达正确的:缺乏五肽交联桥构造 5、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6、细菌的“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质粒 7、大多数细菌荚膜的化学成分组成是:多糖 8、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构造是:细胞壁 9、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构造是:细胞壁 10、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构造是:菌毛 1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构造是:鞭毛 12、从细菌形态构造上鉴别伤寒沙门氏菌与志贺氏菌的主要依据是:鞭毛的不同 13、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构造是:菌毛 14、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构造是:荚膜 15、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构造是:荚膜 16、可作为细菌鉴别和细菌分型依据的构造是:荚膜 17、病毒的最根本构造是:核依壳 18、革兰氏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结晶紫-碘液-乙醇-稀释复红 1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包括:色素、细菌素、热原质、抗生素 20、大肠埃希菌的定基质试验为阳性,是因为大肠埃希菌能分解:色氨酸 21、硫化氢试验是检测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 22、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 23、实验室常用干烤法灭菌的器材是:玻璃器皿、温度是:160-170 摄氏度、时间是:2小时。 24、热空气灭菌法常用温度和维持时间:160摄氏度,2-3小时 25、保存菌种最好的方法是:半固体培养基 26、紫外线杀菌的最正确波长是:265-266nm 27、适用于普通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28、能用于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物品有:普通培养基、玻璃器皿、生理盐水、实验动物尸体〔血清不可以〕 29、血清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流通蒸汽灭菌法 30、适用于血清、抗毒素等除菌的方法是:滤菌器过滤 31、紫外线杀菌原理是:破坏DNA构型 32、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的主要依据是:生化特征 33、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根底是:侵袭力和毒素 3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构造是:普通菌毛 35、细菌在机体的组织内生长繁殖产生的扩散因子是:透明质酸酶 36、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脂多糖 37、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是:脂多糖 3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脂质A 39、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发热、休克、DIC、白细胞反响〔神经中毒不是〕 40、内毒素:来源于革兰阴性菌、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性质稳定,耐热、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是错误的〕 41、外毒素: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可刺激机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掌握: 1、免疫和免疫学概念。 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3、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1、免疫细胞的分类和种类。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 答: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可产生抗感染的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 异常: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弱——免疫缺陷疾病。 2.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丧失——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3.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清除损伤的细胞或衰老的细胞)。自稳机制发生异常——自身免疫病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 特点:通过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非特异性免疫)的分子。 如: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识别多糖(表达于多种G-肠道杆菌表面) 固有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释放CKs(IFN)→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淋巴细胞】 特点:细胞克隆分布,表达一种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天然大分子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蛋白质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脂酸、核苷酸片断)这些小分子称为抗原(Ag)。 三、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2、特异性免疫: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的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的反应。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有耐受性;作用慢而强。】 免疫和免疫学概念: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学科。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掌握: 1、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 2、免疫器官的分类和功能。 一.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P14页 骨髓的功能—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器官。 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1.TCR功能性成熟; 1.血细胞生成场所 2.T细胞识别自身MHC分子; 2.B细胞成熟的场所 3.大部分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被清除,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性;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再次应答)。 4.T细胞发育成熟:CD4+,CD8+T细胞。 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及其胸腺造血微环境:胸腺基质细胞(TSC)成决 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定T细胞分化、增值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 (二)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系统)

执业兽医考试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第七篇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1、球菌菌体通常在0.5-2.0um;杆菌两端大多呈钝圆形,长 2.0-3.0um,宽0.5-1.0um;螺菌菌体较长,为3.0-6.0um。 2细菌培养时间为一般18-24h,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Colony)若菌落连成一片,称菌苔(Lawn)。细胞壁较厚(20-80nm),由肽聚糖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细胞壁较薄(10-15nm)外膜由外膜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组成。 3、杀灭芽孢的可靠方法是160℃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水菌。 4、细菌的染色方法一、革兰氏染色法方法是将标本固定后先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min。水洗后加碘液染1min,然后用95%乙醇脱色30s,最后用稀释的石炭酸复红或沙黄复染1min 后水洗。干后镜检,被染成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性菌。二、瑞氏染色法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的细胞胞浆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 5、高压蒸汽灭菌法:当压力在103.4kPa 时,容器内温度可达121.3℃,在此温度下维持15-30min可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煮沸法:100℃煮沸5min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杀死芽孢则需1-3h。若水中加入2%碳酸钠可提高沸点至105℃,即可加速芽孢的死亡,又能防止金属器械生锈。流通蒸汽法:是利用蒸笼或蒸汽灭菌器产生100℃的蒸汽,维持30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芽孢。 6、主要的动物病毒第一节痘病毒科一、鸡痘病毒[形态]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形或长方形,大小为280-330nm。[致病特性]黏膜型鸡痘又称鸡白喉,死亡率较高。二、绵羊痘病毒与山羊痘病毒第二节弹状病毒科(圆柱状的核衣壳呈螺旋形对称)狂犬病病毒[分子特征]基因组为单分子负链单股RNA。RNA聚合酶。[致病特性]主要传播途径为被带毒动物咬伤。而且病毒不在唾液腺中增殖,秒为固定毒。第三节圆环病毒科猪圆环病毒2型[形态]PVC2 无囊膜,呈球形,平均直径为17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单链DNA。[致病特性]PCV1无致病性。第四节疱疹病毒科一、伪狂犬病毒[形态]病毒粒子呈球状,有囊膜,囊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例的纤突,与病毒的感染有密切关系。[分子特征]定功能的病毒蛋白包括11种糖蛋白;gB、gC、gD、gE、gG、gH、gI、gK、gL、gM和gN。其中gB、gD、gH、gL、是病毒体外复制和感染所必需的糖蛋白;gC、gE、gG、67 gI、和gM是病毒复制的非必需糖蛋白。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使用的基因缺失苗就是伪狂犬病毒的tk基因缺失疫苗。[抗原特性] 伪狂犬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致病特性]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二、马立克氏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其主要特征是外周神经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和肿大,引起一肢或两肢麻痹。[抗原特性]MDV 可分为3个血清型:一般所说马立克氏病病毒系指致肿瘤性的血溶型;2 型为非致瘤毒株;3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第五节腺病毒科腺病毒无囊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直径80-100nm。组为单分子线状双股DNA。一、犬传染性肝炎病毒[致病特征]病毒经鼻咽、口及黏膜途径进入体内,最初感染扁桃体,因产生抗原抗体复合而致氏有膜水肿及肾小球肾炎,前者导致“蓝眼”。 二、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形态]病毒粒直径75-80nm,无囊膜。[抗原特性]省吃俭用有1个血清型。第六节副黏病毒科一、新城疫病毒新城疫病毒

动物免疫学 讲稿 全文

绪论 免疫学是研究人及动物与免疫功能活动相关联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的生物科学。它是和医学微生物学同时诞生的古老的学科,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同微生物学没有分开。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会会议上形成一致意见,将免疫学从微生物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免疫学学科。动物免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免疫学的教学,使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畜禽的免疫功能活动规律及相关的免疫实验技术,为疫病诊断、免疫防治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一、免疫的概念、基本特性和基本功能 1.免疫(immunity) 古典免疫,指人、动物机体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对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再感染的特异防御能力。这种抗感染的特异防御能力通过患病过程或人工接种疫苗而建立。 人类最早的人工接种术(以人痘痂皮接种)的发明和应用在中国。清代,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种痘法预防天花起始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宁国府。在《种痘新书-论痘宜种》(张琰)、《张氏医通》(张璐、1695)、《医宗金鉴》(1742)中有更详细的记载。种痘法预防天花先后流传至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 十八世纪末,英国医生Adward Jenner 发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他在《天花疫苗的由来和效果的研究》(1798)一文中称此技术为种痘(Vaccination,源自拉丁文Vacca 牛)。 免疫应答不一定由病原体诱导,还可由异种蛋白、某些药物(食物、花粉)、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等诱导。免疫功能活动不仅具有抗感染的有利方面,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组织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现代免疫是指人和动物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分子的一系列复杂的功能活动。现代免疫学所研究的现象、规律、技术等都是与人和动物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分子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联的。 2.免疫的基本特性 2.1区分自我和非我免疫系统能精确识别外源性抗原和自身抗原。机体对自身抗原具有免疫耐受性,是具有潜在识别能力的淋巴细胞在发育的某个阶段与自身抗原接触而消亡。 2.2 特异性免疫应答对不同的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淋巴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发生特异性结合。 2.3 免疫记忆性与免疫记忆细胞及每一次与抗原接触都能扩大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有关。 2.4 自我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与抗原的刺激、活化淋巴细胞的寿命、各种调控机制有关。 3.免疫的基本功能 3.1 抵抗感染机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产生不同程度的防御作用。 3.2 自身稳定机体内免疫系统将体内每天产生的凋亡细胞及细胞残骸清除掉,维持内环境稳定。 3.3 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因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发生突变转化为肿瘤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这些肿瘤细胞进行识别、清除。 4.免疫学(Immnuology) 研究抗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免疫应答产物及其与抗原反应的规律和免疫技术等方面的一门生物科学。免疫学是研究各种免疫现象及微生物和外源性大分子进入机体后诱导的细胞和分子反应。参与这种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分子组成了免疫学统,它们共同协调地对各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动物免疫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是指人和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特异识别、清除体内抗原(Antigen)的生理功能。 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1 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2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与应答;3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斥效应及其机制;4 免疫病理过程与机制;5 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6 免疫学在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3、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即抗感染免疫,是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发生超敏反应和重复感染。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oestasis)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5、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若该功能发生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二、填空题 1、简述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是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免疫的三个基本特点是识别自己和非己;特异性;免疫记忆。 3、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免疫学的萌芽期、免疫学的经典期和现代免疫生物学发 展期。 三、简述题 1、简述免疫的现代概念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抗原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免疫学理论方法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

免疫学资料

免疫::指动物机体对自身(self)和非自身(nonself)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自身内(肿瘤)、外(微生物)敌人进行斗争的防御系统。包括:免疫组织和器管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抗原性物质、免疫应答的规律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性: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免疫原性而缺乏反应原性的物质 免疫原: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耐受原: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这些抗原称为耐受原。 变应原:有些抗原还可以引起机体发生过强的免疫应答而导致组织发生病理性损伤,称为超敏反应。该抗原称变应原 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因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类型: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简称佐剂。作用机制:1、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增加抗原表面积、辅助抗原暴露2、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3、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如由产生IgM转变为产生IgG(不同细胞因子刺激)4、形成抗原储存库5、促进局部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形成局部肉芽肿(迟发型超敏反应)。抗体: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过去曾称为γ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分子结构:由两条相同的较大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较小的轻链4条肽链通过轻链与重链之间的二硫键连接起来构成的“Y”字形的分子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决定簇:指在同一种属动物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免疫球蛋白抗原决定簇,就是说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不表现出抗原性,只是在异种动物之间才表现出抗原性同种异型决定簇:指免疫球蛋白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呈现出的抗原性。多为等位基因编码细小的氨基酸差异。独特型决定簇;由抗体分子的可变区呈现出的抗原性就称为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独特型,或称个体基因型,可变区内的抗原决定簇称为独特型决定簇,其中单个的抗原决定簇又称为独特位。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或者说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colonal antibody, McAb)。制备的基本程序: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创了小鼠B

动物疫苗免疫学

动物疫苗免疫学 动物疫苗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对外来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和疫苗的应用的科学领域。它是农业生物技术和兽医学的重要分支,对于保护动物健康、预防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疫苗的定义及分类、免疫反应的机制、疫苗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探讨动物疫苗免疫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一、疫苗的定义及分类 疫苗是一种能够诱导动物产生免疫保护反应的物质。它通常由病原体的抗原分子构成,通过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或激活细胞免疫应答,以此达到预防病原体感染或减轻感染的目的。 根据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对象的不同,疫苗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 1. 活疫苗:由活病原体或经过减毒处理的病原体制备而成,能够在宿主体内产生持久的免疫反应。 2. 灭活疫苗:由失去病原性的病原体制备而成,虽不能在宿主体内复制,但仍能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反应。 3. 亚单位疫苗:由病原体的部分成分制备而成,如病毒蛋白、细菌外毒素等。 4. 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疫苗,可通过植入特定基因片段来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反应。

5. DNA疫苗:含有病原体的DNA片段,能够直接注射到宿主体内,激活其免疫系统。 二、免疫反应的机制 动物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当病原体侵入宿 主体内时,宿主免疫系统会发起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以保护宿主 免受感染。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这些免疫细胞能够 识别并消灭感染的细胞,并产生多种介质来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体 液免疫则主要通过B淋巴细胞参与,B淋巴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与病 原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或其他机制来清除病 原体。 疫苗作为一种免疫预防措施,主要通过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过程来激 活宿主免疫系统。当疫苗中的抗原分子进入宿主体内时,它们会被免 疫细胞识别并表示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在识别到抗原后会 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形成特异性的免疫记忆,从而使宿主在再次接 触相同病原体时能够更快、更强烈地产生免疫反应。 三、疫苗的开发与应用 动物疫苗的开发与应用是动物疫苗免疫学的核心内容。疫苗的开发 涉及到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抗原选择、有效剂量的确定等步骤。同时,疫苗的应用也需要考虑到疫苗的免疫程序、合理的接种方案以及 疫苗的保存和配送等环节。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 些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 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 出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 现这些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 制,肿瘤细胞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 细胞等)、 单核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面标记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 更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反应 的特性;反应原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 如打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 蔽性自身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 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 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原。 12.抗原决定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簇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3.TD-Ag 必须有Th 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14.TI-Ag 不须Th 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 应,称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 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 原称为类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原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 首先发现,故称为“ Forssman抗原”。 18.Forssman 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

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基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在获得性免疫中免疫的持续时间长,免疫持续时间短。 2. 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包括屏障、和吞噬以及正常体液因素。 3. 抗原物质必须是大分子胶体物质,这是指除了分子量要大之外,还须有复杂的 结构和构象。 4. 一个抗原分子表面含有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决定簇可诱导机体产生一种。 5. 常见的细胞亚群有T细胞、T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 6. T淋巴细胞又称为依赖性淋巴细胞,它是由诱导、分化而来的。 7. 免疫球蛋白分有五种,即IgA、IgM、和IgD。 8. 经木瓜酶水解后的Ig分子,其中仍能保持与抗原分子结合的片段简称为 片段,另一部分称为片段。 9.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是IgM,之后是 ,最后是。

10.机体的免疫因答过程是经过三个阶段完成的,第二为阶段,第三阶段为 阶段。 11.请举出两种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因子;、。 12.细胞免疫效应的意义包括:抗感染作用,引发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引发 反应和抗免疫。 13.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表现为能降解抗原,能直 接或间接地产生激活或淋巴细胞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因子。 14.变态反应中的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型变态反应, IV型变态反应又称为型变态反应。 15.抗急性侵袭性感染免疫是由、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相互配合,以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16.免疫性不育的原因有:卵子抗原性不育、抗原性不 育苗和感染性不育。 17.机体对中流的应答是以免疫为主,T细胞、K细 胞、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等。 1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温度、杂质异物。 19.举出两种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

(word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微生物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微生物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微生物免疫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免疫 防御机制的学科。了解微生物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理解感染病原体的致病机制,以及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免疫 防御过程。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 疫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来清除感染病原体,主要靠T细胞和巨 噬细胞等细胞进行免疫防御。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和补体等分 子进行免疫防御,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能够识别 并结合到病原体上,使其失去活性,从而被清除。 病原体的致病机制 大部分病原体都能够通过一些特定的机制来感染宿主机体,这 些机制称为致病机制。例如,许多细菌通过产生毒素来感染宿主 机体,这些毒素可以杀死或损伤宿主细胞,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病毒则需要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和感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会释放出大量的新病毒颗粒,这些新病毒颗粒会继续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病程加重。 病原体的免疫逃逸 为了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病原体也会发展出一些免疫逃逸的策略。例如,某些细菌能够改变细胞表面的抗原性,使得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和攻击。病毒则能够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过程来防止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同时病毒还能够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抗病毒反应,从而使得感染病程更为严重。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有一些机制能够使得免疫细胞对某些自身组织成分保持免疫耐受,即不会发起免疫反应,这是为了避免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而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发生错误,攻击健康的自身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总体而言,微生物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生命科学、医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微生物感染和免疫系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